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疗卫生发明与发现
中药,是中国的国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从古代起,中国民间就有“神农尝百草”的说法。据考古学家考证,“神农尝百草”的年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可见中国人民对中药的研究历史非常久远,是人类战胜疾病而应用最早的一种医疗手段。
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书中,就记录了一些中药的名字。如车前、贝母、益母草等。中国2000多年前的著名书籍《山海经》中,记载了120多种中药,其中分植物、动物、矿物3大类,并写出了这些药物的主要用法和治疗性能。书中记载的一部分中药名字还很独特,至今科学家们还不能够分析出这是现代的哪一种中药。这说明,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中药有了很深的认识和独特的研究。
由于大部分的中药来自植物,所以中国古代的人们把“中药”叫做“本草”。汉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本现存最早的专讲中药的书籍《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了当时的365种中药,并把这些中药分成了上、中、下三个等级。而且把每种中药的产地、性质、主治的病症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神农本草经》后来又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过了大约300多年后,又出现了一本关于中药的《本草经集注》。这本书是南宋时期的博物学家陶弘景写的。他把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统统搜集起来,共在书中记录了730种中药,比《神农本草经》的中药增多了1倍。《神农本草经》使用三品分类法把中药分类,仅概括地指出有毒、无毒。而《本草经集注》中却把中药分成了花、草、树木、鸟虫、禽兽、玉石、果菜等7种。这种分类法成为后来中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分法,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富强的时期,中药自然也成了当时重要的一门学科。在这期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由政府主持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新修草木》。这本中药书籍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书中记有中药多达844种,分成了9大类。而外国较早的由政府主编的药物学专著,则是公元1494年意大利的和公元1542年的纽伦堡政府的书籍。这两部书籍都比中国的《新修草木》晚得多。《新修草木》的编写和出版,对促进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中国历史上中医药学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明朝时期。当时的中国在封建主义社会中渐渐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发达,交通方便,中外交流频繁,药物学知识空前的丰富,矿业、农业等生产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峰。这时,由于中药颇多,所以许多前人所著的中药学著作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头上。李时珍跋山涉水,吃尽了天下的苦头,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终于在老年时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世界医药学史上的巨著。这本书共分为52卷,记载了1892种中药,收入方剂11000个。书中图文并茂,并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书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动物、植物、化学、矿物、地质、农业、天文等学科。对后世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很大,现已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曾称《本草纲目》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并在《物种起源》等著作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的内容。
中国古代关于中药学的著作还有许多,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祖先在5000年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生存长寿经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