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91400000033

第33章 (下) (1)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1 ]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2 ]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3 ]于我侧,尔焉能浼[4 ]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5 ]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6 ]而玉振[7 ]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注释】

[1]横:暴。

[2]遗佚:不被重用。

[3]袒裼裸裎:意为赤身裸体。

[4]浼:污染。

[5]接淅:即淘米。

[6]金声:指钋钟发出的声音。

[7]玉振:指玉磐收束的余韵。古代奏乐时,先由钋钟起音,结束时由玉磐收尾。

【译文】

孟子说:“伯夷的眼睛从来不看丑陋的东西,耳朵从来不听邪恶的声音。如果不是他理想的国君,他绝不侍奉;如果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他绝不使唤。如果遇到天下太平的年月,他就出来做官,如果遇到天下混乱,他就退隐而去了。凡是施行暴政的国家,或者是刁民居住的地方,他都不去。他认为,和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就像穿着朝服坐在泥土和炭灰上一样。当商纣统治天下的时候,他隐居在渤海边,等着天下归于太平。因此,凡是听到过伯夷的风范的人,原本贪得无厌的也会变得廉洁,原本懦弱无能的人也会变得勇敢坚定。

“伊尹则说:‘没有不能侍奉的国君,也没有不能使唤的百姓。’所以,无论天下是太平还是混乱,他都出来做官。他还说;‘上天生育黎民百姓,就是要让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教化他们。我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我有责任开导和教化后知后觉的人。’他认为,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女子没有享受到尧、舜的恩泽,就好像是他亲手把他们推进万丈深渊里去了似的。这就是伊尹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凶恶的国君为耻辱,也不因给予他的官职太小而拒绝做官。他做官时,从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并且能坚持按自己的原则办事。即使不被重用,他也不怨恨国君,即使穷困,他也不会忧愁。如果是让他和没有教养的乡下人相处,他也能自由自在,绝不轻言离开。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躺在我旁边,对我又能有什么污染呢?’因此,凡是听到过柳下惠的风范的人,原本心胸狭窄的会变得宽阔,原本刻薄寡恩的会变得宽厚。

“孔子在离开齐国的时候,不等把米淘完就急匆匆地走了;但是在离开鲁国的时候,他却说:‘我们慢慢走吧,现在离开的是我的祖国啊!’所以,在应该快走的时候就快走,在应该慢走的时候就慢走,在应该隐退的时候就隐退,在应该出仕做官的时候就出仕做官。这就是孔子的风范。”

孟子又说:“在这些能被称为‘圣人’的人里,伯夷是最清高的,伊尹是最有责任心的,柳下惠是最随和的,孔子是最懂得变通的。另外,孔子可以被称为是圣人里的‘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就好比乐队演奏,以钋钟声起音,以玉磐声收尾。选择钋钟声作为起音是为了有条有理地开始,选择玉磐声收尾是为了有条有理地结束。有条有理地开始是智,有条有理地结束则是圣。智就好像是技巧,圣就好像是力量。这就像是在一百步以外射箭,能射到靶子上靠的是力量,能射中靶心靠的就是技巧了。”

【阐释】

用今天的话来说,智与圣的关系也就是才与德的关系。这两者谁重谁轻,关系怎样?孟子用两个例子作了深刻的说明:一是音乐。演奏一首乐曲,从“金声”开始,到“玉振”结束,每位演奏者始终都要发挥他个人的智和圣的作用,仅有一种是不行的,唯有智圣合一,才能取得圆满的演奏效果。二是射箭。智好比技巧,圣好比力量。力够无技巧,能将箭射到靶,但不能中的;有技巧无力,同样不能中靶。唯有技巧与力量的合一,即智与圣合一才能射中靶子。

孟子实际上在此提出了教育人的“智圣合一”的思想,亦即应该使被教育者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从儒家传统看,十分注重道德,孟子也不例外。但他又自有特点,既重道德同时又重知识,而且是道德与知识的合一。这是很有道理的。再从实践看,正确处理道德与知识的关系,在教育中的确有重要意义。如果培养的学生有道德、无知识,或有知识、无道德,或知识与道德均无,这三种情况都证明教育的失败。诚然,知识低的人,不一定道德就不好,但总的看,道德与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常言说“教书育人”,二者缺一不可。教育工作者要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年轻一代,对孟子提出的“智圣合一”的谋略,值得重视,引为借鉴。

这是孟子着力赞颂、推崇孔子的一章,尊孔子为“集大成”之圣者。后世孔庙中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即依据孟子的这一评价而来。

孟子认为,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人虽是圣人,但他们在如何匡正世道人心上只以一方面见长,且各执一偏之见而有其弊端;只有孔子是全面的,能兼众圣之所长而无其弊,故称集大成之圣者。为什么三子者“偏”,而孔子能“全”?照朱熹的解释是:“所以偏者,由其蔽于始,是以缺于终;所以全者,由其知之至,是以行之礼。三子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孔子则太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这就是说,伯夷等人由于开始时是用一个极端去匡救时弊,时间一久,矫枉过正,结果又走向相反的一个极端去。所以仅以一个方面善其始,就不能全其终。例如伊尹鉴于当时天下多退而寡进的时弊,而救之以“任”,即乐于自为,而以天下之重自任;但其结果又产生多进而寡退之弊端。伯夷在伊尹之后,针对这一弊而救之以“清”,即洁身自好,保持清贫的节操;但其结果又出现洁己而傲众的时弊。柳下惠在伯夷之后,鉴于这一弊端而救之以“和”,即俯身而同众,显得随和不拘。而孔子分析了前面的长处及其产生的弊端,认识深刻而又全面,既能善始,也能善终,犹如乐章中之金声玉振,综合地加以解决,遂成为集大成者。

从一个片面去矫正另一个片面,结果又产生出新的片面;再用又一个片面去矫正新的片面,结果又产生与之对立的更新的片面……如此循环往复,终不得要领。匡正世道人心如此,而中国数千年中,下一个王朝匡正上一个王朝的弊端,结果又产生新的弊端而遭致灭亡,也莫不是这样的状况。专制体制注定了是不可能找到万世长治久安之策的。

孟子在这里罗列的,是四种圣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随遇而安,孔子识时务。比较而言,孟子认为前三者都还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而孔子则是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具有“智”与“圣”相结合的包容性。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伯夷过于清高,清高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他最后要与叔齐一道“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但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也就由此生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或许也正是由此观念出发,伯夷才被推崇为“圣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曾经说过,“把历史扛在肩头”的人。其实。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圣人”之一,历来也的确成为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古代圣贤人物。但他的这种精神,在进入所谓“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时期后,已被视为过于沉重,过于执着的“古典意识”,与“轻轻松松过一生”的现代生活观念格格不入,或者说,已不那么合时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随遇而安,另一方面却是坚持原则,我行我素。随遇而安体现在他不至于侍奉坏的国君,不羞于做低贱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穷困不忧愁。这几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困难了,尤其是后面两句,的确人有圣贤级的水平。

所以,传说柳下惠能够做到“坐怀不乱”,具有超人的克制力,圣人的风范。最后说到孔圣人。事实上,到后世,尤其是到我们今天仍然家喻户晓为圣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圣人了。孟子在这里并没有展开对孔子的全面论述,而只是抓住他应该怎样就怎样的这一特点,来说明他是“圣之时者”,圣人中识时务的人。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孟子所强调的,是孔子通权达变,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所以才有“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说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析,又过渡到对于“智”与“圣”相结合的论述,而孔子正是这样一个“智”、“圣”合一的典型。说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备”的最高典范。

【原文】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1 ]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2 ],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3 ]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4 ]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5 ]则食;虽蔬食[6 ]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7 ]于贰[8 ]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同类推荐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这套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
  • 智慧书

    智慧书

    叔本华将其译为德文,赞誉它“绝对独一无二”;尼采则断言:“在剖析道德方面,整个欧洲没人能比葛拉西安更为慎密、更为精细。”而且,它还与《君王论》、《孙子兵法》一同被欧洲学者视为千百年来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三大智慧奇书。
  •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尼采与其他哲学家们共同参加环法比赛,与职业的自行车运动员同场竞技,会是怎样的场景?在这本书里,作者打开了想象力的阀门,用颠覆传统的方式阐释哲学,展现了哲学家们的全新形象。作为观众的你,将跟随作者进入哲学和自行车运动相融合的世界,在观看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的同时,见证哲学家们的思考与怀疑、疯狂与滑稽、失败与成功。拥有“爱和智慧”的车哲家们能否突出重围?一路上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谁将最终穿上象征冠军的黄色领骑衫?我保证,不看到最后你绝对猜不到结局!这不仅是一本好玩又特别的哲学入门书,还是一本能让你重视运动与哲学关系的书。
  • 共谋罪

    共谋罪

    作者从个人和法律的深层次角度来处理这些深奥问题和旁观者—受害者关系,聚焦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并且探讨当前社会中的案例。他诉说其父母和祖辈在大屠杀中的遭遇,分析范德堡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发生的性侵案例及其它罪案中,旁观者选择不干涉的问题。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

    本书主要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进行导读。书稿首先提纲挈领地描述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背景、书的结构、基本特点与出版情况,然后解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思想。书稿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黑格尔思辨的理性国家观与王权理论的批判,其次是对黑格尔行政权理论的批判,再次是对黑格尔立法权理论的批判。最后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进行了评述。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邪龙勇者

    邪龙勇者

    这是一个穿越者太菜以至于邪龙觉得自己很行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她的幸福

    重生之她的幸福

    从头打造商业帝国?没关系,只要能给她幸福!从十八岁起,刘烨的生日愿望就是白夜幸福,总觉得是她,亲手毁了白夜的一生!所以重生在十三岁,刘烨很高兴,那么几百个亿的企业,她不放在心上!白夜喜欢这个男人,拎过来给她!白夜想做首席设计,开个公司给她!白夜想要全世界的认可……好,征服世界给她!这条路上,遇神杀神,遇鬼、杀鬼!
  • 三山来禅师语录

    三山来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默幽

    默幽

    再好的简介也没你直接看好........
  • 慈幼新书

    慈幼新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群雄之明廷

    群雄之明廷

    架空历史,新人写作,有毒请说。这就是一个类似于战国时代的小说,分为秦、汉、唐、宋、明五国争霸的时候故事
  • 一剑遮仙

    一剑遮仙

    一个与道无缘的少年走上了一条与天争锋的道,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御天战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