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268500000003

第3章 悟性

一 悟性的本质

我们说一个人聪明而有智慧,常常说“这个人悟性很高”,这是就能力而言。传统艺术哲学妙悟说中的悟性不仅限于能力,它还表示一种独特的心灵素养,是心灵修炼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传统艺术哲学中的悟性说有其特殊的内涵,我将其概括为三种样态:一、悟性是“本来有的样子”;二、悟性是人“应该有的样子”;三、悟性是“自己之独特的样子”。容我就这三点稍加疏说。

在传统艺术哲学中,悟性即人的本来面目,是人“本来的样子”,是人生命本来具有的觉性。若要悟入,必回归本然,这个本然就是未被污染的真实心灵,也是人的自然之性。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展开。

在传统艺术哲学的语汇中,有一重要词汇:“元”。此字甲骨文像人首之形,后引申为初始、原初义,《说文》:“元,始也。”由原初义引申出本原、根源,并被赋予抽象的道的意义,所谓“元本”。《春秋繁露·重政》:“元,犹原也。”《潜夫论·本训》:“必先原元而本本。”元为本,为道,为玄,所以元又有万象之统领的意义,《广雅》:“元,君也。”

艺术理论中,以悟为元,颇有深韵。从初上说,它是开始,是悟的起点,没有这个“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悟”;从源上说,它是根源,是种子,是智慧的种子、创造的种子,生命的飞跃全赖这种子;从本上说,它是人性灵的质,也就是人的性,是人心之“天”;从存在特点说,元就是玄,这两个字在古汉语中可互通,它是人心灵中最渊奥的存在。综此四点而言,元作为描述人体悟心灵的重要语汇,含有中国人对悟性特点把握的内容。[47]

五代荆浩《笔法记》在评价水墨山水的出现时说:

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故张璪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麹庭与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项容山人树石顽涩,棱角无踪,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元真气象。[48]

荆浩认为,山水画带来了一种新的面貌、新的创作方式,就是动“真思”。何谓真思?世俗之论、欲望之想、理智之思,都是假思,都是对世界不真的反映。而真思,是贴近生命根源处的思,是不假思量、真实无妄之思。《笔法记》中所说的“真思”就是悟——由真实悟性所传导出的妙悟。这里涉及悟由何起的问题。荆浩认为,唐代新兴山水画大师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在于他们“俱得其元”“独得玄(元)门”,溯向生命的纵深,解除外在附加的心意,以赤子的心灵、“一丝不挂”(禅语)的精神去体悟,在自己的生命深处体会大化的妙用,由此启动他们卓然的“真思”。真思是由本源的心灵转出的,是“元之思”。荆浩指出,只有得此“元思”,所作山水画才能“不失元真气象”。什么是“元真气象”?它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是创化之元,也就是大自然深层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一是人心灵中的元真气象。二者是一体的,回归元初,就会在心灵深处与真实的自然境界照面,契合创化之元。创化之元和心灵中的真元境界是不二的。所以,《笔法记》中提出一个对后代影响深远的观点:“须明物象之原。”原,通“元”。意思就是回归心灵的元真悟性,再以“性”的真实去体悟造化。就像清画家恽南田所说的:“冰鳞玉柯,危干凝碧,真岁寒之丽宾,绝尘之畸客,吾将从之与元化游。”[49]“元化”就是造化之元,即真性,乃生命的本真世界,如佛教所谓如来藏清净心。

石涛所说的“一画”,也是“元”。石涛提倡“一画”是要建立“性”的觉体。从心灵的角度言之,“一画”说的主要内涵是提倡妙悟,在心灵的源初境界中去创造,排除理智、欲望等传统概念的缠绕。他将一画溯向“混沌”“鸿蒙”,就是溯向原初境界,以真元之思去创造。石涛的一画是“从于心”的,但不是简单地“从于”感情知识,而是“根于性”,由“性”而起,才是“一画”最终落脚处。“一画”所要建立的不是心的本体,而是性的本体。石涛说要回到一画,也就是回复人的自在之性。在性中,才能没有机心,没有解释的欲望,像鸟儿那样飞翔,像叶儿那样飘零,这样才能真正与山光水色相照面。以一“性”通万象,就能以一“性”控笔墨。石涛强调一法见万法,这个万法只能在性中显现,而不能通过心识达到。如慧能所说:“于自性中,万法皆现。”性为心之本,而心包括意志、情绪、知性活动,这样的心无法显现诸法实相,所以也就无法在小中现大、一中现一切。石涛的一画是绝于对待的,绝于天人之对待。他要画家奉行“一画”,即要解除心与物、天与人之间的冲突,从世界的对面回到世界之中,从“万”回到“一”,也就是回到创化之元和元真境界相合的“元”中。

中国艺术论中的“心源说”也与此有关。此方面的论述,如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刘禹锡的“心源为炉,笔端为炭”说,郭若虚的“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说,以及康有为“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50]的观点,都强调妙悟必发之于灵魂的根性,非根性之悟则非真悟。一知半解,未及骨髓,无法探得艺道骊珠。

悟性不仅是“本来有的样子”,而且是“应该有的样子”。另一个概念“天”,便与此有关。上面所说的“元”强调的是悟性的本原性。“天”在本原性特征之外,又突出悟性的自在性特征[51]。即是说,悟性是人心灵自然而然的存在,是一种自在显现的境界,悟说到底就是生命的原样呈现。悟性是在解除人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它所要破除的主要对象是“我执”。人以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的意念,在中国哲学上称为我执[52]。执着于我见,则不得真见。儒家哲学以为,人为五行之秀气、天地之心灵、万物之精英,这种观点从强化人创造力的角度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但这一理论又衍生出另外一种思想,就是强化人控制世界的观念。我们说物我关系、心物关系、天人关系,常常不自觉地将人从世界中抽出来,站在世界的对岸来看待世界,用人的眼光打量世界,用人的意识去解释世界,用语言——人所创造的一小打符号去整合世界,所以,只能得到世界虚妄的印象。传统艺术哲学中强调以“天”去妙悟,就是从“人”回到“天”,回到人应该有的位置,去扮演应该有的角色。

所以,作为悟的“天”是“应该有的样子”。“天”是人存在的真实样态,“天”是作为人心灵本体的“天”。具有“天”的心境,就是“无”,它否定以知识去把握世界的可能性。在《庄子》和禅宗的语汇中,“得其天”不仅是“得其本”,更是“得其真”。悟性就是认识世界的真实本体。在庄禅哲学看来,没有一个在世界对岸打量世界的认识主体,也没有作为此一主体对境的客体。由此,哪来世界的印象,哪来世界的图景?所以世界是“空”的,苏轼所说的“造物初无物”,说的就是这层意思。这“空”既不是心灵的属性,也不是世界的属性。它不是一个空间的度量体,不是体量的概念。它也不是人心中感受的空,如果人心中感受到空,那么这个认识主体又复活了,则非真空。中国哲学强调“放下心来与万物一例看”,实际上就是不看,不是只在心中存有要建立与万物平等关系的欲望和意识,连这个意识也消解了,与万物一样地成长。

北宋董逌说:

明皇思嘉陵江山水,命吴道玄往图,及索其本,曰:寓之心矣。敢不有一于此也。诏大同殿图本以进。嘉陵江三百里一日而尽,远近可尺寸计也。论者为丘壑成于胸中,既寤(按:同悟)则发之于画,故物无留迹,景随见生。殆以天合天耶。李广射石,初则没镟饮羽,既则不胜石矣。彼有石见者,以石为碍,盖神定者,一发而得其妙解,过此则人为已。能知此者,可以语吴生之意矣。仲穆于画盖得于此。[53]

在这里,吴道子作画和李广射石,都不能以技来论之,而是天性所悟而得。就吴道子而言,他何以能一日尽嘉陵江三百里之景,那是因为他心灵中有,所以笔下才会汩汩流出;就李广而言,他射石,发于天性,一矢穿石,欲再射则不能。二人都是凭“天性”之资,“以天合天”。所谓“以天合天”,第一个“天”是人心中之“天”,并非是人心中映照的外在“天”的世界,而是说人的心灵达到“天”的境界。吴道子融进山水,就像石涛所说的,他“迹化”于山水,山水都归于吴道子,他成了山水的代言人,不是以自己的言去代山之言,而是以山之言为言,所以他能在贴近嘉陵江的心境中画出嘉陵江。李广也是如此,悟在刹那间,刹那间他解除了要射石的意识,而再射则不能中石,不能穿石,乃是因为“彼有石见者,以石为碍”,他失去了他的“天”,他成了自我意识的奴隶,“我执”控制了他的心灵,悟性已遁然而去。

《庄子·达生》中曾以一位神妙的木工梓庆之口,来阐扬其天运境界:“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林希逸注:“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故曰以天合天。”(《庄子口义》)斋戒多日,渐入悟门,至最高境界忽然物我都忘,理智全除,心中朗然清圆,如太空,故此谓天,就是回到了自然。即传统艺术哲学所谓“唯自然能知自然,唯自然能言自然”。以自然合自然,谓之以天合天。所谓“天”在此表示人的悟境,是“天赋”之,而不是人成之。庄子将人妙悟的心灵称为“天府”,就强调惟此心灵才是真实的,是自己应该有的真实状态,而念念在庆赏爵禄、非誉巧拙,时时思四肢形体之欲望,则是非真实的存在。

悟性还是一种自性,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样态”。北宋韩拙说:“天之所赋我者,性也。”性乃悟之基,然而若心为物迁,情为象使,以乱人之本性,则无法得出天地之“真”,只能得到天地的虚假影像,所谓作画的关键在于“悟空识性”,识自我之性,回到自己的真实生命。董香光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当念即永嘉所谓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54]李伯时说:“自在在心不在相也。”[55]正是此意。

在佛学中,法性,或称为法界、真如、法身,即万法之体,它永恒不变,常住不改。法性是法的本体,法是一至大无外的概念,宇宙间一切有形之相和无形之理都可称为法,或者叫作法相。但一切有形之相和无形之理,都根源于法性,法性不灭,法相随缘流转,性不改而相多迁。唯识论认为,法性有一重要特点,就是自体任持,万相根源于一法之性,必有任持,不舍自性,山林任持山林之自性方为山林,红叶任持红叶之自性方为红叶,万法不逾自性,一逾自性,即同他流,红黄间出,自性即失。熊十力说:“凡言法者,即明其本身是能自持,而不舍失其自性也。”[56]

如在石涛的画学思想中,他所强调的妙悟之法,就有任持自性的特点。《画语录》的“资任”一章就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万物受任于天,皆有其存在之合理性,也决定了其存在的差异性。石涛伸展个性的画学非常重视这种差异性。万物本于天,因而各得其性,其性之完满展开,即自然,即本性。石涛“资任”学说的核心就是“任性”,也就是万物的自在呈现。虽然万物都是生生联系中的一个纽结,但都有其存在之特点,丧失了这一特点,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可能性,即失去了“自性”,负于天之所任。万物各有自性,人也有其自性,人必须不舍自性。石涛由此展张了他对人受任于天因而自任其性的思想,所谓“天生自有一人职掌一人之事”[57],正是指此。他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归复真性,则是圆满俱足,这是天资之性、天赋之权,古人不能剥夺我,古人以其差异性展现了他的独创性,我也应以我的差异性展现我的独创,一切外在的力量均不可剥夺我的权利。我只要做到自任,自性展露,才不枉于天任;回到“一画”,回到蒙养之源初,即回归自性;回到纯一不杂的本性,就是自性。如何回到自性,就在于悟,只有在妙悟的心灵中才存有这样的真性。

以上所言悟性的三个特点(它是人本来的样子,是人应该有的样子,同时也是人独特的存在样子),一在得本,一在得真,一在得己。悟性是人的本性、真性、自性,以悟性去妙悟则是本然的判断、真实的判断、独特的判断。探其本而舍其末,取其真而去其妄,尊自性而黜他性,方可搜妙创真,归元得奇。

二 悟性的动力

悟不期然而至,你没有想到,它来了,是巧遇,是偶然,不可逆料,这就是悟的随意性。悟不由人的意识摆布,但并不等于说,悟只能是一场难以预料的等待。悟不期然而然,若期然,则不然;然而不期然,则未必不是必然。传统艺术哲学有一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只要你恢复灵魂的悟性,那么妙悟则是可以期望的现实。悟性是因,妙悟是果,有此因必有此果,即性即悟。但问题也正在此,为什么会即性即悟?本节便讨论这一问题。

在艺术妙悟活动中,构成内在的推动力又是什么?艺术妙悟的动力就在悟性中。正因为假设人有这个性,它是妙悟过程中惟一的动力,这个动力推动人放弃原来的世界而选择它应该有的世界,或者是曾经有过的那个世界。因为在悟中再也没有知识的选择,知识控制的愿望已退出,如果不退出,也就没有妙悟;当知识控制的愿望退出以后,维持妙悟,就是这一自然的倾向性。这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深层推动力。

在传统艺术哲学中,回到本元,回到自性,回到性灵之“天”,叫作进入“天机自发”的境界。悟性就是这一天机自发境界的深层动力。北宋张怀说:

且画者辟天地玄黄之色,泄阴阳造化之机,扫风云之出没,别鱼龙之变化,穷鬼神之情状,分江海之洪涛,以至山川之秀丽,草木之茂植,翻然而异,蹶然而超,挺然而奇,恢然而怪。凡域于象数,囿于形体,一扶疏之细,一帡幪之微,覆于穹窿,载于磅礴,无逃乎象数。而人为万物最灵者也,故人之于画,造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何哉?盖天性之机也。性者天所赋之体,机者至神之用。机之一发,万变生焉。惟画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挥一毫,显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矣。故昧于理者,心为绪使,性为物迁,汩于尘坌,扰于利役,徒为笔墨之所使耳,安得语天地之真哉![58]

清布颜图说:

夫境界曲折,匠心可能,笔墨可取,然情景入妙,必俟天机所到,方能取之。但天机由中而出,非外来者,须待心怀怡悦,神气冲融,入室盘礴,方能取之。悬缣楮于壁上,神会之,默思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峰峦旋转,云影飞动,斯天机到也。天机若到,笔墨空灵,笔外有笔,墨外有墨,随意采取,无不入妙,此所谓天成也。天成之画与人力所成之画,并壁谛观,其仙凡不啻霄壤矣。[59]

这两段论述都涉及“机”的概念,在传统艺术哲学中,“机”是审美体验中的关键性因素,在西方艺术哲学中没有与此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传统艺术哲学中关于审美心理动力学说的核心概念之一。

性是悟之体,机是由此体所转出的用,而妙悟则是这一“机神之用”的结果。“机”是悟性和妙悟这个因果链中的动力因素,是显现悟境的心理空间。“机”既不是“性”,又不是悟,是介于性与悟之间的因素。在这里,中国艺术论没有将此导入心理的分析,还是以哲学的推论为基础,导出“机”的结论。(此为传统艺术哲学之长处,也即其短处)

機的本义为弩機,由此引申为发动。《说文》:“主发谓之機。”[60]在哲学中,此字又由发动义引申为造化之元的意思。《庄子·至乐》:“万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成疏:“機者发动,所谓造化也。”《列子·天问》:“皆出于機。”张湛注:“機者,群有之始。”进而,機由造化之機引入人心灵之機,即人心灵中创造的母机,此创造的母机就是从根性上发出的力量。妙悟就是对悟性的复归,也是对人内心中创造能量的提取。所以,機为性之用。

在中国哲学和艺术理论中,“机”具有神妙莫测的巨大功能。“机”又用为“几”。《说文》:“幾,微也。”“微”就是微妙玲珑,如上引张怀所说的“机神之用”,《二十四诗品》所说的“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通过微妙玲珑的感悟过程感悟那个微妙的意旨。《二十四诗品》是元代诗人、思想家虞集《诗家一指》的一部分,在《诗家一指》的后序中,虞集说:“心之于色为情……拾而得之为自然,抚而岀之为几造。自然者,厚而安;几造者,往而深。”这里将“自然”与“几造”(同机造,即心灵的独造)相并而言。其实,自然即几造。此几造,就是发之于“自然”——生命根性的创造动能。

在《易传》中机(几)和神具有相同含义。《易传》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无方而易无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又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几通于神,几是动,所谓“几者,动之微”,微妙玄深的动,不可预测的动,神妙无穷的动,体现出天地无穷的变化,再现出阴阳不测的神秘。

“机”又常常被冠上“天”字,成为“天机”,如上布颜图所谓“必俟天机所到,方能取之”,天机到,即意味妙悟开。宋包恢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盖天机自动,天籁自鸣。”[61]明谢榛说:“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62]此“天机”并不是俗语中“天机不可泄露”的神秘启示,而是如“天”之“机”,是自然而然的机缘,天机自发,自然天成,不待他力。所以,由根性发出的妙悟,是自然而然的悟,是“随物应机,不主故常”[63]。布颜图所说的“天机由中而出”是很有价值的思想,“天机”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宁静的悟入过程,机由悟出,无悟则无机。沈宗骞这样描绘天机的作用:“当夫运思落笔时,觉心手间有勃勃欲发之势,便是机神初到之候,更能引机而导,愈引而愈长,心花怒放,笔态横生,出我腕下,恍若天工。”[64]

天机的状态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全由“天”力,不由“人”力。中国诗人说“万物各天机”,天机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人恢复根性,就去除了理智、知识、欲望等的羁束,进入一片天然的状态中。《二十四诗品·冲淡》品说:“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悟入根性,如清潭照物,影象昭昭,饮太和之气,得自然真髓,如独鹤轻飞,冥然于物,无所对待,像山风轻拂,似修竹潇潇,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自在显现,一片天机。

因此,“机”(或“天机”)的另一特点就是其自发性。所谓自本自根,自发自生。传统艺术哲学中,常常将悟机解释为“势”,妙悟的过程就是蓄势的过程。机的语义,与弓箭有关,本指弩機,由悟性到妙悟的过程,在艺术论中常被形容为“机发矢直”[65],归复生命之本,也就蓄聚妙悟万物之势,恢复悟性,便获得启动创造母机之能力。箭在弦上,力蕴其中,不容思量,不容他务。明项穆《书法雅言》列“神化”一节,他说:“书之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所谓神化者,岂复有外于规矩哉!规矩入巧,乃名神化,神化也者,即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书法在于抒发怀抱,此怀抱何以酝酿而成,则在于妙悟,而达于神化的境地。达到神化境地,就会不动而动,不发而发,其中蓄聚的创造能量喷涌而出,这就是天机自动。沈宗骞说:“机神所到,无事迟回顾虑,以取出于天也,其不可遏也,如弩箭之离弦,其不可测也,如震雷之出地。前乎此者,杳不可知其所自起,后乎此者,窅不知其所由终。”[66]

机更强调机缘,它标志一种相互逗发境界的形成。机微是深层的契合。机中含有“时机”的意义,即是在特殊顷刻的特殊感悟。这特殊的顷刻就是瞬间契合,突然切入对象之中,不期然相遇。所以在“机”中“遇”,妙悟的结果就是这一审美的“机遇”。机的时机性特征,是妙悟的一个重要特点。明袁宏道说:“博学而详说,吾已大其蓄矣,然犹未能会诸心也。久而胸中涣然,若有所释焉,如醉之忽醒,而涨水之思决也。虽然,试诸手犹若掣也。一变而去辞,再变而去理,三变而吾为文之意忽尽,如水之极于淡,而芭蕉之极于空,机境偶触,文忽生焉。”[67]空淡即妙悟之空性,机境乃是妙悟之际会,如风行水上,涣然而成涟漪。这就是妙悟中的“机遇”。所以,袁宏道这里所说的一变、二变、三变,乃是对妙悟过程的描述,悟则当下便彻,在于一旦,在于偶然。这个一旦和机遇,是悟性所发的“时机”,稍纵即逝。“古人作画,其精神贯注处,眼光四射,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68]王孟端的这个体会,正是妙悟的时机。

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艺术论中有这样的观点,即学不能至,必由悟至,当然这不是排斥学,而是如董其昌所说的“学至于无学”。妙悟不受知识控制,并不意味知识退出。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说:“古人之奇,有笔奇,有趣奇,有格奇,皆本其人之性情胸臆,而非学之可致也。学者规矩而已,规矩尽而变化生,一旦机神凑会,发现于笔酣墨饱之余,去其时弗得也,过其时弗再也。一时之所会,即千古之奇迹也,吴道子写地狱变相,亦因无借发意即借裴将军之舞剑,以触其机,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所表述的正是这一思想。

三 关于养性

水墨画的创始人之一、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观点,此一观点在中国绘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中都产生深远影响,它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纲领之一。这是一个与悟性有关的观点。

张彦远在叙说张璪提出这一观点时说:“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69]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张璪作画常常“用紫毫秃锋,以掌摸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70]。而符载在一篇描绘其作画经历的文字中,更是叙其离奇的创作过程:“是时坐客声闻士凡二十四人。在其左右,皆岑立注视而观之。员外居中,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摧挫斡掣,霍瞥列。毫飞墨喷,捽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及其终也,则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云窈渺。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71]张璪这样的作画方式,并非出自表演性的欲望,而突显的是“解衣盘礴”的胸襟,说明张璪作画并非如寻常画家那样谨守秩序,他荡去一切机巧,追求灵魂的表达。其所画,非技也,乃道也。他要在这一过程中追求性灵的自由。所以符载在记录这段过程后,说他“得之于玄悟,非得之于糟粕”(糟粕指为外在物象拘束、为目的性心情所控制等)。张璪画学思想的关键词应是“玄悟”,或者说妙悟。而妙悟也是解读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惟一入口处。

张璪此一画学纲领,并非如有的论者所说的强调主客观或情景结合的问题,[72]而强调的是妙悟。任何心物二分的解读都不合于此一学说。张璪强调的是造化和心源的合一。在心源中观(印)造化,在造化中见(现)心源。

“心源”一语来自佛学。在佛学中,心为万法的根源,所以叫作“心源”。心源也即人心之本,所以,心源就是人的根性,是人的“本有”或者说是“始有”。佛教哲学以“心源”为本有之境。《华严经》卷十二说:“我王心镜净,洞见于心源。”同上卷十五:“涤除妄垢显心源,故我归依无等者。”《菩提心论》云:“若欲照知,须知心源。心源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

禅宗由佛学中的佛性理论引发出心源为本的思想。“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青山。”[73]以心源为本,悟是心源的展开。北宋杨岐派禅师道完有一次上堂说法,有云:“古人见此月,今人见此月,此月镇常存,古今人还别。若人心似月,碧潭光皎洁。决定是心源,此说更无说。咄!”(《五灯会元》卷十八)心源就是恒常不变的明月,就是那依旧在青山中缭绕的白云。

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义涵接近于禅宗,它强调的思想是:心源为本,以心源去妙悟,艺术创造的根本就在于归复心源,以人的“本来面目”去观照。这本来面目就是艺术家最弘深的智慧,而艺术妙悟过程乃是发明此一智慧。所以这里的“外师造化”,并非强调注意观察外在世界,而是要解除人与物的判隔,解除主体客体的对境关系,以心源去观照。心源观照,就是妙悟,此即符载所说的“意冥玄化”。惟有如此,才是“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所以张璪疯狂作画时,遗去机巧,解衣盘礴,超越感性,建立以心源为核心的逻辑。在庄子所说的“听之以气”的境界中去“师造化”,师造化之伟力、造化之真元。这个造化乃是悟中之造化,造化和心源完全合一。造化不在我的心外,心源不出于造化,也就是清戴熙所说的“心源即造化,造化即心源”。

在艺术理论中,对心源一说阐述比较充分的是北宋绘画理论家郭若虚,他在《图画见闻志》卷一中列《论气韵非师》一节,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学说作了创造性的发明:

谢赫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迹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故杨氏不能授其师,轮扁不能传其子,系乎得自天机,出于灵府也。且如世之相押字之术,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爰及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皆得名印。矧乎书画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绡楮,则非印而何?押字且存诸贵贱祸福,书画岂逃乎气韵高卑?夫画犹书也。杨子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从绘画理论的发展看,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涉及传统画论中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如六法说、心画说、妙悟说、心印说以及心源说。郭若虚认为,六法之中,气韵为要,气韵非得之于娴熟的技巧,而发之于心源,得之于由心源所发的妙悟,而妙悟就是心印。郭若虚建立了一个以心源妙悟为核心的绘画理论体系,他的绘画批评即是此一体系的展开。郭若虚这里最具创造性的,是将心源和生知联系起来。这里以郭氏此一思想为线索,对心源和生知之间的观点稍加辨析。

艺术的飞跃来自悟性——艺术家独特的禀赋。然悟性由何而起?是先天赋予还是后天习得,是本来具有还是修养所得?在六朝的艺术理论著作中,就有不少论者注意到这个问题,有的论者对妙悟这种超出于常人常规的能力迷惑不解,如庾肩吾在《书品》中评张芝、钟繇和王羲之三家书法时,对他们的成就感叹道:“疑神化之所为,非人世之所学。”是先天赋予的,是天赋的能力,是不可预测的,不可解释的,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期望的。

郭若虚赋予妙悟生知说以新的内容。他这方面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成书稍后于《图画见闻志》的《宣和画谱》在评价王维之画时说:“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北宋末年邓椿作《画继》,也接受了郭若虚的观点,对文人画极尽推崇。邓氏在《序言》中明确宣示,世上流传绘画的最高品第,都是由妙悟得来。[74]他说:“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若虚深鄙众工,谓虽曰画而非画者,盖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也。故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而若虚独归于轩冕、岩穴,有以哉!”[75]他以为,气韵是天地间的独特精神。在妙悟中,这微茫中的“些须精神”流入画家心中,才会有一流作品出现。明董其昌推崇妙悟,也以为:“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在生而知之,自然天授。”[76]

郭若虚等提倡妙悟来源于生知,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首先,强调生知意在强调妙悟由人的根性发出,也就是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另一种表述。郭若虚说:“如其气韵,必在生知。”他以如此肯定的语气,强调气韵只能来自“生知”。他说:“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这心源就是人的根性,人心灵深层的智慧。但如何将这一本然的知性或者觉慧的能力引发出来,则要靠悟。因为即使你有“生知”之性,但若无觉悟,则此慧将隐而不露,不可能转化为绘画中的气韵。所以他接着说:“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对根性的觉悟,不能靠机巧,不能靠知识的推证,也不是凭借时间的积累,像“众工”那样,它是一种灵魂的悟得,是对自我内在觉性的毫无滞碍的引发。郭若虚这里特别强调“印”,他说:“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爰及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皆得名印。”所谓心印,强调觉悟过程排除一切干扰,恢复灵魂自性,不沾一念,不着一思,洁净无尘,空明无碍,在这样的心境中印认世界。

总之,气韵非学出,而是印出,以心源去印,以灵魂的觉性去知,这就是“生知”。非学出,并不代表排斥学,而如董其昌所说的“学至于无学”,“学”可以培植根性,滋养根性。“学”又会构成对根性的破坏,但如果不能摆脱“学”的影响,以悟去创造,就有可能造成对性的阻碍,所以“学至于无学”是非常重要的。

郭若虚论艺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生知”之“生”,有二义:一、“生”与“性”相通,“生知”即“性知”,从“性”上知,即由生命根性上培植,也就是妙悟,这是达至气韵的根本途径。二、天地之大德曰生,传统艺术哲学最重活泼泼的生机,风月无边,庭草交翠,到生生不已的世界中去体验,才可有审美的飞跃,故郭若虚等的“生知”,又有“通过生生去体知”的内涵。

其二,妙悟在于生知突出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养性。妙悟本于根性,此根性必须颐养,艺术之悟和养性是密切相关的。如郭若虚所说:“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迹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77]这段话将绘画的成就和人品联系起来,认为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绘画,绘画是看人品的重要窗口。初看起来,这是一种充满偏见的说法,因为艺术毕竟是艺术,它需要艺术家的表现能力,人品好了,但对画一无所知,难道就能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来?所以,在当代学界这一观点引来的非难也很多,甚至被指为士大夫阶层荒唐的自恋。但这样解读郭若虚,并不切合,是对郭的一种误解。

郭若虚这一观点在传统艺术哲学中具有普遍的影响,与此相近的论述相当多。元杨维桢说:“故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无论侯王贵戚,轩冕山林,道释妇女,苟有天质,超凡入圣,即可冠当代而名后世矣。其不然者,或事模拟,难入谱格,而自家所得于心传意领者则蔑矣。”[78]明李日华论画也推重人品,他说:“姜白石论书曰:‘一须人品高。’徵老自题其《米山》曰:‘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79]在李日华看来,欲人品高,必重德义,“士人以文章德义为贵,若技艺多一不如少一,不惟变役,兼以损品”。他反对俗念不断,推重洁情高韵。清王昱(1714—1748)《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80]邵松年《颐园论画》云:“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吾辈学书画,第一先讲人品。”[81]

人品和艺品联系的理论,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性。其一是道德主义倾向,它是文以载道文化传统在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像上引王昱、邵松年的观点就属于此一类别。其二是重妙悟的倾向,这以郭若虚为代表,像上引杨维桢、李日华的论述就属于此一类别。后者正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问题。

艺术的妙悟和性灵的觉悟是不二的,这是传统艺术哲学妙悟论中包含的重要思想。艺术领域中的妙悟不能简单理解为艺术创造过程,虽然审美意象创造是艺术妙悟的目的,但不是惟一的目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对人的灵魂觉性的恢复。所以,在艺术中,妙悟既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又是灵魂颐养、心灵拯救的过程。传统艺术哲学常常坚信这样一个观点:人原来存在一个清净微妙玲珑的本原世界,这就是人的本觉;而这个本觉的世界被世俗染污,如堕入迷雾中,由本觉到不觉;而妙悟就是恢复这一灵魂的觉性,通过宁静的证入,由不觉而达到始觉。由此,妙悟的过程是灵魂的功课,是灵魂修养的过程。妙悟理论同时坚信,艺术构思的飞跃只有在洁净空灵的心灵中才能出现,最高的艺术只能由人本源的灵觉转出(即由心源导出),而不是从技巧中得到,也不是从刻意的意象捕捉中就可以实现,更非理智可以控制。所以,灵魂觉性的恢复是根本,艺术意象的创造则是由这个本中演化而出的。郭若虚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这个“人品”,不是简单的人的道德品格,而是人的品位,人的觉性,人的根性。所谓“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迹钩深”,这个“仁”,不能简单地从道德角度解读,而应作根性的理会,是一种“高雅之情”,是李日华所说的“胸中廓然无一物”。

石涛所说的“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就是对以上养气和人品说的生动概括。呕血十斗,是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满足;啮雪一团,则是精神的超升。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左斟右酌,反复琢磨,技巧当然是作画之必备,但一个成功的画家不能停留在技巧上,而应超越技巧,由技而进于道。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的气象和格局。中国艺术强调的是“心印”,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就像石涛所说,吞下一团洁白的雪,以冰雪的心灵——毫无尘染的高旷澄明之心——去作画,才能自创佳构。

其三,妙悟在生知的理论还突出了悟性的差异性问题。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虽一阐提,也有佛性。但小乘佛教则强调人的差异性,有的人并没有佛性,除了释尊及弥勒之外,其余的声闻皆不能成佛。佛教常将人的自性称为“慧”,佛教证悟的最后目的在于悟此智慧。慧有层次阶级之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一是证悟佛性的无漏智慧。有漏智慧并不是佛的智慧,凭此智慧并不能证成佛性。这强调的是人根性上的差异。

在上引郭若虚等的相关论述中,实际上也涉及人根性的差异。在郭氏看来,悟性只属于那些具有高雅之情的轩冕才贤、岩穴上士,属于那些胸中廓然无一物的人。而一般人无此心源,没有生知之性,缺少这一微妙玲珑的悟性。他说:“扬子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悟与不悟被作为邪、正的区别标准。在郭若虚等的论述中实际上涉及悟只属于那些“人品”高的人,而“人品”低的人则没有这样的悟。郭若虚强调,艺术创造来自心印,心印本之于人的心源,人的心中有了,画中才能有。而“人品”低的人是不是有这样的心源呢?从他的论述中得不出肯定的结论。

严羽的妙悟说与郭氏所论大旨相当。如其说悟有透彻玲珑的第一义之悟,又有一知半解之悟。这虽然说的是悟的差异,其实也涉及悟性的差异,如他对韩愈和孟浩然的评价,似有以悟性来评人的痕迹,在严羽看来,他们之间不是悟的差异问题,而是悟性的差异。悟的一知半解并非意味悟得不够深入,因为它不是量的缺乏,而是质的问题。外在的差异是可以弥补的,而根性的差异则无法通过学而得,必须通过养而致。

四 艺术悟性与佛性

艺术悟性和佛性具有密切的关系,传统艺术哲学中的悟性学说主要来自佛学中的佛性理论。[82]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很多笔墨,这里主要谈谈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在佛学中,众生之所以能觉悟,原在于心中所存的性,这个性是悟性,是悟之体,因性而有觉悟,因觉悟而见性。而觉悟的终极目的是对佛性的觉悟,所以佛性的本明世界是清净空。大乘佛学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佛性,悟的过程就是对这一本原世界的回归。传统艺术哲学中的悟性理论虽然主要来自佛学,也强调“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语)。但这个“如来地”与佛学有很大区别,它强调的是审美的穿透力和洞察力,强调摆脱一切干扰之后的审美自由境界,所以悟性的获得不是成了佛性,而是审美自由的获得,是创造动力的获得。如董其昌引赵州的话:“诸人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这就是自由创造的精神。悟性是创造的母机,而不是如来藏清净心。

在中国佛教中,关于佛性的思想有两个侧面,一是人心本净,客尘所染,所以觉悟的过程就是去除这些染渍,恢复原有的觉性;一是佛性具有“自性善净”的特点,佛性是不可染的,先染后净的思路不符合佛性的特点。吕澂先生谈到佛性不可染时说:“如日月之明,而有云雾之障,然云雾终不碍其自性之明。去障明显,分位有殊。但不可以分位染净而混言自性染净也。”[83]而在艺术哲学中,虽然借用佛学中的悟性之说,用悟性表示人的本原性,提出“因性而悟”,但对这个本原的悟性是可染还是不可染并没有作细致分别,只是强调悟性是自然之性,是人本然具有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真”的,人平常为理智、知识、欲望包裹的世界是“伪”的,悟就是回归“真”。这与佛性显然有所不同。

佛性是一种自性,但佛学在谈自性时又摆脱不了佛教思想中的因果缘起理论,所以对这个问题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佛学强调自性,另一方面又反对自性,佛学提出“自性执”,将此作为众生迷妄的根源。在佛学中,一切事物的实相和内在所依存之理都可称为法。这内在所存之理就是法性,或称为法界、真如、法身,即万法之体,它永恒不变,常住不改。法性是法的本体,法性不灭,法相随缘流转。自性是万相之法,万相均由自性转出,是一切存在的因,而一切存在都是它的果。佛学中又有自性谛的说法,《华严玄谈》卷八云:“自性是第一谛,古称冥性,亦名胜性。”[84]自性谛指过去八万劫以前冥然不可知的本体界。自性谛是第一原因,乃惟一常住之法。

佛教是讲究缘起的,强调一切事物的因缘和合的联系,而自性强调的是自我存在之性,所以缘起和自性是矛盾的。因为自性有即自有,自成,自己规定着自己,是不待他的;缘起是他成的,他有的,受他规定的,待他的。中观学派就指出了它们之间的不能和合处。《中论·观有无品》说:“众缘中有法,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85]强调二者不能并存,有自性即不是缘起的,缘起的就不能说是有自性的。

但这一矛盾在传统艺术哲学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传统艺术哲学中,恢复自性就是恢复自然之性,于是有了一个更大的假设,就是和外在的一切实现了和谐,因为你的自性也就是无性,就是“天之性”。恢复自性,并不是落入“自性执”的魔障中,自性就是无性,就是人的自然之性,人如自然一样展现自己。你没有意识你自己的性,但以自己的面目,而不是以情感的取舍(这是欲望导致的),也不是以理智的判分来作别,你回到了自然之中,你在恢复自性之时,也就是实现自己的无性,于是与山山水水共优游。所以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之显现。恢复了本元,通天地,尽人伦,在一个微小的对象中,都可以实现真正的超升。

在佛学中,万法唯心是其根本观点,种种意生身,一切唯心造,三千大千世界就在一念中,世界的存在是虚妄的、不真实的,佛性映照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而艺术悟性的理论当然强调心的重要性,悟是心灵之悟,如将气韵归于生知的悟性,就强调人心灵的作用。但艺术悟性的理论并非否认外在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只是强调在悟的境界中,溪涧桃花不因人的意识的干扰而恢复了它本原的真实性,一切存在在毫无机心、毫无目的的观照中显现了真实,所以在悟性中所“见”(现)之性,乃是物我自然而然之性。这与佛学也是不同的。

在传统艺术哲学中,“悟”是与“境”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妙悟伴着境界的创造。元刘埙云:“故(儒)不以悟为主,然前辈又有谓人患不入悟境耳,果能妙悟,则一理彻、万理融。”[86]清王士祯说:“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87]境是由悟而得,所以又叫作“因定得境”。唐刘禹锡云:“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乎声。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闻于世者相踵。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88]

在传统艺术哲学中,境(境界)的概念非常复杂。通常艺术哲学中所说的境,有几个不同的意义指涉:一、指世界的存在;二、指人的意识活动的对象;三、指人的精神层次;四、指体验所创造的世界;五、指艺术作品的审美层次。而妙悟中的境界和这五个方面都有联系。本章拟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予以初步辨析。

同类推荐
  • 范仲淹与宋学精神(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范仲淹与宋学精神(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虽然其整饬吏治仅及一年就夭折了,但其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则对以后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仲淹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皆与之从游。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三苏的蜀学、王安石的新学、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和二程的洛学等,都与范仲淹及庆历新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儒的“内圣”与“外王”是相贯通的。南宋理学时代,与其称为“后王安石时代”,不如称为“后范仲淹时代”。
  • 读哲学

    读哲学

    本书是解读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中外著名哲学大师的传世力作,所传达的哲学思想和指导意义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书中以国内外众多哲学家的著作为主,深入分析人性、生活、事业、社会等几方面的意义与精神,本书虽讲哲学,但并不枯燥乏味,书中语言生动质朴,逻辑性极强,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其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的。本书可谓是集众家哲学理论为一身,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 谈美

    谈美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本书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 思考中国哲学(汤一介集)

    思考中国哲学(汤一介集)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书中勾勒了作者研究哲学的历程,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等核心问题,提出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是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种力量所形成的张力制约下前行,从中国现代哲学的探索与创新角度指明了中国现代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论构想,最后还缅怀了中国现代哲学家对中国学术的贡献。
  • 在历史与伦理之间

    在历史与伦理之间

    从特征看,中国的社会和教育充满了激情、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追求集体利益的英雄),表现为伟大、理想、超越和神圣;西方的社会和教育表现为理性、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追求“个体”自由的英雄),特点是平凡、现实、适应和世俗。在中国,道德义愤常常是正当的,比如劫富济贫;在西方,法制理性衡量一切,尽管“市场失效”会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比如,曾经的中国退休工人的工资比科学家高的现象,虽不合理却合乎人情;西方的科学家工资比工人高十倍,不合人情但是合理(合法)。
热门推荐
  • 萌宠:狐狸王妃

    萌宠:狐狸王妃

    得雪狐者得天下?切,好歹她也是千年雪狐,哪能沦为卑贱的宠物!本以为他是个温润君子,却不想他温柔的表相下有一颗腹黑的心。公主想要拔某只小狐狸的毛?那他就把公主的头发全剃了!皇后竟想要处死某只小狐狸?那他就给皇后送杯毒酒去!
  • 空穹域

    空穹域

    世界之上,分为神域天城、凡世人间、冥渊魔域三部分。魔王杨圣巍不甘屈居人下,同天城神王之兄李野暗中勾结,暗算神王。神王舍命救下自己的孩子,送入人间。李野因而成为新任神王。从此,世事大变,而落入凡尘之中的神王之子,又能与这世界产生出怎样的火花呢……
  • 开局一条超凡狗

    开局一条超凡狗

    穿越到有着超凡和神秘的异世界,如何能甘心默默无闻。本以为踏足神秘世界需要种种机缘,不想第一步的机缘就在身边。走向超凡的道路的巅峰,高举那至高的王座,成为永恒的神圣。不过这一切得先由与自家狗的交易开始。(群号941802910-哈克的小窝,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进来看一看。)
  • 微阳暖薰

    微阳暖薰

    简介废……………………………………………………。…。。。。。。轻松日常和轻微搞笑
  • 北斗神权

    北斗神权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此乃北斗七星,亦为北斗所辖七运。天运主生,善,喜;地运主死,恶,悲。凡人皆有七运,修行者亦有七劫。修道所遇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是为天劫。修魔所遇玉衡,开阳,摇光是为地劫。渡天劫升仙,渡地劫入魔,亘古不变!蜀中少年江古月误入道途,立志天地劫尽皆渡之。渡得天地七劫,执掌北斗神权。
  • 神奇宝贝王者登录续

    神奇宝贝王者登录续

    主角收复各种神奇宝贝欢迎来到神奇的世界,让我们跟着主角一起收服,各种神奇宝贝
  • 霸主与美人:笼中人

    霸主与美人:笼中人

    “如果我还是初见时的我,我会这样做。”她说。可是,我的一心求死早在遇见你时悄然离去。......PS:我不是你的劫难,你也不是我的归宿。......黑道文,霸主争天下。潜伏、暗杀。
  • 我的师兄是妖怪

    我的师兄是妖怪

    我是只牛妖,有个可爱的小师妹,乐于助人,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嬴政,请留步,听闻你缺笔钱才能召唤出昔日大军,这忙我帮定了,走,哥带你抢去!”“古佛,请留步,听闻你霸在长江边许久了,想不想下河游泳爽一爽?”“喂,是纣王吗,请留步等待几分钟,我有件大事要告诉你。”“妖帝,请留步,听闻哮天犬是你祖宗,这事是不是真的?”“女娲圣人请留步,我……我追不上你了!”(上古神话、封神、西游、现代,串烧起来的扑盖烂文,请不要带脑子看,谢谢!)
  • 融入我生命的你

    融入我生命的你

    在亿万年人与自然的相处之中,自然之灵与人族始终处于战乱之中。然而但当自然与人相爱,自然之灵的法则、人族的规则,责任、选择、人族、自然之灵,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无法限制住这份特殊的爱......殊途同归的终点是永恒。浅书雪墨全球后援粉丝群号:291512252
  • 浮生奇遇

    浮生奇遇

    一次机缘巧合,意外加入白道11;一次意外失足,掉入奇幻的异界人生;从此踏上侠客、军师、眼中钉的崎岖磨难人生;命运的沉浮,真挚的感情能否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