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37800000004

第4章 绪论 《营造法式》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4)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坽文刊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2期(即第三卷第2期),是梁思成在时为南开大学学生的弟弟梁思达等人的陪同下,对天津蓟县独乐寺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的成果。他对这座古寺的山门和观音阁进行了详细测绘,绘制了包括建筑外形和内部结构在内的全套图纸,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在披阅文献资料、亲自访问当地长者的基础上,最终完成此文。可以说,《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是中国人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文中详细论述和分析了寺庙的外观、平面、台基、柱子、斗栱、梁架、椽、瓦、墙、门窗等内部结构和外部装饰以及相关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和缜密考证,梁思成还得出山门和观音阁建于公元984年的重要结论。这一重要成果,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关注。因为在当时,“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在我国已发现之古木建筑中,固称最古,且其在建筑史上之地位,尤为重要。统和二年为宋太宗之雍熙元年,北宋建国之第二十四年耳。上距唐亡仅七十七年,唐代文艺之遗风,尚未全靡;而下距《营造法式》之刊行尚有百十六年。《营造法式》实宋代建筑制度完整之记载,而又得幸存至今日者。观音阁山门,其年代及形制,皆适处唐宋二式之中,实为唐宋间建筑形制蜕变之关键,至为重要。谓为唐宋间式之过渡式样可也”。

刊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4期(即第三卷第4期)的《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一文,是梁思成在蓟县考察独乐寺的过程中,获得的意外收获。一次,他遇到一位在蓟县县立中学任教的教师。言谈之中,梁思成得知这位教师的家乡宝坻县还有一座类似于独乐寺的大庙。1932年6月,他和助手们一起来到宝坻县进行古建筑调查与研究,于是有了此文。在文中,梁思成写道:“在三大士殿全部结构中,无论殿内殿外的斗栱和梁架,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没有一块木头不含有结构的机能和意义的。在殿内抬头看上面的梁架,就像看一张X光线照片,内部的骨干,一目了然,这是三大士殿最善最美处。在后世普通建筑中,尤其是明清建筑,斗栱与梁架的关系,颇为粗疏,结构尤异。但在这一座辽代遗物中,尤其是内部,斗栱与梁枋构架,完全织成一体,不能分离。”可惜这座辽代建筑的“楷模”,现已不存。

梁思成的《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研究报告,成了我们今天研究辽代建筑的难得资料。

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梁思成又连续写出了《正定调查纪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2期,即第四卷第2期)、《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3、4期,即第四卷第3、4期)、《赵县大石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第1期,即第五卷第1期)、《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3期,即第五卷第3期)、《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1期,即第六卷第1期)、《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4年第1期、1945年第2期,即第七卷第1、2期)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

梁思成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写就了《中国建筑史》,并为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奠定了基础。

刊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3期(即第三卷第3期)的《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一文,是刘敦桢正式加盟中国营造学社后发表的第一篇古建筑调查的论文。1931年夏,刘敦桢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身份来北京调查古物,“闻城东有智化寺创于明正统间,虽墙垣倾颓,檐牙落地,而规范犹间有存者”,于是进行了初步测绘,撰成《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一文。次年秋天,他发现文稿脱误不少,又重新订正、补缀。当时梁思成、刘南策等人都曾协助调查。《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认为:“如来殿之外形虽大体与清代一致,其细部手法尽多特异之点,就中与清式异者每不乏与宋式类似,则明代北平建筑,虽受金、元两代影响,仍未尽忘旧时矩,故宋明之间,不能谓为毫无因袭相承之关系,此殿亦不失为过渡时代之例也。”此文不仅成为研究智化寺建筑的重要文献,而且与梁思成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起成为此后中国古建筑尤其是明清时期建筑调查、测绘的范式。

刘敦桢正式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后便担任文献部主任一职,因此其主要精力放在对古代建筑文献考证方面。由于刘敦桢国学功底深厚,考证缜密,发前人所未发,所撰文章如《大壮室笔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3、4期,即第三卷第3、4期)、《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2、3、4期,即第四卷第2、3、4期)、《六朝时期之东、西堂》(《说文月刊》1944年第四卷合刊)等在域内外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至今仍被看成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必读之作。虽然专心于古代建筑文献考证,但重视古建筑遗构的实地调查与研究仍然是刘敦桢早期治学活动的一个显着特征。

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刘敦桢调查古代建筑的足迹遍布长江南北,此后仅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刊载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就有:《明长陵》(《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2期,即第四卷第2期)、《万年桥述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1期,即第四卷第1期)、《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梁思成合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3、4期,即第三卷第3、4期)、《石轴柱桥述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第1期,即第五卷第1期)、《定兴县北齐石柱》(《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第2期,即第五卷第2期)、《易县清西陵》(《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3期,即第五卷第3期)、《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4期,即第五卷第4期)、《北平护国寺残迹》(《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2期,即第六卷第2期)、《苏州古建筑调查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6年第3期,即第六卷第3期)、《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7年第4期,即第六卷第4期)、《云南之塔幢》(《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5年第2期,即第七卷第2期)等。

尤其是在中国营造学社后期研究条件极其困难情况下,刘敦桢仍然坚持对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了系统考察,并写就了《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的长文,成为中国营造学社后期最杰出的研究成果。刘敦桢的这些成果和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树立了楷模。

在调查与测绘古建筑方面,中国营造学社其他学者也有不少成果。如龙庆忠的《开封之铁塔》(《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4期,即第三卷第4期),林徽因的《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与梁思成、刘敦桢合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年第3、4期,即第四卷第3、4期),林徽因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与梁思成合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年第3期,即第五卷第3期),杨廷宝的《汴郑古建筑游览记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6年第3期,即第六卷第3期),陈仲篪的《宋永思陵平面及石藏子之初步研究》(《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6年第3期,即第六卷第3期),鲍鼎的《唐宋塔之初步研究》(《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7年第4期,即第六卷第4期),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4年第1期,即第七卷第1期),卢绳的《旋螺殿》(《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4年第1期,即第七卷第1期),刘致平的《成都清真寺》(《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5年第2期,即第七卷第2期),莫宗江的《山西榆次永寿寺雨华宫》(《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5年第2期,即第七卷第2期)等。

现在名扬海外的珍贵古建筑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山西应县木塔、天津蓟县独乐寺、河北赵县安济桥等均系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经田野调查和详细测绘研究后,而被世人重新认识的。

佛光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殿堂之一。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是唐代建筑的典型代表。1937年为梁思成所发现。相传佛光寺创建于北魏,9世纪初曾建有三层七间弥勒大阁,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被毁,后在此阁旧址建此殿,现保存完好。寺依地形布局,地势东高西低,大殿在寺址东端山岩下高12米余的台地上,坐东面西,面阔七间(34米余),进深四间(17米余),上覆单檐四阿屋顶,为全寺主殿。现存寺院虽不大,但台地下院落北侧还保存有金代建筑文殊殿,其他建筑则为清代以后所建。

应县木塔又称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隅佛宫寺内,是现存的中国古代木塔唯一实物。佛宫寺创建于辽代,历代屡毁屡修,现存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配殿等均经明、清改制,唯辽清宁二年(1056)建造的释迦塔巍然独存。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对释迦塔进行考察研究,并于1935年作了实地测绘。释迦塔是一座平面八边形、五层六檐楼阁式木塔,总高67.31米。塔身矗立在一个大型砖石基座之上,基座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边形,高4.4米。该塔每二层之间平座内设暗层,因而塔身实为九层。每层柱间安装格子门。各层柱头上施斗栱悬挑塔檐,顶层呈八角斗尖屋面。塔刹铁制,既瑰丽精巧又雄伟壮观。

独乐寺在天津市蓟县城内,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寺中现存辽代建筑有观音阁和山门。1932年梁思成调查并测绘了独乐寺,这是近代调查并实测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开端。

当时尚存有观音阁前东、西配殿,阁后韦陀亭等建筑,但均为清代所建。山门三间四架,四阿顶,总面阔16.16米,总进深8.62米。观音阁为一座三层木结构的楼阁,因第二层是暗层,所以外观呈两层。阁高23米,下层总面阔19.93米,总进深14.04米。阁身中部设腰檐和平坐栏,上覆九脊殿顶,飞檐深远,美丽壮观。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一尊,为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泥塑佛像之一。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河北赵县,横跨洨河两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孔圆弧拱石桥。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由匠人李春主持修建。桥长64.4米,净跨37.02米,矢高7.23米,桥面宽9米。桥拱由28券(窄拱)并列组成。大石拱两端各建有净跨分别为2.85米和3.81米的两个小拱,以减轻桥身自重和增大泄洪面积。由于桥位良好、基底应力适宜,千余年来虽经多次洪水和地震,桥身基本完好。该桥构思精巧,造型稳重,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杰作。1933年,梁思成对此桥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并撰有《赵县大石桥》调查报告。

3.创办专业杂志《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建筑刊物的创办与发行,是建筑学术研究发展与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有关建筑的刊物已经是充塞于书肆,而中国建筑界到1930年为止,还没有一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刊物。1930年7月,随着《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创刊,终于改变了没有中国人自己办的建筑刊物的历史,也为建筑史学研究提供了发表成果的园地。1930年至1937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出刊六卷,共21期,发表各类文章125篇。1944和1945年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1期和第2期,发表各类文章16篇。这些文章类别多样,内容丰富。若按文体的内容分类,刊发的文章包括了论文、杂记、记事、营造算例、图样、簿录、校刊、转载、译丛、维修说明、通讯、插图、专着、书评、介绍、征文、社讯等。

如按建筑类型来分类,涉及城池、宫殿、庙宇、道观、寺院、园林、陵墓、摩崖、石阙、会馆、民居、塔幢、牌楼、桥梁、楼阁等。其中不乏《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大壮室笔记》等一大批建筑史研究开拓性的扛鼎之作。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等地,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大后方的中国营造学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其间继续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1期和第2期;完成了《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刘敦桢)、《云南一颗印》(刘致平)等重要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营造学社迁回北京。但经历了战争的蹂躏,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资金日渐紧张,学社的创办者朱启钤也已经家资散尽,无力维系,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社只能在朱启钤的私宅办公,在社会上的影响日微,渐渐不为人知。中国营造学社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学界的一大憾事。

同类推荐
  • 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本书以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与类型、主要特征以及特征形成的原因三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者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研究表明,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作为两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在室内空间设计的历史起源、类型分类、形态表现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类型、特征以及特征形成的原因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空间观、自然观、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美学思想、科学技术思想等。
  • 能源环境建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能源环境建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于80 年代初期,种种数据表明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利用在我国的推广已经是迫在眉睫。本书带你更深入地了解熟悉的能源与环境。
  • 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

    走向理想的和谐社会

    本书的主要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具体实践,特别是南京的实际;二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既有宏观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到城市、农村、社区等不同层面的透视;三是综合研究与专项研究相结合,既有综合性的和谐社会研究,又有关于和谐南京、循环型城市、和谐社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专项研究,而每本书又由若干专项研究组成;四是定性分析与定理分析相结合,通过访谈、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目前国内较早全面系统研究和谐社会理论与城市现代化的丛书。
  •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后逐渐展开的。从中国营造学社名称看,其“营造”两字即取自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因此也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首先是从关注《营造法式》开始的。中国营造学社所创立的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和所取得的大量实证性成果,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虽然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但它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余波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多学科的关注和各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把中国建筑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 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

    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策略两方面全面总结了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手法。分析了建筑与景观形态整合的缘起,进而在历史和文化的维度上对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建筑与景观的整合形态进行了分析解读,并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当代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理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解析了景观形象、空间和结构三个层面的形态构架,结合大量建筑实例,从这三个层面分析、归纳和总结了当代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手法。本书可供建筑和景观设计领域的从业人员、城市管理人员以及大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参考。
热门推荐
  • 星座Story

    星座Story

    七大国、五大门派,在这个纷乱的时代,十二星座该如何逆天?
  • 五蕴神功

    五蕴神功

    佛道修行!灭世大劫!看苦逼大学生重生到古代如何巧取神功,崛起于草莽,逍遥于乱世,抱得美人归,并最终拯救苍生登上帝位!
  • 克妻毒爱:鬼王的第九个新娘

    克妻毒爱:鬼王的第九个新娘

    她是医道国手,楼家长女,被继母骑在头上作威作福。他是当朝鬼王,暴戾成性,战场上无敌修罗却身中奇毒。听闻她擅解百毒,他将她抓到王府。暗夜里,他压她在身下:“解还是不解?”她吐字冰冷:“无解。”“好!”他大笑,撕碎了她的衣衫,纠缠入骨。“你可知,‘鬼王’由来?凡是与本王欢好之人,必死无疑!”可为什么,她却没死?后来,鬼王入赘,成了上门女婿。闺房深处,夜夜笙歌。“你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你?”以他之毒,过渡她身。她死,他生!【命生相克,相爱相杀】
  • 远离三高从细节做起

    远离三高从细节做起

    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就了大量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本书从读者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分别论述了“三高”患者在诊断,预防,食疗,起居,运动,自疗,用药的各个细节以及自我监测等,让读者对。三高症”有全面的了解,做到诊治了然于心,生活。防患于未然。全书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指导,不仅适合所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及其家人阅读,而且对广大中年以上健康人群及早预防。
  • 聊斋之画皮仙人

    聊斋之画皮仙人

    重生聊斋世界,化身文弱书生,在这妖魔鬼怪横行的世界里,书生该如何自保?一道仙缘,一张画皮,一枝文笔,一个书生,无上的道法,无尽的风流。且看一个小小的文弱书生,是如何降妖伏魔,美人倾心,文惊天下,道傲红尘,最终修炼成仙,携美逍遥天地之间。
  • 极品野蛮王妃

    极品野蛮王妃

    “你是想杀我还是想睡我?”某痞子女故作无辜地看着眼前突然踹门进来的冷面王爷相公!该死的女人,堂堂王妃,正经事不做!去劫法场,又扮山贼,还开男妓院!她无恶不作偏偏还总是理直气壮!“切,死有什么好怕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想过活着回去!”某女流氓抖着双脚一脸…
  • 匪女为美

    匪女为美

    听说沈家三少爷叛道离经、纨绔不堪。听说黑风寨女老大泼辣凶悍、恶贯满盈。什么?这两个人居然要成亲了?当被沈家人堵在门口逼婚的时候,孟晚秋想起她娘还留了个锦囊,听说危难之时的时候,打开锦囊可救一命。锦囊上写:为娘曾救当朝首辅的性命,我儿若是无路可走,可凭此书信嫁与沈家三郎。孟晚秋无语望天,还有比她娘更不靠谱的吗?可是婚后,真香。。。这是一个女弱男更弱,凑到一起却强出天际的故事。
  • 霸道总裁的双面情人

    霸道总裁的双面情人

    ”就是因为你那一句,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才自导自演的那么一出戏,但是没想到越陷越深,最后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收场了。“高子萌泪如雨下,她后悔当初会做出那样的决定,但是从没后悔爱上他。“你走吧,我不想再看到你。”他背着她,握紧了拳头。其实他很想伸出手去拥抱她,想告诉她,他是那么地爱她,他一刻都不想离开她。但是,他不能。“你就一点都没有动心吗?”“没有。”这两个字把高子萌的心摔了个粉碎。“你会后悔的。”高子萌冲出门外,消失在滂沱的大雨中……
  • 缘切者

    缘切者

    我很懒就不介绍了,反正也没有大纲想到什么写什么
  • 王的百变倾城妃

    王的百变倾城妃

    他是九五之尊,天下女子在他眼里不过是玩物,然而她的出现却彻底牵扯了他的心,许她妃位,不稀罕,许她后位,不愿做,他忍无可忍,管她愿不愿意,先下手吃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