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48800000034

第34章 稳定劳资关系,才能获利最多(2)

这次问题的解决,不是通过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委婉迂回的战术。我不同意工会负责人签字的话,他们就会心存不满,借此再起争端。而像现在这样,我同意他们的要求,他们又怎么能拒绝我的要求呢,每一位独立自由的美国公民有自己签字的权利。在我的印象中,事实上,工会负责人并没有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在合同上签字。如果每个工人都必须自己签字,工会负责人还有必要签吗?除此以外,工人们也知道浮动工资制度一旦被采用,工会也帮不了他们什么,也就没有人再愿意交会费,工会自然就会解散了。此后,我们再也没有听到过类似事件发生。(那是1889年,距离现在有27年了。这项浮动工资制度也从来没有改变过。工人们也不想改变,因为就像我告诉他们的那样,这也保障了他们的权益。)

采用浮动工资制度是我对劳工问题所做的最有效的举措。这是解决劳资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让劳资双方真正能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早些年,匹兹堡地区采用过一年一次的薪水制度,但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工人和雇主之间总是会不定期地爆发冲突。对劳资双方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对已经商定的制度不设定期限。某种制度可以先试用6个月或1年,如果这一制度可行,就能长期执行下去。

有时,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就可以让劳资双方的争端发生转机。我来举两个这样的小例子。有一次,我出去见了一个工人委员会,他们提出了很不合理的要求。有人告诉我,他们是受人影响,那个人不只在厂里工作,同时还在经营一个地下酒吧。他总是恃强凌弱,那些老实的工人都怕他,还有一些喜欢喝酒的人欠了他的债。他是这次事件的真正煽动者。

我通常以友好的方式与工人们会面。我很高兴见到他们,他们当中许多人我早就认识,还叫得出他们的名字。我们在桌子旁坐下,那个领头者和我面对面。我提出了我们的要求之后,那个工头从地板上拾起他的帽子,慢悠悠地戴在头上,表示他要离开。

我抓住机会对他说:“先生,在场的都是绅士!请你摘下帽子,不然就请你离开这里!”

我一直盯着他,现场一片寂静。这个家伙有点犹豫了,但我清楚无论怎么样,他都已经败下阵来。如果他选择离开,那么他戴着帽子离开会场就会被视为不礼貌,他就不是绅士;如果他留下并摘下帽子,就会让自己颜面无光,他的气焰已经被打压下去。我不在乎他会怎么做,他只有两种选择,无论怎么做都是失败,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他极其缓慢地摘下帽子,放在地板上。接下来的会议中,他一言不发。后来我得知,他不得不辞去了工人领袖的职位。这段插曲令工人们欢欣鼓舞,争端也顺利地解决了。

当我提出那项为期3年的浮动工资制度后,他们选了一个由16人组成的工人委员会来和我们商议。最初,谈判没有什么进展,我说我有急事,第二天必须赶回纽约。工人们请求我与工会委员会当面谈一下,当时委员会有32人,他们想增加委员会的成员——这无疑是他们内部产生分歧的一个信号,我当然同意了。工人们从厂里赶过来,我们在匹兹堡的办公室里会面。最先发言的是我们最优秀的一位工人比利·爱德华兹(我对他印象很深,他后来得到了提拔),他认为总体上我们的提案是公平的,但那项标准制订得不太合理。有些部门非常满意,另外一些部门却觉得不公平。多数工人都这么看,但让他们指出哪个部门报酬太低时,正如我预料的一样,他们之间产生了分歧,因为每个部门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比利说:“卡内基先生,我们一致认为以每吨钢的总产量来计算报酬是公平的,但我们觉得其中有些分配不太合理。现在,卡内基先生,你解雇我吧——”

“冷静,冷静!”我喊道,“没事的,比利。卡内基先生‘不会解雇任何一个工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高级技术工人,解雇你们是不可原谅的过错。”

工人们都笑了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现场一片欢腾。我也和他们一起笑了,我们给了比利很高的评价。纠纷自然很快就解决了。要解决劳工问题,金钱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也不是主要的解决办法。尊重赏识、真诚相待、公正对待——这些对美国工人是最有影响力的。

雇主只要花一点点钱,就能为工人们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在一次会议上,我问工人们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记得同样是比利·爱德华兹站起来说,由于他们是按月领薪水,大多数工人买东西总是赊账。我印象中他是这么说的:

“我的妻子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好女人。每到月底,我们会在周六下午去匹兹堡批发下个月的生活用品,这样能节省三分之一的日常开销。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做。这儿的店主要价太高,另外,他们卖的煤也非常贵。如果你能每两周发一次工资,而不是每个月发一次,这就相当于给精打细算的工人们涨了10%以上的工资。”

“爱德华兹先生,那就照你说的做吧。”我回答道。

这涉及到要增加工作量和办事员,但这都是小事。面对高昂的物价,我在想为什么工人们不能开一家合作商店呢。于是我便着手安排——公司可以为他们支付店铺的租金,再由工人们自己来经营管理。布拉德多克合作社开张了,其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至少让工人们知道了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

煤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我们同意公司以成本价把煤卖给工人们(据我所知,这个价格大约只有市场价格的一半),并且安排送货上门——运费由买家支付。

还有一件事,我们发现工人们的储蓄问题也让他们担忧。当时美国政府不像英国那样开设了邮政储蓄银行,节俭的工人们不放心把钱放在银行里。我们提出帮工人们保管,给他们提供方便,规定每个账户上达到了2000美元时,就支付给他们6%的利息,以鼓励勤俭节约。他们的钱与业务上的资金是分开的,我们还设立了一个信托基金,如果他们有建房等类似需要,我们可以给他们贷款。我认为这对节俭的工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实践证明,像这样为工人们提供便利,是公司所做的最有利的投资。即使从经济角度考虑,为工人们做一些合同之外的事情也是合算的。就像我的一位合伙人菲普斯先生指出的:“我知道你总是过分满足工人们的要求,也不管是不是合理。”但回头来看我在这方面的失误,我只是希望能为工人们做得更多一点——再多一点。任何投资的回报,都比不上工人们的友谊。

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拥有一支最优秀的工人队伍,他们都是能与我一起共渡难关的好人。争斗和罢工都已成为过去。如果荷姆斯泰德的工人是我们的老员工,而不是我们不得不采用的新人,那么1892年的那场罢工绝不可能发生。浮动工资制度从1889年在钢轨厂开始推行,一直施行到现在(1914年),期间没有发生过一次劳资纠纷。前面我已提到过,工人们解散了过去的工会组织,因为他们自己已经签了3年的合同,不用再向工会缴纳会费了。尽管工会解散了,但他们有了另一个更好的组织——劳资联谊俱乐部,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组织。

从雇主的利益出发,他的工人应该有较高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浮动工资制度能使公司随时应对多变的市场,有时还能起到稳定生产秩序、维持工厂正常运营的作用,这对工人们来说是最重要的。高薪当然很好,但与稳定的工作相比,还不是那么踏实。依我看来,埃德加·汤姆森工厂在处理劳资关系方面做得比较好。有人告诉我,在我们那个时代,甚至直到今天(1914年),人们更喜欢两班制,而不是三班制,但三班制一定会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作时间缩短了。8小时工作制一定会成为规则——8个小时用于工作,8个小时用于睡觉,还有8个小时用于休息和娱乐。

根据我的经验,有许多事都可以证明劳工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报酬问题。我相信避免发生争端的最好办法是,真诚地认可他们的工作,细致地关心他们的生活,由衷地赞赏他们的成功。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我一直非常喜欢和工人们交流,不总是与工资有关,我对他们了解得越多,就越喜欢他们。从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雇主们所不具备的优点,他们相互之间也更加慷慨大方。

与资本家相反,劳动工人通常是弱者。雇主一旦决定停厂,他们也只是在短期内无利可图。但他的生活不会改变,食物、衣服、娱乐活动——什么都不用担心。相反,工人们一旦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就要为生计而发愁。他难以养家糊口,生病的家人也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我们需要保护的不是资本家,而是无助的劳动工人。如果让我重回商界,我担心的不再是劳工问题,而是如何善待弱势群体,尽管有的时候,这些善良的劳动者会被误导,但我会以我的一片热忱之心去温暖他们的心。

1892年荷姆斯泰德罢工后,我回到匹兹堡。到工厂后,我遇见了许多没有参与那次暴乱的老员工。他们对我说,假如我当时在场的话,罢工可能就不会发生。我告诉他们,公司当时给出了优厚的条件,我在的话也许还做不到这样。在他们发电报到苏格兰告诉我此事之前,州政府已经派军队控制了现场,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所以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我的合伙人所能掌控的了。我补充说:

“你们被误导了。我的合伙人给出的条件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这已经非常慷慨了,如果换作我,我不知道我给出的条件是否会这么好。”

一位轧钢工人对我说:

“噢,卡内基先生,这不是钱的问题。小伙子们可以让你踢他们的屁股,但不会让别人动他们的一根头发。”

在实际生活中,甚至是工人阶层之间,情感因素在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些不了解工人的人通常不会相信,但我敢肯定,在劳资纠纷中,与报酬相关的争端还不到一半的比例。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雇主缺乏对雇员应有的赏识和友善。

很多罢工者都被起诉,我回来后迅速为他们撤诉了。所有没有参加此次暴乱的老员工都重新回到了工厂。我从苏格兰发电报极力劝说施瓦布先生尽快回到荷姆斯泰德,他最近刚被提拔到埃德加·汤姆森工厂去了。他回来了,这位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查理”的人很快让工厂恢复了秩序。

一切都平息下来了。如果他一直留在荷姆斯泰德工厂,就不可能发展到那样严重的程度。“查理”爱护工人们,工人们也爱戴他。但是,荷姆斯泰德仍然在员工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工人以前因种种原因我们没有雇用,但在我们买下这个工厂之前,他们已经在新工厂找到了工作。

同类推荐
  •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

    本书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 袁世凯传

    袁世凯传

    感受袁世凯“为国图强,不择手段”的骇世人生,体味袁世凯屡屡受挫,却始终能逢凶化吉,并最终登顶权力巅峰的为官处世“厚黑”之道,终极解密袁世凯“强国”之梦与“利己”之路的人生悖论。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陈志让先生的经典力作。它全面回顾了这位清廷重擘与民国“逆首”的人生历程,详细审察了袁世凯其人在朝鲜监国时期表现出来的治世之才、小站练兵时的干将之能、督抚鲁直时的权臣之范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枭雄之奸,生动地呈现了袁世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悍厉一生。
  • 德川家康(名人传记丛书)

    德川家康(名人传记丛书)

    他是一名机智勇敢的武士,年少时身为质子,步步为营。最终脱颖而出,在日本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南征北战;首开江户幕府,填海造陆;在航海时代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日本繁荣的根基。
  • 一个狗娘养的自白:媒体大鳄艾伦·纽哈斯自传

    一个狗娘养的自白:媒体大鳄艾伦·纽哈斯自传

    如果你出身贫寒,必须靠自己闯出一条血路,如果你不满现状,希望以新形象更上一层楼,那这些自白绝对有助于你登上成功阶梯。艾伦·纽哈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他把加内特公司发展为美国最大的报业公司,并创办了全美销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美国各地有话直说》《权力剪影》《真正的一个国家》《世界之窗》《近距离看世界首脑》《差不多一个世界》等作品。目前,他正在写一本新书,讲述人生中“难堪的年代”,该书将为他的第8本著作。
  • 为爱而来

    为爱而来

    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和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虽然是孩子的养父,但是朱邦月却奉献了连生父都不能给予的疼爱。本书是朱邦月的二儿子朱邵华以父亲的口吻写的自传体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几十年来遭遇的辛酸,屈辱,委屈以及磨难,但是,在这样外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下,他们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伴今生。在当今社会下,这本作品极富教育意义,它能给人直面挫折的勇气以及面对苦难,永不言弃的力量。
热门推荐
  • 嚣张太子

    嚣张太子

    当今,太子就是拥有无尚权势拥有足够资本的人物。嚣张!!!太子绝对的资本。跋扈!!!太子绝对的实力。对待敌人只有四个字——赶!尽!杀!绝!宁可错杀一万也不可放过一个。情节不可俗套,环环紧扣才能吊足胃口。阴谋诡计不求多,但要惊心动魄……
  • 混沌游

    混沌游

    一朝穿越混沌成为命运魔神,最后证得大道的故事。这是一个洪荒流和无限流相结合的故事。新人新作,不喜勿喷请点X。
  • 牵机杂谈

    牵机杂谈

    浮躁的社会狂乱的人性若心有天堂,则不畏地狱若心坠无间,世间万物,皆可成妖魔
  • 仙穹
  • 奇境迷幻记

    奇境迷幻记

    大陆北方全境被群山环绕,妖兽横行。没有人知道群山之中是另外一个世界,在遥远历史中大陆强者用尽毕生的功力筑成的结界封印此地。
  • 启示录之轮回

    启示录之轮回

    所谓轮回就是一个圆圈,从哪开始必定在哪结束。有个词叫“宿命”。
  • 相别

    相别

    于飞是一个穷苦人家的男孩子,长得英俊潇洒;方如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女孩子,长得也是楚楚动人。他们一见钟情,相处有很多笑料。但是,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

    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曾经说过:“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曾经说过:“舍与得实在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舍”是放弃,却成了因,结出了“得”的果子,不舍者不得,得亦因舍而得。这就是“舍得”的真意。人生就是这样,若想得到一样东西,必然要敢于放弃一些东西,如果舍不得放弃,又怎么能够奢求得到呢?而在这世界上,唯有那些懂得生活的人,或者是那些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他们懂得取舍,真正悟透了“舍得”二字所蕴含的人生真谛。
  • 往生天

    往生天

    “往生天,往生天,万古往生一片天…”稚嫩的童谣在他脑海中回响,如同一柄开天巨斧想要凿穿他的识海…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又是从何而来,包括他自己。他在谱写着他的传说他在缔造着他的传奇而当他屹立巅峰环顾无人之时,他想起了那时的一切,还有那一句话“天道无情,众生如蚁”….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