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2+X”总体设计的办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学员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革的。回望28年前,我国老年教育刚刚起步,1983年山东老年大学的成立,在全国仅仅是“一花独放”;由于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和广大学员迫切需求的促进,到1988年,老年大学就发展到916所,初步形成了“半园春色”;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的深入,老年群体要求的急切,老年大学(学校)迅速发展到现在的4万多所,入学老人500多万,县级以上老年大学基本普及,乡镇、农村、社区老年学校也有很大发展,初步展现了“满园春色”的大好局面。
2.我国老年教育微观总体设计的自主实施
所谓老年教育微观总体设计,是指每一所老年大学在总体上自主地筹划和安排自己的教育和教学的活动。这种总体设计,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四育”,和作为“四育”前提的教育方针、领导体制、校舍和教学设施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教学方面而言,这又包括它的各个方面: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学制安排、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所有这些叠加成为教育总体。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它们的教育教学总体设计各具特色,所以,我国老年教育的微观总体设计,是各个学校的自主设计。
(二)中国老年教育宏观微观总体设计和时代变迁存在着必然联系
中国老年教育宏观微观的总体设计,直接地说来是依据中国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但中国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又是时代变迁和作为其表现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在中国老年人身上和心上的反应。28年的时代变迁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对老年教育的决定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成为引发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中国老年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的设计样式
20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使世界范围的生产方式由工业阶段向后工业阶段转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迎接了新科学技术革命,在推动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以信息化为内容的第二次现代化,相应地转变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适应这样的变迁发展,中国老年教育的宏观总体设计呈现出三个变化特征:一是从一、二线城市的办学(它们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进行,走在全国前面)扩展到三、四线城市办学(工业化是这些城市的中心任务,同时起步信息化)的发展;二是从大中城市的办学扩展到县及县以下城乡基层的办学(从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县以下区域的突出特点);三是从学校老年教育扩展到社会老年教育和远程老年教育。上海等特大城市率先举办远程老年教育,是因为他们在第二次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面。由此可以看出,老年教育宏观总体设计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生产生活的不断提升,不断变革着的。在各个老年大学的微观总体设计上,科学技术进步和相应的社会发展也给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2.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遍及世界,人类活动进入日益开放的历史时期,开放办学成为老年教育宏观和微观总体设计的显着特征
经济全球化使地球在相对空间上变小,出现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中国选择对外开放,不但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紧迫需要,而且是当今各国都要面对的客观必然性。这对中国老年教育宏观和微观的总体设计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的办学思想理念。“终身教育”“全纳教育”“学习型社会”“老年人参与发展”“区分‘教育需要’和‘教育需求’”等等理念都来源于国际社会和西方世界。我们研究了国外的办学体制,特别是西方高等学校将课程向老年人开放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接受了国际的先进口号。如:“让老年人借助信息技术而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使中国各个老年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加快地发展起来。
3.世界早已开放并日益更加开放,人类文化、文明趋于多元化,在激荡着文明冲突的同时又促进着文化融合,这对中国老年教育的宏观和微观总体设计有着重大影响
这个大变化,必然导致中国老年人学习需求的演变,从而引起中国老年教育宏观和微观总体设计的变革。例如:有些一线城市的名牌老年大学,为了学习域外文化,曾多次走出国门,走访学习,与外国名牌老年大学结成姐妹校、兄弟校,与域外老年教育组织或名校召开联谊会,结成交流圈,这种办学模式十分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重组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许多老年大学开设了国学课程,甚至创立了国学研究组织,研习国学经典,汲取国学精华,融入时代精神,提升时代文化,同时开设西方文化、西方哲学、现代科技、外国语言等等课程,适应人类文化、文明多元化的要求,提升老年学员的人生品位和生存价值。这些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国老年教育的宏观和微观总体设计的模式和内涵正在随着开放世界的继续拓展和老人需求的不断更新而变化。
(三)中国老年教育宏观和微观总体设计和老年人的需求变动存在着必然联系
学习需求是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的核心内容,而正如马克思所说:“需要”是“人的本性”,“满足需要的方式”使人们“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这个论点也适用于分析老年教育的规律。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和学习需要及其发展,和中国老年教育办学的规模、方式、结构,和中国老年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总体设计,二者之间存在着后者必须适应前者并为前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必然联系。
从上述可以看出几个问题:
一是时事政治课是老年学员始终喜爱的一门课程,参学比率最高达到96.3%,他们喜欢知道国内外大事、改革开放成果、党的惠农政策,这是他们精神生活的第一需求。
二是卫生保健课是老年学员始终喜欢的一门课程,参学比率始终在89%以上,这是他们提高生命质量最重要的需求。
三是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特别关注,关注者的最低比率也在71.3%,特别是1994年调查中,比率高达95.3%,说明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在老人们的心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警示。
四是喜欢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比率逐步上升,1985年调查中,对市场经济知识还未立项,但1994年的调查中,喜欢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比率高达72.7%,说明市场经济的创立已触动了老年人的心灵。
五是在农村老年学校中,喜欢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比率占到66%,选择家庭养殖和家庭种植的比率分别高达92.3%和93.7%,喜欢参观科技示范点的比率高达94.7%。这说明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改革中,大大激活了农民学科技的热情。
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城市到农村,广大老人的学习意向充满了新潮。
我们从2008年的调查表中看到,老年学员选学电脑的占到36.7%,选学英语的占到22%,选学摄影的占到13.9%,喜欢参观旅游者的比率高达79.7%以上。就是在农村老年学员中,喜欢参观旅游的比率也有30.6%;城市老年学员喜欢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的比率始终在86%以上,农村老年学员中喜欢文化娱乐活动的比率也高达66.9%。这说明,对现代科技、对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明显提高。
以上六点说明,老年教育的微观总体设计及发展变化,和老年人的需求息息相关,他们需求朝什么方向转移,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就要朝什么方向变革。
(四)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和时代变迁、老年人需要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对该规律的表述
1.老年教育规律作为实践指导规律和探索践行规律,它的第一环节就是作出对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
这种总体设计,包括老年教育宏观的总体设计和微观的总体设计,都必须从老年教育的客观环境和老年学员的主体需求出发,才能形成它的正确性。
2.总体设计的正确性也就是实现老年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是老年教育中的主体性,时代变迁和相应的国情发展则是老年教育中的客体性。老年教育实践的第一规律就是必须实现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与老年学员主体需求和客体环境的三者统一。
3.对该规律的简要表述
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时代变迁、老年人学习需求发展三者关系的规律是说:时代的变迁和相应的中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决定着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的变化,进而决定着老年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的总体设计;中国老年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的总体设计,必须适应中国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适应时代变迁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而发生的。三者双向联动,成为老年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老年教育中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三者的必然联系
上面所说的中国老年教育总体设计被什么所决定的规律,是中国老年教育的第一个规律、总体性的规律。下面要说的第二个规律是被决定的老年教育的总体设计(主要是指“微观设计”)的内部的必然联系。这就是老年教育目的同达到目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之间的必然联系。
(一)老年教育的目的
本书在第二章中,对老年教育的目的作了详尽的分析。本书把老年教育的目的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我们把前者表述为“满足老年人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健康快乐、追求进取有为的需要;使他们完善人生、提升生命质量、再创生命精彩、享受生命幸福”;把后者表述为“进而引导他们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老人”,发挥老年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可以看出:老年教育的“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是相通的、一致的。差别在于:“个体目的”是以满足老年人个人要求为直接目的,在其实现过程中,引导老年人经过个人选择参与社会发展;“社会目的”则以满足社会对老年人的要求为直接目的,同时兼顾和引领每个老年人的个性化要求。就中国老年教育的规律而言,“个体目的”是老年教育的微观性总体设计所优先考虑的;“社会目的”则是老年教育的宏观性总体设计所优先考虑的。
(二)老年教育的方式
“方式”一词在现当代被广泛使用,对此,有两点证明:一是,在中国1915年10月所编的《辞源》上没有列“方式”一词;二是,在当代中国有许多以“方式”为主词的偏正词组,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教育方式”也在其中。以“生产方式”为例,“方式”应该具有总体性,说“生产方式”,就把“生产力”和“技术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都包含在内;应该具有特质性,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都有被标示其特征的定语,如农业生产方式、工业生产方式、后工业生产方式,等等;应该具有结构性,亦即具有有序的内在要素和相应的构成。“教育方式”和“老年教育方式”应该同样具有它的总体性、特质性、结构性。所有为达到老年教育目的的教育手段合称为“老年教育方式”;老年教育方式的特质性在于它是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教育,具有一般教育所不具有的学员自主性、学制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实施方法的灵活性;老年教育方式的结构性在于内部诸要素的结构既有主客体性——以老年学员为本、由师生结合而成的教育主体,同所要学习的反映对象世界的知识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又有主体间性——老年学员和教师之间以及老年学员之间的“主体间关系”。
“老年教育方式”就其内部结构而言,比较重要的,一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三者关系。张文范为此指出:“搞活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丰富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活动),拓展第三课堂(社区活动、社会活动),是我国老年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创新”,其实,这不但是理念创新,而且也是“老年教育方式”的创新。二是,学员、教师、管理者的三者关系。我们将在第三个规律中具体地论述,这里只就态度问题说一说。在“老年教育方式”中,学员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教职员的尊重,他们应当自主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选择、而努力;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得到老年学员的尊重,他们应当适应学员需要地去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地位应当自我尊重,他们应当用自己的爱心为教学服务。
(三)老年教育的方法
“老年教育方法”和“老年教育方式”是相互区别的概念。如果说“老年教育方式”是总体性的,那么,“老年教育方法”是课程性的,为课程的质量和老年学员的满意而付出努力。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应是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因课施教。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有多种,本书将在教学论一章中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