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150100000014

第14章 国师

从记事起,就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有时发愣,就是一整天,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老爹是郎中,总以为我病了,经常给我把脉,可什么也查不出。

我只知道,发愣的时候,时间仿佛停止,我能感知身边的一切,并融入了周围,那种感觉很自在。

世道虽乱,但永远不缺病人。

老爹行医苦,但至少家里也没有饿死人,毕竟还是有些乡亲瞧病还是付得起钱。

有一次老爹带我去苏州城里行医,我停在了说书先生的前面,再也走不动了。

我记得清楚,那个说书的先生讲的是子聪和尚,也就是这大元朝的开国功臣刘秉忠。

子聪和尚自小博览天下群书,学问极大,后来做官因不满官场黑暗,遁入空门,成为海云大师的弟子,望以佛法普度众生。

后来被当时的皇上忽必烈相中,竟成了朝廷治理天下最为依靠之人。

身为佛门中人,子聪和尚也劝皇上少做杀戮之事,从而在蒙古军的铁蹄下救下无数百姓。

后来即使功成名就,也绝无贪财享乐之举,堪为一代神僧,也为一代贤相。

那时起,子聪和尚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他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我也要博览群书,也要普世救民。

而且,我与子聪和尚很有相似之处,只是那时还小,并未察觉。

从此之后,老爹回来若能带些书,只要有字,我都会翻来覆去的看,乐此不疲。

这世道越来越乱,灾荒不断,朝廷也不救济,很多日子过不下去的乡亲们都纷纷拿起锄头造了反,有的总算混到了粮吃,但大部分乡亲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我的年纪渐大,老爹让我跟他学医,有门手艺也不至于饿死,可男子汉大丈夫当然要在朝堂上建功立业,以治理天下为己任。

我才不想行医。

但读书也没法读,汉人想通过科考当官,难如登天。

更别说如今走到哪里都是反元复宋的红巾军,看来又要改朝换代了。

哪里都在唱:满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

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否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

老爹竟也认为当和尚比读书更靠谱,至少,当和尚有饭吃。

这年我十四岁,剃度出家,法号道衍,如鱼得水。

虽入佛门,可我也四海为家,因为哪里有佛经读我就去哪里,而我与生俱来的发愣,在佛语里叫做禅,我便整日读书参禅。

也许是因为参禅的缘故,我读书很投入也很快,研习佛法时也常常忘记时间,所以跟友人聊起佛法时,也常常受到赞誉,交友就越广。

有一次,我记得有个来自黄觉寺的和尚来挂单,说到他们寺里有个叫朱重八的和尚竟熬不住,投奔郭子兴,参军反了朝廷,当时我只听做故事,没想到这个和尚后来真的成功了。

直到我遇到了一个道士,叫席应珍,年纪大我许多,道号子阳子。

我原本只与他畅聊诗书与佛法,没想到他不仅通道家之法,竟然对儒释两家皆有深厚的理解,这让我大为惊诧。

他还解开了我心中自小就有的心结。

子阳子说佛儒道三家其实相通,只是处于知识和教化层面的人眼光瞧得短浅了些。

就拿儒家孔圣人的话来说,孔子一日三省其身。

弟子们仅记住了孔圣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便觉知足。

可每日认错三次,真的能成为圣贤吗?

世间之人,自打出生时,就与别人不同,父母的养育方式,吃喝方式,好友亲朋,无一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所以世间之人的念想与行为皆有自己的准则,这样的准则扎根于心,所以三岁即能看老。行为准则在年幼时几乎已经定了下来。

所以到底是屡教不改的人多,还是真能彻底悔改的人多呢?

孔圣人的三次自省,并不是以自己的视角反省自己,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眼光,是以天道来反省自身。

孔圣人窥得天道,便能感知仁义孝礼能让世人久沐春风,安居乐业,井然有序。

否则,孔圣人只是鲁国没落贵族,若只说出生,孔圣人可能只是念想先祖辉煌,而不是兼济天下。

那道家呢?

老庄二圣对天道参的更为透彻,老子无为,并不是无为,而是顺应自然天道,世间才更为和谐,而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让庄子更是站在了天道俯看渺小的凡体,天道中不存在时间,只有与世间融为一体的和谐。

佛家禅修也是如此道理,打坐的目的即是要让心中至清,无所念想。

心中无所念想之时,哪里还有时辰一说,只觉自己与世间万物化为一体,但又对世间万物感知更深。

一花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佛语本无理。只是佛当时以天道感知万物,正好身边有花,佛便感受到了花瓣的纹理,花身的吐纳,甚至能听到花生长的声音,以及从土壤里吸取水的快乐,佛看到了花草的世界。

儒家需要自省,道家要内观,佛家要打坐,都是希望弟子们能借此窥得天道。

佛家重复的打木鱼,心中只想吐纳,难道不是窥探天道的途径吗?

世人或是杞人忧天,或被过往旧事所困,心中便永远不得清闲,心中也永远思绪万千,其实将来之时还未发生,为何要担忧?过去之事已然过去,还有何念想?其实天道就在此时此刻,谁能掌控此时此刻,谁就能窥得天道,因为窥得天道的人内心澄澈,无欲无求,才是大欢喜,大自在。

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

原来如此,怪不得自小发愣总是忘了时间,入了佛门之后更是感到自在。

而席应真与道家投缘,是因为道家洒脱,所以成了道士。

但我知道,他入道门是因为舍不得那头飘逸的秀发。

越是相谈越是投缘,越觉席应珍博古通今,诗词书画,兵法韬略,阴阳数术,政事医理无所不知。

见识非凡。

我自觉读书广博,记忆超群,但见席应珍后,才知江湖之大,而我竟只是井底之蛙。

那时,我便拜道士子阳子为师,而他亦有收我为徒之心。

自此,我与子阳子亦师亦友,也渐渐得他真传,特别是阴阳数术一门。

我曾研读易经也搜罗卦卜之书,发现易经并不像世人认为的那般神秘,只是抽签应卦而已。

昔年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前,要烧龟壳占卜吉凶,却被大将张公谨制止,并当众砸死乌龟。

那如果卜出凶兆,太宗就不政变了吗?绝不会的,若不是张公谨阻拦,那只乌龟也必然被人做过手脚,只会卜出吉兆而激励众将。

汉朝前的四书五经,五经以易经为首。而汉朝以后,学问最大的那些人已经读出易经并不神秘,所以五经就以诗经为首了。

可师傅对阴阳数术的讲述,再一次超出了我的认知。

世人以为阴阳数术,占卜问卦皆为旁门左道,这也是因为目光太短,总以为占卜只是以运气抽签,再对比卦书上的吉凶之言。而真正的占卜,却要知晓医理,通读人心,天下大势也要透彻与胸,才能推演卦象。

若非诗书满腹,学贯古今之人,绝不懂何为占卜。

师傅给我讲了个让他誉满朝野的故事。

曾有位在也先帖木尔帐下的汉人大将,专门寻到师傅占卜,师傅推脱不掉,便见了这位将军。

师傅先是望闻问切,只看将军面色灰暗发油,眼仁偏黄,鼻宽有痘,便知此人肝火旺盛,再问将军近日是否因为出征之事前来问卦。

那将军见师傅一语中的,原本就信占卜的将军对眼前的神仙更是佩服。

其实师傅并无神通,只是看将军进门匆匆便坐下,心事繁重,以医理看相,又知其肝火旺盛,而近日红巾军四处起义,朝廷也派军队赴各地镇压,将军们也都不得清闲,而此地附近的军队大权,是由当朝名相脱脱之弟,也先帖木尔统领,可也先帖木尔只是庸才。

所以师傅料定,这位将军此来是问前程。

之后,将军说话如竹筒倒豆,心直口快,说话时时以“本将军”如何开头,又抱怨朝廷所派非人,自己不知前途如何。

师傅听罢便掐指推演,心中推演的过程也讲与我听。

师傅心想这位将军,生性耿直,且自视甚高,因说话时时以“我”开头,并不注意别人的观点和看法,脾气大而城府不深,并且是汉人,多半是曾经投降蒙古人的汉将后代,世袭了官位。

而这次红巾军起义声势空前浩大,平庸的也先帖木尔必不会指挥,会指挥的汉人将军又必然不服,导致将帅失和,可也先大权在握,必不听劝,此仗必败。

也先有个权倾朝野的宰相哥哥,自会保他性命,可汉人将军本就不被信任,又顶撞上级,所以这位将军也会为战败背锅,丢了性命。

师傅推演结束,写了一行字封了起来,说将军若是信老道,战前再看。

因为若是现在开启,泄了天机,那你我必遭天谴,不得好死。

那将军本信鬼神之说,又见神仙说的斩钉截铁,怕遭天谴,便带着信走了。

后来,这汉人将军因战事紧急,身在前线,并没有打开这封信。

直到战败被朝廷判了极刑,家人才发现这封信。

若将军不依也先,则惨死于市。

后来据好友说,行刑那日,怎一个惨字了得。

将军当众,被划破脚脖的皮肉,把中空的芦苇扎进皮肉,开始往里吹气。

皮肤慢慢鼓起,将军也痛苦的嚎若困兽,在场之人无不被这番酷刑震惊。

就待这位将军全身的皮肉慢慢鼓胀,就像充了气的灯笼,只不过是人皮灯笼。

这样的过程整整持续了5个时辰,这将军也是整整受了5个时辰的折磨,求死不能。

最后,将军被锋利的小刀划开皮肉,顿时血染大地,他也终于是断了气。

而这将军的皮被完完整整的剥了下来,充了气,人皮筏子一样挂在了城墙上示众。

只是没想到这样残忍的刑法,后来不仅没有失传,反而被那个造反成功的和尚,也就是后来改名为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开创者,反复使用,并杀人剥皮无算。

师傅的推演就是这般,甚至最后的告诫也并非虚言,因为若是将军提前打开信封,以将军的性子,必然迁怒于师傅,师傅也会死于非命。而将军因杀了师傅,也必不信占卜,依然会死。

那次占卜以后,师傅便声名远播,许多信徒都认为师傅是神仙下凡。

所以,现在我倒是后悔没跟老爹好好学医。

值此乱世,还没有属于我的位置,便寄情山水与友谊。

学习之余,与吴地名儒们酬唱诗词,也是乐趣无穷。

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

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

我与高启,倪瓒等友人在乐圃林馆中谈诗论儒,越觉俗事喧闹,不如馆中幽静,更不如馆中适合参禅写诗。

后来,人们把我与乐圃林馆中的九友称为北郭十友。

夕阳阁远树,春云散澄江。

不见荡舟人,空对白鸥双。

与友人的酬唱中,我对禅的理解更深,入定更久,也更觉禅味之妙。

友人皆为名儒,总是劝我早入儒家。可就像师傅所说,我与佛投缘,也许这个缘分就来自于子聪和尚的故事,也许我生来便有些佛性,就像师傅生来爱惜自己的头发。

其实也有另一层原因,因为儒家虽是华夏子民一路传承的灵魂,仁义孝礼也是文化的核心,但若是眼光放高看,儒术只是统治者管理百姓的方法,有了仁义孝礼,朝廷自然不会再花大量的财力人力管理百姓,百姓之间互相比礼数,比孝道,读书人整日之乎者也的时候,谁还会造反呢?

实际上自秦开始,朝廷实际上都独用法家,只是自一代圣主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起,变成了表儒内法。

武帝昔年若真是独尊儒术,也不至于重用酷吏,甚至文臣都要重用赵禹这样的文人酷吏,最终也是导致杀伐无度,户口锐减。

也正因如此,若有一天我能出尘入世,把这儒学用来治世,减少百姓的苦难,远比身入儒家,更有价值。

仲尼昔在鲁,里呼东家丘。

谁知百王师,圣德与天侔。

要令臣子惧,笔削成春秋。

遗经勤后来,一变乃从周。

当年卫鞅变法,真是厉害。

佛儒道三家皆有相通,我参禅也开始游刃有余,甚至只要开始把心放在吐吸上,既能进入禅的状态,心中空灵,融于万物。

天道亦是人道,只不过凡人为心所困,看见的只有自己这样的小我,而入禅,则成为大我,能在顺应万物的规律中感受小我,引导小我。

道之大者,则为圣贤。

可蒙古人的江山越来越乱,也越来越可怕。

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隣。

道路上不断有饿死的百姓尸体没人肯收,只引些苍蝇和老鼠大快朵颐。

北方更是水灾瘟疫盛行,早已民不聊生,状如地狱。

战乱不止,苦的只有百姓。

当苟活于世都做不到的时候,只能接杆造反。

而师傅也看出我有入世之念,但劝我阅历不够,兵法韬略也未学成,此时入世,只能独善自身,并不会兼顾天下。

师傅说的对,兵荒马乱之际,各方势力已然形成,此时入世也不是时机,不如游学修禅来的喜悦。

渐渐地,蒙古人被赶出了中原,政权再一次归了汉人,曾经从黄觉寺出去的和尚登基为帝,建立大明王朝。

当年蒙古铁骑入住中原时,还保留着草原的血腥统治的习俗,动辄屠城,尸横遍野,人丁凋零。

但后来随着如刘秉忠一样的汉臣辅政,偌大的江山,竟是几乎没了死刑,文化也开始的蓬勃发展,文人畅所欲言,百无禁忌。

甚至有一次我在少林寺听到皇上对僧人下了道圣旨:

这和尚每道有圣旨么道,没体例的勾当休做者。做呵,他每不怕那甚么!圣旨俺的。

当时有个小僧人问我皇上的圣旨是什么意思?

我就悄悄跟他说,皇上说让这是他给和尚的一道圣旨,让僧人老实点,别乱做事,谁出格皇上就收拾谁。

后来新朝建立,虽对百姓秋毫无犯,但似乎身边做官的朋友却越死越多,越死越惨。

话不能多说,事也不能乱做,似乎每个官员背后都有双眼睛紧紧的盯着。

隔窗有耳。

几乎路过所有的土地庙前,都挂着稻草人,说是稻草人,实际上是皮草人,人皮里裹着杂草。

朝廷规定贪污六十两以上的官员就得被剥皮,所以朝廷的官被剥皮剥的都不够用,许多官员知道将要被剥皮,但还得戴着镣铐把活儿干完,因为新官都在赴任的路上,即使跪在犯人前,也要依照程序,升堂审案。

那些年,朝廷里最忙的是会剥皮的手艺人。

手艺一般的剥皮人总是从后脖开刀,沿着脊骨向下划到尾椎,然后把皮肤向两侧拉开,受刑者受到极大的痛苦但一时半会也不会死,只是最后剥下的皮子不整齐,还要重新缝合,达不到很好的警示和艺术效果。

手艺好的剥皮人就不一样,比如有人会用融化的松香浇满犯人的身体,虽被烫的生不如死,但皮肉完好,等松香重新冷却后,手艺人从犯人的头顶开口,再用小锤敲打硬质的皮肉,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完整的保留整张人皮,缝合的痕迹藏在头发里,绝难被人发现。

继任者看着这样完美的人皮,宁死也不敢贪污受贿,警示作用就尤为突出,收藏价值也决然不菲。

但这只是一批被剥皮的官。

后来,胡惟庸和蓝玉的案发,把沾亲带故,甚至屈打成招的官员们,又血洗了一遍又一遍,如此杀官的朝廷,闻所未闻。

一次震惊天下的大战也就战死10万人口,可这两起案件受到牵连的人,前后被处死的也竟有十万之多。

读书人还敢做官吗?

我在嵩山游历的一次,碰到大名鼎鼎的相术袁珙,他相面之准确,无一不应验。

但为谁相面,他说是得看缘分,但以我看他的相,则是畏死。

所以他从不给乱行杀伐之人面相。

我二人交谈甚欢,袁珙亦是博古通今之人,虽不与我说他相面的技巧,但提起过他的师傅也是个和尚,他曾随师傅在普陀山学艺,用数年的时间就学到了再黑暗中分辨颜色的本事,也就是相人气色。

我也笑到,气色与面色必然不同吧,不然遇到昆仑奴,岂不是只有黑色可相。

我认为袁珙之相术亦是从医理病理及五行出发的推演。

而他也直言不讳的说我,三角眼形如病虎下山,本性噬杀,不似和尚,倒像昔年刘秉忠转世。

刘秉忠,我自小,心中就有他高大的身影,我也想做刘秉忠那样的人,所以听起来反而更是喜悦,也竟让我增添了入世为官的想法。

我的大笑可出乎了袁珙的预料,想来他也不是神仙,并不知道我年幼时随老爹听书那次,就影响了我的一生,并且从未改变。

杀伐之事,我倒也没放在心上,入了佛门后再无杀生,但将来若是成为刘秉忠一样的人,那为了国家兴旺,少数人失去利益和性命,那也是逃不脱的规律,我本也不愿成佛,更愿渡空地狱。

看来此百年间,就要有两位指点江山,翻云覆雨的和尚了。

问题是四书五经非我所长,并且即使科举入仕,但要能熬进内阁,怕是我得先活过百岁。

此时,正好朝廷选僧官,天界寺的主持宗泐亦是我之好友,他目下正好在朝中任职,我提出意向后,宗泐便向朝廷举荐我入京。

好友宗泐,也是为博古通今,精通佛儒两道的高僧,而且他为普渡众生,两度出使西域求法,经历劫难无数,是有望得道的高僧,与昔年玄奘法师取经一样,无量公德。

入京后发现僧官主要管理宗教事务,皇上希望借助信仰方便管理百姓。

但僧官却无处理政务的实权,此时入京,也只能让俗务缠身,不如再寻机遇。

但入京也有好处,听闻许多政事,据我推演,太子之位的争夺必将动摇国本,不久后官场又会重新洗牌。

机会总还会来。

我与宗泐表达了想法,他便代表朝廷赠我僧衣返程。

同路返寺时,路过北固山山顶,我诗兴大起,一首咏古诗脱口而出: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宗泐一听,竟也是动了佛心:这可不是僧人能写的诗。

说完则又归于平静,自觉这番话也是影响了修禅的境界。

而我在山顶之上俯瞰天下形胜,更觉定国安邦才是我的志向。

昔日梁武帝萧衍,成就霸业后也一心向佛,我又有何不可。

这也不曾影响我与宗泐的友情,因为在佛之大道上,我二人都以普度众生为己任。

而凡间小我,宗泐望借皇权提高佛门的影响力,而我,欲谋天下。

国本之争愈演愈烈,皇上也开始为后人谋划江山,清理开国功臣。

而马皇后的去世,让我又有了一次进京的机会,皇上需要高僧陪侍皇子们向马皇后祈福,即使马皇后是回教徒。

我说服宗泐,将我安排至燕王朱棣的府上。

救命稻草一样的机会。

朱棣。

皇子里最具王霸之气,亦有问鼎天下的野心和骑兵。

骑兵本来就代表着最强的战斗力。

有时不用面相,只凭行为轨迹,都能推测出谁是同道中人。

更不说等皇上百年后,消番必然再次上演。

圣主汉景帝任用晁错消番,就逼反了七王。幸运的是,吴王刘濞军事才能和政治嗅觉差的太远,甚至野心也不足以问鼎天下,或许开始,吴王就只想要半壁江山而已。

若吴王有贤相辅佐,再招揽名将,以吴国的人力财力,鹿死谁手,并未可知,如何谋之才是胜负之关键。

第一眼见到燕王,就知道,大事将成。

朱棣比我想象的更具帝王相。

而我也只对燕王说,要送王爷一顶白帽子。

白王为皇。

自此,我与朱棣共谋天下,亦师亦友,生死与共。

朱棣虽不是长子,但论军功,才智,野心都出类拔萃,甚至有些功劳过高,恐遭猜忌。

天下,徐徐图之。

因为目下的江山有朱元璋坐阵,高度集权,根本无法下手,还得等皇上驾崩后再议起事。

我开始在在燕王封地内暗中组织发展生产,聚拢人才,招兵买马,打造兵器,等待时机。

这期间,我收了一个小徒弟,叫马三保,是个来自云南的回教徒,身世可怜。

他自小就尝尽人间冷暖,家人不是被杀就是被阉割后入宫打杂,可他心细好学,意志坚定,心智向善。虽被去势,但也去了他的凡心,去了他的欲望,若加指导,必成大器。

他虽是回教徒,但我也给他起了法号:福吉祥。望他能早日悟到与自己有缘的信仰。

佛儒道回,我也都悉数教与这个可怜的孩子。

谁说和尚和太监不能拯救苍生?

我道衍就不信。

只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五年。

这十五年越坚定了我扶持朱棣坐拥天下的信念。

狡兔死,走狗烹。

朱棣在京城的眼线众多,而这些年,皇上不断的杀功臣收权力,却让有军功的儿子们佣兵卫国。

只要朱棣足够低调和孝顺,朝廷是不会起疑心的。皇上的政治重心已经很明显,与其信任武官,不如信任自己的儿子。

直到,皇上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终于等到机会。

朱允炆的确可做守成之主。

但目下,朝中名将凋零,重儒轻武,北方铁蹄若再次南下,还是得由朱棣护国,可矛盾的是,朱棣若胜,则功高盖主,逃不过消番。若败,则必造弹劾,亦逃不过消番。

朱允炆治理不了大明,我可以。

昔年吴王刘濞造反为清君侧,我与朱棣也一样。

出征前,好友袁珙为朱棣相面,结论与我的推演如出一辙,帝王相。

所以,朱棣带兵出征前线,我坐镇北平,运筹帷幄。

当年晁错因为建议景帝亲征而造猜忌,可朱棣不会,因为朱棣天生就是战士,生于战火,死于征途。

他对战争和指挥有一种绝不退缩的直觉和骄傲。

未起事时,朱棣也会时常游移不定,也会有退缩的想法,有时甚至只想安坐北平王府,含饴弄孙,了此一生。

可一上马,他便眼神坚毅,杀伐果绝,不可一世。

他的眼神和背影,让我想起战神白起。

不出所料,朱棣起事震惊朝野,战事也如预料般进展顺利,可人算不如天算,大明国土也当真是卧虎藏龙之地。

战事开始时,名将耿秉文因一次败仗就被李景隆替代为主将,可李景隆之于朱棣,就像赵括之于白起,同样的临阵换将,同样是纸上谈兵。

五十万明军一步步败退。

但默默无名的平安,翟能却在这样的战事中给我军带去毁灭性的打击,因为他们了解朱棣的战法。

可朱棣也有优势,他的儿子和将领们也皆是人中龙凤,当世名将,当然我的徒儿马三保也已在战火中磨砺出了大将之气,多次让朱棣化险为夷。

帝王相,不仅是相貌,更是一种说不清的气运,这种气运万里无一。

在白沟河的一次战役中,朱棣被平安追杀的换了三匹战马,手中宝剑也卷了刃,可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狂风突起,竟是刮折了李景隆的帅旗,大伤其势,我北地之军也因此士气大振,一举反击成功。

那一战,白沟河伏尸千里,血浸天地。

许多死去的战士都是刚从路过的田野里直接抓来从军的,这些壮丁的家人甚至都不知道去哪里收尸……

战事未停,朱棣攻打济南时,铁铉诈降,朱棣一如昔年曹操征张绣,闲庭信步的打马入济南城,可铁铉不是张绣,也没有贾诩。铁铉欲用城门铁板压死朱棣,可朱棣的气运太好,竟然在这样的精心设计下,反身逃了出来。

这样的气运不止一次两次,甚至不止三番五次,这就是无与伦比的帝王气。

而我,镇守北平大本营。

朝廷军队进犯时,我亦亲自帅军督战。

战场与寺院的相同点是,都让我感觉如鱼得水。

我总有办法立与不败之地,甚至从未担心过大本营会失守,因为我是道衍,一个精读兵法,又与当世名将朱棣互为师友的和尚。

攻不破的济南和最后的北境军。

铁铉和盛庸,让济南固若金汤。

可天下争的不是一城一池,而是国都。

我派人快马送信,让朱棣绕过济南,精骑速取京师。

结果,未及四年,谋得天下。

昔日敌人大都识得大体,如平安,转身就跪了新皇上。

也有人识不得大体,如景清,他行刺未果便当堂大骂皇上是窃国贼人。皇上命人打掉了景清所有的牙齿,他满嘴鲜血,但辱骂不绝,血口喷人。

皇上被喷了一身血,龙庭震怒,命人将景清剥皮萱草,诛了九族,一次又是牵连了千余人命,数个村庄被夷为平地,无数女子被送去教坊司为妓。

方孝儒亦是文人铁骨。他虽治国无方,但忠义无双,终被断舍碎骨,诛灭十族。

而铁铉在朝堂上更是不屈,背对皇上,被皇上割去耳朵喂进嘴里后,问铁铉味道如何。

忠臣孝子之肉,怎么能不好吃。

铁铉被一刀一刀凌迟处死后,扔进油锅炸尸,才解了些皇上之恨。

这些前朝忠臣的妻女悉数为妓,不得翻身,生不如死,被折磨死的也死无全尸,多半都被喂了饿狗。

皇城内的宫女太监甚至都被血洗了一遍,清点结束竟也有数万尸体。

这些我阻拦不住,也无法阻拦,因为皇上若像秦王苻坚那样善待政敌,则后患无穷。

我只能亲眼见证,并时刻提醒自己一相功成的代价是消耗了无尽的人命和鲜血。

可我终究是实现了理想,成为左右江山社稷的第二个和尚。

皇上了解我,我更了解他。

我只是一个和尚,只要青灯寺院,不要良田府院,不要钱财妻妾,更不需要结党。

皇上也因此,对我只有敬重并无猜忌,赐我名为姚广孝。

在我的建议下,迁都北平,建造紫禁城,成为朝野上下的首要大事。

一来,北方为战略要地,京师在南方虽然安逸,但南方再南便是些部落小国和无边的大海并无威胁。而北方的草原上,总有蒙古人虎视眈眈,试图恢复昔日祖先的辉煌霸业。

二来,北方亦是龙兴之地,政局最是稳固,再若是迁都北平,官员们也随之前去,前朝旧臣复辟的种子也就没了根基。

三是自古以来,京师都在北方,北方南下易,而南方北上难如登天,成功者也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在我的规划辅导下,这次营建都城,用了整整十三年,而这座都城必将稳固江山,也将受到万国敬仰。

为推动文化发展,我也向皇上推荐好友解缙,编纂史无前例的《文献大成》。

盛世修典,为编此典必须搜整天下藏书,铸为一册,福泽后世。

解缙之才,天下第一,当得此任。

历经五年,我也穷尽毕生所学,才将这部囊括天下之书的旷世大典修成,11095册,3.7万万字,汇集古今图书近万种。

这不仅是古今第一全书,也让在天下读书人的心里埋下了知识的种子,一扫前朝读书阴霾。

这部著作终被皇上赐名《永乐大典》。

最后的大事,便是重开丝绸之路,唯有通商才能富国。

可开国初期,已经尝试过恢复汉朝便开启的丝绸之路。

但此一时彼一时,路上交通的折损和运输费过于高昂,并无法携带大宗货物,我便推荐徒弟马三保,此时也被皇上赐名郑和,带领庞大的舰队,下南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这不仅能扬我国威,亦能通商富民,再者庞大的舰队也很可能帮助皇上了却心结,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只是没想到,徒儿郑和能把这件事做的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的功勋已不亚于我,郑和的名字也将彪炳千秋。

一个和尚,一个太监,一个藩王开创的大明盛世。

黑衣宰相。

也许没有人了解我,更多的人对我也只有指责。

有人说我窃国,亲人更是与我疏离,好友也对我闭门不见。

可我还是那个初心未变的和尚。

大我,窥得天道,青灯古佛。

小我,入朝为官,福泽百姓。

仅此而已。

同类推荐
  • 与秦始皇做哥们儿

    与秦始皇做哥们儿

    墨门巨子让他当,扁鹊医门让他掌,神仙之派让他继,卫国国君让他做,他都不干,只为逍遥于世,看时代云卷云舒,观各路英豪成败得失!见证中华一统煊赫寰宇!他,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好哥们,鬼谷子的关门弟子,信陵君的坐上宾,黄石公的亲密挚友,修仙真人的祖师叔,化外之人视为神,更有剑圣盖聂,神仙羡门,墨门巨子甘心为之驱使……一个现代的失败者,回乡安居,不想见到千年前刻有始皇死而天下地分的天外陨石,随之来到了群雄并起的战国末年!且看他是如何打开这幅别样历史画轴的……QQ群249675949,喜欢历史的朋友有空可以聊聊
  • 三国之乱世三义

    三国之乱世三义

    将星闪烁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刘备曾一生颠簸,今世却一帆风顺成了幽州刺史。曹操依旧文武云集,却多了郭嘉未死的变数?孙策曾英年早逝,这一世却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成就了他小霸王之威名。并州吕布前世三姓家奴,今世智勇双全,一代战将千古流芳。荆州胡望,本是名将之后,只因家道中落,只想在武陵郡安度一生,却不曾有过建功立业、为国驰骋疆场的心愿。黄天当道,岁在甲子。胡望携义弟刘奂吴嶷率家乡弟兄在武陵兴起义兵讨天下之贼!北讨匈奴斩单于,东征高丽安辽东,西通西域威大汉,南寻夷州平天下!且看胡望如何为大汉开疆拓土,重振大汉雄风!订阅群:119718428书友一群:640669634
  • 鬼武士玄石

    鬼武士玄石

    日本平安时期,尚未出师的阴阳生晴明以独创的方法,花了巨大的代价,弄出了一个特殊的“式神”——玄石。结果这家伙用控制式神的法术完全应付不了,仅仅作为一个妖怪出生了,晴明很无奈……“算了,凑合着办吧!反正又不是第一次演砸了”这就是晴明和他的恶鬼徒弟之间的故事。
  • 唐朝小白领

    唐朝小白领

    唐朝贞观年间。叶檀不想做那些大人物,只是想做个小人物。让乡亲们吃的饱,穿得暖,如果可以,不受欺负是最好。看着李世民、李承乾、那些世家们在尘世中沉浮。他想说,我就是自由人,我稀罕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如果你欺负我,我拍死你。
  • 抗战侦察兵

    抗战侦察兵

    一个现代侦察兵回到抗战时期,投入那热血激情的抗日战争中,一次次残酷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从士兵到将军,为民族,即使双手沾满血色,也要多砍几个小鬼子!
热门推荐
  • 我是女神的白月光

    我是女神的白月光

    冷艳偏执内心爱吐槽深井冰女作家&前期阳光帅气小奶狗后期霸道大狼狗建筑设计师楚岚因为童年的经历,一直深陷痛苦之中。深入简出的创作生活,更是加剧了这种痛苦。直到她遇到凌元一,才看到一种热望和救赎…只是,她到底太偏执了…(女主由于刺激人格分裂,伤害了男主,让男主误会…)“我是鸦青色,你是一颗鹅卵石。”“一个处在深渊中的人,不会放弃任何一束救赎的光的,你怎么会懂呢?”时隔多年,看到那一沓厚厚的稿纸,凌元一才明白当年的楚岚对他是怎样的深情……所有隐忍不发的爱意,都是真正的深情。
  • 秋天的南风

    秋天的南风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我说不出来什么是爱,我只知道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是真的,吃醋也是真的,想和你在一起一辈子也是真的”
  • 大起大落

    大起大落

    年少轻狂,踏入不归之途;恩怨情仇,笑看花开花落;世间百态,即如过眼烟云;了了数年,看我血雨腥风;财树万贯,成败一念之间;大起大落,看尽人心善恶。这本书是伪战的处女作,作者以第三人称带入,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为你们打造一个全新不一样的世界,我相信有朋友会喜欢,新书求推荐求收藏,这是一本不一样的都市小说.
  •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本书以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状况为中心,分别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东亚地区交流”、“近代西洋殖民主义的冲击和东亚各国的关系变化”、“冷战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交流”三个专题,汇聚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中日学者跨学科的讨论成果。
  • 良辰美景一相思

    良辰美景一相思

    已经沉睡够久的江湖是时候苏醒了,同时苏醒的不止只有江湖……
  • 我迫于无奈开始游戏

    我迫于无奈开始游戏

    一张白底黑字带着温热触感的“horrorgame”邀请信,是一个个噩梦的开始。女主谢棠迫于无奈进入游戏遇见为救亲妹再次进入游戏的清冷男主顾风。什么妖魔鬼怪,什么美女画皮,都成了恋爱的发酵粉。危险时刻,一个拉手手,一个抱抱,一个捂眼搂腰,暧昧不禁而起。男主,强强强,实力派。女主,成长型。场景一∶顾风任谢棠扯着自己的衣服,没说什么,从裤兜里摸了盒火柴递给她。“嗯,什么意思。”“怕的时候划一根。”
  • 汉霄繁华梦

    汉霄繁华梦

    本书讲述了上古之时,天下三分,仙,人,魔。原恭王府嫡女在幼年时,一夜之间满门被灭,自此被九华山山主收养。九华山被灭后,为复仇,却意外发现父亲早与魔族勾结。一路上,她与奉命重新封印魔族的上仙郢川相知,相熟,相爱,最终一起封印魔族,相守终生的故事
  • 八部天龙游:仙人指路

    八部天龙游:仙人指路

    看似平静的大理城暗藏汹涌,仿若天堂的苏州饱含腥风。亦或偷袭各大门派的江湖宵小?捍卫师门!是四处作乱、危害百姓的造反恶贼?击伤贼兵头目!是影射入局之人心神的珍珑棋局?勇斗远古棋魂……当一个又一个阴谋接踵而来,她要面临的究竟是什么?身着道袍的女子,恍惚出现,一手举起,似为他人引进篷莱之路,又似为他人指向地狱之门!
  • 天命武圣

    天命武圣

    这是一段青春,这是一段无悔在这里,有大秦天朝,在这里,有武林神话一剑西来,天外飞仙,刀劈江海,拳镇山河...中古之后,人心不古,恰逢妖魔横行,天道泯灭,谁又能主宰沉浮乱世当出英雄,虽是蝼蚁命,却有一颗圣人心,且看少年以身立命,凭剑问天
  • 竹叶飘青

    竹叶飘青

    瓷飘飘由于逐渐臃肿的身躯被男友狠心抛弃,过着满足嘴就行的潇洒生活,瓷妈感叹:这猪儿养肥了还有嫌重的!她撑着头,脸上布满笑意,心里却是苦涩不堪:本以为感情淡了自然就分开了,知道分开会随时间而欲罢不能的思念愈来愈浓,才发现有些人有些事,不是真的淡忘了,只是被深深的埋在心底的某个角落,待苏醒后就会生长发芽,挤压的心脏生疼。再疼,也要过的很好。因你而肥,为他而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