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5600000006

第6章 忧国恤民(4)

◎文苑拾萃

“白渡桥”的由来

在苏州河和黄浦江汇合处,有一座外白渡桥。白渡,就是过桥不花钱的意思。为什么叫这个名呢?这和上海租界有关系。早先,苏州河靠近黄浦江的一段没有桥,只有几处渡口摆渡,分别叫“头摆渡”、“二摆渡”、“外摆渡”。后来有一个名叫韦尔斯的英国人纠集一伙人,建了一座木桥。因为桥是建在原来的外摆渡旁边,上海人就叫它外摆渡桥。桥建成以后,韦尔斯以“偿还造桥费”为名,要每个中国人先交“过桥税”才能过桥。“过桥税”收了好多年,早就超过造桥的费用了。韦尔斯不但不免税,还要加倍收税。上海人民向工部局(英美等国在租界里设立的行政机关)和英国领事馆提出抗议说:“造桥费究竟有多少,怎么收税没个完?既要收税就应该都收,为什么你们外国人过桥不收税,单收中国人的?桥建在中国的土地上,要收税也应由中国官府收,怎么老是由你们外国人收呢!”工部局和领事馆自然无法回答,只是用谎话搪塞一番。

上海市民为了不受外国人的敲诈,就自己集资打造了几只渡船,义务接送过往行人。这样,外摆渡桥变得十分冷落。后来,工部局在群众的要求下,被迫在外摆渡桥旁边另造了一座新桥。这座桥不收过桥税,上海人民就叫它“外白渡桥”。

言如泗爱士恤民

◎忠臣体国,知无不为。——宋·苏轼

言如泗(1716—1806年),字素园。江苏昭文人。乾隆三年(1738年),赐恩贡生,充正黄旗官学教习。乾隆十四年(1749年),铨选授山西垣曲县卸县。

清朝乾隆年间,在地方州县官中,有几个以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保境安民而著称的人,言如泗便是其中的一个。

此后,言如泗历官山西、湖北两省,两任知县,两任知州,一任知府,前后近二十年。他不论在何处任职,都尽力把本地治理好。他注意发展生产,特别注重水利事业,为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他还严于治盗,以保境内平安,从而安定了百姓的生活。《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爱士恤民而治盗严”。

山西垣曲县县城濒临黄河,汛期到来,河水威胁城内居民。言如泗到任后,组织力量修筑了石堤,解除了城内居民的后顾之忧。他看到本县水源缺乏,农田灌溉难以保证,就将亳河旧有的几条渠道全部重新疏通,“分以溉田”,为农民提供了极大方便。人们为颂其德,将新开通的水渠称为“言公渠”。闻喜县同样存在着农业用水问题,当时有涑水河可资利用,但“涑水湍急,旧渠多圯”,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言如泗调任闻喜知县后,组织新开渠道,“食其利者五村”。解州境内有白沙河,位于州城之南,河的南岸有盐池,是解州百姓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白沙河“地如建瓴”,两岸均处危害之中,如果河决南口,则危害盐池,北决则坏城。言如泗任知州后,为了解决白沙河决口问题,确保两岸的平安,力请上级将往日在解州征收的盐税用来修筑白沙河两岸石堰。获准之后,他立即组织民夫修筑了两道五里长的石堰,终于排除了隐患,民皆称颂。

言如泗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同时,对维护境内安宁格外注意,时时把安定民心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他在任保德直隶州知州时,正值清廷用兵新疆。按照惯例,大军所过之地,沿途州县均应保证军需的供应。可是,那几年正是保德欠收之年。言如泗考虑到百姓生活已很艰苦,若再征派,定会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于是,他向上级申诉百姓之苦,力请免除本州的军需供应,终于获准,使“民无所累”。解州府原有二条姚暹渠,本为盐官及农民合修,后来盐商依势欺人,借口姚暹渠专为护盐池所修,不许民田灌溉。言如泗为民做主,据理力争,迫使盐商让步,从而保证了农田灌溉。言如泗在各州县时都严于治盗,并以此为维护社会治安,保证境内安定的重要措施。不管是来自境外的骚扰,还是境内的盗贼,他都严惩不贷,从不手软。因此,他在任的州县,百姓都有太平之感。史载,他在解州任职期间“民间夜不闭户”。他升任湖北襄阳知府,“襄阳素为盗薮,闻其至,盗皆远遁”。

◎故事感悟

言如泗正是以自己保境安民的政绩,成为远近闻名的循吏。

◎史海撷英

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

陈玉成原名叫丕成,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生活非常贫困,小小年纪,就到一个地主家做工,受尽了剥削压迫。金田起义的时候,陈玉成才十五岁。他和其他苦工一起打死地主,参加了起义队伍,成为一名童子兵。他虽然年纪小,却勇敢善战,机敏过人,参加了无数次重大战役,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太平军西征部队在攻打武昌时受到挫折,久攻不下。陈玉成带兵前去支援。为了弄清敌情,他冒着敌人的箭射炮击,带领几个人骑马到武昌城边观察。突然“嗖”地一声,敌箭射中他的坐骑,陈玉成跌下马来。他立刻从地上站起来,镇定自若地继续观察。当天晚上,陈玉成布置三百人正面攻城,吸引住守城清军的主力。自己乘敌不备,带领二百人来到城下。他用力把绳子甩到城墙上套住城垛,然后矫捷地抓着绳子爬上城墙,一边挥动太平天国的大旗,一边大喊:“天兵登城了!天兵登城了!”清兵不知太平军从何而来。争先恐后地打开城门逃跑,陈玉成在敌人的慌乱之中占领了武昌。在一次解救镇江的战斗中,陈玉成率领几个勇士驾着一叶轻舟,飞快地向镇江水关冲去。清军炮船四集,子弹密如雨点。陈玉成毫不畏惧,破浪猛冲,进入了镇江城。他与镇江守将吴如孝商议,按照预定时间从城内杀出,李秀成等带兵从城外接应,清军顾内顾不了外,阵脚大乱,被太平军夹在中间打了个落花流水。

陈玉成在作战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完全由青少年组成的精兵,叫做小儿队五旗营。五旗营的军旗分为红、黄、白、黑、青五色,小儿队的青少年都头戴红巾,腰缠绿带。作战时,陈玉成依次调动各营上阵杀敌。其中红旗营战斗力最强,战士们像猿猴一样轻捷矫健,被大家叫做“红猿”。陈玉成被提拔为天国主将以后,带领五旗营再次大破了清军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

◎文苑拾萃

李伯元与谴责小说

李伯元原名李宝嘉,别号南亭亭长,江苏常州武进人,出生在他父亲做官的山东。李伯元三岁那年,父亲死了,他只好投靠伯父李念仔生活。李念仔对李伯元管教很严。李伯元的母亲也经常督促他学习。所以,李伯元少年的时候就擅长八股文章,同时又能诗会画,词曲也作得很好。他还善于篆刻(刻印章),对金石(古代在铜器、石碑上铸字或刻字记事的历史资料)、音韵(研究语音结构和演变的学问)、考据(考证)等学问也都懂得。到了二十岁,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但是后来屡次参加举人考试,都没有考中。科举的失意,激化了他对社会的不满,他决意不再谋求当官,而要用自己的笔去揭露官场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李伯元看到了国事一天不如一天,外国侵略者横行无忌,朝廷官吏卑躬屈膝,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他痛恨朝廷的腐败,希望能改革政治。“公车上书”那一年,李伯元看了康有为等人的万言书,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他就决定先干起来,到上海办报馆。李伯元来到上海,请了两个人帮忙,办起了《指南报》,意思是想给大家指个正确的方向.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自己也没有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方向,所以《指南报》影响不大,不久就改办了《游戏报》。《游戏报》登载官场的笑料,社会上的奇闻佚事,舞女生活的花絮,娼妓遭遇的趣闻,还有诗赋词曲,演义小唱,灯谜对联等等,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文笔又滑稽诙谐,令人发笑。这样生动活泼的小报,很快受到群众的欢迎。读者在笑声里都体会出作者对丑恶现象的憎恶和对事物的看法。

林则徐封仓救灾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集》

林则徐(1785—1850年),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他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深受全中国人的敬仰。

清道光四年(1824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半个多月来,天天下大雨。林则徐站在窗前,双眉紧锁。他想,这雨要再不停,涝灾便会使农民颗粒无收。老天并不因林则徐忧心如焚而转晴停雨,反而越下越大,又是几天的阴雨,尽管林则徐想尽办法开渠挖沟,排水除涝,但仍然面临着大面积的灾荒。逃荒的人成群结队,不断有人饿死病死在荒郊野外。

林则徐换上便服,来到乡间,察看灾情。之后,又到城镇,了解粮食价格。在一家存米不多的粮店,林则徐询问老板:“你的米多少钱一斗?”老板满脸愁容,说:“每斗700文。”林则徐惊叹道:“怎么涨到这个价格,比灾前竟涨了一倍!”老板诉苦说:“没有办法!即使涨价,也无法解决米荒。我店没有存货,卖完也就得关门了。”林则徐打量了一下粮店,问:“这里有什么秘密?”老板叹了口气,说:“财主囤粮,百姓遭殃啊!”说到此处,老板不再讲了。林则徐点了点头,听出老板话中有话,心里已有了新的谋划。

林则徐回到衙门,立即行文,发布官府告示:“连日阴雨,造成灾害。荒民遍地,已无生路。米行要即时粜米,以平市价。殷绅富户,存积米粮,亦需乘时出粜,不许观望迁延。”

告示贴出以后,百姓见生机有望,纷纷高呼:“林青天知民之心!”“林大人救了我们啊!”

林则徐经多方了解,终于探知一个名叫潘世恩的富家囤粮万石,不肯救济灾民。这潘家的主人潘世恩是朝廷大员,原在京师做官,目前正在家为父亲守孝。林则徐为了解救灾民苦难,不顾个人劳累,亲自来到潘世恩家,动员潘家开仓粜米,赈济饥民。潘世恩傲慢地说:“林大人亲自登门来劝,本应给大人一个面子。可本官并非那种随便赏人脸面的人。实话相告,我家没有粮食去赈济饥民。”林则徐心中虽然愤怒,但忍了又忍,问:“大人说贵府没有米?”潘世恩点头说:“对,没有可以赈济别人之米。”

林则徐又苦劝道:“潘大人三思,若能救救灾民,当是功德无量之事。还望潘大人发济世之心。”潘世恩冷冷一笑,说:“本官心有余而力不足呀!”“真的?”“真的!”“潘大人家里那众多粮仓——”没等林则徐说完,潘世恩就连连说:“那些粮仓都……都是……都是空的。”“空的?”“空的。”

潘世恩不敢用硬的办法,因为如若林则徐向朝廷告他一状,他也怕皇上怪罪,所以就声称粮仓是空的。林则徐虽官居按察使,但料他没有胆量搜查朝廷命官。林则徐沉思一下,心中早已有了主意。他不慌不忙,但又软中有硬地说:“空的?哈哈,那太好了!”

潘世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吃惊地望着林则徐。林则徐大声接着说:“既然潘大人的粮仓是空的,那本官就暂时借用一下。”潘世恩措手不及,反问:“借用?”林则徐站起身,态度坚决地说:“对,借用一下!”

说罢,他立即命令手下人将潘世恩家的粮仓全部贴上封条,派人看守。潘世恩追悔莫及,恨透了林则徐,却又无可奈何。过了一天,林则徐开仓放米,赈济饥民。

林则徐为百姓智斗权富,威名大振。

◎故事感悟

林则徐虎门销烟抵抗外国侵略的事迹众所周知,但林则徐关心民众、勇斗贪官、赈灾放粮的事迹恐不多闻。林则徐这两个方面的功绩,充分说明了他爱人民、为国家的高尚情操!

◎史海撷英

林则徐的少年时期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他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他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20岁中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林则徐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同类推荐
  •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本书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背景,以邓小平同志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为主要内容,力求深入阐述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下)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下)

    《党建工作实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我国走过的六十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工作始终是同我党和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系统的体制、制度等知识有所了解,对党的工作和建设知识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国情,理解相关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工作服务水平,为党政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 决战朝鲜

    决战朝鲜

    作者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全过程,让人遥想曾经铁血时代志愿军将士风采。本书深刻分析抗美援朝前后的国家形势、世界局势,细腻体察毛泽东做出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破除时下关于是否出兵朝鲜等种种迷思与误解,非常真实出彩,让人感动。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系统科学的体系。为了整体呈现其发展历程和理论深度,本书在结构上创新性地采取了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揭示科学内涵。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质,概括了它的思想精髓、理论主题、核心问题,并着重分析其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其次,进行纵向研究。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阶段、奠基阶段、丰富阶段、形成阶段、新发展阶段在理论体系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同时梳理了各个阶段理论创新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进程。
  • 美国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美国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以军事力量为依托展开的首次面对面的较量。本书以第一柏林危机的发生、发展为主线,围绕杜鲁门政府的危机决策展开研究,主要论述危机的缘起和肇始、危机全面爆发和美国的初期反应、美国应对危机政策的形成、政策的实践与危机的化解。最后通过对危机事件和美国对策的再认识,反思美国在战后诸危机中形成的危机决策机制的特点以及决策机制演化趋势。
热门推荐
  • 鼠疫

    鼠疫

    《鼠疫》是法国哲学家、文学家加缪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奥兰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和死亡的威胁,从最初的怀疑、惊惶不安,到最终的携手抗疫、直面灾难,最终赢得胜利的故事。一座被鼠疫攻陷的城,一群处于绝望中人自我救赎。展现出困境中的人们奋力拼搏的精神和他们对正义的追求。警醒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非我所愿的危机时刻,唯一正确的是选择与善良和诚挚同行。
  • 水叶惜

    水叶惜

    水叶惜,一个水一般的女子。云淡风轻,举手投足之间,从容随意。惊鸿一瞥,你会惊诧于她的不食人间烟火;偶然间,你又会好奇她的单纯可爱;而长时间下去,你会迷惑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会有如此庞大的背景。她的存在,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人们追逐她,她却若影若现。无论是谁,都为她疯狂。而她,淡然的看着世俗,想置身事外,却被外界所逼,不得不参与其中。今生为了身边的人,她对待敌人可以无情无心;前世爱情的背叛使得她不再轻易的相信感情。而就这样的一个人,最终又会去往何处呢?能跟她携手一生的人,又会是谁呢?
  • 使者征程

    使者征程

    没有龙傲天,也没有后宫种马,没有反杀。只有运筹帷幄的法师,和他的朋友们。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论瘟神的自我修养

    论瘟神的自我修养

    瘟神白晚终于死了,吃瓜群众津津乐道了好几年。某一日瘟神白晚又回来了,不仅渡劫成功,还重领了职位和封地。吃瓜群众人人自危,没想到白晚性格大变,沙雕归来?初封神位时,白晚斗天斗地斗群众斗自己,独自占领了道德高地。重封神位后,白晚放下一切,只想做一条翻身打滚晒太阳的咸鱼,但天下之大,竟没有她一席之地?
  • 超级名师系统

    超级名师系统

    “你作为NBA中最好的球员之一,请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周正严肃的说:“我很幸运,遇到了世界上最好的教练。”“林小姐,你的专辑打破了销量纪录,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呢?”林薇薇嫣然一笑:“因为我有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欧阳警官,这已经是您第三次侦破悬案了,您究竟是如何发现这些尘封已久的线索呢?”欧阳宇眼含热泪的敬礼:“如果不是我的教官,我现在也不过是个交通辅警罢了,他教会了我太多!”还有还有……当记者们发现这些教练、老师、教官,竟然是同一个人后,他们彻底不淡定了。……叶巡这货到底教了多少学生?!
  • 穿越无尽虚空

    穿越无尽虚空

    无限的世界无限穿越。畅游二次元穿越武侠问鼎漫威逍遥成仙
  • 第五力量

    第五力量

    神秘力量横扫地球,偷走了地球表面所有的铁。残余的力量导致地球生物大灭绝,并让幸存动物产生了异变,变成了异兽。地球成了异兽的世界。比自行车还大的变异蚂蚁,比兔子还大的老鼠,比狗还大的兔子,比马大的狗。幸存人类,在异兽的丛林里求生,处境艰难。十八年后,主角高盛捡到了一个神奇的反应釜,从此打开了技能的大门。异兽在变强,高盛在神奇的反应釜帮助下,觉醒了一个又一个技能。越是强大,挑战也更危险。历经千辛万苦,高盛终于带领人来,打败了异兽。来不及欣喜,十八年前灾变的真相展露眼前,让人类差点灭绝的罪魁祸首,强大到让高盛窒息,更艰难的挑战到来了。
  • 你是银河慷慨赠我的糖

    你是银河慷慨赠我的糖

    一次无意的鼓励,一场缘分的重逢叶千珩和江若安的爱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十年之约,你不离,我亦不弃“你是我的桂花糖糕,永远甜到心坎里!”
  • 大同女帝

    大同女帝

    公元前830年,大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四起、苛捐杂税搞得是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纷纷仰望苍天祈祷着传说中的救世主降临!!!!她是现代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学生在参拜大同女帝铜像时,突然意外遭遇雷电袭击,从而穿越千年回到大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