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268600000002

第2章 八大山人绘画的“荒诞”问题

一 不东不西

为了贯彻他的画为影子说(一如倪云林所说,他画竹,不在像还是不像,别人说是芦苇、麻都可以[1]),八大有意突出他笔下物象的不东不西——荒诞的感觉。

八大山人绘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自1659年(自此年,八大始有绘画作品传世,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綮写生册》是八大最早的纪年作品)到1680年之前,这段时期八大在佛门,今所见传世作品不多,多画花卉奇石等,注意写实,没有明显追求怪诞的倾向。二是从1681年到1684年之间,此期八大使用“驴”号,处于思想的极度苦闷期,作品多表现对故国的思念(如今藏于北京故宫的《古梅图轴》),早年重视写实的风格此期并无大的变化。自1685年开始,他正式使用“八大山人”之号,而不用“雪个”“驴”等名号,标志着他正式离开佛门,一直到1705年去世,这是其绘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时期八大绘画中的怪诞面目渐渐多了起来,尤其在1690年前后,有大量怪诞而晦涩的作品问世。

有一种观点认为,八大绘画的怪诞形式与他的精神病史有关。美国学者高居翰(James Cahill)说:“在八大最好、最有力的作品中,八大并不只是反映仍可能困扰着他的精神失常,他同时也在利用记忆中精神错乱的状态,来创造他绘画中乖异的造型和结构。”[2]

这种说法,就像科学家证明莫奈的朦胧画风是因为他患了严重白内障一样,莫奈的画风不是观念变革的产物,而是病态的表现。这当然是缺乏说服力的说法。如果这样理解,八大晚年的大量作品,成了一个病人的狂言乱语,这就等于否定八大荒诞画风的艺术价值。

这样的解释也不符合八大生平事实。史料中记载八大生平有两次癫疾发病过程,一次是在1677到1678年间。另外一次是在1680年岁末到1681年春夏之交。而在1681年后的二十多年时间中,八大有连续性的作品出现,这期间他虽时露狂狷之态,史料中再没有关于他癫疾的记载。八大怪诞画风主要形成于其晚年,此时他的身体基本恢复正常,所以从生理方面寻觅八大荒诞画风形成的原因并不切当。从一些荒诞画作上的题识也可看出,八大绝非病态地胡乱涂鸦。

八大绘画的怪诞面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形态上的变异。八大常常打破人们的惯常思维,致力于创造一些奇异的物象形态。这种奇异形态是由多种物象混合而形成的,部分看是逼真的,合而形成一种新物象,一种闻所未闻的物象。

如藏于上海博物馆的6开《花果册》,作于1697年,第2开画芋头,芋头如鱼一般,鱼目隐然可见,芋头的茎如鱼尾高高翘起。同样的构图在多件作品中出现。芋和鱼音近,八大似乎在和人们开一个玩笑,真是说芋也可,说鱼也可,说非芋非鱼也可。通过此一视觉图像,八大似乎在告诉人们:鸿蒙开物,何须有定观!

苏州灵岩山寺藏八大《山水鱼鸟册》,其中第1开画一条鱼,这条鱼像是要飞起来。第2开画一只鸟,这只鸟就像是一条鱼,尾巴如鱼一样张开。八大山人有《葡萄鸟图》,今为美国私人所藏。画一只鸟,鸟的尾巴却有鱼的形态。山人似乎有这样的观念潜藏其中:或是鱼,或是鸟;不是鱼,不是鸟;以前是鱼,现在是鸟;现在是鸟,又将要变成鱼。你看这世界是确定的、固定的,可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广东省博物馆藏八大作于1689年的《眠鸭图轴》,此画怪诞至极,鸭子的身体紧紧贴在一起,状如礁石,立于沧溟之间。像是石头,又像是鸭子;礁石或为鸭所变,鸭或为礁石所变。恍恍惚惚,没有一个定在,没有一个可以确指的概念——真是一个幽眇的世界。

同样作于1689年的《鱼鸭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是八大生平代表性作品之一。作品透着森寒的气息。鱼大于山,山岛如同一块巨石,鱼在山上飞。长卷之末画一只眠鸭,脚站在石上,如同石柱。远处的山边,也有一只眠鸭,鸭与山融为一体,绵延的山峰,似乎是鸭的翅膀。空间存在的界限漫漶了、浑浊了。重阳日,乃登高日,他放旷天际,俯视苍穹,看到一个与常人不同的宇宙。

八大怪诞绘画的第二种形式是通过空间布局上的变异,建立一种罕见的物质存在关系。八大喜欢画鸟,画各种类型的鸟,有家禽,有飞鸟;有大如鹰,有小如鹌鹑;有尊贵的鸟,如鹤,有卑微的鸟,如山雀。他的画中,鸟或栖于树,或傍于崖,或立于地,少见飞翔于高天的鸟。他喜欢画鱼,画过很多类型的鱼,但很少画鱼在水中游弋的常态。八大创造一个鸟落于水、鱼飞于天的世界。

王方宇旧藏《竹荷鱼诗画册》,4开,作于1689年。其中第4开为鱼,有题识云:“从来换酒金鱼子,户牖平分是一端。画水可怜三五片,浔阳轧过两重山。己巳十月画并题。八大山人。”“三五片水”在下,但见得数条鱼凌空而飞。诗很神秘,画也怪异。金鱼子,是水中红色的水虫,人们常捕取以喂金鱼。八大由此驰骋思虑:以红色的金鱼子换酒,与友人在芸窗内共饮,忽然感到,相对于苍茫的世界,人岂不正是形同蜉蝣的微小存在。这是一幅冥想式的画作,具有超现实的腾踔。

天津博物馆所藏《鱼鸟图》,也是八大晚年作品,画一黄口小雀立于悬崖上,而一条大鱼却从水中腾起,做横卧之状。鱼鸟对视,似在清谈一玄远的话题:天地轮转,沧海桑田,岸边奇怪的人类告诉我们的,怎能相信!

八大山人有《鸟鱼怪石图轴》,作于1694年[3],画一只鸟栖息于山崖上,仰望飞鱼。这又是一个鸟不飞而鱼飞的世界。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我们对鱼、鸟的存在方式有定见,八大通过画在说明,我们还是放下定见(或庄子所说的“成心”),来对待这个世界吧。

江西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所藏《鱼鸟图轴》,是八大生平精心之作。画一黄口小鸟立于山上,八大以淡墨率略地砸出,画的下部被一条修长的鱼所充满,鱼平卧着,睁着怪异的眼睛,小鸟低头看着鱼。

上有题识云:“目尽南天日又斜,时人莫向此图夸。是鱼是雀兼鸲鹆,午饭晨钟共若耶。八大山人画并题。”若耶水,传是西施浣纱的地方。李白《子夜吴歌·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4]鸲鹆,八哥的别称。在世界的溪水中,鸟啼鱼游,群花自落,万类自由。常人的眼光中,“是鱼是雀兼鸲鹆”,这是鱼,这是雀,这是八哥,这是鹧鸪,人类通过自己的知识谱系去划分世界。常人的观念中,更有时间过程中的变化,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当今,记载着知识的获取和利欲的纵肆,八大说:“午饭晨钟共若耶”——纵然有西施的美貌,转眼间也消损不见,纵然有绝世功名,而铜驼荆棘,又值几何!在八大的画中,时空存在的界限和关系都模糊了,是鱼又非鱼,似鸟又非鸟,只有一颗纵逸于当下的淡然的心。他认为,“时人莫向此图考”,人们应从框格般的思维中走出,跨进世界的河流中,“目尽南天”,这是一个不可名状、没有定式的世界。

八大荒诞的画,具有冥思般的性质,凝结着他对一切众生(也包括人)生命存在的态度。超越人(知识的、欲望的)的视角,这是八大这类反常绘画的思维支点。1685年前,八大主要是作为花鸟画家而出现的,这之后,山水画才渐渐多了起来。他绘画的主要表现对象就是花鸟虫鱼和山水林木,一生基本没有画过人物。这样的题材选择,就与他超越人的视角的观念有关。其实,如果按照传统绘画学科的知识分析,八大山人都不能算是一个花鸟画家。因为他画中的花鸟世界,不是我们惯常眼光中存在的花鸟。同样,1690年以后,他接续董其昌,返归倪黄,进而追溯北宋大师的山水传统,山水成为他重要的表达对象之一,而他着意表现的,也不是外在的山水面目,而是他意念中的山水。他的画真可以说是花非花、鸟非鸟、山非山、水非水,是一个虚幻的物象世界。

《庄子·大宗师》中有个有趣的造物故事:造物如一个冶炼世界,天地就是熔炉,大冶为造物之主,他造了天地万物,也造了人:“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物者必以为不祥之人。”[5]八大也是如此,在他看来,人不能将自己与万类群生分割开来,认为人总是高于万物。八大要打破这一“大人主义”的观念。人的个体存在,从时间上看,只是一个短暂的片刻;从知识上看,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其实很少、很浅,甚至多是妄见。八大在荒诞中,要彰显“至人无己”的哲学。在八大看来,我们对世界的时(变化过程)、空(存在样态)的把握,并非一个确定的事实。世界始终是不依附人的知觉感知和知识分别而存在的,人应超越以人的视角看世界的“定式”,走入世界中。八大极力创造一个个幽眇而荒诞的世界,其实是要彰显一种“凡常”的运作方式。人们认为“正常”的态度,往往是对世界真实相的背离。惯于表现怪诞意象的八大似乎在说:到底谁“正常”,还真难说呢!你看我的画荒诞,而荒诞不稽恰恰是你。

此可见大乘佛学“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思想对他的影响。无人相,不要有“大人主义”的妄见;“无我相”,不要在自我的执着中,将自己与世界分割开来;无众生相,万类一体,了无分别;无寿者相,超越变化的表相,契合世界的真实。八大的怪诞绘画,其实是在“四无”框架下,力图展现一个“凡常”运作的世界,这位“禅门拔萃之器”,是在以图绘造型和诗来表达他所理解的“正思惟”。

二 不是“东西”

八大刻意创造的不东不西的荒诞意象空间,让人们超越“东西”,认识到绘画的造型世界是一个虚幻的存在:不是“东西”。

唐代百丈怀海《广录》记载,一日,怀海随马祖道一大师出行,途中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是甚么?”怀海答:“野鸭子。”马祖再问:“甚么处去也?”怀海回答说:“飞过去也。”马祖拧住怀海的鼻子说:“你说它飞过去了,我看它还在这里。”[6]怀海遂于言下开悟。野鸭飞过,是人感觉中的真实。禅宗强调,执着感觉的真实,为时间过程中展现的表相所沾滞,是对世界的误解。六祖惠能在广东法性寺听印宗禅师说法,此时风吹僧堂里的幡布,大家争论是幡动还是风动,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所表达的也是这一思想。八大的怪诞之作,其实是要超越视觉的真实,而导向心灵真实;打破时空关系,表现真实的生命感悟。

禅宗对表相世界的解构,是八大怪诞画风的直接来源。禅宗热衷于以现存世界的荒诞来打破人们对时空的执着。有僧问唐代池州鲁祖山教禅师“如何是高峰孤宿底人”,这位禅师说:“半夜日头明,日午打三更。”[7]一僧人问北宋兴元府青剉山和尚:“如何是青剉境?”此和尚回答道:“三冬花木秀,九夏雪霜飞。”[8]在这里,四季颠倒,时间乱置。北宋的佛眼清远禅师上堂讲“一叶落,天下春”[9]。我们知道“一叶落,天下秋”的古语,这里“秋”则换成“春”,一字之换,换了一种思维,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禅宗要打破世界的秩序,突破表相的束缚,在狂怪中寻求真实。一句著名的禅宗公案说“听那单手拍掌的声音”——从双手拍掌的定式中走出,谛听世界真实而微妙的声音,这就是禅的思维,也是八大怪诞绘画形式创造的思想动力。用他佛门四世祖博山无异(1575—1630)的话说:“若向者里会去,万年一念,一念万年。生死情枯,真如体寂。二途俱泯,触处皆通。”[10]

八大怪诞的绘画通过变化无定的表相说明,我们所执着的世界,执着于对世界形式的认识,其实是一个“幻”而不真的事实。

在八大看来,常人着眼于差异的世界,物物有定相,这是鱼,这是鸟,这是鸭,这是石,一物有一相,物物相关联;物与物又依照一定的规则在活动,鱼儿在水中游,鸟儿在天上飞,鸭在水面浮,山在天际显。而八大却深入“苍茫寂历”之中,打破人们的惯常思维,鸟不是鸟,鱼不是鱼,石不是石,世界上无一物有定相,定相只是我们的幻觉。

八大有关影子的学说,是曹洞宗的当家理论,在这方面它有两个代表性的观点:

唐代禅宗大师南泉普愿(774—834)指庭前牡丹对弟子说:“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11]在南泉看来,世界中存在的“法”,都是一个“幻相”,而不是“实相”,我们执着于空间的事实,执着于由此空间所生发出的概念,都是对世界的误解。南泉这一说法,后来变成曹洞家风的典型表述。

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洞山良价(807—869)的“渠正是咱,咱非渠”的学说,是曹洞宗的思想基础。良价参老师云岩昙晟(782—841),问道:和尚去世后,要是有人问起我,和尚的真容到底怎样,我该怎么回答呢?云岩说:你就说,就是他。良价听不懂老师的话。一日过河涉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豁然开悟,作了一首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12]良价由此领会云岩师话中的意思。影子(渠)由我(咱)照出,而我非影子。良价在“返自观照”中,发现了“真性”。

八大的老师是颖学弘敏,弘敏是雪关智誾(1585—1637)的弟子,雪关是博山元来的弟子,元来又是寿昌慧经(1548—1618)的弟子,明代寿昌一系实现了曹洞的中兴。在这一法脉中,寿昌、元来、雪关都将良价的得法偈作为曹洞的第一要义。元来说:“此诗偈中,‘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二句最严[13]。”元来又将南泉“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作为他所奉行的重要法则[14]。

八大将这一宗门所得,转化成他的绘画大法。八大在《十六应真颂》中所言“渠正是咱,咱非渠”,说的就是曹洞家法。八大将宗门这样的学说化为他看世界的方式:时人看我画中一只鸟、一朵花、一块石,如梦境一般。他似乎通过他的造型告诉人们,他画一物,则“不是一物”。他作画,是用画来说世界的法,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一切都渺然不可得,一切形相皆为虚相,所以,他只能说一个幻相,说一个“影子”般的世界,通过这个“影子”来唤醒人们对“咱”(照出这个影子的真实世界)的注意。八大的画为影子说,直接影响他晚年对绘画怪诞形式的处理。所谓怪诞,就是脱略常规。而常规是什么,常规难道就是世界的“定式”?八大的画与其说是追求荒诞(他并不感到他的表现是荒诞的),倒不如说是否弃常规。

八大还融合庄子和佛教思想,提出“善化”学说,来强化他的“画者东西影”的观点。

作于1693年的《鱼鸟图卷》,今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一幅典型的八大式的荒诞之作。画的构图非常简单,起手处,画一条大鱼,横飞天际,画的后段两只鸟于石岸边闭目兀立,尾部在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着一小鱼,在低空中飞翔,这就是画的全部内容。画有三段题识,其中第三段谈“善化”,他说:

东海之鱼善化,其一曰黄雀,秋月为雀,冬化入海为鱼。其一曰青鸠,夏化为鸠,余月复入海为鱼。凡化鱼之雀皆以肫,以此证知漆园吏之所谓鲲化为鹏。

八大强调他画鱼鸟,是在画“鱼鸟互转”的故事。“善化”说的文本基础来自庄子。《庄子·逍遥游》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八大据此说明,世界的一切都是“善化”的,画的是鸟,却又是鱼,画的是鱼,却又是鸟,在时间的流动中,一切都在变,一切存在都是不确定的。

《庄子》中并无“善化”概念,这一概念来自佛教。佛教将无所滞碍的境界,称为“善化天”。《华严经》卷二云:“佛如幻智无所碍,于三世法悉明达。普入众生心行中,此善化天之境界。”[15]善化天,又称“乐变化天”。唐法藏《大方广佛华严探玄记》卷二云:“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也。又自化乐具,还自受用,不犯他故,名善化,亦名化乐。”

八大的“善化”,不是强调“善于变化”,而是强调超越变化,而达到“乐变化天”的境界。其荒诞的绘画形式,并非要表现世界“变”的事实,而在于超越变动不居的外在表相——“幻”的形式,而达于与世界相融相即的“善化”境界。他的绘画,以幽涩的形式告诉人们,执着于时空关系的“变”,是对世界的颠倒认识,他的画所创造的有别于现实时空的“幻化时空”,是为了搭起由“幻”到“真”的桥梁,彻悟“善于化者”的境界,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世界中,在世界的河流中嬉戏。道教中也谈到过这一概念。五代杜光庭解老子“万物作焉而不辞”说“圣人善化,无事无为”[16]。无事无为,如万物生长,没有言说(辞),只是自在兴现而已。佛教的“善化天”,与老庄一脉所出的天机自张境界,都强调此一体验。

海外不少学者将八大的“善化”说,理解为生物进化的故事,这是西方思想解读中国艺术哲学而不相凿枘的显例。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在《八大山人书画析义》一文中,将八大的“善化”思想解释为“蜕变”“再生”,认为这是八大“生平的隐喻”,象征他人生的多次转折,并预示着晚年的“新生”。他认为,八大晚年越来越注重“蜕变”的思想,并且喜欢画蝉蜕,潜藏着八大关于生活将有转机的理想。[17]他与王方宇先生共编《荷园主人》,记载着那次耶鲁八大大展的经历。班氏在此书的序言中,也从蜕变中寻觅八大怪诞绘画形式的根源[18]。班宗华将八大的“善化”理解为一个生物进化的事实。而美国学者提孟(Nadine Tymon)在《画与政治:朱耷鱼石图中的荒诞和政治异议》[19]一文中,也从生物蜕变的观念来谈怪诞与八大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在立论基点上与班氏大体相似。

这样的推论不能成立。八大山人的“善化”说,并非展示由一物转化到另一物的蜕变,这种生物学的解释,与八大的根本思想是冲突的。

三 “东西”是实相的影子

绘画不是表现外在的东西,而要表现内在的实在意义世界(实相)。外在的“东西”是虚幻不实的,而内在的“实相”才是真实的。外在的“东西”是一种方便法门,是“实相”世界照出来的影子,观影求实,即幻得真,才是正思惟。

上举上博所藏《鱼鸭图卷》,可以说是一个“万籁自生听,太空恒寂寥”(韦应物)的宇宙,背负青天朝下看,在世界的一个角落,正在上演着有关永恒的故事。鸭立于山,山即是它的脚,它与山融为一体;鸭眠于岛,它与那庞大的岛屿融为一体,绵延的山峰,似乎是鸭的翅膀。一切空间中的定相都被粉碎,鱼大于山,山岛是那样渺小,如同一丸卵石,鱼掠过大海,掠过山岛,似与水中的鸟儿作答。

八大将他的画放到宇宙——无限的时空中来审视存在的价值。他的艺术世界是高古寂寥的,以无限流转的空间事实,粉碎人们对虚幻不真的色相世界的沉溺。

现藏于北京故宫的《鱼石图轴》,也是八大后期作品。画上有书法家王澍题跋:

八大山人挟忠义激发之气,形于翰墨,故其作画不求形似,但取其意于苍茫寂历之间,意尽即止,此所谓神解者也。康熙辛丑秋八月廿四日。良常王澍观并题。

跋作于1721年,时八大山人已故去。王澍(1688—1743),字若林,号虚舟,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是当时著名书法家和书画鉴赏家,著有《虚舟题跋》。他可谓八大的知音,他所说的八大作画“不求形似”,但求“神解”,允为的评。这幅《鱼石图轴》,画面仅有鱼和山,山形态古异,一团漆黑,鱼也怪不可言,睁着奇怪的眼睛。王澍所说的取意于“苍茫寂历”,就是一种“永恒感”。八大在这里引入无限时间,来破人们执着于具体时间的妄念。苍茫的山,永恒的寂寞,一条善化的鱼,从鸟儿化来,由水中腾起,在无穷变化的宇宙中存在。古怪的山峦和鱼似乎没有联系,但八大通过他的“神解”赋予它们以联系,在它们之间凿通了一条生命之“流”,它们都是时间性的存在,都是在世界的“流”中浮沉、流荡。八大要表现变易世界背后那不变的真实。它是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境界,在“非历史”中,表达深邃的“历史性”。

清何绍基(1799—1873)在题八大、石涛花果合册时说:

画师何处堪著我,万物是薪心是火。有薪无薪火性存,隐显少多无不可。苦瓜雪个两和尚,目视天下其犹裸。偶然动笔勾物情,肖生各与还胎卵。心狂不问古河山,指喻时拈小花果。……勃勃生理等兴废,童童浮世老跛。君不见乌芋平生朴实头,石榴终有顽皮里。其中质朴外顽皮,贮入箩筐任颠簸。混元同证清净根,莲子一窠花两朵。[20]

“目视天下其犹裸”——以洞观之眼视之,天地万物,“裸”然自在,直露本真。何绍基所言正是这永恒的真实境界,在八大《鱼鸭图卷》《鱼鸟图卷》《鱼石图轴》等意象世界中,正看到这“裸露的真实”,一种静寂幽深的存在。八大后期作品撕破表相,已然成了他程式化的表达方式。何绍基说石涛、八大证成天下之真相,如同顽拙的石榴有质朴之心,绰约的荷花生于一颗莲子,所谓“石榴终有顽皮里”“莲子一窠花两朵”,表现了世界的本原性存在,所言与八大“实相”说法正相合。

1697年所作之《河上花图卷》(今藏于天津博物馆),是八大生平重要作品。其上八大题有《河上花歌》长调,其中有云:“争似画图中,实相无相一颗莲花子,吁嗟世界莲花里。”实相无相是禅宗立宗的理论基石。《五灯会元》卷一:“(世尊)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21]。“实相”作为万法之后真实不妄之体相,是万法的意义之所在。

大乘佛学有“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如如相”的说法,一切有形世界的物质或是人大脑中的观念,都可称为法,这些法是虚幻不实的,真实的世界乃是平等一体的实相,它是无分别的。当然,这实相世界并非抽象绝对的精神本体,或者如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道”,而是不受人们妄念缠绕、任由世界自在显现的存在本身。所谓“即如如相”,禅宗所谓“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如相。

因此,八大所言“世界莲花里”,并不表明“世界就在莲花里”,或者说在一朵莲花里看出广远的世界,那是一个空间上的理解;也不表示“莲花是实相的载体”,那是现象本体二分观影响下的误诠;而是“即莲花即世界”,莲花就是一个自在圆足的意义世界,此之谓“实相”。

对“实相”世界的关注,是八大长期浸润于佛学所造成的,他早年在佛门中,就有在绘画中追求“实相”的痕迹。如蔡受《鸥迹集》卷二一载八大于佛门时所作一画:“雪师为徂徕叶子作扇画,巨月一轮,月心兰一朵,其月角作梅花。题诗云:‘西江秋正月轮孤,永夜焚香太极图。梦到云深又无极,如何相伴有情夫。’”其中所画圆月等构图,就有追求“实相”之倾向。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有八大《瓜月图轴》,画一大西瓜,其上又虚画一大月亮的轮廓,整个画面是一虚一实两圆相套。上有题识云:“昭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己巳闰之八月十五夜画所得。八大山人。”作于1689年。诗近打油,然意颇堪玩。月照西瓜,处处皆圆。个个指月饼子:用佛学指月意。《楞严经》卷二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22]以手指月,得月忘指,指为所借之媒介,月为求取之实相。舍筏登岸,得兔忘蹄,不能执着于指而忘月。“驴年”,即俗语所谓猴年马月之意。八大的意思是,如果你执着于手指之指、执着于月亮的外在形态,将月亮等同于“饼子”,忘记了“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的实相世界,那么就会累年而不悟,顽然而难觉。他的画是指月之指,而非月本身;是登岸之筏,而非彼岸。

四 实相就在“东西”中

八大的“实相”世界,是意义世界,是绘画价值实现的核心,但它不是绝对真理,不是抽象概念,而就是上文所说的任由生命自在兴现本身。正因此,实相就在“东西”中,意义世界的实现就在当下直接的感悟中——绘画之所以存在的根源,就是表现这样的生命感悟。八大“画者东西影”的画学纲领,所表达的就是重视生命直接感悟的思想。他一路由荒诞走来,“捏造”出种种虚幻的存在,不是惑乱我们的目,而是要明澈我们的心。

在“变”中寻“幻”,在“幻”中得“真”,在“真”中确立生命的意义。八大晚年的画、诗等几乎都围绕一个主题:生命何以有意义?八大是一位遗民画家,因家国之变,一生漂泊。晚年定居南昌之后,他通过艺术来追寻生命的意义。八大晚年艺术的重要特征,是由对故国的思念,上升为对人类存在命运的思考。

八大晚年在对永恒的叩问中,渐渐淡化其故国情结、王孙情怀。人生而平等,人的生命是偶然的,依附于某种先行存在的事实,并努力去归复它,真实的生命价值便无由实现。在八大晚年的绘画中,故国不是他确立生活意义的标准,而人生命的存在意义,才是他关心的根本问题。

1694年之后,八大有著名的《安晚册》,今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他的“安晚”,不是安王孙之心,而是安个体之生命,画中的怪诞形式,正是为了心灵的平宁而作。我们可由这组册页来讨论他安顿生命的思想。

一切都在变化中,没有永远的握有,人种种难以割舍的利欲,最终会像树叶在萧瑟西风中凋零,生命应是合着宇宙节奏的欢歌,而不应是贪婪地攫取。在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的永恒变易的世界中,人的生命只不过是一瞬。八大在变易的世界中感悟到,原来由显赫到落魄,也包括一种必然。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毫末,又何必斤斤于得失而无心灵之安宁!

八大的意义世界,不在超验的神灵世界中(如佛),不在先验的道的世界中(如理),也不在具体的经验世界中,而在他自我证验的生命体悟中。

《安晚册》中的一幅山水图上,山人题云:“蓬莱水清浅。为退翁先生写。壬午一阳之日。拾得。”这随意“拾得”的山水中,透出一股灵气。蓬莱是人们想象中的神仙世界,山人此作却要将这一片神山请到现实中来,蓬莱湾不是渺然难寻的圣水,就在我的身边,清浅如许。

“蓬莱水清浅”一语出自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九:“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23]八大通过一座山峰、一泓清水来说明,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中,圣殿可以变为坊间的粗屋,琼阁可以变为村前的破亭,一切都如梦一样幻而不真。“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八大也像李白一样在与永恒的照面中,得到心灵的释然。没有绝对的故园,故园只不过是曾经给我生命的地方;没有绝对的故国,故国只不过是曾经为我获得一定地位的组织;没有永远的王侯将相,你不见而今青门种瓜人,原是旧日东陵侯。

值得注意的是,八大将存在的意义最终落实为当下此在的优游。他要化蓬莱的仙水,为现世的清泉。在缅邈的宇宙中,人的存在多么渺小,人存在的意义难道就在于传之久远,或者说是永恒?什么是永恒?难道就像六朝时人那样,或求长生不老药,或勒石立碑,企图传之久远?八大以他那双法眼,寻觅世界“裸露”的真实。人生意义的落实处,即在当下,当下是上帝分给人的唯一的圣餐。八大与一些艺术家、诗人不同,他不做云中之鹤,高飞并不适合于他,而做海上之鸥;不做笼中之鸟,而做山林之鸡;不做高傲的孔雀,而做卑微之鹧鸪。八大的鸟无飞相,虽然他毕生崇拜李白,但在终极的选择上也不同于李白,李白诗云:“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古风五十九首》之四十二)李白要做云中之鹤,而八大要做海上之鸥。海上之鸥,亲人也;云中之鹤,远人也。八大将成就生命的意义世界,放在当下此在生活中。他知道,一朵小花,也有存在的价值,也是自足的生命宇宙,八大艺术的高风绝尘,原就在尘寰中。

我注意到八大晚年画作中很多小东西,如小鸡、小雀、小鱼等,这别有意义。八大晚年很喜欢画小雀,体态渺小,无灿烂之羽毛,无圣木之可依,多是独立悬崖暂栖身,如其所作《巨石小鸟图轴》[24],危石孑立,下有一朵玉簪兀自开放,上有一小鸟嗷嗷叫。李白《空城雀》诗云:“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群。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25]《孔子家语·六本篇》载:“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八大山人晚年画中出现的鸟,多是这黄口小雀,一个在空城中嗷嗷叫唤的黄口小雀,在悬崖峭壁中,无以为助,似乎是那样的可怜。

其实不然!这也是八大与石涛的不同处。八大艺术与楚辞的格调是不同的,石涛多受楚辞之影响,有哀惋自怜的气质,而八大的画不是通过对处境的渲染,尽其哀伤之怀,而是由此表现内心的平宁。最艰危处,就是最平宁处,这是八大艺术的秘密之一。

八大有诗云:“到此偏怜憔悴人,缘何花下两三旬。定昆明在鱼儿放,木芍药开金马春。”[26]在《安晚册》中所题此诗的作品中,山人唯画有一条小鱼。定昆明,即定昆明池,唐中宗长女安乐公主所建[27]。定昆池,唐以后几乎成为骄奢的代名词。木芍药,即牡丹,唐代开元间宫廷中多种此花,李白曾奉明皇之命,作《清平调》三章,其中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之语[28]。金马,即金马门,汉建,后用以指代皇帝宫苑[29]。定昆池、金马门、木芍药等,都是皇家繁华盛物。豪华无比的“定昆池”,士女游观,车马填噎,池鱼尽欢,宫中牡丹竞放,歌舞蹁跹,而只有斯人独憔悴,如这一条静卧的小鱼。“憔悴人”,在古诗中,特指相思者,这里当是八大自指。

表面上看,诗中表达一种“自怜”的思想,众人皆有“春”,而我独无,怎不叫人黯然神伤?然而,正像袁中道所说的:“君不见金谷园、定昆池,当时豪华无与比,今日红尘空尔为!”[30]天地变化,世道如斯,定昆池早已干涸,金马门荒草萋萋,昨日宫苑里花簇簇、人稠稠,转眼间,流落红尘不知处。君不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悠悠天地之轮的滚动中,一切都归入虚茫。八大的画和诗都在展示变易,由无所不在的变易来说明不可执着,从而超越表相,领略生命的真实意义。

八大有一画,画有鹌鹑,并题有诗道:“六月鹌鹑何处家,天津桥上小儿夸。一金且作十金事,传道来春斗蔡花。”[31]他在多幅画中题写此诗。天津桥,旧时宫廷前面的一座桥梁,初建于隋[32]。天津桥记载了多少繁华旧梦,包含了多少悲欢离合。唐刘希夷《公子行》诗云:“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绿波荡漾玉为砂,青云离披锦作霞。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33]天津桥,就如同人们所说的乌衣巷,意味着繁华和衰落的更替。八大吟咏道,当繁华之世,有多少富家少年,在这里竞奢斗艳,挥金如土(一金且作十金事),享不尽的繁华事,做不完的桃花梦(传道来春斗蔡花,蔡花,同菜花。斗菜花,为古代一种游戏),也曾有倾城倾国貌,也曾有缠绵悱恻情。红粉知己,桥上相别多可怜;望断章台,花际徘徊足堪伤。如今一切安在哉!天津桥无影无踪,唯留下一湾清水脉脉流。

与天津小儿的奢靡自夸截然相对的是,此图中两只鹧鸪,怡然相对,默然无语。在中国,鹧鸪本是思念物。明刘基《山鹧鸪》六首之一云:“鹧鸪元是岭南音,岭北无人识此禽。南人唱歌过岭去,北人相向泪沾襟。山禽一处一般声,不是乡音便动情。多是江南子规鸟,天津桥上对人鸣。”[34]传鹧鸪原在岭南,度岭入北后,人多不识其音。所以古诗中多以鹧鸪啼叫,暗喻家国之思。八大的“六月鹌鹑何处家”,就是在写家国之恨。此中似隐括了郑所南之事。《新元史》郑所南传云:“闻北语,则掩耳而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也说他:“誓不与朔客交往,或于朋友坐上见有语音异者,使引去。”他这只鹧鸪,只鸣南音,即使北人不识,也不改口舌。

这幅作品的主题是无家人寻觅家园,而家园难道就是故国?归去归去,难道就是要归往天津桥的奢华和梦幻之中?作品中天津小儿的浮华与两只鹌鹑(鹧鸪)的恬然形成强烈的对比。天津小儿一金且作十金事,那只是一晌贪欢!而鹌鹑(鹧鸪)这对被放大的小小鸟,却没有痛苦,只有默然。八大的选择一目了然。八大将繁华和失落放到缅邈的宇宙、短暂的人生中,重新审视它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寻找那曾经有过的繁华,一切的关于“家”的寻思,都是一场梦幻,在逝者如斯的宇宙中,生命如小舟,随波而漂流,没有绝对的港湾,没有永远的锚点。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晚年八大通过他的艺术,就是要回答这一点。

博山元来曾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35]八大其实正像他的这位禅门四世祖,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在破败的天津桥上,看世界的闹剧,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的荒诞之作,其实是关于生命的正剧。

同类推荐
  • 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当代心灵哲学的出路

    从能动者到社会行动者: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当代心灵哲学的出路

    本书认为,当今我们就心灵哲学而言所需要做的工作,根本不是“把心灵哲学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乃至研究结论推广运用到社会哲学研究领域”,而是完全相反——只有通过逐步实现对惟理智主义的基本立场、思维方式、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变革,把人当作在现实生活之中不断生存繁衍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把心灵当作这样的人实际上所具有的、不断生成发展的主观精神世界来看待,心灵哲学的研究者才有可能真正从其各种各样的“科学的迷梦”之中醒来,通过尽可能恰当地理解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个体所实际拥有的主观精神世界,逐步开辟并走上能够使心灵哲学研究得以健康发展的坦途。此一思路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庄子在思维上很通透,在情感上很洒脱,在生活中很有趣,他解构了世间所有的尺子,生成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庄子思想具有极强的自省与批判精神,以语言、卮言、重言的独特写法,生成了一种最不容易被概念化与意识形态化的活泼文本。《庄子》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扇门,道术,生死,天人,美丑,善恶,真假,梦醒,……每一扇门都是通向自由的方便法门。本书立足学术,面对现实,针对工业化与信息化时代的焦虑、困顿、颓丧等实际生活处境与心灵生态,系统讲解了《庄子》内七篇,引领我们通过自省与批判,解除外在的尺子;通过修身与功夫,解除内在的尺子,身心合一,万物一体,合乎大道而能游刃有余。
  • 菜根谭全鉴

    菜根谭全鉴

    博采谋略经典,毛泽东盛赞的处事宝典!与《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并成为“处世三大奇书”!《菜根谭》糅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释家出世思想和道教无为思想,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助人正心修身、养性育德。
  •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本书选取尼采一生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百多句话,囊括了尼采的思想精髓,展现了这位先哲的思想和心智,带给读者无限的启迪。本书一共分为七个篇章:《我·自我》《女人·人性》《生命·人生》《心·思想》《爱·幸福》《行动·沟通》《超越·超脱》,涉及尼采思想言论的方方面面,句句都是尼采思想的精髓。
热门推荐
  • 掌门是个狠人

    掌门是个狠人

    破旧的门派迎来了一位新掌门,而这位新掌门及其不靠谱,不但不想着振兴门派,还整天游手好闲不干正事,一堆歪理,而且还不让别人说,谁要是敢说他一句不务正业,他就会仗着自己修为高,追的那人满世界乱跑,你们说气不气人?
  • 彩界

    彩界

    那一年,村中没落。那古怪的庙宇,还有那古怪的星月!那昏暗的诡异隧道,到底会通往何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听见他说

    听见他说

    曾经颓靡厌世高高在上的黎沐微已过了无知一心为他癫狂的年纪,她手抚摸的高脚杯的边缘,旁边周嘉嘉嘴巴一张一合,她却不想听了......
  • 闲人的位面游戏

    闲人的位面游戏

    位面游戏,拥有无限可能的神秘游戏,但刘安感觉自己可能是玩到了假游戏……我的游戏跟别人的不太一样啊。不论容貌还是实力都属无敌的死党妹子……可以随时随地随便开副本的世界之树……可以拐走各种人物作为手下的新生世界……还有妹妹的来信……等等!我哪来的妹妹?!……其实这就是一个老咸鱼和无敌的死党妹子带着一群不正常手下种田游玩搞事情的日常。
  • 胆小鬼之星际称王

    胆小鬼之星际称王

    我一个胆小的修车工,却意外地拥有了可以称霸一方的力量,但却因此失去了记忆,胆小的我却坚定地想要找回自己的记忆,我在寻找记忆的旅途中寻找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呢,什么?路上的美女收不收!那不废话吗?必须收啊!什么萝莉,什么御姐,什么冰山美人,统统不能放过!
  • 乾坤蔽月

    乾坤蔽月

    武道的终点在哪里?让陈然告诉你答案!什么是武道?修炼到了武道的终点可不可以成神?传说中的永生之路在哪里?少年弱则被人欺,少年强则万人敬!今天你看不起我,明后,你将成为我脚下石头!
  • 王俊凯,带我走好吗

    王俊凯,带我走好吗

    王俊凯,我终于发现,我离不开你了。“带我走好吗?”“去哪?”“不管去哪,只要不离开你就好。”
  • 情迷摩云山

    情迷摩云山

    远古时期,风调雨顺,百畜兴旺,仙魔有序,五岳山麓仙魔大晏,玉帝谕旨摩云山镇守灵谷仙兽灵角獬豸前往献艺.这灵兽仙魔大宴贪饮御酒,一时心智不坚,邪气侵染,祸害轮回众生!
  • 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政务文书写作大全

    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政务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从九个方面介绍了制定策划方案写作、广告文案策划写作、企业内部管理策划写作、经营目标及方针策划的写作、市场调查策划的写作、经营战略策划的写作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