登陆注册
7786900000006

第6章 践行:积极实践

【原典】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释】

孔子说:“中庸之道大概不能实行了吧!”

1中庸不是用来研究的

中庸之道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庸之道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它发端于浅显的知识,推究到事物的深奥精妙之处,昭然于天地万物之间。

学《中庸》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中庸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赞叹随喜,但只当做学术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第二,虽有所实践,却不明中庸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等习气发露的时候,却随它奔腾流浪,并不去回顾。第三,认真学中庸,知见很正,却又苦于摸不着一个下手处,虽能将《中庸》倒背如流,但终觉得左不是右不是,找不到一条出路来。

我们根据上述几种情况,来做一下分析,第一种人是由于不知实践的重要,第二种人是由于不明实践的宗旨,第三种人是由于不详实践的方法。因此,学中庸的很多,而实践的较少,至于从实践而明悟心性的就更少了。

学习中庸,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诵读礼拜,有的广修供养,有的精守戒律,有的行脚参访。这样孜孜学习,究竟为了些什么?假使宗旨不明,必然会含糊笼统,劳而少益,日久或许自己也会不知其所以然了。这样,虽然在学《中庸》,却很难得到实益,如同在暗室之中,虽想打扫尘垢,清理积物,却苦于无从下手。

《中庸》三十三章,虽字数不多,却博大精深,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没有实践就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只能盲目地实践。学《中庸》的目的,并不是教人只做纯理论的探讨,其着重点在于由对理论的领悟而贯彻到躬行实践中去。学《中庸》得益的大小,完全要看实践程度的深浅。只有真实履践,才能亲自证实《中庸》理论的正确、科学和教益;也只有脚踏实地,依中庸之道不断熏习,才能逐渐断除主观虚构的妄执,证到客观究竟的实性!因此,中庸实际上就是个实践问题。况且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这样理论和实践互相资助,互相影响,便成为《中庸》行解相应、理事不二的统一观。

实践中庸,应该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由依道修习,要在一切时、一切处遵循中庸之道,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时续时断,不能一曝十寒,也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样才能彻证真理。这是学中庸的具体内容,也是学中庸的根本宗旨!

2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既然孔子提倡的是中庸之道,那么,孔子为什么说中庸之道大概不能实行了呢?

这是孔子再度发出的感叹,强调这不是个口号或理想,而在于实践。由于人们不明白中庸之道的意义,不从自己身边做起而使言行有失节度,孔子期望君子可以努力地去做。

圣人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中庸”这个道理是实用的,不是让你用来研究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为了使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领悟其中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尽快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学到的东西真正有用。

明代的大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很小就爱上了医学和药学。他读了《本草经》以及许多医药典籍。他总是那样刻苦认真,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夹着几本书,到房门外埋头苦读,白天帮着父亲给病人治病,晚上又苦读到深夜。

有一次,李时珍问他父亲:

“书上说,白花蛇肚皮下面有二十四块斜方形的花纹,是真的吗?”

他父亲回答道:“我们蕲州有的是白花蛇。你到凤凰山抓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他父亲李月池是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生。儿子的问话他本来张口就可以直接回答,但为了养成儿子躬身实践的习惯,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李时珍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一个人爬到凤凰山上,捉到了一条白花蛇,翻过来一看,肚皮下面果然有二十四块斜方形花纹。从这件事上,李时珍受到很大启发。后来在编写《本草纲目》时,他一方面继续“博览群书”,一方面“拜访四方”,不仅民间医生、药农是他拜访的对象,就连老农、渔夫、樵夫、猎人,都成了他的好老师。凡能亲自验证的,他总是自己采标本,反复研究,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一验证,然后得出结论,写进他的书稿里。

为了获得真知,他踏遍了湖广一带的原野山谷,还到过江西的庐山和江苏的茅山、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许多盛产药材的地方。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从书本上看到的正确结论,他记得更加牢固了;书本上论述不完整的地方,在他的新著中论述得更加准确了;书本上错误的东西,在他的新著中都得到了纠正。例如在旧的医药典中,把葳蕤和女萎这两种不同的植物,当成了一个东西;而像南星草和虎掌,本来是一种植物,却又当成两种药物来介绍。诸如此类的错误,经过李时珍的实地考察,发现和纠正了不少。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什么至今被我们视为最珍贵的医学遗产,并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许多译本,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就是因为,李时珍不仅刻苦地阅读了八百多种医药书籍,有了极为渊博的药物知识基础;更可贵的是,在他的著述中,绝不人云亦云,而是努力深入实际,从而将获得的真知写了进去。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非凡的成就,不在实践中学习,是不可能的。

3学以致用方显真智慧

孔子很重视学以致用,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办不了;派他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地去谈判交涉,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中庸之道不是用来研究的,也不是用来背诵的,如果读死书,盲目地把中庸的“仁”、“诚”在现实中生搬硬套,其结果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宋襄公本想当霸主,却没想到在诸侯大会上被楚国捉了去,亏得公子目夷设法营救,才把他迎回宋国重登君位。宋襄公回国后十分气愤,可又不敢去惹楚国,就想去攻打郑国,因为郑国在诸侯大会上曾首先倡议让楚国当盟主。虽然公子目夷以及一帮大臣不同意宋襄公攻打郑国,但他还是一意孤行,带兵出发了。

郑国立刻向楚国求救,楚王就取围魏救赵之法,派成得臣和门勃率兵直接攻打宋国,这样,宋襄公就不得不回师救宋。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隔河相望。公子目夷等人认为,楚军兵势强盛,宋军不必去硬碰,况且楚人无非是为了救郑,既然宋军已经撤回,这仗就更不必打了。宋襄公却认为楚人是蛮夷之族,兵力有余,仁义不足,蛮兵是敌不过仁义之师的。于是,他命人在大旗上绣出了“仁义”两个大字,妄图以“仁义”打倒武力。宋襄公生搬硬套,心里似乎有了降魔的法宝,但蛮夷之人不懂中原的文明,居然没被吓倒,反在大白天大摇大摆地渡过河来。

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楚人白日渡河,是没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正好趁他们既骄傲又未渡完河的时候出击,一定能获得胜利。”宋襄公已迂腐到了家,他认为既是“仁义”之师,就不该投机取巧,击半渡之师,那会给“仁义”之师丢面子的。就这样,宋军失去了进击的绝佳机会。

等楚军渡完河,尚未完全列好队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及时向宋襄公提出建议,要求趁楚军列队未完出击,亦可获胜。宋襄公却认为考验他的时候到了,如能坚持到底,就是真正的“仁义”之师。宋襄公骂公子目夷道:“你真是个不懂道义的人,别人尚未列好队,怎么能打他们呢?”

楚军列队完毕,立即发动进攻,宋军无法抵挡,只好败退。公子目夷等人拼死保护宋襄公,可他还是受了几处伤,腿上还中了一箭。公子目夷责备他大搞“仁义”之师,他还毫不悔悟地说:“打仗就要以德服人,比如说,看见受伤的人,就不要再去伤害他了;看见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要再去俘虏他了。”

爱护百姓,增加国力,加强军备,就可不战而胜,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真理,也是《中庸》所提倡的。但如果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那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还会给自己增添麻烦。

西汉王朝最主要的社会积弊便是地主豪强势力发展,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广大农民破产流亡。早在宣帝末年,胶东、渤海等地的破产农民,不断举行暴动,连宣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当时“民多贫,盗贼不止”。

宣帝以后,元帝柔仁好儒。他所好之儒,基本上是孔子所提倡的以“宽柔仁厚”为主要特征的儒学。汉自武帝以来,虽然重儒,但实际上是王霸兼施。元帝即位后,“征用儒生,委之以政”,儒生贡禹、薛广德、韦贤、匡衡相继为相。元帝为政,动辄引证《诗经》等儒典,迂腐地推行“纯儒政治”。应该说元帝一朝确实是实行了不少爱民的“仁政”。但是他却生搬硬套,以“不与民争利”为名,放弃了对豪强地主进行打击、限制的政策,实行所谓的“宽政”。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兼并越发不可遏制,吏治腐败等社会积弊也随之恶性发展。

元帝认为宦官少骨肉之亲,无婚姻之家,最可信可靠,因而尤其信任宦官中书弘恭、仆射石显。当时辅政大臣前将军萧望之在政治、军事方面颇有见地。他认为,中书参与国家大政,应选用贤明,不宜任用刑余的宦官,所以奏请元帝使用士人。弘、石二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盗弄权柄,遂与外戚史高内外勾结,排挤、陷害萧望之等重臣。元帝迂腐昏昧,屡中弘恭、石显圈套,迫使萧望之自杀,与萧望之共同辅政的周堪、刘更生等加罪免为庶人。不久,弘恭病死,石显专权,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同类推荐
  • 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通俗浅易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范畴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阐释。写法推陈出新,开时代之风气,使哲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贴近普通民众。本书自出版以来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
  • 西方美学史(全2册)

    西方美学史(全2册)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戴建业精读老子

    戴建业精读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抽象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被誉为“万经之王”,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戴建业教授以深厚的学养、风趣的文笔、独到的视角,用随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大众阐释老子的思想,解读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逐篇精讲《老子》,讲透老子智慧。为读者解答:为什么高者应就低?为什么柔能胜刚?为什么拙能胜巧?……戴教授把老子请上前台,面对这个时代发言,拂去我们的孤独、焦虑、痛苦,帮助我们找回心灵的宁静。
  • 人生三段论

    人生三段论

    《人生三段论》是著名作家、评论家徐绍林先生几十年来所有的所思所感文集集合。
  • 管子的教育智慧

    管子的教育智慧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管子的教育智慧,品读古代教育智慧,镜鉴现代教育实践。管仲的治国教化理论才发挥作用,齐国的事业从此步入了快车道。
热门推荐
  • 魔能侵略

    魔能侵略

    魔法的本质是什么?是特殊环境下的能量形式?还是一种变异的生物能?本作品纯属YY,尽力浅谈合理有效的魔法形成条件,以及面对魔法文明的星际殖民,应该如何应对
  • 小于老师讲故事

    小于老师讲故事

    这是一部学生的成长日记,这是一段心与心的贴近故事,这是一次爱的旅程!
  • 剑忆梦

    剑忆梦

    逆天而行者十死无生,但是,修行之道本不就是逆天而行吗。
  • 来人啊救驾

    来人啊救驾

    自带倒霉体质的便宜小皇帝遇上呆萌太医皇上表示,他的小命要呜呼了
  • 少女与武器

    少女与武器

    这里是那里?这里是战场!战场是什么?兵器的最终归宿!归宿吗?纵使如此,也总归是太无聊了!
  • 子夜歌:故使侬见郎

    子夜歌:故使侬见郎

    一夕之间,家族毁灭,她被迫与家弟分离,辗转流离,漂泊四游。只是无意间救下了奄奄一息的他,怎么就死缠烂打追着不放手?曾经最信任的长辈,竟是杀人凶手?姐弟分离八年相见,竟是刀剑相向?原来一切,不过是一场阴谋......
  •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第3版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是国内出版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的网络传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动了国内新闻院系的网络传播教学。本教材集新闻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与知识于一体,并力图使它们有机结合,较好地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彭兰的《网络传播概论(第3版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全书贯穿了理论与实务既相区分又相联系的思路,汇集了网络传播技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网络经营等相关领域知识,分析了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研究了网络传播的各种潜在影响。第三版引入“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视角,对网络传播的最新发展做了系统总结。
  • 度厄人间界

    度厄人间界

    陈昌平说:做人永远学不会的就是知足。天地之广大无法丈量,人性之欲望也无法测量。神州万万里,异兽奇珍多不能数,险岭秀峰穷其眼境,法宝传承如繁星浩海,吸引着所有有野心的人奋不顾身的探索其中,粉身碎骨,神魂湮灭也再所不惜......一个凡人,当他窥伺到这庞大的世界一角时,纵然他心中有所畏惧,仍然抵不过与天同寿、与山川共修的巨大诱惑。遵从本心,竭尽全力,艰难的拼搏在这条铺满荆棘的小径上,在万仞断崖间自建出路......--一个资质普通的凡人冲破千难险阻,踏上修仙路,与天地较命的故事。
  • 尚相

    尚相

    她,苏浅,女扮男装,进入官场,步步为营,只为查出一个十几年前的一个真相,以慰藉死去的亡灵。却不料与他、他、他都有了纠葛。他说:倾颜,原(缘)来就是你苏浅。他说:我心中的倾世容颜,是你,苏浅。他说:从与你相遇,你的倾颜,我的情深,奈何缘浅。
  • 千亿盛宠总裁

    千亿盛宠总裁

    被迫卖身,又被继母骗出国,江亦妤觉着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可是就在这时她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小生命,江亦妤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五年之后,江亦妤带着自己的一对可爱的龙凤胎孩子回了国,手撕渣男,白莲花。然后……女人偷了我的种你就逃走了?是不是要补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