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43400000004

第4章 引言(3)

在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方面,王贵祥先生在《东西方的建筑空间——文化空间图示及历史建筑空间论》一书中,从东西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建筑空间作了深刻探讨。作者提出:“以小而封闭的密室为神灵所居的至圣空间(精神空间),奠定了中世纪基督教堂空间的观念基础。中世纪西方人观念中的逻各斯的‘精神张力’、容纳尽可能多的会众的实用需求、对献给上帝的颂歌的声音效果及对所谓‘真光’的不懈追求,使教堂内部空间得以不断拓延与膨胀。”“以隐秘的‘中胎’为核心(种子空间)的佛塔与佛造像,呈不断膨胀自身的趋势。而佛教殿堂内部空间的扩展,是由包容其中的佛造像与佛塔的不断增大所造成的撑张力形成的。”有的研究成果,虽然没有直接以建筑空间为对象,但对中西建筑文化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例如,刘天华先生在《略论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差异》一文中,从“思想和技艺”、“重理和重用”、“变革和传统”、“神灵和祖先”四个方面作了比对。近年,作者又出版了《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一书,以宫殿、寺庙、陵墓、城市、园林五种建筑类型为对象,探讨了中西建筑艺术的异同。谈炳和先生在《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一文中,将两者的差异归结为:“幻想与理念”、“模仿与写意”、“逻辑与礼乐”、“封闭与开放”、“内向与外向”、“共性与个性”、“静态与动态”、“含蓄与外露”、“承袭与创新”九个方面。这时期,由西方人撰写的有关中国建筑的着作中,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路易吉·戈佐拉(Luigi Gazzola)在《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一书中,对中国城与罗马城、罗马住宅与中国四合院住宅分别作了比较,作者认为中国与罗马的城市与住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城市形态的不同,是因为罗马城是一个接受外来影响的开放型文化形态,而中国社会曾经而且一直是单一型文化形态;住宅类型的不同,是因为古罗马城市环境的改善是以追求“不断变化”为特点,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保守和“亘古不变”。

在中西建筑文化结合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杨鸿勋先生在《木之魂、石之体——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构成人为环境之圆满》一文中,从东西文化的差异入手,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是着眼于空间的有机建筑,西方传统建筑是以雕刻的观点着眼于完善建筑体形的无机建筑,两者的差别是:有机建筑的真谛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一体化这一理论,提出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王立全博士学位论文《走向有机空间——从传统岭南庭园到现代建筑空间》,以中国传统建筑之岭南庭园空间与西方现代建筑空间为研究对象,挖掘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征——“空间结构有机性”,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有机空间”的概念和思想,并展开了系统的论述。瑞士建筑史学家维尔纳·布雷泽(Werner Blaser)在《东西方的汇合》(West Meets East)一书中,从建筑空间的视角,揭示了中国、日本传统建筑与密斯建筑的共同之处,展示了建筑思想是如何超越国界,在东方和西方有着明显的交汇。

再次,在中西建筑文化、建筑空间比较以及中国室内装修研究中,一些学者论及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比较。

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文化论”一章中认为:“中国建筑多由简单的单体建筑构成室外多空间变化,这方面园林建筑群更富特色,而室内的设计,从宫殿、庙宇到民居,除有些地方,如浙江民居等,内部较灵活外,一般过于程式化,呆板单调,只要对比同类的西方建筑,这方面缺陷就很明显。”萧默先生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一书中认为,西方建筑有复杂的内部空间,而中国建筑的内部空间则比较简单。王贵祥先生在《建筑如何面对自然》一文中也认为,西方建筑在“室内空间处理,内部装修,室内装饰等方面,发展得十分成熟,创造了十分繁复、华丽的内部空间”。而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往往比较简单,内部装修、门窗设施,室内家具等……往往几个世纪少有变化”。不过,也有学者就此问题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刘致平先生在《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认为:“我国木建筑的外观比起西方砖石建筑的外观是迥然不同的。但是木构造的内檐装修(即室内装修)更有特殊的发展。”“若不是我们先民历代智慧的积累,我们凭空是不容易想象出这样多的办法的。就是在国外也没有看见这样多的内檐装修方式,说这是世界文化的精粹,也并非过誉之词。”李允鉌先生在《华夏意匠》一书中也认为:“中国建筑比诸于其他的建筑并没有十分特殊的成功的地方。但是,关于房屋内部空间的组织和分隔上,中国建筑的确是积累了其他建筑体系所不及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经验。”郭黛姮先生在《华堂溢采——中国古典建筑内檐装修艺术》一书中,在对中国古典建筑内檐装修的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清代宫廷建筑师在空间处理方面所表现的超前意识,即将古典建筑的室内空间做成‘流动空间’。从留下的作品来看,就其室内空间设计的观念而言,他们并不亚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密斯、赖特,乃至当代的波特曼,在一百多年前做出这样的室内空间设计是非常有创造性的。”

此外,王鲁民、陈琛在《香烛与壁炉——从火的使用看中西传统住宅的不同》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住宅在空间氛围上是偏向安详肃穆,在空间组织上则是强调在平面内展开的线状秩序,体现等级和差别;西方传统住宅在空间氛围上是偏重温暖恬适,在空间组织上更注重自身的组织与结构。齐伟民在《中西传统居住空间形态比较》一文中认为,中西住宅空间形态在早期演变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住宅空间的发展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西方住宅空间更趋向差异和分化,而中国住宅空间趋向成熟和完善。巫从的《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的比较》,似是一篇关于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的论文,作者认为西方宗教建筑是一种精神空间,大多采用纵向空间形式,追求超人的尺度;而中国宗教建筑则没有出现过西方式的精神空间,都采用横长空间形式,追求宜人的尺度。

从以上对学人研究成果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1980年以后,中西建筑空间比较的研究,不仅量大而且面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的研究,其成果相对较少。一些学者是在中西建筑文化、建筑空间比较以及中国室内装修研究中,论及中西建筑室内空间的比较,从他们的观点、看法以及得出的结论看,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由于在比较过程中,较少是以室内空间为直接研究对象,同时限于篇幅往往是寥寥数语,于是提纲挈领的总结较多,探根寻源的分析却嫌不足,而以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并展开深入比较、翔实论证的着作和论文实属少见。

第四节本书的努力目标

基于本课题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可以说,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比较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本书努力探索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梳理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与类型,尽可能厘清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从形成到发展、再到成熟的演变轨迹,以及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在各自的建筑体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演变过程又是怎样的。

第二方面,通过比较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主要特征,尽可能分析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在空间布局、大小与形状、室内外空间关系、分隔方式、组织方式、界面处理性质与意义等方面的相同与相异。第三方面,在比较两者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门别类地探讨中西方的思想观念,如空间观、自然观、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美学思想、科技思想等,尽可能阐释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总之,本书将采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深入比较,力争找出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探寻其中可能蕴含的一般规律,为创造美好宜人的室内空间提供借鉴和启示。

为实现上述拟定的努力目标,本书将采用比较文化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比较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有多种,方汉文先生在《比较文化学》一书中概括了6种方法,包括历史实证(考据研究)方法、逻辑评价(平行研究)的方法、历史生成比较、类型化比较、注释与阐释学比较、多元化的比较方式。由于19世纪末叶以前的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都是在各自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两种独立的建筑体系,尽管这两种建筑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过不同程度的交流发生,但这种交流还不足以对建筑文化及建筑形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基于这一历史事实,本书暂不涉及影响比较,而采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建筑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多种,美国学者琳达·格鲁特(Groat,L)、大卫·王(Wang,D.)在《建筑学研究方法》(Architectural Research Methods)一书中归纳了7种方法,包括解释性历史研究、定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实验性和准实验性研究、模拟和建模研究、逻辑论证、案例研究与综合策略。无论哪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历史研究来说,都不可避免地要借助各种史料,包括文字、图像、实物等各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和排比,使本书的研究尽可能地接近中西建筑历史的本来面貌,反映中西建筑历史的客观事实。采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如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说,史学必须求助于其他学科。事实上,无论是中国建筑室内空间还是西方建筑室内空间,它们的演变轨迹、主要类型和特征形成,都离不开各自的社会背景,都受到各自的传统文化中一些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因此,在阐释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时,将采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类推荐
  • 细说中国园林

    细说中国园林

    编者应用“细说”理念,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园林历史、结构布局、文化意境、特色景点等多种角度,全面地、深层次地解析中国园林,立体地展现中国园林的外在秀丽景观和内在精神特质,让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
  • 慈溪近现代名人宅第

    慈溪近现代名人宅第

    本书系统梳理慈溪近现代名人故居,围绕党政军界名人宅第、工商界名人宅第、名人宅第、文化界名人宅第、学术界名人宅等5类宅第展开,介绍相关名人事迹,并配以丰富的图文,可读性较强,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慈溪的历史人文底蕴,从而加强对慈溪的形象宣传。
  • 科学伴你行-建筑经典

    科学伴你行-建筑经典

    本书从各个角度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建筑的相关知识,内容深入浅出,有利于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建筑知识。
  • 土楼秘境

    土楼秘境

    这是土楼建筑史,这是风情民俗画,这是忧患沉思录。土楼,是闽西南乡村的一枚徽章-别在中国的胸前:土楼,是中国的一枚徽章,别在世界的胸前。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人类在最初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知道建筑房屋,仍然是与鸟兽混杂一起,或栖身在天然的洞穴中。《易·系辞》就有“上古穴居而野处”的记载。从对石器时代人类穴居的遗址发掘来看,许多人类化石和石器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如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和距今缘万年前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等。在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也都有类似的洞穴。
热门推荐
  • 重生归来:你与时光皆薄凉

    重生归来:你与时光皆薄凉

    21世纪的我无依无靠被迫进入组织,最终称王。可你,我最信赖最珍爱的人,夺走了我最重要的东西而后毫不留恋的给了我一枪。再次睁眼我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大陆,前世的种种我还能再敞开心扉去接受一个男人吗?背负着为原主复仇使命的我迫不得已重新开始自己打打杀杀的生活。前世——我在漫天风雪的回忆里披荆斩棘,你却在哪一个的字典里演绎皈依。今生——明月无暇,城池暗哑。你说君临天下,准我一方繁花再见,却是风流飒沓,生死无话。
  • 晏晏来迟

    晏晏来迟

    我想念那时候快活的生活想念那松花酿酒杏水煎茶的相府小姐生活想念与闺中密友如花美眷有时也睡到人间饭熟食想念私塾先生家前巷子旁的醉仙楼可谓上有天堂下有醉仙如果我是说如果我没有嫁给他的话会不会这一切都不一样我就会回到从前变成从前那个无忧无虑的我…
  • 御云霓

    御云霓

    御云霓乃当世颇负盛名的学院,只因他与朝廷关系匪浅,身为御云霓的学子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入朝为官,因此天下莘莘学子对御云霓趋之若鹜。而杜衡芷进入御云霓则是因为逃婚之路过于辛苦,想找个地方暂时作藏身之处。谁知进了御云霓之后因为遇到某人她的生活居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某巫妖王上条当麻

    某巫妖王上条当麻

    当上条当麻得到霜之哀伤成为巫妖王是否会神净讨魔呢?当天灾(11)军团出现之时,有多少人会吐血呢?一切尽在本书。。。。。。PS:新人新书请多指教
  • 离人叹:陌上花落

    离人叹:陌上花落

    离人愁、伤别离。碎碎念、深深思。凋零落、吟空悲。续繁华、又何处。
  • 皇冠之上

    皇冠之上

    权利就像是毒药,一旦品尝过它的味道以后就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同样想要建立功业也伴随着牺牲,自古以来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 送葬者之生化时代

    送葬者之生化时代

    在生化危机爆发后60年,在内部战乱与不明怪物---死体的侵扰下。人类终于在意大利的古都罗马发现了防御性堡垒“巨木”,由于第一棵巨木诞生于罗马,所以国名定名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国家通过高超的科技,几乎兼并了欧洲的所有国家,而皇族内部的危机正在孕育着,一切的目标就是争夺传说中可以解救人类,选出真正的人类之王的神器——金色巨木。而一场场关于金色巨木的战争,被名为空位战争。群雄之中有一些人,他们被称为送葬者,背负着诅咒般的银瞳和令人嫌恶的异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在动乱之中的帝国中杀戮死体,在生化时代中维护着地方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索要的仅仅是一片乐土,而非王权与霸权。他们埋葬了一个个黑暗的生化时代,永远。
  • 若即若离第一卷情定南朝

    若即若离第一卷情定南朝

    流落到人间只为再次与你相遇穿越千年只因为当初血的誓言穿越千年再次恋上你一切是否还会像千年之前一样上演?历史是将持续还是改变?敬请期待《若即若离第一卷情定南朝》
  • 武族双界

    武族双界

    乾坤世界,大千变化。武道一途,飘渺无垠。乾坤武仙?周晨曦,因追寻牧族线索。来到了六界之下的‘炎界’,虽然记忆被封,修为尽失……但身为武仙的意志…犹在!牧战…强者的游戏,弱者的逃亡。
  • 穿越成波罗斯

    穿越成波罗斯

    我穿越了,嗯,成为了一个强者,但是我穿越成了一拳超人波罗斯,马上就要完蛋蛋了,系统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