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67300000028

第28章 “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1)

潘蛟

当前有关“族群”概念的讨论可谓千头万绪,但争论的焦点却落在一个问题上,即“族群”(etnic group)与“民族”(nation,nationality)在概念上是什么关系。例如,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何在?是否应该把ethnic group译做族群?{1}{2}族群这个概念究竟是比民族大还是比民族小?“族群”是否仅是次于“民族”的族体,或是否只是一个民族内部的支系?{3}{4}{5}{6}是否应该把ethnic group译做民族,或是否应该把我国的“56个民族”改称为“56个族群”?{6}{7}{8}等等一系列相牵连的问题。

有鉴于无论“族群”还是“民族”都是舶来的概念,而且大家在讨论中也一再强调把握上述概念在西方的原意、语境和用法的重要性,笔者拟就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作一考察,并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当今学术界不仅存在着族群概念的泛化,而且也存在着民族概念的泛化。这些概念的泛化并不单纯是一个对于舶来概念的理解和翻译问题。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一、族群(ethnic group)与民族(nation,nationality)

(一)民族/Nation

在英文中,ethnic和nation的来源、含义和用法是不同的。

Nation的来源是拉丁文natio。它的原意为“种族”(race),“种”(breed),出身,或血缘纽带。{9}213{10}379-388{11}4据说此词最初具有贬义。罗马人很少把自己称作natio,他们仅用此词来指称那些籍贯相同的外国人群。出于语言和习俗上的方便,这些外国人倾向于按籍贯聚居在罗马的城市中。在罗马人眼里,这些外国人是滑稽可笑的。

后来,在中世纪的一些大学中,此词又被用来称呼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学生和教师,或大学中由这种“同乡”组成的社团。例如,当时巴黎大学就有四个nations,即:(1)Nation de France,指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的学生和教师;(2)Nation de Picardie,来自荷兰的学生和教师;(3)Nation de Normandie,来自法国北部和东北欧的学生和教师;(4)Nation de Germanie,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学生和教师。应该注意的是,自nation被用来指称籍贯相同的学生或学生团体的时候,该词已不再具有贬义。而且,这种身份区分也仅仅是发生在大学生活中,一旦人们结束学业回到家乡,这种身份区分便失去意义,不复存在。

在中世纪的大学生活中,这种类似于同乡会的社团很活跃。在许多学术辩论中,人们常常与自己的社团站在一边,表达共同的观点,因此nation又不时被用来指称那些具有共同观点和目标的社团。由于当时的大学不时派遣代表去教会议会(Church Councils)裁决神职问题,nation着附的这层含义被逐渐强化。据说自13世纪晚期,此词在法国的一些教会议会中开始被用来指称“神职共和国”(ecclesiastic republic)中的各派。由于构成这种派别的人员既有宗教也有世俗当权者的代表,nation一词进而被添附了新的含义,被用来指称文化、政治权威的代言人,或政治、文化、社会精英。{11}4-5{12}6-7用nation来指称社会精英,这种用法出现在英语国家的年代可能稍晚一些。据Raymond Williams考据,在13世纪晚期的英语中,nation一词的使用已很普遍,但当时它的所指仍是种族群体,或血缘纽带,而不是政治群体。{9}

据Liah Greenfeld考据,16世纪早期,nation一词的用法在英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Nation这个一度被用来指称教会议会精英派别的词,在这时开始被用来指称这个国家的“人民”(people),变成了人民的同义词。人民一词原来具有贬义,它的所指主要是社会底层、没有教养和德行的乌合之众。把一个国家的人民称作一个nation,这意味着人民开始被看作一个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实体,或主权载体。一个国家的人民被nationalized,同时也意味着这个人群被同质化,即,把一个具有阶级和等级分层的人群称作一个nation,这意味着该人群中任何一人都是这个nation的一员,都具有某种高尚的精英品质。{11}

把一个国家的人民称作ration,进而用nation来代指一个国家,这种用法可能在17世纪晚期即已出现,尽管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仍习惯于用王国(realm,kingdom)或country等词来指称国家。据说,nation的形容词national出现在17世纪。后来这个national又衍生成名词,被用来指称“国民”。随着“国民”一词的出现,“臣民”(subject)一词也就被逐渐废弃。{9}213-214总之,把一个国家的人民进而国家称作nation,这与“人民主权”、“大众即国家”等等信念的蔓延,共和政体的兴起,过去的“朕即国家”等信条的瓦解,及王国、帝国的衰落相关。

据说“民族主义者”(nationalist)一词大约出现于18世纪早期,而“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一词的出现则稍晚一些,大约是在19世纪初。但是,这两个词真正流行开来,则是19世纪中期的事情。{9}213-214关于什么是nationalism,历来说法不一。在今天,较有影响的定义出于Ernest Gellner。他认为,“民族主义基本上是一种认为民族单位应该与政治单位相吻合的政治信条”。{13}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nation一词自18世纪开始便具有“民族”和“国家”双重政治含义,但nation的含义的流变并没有就此终结。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启蒙思想家看来,民族/nation是指生活在同一部法律之下,被一个共同立法机构所代表的人群或人民。{12}7显然,此说法旨在质疑旧有的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创建人民主权。但在后来的费希特、赫德尔等德国哲人看来,民族则是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人群,是人类的最明显、最自然的分支。在他们看来,一个民族必须组成自己的国家,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是可悲、可耻,是不配称为民族的。{12}61-62由此,结束德意志的封建割据,创建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也就成了自然、神圣的事业。

进入19世纪,人类的差异进一步被理解为种族、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民族/nation被当成了不同的语言和种族群体。当然,无论在任何时期,事情总是有例外。例如,在1882年发表的一篇着名讲演中,法国学者Ernest Renan就曾力排众议地指出,民族是一种由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愿望合成的一种灵魂,一种精神原则。民族的团结和力量与其说是生成于共同的幸福,倒不如说是生成于对于过去荣誉的共同记忆以及现时共同经历的苦难。{14}

总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对于民族/nation一词的用法并不是十分严格。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部落也曾被称为nation,例如,易落魁人联盟曾被称作是由6个nation构成的。{15}248在19世纪晚期的英国,nation仍不时也被用做race的同义词。{16}76在马克思、恩格斯着作中,我们能看到nation并没有像斯大林那样严格用来指称那种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现代民族”。例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谈到,民族(nation)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提到,“资产阶级……于是就把所有一切以至最野蛮的民族(nation)都卷进了文明的旋涡”。{17}45-57即便在俄语中,情况也是如此。显然,民族/нация/nation一词出现和使用早于斯大林来定义它。在斯大林定义民族/нация以前,民族/нация实际上同时具有“种族、宗教”等含义。{18}{19}10。在列宁委托斯大林来就民族定义提出看法之前,列宁本人对于民族一词的用法也不严格,例如,他曾把犹太人称为“民族”(нация){20}1-9(斯大林定义民族的主要目的在于否认犹太人是一个民族,反对针对犹太人提出的超地域文化自治),而耐人寻味的则是,否认犹太人是一个民族,反对针对犹太人提出的超地域文化自治正是促使斯大林出来定义民族的一个主要政治原因。

可以说,在西方,人们认真来定义民族,并为它发生争执,这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事情。而这个时期也正是那些过去在欧洲,特别是在东欧,不曾被当做“民族”的人群,例如,芬兰人、斯洛伐克人、爱沙尼亚人、马其顿、犹太人等,纷纷竟称“民族”,诉求自己的民族一国家的活跃时期。{21}107-113,108-180在这个时期,所谓的“民族原则”(principle of nationality)几乎已成了人们的政治共识,新产生的问题则是,那些人可以被认定为民族,进而可以成为自决的单位,有权创建自己的主权国家。

显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正是产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并强调“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民族。{22}293{3}286-305很明显,民族在这个定义中被历史发展阶段化、领土化,进而被客观化了。但是,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客观化与民族原则的“可操作化”是相连带的。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这篇着名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到,斯大林与其说是在定义什么是民族,倒不如说是在定义什么不是民族。他不仅在谈民族可以独立为国家,而且也在谈哪些人群不是民族,因而已不能单独建立国家。他不仅与卢森堡等人不同,认为各国社会民主党应该倡导民族自决权,而且也猛烈批评鲍威尔以及崩得派,坚决反对把意志、认同、愿望、精神、文化、性格当做认定民族的标准,进而否定超地域的“文化自治”,即不以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根据的“文化自治”。总之,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不仅是一种学理,而且也是一种技术,一种有关民族自决,进而关及无产阶级革命的权力技术。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有关民族定义讨论,不仅是某种认知上的求真,同时也是就变化中的权力关系作出的某种应对。

(二)民族/Nationality

Nationality一词大概是从nation一词衍生出来的。据Raymond Williams考据,此词出现于17世纪晚期,大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便具有现代政治含义。Williams没有细说nationality的现代政治含义究竟是什么,或许,这在他看来是不言而喻的。当然,nation一词具有民族和国家双重含义,作为衍生词,nationality既指族籍也指国籍,这应该是说得过去的。但问题是,除了族籍和国籍之外,nationality还指“民族”本身。用.nationality指称“民族”,这可能是19世纪奥匈帝国应对其境内民族诉求的结果。当时随着民族主义东渐,奥匈帝国境内有许多人群也纷纷宣称是nation,但哈布斯堡王朝却拒绝承认他们是“民族/nation”,只承认他们是“民族/nationality”。{24}147由此,nationality一词便常常被用来指称那些在一国境内得到了某种政治承认,但却没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对于nation和nationality作区别,卡尔·考茨基也有评述。他称:

在西欧……一个国家的人群常常被称作民族(nation)。例如,我们正是在这个含义上谈论比利时民族(尽管比利时是双语国家)。但是,在欧洲,越往东走,在一个国家中就有越多的人口组成部分不愿意隶属于该国;这些人口组成部分在该国内构成了不同的民族共同体(national communities)。这些共同体也被称作民族/nation或民族/nationality,但值得推荐的用法则是,采用后一个术语来称呼这些人群。{15}

据Walker Conner辨析,在马列主义语汇中,nationality一般被用来指称以下两种“民族”(people):(1)处于前nation发展阶段的“民族”(people);(2)那些被分割在自己民族国家之外的人群。例如,居住在南斯拉夫的阿尔巴尼亚人被称作nationality,而阿尔巴尼亚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则被称作nation。是被认定为nationality还是nation,这往往会带来不同的政治结果。例如,在南斯拉夫,只有那些被认定成nation的民族才拥有自己的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和马扎尔人(匈牙利人)被认定成了nationality,因而不能拥有自己的共和国。{25}在苏联,那些被认定成nationality的“民族”不能建立以自己族称命名的加盟共和国,只能建立以自己族称命名的“自治共和国”(oblasti)或“自治区”(okrugi)。{26}

同类推荐
  •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

    《文学成都·2009》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可以表明成都既是休闲的城市、现代田园城市,成都也是一个文学的城市。阅读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阅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状态;触摸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触摸这个城市的文化情怀;进入一个城市的文学,就是进入这个城市的内心世界。一个城市的文学也因此成为解读这个城市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杆。
  • 老北京趣闻与传说

    老北京趣闻与传说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北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北京扎根,不仅仅因为北京有全国最繁华的街道、最豪华的商场、最时尚的品牌,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是一本让人品不够的书,是一座承载传奇的文化宝库——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八个朝代的相继定都成就了她历史的厚重;什刹海、大栅栏、王府井、八王坟等地的繁华热闹成就了她的宜居宜玩;颐和园的传说、雍和宫的趣闻、十三陵的神秘、八大处的善缘成就了她的多姿多彩……北京,有太灿烂的文明、太辉煌的历史、太复杂的往事、太丰富的内涵,等着人去发现、欣赏、回味。
  •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

    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

    成都两大珍世活体文物——都江堰和水井坊。都历经千年而今仍在辛勤劳作,为人类奉献,一个灌溉着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一个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可以这样形容,都江堰是成都农耕文明的后坊,水井坊则成为成都农耕文明的前店。汉代古井在成都市区范围内数量众多,它们就像草垛布满田野一样布满壮丽的汉代成都城郭。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奠定了千年成都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就像一个人所在的家族需要追根溯源一样,血脉的尽头便是一个人真正的根脉所在。《千年一坊:水井坊千年醇香》中,水井街酒坊遗址所揭露的遗迹、遗物现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演进历程的生动画卷。
  •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全书分作两大部分:一为陶渊明研究的散论,涉及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渊明的政治态度、陶渊明的思想矛盾、陶诗的艺术风格、陶文的艺术性、《饮酒》诗初探、《拟古》诗浅论、《咏贫士》论略、《闲情赋》散论等内容;二为百年陶学史。它为陶学研究者提供了较全面的观点和重要资料。文字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 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通道。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由于敦煌文献的发现而更进一步凸现出来,敦煌文献映射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明再次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热门推荐
  • 绿叶你在何方

    绿叶你在何方

    从小在城市长大少年(梁红羽)跟随叔叔(梁昭文)回到故乡(清溪村),在清溪村少年在溪中与一美少女(杨美琴)发生了爱情。他俩相亲相爱,直到某一天,杨美琴突然悄然离去……
  • 六星社的少年们:寻星记

    六星社的少年们:寻星记

    在泽帛的帮助下摆脱咒语而从数千年睡梦中醒来的古波斯德西元帅,不远万里前往深圳找到泽帛,却因为打抱不平被关入拘留所,并在那里失踪。泽帛一家焦急地打探德西元帅的下落,不料不明身份的黑衣人破门闯入,泽帛逃脱,父母被挟持。泽帛得到启示,想要找到德西元帅,救出父母,他必须完成一场星际之旅,而且这个旅程具有更大的意义:保护人文明和地球秩序。逃跑途中,他遇到一名叫牛皮唐的少年,这位少年曾在拘留所结识了德西元帅并与元帅成为好友。泽帛和牛皮唐最终找到了德西元帅,拯救了父母,获得六星社的宝物“时问之海”,并成为社内成员,即人类的维护者。然而,黑彗星仍蠢蠢欲动,六星社的另外五件宝物仍下落不明。
  • 你怎么舍得丢下我啊

    你怎么舍得丢下我啊

    小时候,温晴总喜欢跟在顾城后面跑,并且还扬言说长大以后要嫁给他,只是这个约定在温晴十五岁的时候就破灭了,顾城走了,没有告诉她,温晴说,顾城,你对不起我。
  • 宝贝,你不乖!

    宝贝,你不乖!

    “萧一一,我看你这么可怜,就好心娶了你算了。”苏先生一脸奸诈的看着她。苏先生什么来头?金融界的大佬,神秘财团的扛把子,食物链最顶端上行走的大人物……有多少女人为他要死要活,又有多少女人为他自相残杀。她可不想趟这浑水。“不,叔叔,我还小,算命的说我四十岁之前不能结婚,否则会遭遇不幸。”“你真的不嫁?”苏先生眯着眼睛望着她,眼神有点危险。摇头,萧一一表情坚定:“嗯。”苏先生随手将她扔到床上:“那你信不信我现在就让你遭遇不幸!”
  • 市场营销调研

    市场营销调研

    本书介绍了从开始到完成整个市场调研过程各个阶段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市场调研的方法及应用,分别说明应用市场调研方法解决的典型实际问题,以及调研中应当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 三生三世白辰

    三生三世白辰

    倘若徐暮云是白辰飞升神尊之劫,这又当如何?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屋顶长的一棵树

    屋顶长的一棵树

    本书由曹寇的十五个短篇小说组成。作者用零碎的方式描述了笔下那些杂碎人物的破碎生活。无论是“我”、邱女士、王奎、乡镇流氓,还是“革命者”、新闻事件中的死者、棺材匠,他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 斩妖除魔卫道系统

    斩妖除魔卫道系统

    华夏古初,死后灵魂来到妖兽遍地的修仙之地,身怀逆天系统,一心只为长生....
  • 花灵与妖

    花灵与妖

    自古以来,花灵一族都背负着逮捕妖精的责任。作为前任花灵之首的女儿、现任花灵之首的妹妹,黎妖妖与妖界至尊的恋情坎坎坷坷。对于两族世仇的反对意见,他们能否坚持自己的本心,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