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67300000089

第89章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1)

周大鸣

族群与族群关系是当代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的主题。究其原因是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不同的人群聚居在一起,或者是不同群体的接触更为频繁,族群与其他各种组织和群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多元的文化;在这种复杂而多元的格局下,族群内部成员的适应,族群之间的协调不仅影响局部地区,甚至波及到全球;从持续半世纪的中东冲突到近来南斯拉夫危机,都说明了,族群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成为当代的首要问题。本文就族群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相关的问题进行一些陈述,见教于各位。

一、族群、族群性与族群认同

(一)族群

族群一词最早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的,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Tribe)和“种族”(Race),运用也就更为广泛。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地代代传承下去。[1]有关族群(Ethnic group)的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在50年代,韦伯给族群下过一个定义:族群是指因体质的或者习俗的或者对殖民化以及移民的记忆认同的相似而对共同的血统拥有主观信仰的群体,这种信仰对非亲属的共同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族群不同于亲属群体。[2]按麦克米兰人类学词典的解释:族群,是指一群人或是自成一部分,或是从其他群体分离而成,他们与其他共存的、或交往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区分的特征可以是语言的、种族的和文化的;族群这一概念包含着这些群体交互关系和认同的社会过程。[3]

吴泽霖主编的《人类学词典》关于“族群”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结合的界限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的承认,而外界则认为它们是同一体。也可能是由于语言、种族或文化的特殊而被原来一向有交往或共处的人群所排挤而集居。因此族群是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可用来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种族群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居民中的不同文化的社会集团。族群概念就这样综合了社会标准和文化标准。[4]

许多人类学、社会学家欣赏这一定义:族群(Ethnic group),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着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5]

上述的定义都是从群体内部的共同特征出发的,即强调语言、种族和文化的特征。而巴斯从群体的排他性和归属性来界定族群。他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其“边界”,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是“社会边界”。在生态性的资源竞争中,一个群体通过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我群的“边界”以排斥他人。[6]巴斯的看法开启了族群研究的新里程碑。他的观点揭示出客观特征论的不足。客观特征论最多只能表现一个族群的一般性内涵,而无法解释族群边界的问题。而无法探讨族群边界问题,也就无法探讨族群认同变迁的问题。

后来,《哈佛美国族群百科全书》在定义族群时就考虑到边界和内涵的综合:族群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意识到自己或被意识到其与周围不同,“我们不像他们,他们不像我们”,并具有一定的特征以与其他族群相区别。这些特征有共同的地理来源,迁移情况,种族,语言或方言,宗教信仰,超越亲属、邻里和社区界限的联系,共有的传统、价值和象征,文字、民间创作和音乐,饮食习惯,居住和职业模式,对群体内外不同的感觉。[7]

经过多年的讨论虽然分歧不少,但社会科学家对族群研究已经达成一个有意义的共识:即“族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简单地说,没有“异族意识”就没有“本族意识”,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没有“族群边缘”就没有“族群核心”。这样,族群边界就成为我们分析族群的一把钥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族群互动中研究族群内涵和族群关系。

美国学者戈登提出从七个方面来研究族群关系:(1)文化接触;(2)结构性同化;(3)通婚;(4)族群认同;(5)偏见;(6)歧视;(7)价值和权力冲突。[8]

(二)族群性

族群性是在描述族群的特性或性质时使用的,但在1933年编辑的《牛津英文词典》中没有这一词,而在1972年的修订本中有了这一词,第一次运用该词的记录是1953年大卫·雷斯曼。而在1961年的《韦伯第三版新国际词典》、1966年的《雷德曼英文词典》和1969年的《美国英文大词典》中均未收“族群性”一词。直到1973年《美国大词典》才有了族群性并定义为:“(1)从属于特定族群的条件;(2)族群自尊。”一个名词的意义是不断变化的。这两个定义中的第一个是适宜我们自己的,一种客观的条件。第二个定义“自尊”是主观决定的。

对于族群性(ethnicity)有很多不同的解释。[9]《麦克米伦人类学辞典》是这样解释的:族群概念的关键特征是指对任何群体或类别的人进行区分或标志,且将被识别的群体与其他群体或类别的人之间作明确的或含蓄的对比。在此,ethnicity强调的是族群间的互动中的可识别性,并没描述族群间差别的客观标准。日本学者绫部恒雄对ethnicity作过较多的研究,他认为ethnicity指“国民国家的结构中,在相互间行为联系的状况下,根据出身和文化的共同性所组成的人们的集团及其意识”。这种观点认为ethnicity兼有实体(即族群)及意识(族群意识)的双重含义。美国人类学家J·纳什声称:“笔者将抛弃通常把ethnicity作为社会集团看待的论述,而把它作为意识同一性来考虑。”[10]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吴燕和先生认为:“ethnicity指的是族群认同或一个族群的特性(Ethnicity refers to ethnic identity,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ethnic group)。”[11]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陈茂泰对ethnicity 的解释是:“一套互动中的族群区分彼此的社会文化属性,这些属性为我群与他群各依不同程度所确认。”[12]这种观点与《麦克米伦词典》的解释较为相似。陈茂泰对该词的汉文注解是族群意识。

总之,对于ethnicity的诠解,有的认为是实体,等同于族群(ethnic group);有的认为是族群的性质和特点;有的认为是族群意识;有的认为兼有族群及其意识,凡此种种,各持其理。在本研究中,笔者持“族群的性质和特点”的看法,用族群性(有的译作民族性)表示。因为实体可用族群直接表述,意识也可通过认同来表达,族群性表示某一族群的社会文化区别,基于这种群体的特有属性,可将一群人从另一群人中区分出来,所以可以将族群和族群性结合起来运用,使其各有表达,也可减少语义学上的混乱。[13]

族群性(ethnicity),中文的翻译也有多种,如“民族性”、“民族关系”、“民族意识”、“族群本质”、“族群属性”等。

(三)族群与民族(nation or nationality)的区分

这两个词均来源于西方,“民族”过去对译的英文为nation或nationality。Nation的基本含义是双重的:国家或民族。“国家”层面的含义应用更广泛,即多指“国民国家”,如“‘联合国’(united nations)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14]英国学者A·D·史密斯的nation定义也是国家层面上的:nation是一个在横向和纵向联系上一体化,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意志为特征的。[15]

中国的学者为了避免“国民国家”的含义,常用nationality而不用nation表示民族。其实,nationality的准确含义是“国籍”。“用反映主权特征的nationality一词来套用我国不含主权意识的少数民族,本身就不确切。”[16]对于这种状况,许多学者均有所认识,林耀华先生曾作过详细的探讨,他认为“民族”的许多含义中,当今最常用的有两条:民族相当于族群ethnic group,或相当于nation,汉语中仍译作“民族”。他又进一步指出“族群”(ethnicgroup)专用于共处于同一社会体系(国家)中,以起源和文化认同为特征的群体,适用范围主要在一国之内;民族(nation)的定义即“民族国家”,适用范围主要在各国之间。[17]林先生的这种区分基本上反映了族群与民族的区别。基于这种观点,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中的不同支系皆可称作族群,而在国家层面上,则可使用民族,如中华民族、中国人。许多学者支持了这种观点,如张海洋就认为在中国“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民族概念适用于族群的政治含义。”[18]

费孝通先生认为Ethnicity,Nationality都是英国的概念,不是中国的东西,中国没有这一套。说过去他将“民族学院”翻译成Institute of Nationality,这是不通的。因为nationality是国籍的意思,这样就成“国籍学院”了。费先生主张一些概念直接用英文。[19]王明柯先生主张以“民族”对应ethnos,以“族群”对应社会人类学家所称的ethnic groups。族群指一个族群体系中所有层次的族群单位(如汉族、客家人、华裔美人);民族则指族群体系中主要的或最大范畴的单位(如汉族、大和民族、蒙古族、羌族等)。[20]陈延超也认为应该用族群表示56个民族,用民族表示中华民族。[21]有的学者如马戎先生虽然依然用民族指代国内各种族群,但他所用的民族即英文的ethnic group,亦即族群。[22]

由于民族一词进入中国后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无西文的适合词汇相对应,有人建议用汉语拼音“Minzu”。斯蒂文·郝瑞也认为民族无法转译,在英文中索性保留中文音译“Minzu”。[23]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好的建议,可用“Minzu”表示法定的56个民族,而族群作为一个学术的词汇,可以涵盖民族和次级群体,如藏族中的康巴、安多人,汉族中的客家、广府人等。

(四)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及其要素

人类学对族群的研究中,族群认同被视为一个主要的内容。当今是一个大量移民的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不同的族群正在纳入到统一的世界体系中,因而族群问的互动也更加频繁和深入。由此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文化距离。族群认同的需要愈来愈强烈,但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1.族群认同的概念

认同一词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来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日益频繁,但作为一种操作性概念主要是一种能动的与个人主义的价值理念密切相连的归属性。过去是心理学的一个定义,现在在心理学本身很少应用,可在别的领域却大量出现。并成为这个时代民族政治紧张和压力的矛盾中最核心的词。由于大量使用,因而界定也有多种。有的解释为“心理学中人的自我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等,它们分别指个人认为自己与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地位、文化传统或民族群体的统一。[24]还有的定义为“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5]因为“认同”一词源于心理学,心理学是注重个体研究的,因此一个个体对某一个个体接纳是其本义。由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学者的采纳,后又转为着重揭示个人与群体,甚至群体与群体的归属,有的学者认为族群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26]

在与世隔绝的孤立群体中,是不会产生族群认同的,至少族群认同是在族群间互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一个族群中的个体,从未接触过异质的文化,那么就无从产生认同,首先存在一种差异、对比,才会产生将自己归类、划界的认同感。这是认同产生及存在的基本条件。

2.族群认同的要素

任何族群离开文化都不能存在,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这些文化要素基本上等同于族群构成中的客观因素。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族群是建立在一个共同文化渊源上的。族群组织经常强调共同的继嗣和血缘,这样由于共同的祖先、历史和文化渊源而容易形成凝聚力强的群体。经常,社会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群体中个人认同最重要的,也是其基本的社会身份。同时文化渊源又是重要的族群边界和维持族群边界的要素。

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是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每一个族群对于自己的来源或者某些遭遇有共同的记忆,如瑶族关于“千家垌”的传说,珠江三角洲各姓关于“南雄珠玑巷”,客家“宁化石壁”的传说等,都是族群的共同记忆;这种历史记忆具有凝聚族内人和区分族外人的重要意义。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地便获得了他所出生的族群的历史和渊源。这个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将会模塑他的族群认同意识。

同类推荐
  • 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

    学孔孟之道悟领导智慧

    本书选取了《孔子》和《孟子》中的精华,结合现代生活,阐述了领导的智慧。
  •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8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书内容丰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日本人性格解析

    日本人性格解析

    本书展现当代日本社会精神面貌的方方面面,以及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当今时代各领域的种种反映,分析日本人的性格暧昧善变的背后,是不变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和利益至上主义。
热门推荐
  • 剑域武神

    剑域武神

    剑域有大能,抬手之间,便叫翻雨覆雨。眼眸开闭,便是星辰幻灭。一步来回,便成乾坤颠覆。九大剑域,九重奥秘。少年携傲世武技从小镇走出,奔赴精彩纷呈的九大剑域。
  • 龙珠之我不是赛亚人

    龙珠之我不是赛亚人

    沙易,龙珠迷弟,意外重生到了龙珠世界的地球成了小沙鲁。孙悟空还没有来到地球,武泰斗刚封印了比克大魔王,龙珠剧情还没有开启,龙珠系统受损,沙易该何去何从?我才是真的“沙鲁”你是假的,罗里吧嗦,管你是真的假的,你以为你是六耳猕猴吗?干就完事了。在沙易吸收了龙珠世界的“沙鲁”后,沙易才发现原来吸收了17号、18号后成为了完全体的“沙鲁”并非完美体质,还有一个更为强大的究极体……
  • 隐婚夫人自扒马甲

    隐婚夫人自扒马甲

    歪,绑匪叔叔,你怎么能绑架一个对你毫无威胁的小萝莉呢?众人唏嘘不已,谁不知道你是黑白帮派中的暗黑萝莉?世界上能打的过你的有几个人?要不是你怀孕故意放水,谁能把你绑到这里来?某大佬“夫人说的没错,毫无威胁力”某不要脸“宝宝爱你么么哒”
  • 现代驱魔录

    现代驱魔录

    奇异世界的回归,热血霸道的争斗,敌人为之颤抖,世界为之颤抖……回归自己世界的贺子康,突然发现自己的世界到处充满着邪恶的势力,还要时时刻刻面临着异界生物的入侵,为了解决危机的源头,毅然加入警局,借助警局庞大的资源调查详情,机缘巧合下,又加入国之利器,龙门保卫局,激斗血尸,毒尸,异行等许多奇异生命,神话中的幽灵藏王,七圣天命齐齐出现,看贺子康如何面对,如何解决这些危机,是战斗,还是战斗!在其间更是遭遇军中之花,影视女星,女飞贼,清纯女教师,是痴情?还是滥情?
  • 田园俏农女

    田园俏农女

    一次意外穿越,让她白捡了俩萌宝,可是发现孩子的爹没死,又意外的嫁进了王府。当上了王妃,但是发现自己还有好多秘密没有弄清楚,又在一次意外中带着“丈夫”穿回了现代,回古代时,又意外被人追杀,迷迷糊糊的跟着她“丈夫”带着俩萌宝回了回了小村庄,开始了种田,养娃,赚钱的生活,
  • 循环之封锁

    循环之封锁

    北堂幸创业失败,欠下巨款,被无良公司抓去还债。带上直播间直播做任务,通过赚人气还债,啥时候能结束?
  • 当我们再遇

    当我们再遇

    前世,邱霏音受人所骗,负了一心一意对她的顾斐纪,愧对了爱她宠她的父母,哥哥,重来一世,邱霏音发誓,定要宠老公,虐渣男,找嫂子,将自己前世该拿的拿回来,该虐的虐回来。片段:只见邱霏音向顾斐纪扑了过去,嘴里囔囔着:“老公,你怎么才回来,饭都要冷了。”顾斐纪摸了摸邱霏音的脑袋,嘴角轻轻勾起,回到:“我这不是回来了吗,以后我要是晚回了,你自己就先吃,要不然,胃会难受的。”邱霏音嘟嘟嘴:“不要,我要你回来和我一起吃。”顾斐纪无奈,只好说道:“好吧,我回来和你一起吃。”邱霏音嘴角勾起,心中说道:自己胃都不好,还不吃饭,不逼着你,怎么放心你……
  • Fate之残响

    Fate之残响

    (tip:本作品的时间线为Fate/staynightUBW线完美结局之后的28年,也就是2032年。因为时代发展而含有大量魔科混合成分。如果有任何设定上的疑问,欢迎吐槽,谢谢QAQ!)第五次圣杯战争,伴随着冬木市大圣杯的解体而迎来了彻底的终结。与大圣杯终结一起到来的,还有御三家的消失和一批新魔术家族的崛起。从04年开始算起,居然过去了28年,呼呼。魔术依旧保持隐秘,科技依旧在发展。但是没人想过,如果科技介入魔术世界,或者魔术介入到科技发展成果。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圣杯战争会以另一种形式再次开始?开什么玩笑啊!?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圣杯战争暨一场科技危机,将于今年拉开帷幕......
  • 天地寂静

    天地寂静

    身份尊贵,却多罹难,入仙入魔,皆得本心。同道群:1076593549
  • 有你不过一瞬间

    有你不过一瞬间

    #震惊!学霸竟然和学渣有情人终成眷属!##爆!学渣日常:欺负学霸。欺负学霸。欺负学霸!#那年,安童灰暗的世界多了一个陆科,呵护着她,守护着她。那个爱笑的少年陪她跨过艰难险阻,犹如一道光束照进她的世界。她记得,那个明眸皓齿的少年同她说过的最动听的话,不是告白。“你要记得,不论如何,我永远无条件的信任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