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32000000045

第45章 农村现代化道路(11)

第四,1978年前,农民阶层在经济上是非常平均的,可以说很难分出什么阶层。但在政治上却是有阶级区分的,而且阶级阵线分明,每个人的家庭都是有阶级成分的。在1978年前,无论升学、参军、参加工作,招工,出任干部以及各种原因登记履历表时,都有一栏要填写,叫做家庭出身。这个家庭出身,就是在你家土地改革时,被划定的成分。

划定阶级身份,这是土地改革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划定了阶级,就决定了对这个家的土地和财产的处置政策,如是地主,则被没收全部土地及财产,如是富农,则被征收一部分土地,中农则基本不动,贫雇农则分进土地。当时国家的农村政策是“依靠贫农,巩固地团结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

但在以后的农村工作中,因为全国都执行了以阶级为纲的路线,在农村的历次运动和工作中,上述阶级路线,一直执行到改革开放以前。在合作化,公社化中,选任干部,一般都要选拔贫农,雇农出身的干部,在合作化运动中又从中农中划出了个下中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农阶层,也成了依靠对象,所以后来在四清运动中就明确提出要依靠贫下中农。中农是团结象,富裕中农则被认为有资本主义倾向,政治上受到歧视,一般不能当干部。在合作化初期,地主、富农入社开始只能当候补社员。

从土地改革到1978年,前后28年,(老区超过30年)中国农村就实行了这样一条政治上很不平等的阶级路线。土改时规定,地主分子被没收土地后,分得一份相当于平均数的土地,参加劳动、自食其力,三年后可以改变身份。实际上,这条政策,1978年以前一直没有实行。不仅地主富农分子本人的阶级身份没有改变,还殃及子女,被称为地富子女,被打入另册,无论在参军、升学、招工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和歧视。

1957年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在社会内部分两类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在农村,把贫农、下中农、中农、富裕中农、与小土地出租者及其子女列为人民内部。而把地主、富农分子则列为阶级敌人,后来又把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下放农村的右派分子也视为阶级敌人。

政治上剥夺了他们一切权利,连选举权也是没有的,在政治运动中受到批判斗争和各种打击。只能老老实实的劳动,不许乱说乱动。好在人民公社内部,还是准许参加集体劳动,也参加记工分,分得一份基本的生活资料。因为多数生产队能分配的实物和现金实在太少,所以,这些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在经济上同贫下中农的差别也是很小的。

第五,在人民公社内部,干部和社员是有差别的。干部可以说是管理阶层,社员可以说是劳动者阶层。但多数干部和社员可以互相转化的,干部是从社员中选拔出来的,有些干部当一年或当几年后又回去当社员了。

人民公社的干部分两类:一类是脱产干部,他们非农业户口,吃商品粮,属国家干部编制,有干部级别,由政府财政发工资,多数不是本县本公社人,由政府党委派遣调来的。他们是本公社的公社党委书记、社长、武装部长、农林助理、文教助理、公安特派员,等等,主持全公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工作,是各方面的领导者,决策者。这类干部很少,一个公社只20多人。另一类是不脱产干部,这是大量的。他们同农民社员一样是农业户口,没有商品粮,都是从社员中选拔出来的。在公社机关里,他们是各办公室的办事员,有的担任秘书等。视公社大小,有十多人,也有几十人的。在生产大队一级,有支部书记、大队长、副大队长、会计、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等等,一个大队有7~8个人到10多个人。支部书记、大队长由公社党委指定、任命,其余的干部由由本大队党支部决定。

在生产队,有队长一人、副队长若干名,会计、计工员,保管员,等等,一个100~200人的生产队,有干部5~6人到7~人。为主的是队长和会计2人。队长由大队党支部指定。

不脱产干部本身是社员,同农民身份是一样的。他们在名义上也要参加集体劳动,也靠挣工分,分得口粮和现金。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面前,他们也同社员一样的,是集体经济的一个成员。但他们一旦当了支部书记,当了生产队长,就是这个大队或这个生产队的集体经济的管理者,经营者,就拥有了很大的权力,可以调配、支配、处理本大队、本队的土地、牛马、农机具、水利设施等资源,以致有调配劳动力的权力。

在人民公社条例和文件规定上,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不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的工分,实物、现金所得,同生产队的中等劳力相同或一般取平均所得。从人民公社几十年的历史看,无论是公社的不脱产干部还是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在经济上同当地的社员差别是很小的,几乎没有因为当干部而先富起来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解放初期,党风民风社会风气都比较好,干部都能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也因为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多年中,不断整风整社,政治运动不断,反“五风”,“四清”

运动,“文化大革命”、整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都是主要针对干部的,对干部管得严,干部稍有毛病、问题,轻则检讨、受批判,重则撤职,甚至有法办的。干部撤换得比较多,很少有几十年一直当主要干部的。干部下台了,也就同社员一样了。当然,从另一个侧面看,这样大规模的一个集体经济织织,领导管理决策层长期不稳定,干部像走马灯似的换,管理、决策经验积累不起来,这也是集体经济普遍都搞不好的一个原因。像江苏江阴华西大队支部书记吴仁宝,北京窦店村支部书记仉振亮、河南新乡刘庄支部书记史来贺等干部一直工作到现在,那确是凤毛麟角,是万里挑一的仅存硕果。就全国看,在公社化时期农村干部在农民中的比重,大约占农民总数的5%~6%。

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在农村内部铸就了一个经济上平均、政治上以身份为阶级划分标准的社会结构,而在城乡之间建起了一道歧视农村和农民的制度鸿沟,阻滞了中国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50年代初期,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进行的,还比较正常。195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2.5%。195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发展加快,从1952~1958年,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18%,到1958年,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占37%。同期,每年有数百万农民到城市就业。1952年市镇总人口为万人,到1958年市镇人口为1072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2%。市镇人口每年增加593万人,城市化率每年增加个百分点。但是到1958年,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推出了城乡分治的户口管理制度,把居民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也就是这个文件,提出了要限制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盲流”

这个词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前面说过,1959年以后,粮食连续两年大幅减产,我国陷入三年经济困难。为了应付和度过这个困难,在城市实行严格的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从此就通行起来。与此同时,国家在各地实行十分严格的限制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制度,那时国家给各地方政府的“农转非”指标,每年只占本地区城市人口的千分之一点五。这本来是应对暂时经济困难的不得已的临时性措施,但后来因为不久就爆发“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严格限制“农转非”的做法,一直沿用了下来。直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8.2%,农业总产值占28.1%,当年全国总人口达到万人,而城市人口只有17245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了。

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以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就分开发展了。一方面农村大量的粮食、工业原料与其他农产品运进城市,还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也转到城市,支持城市的工业建设;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业人口、却被户口制度严格阻挡在城镇之外。1958年,我国有农民55273万人,进行了20年工业化建设,到1978年,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已占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体系,而农民反而增加到79901万人。20年间农民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24228万人,每年增加1231万农民。这在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上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从5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后,到1978年,20多年的时间,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对城市对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对农民实行的是另一种政策,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在经济层面,城市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还有少量的城市大集体所有制(指1978年及以前),农村则实行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干部、职员实行工资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按月发工资;农民则实行工分制,年终按工分分实物和一点现金。对城市居民,平价供应粮食、油、副食品和棉布、燃料等,还提供低房租的住房;对农民除了发给布票外,没有任何供应,住房也要自己造。

在社会层面,城市居民、干部和职工都有较好的社会保障,老了有退休金,病了有公费医疗,农民则要靠子女养老,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只参加合作医疗。在就业方面,政府在80年代前对城市劳力都包揽下来安排工作,农民在农村有田耕就算自然就业。国家的劳动部只管城市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至今也不管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在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方面,城市居民之子女,在公办学校就业,只交少量学杂费;农民子女在农村上学,校舍设施要集体集资建设、购置,教员多数是民办教师(也是农民)。城市的道路、电力设施自来水都由政府出资建设,供居民共享。农村的道路要本村本队修,电力和自来水等公用设施都由集体向农民集资建设。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实行了20多年,时间长了,城乡各自发展,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城乡之间已形成了鸿沟,实际形成了两个社会。最后连城乡青年通婚都成了问题。城市居民中的男性,各方面条件差一些的,在城市找不到老婆,就降格到农村找,但结婚后,妻子不能随丈夫进城,形成两地分居。而且户籍制还规定,子女要随母亲申报户口,所以还是农民。长期实行“一国两策”的结果,形成居民的孩子永远是居民,农民的子女永远是农民。

四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社会结构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而农村改革是从在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后来称之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真正突破的。

1978年秋天安徽开始包产到户试点,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589万个基本核算单位,已有99.5%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冬,全国65000多个人民公社,改建成了92000多个乡(镇)人民政府和92.64万个村民委员会。至此,办了25年的人民公社就寿终正寝了。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散人民公社,对农民无异是获得了又一次解放。第一,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使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第二,农民获得了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的自主权,可以自主流动,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其他产业(以前只能在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集体劳动)。第三,农民获得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从此,农民(也就是上述几乎无差别的社员)就开始分化了,但是由于把城乡分割成二元社会结构的户籍制度还没有改革,农民不能自由迁徙。所以这些年亿多农民的分化总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同市场经济国家的农民分化不同。

1989年,我在《重新认识农民问题》一文中,根据当时农民已经发生分化的状况作过一个分析,认为农民阶级已分化为八个阶层。

1.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承包集体耕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劳动,全部或大部分依靠农业取得收入作为生活来源。目前是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主体劳动者。这一阶层大体可分成四部分:农业专业户或承包大户。比较富裕的农业劳动者。温饱型农业劳动者。贫困农户。

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史料汇编》,第1390页。

2.农民工阶层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在农村,有承包田,身份还是农民。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不享受公费医疗等劳保待遇。这一阶层大体分为两类:离土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的厂矿、机关、商业、服务行业劳动。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在本乡本村的乡镇企业或在附近城镇的工厂、商店、机关劳动,住在农村的家里。

农民工的人数仅次于农业劳动者。据1987年统计,全国有乡镇企业职工8776万人,除少数经理、厂长等管理人员外都是农民工。其中离土离乡的约有2000万人。

3.雇工阶层这是现阶段农村的工人阶级,他们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雇于资本家的工人不同,他们在农村拥有足以谋生的承包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他们愿意受雇于私人,主要是因为收入比种田高。据统计,1987年受雇于私营企业的雇工有360万人,加上受雇于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全国雇工约有700万~800万人。

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在农村从事教育、科技、医药、文化、艺术等智力型职业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非农业户口。属于国家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干部和职工。另一类是农业户口,其身份是农民。如民办教师、乡村医生、农民技术员和乡文化馆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等等。据统计,1988年从事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农民知识分子有309.3万人,从事卫生、福利事业的有129.1万人,从事农村科学技术事业的有171万人。

同类推荐
  • 美国何时衰落

    美国何时衰落

    今天的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实力和地位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无人能取而代之,因此,认为美国将长盛不衰者不乏其人。中国和印度实力的上升和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困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众多关于美国是否衰落的争论。我们要从三方面考察美国将会如何衰落:大历史的纵向发展、文明的横向比较和美国本身的国家基因,而最终还要归纳出国家强盛衰落的基本原因——知识和财富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决定性作用。庞大帝国辉煌的魅力之所在,也正是帝国衰亡的诡谲之处,即衰落的原因有时就是崛起原因的反证……
  • 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

    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

    本书是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成功,研究服务型政府的回应力,全书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1.本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目的。2.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理论研究。3.政府回应力的内涵、特征。4.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的时代背景。5.服务型政府回应的实践分析——以太原市迎泽区政府为例。6.构建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的机制探讨。
  • 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中国舆情报告(2013-2014)

    当前,社会发展矛盾与机遇并存,各种矛盾集中凸显。热点舆情事件如何推动公众诉求表达?“微能力”如何促进执政方式变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难”在哪里……本书综合权威机构、专家、媒体的前沿观察和深度解析,并及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典型案例,用老百姓关注的视角全方位解读当下热点问题。对于读者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提高执政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 给领导干部提个醒

    给领导干部提个醒

    本书围绕可能影响领导干部在仕途上行稳远的诸种因素,以提醒谈话、“拉拉袖子”的形式,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在理论与时评领域的力作,尤其是影响较大的政论文首次结集出版。这些文章取材都是身边常见的现象,但又不囿于一人一事,能从纷纭的现象中抓住一些共同的要津,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既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又力图观点立论直指人心,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价值。本书既可作为党性修养的读物,也可作为修身润心的佳酿。
  • 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协同发展,更多强调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服务,疏解过度集中的功能和要素,以城市群、都市圈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本书以2035年为战略愿景期,着重研究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问题、战略目标与战略路径。
热门推荐
  • 念卿朝朝暮暮

    念卿朝朝暮暮

    作为皇帝最小的女儿,苏迎朝表示,一定要为亲爱的父皇分担一些。所以苏迎朝便带着随从,悄悄出宫,美曰其名寻找有才之人。谁知被自己看上的那个可爱的子在几年之后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阴郁丞相。小片段:迎朝:“我们不熟,为何公子还要缠着小女子不放?”某丞相:“不熟?当年你可不是这样说的。”迎朝:“可我真的不认识你……”某丞相:“无妨,反正我们迟早会成亲。”迎朝:……登徒子PS:架空勿考究,女主非软萌,男主亦阴暗,主要攻言情,配角是助攻,作者更智障,不喜切打击(非押韵,不要在意)
  •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焚天煮海

    焚天煮海

    家族的嫡子,因为不甘沦为废物,为燃尽天下不平而搏!外来的灵魂,成全了他的雄心壮志。一幅得自天书楼的焚天煮海图,让他拥有了成为强者的资质。亲身父亲,原何对他如此的冷酷无情,视为敌寇。莫名而来的黑衣铁面人,为何又要对他几番照顾?还有阴郁深沉的夏殿主,满腹心事的大长老,传说中的牧羊人······
  • 重生的约守

    重生的约守

    一本阐述生命的内涵的意义,寻找家园,寻找生命的意义,在宇宙里的难道我们只是孤独的吗,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生存的,战争,科技的等都给我们在浩瀚宇宙穿梭中带给了我们什么,赋予了我们怎样生命的意义……
  • TFboys一直这样爱我好吗

    TFboys一直这样爱我好吗

    本人第一次写书,如有失误或不妥,可联系本人qq;2779733046.也可加群;336246302.
  • 星际狂人

    星际狂人

    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在第一宪法的压制下维持着巧妙的平衡,直到一位少年的身体改造之后,这种平衡被悄然的破坏,最终化成了一颗黑洞弹猛地爆开。“宇宙是有限的,而我征服的心是无限的!”——来自狂人秦洛。
  • 名梦

    名梦

    每一段梦,都有一个美丽或是凄惨的故事,兴许是来自于内心的想法呢?来跟随我一起探寻吧。
  • 丑女变形计,校草倒追拽丫头

    丑女变形计,校草倒追拽丫头

    那年,她又穷又丑,他英姿飒爽,富可敌国,她结结巴巴的对他表白,满心期待的等着他的答案,但等来的却是一句充满讽刺的:“丑拒!”她的心碎了,那晚,她伤心的的离开了那个有着她不想回忆的城市。三个月后,她终究还是回来了,但这时的她却已经不是那个又丑又穷的矮丫头了,她变得口齿伶俐,富可敌国,而又美得不可方物。他看见她的第一眼,便深深的被她吸引了,他苦苦的哀求:“沫然,回到我身边,好吗?”她嗤笑一声,说:“墨少,你觉得,我还可以傻傻的爱上你,然后再傻傻的被你抛弃吗?”他突然咧嘴一笑,说:“由不得你,我要了你,你还不是得归我!”(十七年,一个平凡的数字,却演绎了不一样的青春!)
  • 天孽红尘

    天孽红尘

    这是一个关于宿命因缘的故事,终究离不开一个“情”字和一个“欲”字。福报享尽,天界迎来旷世天劫,避无可避。阿修罗族魔君觉醒,趁机卷土重来,意图魔化六道,复仇天界。其复仇之路,并非死战,而是蚕食。而人间界,从来都是是非之地。来自天界的玄瑶和妙馨,各负使命,降生人间。各路神魔也纷纷入世,各依宿业,各凭造化完此天劫。恰逢龙玺重现人间,八城陷入权力之争,魔君利用龙玺,搅动风云,寻回九鼎,逐步取得对八城的控制权。而八城沦陷之日,便是人间魔化之时。人间一旦魔化,六道皆难幸免。妙馨与玄瑶在人间经历种种,看似搏天命、救苦难、息纷争,其实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我以人间为棋局,入局者,皆为棋子……
  • 重生之嫡女本无情

    重生之嫡女本无情

    前世,安府安锦离是人们眼中的一个大笑话。她是非不分,真假不辨,甚至还连累整个安府为她的愚蠢送了葬。万幸的是,上苍给了她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可是,前世的记忆在今世碎成了片。前世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她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