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1400000003

第3章 电影与声音(2)

二、有声电影

1927年10月6日,由美国华纳公司摄制的完全有声片《爵士歌王》在纽约市百老汇剧院公开上映,历经32年的“伟大的哑巴”开始说话了。这一天标志着有声电影的开始。

实际上,自从电影产生的时候起,人们就不能忍受电影中有声的运动过程变成无声的世界。电影对于声音的依恋,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情结”。早在1899年,电影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已经能够发出一些声音。卢米埃尔、梅里爱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经天真地利用在银幕后面说话的办法,使得电影带有声音。1900年以前,百代曾经举行过几次歌唱片的放映会,同时,巴隆和劳斯特则设计了一种巧妙的声画同步方法。而大多数的默片在放映的时候都是由唱片音乐或现场的演奏相伴以缓解人们对无声的影像的生理上的不适。这些都是电影艺术家们为了使影像世界变成有声的世界而做的尝试性的努力。

无声电影只是视觉艺术。有声电影的出现,才使电影艺术成为视听艺术。早期的有声电影由于录音设备的简陋,还不能做到声音的逼真,加之电影剧作家、导演对电影的一系列制作手段都不成熟,所以当时的有声电影还是处于幼稚阶段。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电影工作者们才认识到声音在电影艺术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前景。40年代磁性录音技术的出现,为声音的逼真性提供了技术条件,使声音和图像能细致地结合,融为一体。

60年代随着电声学及录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声音的质量和表现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已达到了与画面清晰度持平的水准。声音的丰富度也提高了,外景中的自然音响的成分比过去增加,音乐在电影里的比例逐渐减少。

西方电影在电视的竞争下,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极力引进技术,这样,多声道立体声系统就发展起来了。70年代,多声道降噪及信号增益系统在西方研究成功,把过去无法表现的低于机噪音的信号细致地表现出来,增大了声音的表现幅度。

尤其是90年代以后,电声技术和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得影院越来越像一个体验各种自然或非自然声音的冒险家的乐园,声音的作用大大突破了纪录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大量好莱坞商业电影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快餐,更是听觉的轰炸。

电影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片的转变过程中,也发生过明显的“冲撞”。电影从1895年到1927年间,带着“残疾”迅速发展起来,建立了一整套默片的美学原则,并逐渐成熟。安德烈·巴赞认为:“默片是没有声音的天地,因此,产生了许多用来弥补这一缺陷的符号。”没有主要成分之一的“声音”的画面不能仅仅局限于起到表达心理或戏剧的作用,它还必须具备描写、阐述的功能,因此,人们才使用叠印、特写和快速蒙太奇。例如,同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而且也能用触觉和嗅觉去感受一样,我们不仅能用耳听,而且也能用其他方式去听。实际上,所有感官、整个身躯和整个神经都在帮助听。

声音进入电影,增加了电影的现实主义色彩,削弱了非现实形态的影片的存在意义。像卓别林这样的天才在转型期生存了下来。对有声电影卓别林起初也是排斥的,直到1938年,他才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而这离有声电影的出现已经过去了11年。

有声电影出现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创作者只是关心将对话加入电影里,拍摄所谓的完全的有声片,使得电影在默片时代形成的视觉表现力大大降低。因此,电影理论家们开始对电影中的声音提出质疑。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表现媒介的特有潜力。他将电影的无声看做是电影区别于现实的特点,由此出发,他认为“电影正因为无声,才得到了取得卓越意识效果的动力和力量”,因为“默片把它特别希望强调出来的声音转化为可见的形象;它表现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声音的某些最足以说明的特征,于是声音就有了现状和含义”。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争议和讨论,但是有声电影毕竟还是凭借自身特有的视听语言特征生存发展了下去。电影声音的出现对默片的冲击主要是商业上的。从美学上看,默片和有声片属于两种不同的媒介形式,一种基本是视觉媒介,一种是视听媒介。两种媒介都有自己的美学原则,不存在优劣问题。默片其实可以在自己的道路上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只是观众对于有声片的热衷为无声电影画上了一个商业的句号。

三、电影与音乐的结合历程

最早期的无声电影(默片)就伴有音乐,当时的影片由于没有音效声、环境声与对白声,音乐就成为弥补视觉与听觉不平衡的方法,最常用的做法就是以管弦乐的强音来表示打击声、摔门声、关窗户声,或打雷声等;至于人物对白的部分,多以乐器演奏的形式来配合呈现,例如男女主角互诉衷情时配上某段歌剧里的二重奏。这种以音乐来替代声音的情形,其实有更深层的心理意义,因为人类的感观需要接收上的平衡。观者目睹近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应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只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感。人类惯有的感观经验是视听同时进行,一旦只能看不能听或只能听不能看时,我们就会觉得诡异而加以排斥,这是生理上很自然的现象。画面游走在自然与真实之间,音乐的作用在尽量消除这些不适感与排斥感。例如,出现一个悲哀的画面,如果没有任何声响,观众在接受度上就没有那么敏锐与直接,相反的,可能造成观众的迟钝与错愕。音乐让画面变得更具说服力,使观众更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默片时代就发展出以音乐来弥补完全静默所可能带来的压力。

电影音乐的演进过程是一连串不断创新的冒险历程。在电影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时期所展现出来的风格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以下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简要介绍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和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默片时代

追溯电影音乐的历史,至今已超过百年。第一位在电影中使用音乐的人是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当时卢米埃尔兄弟在放映的同时还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乐,因此这代表了电影与音乐第一次的交会。

值得注意的是,默片时代那些提供现场演奏的钢琴小品,基本上都与电影的画面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些钢琴乐谱多为已谱写完成的现成品,因此当银幕出现悲伤的情节,有可能此时弹奏的音乐却是快乐轻松的曲调。这种不搭调的现象随即受到重视并获得改进。1909年美国爱迪生专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便为电影的剧情选择对应的音乐乐段,贴上“快乐”、“哀伤”、“气愤”等的标签,以便在剧情出现时能立即运用。直至今日,电影或电视所谓的“罐头音乐”就是沿袭这项作法。至此,人们已经意识到画面与音乐的关系,并力图将音乐纳入电影制作本身的考量中。

第一位正式将音乐观念引进电影之中的是电影之父葛里菲斯(D.W.Griffth),他在《国家的诞生》(Birth of Nation,1915)一片中,首次与音乐家布瑞尔(Joseph Carl Briel)创作出美国民俗歌谣的完整配乐形态,这是电影音乐的一大转折点,显示了音乐开始作为电影组成的一个要素。因此葛里菲斯这项创举便写下了电影音乐史的第一页。

最先正式参与电影音乐制作过程的人是古典音乐家,例如圣桑(CharlesCamille Saint‐Saens),他在1908年便曾为《谋杀居伊兹公爵》(L-A ssassint du Ducde Guise)一片在巴黎的演出而写下作品第128号,他有意识地将音乐与画面统合起来,而这部专门为电影所写的音乐深获好评,并影响了后来的电影音乐。在这个时期将现有的古典音乐曲目运用在电影中是非常普遍的手法,如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tch Tchaikovsky)、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等人的音乐作品在当时电影中皆曾出现。

同类推荐
  • 音乐深深深几许

    音乐深深深几许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或多或少,都保留着古音乐残片。中国古代音乐在经过了光阴的摩挲、历史的酿制后,格外地活色生香,神秘,温润,玲珑。它们犹如一个个密码,一旦破译,就会浮现出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政治信息、文化倾向,就会浮现出苍茫世事的涟漪、市井巷弄的悲欢、雨后杏花的清芬……音乐史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音乐深深深几许》通过挖掘音乐故事,追踪历史的耳语,再现千古变迁,诠释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
  • 爱跳肚皮舞

    爱跳肚皮舞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肚皮舞变成了女人们的秘密武器,让女性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自信。在充满中东梦幻情调的乐曲中,忽而像蛇一样妩媚地扭动着腰肢,忽而像燃烧的火焰那样舞动着自己的身体,浅笑嫣然,眼波流转,像流水,像波浪,把双臂想象成天使的翅膀,用扇跹的舞姿点燃奔放的热情,自由地用身体表达着自我。
  • 摄影入门学习指导(中小学生特长技能学习指南)

    摄影入门学习指导(中小学生特长技能学习指南)

    培养青少年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自然界的万物及其运动变化,人的思想及所创造的一切等,都是兴趣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你深入进行钻研,在你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神秘画卷,你就会成为世间万物真正的上帝。为了引导青少年培养兴趣爱好,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丛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介绍了相应的广泛知识和趣味娱乐内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
  • 课外雅致生活-贝多芬生平与作品鉴赏

    课外雅致生活-贝多芬生平与作品鉴赏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茶具收藏艺术

    茶具收藏艺术

    “言茶必曰唐”,大唐中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茶饮之风也随之呈风起云涌之势,在这种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之下,古人对专用茶具的呼唤也日渐迫切。中国茶具首次从食、酒器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个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门推荐
  • 不一样的金时空

    不一样的金时空

    十二时空与魔界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善恶大战因何而起这一切的真相究竟如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魔破天地

    神魔破天地

    焚天煮海,那是一记仙道法术的威力;一符镇天,那是仙道符篆的神奇;一粒九转不死金丹,是仙道丹药的逆天功效……虚空破碎,化身万丈,那是天地神通的威能;捉星拿月,赤浆遨游,是只属于天地神魔闲趣情致;一滴血化作大岳,一只目化作神兵……在再次复苏的青石世界中,大荒少年桓石的故事,就此展开……(偏粗犷设定,莽荒文明开始。)
  • 官场现形记(古典文库)

    官场现形记(古典文库)

    本书列“四大谴责小说”之首,代表了晚清小说的最高成就。清末是我国封建社会总崩溃的时期,朝政的黑暗,官场的腐败,都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官场现形记》用如椽之笔,全方位、多角度地尽情揭露了当时官场的种种丑行:吃喝嫖赌,卖官鬻爵,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营私舞弊,压榨百姓,草菅人命,媚外求荣……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犹如一幅幅官场群丑图,笔墨酣畅,入木三分。而且,《官场现形记》对官场丑行的无情揭露,并没有停留在对有关官僚个人行为的道德谴责上,而是尝试着将封建官僚体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对官僚体制的种种弊病,从本质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严峻谛察,深刻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的本质特征。
  • 陶林

    陶林

    秦幺迈入了大学的大门,遇见了自己一生的珍宝。在G大的灰色教学楼群下,她收获友谊,收获爱情,收获守一座城等一个人的意义。用这个在大学校园和篮球场上发生的故事送给我热爱却没能在一起的男孩。如果你能在此停留,祝你和你喜欢的人能好好相爱。
  • 天之方圆

    天之方圆

    “你所认为我们黑暗,那是因为你们觉得自己代表光明”巳琉对着明凛怒吼道......没有绝对的神魔之争,洗星湖的星轨永远都挂在那。君临天下的他也有自己求而不得的回忆,他愿意为了她而摒弃世俗流言....我为你洗涤了我的心灵..
  • 奇幻浮城梦

    奇幻浮城梦

    奇幻、黑暗的乱世之中,探案、生存、逃生、友情、爱情一一扑面而来,浮城乱世纷纷扰扰,奇幻世界引人入胜。。。。
  • 泽令生

    泽令生

    模糊的记忆,仇恨,杀戮,转世重生。重生在强者为尊的世界里,若不甘于人下,便立于人上。涅槃生死醉等空华,身陷七重罗网不见菩提萨。不怨苍生弃苍天,不俱九世浮屠劫,修不为佛便为魔。
  • 烈火剑法

    烈火剑法

    获得了命运之刃任务的王生应师父张铸神的要求前往铸神谷,不会看地图的王生误打误撞进入了盟重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