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14100000010

第10章 和光同尘 处世有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户,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和光同尘,出自于《道德经》第四章、五十六章,原句为“和其光,同其尘”,词典给其注释也是与时俱进。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词典给其定义是,指不露锋芒,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而今天的词典给其注释就取消了“消极”二字,指不露锋芒,是一种处世态度。《道德经》八十一篇,关于处世的内容几乎篇篇都有涉及,处处都有流露。正所谓和光同尘,处事有道。那么,老子是如何论述和光同尘的呢?通读《道德经》可以看出老子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和光同尘的。

一 慎言慎行

《道德经》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户;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老子这段话讲的就是如何处世,其中最关键一点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告诫人们要把好出“口”关,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有句话更通俗、直接,可以瞎吃,不可瞎说,明白无遗地告诉我们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害”字,金文是这样解释:中间“丰”字是象形,指舌头,“丰”字中间一横,指一把刀。用刀割断舌头,为什么要用刀把舌头割断呢?就是讲不要随便讲话。“害”有的讲,是言从家起,语言又是祸害的根源,所以圣人讲“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要多做事而谨慎说话。

处世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管好嘴巴,历史上由于“口无遮拦”而误事的例子举不胜举。三国时的杨修就是耍小聪明,没有把好出“口”关,而种下杀身之祸。而王士俊的例子更给我们警醒,王士俊是雍正时代的官吏,雍正派王士俊到地方上做安抚使,出发前,大学士张廷玉给他请了一个男佣。当王士俊任职将到期时,这个男佣请求离职回家,而王士俊觉得不对头,他想,我还没离任,你怎么就要提前回去呢?男佣告诉他,自己的真实身份是雍正派在他身边的卧底,这几年他也很谨慎,没有说什么令雍正不放心的话,所以要回京交差了。听到这里,王士俊浑身冒汗,四肢打颤。我想诸君也会不寒而栗。

“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一句话可以表现出明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不明智,说话不可不谨慎。杨修多言,以为自己多智,实际上是愚蠢,王士俊寡言,实际上是深谙明哲保身之道。

现代商业社会把住出“口”关,也是十分重要,澳大利亚的胡士泰从我国官员口中获取矿石机密,导致国家损失上千亿元,也是令国人深思的。

现在出来做事,如何管好自己的嘴巴,可不能掉以轻心。自己是智者,自不必多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说了什么?但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自己不是智者,多言就会误事。

其次是慎行。“塞其兑,闭其户;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告诫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收敛锋芒,要善于装糊涂,要明白“蛲蛲者易缺,皎皎者易污”的道理。这样才能不伤害别人,不伤害别人,就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别人。

二 省言省行

一个人不但要注意慎言慎行,还要做到省言省行,孔子说,“内省无疚”。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检点自己的言行,才能少说错话,少做错事,才会没有遗憾,没有内疚。

《道德经》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懂得了,外表好像不懂得,最好;不懂得,而装出懂得的样子,这是毛病,如果能够把这种毛病看作毛病,因此就不会有毛病,圣人是没有这种毛病的,这是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做毛病,所以没有毛病。概括讲,圣人不犯错误,是善于反省,只有善于反省的人才能少犯错误。

这段话告诫我们,为人处世,就要经常反省自己,检点言辞。这是讲处世的原则,只有好好地、不断地、反复地检点反省,这样,才会使自己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

圣人讲,“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每日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避免犯糊涂。俗话讲,三思而后行。遇事反复思考,然后再作判断。三思而后行就是强调多思考,多反省,多检点。

孔子告诫我们,“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缜密而不出也。”变乱的产生往往是言语引起的。君子言语不缜密,就会失去臣下,臣下的言语不缜密就会失去生命,机密大事不缜密就会危及事业的成功,所以,君子谨守机密而不泄漏。

人生在世,万事万物,相对自己来说,没有不糊涂的事和物,对于这些糊涂的事和物正确的作为是加强学习,不断反省,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乃至对自身的认识,就是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过程。不知不可怕。不知装知道才可怕。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由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的,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最好的借鉴!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事情是不断变化的,切记不要以为把眼前的一切看清楚了,就可以掌控形势。这就有如螳螂,只知道眼前有蝉之丰盛午餐,不知身后有黄雀之虎视眈眈,命悬一线,黄雀之后,还有黄毛小儿张弓搭箭,小儿之后也一定还会有其他不可预见的危机。所以,为人处世,千万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而贸然行动。要像“古之善为士者”那样,处事谨慎,像冬天踏冰过河,警觉机敏,害怕四周有危险的敌情。世事如棋局,变化莫测。

为人处世要谨慎,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有太多的不知道,面对太多的不知道,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虚心学习,才可能与时俱进。

三 善言善行

说话做事都要注意方法,不但要慎言慎行,而且要省言省行。更要做到善言善行。

《道德经》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于行走,不留车迹,善于言谈,不会出纰漏……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不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只是要注意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或者一事无成。所以老百姓有一句话,言轻不劝人,是非只因多开口。《邹忌讽齐王纳谏》《乐羊子妻》就是讲的这方面的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更精彩。

齐国有美男叫徐公,邹忌自知比不上徐公美貌,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为了讨好邹忌。妻、妾说他比徐公美是有偏爱私心,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客人说他比徐公美,是因为有求于他。邹忌用这个例子劝谏齐王。现在你齐王四海之内有求于您的人多得很,这些有求于您的人很可能会讨好巴结于您,尽量说好话给您听,这样长此下去,您肯定会耳目闭塞,听不到真话。齐王觉得邹忌讲的话有道理,终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使齐国出现大好局面。

过去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现在苦口的良药已包裹上了糖衣,要不然就没有人愿意吃那苦口的良药。那么逆耳的忠言要人喜欢,也必须将逆耳的忠言裹上“糖衣”,让人听得进去,听得明白,才有效果!如果因太逆耳听不进去,再是良言也枉费心机!不仅仅是枉费心机,或许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魏征犯颜直谏,几乎酿成杀身之祸,值得我们反思。现在,苦口的良药已裹上了糖衣,那么,逆耳的忠言也应该加点蜜。这也叫与时俱进。

以上是讲善言,下面举—个善行的例子。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陈景润的故事,发人深省。陈景润本是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才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一所高中当数学教师。结果,书教得不好,校长很有意见。厦门大学的老校长王亚南知道这件事后,将陈景润要回来,安排在图书馆工作。在图书馆工作,又不让其管理图书,而是让其安心做数学研究。陈景润不负老校长的良苦用心,认真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寄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看到这篇论文,兴奋不已,经研究,将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从此,一颗数学明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运行轨迹,以后的不久,数学的天空闪烁着陈景润这颗明星。陈景润精神影响了无数青年才俊的成长。从王亚南到华罗庚就是陈景润的圣人,王亚南、华罗庚就是善于救人的圣人。没有王亚南、华罗庚,陈景润不能说是“弃人”,但他的一生往哪里走很难说,如果让其在高中教书的位置上终其一生,其结局似乎是很糟糕的。读一读陈景润的故事,再想想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的高论,难道我们不应该明白点什么吗?

讲到这里,可以作个小结。和光同尘告诫我们要从慎言慎行、省言省行、善言善行等三个方面从言行上修炼、反省、完善自己。那么,这三个方面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为了讲读的需要,我将与之有关的三章内容抄录在此。

五十六章 慎言慎行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户;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

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

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七十一章 省言省行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不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二十七章 善言善行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不

可开,善结无

绳约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

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

弃物。

是谓袭明。

善人者,不善人

之师。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读了这三章的内容,再来看下图就知道了,它们是递进关系,表现的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君主的家族仁爱相亲,整个邦国就会兴起仁爱相亲的风气;君主的家族谦恭礼让,整个邦国就会兴起谦恭礼让的风气;君主一人贪暴,整个国家就会动乱。这叫做君主言辞不善就会坏事,君主一人可以安国。《大学》尽管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但相对老百姓而言,也不可不注意言行。从五十六章的“慎言慎行”到七十一章的“省言省行”到二十七章的“善言善行”,我们得到这样的启发,这三章老子都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人世间对待言与行不同的三种态度,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忽视言和行的作用。

其一,从“言者不知”到“不知,知”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这是对待言行的第一种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是糊涂人,即使很聪明也是个糊涂蛋。为什么说是糊涂人呢?为什么说这种人即使很聪明也是个糊涂蛋?糊涂人就糊涂在四个地方,说话不看场合,说话不看对象,说话不看时机,不知说什么,就是要说,这就是“言者不知”的具体表现。其根源是什么呢?其根源就是“不知,知”,不懂装懂,好面子,好出风头,不知深浅,有一句俗语讲得很明白,满罐不淌,半罐淌个不停,就是对这种人的讽刺。越是不懂的人越是喜欢卖弄自己,井底之蛙,由于环境的限制,只看到一点,以为看到了全部。这种人看起来很聪明,实际上是个糊涂蛋。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从“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就可以看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只看到人家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不愿拜师学道,耻于拜师学道,不明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道理。这种人喜欢作为,它们的作为是“言者不知”“不知,知”的乱为,总是我行我素,老子对这种人没有好感,斥之为“虽智大迷”,即使聪明绝顶,也是个糊涂蛋!

其二,从“知者不言”到“知,不知”到“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贸”,这是对待言行的第二种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是明白人,这种人与糊涂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人明白自己对于世间万事万物永远只能知道那么一点点,明白活到老,学到老,还不知道有多少没学到的道理。为人处世,小心谨慎,不爱张扬,善于借鉴,淡泊名利,明哲保身。用不伤害人的方法保护自己,能虚心拜师学道,有长处的人愿意拜其为师,对于没有特长的人也能以之为鉴。懂得“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老子对这种人很赞许,称之为“是谓要妙”,这是做人所需要的“很重要、很深奥”的道理。

其三,从“玄同”到“不病”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圣人。圣人不是人,无亲疏、利害、贵贱之分,不犯错误,没有毛病,在圣人眼里,所有的人都是有用之人,所有的物都是有用之物。如有无用之人、无用之物,那是圣人“不贵其师,不爱其资”造成的。老子对这种人极其敬佩,赞之曰“是谓袭明”,是智慧的极致。所以,老子鼓励这种人“无为而无不为”。世上有这种人吗?肯定没有。但是,人类要将之当做一种境界去追求。

由此可以看出:和光同尘,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一种不露锋芒的处世态度,不露锋芒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教导我们善于作为,有所作为,不断地修炼、提升自己,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不断修炼、提升自己就是在修炼过程中,由糊涂人变成明白人,由明白人变成圣人,与时俱进。

糊涂人要懂得明白“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道理,要懂得借鉴,要勇于向人学习,使自己变成明白人。明白人要不断修炼提升自己使之成为圣人。“塞其兑,闭其户,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由明白人到圣人的修炼过程。“以其病痛”,就是通往“常善救人,常善救物”圣人境界的反省过程,天下玄同就是从明白人到圣人的追求目标!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做圣人是不可能的,做糊涂人是很糟糕的,努力做好一个明白人吧!

由此可见,做到和光同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并非一般人所能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注重修身,修身才能正心,正心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欲知修身之道,请听第七讲:舍得放弃。

同类推荐
  • 卢梭的民主哲学

    卢梭的民主哲学

    卢梭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 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1辑)

    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1辑)

    张岱年(1909—2004),河北沧县人,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在长达70多年的哲学研究和探索中,张岱年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兼和”思想,时至今日,影响日益广泛,对“兼和”的研究成为我们洞悉张岱年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 画者东西影:八大山人艺术中的生存智慧

    画者东西影:八大山人艺术中的生存智慧

    清初八大山人是独创派艺术家,也是一位深邃的思者。作为一位僧人艺术家,他所服膺的禅宗曹洞宗思想旨趣在其一生艺术创造中烙下深深印迹。曹洞宗以“渠正是咱,咱非渠”学说为宗旨,其创始人洞山良价一日过河涉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豁然开悟。作偈中有“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的话。影子(渠)由我(咱)照出,而我非影子。良价在返自观照中,发现了真性。八大山人“画者东西影”的艺术哲学,正是以生命真性为中心而展开的。
  • 近代思想的主潮

    近代思想的主潮

    本书分为精神生活的基本概念、知识问题、世界观问题、人类生活问题、根本问题五章,内容包括:主观与客观、唯心论与唯实论、法则、一元论与二元论、道德的问题、人格与性格等。
  •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

    西汉初期,统治者所采取的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推进了先秦诸子思想的再度活跃。吸取百家之长并各有所宗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特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这一时代的主题。《淮南子》就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产生的。《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宗,融合各家之长,对当时的社会和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试图形成融贯各科知识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博大宽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淮南子》不仅是汉代思想史上也是道家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淮南子》的作者在当时已意识到道家自身理论的...
热门推荐
  •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敌之界面灾星

    无敌之界面灾星

    当创世之神无聊随便抓了一位少年之后,问了他有什么愿望通通可以实现,那位少年说了个愿望后,导致……紧急通知:各位界面之主请注意了,界面灾星-龙井降临,请好好招待防止灾星大闹哦!龙井:既然我被称为灾星,那我也只好将灾星这个称号进行到底!且看龙井如何在各个界面冒(装)险(逼)哦! ps:建立了个书友群,有意向者可以进入,群号码:495772942!
  • 只属于你的怦然心动

    只属于你的怦然心动

    【青春校园·本书甜文】:转学的第二天,她就遇到了传说中的那位于大佬。熟识之后,她小心翼翼地告诉他:“于同学,我喜欢你……”于生:“我知道了。”他一字一句地对她说:“我不喜欢你……”“傻瓜,我爱你啊……”于生说:“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我喜欢和你在一起的感觉……”
  • 成龙历险记之我叫成小玉

    成龙历险记之我叫成小玉

    穿越到了小时候的童年动画,成龙历险记,带着系统的我,变成了小玉,龙叔!我不是小孩!目前暂定成龙历险记,以后可能有其他世界(按我心情来的的嘻嘻),会穿回来之前断更现在决定长更至少一年
  • 圣主的挽歌

    圣主的挽歌

    圣主抬起他巨大的头颅,冲着漆黑的天空吐出幽蓝色的吐息。末日,就要来了。
  • 快穿之丫头你被算计了

    快穿之丫头你被算计了

    穿越?抱歉,不敢兴趣白兮一脸冷漠的拒绝,我好不容易才考过了双学位,你说穿我就穿,我不要面子的吗?系统:宿主,你放心,等你穿越回来后,会自带锦鲤体质,而且穿越前的一切都不会改变。白兮半信半疑的看着系统:没有骗我??系统一脸自信的说:绝对没有。等到穿越到位面后,白兮才发现,全都是骗人的。系统委屈的说:你也没问我啊。“那你也没告诉我这是一个攻略的任务啊”白兮感觉快人生无望了。但当位面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兮开始无法自拔,反派好帅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狠厉太子:爱妃,你打算去哪?阴冷总裁:女人,招惹了我你还想去哪?阴郁校草:乖女孩,整个学校都与你为敌了,除了我,没人护得了你!白兮:大佬们,慢慢来,我不跑~( ̄▽ ̄~)~高甜【1v1】双宠,欢迎入坑吖!
  • EXO之Teamo我爱你

    EXO之Teamo我爱你

    女主角狄雨蒙从预备出道的新人到重新被打回练习生重新训练,在韩国经历了起起伏伏,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努力和拼劲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男主角吴世勋面对队员的离开心里很烦闷,迷茫的他遇到了天生反骨的女主角,因为内心的羡慕而故意打压女主角,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女主角的坚强和不懈所感动,同时又因为女主角的鲁莽而担心,渐渐不能从女主角身上移开视线。同在这个残酷的演艺圈打拼的两个人,终于因为心灵相通而走到了一起。
  • 送君去

    送君去

    一个少年,一觉醒来,就要面对那无情的沙场。为了活下去,少年平生第一次杀了人 为了能有尊严的活下去,少年舍弃了尊严,一步一步,朝那吃人的权力走去。
  • 大暴君之异世帝国

    大暴君之异世帝国

    看我,穿越了,还成了一个国家的皇帝。既然穿越了,声色犬马,酒池肉林当然就在等我。什么?!蛮族入侵了?我屮艸芔茻!
  • 重生之绝世倾城

    重生之绝世倾城

    新婚之日,他屠她满门,却拥她庶妹为后。那日,她笑了,笑的那般凄凉。她说,轩辕野,司徒菟来世,若我再遇你,我定要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在睁眼,竟是回到了几年前,那时,还未遇见他。她开始了复仇,从此斗庶妹,耍渣男,样样不误,但是谁能告诉她眼前的人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好冰冷的吗?怎么像个牛皮糖怎么甩都甩不掉??他说,在我遇见你之前,我的心没有人,在你来之后,我的世界从此只有你,且看他们携手,共享这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