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21200000038

第38章 读书(6)

但是,如果我们只有一个“桩子”,只能围着这一个点来回转,摸不到头绪,这样做学问,想要成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多打几个桩子。仍以《楚辞》为例,《楚辞》涉及了不少屈原的事迹,如果打算全面了解屈原,还可以读一读记载战国时期这段历史的书,比如《史记》,我们要知道秦国和楚国交战的情况,甚至要了解当时整个天下大势。

像这样,是选择和自己的兴趣点相关的书打桩子,我们也可以换一个兴趣点。读读《楚辞》,对屈原有所了解之后,也可以换一个和屈原没有直接关系的诗人看看。这就是重新找地方打桩子,如果打了三五个桩子,学问的格局也就能够建立起来了,因为看似毫无关系的几个桩子,其实它们中间有很多关联。举个例子来说,欧阳修是宋朝人,与屈原相距1000多年,但他和屈原一样都曾经被贬谪,只是欧阳修并没有像屈原那样投江,而是自得其乐。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读过有关欧阳修的书,我们还可以找一个其他诗人去研究。这样一来,自己的学问体系就会逐渐建立起来,这也好比编篱笆,扎稳篱笆之后,就可以在篱笆中间编织,继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问之墙。当然,不一定做学问才能如此,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方面,都可以试着钻研,时间久了,会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老一辈学者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叫做“吊嗓子”。我们知道,戏曲家每天早晨都要到公园里练嗓子,坚持每天练习,做学问也是如此。打下桩子以后,想要让自己读书越来越深入,就要每天练习,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现在有些人很少读书,而是喜欢在闲暇的时间看电影,这虽然也是一个时代的风气,但是毕竟并非完全可取。读书与否能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一个人如果经常读书,那么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发生变化,与一般人不同。有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一旦有书本知识作为积淀,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一种与他人不同的气质,谈吐不俗,遇见问题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慢慢地,整个人的气质就会发生变化。

读书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准兴趣点“打桩子”,认真钻研,建构自己的学问体系。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与名家为友,或陶冶自己的情操,或提升自身技能,时间久了,便有自得之趣。

对于大学生来说,拿到一本书首先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思考呢?

第一,明体系。我们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知道这门课程的整体思路和内容分别是什么,这需要先明晰体系。比如说我们的文学理论,包括我们所说的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等,读完教材之后,或者在听完这门课程之后,就要明白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像小孩子堆积木一样,一个知识点就是一块积木,我们要知道每一块应该摆在什么位置,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有的时候,老师们讲课用幻灯片课件,就是用提纲挈领的方式,把体系勾勒出来。这些才是需要掌握的,而不是对教材的死记硬背。所以说,我们学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门知识、任何一本书,都要学会找出其中内在的逻辑体系,作为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基础。

第二,立根基。一门课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一本书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明白了这些,我们就知道了其中的观点,这就是立根基。举例来说,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里面分有五个部分,但归根结底就是围绕两点在做文章:第一,什么是好诗;第二,如何写出好诗。整个一本书,都是绕着这两个问题来组织的。我们先找出了这两点,就等于有了读书、思考的脉络,如何读,用什么方法读,都不会糊涂的。

第三,知途径。什么叫途径?就是这本书的起点和终点在什么地方。这是读书的入门门径,要知道一本书、一门课程在学术界地位的高低、分量的轻重。有些同学曾告诉我,他自己曾经读过很多书,说了很多书名。可是他讲的这些书的作者,在学术界都是三流甚至不入流的。这些人的观点连一家之言都够不上,甚至有的时候会把初学者引向偏颇歧途。所以说,我们在本科阶段首先要读一些基本书籍。研究古代文学的,读一读《文心雕龙》;研究古代历史的,读一读《文史通义》;如果对现代文学感兴趣,可以读“鲁郭茅巴老曹”这些名家的作品;当代的作家就更多了,要找那些一流作家的作品来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知晓了途径,根基也就打扎实了,我们会知道什么叫学术的格局、学术的事业、学术的眼光和学术的方法。这些都能够了然于胸,以后不论做学问、做事情,包括思考、写作,都不会出大问题。

第四,熟资料。什么叫熟悉资料?就是读完一本书,总要记住一些精彩的段落。在本科阶段想把《文心雕龙》好好研究一下,那就要时常翻看,读的次数多了,很多好的句子就能脱口而出,就会背下来。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看一些注本,像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詹瑛的《文心雕龙义证》,还有其他的很多相关的著作。仔细思考,会发觉这本书的一些注释有欠缺,那就查阅其他的注本,把许多注解放在一起去比较、研究,很容易分出高下,久而久之还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便是学问。

我每年都和研究生在一起读书,找一本基本的典籍来通读,有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并不相同。比如读完《老子》,发现所有的人理解的老子和自己理解的并不一样;读完《论语》,发现别人讲的《论语》跟自己讲的《论语》也不一样;读完《文心雕龙》发现,很多研究《文心雕龙》的著作或者观点,跟自己想法并不同。这个时候说明,我们手中的资料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去翻着看一看期刊上的相关文章,尤其是专家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新的见解。这样一点一滴地深入,只要能够坚持下去,积累就会愈加深厚。只有对文献资料做到了然于胸,才能有自己的主见,能够科学判断,而不盲从他人的观点。

第五,通文字。要逐一知道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中的一字一句是什么意思。这是读古代文献的基础。我早年读书的时候,看过叶嘉莹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我们知道,《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律诗中的代表作。叶嘉莹以这八首诗为切入点,把历代研究者对它的注释资料逐个摘录出来,并加以归纳,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学问功底是非常扎实的。

后来读《楚辞》,当时用的是游国恩先生的注的《离骚纂义》和《天问纂义》。《离骚纂义》就是把历代《离骚》的注本找出来,对《离骚》每一句怎么注,每一个字怎么注,都进行整理。最后他加上一个按语来说明“我”是怎么理解的。《天问纂义》的大致体例也差不多。读过游国恩先生这两部书之后,《离骚》和《天问》重要注释基本了解了。后来,我在读《九歌》的时候,也试着把各种注本中的注释全部列举出来,然后比照着去看、去琢磨,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哪些观点别人说过,哪些观点别人没有说过;前人说过的,后人为什么否定他。读书要熟悉前人对字句的解释,久而久之,这些观点就变成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很多需要阐释的地方,就能下出清晰的结论了。

第六,知得失,学会去判断。比如一本书、一句话、一个典故有很多解释,甲怎么说,乙怎么说,丙怎么说。其实我们全部读完后会发现,甲说的有偏颇,乙说的有偏颇,丙说也有偏颇,甚至丙说的和甲说的正好相反。其中哪个观点最稳妥?这就需要我们自己进行判断。实际上在这个时侯,我们已经进入到研究领域了。即使人们非常熟悉的书,不同的人对它的看法也不一样。比如说《西游记》的主题,若既不是斗争小说,也不是神魔小说;既不是解道的书,也不是游戏的书,更不是童话书,那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就可以试着探讨谈论。当我们知道前人说的哪些是对的、哪些说是错的,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就不至于信口开河。所以,不管我们做何种研究,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谈话,首先要知道别人怎么讲,然后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还要保证观点被大家公认。

从读书到学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去思考。不同的人看待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视角。有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构,有的从文化学的角度去解构,有的则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解构,甚至有的会从人文的象征性和寓意的角度来解构,那么我们自己的想法呢?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在学习中不思考,就只能知道最浅层面的知识。我们一定要学会的是,在读完之后能够判断出它的得失。比如说一本小说,读完以后觉得结尾不好,哪些地方不太通顺,或者有些生涩,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七,能体验。我们读书,不要做书呆子。书读得越多变得越傻,最大的问题就是埋下头读书,不能直起身子去观察社会,不能直起身子去思考社会。什么叫能体验?比如我们读史书,读历史演义小说,或者我们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读的时候要思考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如果我是商鞅,变法成功后,我能不能保全自己?如果我是王安石,在变法的时候,遇到重重困难,应该怎么办?读戏剧,在读悲剧的时候,所有的悲剧人物都是因为性格或者性格中的某个缺点,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如果自己是主人公,怎么能够避免人生的悲剧?读喜剧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无价值的东西是否可以不需要,如何避免出丑。所有的喜剧,都是通过一个假设的情节或预想的一个前提,让一个人出丑,或者无法自圆其说,最后被揭穿,成为笑柄。读小说的时候,可以把作品中的人物当成自己,考虑着自己如何能跳出主人公面临的窘境。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把这个作品当成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这种苦难的面前,我们怎么能够走出苦海?在失败面前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失败?作品往往和社会相联系,读书要把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思考倘若自己身处其中,应当何去何从。

第八,成才具。这是最后的一点,也是最需要突破的一点。我们读书的时候,一直要有这样的一个念头,读完这本书以后,或者学完这些知识以后,如何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比如说我是学历史的、我是学中文的、我是学古代史的,甚至再狭窄一点说,我是研究先秦两汉的、我是研究庄子的等。我们是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一个人在学校上学只有十几年,这期间有老师指点,但剩下的时间就需要自学了。古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这些书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好财富,我们要通过书中的知识来滋养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不断修养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明体系,能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和思路;立根基,可以发掘主旨;知途径,有益于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熟资料,才能独立判断前人的观点;通文字,让我们从字句方面理解作品;知得失,是要提出自己的看法;能体验,学会用书中的知识处理现实问题;成才具,用书籍提升自己的修养、学识和技能。

§§§第四节如何思考

除了辨别书籍的版本和内容的真伪,读书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想办法做些研究。研究的真谛,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求放心,明规范”。何谓“求放心”?年轻的时候不妨轻狂些,敢于突破旧说、自立新说,要有敢于怀疑古书的勇气。一个人在30岁之前就要敢于立新论。30岁以后做研究就要渐趋稳妥。讲求放心,即是心中有什么观点,就要敢于表达出来,然后去思考、去研究。何谓“明规范”?即是不能漫无目的地胡说,而是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成章。言之有据,就是自己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就是论证要有逻辑;言之成章,即是要能够用完整的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一、分析

大学生读书,应当如何学会研究呢?研究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思考问题。

第一,分类法。比如我们读古诗,会发现诗中的口吻不完全相同。古诗一般仅仅使用一种人称叙述模式,但有的时候也会突破人称的界限。我们熟悉的《陌上桑》中有这样一句话:“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其中先用的是第一人称,但是后边的内容就全部是第三人称了。这叫做叙述口吻间的相互渗透。这样的现象有很多,比如《史记》中,一般都用第三人称叙事,叙事结束后,司马迁最后写一句“太史公曰”,实际变成了第一人称。有的作品甚至直接用代言体来写,比如《连昌宫词》,文章开头是一个老头对“我”说话,而后面的主要内容其实都不是这个老头说的话,反而是“我”的话,老头只是一个引子。《庄子》中有很多孔子、颜回的言论,其实这些都是庄子自己的言论,仅仅借了孔子、颜回两个人的名义而已。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人称叙述模式对作品进行分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作家的性别、作品的主题思想等角度进行分类。总之,分类的方法有很多,自己可以灵活把握。

同类推荐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意大利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意大利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传说哈密

    传说哈密

    由中共哈密地委宣传部、哈密地区文联组织编纂的“哈密文库”第一辑七册著作包括《红色哈密》《甜蜜哈密》《亲情哈密》《大美哈密》《传说哈密》《名人与哈密》《创业哈密》《援疆干部看哈密》,这套书为广大读者认识哈密、热爱哈密打开了一扇窗。
  • 文房四宝古韵

    文房四宝古韵

    周丽霞主编的《文房四宝古韵》主要介绍了文房四宝,包括挥毫天下毛笔(毛笔发明与早期发展、汉代毛笔发展与别称);翰墨春秋古墨(墨的起源及古墨特点、秦汉时期韦诞开创制墨、唐代奚氏的精湛制墨、宋元时期的制墨与墨礼);一纸千金纸张(东汉宣纸与左伯纸、魏晋南北朝时纸的推广、唐代纸张的丰富种类、宋代发达的造纸技术);名砚奇珍砚台(先秦古砚与汉魏三足砚、唐代端砚的源起与成名、宋代砚台的形制与洮砚、元明清砚台发展与制砚)等内容。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下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20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成语故事·第一辑

    成语故事·第一辑

    该书注重知识性、可读性和完整性,每个成语都具有释义、出处、故事三大部分。编排顺序采取按笔画多少排列,既方便读者阅读,又方便读者查阅。本套图书既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成语的工具书,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作为故事阅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本套图书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热门推荐
  • 爱你成瘾:异能少女撩男神

    爱你成瘾:异能少女撩男神

    她身怀异能,没少受他人排挤。他是叱咤风云的头目,众星捧月,却只宠她一人。全世界都传她脸皮之厚,直到抱上某人的粗大腿......
  • 炼星之旅

    炼星之旅

    一种叫“驭光术”的神秘技能,洞悉人体二十八条星脉的秘密,使人类身体直接吸收光能,以光能不断强化肉身,使得地球人类不再需要氧气,只要能吸收太阳、月亮等星球的光芒,就可以不吃不喝活上千年,理论上甚至可以长生不死。一种叫“炼星术”的技术,能轻易将一颗恒星炼成蚕豆大小的星石,为人类提供强大无匹的动力来源。一种叫“光器术”的技术,使人类能制造出各种各样以星石为能量驱动且能轻易达到光速的光器——当然也包括护具和武器。这三种顶尖技术的联合应用,引发了地球人类奔向宇宙的狂澜,征服与被征服,悲歌与铁血,人类亘古以来就永恒存在的主题在浩瀚宇宙中以别样的方式璀璨上演……
  • 娱乐至尊

    娱乐至尊

    北影毕业就好运不断,各种大奖拿到手软,各色美女悉数登场。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看刘子骞如何引领潮流。娱乐至尊,娱乐自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们中的一个(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

    我们中的一个(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

    《纽约时报书评》、NPR、《卫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十佳作品,入围2016年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杰出新闻图书奖决选;同名电影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获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2011年7月22日,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挪威奥斯陆中心的首相办公室外引爆了一颗汽车炸弹,接着又前往附近的于特岛大肆开枪射击,受害人大部分是挪威工党青年营的参与者。《我们中的一个》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挪威于特岛枪击案的全过程,透过三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讲述了这恐怖的一天及其余波。布雷维克为何能够仅凭一己之力犯下这起震惊全欧洲的罪行?一个以和平和繁荣著称的国家又将如何应对如此大规模袭击的事实?面对巨大的伤害和创痛,幸存者要如何坚守对文明的信念?本书是挪威知名战地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第一次把视线转向自己的国家,通过多方视角的交织叙述,对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的过程进行了还原和追索,也对一个高福利国家如何应对本土增长的暴力事件提出了有力的质询。作者的笔触冷静、客观,以不同于普通非虚构作品的细腻笔触,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惨痛的悲剧之一。
  • 浮尘孤楼

    浮尘孤楼

    谁在爱中迷乱,谁在悲中难安,谁在痛中无言。四段悲歌,谁最终才是赢家。运筹帷幄那么久,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是个天大的笑话。喧【轩】嚣浮尘,绝【觉】殇离乱,若情有初,楼中孤独。
  • 春秋异想之江湖缘起

    春秋异想之江湖缘起

    战国背景江湖纷争的故事!完全架空的武侠幻想世界!
  • 裂隙进化

    裂隙进化

    “我想变强!”“可以,这不难,只要触摸到裂隙。”“什么是裂隙?”“裂隙是一切非自然的总和,是创造与毁灭之间的支点,是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壁垒。。。”“说人话!”“好吧,我慢慢解释给你听。。。”
  • 我的校友是僵尸

    我的校友是僵尸

    爸爸说,她十八岁生日那天会给她一个惊喜。可是,爸爸,当她再也没有十八岁的时候,又该怎么办?生命,自此永远停在了1997年那个栀子花开的季节。死后意外复活,变成僵尸,不老不死,还附带“特异功能”。十七年后,她重归校园,试图过起正常人的生活。然而生活却并不平静。校园,黑客,冒险,还有,那一场不为人知的阴谋……2014年的少年少女,用他们的方法演绎着各自不同的青春。而她,注定是这场花季雨季当中最独特的一个……(小楼新人求包养~~~本坑品暂定为日更,各位大大请用收藏和推荐砸向小楼吧!)
  • 前妻可口:顾少离婚请签字

    前妻可口:顾少离婚请签字

    三年前一场意外,被迫结婚。婚礼上,她与他的白月光掉进海里,活着的人是她,所以被他厌恶至今。如今她的爱人平安归来,顾霆时递上一纸离婚协议:“我要娶她,你可以滚了。”乔静微冷冷嗤笑:“想要我走,可以,把孩子还给我。”再次相见,他将已是前妻的她捞上床来:“所有的障碍和仇恨都清完了,往后余生,我只爱你。!”乔静微淡笑:“顾总,我想我们不合适。”顾霆时:“我们能力相当,身高相配,哪里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