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213700000004

第4章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宋代的都市经济[3]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

据《岁时广记》卷三十一引《古今词话》:这首词是柳永为阿谀杭州地方长官创作的。当时杭州知府孙何与柳永是布衣之交,柳永到杭州后求见无门,就写了这首《望海潮》,交给杭州名妓楚楚,要她在官府酒宴时演唱。孙何在酒宴上听到这首歌曲,击节赞赏。听说是柳永写的,当时就接柳永来共同饮酒作乐。

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不仅有亲身的体会,而且对杭州怀有极其深厚的热爱之情。他以激动的诗笔,把杭州描绘得雄伟壮观、清幽秀美而又富丽非凡。在短短的117字中,杭州的形势,钱塘江的涌潮,西湖的荷花,市区的繁荣,上层人士的享乐,下层百姓的生活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柳永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下生风。上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开篇三句点出“形胜”“都会”与“繁华”,下面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各安排三句,做形象地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美丽的风景和人烟的茂密,这里垂柳、画桥、风帘、翠幕相互掩映,“十万人家”错落其间。“云树绕堤沙”三句侧重刻画“形胜”,写出钱塘江潮的险峻气势。这里钱塘江“天堑”气势雄伟,波涛卷雪,一望无际,堤岸上云树缭绕,更为大好江山增添了不少妩媚的情调。“市列珠玑”三句突出了杭州城的富庶繁华,这里集市上多“珠玑”之类贵重商品的罗列,家家户户多有“绮罗”之类的奢侈享受,彼此之间在比阔摆富。这样一幅画面,词人也是极尽夸张之笔。但是,由于观察的细腻、描写的真切、语辞的活泼、情感的投入,人们丝毫没有感受到此行有浮夸的地方。

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与游人的欢乐。西湖是杭州城美丽的集粹,是杭州城的象征与代表。苏轼在杭州写的西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柳永腾出下片所有的笔墨,集中写西湖,就突出了杭州城的特色,杭州城的神采风韵,玲珑毕现。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突出“好景”中的人物。“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语言。西湖分内湖和外湖,风景不同,故称“重湖”。西湖周边,有连绵重叠、造型各异的翠绿山峰,妩媚中带有一分峻峭。南宋康与之有《长相思·游西湖》写两岸的翠峰叠嶂说:“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南宋袁正真也有《长相思》说:“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画图中。”这些都可以与柳永的词句进行对照阅读。何况,这里还有“三秋桂子”飘香,“十里荷花”盛放,人间天堂,绝非溢美。“羌管弄晴”三句写湖面上游玩欢乐的情景。“钓叟”,代指隐士,泛指墨客骚人;“莲娃”,指陪同游湖的歌儿舞女。晴日里,湖面上随处“羌管”悠悠;入夜后,西湖边依然“菱歌”悠扬,熙熙攘攘;往来不绝的是“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写的是州郡长官。高牙,高大的牙旗,代指州郡长官。杭州城这样的繁华盛丽,百姓的安居乐业,都是地方长官治理的政绩。州郡长官不仅有“吟赏烟霞”的儒雅,还有“乘醉听箫鼓”般与民同乐的闲暇。结尾两句归结到本意。柳永谀美杭州城长官,将来回到朝廷,也有足够的政绩可以夸耀了。换言之,仕途通达也在意料之中。

江南风光,自南朝以来逐渐被人们发掘、认识。杭州,在唐朝的时候便以风景秀丽而闻名。白居易《忆江南》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到了北宋,杭州更成为江南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柳永这首词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盛景,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对杭州垂涎三尺,因而更加坚定了他侵吞南宋的想法。宋谢驿诗说:“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这虽是传说,却并不一定可信,然而杭州优美迷人确是真的。特别是经过柳永的艺术加工,杭州被写得更加令人心驰神往。这首《望海潮》,在艺术上几乎超过了前人所有歌颂杭州的诗词。

特别值得提出且肯定的是:柳永这首称颂杭州的词,超越了前人诗词仅仅写杭州自然风光的基本格局,涉及到都市经济的繁华、都市居民的富庶等新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生活画面。这样的诗意描写,虽然有文学夸张之处,但大体上与宋代都市经济的发展相吻合。

历代京城都是都市经济发展最典型的代表城市。以下就把北宋都城汴京作为个案剖析,旁涉其他都市,以观宋代都市经济发展的概貌。汴京在宋太宗时期人口就近百万,到北宋中叶以后,人口增至一百五十万左右(详见《宋代东京研究》319至324页)。南宋都城临安,宋孝宗乾道年间人口超过五十五万,宋度宗咸淳年间人口已经增加到一百二十四余万(见《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第22页)。能维持这么多居住者的起居饮食、日常消费,充分显示了以上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繁荣程度。

首先,来看汴京的交通状况。

交通运输是都市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四通八达的交通,能够充分保障都市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汴京交通分水、陆两路。陆路主要干道沟通东西南北,一直到达边陲地区。如,陆路向西可以经过洛阳沟通关中,一直到达秦川(甘肃天水)和四川;向北经过滑(河南滑县)、大名(河北大名)沟通河北诸州,一直到达辽国的南京(北京市);向东既可以经过济(山东巨野)、兖(山东兖州)、齐(山东济南)沟通山东半岛诸地,也可以经过南京(河南商丘)、徐州,抵达海州(江苏连云港);向南可以经过陈州沟通淮河中游诸地;还可以向西南经过许(河南许昌)、邓(河南邓县)沟通襄州,然后西入汉中、南下江陵(湖北江陵)诸地。

汴京交通更大程度上依赖水路。关于汴京的河流交通,有“东都三带”之说。北宋初年,吴越王钱俶向宋太祖进贡珍贵的“宝犀带”,太祖说:“我有三条带,与这条带不同。”钱俶要求观赏,太祖回答说:“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范镇《东斋记事·补遗》)从太祖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水路交通对于汴京的重要意义。

宋代汴河,就是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在唐末五代战乱时,年久失修,时时断航。宋代汴京物质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汴河,如江浙每年数百万石的粮食和丰富的物产都是通过这条水路漕运到京城的。所以,朝廷每年花费大量的财力、劳力疏通和维修汴河。每年开春,朝廷要征调大批民工开挖汴口,即引黄河入汴河的河口。同时,清除引黄入汴带来的大量泥沙。清除淤积泥沙的工程,有时从冬季就开始了。征调民工人数有时多达三十万。泥沙淤积,还会使汴河河床的淤滩增多,造成航道阻塞,朝廷为此采取“狭河”措施。大约是将成捆的树枝用木桩钉固定在河岸,使河道变得狭窄,水流加快。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完成了引伊河、洛河清水入汴河的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汴河的运输能力。从此,“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七)朝廷还在汴河上游沿岸设置水柜,储藏清水,以供汴河水源困乏时使用;在汴河上设置闸门、斗门,分流河水,解决洪水泛滥问题。关于汴河交通对于京城的重要意义,北宋初年张洎有如下评价:“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宋史》卷九十三《河渠志》)

五丈河即白沟河的下流,因阔五丈而得名。北宋初年,境内尚未统一,汴京的粮食供应主要依仗京东诸州的租赋,通过五丈河漕运到汴京的粮食每年多达百余万石。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二月,朝廷第一次大规模整治五丈河,征调民夫三万人。朝廷同时凿渠引水,增加五丈河流量。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三月,五丈河改名为广济河。自此之后屡有维修,到北宋后期,漕运一直很畅通。

惠民河,又名蔡河,其中一段曾名闵河,是沟通汴京与蔡州(河南汝南县)的一条运河。宋代对其进行了多次的疏浚河道、开挖新河、调节水流的工程建设和维修。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征调民夫三万,开挖新河九十里,延长了惠民河,增强了交通便利。宋真宗时,又沿惠民河修建了诸多斗门、堰闸、堤岸、水渠等等,充分发挥了惠民河的多种作用。

北宋初年,对于上述三条河流大致承担的漕运数量,北宋中叶张方平曾有过追述:“国家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乐全集》卷二十七《论汴河利害事》)以此为参照数字,可见三条河流在汴京水路交通网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汴京可依赖的水路交通还有金水河、黄河、白沟等等,与上述三条河流共同组成便利的交通网络。

其次,来看手工业制造状况。

在当时生产水平的限制下,比较发达的是手工制造业。百姓的饮食起居、日常用品、文化生活消费,以及朝廷诸多用具,都需要手工制造。如金属制造、水磨加工、曲酒酿造、陶瓷制造、制药、造船、织染、裁剪、刺绣、印刷、军工等等。可以说,手工制造业在当时的都市经济中占据的比例最大。

宋代手工制造业从性质上可以分成官营、私营两大类。朝廷和官府的绝大多数用具,以及军队的军事器械,都由官营的手工作坊生产。朝廷设立的与手工制造业相关的部门有以下这些:工部、少府监(包括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将作监(包括修内司、东西八作司、竹木务、事材场、丹粉所、作坊物料库、退材场、窑务、帘泊场)、军器监(包括东西作坊、作坊物料库、皮角场、弓弩院)、后苑制造所、后苑烧朱所等。从这些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名称来看,制造的产品涉及面极其广泛,有生活用具、服装、舟车、钱币、金银首饰、珠宝加工、兵器等。这些产品,有的是一个部门单独生产,有的则是多个部门分工协作生产。例如,少府监下属的五个部门就是合作生产的。这些官营作坊规模庞大,私营作坊远远不能与之相比。如东西作坊,下面又分木、杖鼓、藤席、锁子、竹、漆、马甲、大弩、雕木、蜡烛、地衣、铁甲、铜、磨剑、银、打线、角、枪、针、画、灯球等52个作坊。文思院则有42作,后苑制造所有81作,种类繁多,分工相当细致。作坊里的工匠,各自擅长一门技术,相互补充,却不能彼此取代。

官方的日常用途涉及所有方面,所以,官营的手工作坊也涉及生产的各个领域。此外,宋代官方对多种商品采取专卖制度,即禁榷制度。因此,官营手工作坊的数量更加庞大。例如,宋代实行曲酒专卖制度,称“榷酤”。具体地说:民间可以酿酒,但是酒曲必须由官办的作坊“都曲院”专门制作,百姓从官府手中购买酒曲酿酒。全国大小城市都设有与京城类似的都曲院。京城都曲院在敦义坊,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八月制定该院生产规模:每年磨麦4万石,用驴600头,用步磨30盘,服役士兵428人,得面3227392斤,得酒曲916635斤。这里服役的士兵,实际上就是作坊工人。作坊还可以雇用一定数量的有技术的百姓,分担作坊的技术工作,如3人做领班,23人做拌和、炒焦等具体工作,6人充“踏匠”。(以上数字均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六之三四)举出这一组数字,就可以看出当时官府设置手工作坊的规模。

造酒则分官造和私酿两类。内廷下属内酒坊,内酒坊所酿造的酒为宋代最好的名酒之一。内廷酿酒所用的粮食,北宋初年为800石,宋真宗时已经达到3000石,宋仁宗时增加到8万石。当时京城每年酿酒所消费的粮食总数是30万石,内酒坊使用粮食的数量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还要多。汴京民间酒店,到北宋末年规模较大的有72家。这些酒店既酿酒又卖酒,所产名酒甚多,如丰乐楼的“眉寿”、高阳店的“流霞”、会仙楼的“玉胥”、中山园子店的“千日春”等等,宋人张能臣有详细记载。加上达官贵族家酿美酒,张能臣所记录的京城美酒多达53种。各地名酒,更是数不胜数。以江南都市为例,有杭州的“竹叶青”、江宁府(南京市)的“百桃”、苏州的“木兰堂”、明州(宁波市)的“金波”、越州(绍兴市)的“蓬莱”等等(详见朱弁《曲洧旧闻》卷七“张次贤记天下酒名”条)。

再以印刷业为例。宋代官、私印刷业都极其发达,儒家经典、百家学说、诸家别集、类书、医书、算书,及其他杂书,都被大量印刷发行。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记载:宋代印刷业有四大中心,杭州所印刷的书籍,质量最高;汴京印刷的书籍,印刷技术过硬,但纸张质量不如杭州;四川和福建印刷的书籍,以质地柔软的木料为刻板,生产成本低,销售量大,尤其是福建印刷的书籍,遍及全国。京城国子监、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等政府部门,都有下属刻书机构,出版各类教科书与文献典籍。除京师使用之外,还分别赐给全国各地的学校或政府部门。宋初国子监书库存书只有四千余册,到宋真宗年间就增加到十余万册。朝廷主持的大型图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也陆续印刷出版。汴京私营刻书作坊称“书铺”,一边刻板印刷,一边销售书籍。当时朝臣奏议、科举考试范文、名家文集或选集,都是广受欢迎的书籍,非常畅销。相国寺东街的荣六郎经史书籍铺,就是以刻印、销售经史类书籍而闻名。南宋杭州书商陈起的书铺位于临安府棚北街的睦亲坊,陆续刻印唐宋各家诗集出版。尤其是陈起收集当时诗人的作品刻印出版,统称《江湖集》,非常著名,时人有“南渡好诗都刻尽”的评语,形成南宋后期创作声势最为浩大的“江湖诗派”。

其他手工产业作坊规模也很庞大。如绫锦院设在昭庆坊,院内役使的工匠和士兵达一千多人;裁造院设在利仁坊,后来迁徙到延康坊,宋初就有工匠267人。负责制陶的是东、西窑务,东窑务在宋真宗时工匠人数就达到1200人,西窑务每年则要负责烧制砖瓦1154万件。种类繁多的手工制造业,及其规模水平,在当时吸引了大量的从业人员。在官府作坊中劳作的主要是“厢军”,北宋初年厢军约18万,到宋神宗熙宁初年则增加到50余万。厢军以外,宋代朝廷招募的民间工匠数量也非常多,而且有完整制度的招募方式。其中对工匠的手艺、身高、健康状况,都有具体要求。宋代手工作坊雇用制度也比较发达,出现了中间经纪人“牙人”或“行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手工作坊雇用工匠和劳力,很大程度上依赖“牙人”和“行老”。此外,还出现了制度化的“工假日”,或一月休息一天,或酷暑、严寒时节暂停劳作。

通过上述诸多介绍,可以了解到,宋代手工制造业是都市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支柱。

接着,来看商业贸易状况。

商业贸易为都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贯注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自身也成为都市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商业贸易的角度看宋代的都市结构,会发现其呈现出了与前代都市不同的风貌。宋代以前的都市格局,比较严格地遵循了生活居住与商业贸易分离的原则,即坊、市分离制度。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贸易区,坊与市之间有坊墙隔离,开东西南北四门。入市交易有固定时间,坊门的开闭以击鼓为号。这种都市经济模式,表明都市商贸仍然处于低级阶段,经营规模有限。而到了宋代,便开始形成坊、市合一的新型都市。隔离坊、市的围墙或遭破坏,或被拆除。商业店铺临街开设,随处可见。店铺之外,流动商贩非常活跃。街头巷尾,桥边路口,都成了商品交易的处所。这样一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在《清明上河图》里有生动真实的体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述了类似的生活情景。就商业贸易而言,宋代都市是开放的,商贸经济已经渗透到都市的每一个角落。

与前代都市商贸相比,宋代有相当的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夜市的普遍出现。宋代以前,都市大致实行宵禁,唐代只有上元节前后开放夜市几天,其他日子都是黄昏罢市锁门。宋代坊、市合一,没有锁门罢市一说,店铺营业的时间越来越长,夜市的存在已为人们所接受。苏轼诗歌描写了京都夜市的热闹,说:“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苏轼诗集》卷一《牛口见月》)《东京梦华录》记载:出朱雀门,一直到龙津桥,都是汴京夜市集中而繁华的街区。《东京梦华录》“州桥夜市”条对汴京夜市经营的情况有详细记载,经营内容以多种小吃为主,如:水饭、熬肉、干脯、鸡、梅家鹿、家鹅、鸭、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旋煎羊、白肠、鲊脯、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纱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咸菜、杏片、梅子姜、莴苣笋、香糖果子、荔枝、越梅、金丝党梅,等等。诸多小吃,统称“杂嚼”。苏轼又有诗写真定府(保定)夜市说:“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苏轼诗集》卷三十九《上元夜》)由此可见宋代许多都市普遍都有夜市。朝廷规定夜市应该在三更前结束,实际上却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许多夜市通宵达旦地经营。《东京梦华录》“马行街铺席”条记载:马行街茶楼酒店、饮食小吃比比皆是,许多店铺三更才关门,五更又开张了,相当于通宵营业。最繁华热闹的街区,干脆“通宵不绝”。甚至冬季大风雪或阴雨的日子里,夜市照样开张。有些夜市,买卖服装、图画。书籍等,到天亮就收摊,当时称之为“鬼市”。夜市出现及其繁盛,是都市经济迅猛发展的一个很好例证。

“瓦市”是宋代独具特色的都市商业经营方式的体现,据说是宋仁宗年间形成的(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第42页)。瓦市的性质与庙会相似,“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取其“来时瓦合,去其瓦解”、易聚易散之意。瓦市定期举办,集商贸、演艺于一体。汴京最热闹的瓦市在相国寺,每月定期举办八次,时间为朔、望、三、八日。即:朔,初一;望,十五;三,逢三的日子(初三、十三、二十三);八,逢八的日子(初八、十八、二十八),共计八次。南宋都城临安的瓦市是宋室南渡后创设。据说最初是在“绍兴和议”签署之后,军队统帅创设以供将士娱乐的,后来成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堕落之地。”(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

相国寺是汴京第一大寺,有64院,可以容纳众多商家。相国寺的中庭和两边走廊开阔宽敞,可以容纳上万人,是举办大型商贸与娱乐的好地方。相国寺里名胜古迹很多,可以同时供游人观赏。《东京梦华录》有“相国寺万姓交易”一条,具体记载瓦市的盛况:大三门上都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第三门之间都用来买卖日常生活用品和新鲜果品、腊肉,如洗漱用具、床上用品等,还卖鞍辔、弓箭。靠近佛殿的地方,是名牌产品的专卖场所,如“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潘谷墨”等;各庵尼姑们的手工品也在这里销售,大致都是女子首饰、衣帽服饰等。佛殿后面资圣门前,则是书籍、古玩的摊位;还有各地罢任官员所携带的土特产,也在这里出售。后廊是巫婆、神汉、算卦人的活动场所,同时出售与这些神巫活动相关的用品。

宋代都市商贸发达到如此地步,以至道士、尼姑、罢任官员都席卷其中。甚至相国寺的和尚也开设了卖猪肉的“烧猪院”,惠明和尚成了烧制猪肉的好手,北宋著名文人杨亿特别喜欢吃惠明制作的猪肉,经常领同僚前来品尝。和尚卖猪肉,与宗教戒律相违背,名声不好,杨亿特地将“烧猪院”改名为“烧朱院”。(详见张舜民《画墁录》)这真是幼稚至极、掩耳盗铃的方式。

瓦市中专设“勾栏”,是固定的演艺场所,大约是因为用栏杆和壁板圈定的演出场所所以才得此名字。有封闭式,有露天式,形式多样。勾栏里艺人表演歌舞、杂技、说书、小唱、杂剧、傀儡戏等等,也举办相扑、斗鸡等娱乐活动。勾栏内有戏台,或称“乐台”,戏台后面是戏房,演员上下场的出入口称“鬼门道”。《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记载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勾栏里各类节目著名表演者近七十人,如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等。

经商是积累财富比较快速的一种手段,许多大商人都拥有雄厚的资产,富甲一方。宋真宗时,宰相王旦就说:“商人‘坐取厚利,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五)宋仁宗庆历年间,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军费开支有巨大空缺,朝廷召集京城数十家富商借贷,一日之内就筹足了军费。其中李姓一户就借给朝廷二十余万贯。朝廷无力还贷,最后给予商户官职了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十六、卷三百九十八)。北宋末年,金兵围攻汴梁,朝廷搜刮京城金银以求金人解除围困。其中,广福坊李隶纳金674两,纳银14704.9两;葛关纳金600两,银3500两(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二)。随着大商人的出现,也出现了类似独霸市场或垄断经营的现象。以茶商为例,各地茶叶贩运到京城,要请十余大户定价,茶商与这十余大户交易时不敢赢利,其损失从小本经营的“下户”身上补偿。其他行业交易情况都是这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六)。京城大户商家还时时与官员私通,借助官势,共同获利。如宋哲宗时,姜殿直家代销朝廷大臣王安礼等从青州贩运至京的丝织品,一共开设了四家大店铺。达官贵人甚至不顾身份,直接参与商贸活动,求取巨额利润。他们贩运的货物,所到之处皆免税,因此,获利更大。宋真宗时驸马柴宗庆,贩卖薪炭、木材、马匹等,家资巨万。连他家的仆人,也上下其手,贩运私货,随同赢利。

作为京城,汴梁还是当时国际商贸的中心。周边各国不时派遣使臣到汴京,通过“进贡”、赏赐的方式形成货物交换交易。同时,使臣及其随从还会随身携带私人物品,一方面在汴京私下贸易赢利,另一方面则购买大量汴京的物产携带回国。朝廷对远道而来的国外使臣,予以一定的照顾。如使臣在汴京购物,可以免去税收。高丽历次派遣的使团规模庞大,朝廷特许使团十人一次,轮番外出购物。对外经贸往来,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促进了宋代都市经济的繁荣的。

汴京的繁华,在宋词中屡有表现。柳永有《倾杯乐》词,说: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这首词写汴京元宵节繁盛的景象。元宵佳节,禁苑花已繁茂,春日迟迟,和风布暖,场景日益灿烂绚丽,整个都市洋溢在春日的气氛之中。都城里,有宏伟的建筑,有宽广的城郭,有美丽的花园;还有入夜后欢闹的车水马龙,有火树银花的彩灯,有悦耳动听的笙歌,有缤纷夺目的焰火。总之,词人笔下的汴京富丽堂皇而又繁荣昌盛,充分显示出汴京作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外交流中心的宏大气派。词中写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与《东京梦华录》中《元宵》一节、与《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中元宵观灯的描写,非常相似。

万俟咏《雪明鳷鹊夜慢》说:

望五云多处春深,开阆苑、别就蓬岛。正梅雪韵清,桂月光皎。凤帐龙帘萦嫩风,御座深、翠金间绕。半天中、香泛千花,灯挂百宝。 圣时观风重腊,有箫鼓沸空,锦锈匝道。竞呼卢、气贯调欢笑。暗里金钱掷下,来侍燕、歌太平睿藻。愿年年此际,迎春不老。

这首词的上阕从描写清丽皎洁的元月灯节前后的夜景入手,烘托“香泛千花,灯挂百宝”的赏灯主题。节日的京城,盛装打扮,灿烂光辉,如同仙境蓬莱。临近元宵节,春意弥漫,梅花映雪,月光皎洁。以皇帝的宫殿为中心,彩灯高挂,“千花百宝”,绚丽的色彩映透了半边天。下阕则转换角度,突出节日里汴京的繁荣喧闹。徽宗时“上元节烧灯盛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铁围山丛谈》卷一)。“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东京梦华录》卷六)平民百姓,以至王公贵族家的少女闺妇,都成群结队,拥挤于喧腾的人群中,花团锦簇,“锦绣匝道”,目不暇给。中间杂以鼓乐声唱、杂耍表演、呼卢赌博,欢笑声沸反盈天。万俟咏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幕幕场景,旨在歌颂“太平睿藻”,与民同乐。

两首写汴京元宵灯节繁华热闹的词,形象地再现了宋代都市的风貌。这一切,显然都是都市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结果。

同类推荐
  •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曹雪芹是否写完了《红楼梦》?原本《红楼梦》并非一百二十回,证据何在?贾迎春同为庶出,为何没有探春般的自卑情绪?香菱是照应《红楼梦》全局的人物,有何依据?惜春并非出家拢翠庵,而是逃离贾府,流落街头,缁衣乞食?袭人离开贾府的举动,是背叛,还是奉献?这些谜题背后的真故事,一一待刘心武先生娓娓道来。
  • 触摸四季

    触摸四季

    本书实际上记载了无数触摸心灵的故事。体现了活生生的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和关爱。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清末重臣,太平天国起义后,清王朝正是得益于曾国藩的辅佐才得以有延续了半个世纪。曾国藩的家书记录了他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三十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一千五百封。曾国藩去世后,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二人从曾国藩众多家书中精选数百封,编撰成书,出版后广受好评,成为时人争相阅读的经典之作。本次再版的《曾国藩家书》以李氏兄弟二人所编撰的版本为底本,重新加工,加入了更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新内容。
  • 不寄的信

    不寄的信

    倪匡绝版经典散文集《不寄的信》一直来,不但写各种类型的小说和电影剧本,也写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散文和杂文,但是像「不寄的信」那样性质的散文,着重于个人的感受,和男女之间的爱情,关係,却是这两年才开始的。大都发展在一些周刊上,久而久之,也可以汇集成册了。《不寄的信》,是「随想」和「不寄的信」两个散文专栏的结合,发表以来,反应不一,有的对文中的观点,大表赞同,有的,强烈反对。赞成或反对,并不重要,世上没有一种意见,是得到完全赞同的。而这批散文之中,所表达的是个人的想法,几乎对每一件事的看法,都和传统的「道德」的观念相反,但却绝不是有意的反叛,而确确实实,是自己的想法。
  • 当代文坛点将录(五)

    当代文坛点将录(五)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热门推荐
  • 楚汉三国

    楚汉三国

    因为神仙的赌气,兵败垓下的霸王穿越到汉末并收了后世有着“小霸王”之称的孙策为弟子。霸王的弟子孙策、刘邦的转世刘备,始皇的转世曹操,交错在楚汉和三国间的恩怨。一切的一切,尽在楚汉三国。(本故事纯属虚构扯淡)ps:每日21点左右,更新一章。
  • 青春要有未来

    青春要有未来

    写给不甘堕落的你。写给未来,写给自己。过去无力回天,未来尚有余地。
  • 豪门爱恋:爱就不会放手

    豪门爱恋:爱就不会放手

    五年前他突然离开,没有留给她一点消息。她决定忘记他,而五年后再遇见他却变了模样。现在的他唯吾独尊,冷酷霸道完全不是原来的他。但是对她却宠爱至深。现在的他拥有一切,想再次住回她的心里,却难上加难。终有一天她留下一张离婚协议书,消失。而他满世界的找她。当再次遇见却发现她什么早已有人陪伴。“林筱颜回答我,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他红着眼眶问道。
  • 陌渊柳絮倾城雪

    陌渊柳絮倾城雪

    长安城第一才女慕容霖雪有六个疼爱她的哥哥,原本因大富大贵度过一生的她,却因为一场春日偶遇,改变了她的一生,太子?王爷?不过一场笑话,但在冥冥中,她却发现了家族的秘密,以及身边朋友,恋人的秘密,是选择逍遥江湖?还是帝倾天下?是选择亲情,爱情,友情,还是选择复仇?
  • 故事配角

    故事配角

    腹黑女进化论,看痴情男为爱疯狂痴情女为爱迷茫,来时随花开,走时随花败,怪就怪自己太愚蠢,竟以为执着就能换来你的心,来看看从小就被“抛弃”了的白薇如何进化,预支后事如何,请看正文咯,多支持。所以说人一旦有了感情就窝囊到不行。
  • 能不能不偷懒

    能不能不偷懒

    新书《女侠求放过》欢迎各位来瞧一瞧姓名:张康;职业:懒得记;年龄:懒得记;性别:懒得记;身高:懒得记;能力:懒;超能力:超懒
  • 蜀山奇缘

    蜀山奇缘

    小说以虚构的神话时代为背景,通过当时的恩怨,对神仙,妖魔进行描写,展示一幅波澜壮阔的离奇画卷。
  • 乱世刺客团

    乱世刺客团

    2325年,平行宇宙中的地球,拥有魔法与更多的种族。人类由于科技与魔法並行的科技树,使人类成为地球上的主导者。人类在开发海底的过程中,发现了远古时期的基因与病毒,并将它们带出了沉寂的海底,于此同时发现了远古龙王的骨骸。这些发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一个男人得到了这股力量,他的故事也开始了。
  • 暖冬略甜

    暖冬略甜

    莫卿——一个可爱的学霸少女,因为补课班认识了一点都不像摩羯座的少年缪梓麒。年少时的欢喜,简单轻松。早恋?呵,你过时了!
  • 战莫丁

    战莫丁

    一群一等一的杀手们被国王叫去拯救和平,打败魔王法老之鹰,他们来到九重旋塔,要打败九个守护者才能打败魔王,可是原来这都是国王的阴谋,要他们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