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72800000021

第21章 托马斯主义(1)

托马斯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既坚持了传统基督教哲学奥古斯丁主义,维护教义的权威和神学的统治地位,同时又顺应时代的潮流,对经院哲学加以改造,并采纳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思辨方法和思想,来为基督教哲学服务,企图调和奥古斯丁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之间的矛盾,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理性的经院哲学。为此,他构建一个庞大而全面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凡神学哲学所应涉及内容他都涉及到了。托马斯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形而上学思想、认识论学说、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思想,这三部分论述的对象虽然不同,但其思想方法即亚里士多德的思辨方法则是一以贯之,交互渗透着,比之以往的经院哲学,单纯强调依靠信仰来认识上帝的奥古斯丁主义则更具有理性色彩。因而,托马斯把经院哲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对后来的经院哲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分析托马斯主义,我们应该看到,它对推动人类思辨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以下就托马斯的哲学形而上学思想、认识论学说、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思想作一简要分析评价。

1.形而上学论

(1)形而上学词源及内涵。

“形而上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物理学之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生写了许多著作,但在他生前刊行发表的并不多,他死后遗留大量手稿、讲义,这些著作多年隐藏于地窖,几经转手,错乱不堪。后经安得罗尼克重新整理校勘。安得罗尼克在编辑时把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归为一类,称为“物理学”,把研究抽象理论的著作归为一类,排在“物理学”后面,因而这一部分也称之为“物理学之后”。我国《易经·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形而上者”与“物理学之后”意义相近,故我们把“物理学之后”或“后物理学”译为“形而上学”。按照亚里士多德对学术所作的分类,《形而上学》主要研究本体的性质、原因和原理,亦称之为第一哲学。内容包括:关于哲学的性质、对象、范围的论述(卷一、二、三、四、六、十一);对历史上各派哲学的评述(卷一、二、十三、十四);论本体的性质和原理——物质与形式(卷七、八、十二);论本体的运动与变化——潜能与现实(卷九);论一与多的关系(卷十);论不动的推动者(卷十二)。

亚里士多德对历史上不同派别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柏拉图都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评论。他认为,历史上各派哲学家对哲学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贡献。但总起来看,对世界本原的理解都有局限性,都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特别是都没充分分析事物变化的原因。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必须探究世界的本体,而探究世界的本体首先要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他提出著名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成因、动力因、目的因。用此“四因”来说明和解释物的本体和变化,并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详尽的批判,指出他割裂了本体和事物的联系,在事物之外寻找一个独立的理念,并把理念作为万物的原因,这是极为荒谬的。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还着重研究了本体的原理和要素问题,指出,一切可感知本体均由物质和形式构成。一切变化的主体是物质,而事物的个体性则是形式决定的。物质和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具体事物。亚里士多德把可感知的个体事物作为现实存在的本体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亚里士多德在认识论上也提出了超出前人的新观点。他认为感觉的对象是先于感觉存在的,感觉不能产生于主体自身,只有在主体接触感觉对象之后才能建立感觉,这些观点在当时提出确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世界的本体有两种,一种是可感知的本体,还有一种不动不变的本体。这种本体本身不运动也不会毁灭,是其他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最终原因。他把这种本体也称之为神,是“原始动因”。这些观点又表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倾向。

《形而上学》一书还对本体的属性一和多、潜能与现实等之间的关系作辩证的分析,认为可感知的本体则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辩证法思想在此也有所体现。但他在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则是混乱的,反映了他对辩证法的认识和把握的不彻底性。

(2)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托马斯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辨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提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他曾对形而上学下如下定义:形而上学是研究“作为有的有”的学问,是“撇开物质的观点去讨论一切有之有的和最初的有”。换句话说,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或“有”,而是抽象掉具体物质的纯粹的、思辨的“有”,是一切现实的有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有的本体。托马斯以上关于形而上学研究对象——“有”的本体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层意思:第一,这种“有”是最普遍、最广泛、最抽象的,并且摆脱一切有形的物质束缚的纯有;第二,这种“有”是最初的、极限的有,它是有自身而再没有更深刻的原因;第三,这种“有”是其他一切有之为有的最终原因。托马斯是如何论证这些思想的呢?

首先,托马斯说“有”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因素。“有”与“无”是相对的,由于“有”才形成各种事物,如果没“有”事物也就不存在,人们也就无所谓对事物的认识。例如,当人们说这是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只猫等事物,显而易见这些事物必然是“有”,是存在着的,“有”是这些事物基本因素,才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

其次,“有”是人们对事物的第一知识,同时也是人们对事物的最后知识。托马斯认为,作为第一知识,就是关于“有”的认识能力是人类先天所具备的,人们对周围世界一切事物的第一认识就是“有”,这是不假思索和毋庸置疑的,“有”的概念是先于人的认识里,关于各种事物形形色色的特性的其他概念而存在,人们对事物特性的认识可多可少,可深可浅,而“有”的概念是完整和全面的,并且包含了其他一切概念。因此,“有是理智首先认识的,而且最明显地认识到的,其他一切概念都包含在这有之中”。“‘有’是理智的第一对象和形式对象。”

托马斯进一步分析到,人的理智对有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人们先有“有”的概念,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把事物的各种特征、个性逐一全部抽象掉,最后剩下的惟一共性就是“有”,这是事物的最基本的、最后的因素。先天的“有”的概念与从事物感性经验中抽象得到的“有”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的有既是高度抽象的统一,但又包含了具体的生动丰富的内涵,既是人们获得的第一知识,又是人们分析事物的最后知识。简言之,就是从抽象的“有”出发,经过具体的感性的人,再回到抽象的“有”的过程。因此,形而上学研究“有”的本体,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揭示“万事万物的本原”和“最高原因”。

最后,托马斯认为,通过对形而上学本体“有”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逻辑地推演出世界万事万物的最终原因。而这个最终原因,只能是上帝。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这些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其本质是相互区别的,而万事万物共相是“有”,那么作为共相的“有”与事物的特殊本质就不是一回事,是相互区别的。再则具体事物的存在或有,是暂时的变动不居、易逝的、相对的、有一定条件的,而事物变动:不居的原因不可能在其自身,必然也需要外在的原因,原因之外仍有原因。

根据因果链条的逻辑推演,必然存在一个终极原因,这个终极原因是绝对的、无限的、永恒不变的“有”,世界上万事万物这个终极原因是存在的,是这个终极的“有”决定的。很显然,这个“绝对无限的有”的本质就是它自身的存在,不可能也不需要别的原因。毫无疑问这个“绝对的无限的有”,只能是上帝,因为只有上帝的本质就是自身的存在,再没另外的原因。上帝则是一切之有,上帝的有又是世界一切事物存在的本原,一切事物只能依靠上帝才能存在,只能是“有限的有”。对此托马斯又借用柏拉图“分有”理念的理论,他说,世界上的具体事物的“有”,即变动不居的有,只是“上帝”绝对永恒的有的“分有”,上帝之有渗透在具体事物“分有”之中,具体事物的“分有”体现上帝之有。他形象地比喻说:“如同太阳发射出自己的光照亮了物体那样,上帝的至善向创造物倾注自己的光,这就是对上帝的分有。”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实际上就是基督教哲学的神学本体论,他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学说,以及搀杂一些柏拉图的理念理论,来论证上帝的永恒存在。他首先肯定上帝作为绝对的、无限的“有”存在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这种绝对的、有限的“有”的“分有”。上帝是源,而事物是流,上帝决定和派生了万事万物,是世界的本原。人们通过对事物认识,不断地抽象事物的共相,而最终认识上帝,这就是托马斯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方法。他直言不讳地宣称,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上帝。

(3)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

托马斯在分析论证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之后,仍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蓝本,进一步展开对事物的分析,提出形而上学关于事物实体与偶性、形式与质料、现实与潜能、本质与存在着的四对基本范畴,以期通过对具体事物范畴的阐述来充实对上帝存在的论证。

实体与偶性。

关于实体和偶性这一对范畴,是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的。

亚里=匕多德认为,实体的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或者基本含义是:它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或基质、基础。实体是客观独立存在的,并自身发展、变化,而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从逻辑上说,实体是主词,别的范畴、概念则是宾词,是表述它的,而它并不表述别的东西。这表明他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或者说物质个体是第一陛,而不是精神的,客观物质世界是永恒的,而并非被创造的世界。这无疑是“唯物主义”倾-向。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他在进一步论述实体与“四因论”、“质料和形式”的联系时则认为,质料与形式以及二者的结合(个体)都是实体,同时又强调形式是最后的最根本的实体,是“现实实体”,形式是决定某物成为某物的真正原因。例如,房屋其质料是砖块、石头、泥土、木料等,是由房屋的形式决定这些质料成为房屋,在这里概念的东西(形式)成为第一原因,这就背离了个体是第一实体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趋向柏拉图的唯心主义。

托马斯在继承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理论时,剔除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自身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把其唯心主义成分加以扩大,推向极端。托马斯认为,实体和偶性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是以客观事物为根据,从现实中推论出来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实体和偶性,但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

那么什么是实体呢?实体指的是事物不变的本质,是决定事物为此事物的东西或称之为主体,它以自己为根据而存在,不依赖其他事物,但同时作为主体它还有一些其他的属性。简言之,主体独立于属性,而属性不能脱离主体。例如,一个人、一朵花、一座房子,其中“人”、“花”、“房子”这些就是哲学上说的实体,其性质是不变的,同时,“人”有高、矮、胖、瘦,“花”有红、黄、白、蓝等颜色,“房子”有高低不同形状结构,而事物的这些属性则是可变的,必须依附于实体中,事物这些属性托马斯认为就是偶性。

托马斯进一步对实体和偶性的关系进行论证。首先实体和偶性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事物,当我们说它是某物时,也就肯定它是一个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例如说“这是一个人”,这个人的存在也就不言自明了,他说:实体“一是定义所指示的事物的本性”,“二是指主体和个体”。但实体又有许多属性,我们对实体的认识,又必须通过事物的各种各样属性来完成,即通过偶性来完成。事物偶性与实体不同,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以实体为根据”。它被主体的性质所规定,依附于主体,使主体呈现多样的、生动的、变化的具体形式,如果偶性脱离主体无从存在,例如“白色”,总是什么东西是“白”的,花是白色的,羊毛是白的等。因此偶性无法独立存在。从逻辑上说实体是主词,观定事物性质,它所表达的是事物的自身,而偶性是宾词,它是说明主词的,主词也需要宾词来表达和说明。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没有无实体的偶性,也没有无偶性的实体,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同类推荐
  • 有趣的中国文臣

    有趣的中国文臣

    中国文臣始终是历史上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们在乱世中平定天下,在盛世中安抚百姓,他们运筹帷幄、治国变法,他们手握重权、一展抱负,文臣的命运少了些光鲜,多了些嫉恨。姜正成编写的《有趣的中国文臣》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有趣的十大文臣,比如乱世谋臣诸葛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还有为了富国强兵的改革大师王安石,热衷于变法的商鞅,治国有方的改革家管仲,等等。
  • 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

    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五代政治局势的转变过程,简单介绍这一动乱时期的政治家和武将们的大致情况,第二部分讲述宋太祖,第三部分围绕宋太宗的统治,叙述了中国走向统一,实现中央集权的过程。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詹姆士·麦克斯韦、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本森和基尔霍夫、罗伯特·科赫、巴甫洛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汤姆逊、克斯·普朗克。
  •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下册)

    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下册)

    本书是一部描述毛主席人际关系,反映毛主席与湖南家乡父老交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我曾读过一部分,感到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者通过长期深入采访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庄重的笔触描写了一代伟人毛主席与父老乡亲水乳交融的关系,歌颂了毛主席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大公无私、情系桑梓,忧天下的高尚品质和伟人风范。我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959年随毛主席回过韶山,亲身感受到毛主席浓郁的乡情亲情友情。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本书以特殊的“领袖史”视角,写出了毛泽东被选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毛泽东当年的沉浮,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热门推荐
  • 愿时光成眷属

    愿时光成眷属

    【前虐后宠,生死大爱】一场事故后,陆逸辰的记忆中抹去了林诗歆。婚后,陆逸辰对深爱着他的女人万般羞辱,而不久林诗歆发现,自己已经胃癌晚期了……陆逸辰在得知真相后对林诗歆展开疯狂的追求:“女人,你这辈子注定是我的,带着我的种你能跑到哪去?”【小剧场】六年后,机场中,一个身着职业装的女人牵着两个粉啄的小孩子从人群中央走出,女孩奶声奶气的说:“妈咪,这就是你的家乡吗?”女人一改脸上疲惫的神色温柔的抚摸着女孩的小辫子回复道:“是啊,这就是妈咪的家乡……”人群中一顿嘈杂:“卧槽,看,快看,陆逸辰啊啊啊啊啊,我的男神啊今天我终于见到活的了……”,女人在听到那三个字顿时眉头紧蹙,连拉着两个孩子朝机场外面走去……“少爷,最近没有林小姐的消息,还要再找吗?”身旁助理小心翼翼的问道。“继续找,找了六年,没有她的一丝踪迹,哪怕是十个六年我也要把她找出来……”陆逸辰咬着牙说道。“林诗歆,你够种,一言不合就离开我的生活,我足足找了你六年,我一定会找到你的,哪怕把这个世界翻一个遍都要把你找到”。
  • 七魂龙破

    七魂龙破

    重生转世,遇天机巧遇,转世以上古之体下地界上三界,破天机逆命运。手持七魂灵剑,本化龙神之体傲笑七魂大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像风穿越大海

    像风穿越大海

    你说阳光总是可以穿透云层,就像风总能够穿越大海。你说和我在一起,是为了诠释永远。直到你离开,我依然坚信你曾许下的誓言。不忘痴绵,固执地等。
  • 只愿再相见

    只愿再相见

    有人说她过得太过拘谨,完全没有一个电台主播该有的风情;有人说她过得太过潇洒,人生只剩下流浪;她依旧如故,只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为了那个可以蹲下背起她的少年,那个全世界眼中只有她的少年。
  • 强者之路

    强者之路

    两个不同的人生,却承载着异样的命运,是宿命,亦或是机缘巧合,没有人说的清楚,总之黎伊剑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独自修炼,背负着无法兄容的伤痛,一步步从弱小走到了强大,最后终于报仇雪恨,却也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简单吗?
  • 若花录

    若花录

    大师兄:“若花录怎么会缺了几页?”子喻幸灾乐祸地斜我一眼,:“师姐,我太对不住你了。”二师姐目光幽幽,“是你?”“不,是小泱泱!我见她去茅厕时撕下一页进去来着!”我那可怜的英名啊。“你胡说!本小姐的屁…臀部多么矜贵!不是一般的纸我才不用呢!”“你等等哦,我现在就找当时在场的童子来对证。”这也太狠了吧!我撕破脸皮:“哼,别以为你也能逃脱自己的罪行!上次是谁拿去包装后骗小妖们说这是琉璃仙女下凡用草纸来着?还有,谁把它当油纸包叫花鸡来吃?”“你,你也有份!哦对了还有拿来抹鼻涕!啧啧,真叫人恶心…”“你…”二师姐:“不用吵了,都给我受罚吧。”于是乎,两人踏上苦逼的撰修若花录历程。什么?你喜欢我?哼哼,等我心情好再…哎等等,做你女友包吃包美色包暖床?暖床不用,给我露一斤美色就成!
  • 人工神魔

    人工神魔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异种法则之间的较量,构成了这无穷无尽的世界。空间与时间的纠缠,高低维度之间的跃迁,世界本源的毁灭与新生,书写出超自然文明的篇章。这是一个星际时代的穿越者,带着一个能够自动造机器人的随身实验室,纵横在巫师世界里的故事……无尽的世界,无尽的传奇!
  • 三逃冷妃:王爷,我们离婚吧

    三逃冷妃:王爷,我们离婚吧

    穿越前:她遭继父垂涎,被毁那天,恰巧妹妹亲眼所见,到处传言重伤,从此恐惧一切男人的亲热。穿越后:她是王府的冷妃,只因长了一张酷似他死去至爱的脸,被他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她始终摆脱不了水生火热,算计、陷害、折磨,一伤再伤的她面对他所谓的转嫁爱意,三次出逃……却都无法逃出命运
  • 黄道吉日的灵异事件

    黄道吉日的灵异事件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坚信世上没有鬼。然而,一个又一个诡异事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