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75500000054

第54章 文化渊薮(2)

况且,许多落难者,包括若干当年的知青,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本。这就够了。这就是文明的伟大收获。

鲁:去年,我和天津作协创联部主任王爱英一干老朋友回他们插队的内蒙古,六个将近六十岁的老汉欢天喜地一派天真,进了村子,简直是阖村动员接待。当年他们六个人分在村里头,最短的待了两年有余,最长的待了八年之久。六个人来农村当年,栽下六棵“扎根树”,现在死得就剩下一棵,舒枝展叶,长得还好。剩下的这棵树是老孙栽下的,老孙抱着树就号啕大哭,哭了一下午,一直哭到炖熟一颗猪头。其中一个老六,村里人格外记得他。老六在村里的时候,偷鸡逮鸭子,“害”得厉害,当年如许顽皮,现在已成笑谈。老六诚挚地说,要不是在村里待这两年,要是在天津,坐监狱也坐几回了。

他们插队的村子叫张三贵圪蛋。是当年一位叫张三贵的河曲人走西口开大渠,栽根立后创建的一个村子。张家于是也就成了村里唯一的地主人家。当年知青进村,先行宣讲阶级斗争,扑到张三贵家里就搜金银元宝。但见家徒四壁,只比一般贫下中农更加清贫。观念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无疑对他们的人生观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冲击。王爱英说:咱那会儿不知道轻重,把人家可给斗坏了。对着张三贵的孙子连连道歉。张三贵的孙子跟他们年纪相仿,笑着说:说来还得感谢你们哩,幸好你们知青在,要不然让革命群众拉到县里头,还不让斗死?你们可是救了我家啦!

张:这叫时过境迁。张三贵的孙子不愧是老地主的孙子,有农民的城府与智慧,表达出来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谅解。这是什么?这也是我们的乡野文化。要按鲁迅声称和践行的,“一个都不宽恕”,张家莫不就该把老六等人吊起来,以牙还牙一回?不言鲁迅他是不是“小作家、大极左”,至少在农民的评价天平上,其人是为不通人情。

鲁:事实上,知青们离开插队村落三十多年,他们没有忘记村里的人,村里也惦记着他们。上头搞农田基本建设那时,开修支渠要经过当年的知青房,还要砍掉“扎根树”,村里面坚持把知青房留下,把“扎根树”专门留下一棵来。老乡们说:万一娃娃们回来,咱给人家咋交代?

后来村里遇到什么难事,大到置办一台拖拉机,小到某人生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当年的知青娃娃们。这些昔年的娃娃确实也“仁义”,村人有什么困难总是尽力帮衬。

最让我感慨的是我们县一位县长助理,叫徐升宽。该徐生得大耳垂肩,一副佛相。当年做援藏干部,在阿里地区做了五六年县长,前十多年,内调回县。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档案在从西藏往回寄的时候竟然给弄丢了。这叫有佛相而无佛命了。没有档案,县上无法安置,一家四口只能回到村里。该老兄也挺淡定,一头托昔年同事寻找档案,托老领导做证明,一头安安心心回村里当农民。村里呢,并没有把他丢档案当回事,一家四口按人头分下地,甚至村里有什么事情都乐意请他来出主意。而他呢,做农民似乎得心应手,农民一口气当了四年。四年之后才补齐档案,上头安排做了县长助理。临上任,放下锄头还不停感叹:我今年这糜子种得可好呢。

在乡村社会那里,无论是国难当头,还是承平岁月,莫不以这样一种平常态度对待落难之人。接纳他们,包容他们,宽慰他们,其胸怀不能不说博大。如此博大的胸怀,其实折射的是乡村社会对历史规律的一种解读与理解。

张:说到历史,发生在咱们山西历史上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孤儿赵武落难,就藏在我们盂县。后来祭祀赵武的藏山庙,所处地形山势,状如盎盂,是为盂山。因之尔后才有盂县、盂州等名堂。程婴舍子、杵臼舍身,忠烈千古。说来忠义文化最早诞生之时,孔夫子尚未诞生呐!

这样一座庙宇的存在,这样一种文化的熏染,对于一地文化文明的培育作用可想而知。所以,盂县人自称“人忠地义”,乐于自我渲染。

那么,别处的民众就不忠不义了?话当然不能这么说。哪一地哪一处的文明,不是我们整体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呢?

我认为:勇于隐藏逃匿,与帝王独裁的杀戮追捕相对抗,这又是我们乡野文明的一大闪光处。古来所谓“十室之邑可藏逃匿”,仔细想想,这个文化就太伟大了。

我跑高小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孩子钟变凤,历年我考第一,她是第二。她是神泉完小本村的,跟着姥姥长大。她父亲名叫钟重晖,却是一名老红军。这位老红军,福建人,说来有点故事。他十三岁参加了红军,后来经过长征。福建老家母亲是寡妇,等不回儿子来,竟然卖掉部分田产,给儿子娶回个媳妇来。婆媳二人还是等不回红军战士,老少两代寡妇,又给老钟过继到家一个孩子。福建老家,是那么一摊子。革命成功的背后,有多少人间惨事?

老钟这头,1936年红军东渡,在战斗中被打散,孤身奔逃,竟然流落到我们盂县一带。钟重晖当初不到二十岁,盂县家就收留了这个落难之人,给人扛长工打短工那么活命度日。村里民众,谁不知道这个南蛮子是红军呢?但没有一个人举报告密。老钟后来招门纳婿,在神泉村成了家。建国后,找到政府,恢复老红军身份,在太原市荣军疗养院当院长,这是后话。

盂县人保护收留下这个当兵的南方人,是出于什么觉悟吗?是预测到他日后必能发达吗?当然不是。那还是我们乡野的传统文化,还是我们的核心文明中的大仁大义、大善大爱。

《走西口》外的走西口

鲁:这样的乡野,这样的文明,这样的农民,几十年来却没有得到善待。这就太让人沮丧、太让人心气不平了。

张:我家老太爷在世之日,说起老农民,常讲两句话。

他敲敲自己的鞋底,一句话:三双鞋底磨倒一朝天子。老农民什么世道没见过?

他拍拍自己的肩背,一句话:老百姓,皮背厚着哩!什么日月,都能扛过来!

话题敞开来,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史,不就是这样的一部历史吗?受尽歧视、受尽盘剥,一旦改革开放,体制出现稍许松动的缝隙,我们的乡野我们的老百姓,立即爆发出那样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中国现代化举世瞩目的成果,怎么来的?那是整个乡野整个农民阶级的惨重牺牲和伟烈创造托举起来的。

鲁:正是因为农民工这一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群体的存在,中国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经济奇迹。而以户口制度为标志的种种藩篱和壁垒存在,创造奇迹的农民工,至今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间。可怕的是,长达六十多年的二元隔绝,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去年北京、上海有些人,大张旗鼓地抵制农民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在那里理直气壮地雄辩滔滔。左一个外地人,右一个外地人,让人听来极不舒服。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又要剥夺别人子女的读书应试权利,心理之阴暗,让人瞪目结舌。

前头我就强调过,上苍生人以腿脚,就是让人走路的,就是让人迁移的。因为有不停的游走与流浪,才有历史的跃动与辉煌。

张:自由迁徙,本来也是天赋人权啊。

像我父亲,就是来太原打工扛麻袋,自然变成了省城的居民嘛。

有人,包括我,曾经将特区政策和大清政府的开放长城关口作过比照。就表层现象,确有若干相似之处。朝廷一旦允准开边,内地人看到商机也罢,多一处谋生地界也罢,即刻掀起了走西口的大潮。这便仿佛如今的民工潮吧。

所不同者,走西口属于自由迁徙。随着走西口创建的繁荣,自然形成许多口岸、集镇乃至移民新城,这也罢了。关键那是一种文化的迁徙互动,走西口本身,生发创建出来多少文化成果啊!当今的民工潮则不然。体制或曰政策的限定,农民工仅仅只是一些廉价劳动力而已。我们看见过什么生发创建出来的文化吗?

鲁:走西口成了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小时候我们那地方并无“走西口”这么一说,只分口里口外。直到今天,包头人说回山西还说是回口里。“走西口”一说,莫非是因为二人台《走西口》才有的吗?不知道。但是,二人台的那个“走西口”又是从哪里来的?考证清楚想来不难。但我们那地方不说走西口,出口称为“走口外”。老婆老汉闹饥荒,马上收拾铺盖走口外,几百年来是一种常态生活。

张:你们县和内蒙古隔河相望,你们村依托长城面临黄河,自然只有口里口外的概念。那就仿佛站在自家村口、自家门口,说的是“门里门外”。我在新疆当兵,不少老乡说起甘肃老家,也是口里。“走西口”,是从整个中国版图至少是整个北方的视野生发出的地理方位概念。古来长城各关口,习惯上的称谓,地处河北者称作“北口”、地处山西者称作“西口”,如此而已。我参与走马黄河考察活动,出发仪式在北京延庆度假村。众人骑着马,像模像样的。当地牵马的老乡,听见我给女作家们吼唱河曲民歌,都说:“啊呀,这是西口调啊!”

鲁:我真正认识到走西口曾是一场浩大的移民潮,是上世纪80年代。当初我二十出头,浑身是劲,爬拖拉机,住留人小店,出门三辈小,见人就“大爷大娘”地叫,没少白吃老乡的饭。数度出行口外,过村访镇,沿着祖辈走口外的记忆地图往北再往北。古城纳林,沙蒿塔子东胜,耳字壕树林召,包头西山嘴,一直走到大佘太,走了一千多公里。改不过口音也无需该口音,仿佛是从河曲的一个村子走到了另一个镇子。那些村落里,每一个居民的心里都装着至少四代人出口外的家史。他从府谷来,你从河曲来,那家又是崞县的,这家祖居偏是保德州。也根本不需要多少历史知识,眼前的景观就让你叹为观止。纵深一千多公里的河套平原,点缀着无数村落,简直是晋西北村落的一个复制件。饮食、风俗、方言、住房格局,甚至恶俗都与内地山村别无二致。土默川河套川,沃野千里,望着滚滚麦浪,仿佛攥一把空气,伸开手都会变成二两麦子。

只有这时候,才知道我们祖先的脚步,不停地走出长城口,走了多少年,走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辈。记忆的地图上被他们踩出的迁徙路线,就是一部走口外的历史。

并无意于考察历史,我只是想:我们曾经拥有过几百年自由迁徙历史的那个“自由”,是什么时候被中止的?走口外这种生活常态,在什么时候仅仅变成了一段曾经的历史?

仔细对照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国的活力恰恰来自于乡村田野,来自于潜伏于民间的创造力。农民要摆脱禁锢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社会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歌叫《希望的田野》,大家都认同。前些年张立宪写过一本书叫做《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文章写得让人心花怒放。不能说80年代的物质比今天更丰富,经济更繁荣,但80年代所呈现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活力是今天所不具有的。而此种人人自信、人人活力四射的时代景观,最大量的是来自乡村田野。迁徙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意味着创业的自由。这种自由跟历史上的走口外大移民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张: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旦政策多少有所松动,被压抑禁锢的乡野社会,即刻就迸发出无穷的活力。民工潮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未能托举出显见的文化奇迹,这是令人遗憾的。只能说,我们对乡村社会的这种向内的开放还远远不够。当然,从局部的或曰微观的角度探寻,这方面倒也不是绝对空白。乡野文化某种程度的复苏,也是显见的。

走西口的大潮,推进了二人台这种戏剧样式的发展定型与繁荣,并且托举起《走西口》这样的不朽经典。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工潮涌动,至少让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破坏的二人台得以恢复,令《走西口》不曾毁灭。上世纪80年代的暂时政令松动,让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延续,免于彻底灭绝。

当然,我们无需对谁感恩。那是亿万人的诉求争来的一丝松动,那是深厚的传统大地在一缕春风之下萌发出的勃勃生机。

鲁:作为一个《走西口》原生地的人,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听到《走西口》时那种石破天惊的感觉。

那已经是1978年,我十三岁,已经朦朦胧胧懂了一点事。那一个冬天,从内蒙古回来一个女人,名字叫做张金花,他住在村东头长城“边里”的赶车汉贺六十五家。村里上了点年纪的人互相转告,悄悄说“张金花回来了”。回来的仿佛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谁都知道谜底的谜语。

她和扳船汉、赶车汉之间到底曾经有过什么交情?不知道。后来才知道,她是我们那地方有名的二人台演员,至少在1949年之前,那时候她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被蒙古王爷掳为小妾,再没有回来过。

1978年冬天,环境并不宽松。那一天傍晚,六十五家里陆陆续续聚了好多人,大家心照不宣,影子一样来,又影子一样悄没声儿挤进大门,再关上。房间门窗紧闭,窗户上还蒙了一层牛皮纸,牛皮纸外头再苫一层麻袋片。

我知道这些人来是听戏的,也知道张金花要唱戏,但那个时候我对戏剧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些厌烦,没有随大人前去。尽管遮蔽严密,音乐还是透过门窗缝隙传了出来,如春雨沥沥,如夏雷隐隐,1978年的冬天那个黄昏时节,迥异于《大寨红花遍地开》的旋律,迥异于《红灯记》《杜鹃山》样板戏的叙事,恍然之间像春天饱墒的田野生出满目翠绿的禾苗,残雪斑驳的田野一瞬间被点燃起来,而少年的心则被一点一点俘获。

同类推荐
  • 悠悠我心

    悠悠我心

    本书收录了作者数十年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各类作品,主要辑录了作者从事新闻出版行业以来的诗歌、散文、小小说、文艺评论、新闻作品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和感悟,宁夏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等。
  • 中外名人机智应变妙答趣事

    中外名人机智应变妙答趣事

    本书收编古今中外机智应变趣事趣话小故事280篇,多为名人大家、领袖人物、帝王将相口才艺术的真实记录,充分展示了智者的应变妙答技巧和语言艺术。
  • 普罗旺斯的一年

    普罗旺斯的一年

    正是这本书使“普罗旺斯”成为闲适生活的代名词,一杯美酒,一把舒服的椅子,聆听质朴时光的潺潺流淌!在纽约麦迪逊大街从事广告业15年后,英国人彼得·梅尔急流勇退,于1987年移居法国普罗旺斯,难抑对当地风情民俗的喜爱,写下《普罗旺斯的一年》,随意之举却成就经典,在全球掀起一股追求质感生活的风尚。一栋农舍,一片葡萄园,一颗逃离都市的灵魂,他用雅致而幽默的文字,记下这十二个月的自在和喜悦,引领无数焦灼心灵留驻于一种叫安享时光的幸福之中。
  • 革命与形式

    革命与形式

    此书对于茅盾早期小说从《蚀》到《虹》的研究,着重分析女性形象塑造与进化史观、叙事结构的关系,描述新文学“长篇小说”的形成与展开过程。通过文本细读与复杂历史脉络——革命与都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妇女解放与性别政治、五四与鸳蝴——的浓描细写,给茅盾及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所谓小说形式的“现代性展开”,即通过对小说叙事诸要素——人物、情节、结构与修辞一的历史化追溯和比较,指出茅盾对“时代女性”塑造的“陌生化”成就。
  • 空山灵雨

    空山灵雨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小吋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开始创作吋,便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热门推荐
  • 大氏族

    大氏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他本以为他的降临是为了嬉戏世间,他却上了战场;他本以为此生孑然一人做个笑傲江湖的剑客,他却发现无数的人因他而昌亦因他而亡。这就是氏族,氏族之间的征服,至死方休。
  • 绝情仙尊

    绝情仙尊

    紅塵滾滾,情如髮絲,千絲萬縷,一生難解。修真之路,重情者,必將化為枯骨,身埋黃土。貧乏之地,有一重情重義之子,受至親之人陷害、受喜愛之人背棄、受信任之人背叛.....走投無路之下,卻巧得奇門逆天功法《萬世絕情訣》,他又如何逆世而起,登峰造極,成一代仙尊?「我蕭煌,此生無言無念、無思無想、無我無物,不再為他人而活,只為自己而活。執手中三尺青鋒、斬盡世間背棄情字之人!」
  • 医统美男:夫君乖乖入怀

    医统美男:夫君乖乖入怀

    不就是穿越了吗?带着一身的诡异的医术,我可是要女扮男装的行医,普度众生的。这腹黑皇子,厚黑公子啊,还有你,你,你,我都说了,我是男的!什么?断袖也不怕?我跑还不成?只是,天啊,这……死人也复活了,这到底什么世界?乱套了。神啊,为了沧桑大道。我伟大的把妖孽都收到怀里算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谁的青春会平凡

    谁的青春会平凡

    青春,就像秋天…落叶飘下,慢慢迟暮…我们就像河流,都会慢慢的,随波逐流。
  • 玩遍欧美就这么Easy!用汉语拼音说畅行无阻的英语

    玩遍欧美就这么Easy!用汉语拼音说畅行无阻的英语

    本书分为11章,共72个话题。分别为:和英美人交流、在英美乘坐交通工具、在英美体验生活、在英美工作、在英美学习、在英美就餐、在英美购物、在英美就医、在英美住宿、在英美旅行、在英美恋爱。内容丰富,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且对每一章的话题都进行了细分,方便学习者针对具体的场景自由学习。
  • 妖祖焚天

    妖祖焚天

    本该出现在小学作文里的故事,《如果,我是一只鸟》,可是若真有一天你变做了一只鸟,还是一只万人厌恶的乌鸦,怎么办?当你发现周围的鸡鸭猪狗都用人语交流时,怎么办?当你发现外来动物倍受本地人欺压时,怎么办?什么?努力修炼便可化作人形?我操,那还等什么?俢练吧……请相信我,这是一个喜剧……
  • 我被陌生男子看上了

    我被陌生男子看上了

    我是黎沐,一天我在帮朋友录完直播后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个男人!出于好心,我收留了他,但这个男人似乎有些眼熟……
  • 西窗花影

    西窗花影

    人常说,七年之痒,而未凝烟,却碰上了“三年之痒”。为求娶宰相之女,一夕之间,她从妻变为妾。从主院搬到“鬼屋”。他大婚之日,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以一盆圣品“金丝曼”,只为求取圣旨,下堂离去。从此天高地远,任她飞翔。只是天公不作美,三年毫无所出的她竟意外的怀上颗球。且看她如何凭借木系异能在这个花的王国、花的世界带球游走!渴望的平凡总是遥不可及,英俊霸气的他,超凡出尘的他,神秘沉默的他......谁才是与她携手的良人?*******************************************************推荐树的科幻新书《行走未来》!求推荐,求收藏!(ˉ﹃ˉ)口水!
  • 倾城王爷的无盐“丑”妃

    倾城王爷的无盐“丑”妃

    顾倾城,是京城富甲一方顾员外的第九个女儿。她的大名流传在坊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丑的没话说!滕怀王朱瞻垲,是明仁宗朱高炽庶八子。俊美不凡,堪称“绝色王爷”。他娶她,要求只有一个,便是两人自愿签订一纸契约,一年后两人的婚姻关系自动解除。一年内两人不得干涉彼此间的正常生活……
  • 混沌之主掌控万界

    混沌之主掌控万界

    虚无之中混沌之主掌控诸天万界操纵万界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