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07500000003

第3章 新知识分子的声音:《新共和》

1918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归来的胡适对他在北大那些渴望变革的同志说,希望办一本类似美国《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那样的精英杂志,让知识分子更直接地参与整个国家的发展(这个信念后来融入了《新青年》)。对于那些生活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美国知识精英来讲,创办于1914年的《新共和》让他们看到了知识精英参与社会变革的有效方式。

1999年,《新共和》杂志的总编辑马丁·佩雷茨(Martin H. Peretz)在八十五周年纪念专刊上写道:“八十五年之后,在新千年的开端,《新共和》仍然是一项试验。尽管比起上个世纪初,在今日出版一本严肃且生动的杂志的志向变得愈发可疑,但这次尝试已经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八十五年来,《新共和》不仅对政治与思想进行了评论,还致力于将这两者塑造成自由主义最清晰与连贯的意见。”

尽管只拥有十万份发行量,但它却仍被普遍称作“美国最佳的意见杂志”。它每周不过五十四个页码,却涵盖了政治、思想、艺术、戏剧、电影、文学各领域。彼特·贝纳特(Peter Beinart)、查尔斯·兰(Charles Lane)、迈克尔·金斯利(Michael Kinsley)、安德鲁·萨利文( Andrew Sullivan)这样的名编辑共同排列在杂志的版权页上;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是它的撰稿人,而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大卫·格芬(David Geffen)、巴瑞·迪勒(Barry Diller)、马友友(Yo-Yo Ma)都是它最忠实的读者。甚至这本杂志编辑的更换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重要新闻。如果你接受马丁·佩雷茨的劝告,回望这八十五年历程,就会发现这本杂志不仅在美国的政治与艺术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一种令人兴奋的态度:智力与进取精神应该成为我们面对混乱世界时仰仗的手段;对于知识分子来讲,建设性意见比一味地批判更加重要。

我们从1909年开始说起。美国作家赫伯特·克罗利(Herbert Croly)在这一年出版了政治论著《美国生活的希望》(The Promise of American Life)。这个谈吐含混不清、容易紧张害羞的家伙,在这本书中传达出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新鲜理念:美国人应该抛弃掉19世纪过时的眼光,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才是最急迫的需求。而知识分子比其他人更清楚这套规则该如何建立,所以他们应该从社会边缘进入权力中心,将思想的价值与日常的经历协调起来。知识分子应该运用智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借助思想来唤起公众的美德……

尽管今天看来,这种“进步主义”理想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与稍显幼稚的浪漫因素,但那扑面而来的“青春期知识分子”的激情的确充满诱惑。在这种诱惑下,斯特雷特(Straight)夫妇决定为一直想创办一本“报道政治与艺术”周刊的克罗利投资。这可能是杂志史上最令人惊叹的慷慨投资。这对愿意传播自由主义思想的夫妇在此后的四十年内每年为杂志投资十万美元,但从不干预编辑方针(尽管杂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决地保持亏损)。

克罗利强烈的个人倾向决定了这本杂志参与社会改革的强烈欲望。正如他所说:“我们要出版的是一本鲁莽唐突的杂志,要在法庭上那些老法官的袍子底下,或向更高级的阶层扔几个鞭炮……我们应该激进,但不是以社会主义形式;我们的整个政策应该是注重实效,而不是空谈理论。”他吸引了类似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这样优秀的年轻人进入了编辑部。二十五岁的李普曼最初兴奋异常,他到处寻找优秀的撰稿人,并告知他们:“我希望这份杂志上的每一页都要使美国式生活的幽默感、远见卓识和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而且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正如威尔斯(H. G. Wells)所言,要以上述方向向人们指出一个更有秩序、更加广阔的生活制度。”

杂志最初想起名为《民族》,但已有同名杂志在先,后又拟转用《共和》,结果同样发现重名杂志。最终,杂志被定名为《新共和》。这个被克罗利认为是差强人意的名字上的“新”字,直接暗示了该杂志抛弃旧观念的倾向。

这里,我想再次对斯特雷特夫妇的慷慨表示钦佩。他们为了使编辑获得尽量舒适的办公环境,买下了一座四层小楼。楼内布置了一个资料翔实的图书馆,里面有皮制沙发和美国与欧洲各国最新出版的杂志。他们甚至雇用了一位法国厨师为编辑做午餐,楼内的高级餐厅可以招待来访者。

这样的宽松环境,不仅促使了编辑思想的成熟,甚至让杂志美学都得到了完美发展。克罗利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试验铅字型号,剪贴杂志校样,最终设计出一种清秀整洁、引人注目的样式,并几乎一直保持到今天。

1914年11月7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第一期《新共和》出版了,共三十二页,包括社论和五篇较长编辑部文章。在创刊社论中,这些生气勃勃试图改造美国社会的人写道:“《新共和》是一次真诚的尝试。它试图为一本表明意见与阐明道理的杂志找到知音。它的成功毫无疑问要仰仗于公众的支持,但我们无法在喧嚣与无聊的思考中获得这样的成就,倘若如此,我们将无法继续我们的尝试,并能让更合适的人接替我们。我们怀着信念出发。”

显然在最初,公众对于这群具有压抑精英意识的改革家的尝试并不热心,订单上只有九百个订户。但不出三个月,这份周刊的销售量达到了两千五百份。而到了1918年一战结束时,每周四万份的发行量让《新共和》成为英语世界备受瞩目的意见杂志。它美观的版面设计、以周计的时间观念及激动人心的自由主义观念,使之成为当时最严肃与最富创见的思想家论坛。今天的我们已经惊异于当时撰稿者的名单:约翰·杜威(JohnDewey)、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威尔斯、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尽管经历了战争,但此时的美国仍旧被进步主义的信念包围着,而知识分子出身的威尔逊成为美国总统的事实,也不断鼓励着《新共和》的天才编辑与撰稿人——凭借智慧,他们可以引导美国与世界的发展。他们相信政治是一个伟大的领域,西奥多·罗斯福这样具有强力意志的领导人扮演着主宰的角色。

就像克罗利在第一期就令杂志的设计自此近乎定型一样,这本杂志在最初的几年内亦达到巅峰。它成为汹涌的进步主义运动的号角,知识分子对社会运用智性思考的实验地。但是巅峰过后的低谷确是始料不及的。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在巴黎和会彻底失败,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强人政治被抛弃,欧洲国家在战后所表现出的极端的狭隘与短视,都使进步主义者备感挫折。在美国国内,持续了十多年的进步主义悄然结束。《新共和》的编辑与撰稿人尴尬地发现自己单纯的理想主义现在显得如此幼稚。

而在杂志内部,克罗利个人立场的衰弱,沃尔特·李普曼等人的相继离开,使杂志的政治影响力减弱。倒是由于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与马尔科姆·考利(Malcolm Cowley)相继成为书评编辑,使得这本杂志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化阵地。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作家都在这里发现了自己的空间。而由于埃德蒙·威尔逊本人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文化批评家,《新共和》亦具有了文化批判的风向标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视与不断涌现的媒体都在不断侵占本就稀少的注意力,而政治冷漠症也逐渐流行起来,《新共和》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1980年代以后,由于迈克尔·金斯利等人的睿智,《新共和》的挑战与试验性仍旧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1990年代以来,频繁的更换主编却令这本杂志非议不断。互联网挑战着新闻业的传统秩序,小报化的报道风格同样冲击着旧有的媒体观念,而政治舞台上又缺少了威尔逊与罗斯福那样的英雄人物,这本依旧顽固声称“着迷于政治与思想”的五十四页杂志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了。

但是马丁·佩雷茨写道:“尽管在今天,很多出版物将政治视作一项娱乐,是一种无意义的个人争斗,但《新共和》仍然坚信美国政治是一出意义深远、引人瞩目的伟大戏剧,只有具有相应治理水准的人才能理解。这种信念引导了《新共和》八十五年的历史,毫无疑问,它将继续指引《新共和》的未来。”马丁·佩雷茨将希望寄托于新任主编彼特·页纳特身上,这位二十八岁的年轻人从十几岁开始就阅读这本杂志,被佩雷茨称作“记者中的记者,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

不管马丁·佩雷茨多么信心十足,贝纳特多么年轻有为,历史的发展方向已经注定了《新共和》不可能恢复昔日的影响力。但同时,正是在日益嘈杂的声音中,《新共和》始终没有改变的对高级智力生活的关注,却使其愈发显示出重要性。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一些人批评该杂志过于精英化,缺乏常识,因为它不用承担任何经济压力,所谈论的问题又大多是空泛的自由派论调。但这正是《新共和》的重要之处,它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界限,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智力生活背景。它的阅读者与撰稿者大多为精英人物,他们不恐惧面临真实饥饿,却恐惧在信念与思想上缺乏新的食粮。在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精英文化愈来愈受压迫的今天,这本杂志的理念面临更大的挑战,或许亦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是的,这是一次坦白而伟大的试验。

同类推荐
  • 新编社会学大纲

    新编社会学大纲

    《新编社会学大纲》按照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新要求,根据作者20年的社会学概论教学经验,参加国内外同类最新和最成熟的研究成果,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集国内外业内关注的最前沿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实现了教学内容重组。全书共18章(每周1章),每章以核心核念为主导,知识点系统、清晰,构筑线索新颖,信息量大,既适应学生自学,又为课堂教学留下空间,是社会学概论的创新版。本教材既适用于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也可以用于新闻、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
  • 语文教学的趣味词语设计(下)

    语文教学的趣味词语设计(下)

    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广大青年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如果不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一种道德观念,就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担负起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
  • 新闻最基层

    新闻最基层

    本书为作者新闻工作随笔集,包括审稿日志、采访稿、编辑编稿组版、新闻标题制作、新闻图片拍摄、新闻业务管理等内容,涉及县域党报新闻采编的方方面面。文章篇幅不长,理论不深,通过一事一议、一稿一评、一例一析、一题一解,以平实的言语,映射着新闻理论的影子。
  •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该书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立项后的研究成果,以宏观历史为出发点,摈弃了单纯的学科观念,致力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与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形成。目的在于以学校为平台,来塑造一个全新的、充满理性与人性的教师群体和校园文化共同体。该书角度鲜明,史论结合,有学科特点和通识特点,可作为历史教学研究的参考书和历史观认识的读本,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学科的研究。
热门推荐
  • 都市全能之护花写手

    都市全能之护花写手

    一个少年写手的护花之路,注定了他别样的生活,写作对于他而言就像泡妞,灵感随高潮波澜起伏,很多小说的创作,都是因为一个疯丫头。他无意中发现一块残缺电路板,可以集成各种编程,因此他制作了时间遥控器,实现了相对论空间逆转,可调节时间后退和快进,成为他泡妞必备神器,由此他踏上了一条旖旎之路。
  • 现代龙骑士

    现代龙骑士

    我家的猫会说话,家还有个偶像级别的精灵族美女,盗贼是我的助手,看门的是一条风系巨龙。这天,家里来了一个尊贵的客人,然后,他指着图片洋洋得意道:“买东西,就得好好选,所以我选好了,把这个买回去!我一看,强忍着想揍他的冲动,道:“祭祀阁下,这是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你想买别人也不卖!而且你也没有地方放!”“不卖啊!”客人摸摸自己的下巴,道:“那么就这个吧!”“这是航天飞机,你买了也没有用!”“这个?”“那是核弹,没有人敢卖……!”“这个……!”“这是二战德国的俾斯麦战列舰,已经沉了!”“那么我到底能买什么?”我举起了手中的AK47步枪,道:“我隆重的向你推荐这支步枪,AK47,原产苏联,火力强大,操作简单,最主要的一点,那就是便宜!给你们的东西,那都是物美价廉,我以我的人品做为保证……!”
  • 最后的斩梦使

    最后的斩梦使

    每天都有无数的梦境,诞生,幻灭。梦的世界里,你似乎无所不能,又似乎被某种规则所限制。现实与梦境一门之隔。横跨整个人类史的阴谋开始收官,即为斩梦使,当斩之!
  • 燕归榕

    燕归榕

    一个是镇国明珠,人间难寻。一个是盛世容华,举世无双。阴谋、阳谋,纠缠不清。明枪、暗箭,接踵而至。登的上朝堂,战的了四方。家国天下,儿女情长。燕雀鸿鹄起,硝烟弥漫时。待尘事封,燕雀归榕。
  • 无敌从重生开始

    无敌从重生开始

    【玄幻新书,轻松向爽文】从地球上走出来的最强修真者,混元无极大罗金仙纪辰皇本有希望去冲击更高的境界,却在新婚之夜被自己的未婚妻青姬公主和天帝联手击杀,在即将魂飞魄散之际,纪辰皇用毕生修为转移走了一缕残魂……若干年后,一名少年眺望苍穹,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待我重修归来,定要踏碎灵霄,剑灭天帝。"
  • 超级微控人生

    超级微控人生

    生命的波澜起伏,冲击的是刻骨铭心的烙印。每一步前行,每一次退缩,每一次的苦闷与搏击,在灿烂的星空下,谱写的只是一个人,一个时代的传奇。这是一个幻想的世界。不是脑海里的幻想,是内心的期盼。
  • 血图谱

    血图谱

    历史从来都掌握在强者的手上,杀戮冷血残酷的战斗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身处和平年代的人,却意外成为了克隆人,穿越到千年后,无力、无能、无知。靠什么能够改变?信念、信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笑着活下去。
  • 临界罪恶

    临界罪恶

    萧宇是市区十四中学的一名在校学生,受着普通的教育,有着一个传统正宗原汁原味的中国式家庭,当然,同样的,过着一个平常人的生活。直到一天在失恋的归家途中意外的获得了一种奇异力量……
  • 深度诱入

    深度诱入

    “爸爸,爸爸。”客厅里两个长得一模一样并非常可爱的小男孩看见来人,开心的扑了过去。面容清秀的男子因长时间的加班,原本白皙的皮肤现在更显出一些病态的苍白。抱起来两个胖乎乎的可爱的儿子,这一刻,再苦再累,萧羽也觉得值得,自己本身就是孤儿,自从妻子难产走後,两个儿子就是自己唯一的支撑与依靠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萧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失误,会造成这样的结果,那件足以让他自责後悔一生的事,但好在老天有足够的仁慈,让他在15年後遇见奇迹……
  • “80后”写作与中国梦

    “80后”写作与中国梦

    该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对于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化的论述与批评,尤其以对于韩寒、郭敬明代表的“80后写作”、春节晚会、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主流叙述为主,以缜密而不乏历史洞察力的的细读,将学院派的理论化研究与当下青年的生活实感相结合,通过文学与文化现象讨论青年一代的困境与突围,最终与真实的自我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