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86300000024

第24章 珍惜和谐篇(2)

谁知边孝先只是一时犯困,打个盹也就过去了。他一觉醒来听到学生在嘲笑自己,不觉十分恼怒,当即躺在床上随口吟道:

“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荀。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通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这几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

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我那肥大的肚子是装满了五经的箱子。我白天睡觉,是在考虑同五经有关的事。我在睡梦中和周公交谈,在静思中同孔子取得一致。连老师都可以嘲笑,哪本书上记载过这样的事?

那个编顺口溜的学生听了,羞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实老师只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的职业,他的责任就是传授知识,解答疑难。所以对老师不能求全责备,过分苛责。

边韶因为教务繁忙,晚上睡眠不足,白天小憩一下,也没有违反什么律条,而且即使是小有过错也轮不到学生来指责。

边韶对待学生的指责是宽宏的,并没有暴跳如雷挥尺猛打,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解答了学生的诘难。经常受学生刁难的老师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吧!

桃花美酒汪伦用计逛李白

唐朝的汪伦,是安徽泾川(今安徽省泾县)的一位豪士。他家境宽裕;饱读诗书,十分乐意结交名人。

一日,他听说当朝大诗人李白将要路过安徽,心里十分想和李白交个朋友,学得一些写诗填词的真本领,但他知道李白素来轻狂,没有特殊情况是邀请不来的。

汪伦想了半天,忽然灵机一动。他曾听人说李白平生有四个爱好,一爱桃花二爱酒,三爱作诗四爱走,自己何不投其所好,杜撰一些情景引他到泾川来呢?

于是汪伦精心构思了一封信,托人送给了李白。信是这样写的:

“您不是喜欢游玩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您不是喜欢饮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请您不辞辛劳到泾川来看一看吧,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李白接信一看可乐坏了,真是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啊!有十多里桃花可供观赏,又有一万家酒店可供豪饮,这是多么诱人的所在啊!

李白当即改变了原定的行程计划,取道捷径来到了泾川。

一见面,汪伦就对李白说:

“我信中所说的桃花,是潭水名,并不是真的有桃花;我信中所说的万家,是一家酒店的主人姓万,也并不是真的有一万家酒店。我之所以邀请您前来,是因为早就听说您是位豪侠之士,为了同您交个朋友,不得已才编出这段话来引诱您的。”

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他见汪伦诚心诚意和自己交朋友,不惜背着不诚实的黑锅写信相邀,又听了他这一番入情入理的解释,内心的不快早就雪融冰释了。

又见汪伦和自己一样风流儒雅,就和他谈诗论剑,饮酒对歌,在泾川过了半个月的舒心日子。

临走时,汪伦送给了李白八匹好马,十匹锦缎,并亲自到岸边唱着歌儿为李白举行。

李白很感谢他的热情款待,便写了一首《赠汪伦》来答谢他: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俗话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汪伦久慕李白之名,一心一意想和他交个朋友。于是他抓住李白的四个爱好,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来迎合他。

为了达到交友的目的而不惜制造一点善意的欺骗,可属智慧之列。如同汪伦所期望的那样,李白知道事情原委后不仅没有责备他,而且还对他十分赞赏,那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就是明证。

不了了之顾恺之假痴嘲桓玄

生于东晋时代的顾恺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画家。传说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年轻时,就博学而多才。他的口才极好,诗、文、书、画,样样都很精通。尤其以善画名于世。他画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画家却被人视为痴呆,大司马桓温当时就评价说:

“在顾恺之身上,痴呆和狡黠各占一半,合而论之,正好持平。”

有一次,顾恺之和当时的诗人谢月光同宿,顾恺之吟诗让谢月光评价。

起初恺之每吟一诗,谢月光便附和着高声赞扬两句,顾恺之听到别人叫“好诗”,一时灵感迸发,一连吟了100多首诗,每吟完一首就征求谢月光的意见。

谢月光开始还对付得过去,到最后实在困得不行,就暗中让奴仆代替自己,隔一会儿就称赞几句,就这样,顾恺之在那里苦苦吟诗,丝毫没觉察到谢月光已呼呼大睡。

消息传出去,人们在大笑的同时都说顾恺之“痴”。

又有一次,顾恺之将一箱子名画寄放在桓温的儿子桓玄那里。因为怕人取走名画,顾恺之在箱子上贴上了封条。

谁知桓玄出身官宦之家,沾染了尔虞我诈的官场习气,是个不讲信义之徒。

他等顾恺之走后,立刻将封条撕开把名画据为已有,最后又作贼心虚的将箱子封好。

过了一段时间,顾恺之来取画,一打开箱子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换了一般人肯定会大吵大闹,至少也要问个究竟吧。

但是顾恺之却并不气恼,只是感慨地说:

“好画真是通灵气啊!所以才能飞走,这就好比人成了仙上天一样啊!”

艺坛上有许多“痴人”,如诗痴、书痴、画痴……但他们并不是真痴,而是大智若愚,痴之艺精,痴之才绝。

顾恺之所谓的“痴”,其实正是他的明白之处。

因为他知道,桓玄是个有权有势的大官僚,跟这种人讲理只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弄不好还会惹祸上身。因此不如空发两句议论给桓玄一个台阶下,做个顺水人情把画送给他算了。

所以顾恺之以他绝妙的“痴”了结了此事,同时又巧妙地把桓玄置于了难堪之地。

损益无形陶渊明阐述求学真理

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过着无忧无虑、舒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一天,邻村的一群少年听说大名鼎鼎的陶渊明就住在附近,都相约跑来就做学问的问题向他请教。

他们毕恭毕敬地行过师徒之礼,并虔诚的发问道:

“陶老先生,我们非常钦佩您渊博的学识,但不知您在学习中有什么捷径?”

陶渊明听这群少年们讲捷径,不禁仰面捋须哈哈大笑地说:

“做学问哪有什么捷径妙法?只有勤学苦练一种笨办法而已。古人不是说过,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嘛!”

然而这群少年见没有达到目的,仍然十分不满意。

他们认为陶渊明这样的一代名士,在学习上一定有什么秘笈妙法。

陶渊明见他们半信半疑,就拉着他们的手来到一处稻田边,指着田里的秧苗说:

“你们仔细看看,这田里的秧苗是在往上长吗?”

少年们左看右看,都摇摇头说不见秧苗长高,陶渊明又回身指着溪旁的一块大磨刀石发问道:

“你们看这块磨刀石,中间已被磨成了像马鞍一样的凹面,那它到底是哪一天磨成这个样子的呢?”

少年们都摇摇头说不知道。

陶渊明语重心长地告诫少年们:

“这就对了。田里的秧苗一天天长大,但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它长高;磨刀的石头一天天耗损,但我们也无法觉察出它们的减少。”

做学问就和这个道理一样,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之功啊!学问的长进在于日积月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的。同样,如果稍有懈怠,知识就会像磨刀石一样悄悄亏损了。”

小伙伴们听得恍然大悟,他们一齐诚恳地请求道:

“陶老先生,那就请您把这个道理归纳成一句话送给我们好吗?”

陶渊明点点头,用饱蘸浓墨的笔写下了一段寓意深长的文字: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一群懵懂中的少年就做学问的问题前来向一代文豪陶渊明请教,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却又是十分抽象的。

陶渊明巧妙的借秧苗和磨刀石做比,来说明事物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学问的增长和倒退用秧苗的生长和磨刀石的亏损来表述,晦涩高深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起来,使这群少年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人面桃花崔博陵以诗传情

唐代著名诗人崔护年轻时相貌英俊,才华横溢。

这一年春天,他来到京都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却非常不幸没有考中。

崔护觉得愧对家人,不好意思马上回家,就在长安多逗留了几天。

他独自一人,专拣偏僻无人处去,不知不觉来到城南郊外的一个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只是房屋稀少,人迹罕至。

崔护觉得口渴,就信步来到一处人家讨水喝。开门的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妙龄女郎。

崔护报了姓名,央求道:

“博陵崔护独自游春到此,口渴难受,向姐姐讨口水喝。”

那女子请崔护坐下,进去倒了一杯茶出来递给崔护。

崔护饮毕,就同这姑娘攀谈起来。

交谈中得知这女子叫叶蓁儿,母亲早逝,与父亲居住在城南以种桃为生。

二人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就在这桃林中私订了终身。

第二年,崔护又到长安参加科考,由于准备充分,竟然高中解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同类推荐
  • 最让你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智慧背囊16本)

    最让你受益一生的感恩故事(智慧背囊16本)

    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感恩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情;感恩帮助我们的人,因为是他们让我们体会到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爱心;感恩关怀鼓励我们的人,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人在社会中生存,要学会感恩,凡事感恩,才能拥有一颗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本书汇集了几百个感恩故事,以感恩寄语来进行点拨,使广大读者在故事中得到启发、领悟、受益,更加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开创生活。
  • 让学生知错就改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让学生知错就改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知错就改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高尚的人格要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知错就改的故事》共涵盖了“劝人改错”、“闻错即改”、“改错纳谏”、“教子感亲”等多方面内容,精选了数不胜数知错就改的美德故事。通过阅读本书,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书中的每一个好故事,都会带你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领悟人生的一盏明灯;每一个好故事,都是我们人生的一块基石。
  • 越读越想读的生活小故事(品味生活系列丛书)

    越读越想读的生活小故事(品味生活系列丛书)

    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事物里往往包含着最深刻的人生道理,它们比起抽象的理论,能以更简单、更直接、更迅捷的方式把这些遭理揭示出来,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于瞬间豁然开朗。本书里有各种各样关于生活的小故事,让你越读越想读,读后获益匪浅。
  • 提问的艺术:如何问出你想要的答案

    提问的艺术:如何问出你想要的答案

    这是一本全面细致讲述提问的理论书、工具书、指导书。《提问的艺术》从思维方式的转变、问题思维的建立讲起,分析了各种提问技巧的效果,叙述了运用各种提问手段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也讲到了提问必须注意的禁忌分寸,另外还有一些趣味的提问方法。行文涉及了采访、营销、咨询、教育、交际、家庭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将带给阅读的人更真切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提问的艺术》这本书,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提问的知识,学习提问的沟通技巧,从而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而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学习提问,训练思考能力,促进个人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提升个人的生命质量。
  •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说话之道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说话之道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说话之道》是一本让人提高口才能力的书,作者根据奥普拉的人生经历和主持方法进行创作,读者从书中不仅能阅读奥普拉传奇的人生经历,也能够学习到奥普拉的说话之道和沟通之道。
热门推荐
  • 寻剑诀

    寻剑诀

    华夏大陆,王朝兴衰,元末明初,天下方安~一个普通的山村小子,机缘巧合下成为蜀山七圣之一的救命恩人,为了寻求天下太平之道,他这样的身份何以逆天改命,一步步印证仙侠之路?仙鬼魔神,征战天下,各方明初名将隐士,仙妖传说,数不胜数的门派法术,智谋诡谲,尽在《寻剑诀》
  • 系统带你重生

    系统带你重生

    帝都首富长女,明明是个人人应该尊重的身份,但是却因为一次意外让她陷入了无尽深渊
  • 九幽封神曲

    九幽封神曲

    万世至尊始皇帝,执宰天下五百年,何以堕落?一个不能修炼的少年,拥有“九幽”体质,十五岁以前必然迎来爆体身亡的厄运,他通读天下道藏,勤练身躯,何以崛起?大秦天下最后的胜者到底会是谁呢?群雄逐鹿,万马奔腾,是英雄、奸雄还是枭雄,活到最后就是胜利者。敬请期待神作《九幽封神曲》QQ群:119204736
  • 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

    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

    由鹤阑珊编著的《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根据王阳明心学实用性的特点,总结其在社会生存中的几大法则,从而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其实这一方法无非是一个字,那就是用“心”。首先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具备洞悉人性的心学方法,培养淡定的心力,用王阳明提倡的方式祛除我们的负面性格,使自己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
  • 殇溯

    殇溯

    开始的开始,温馨;中途的中途,背叛;最后的最后...七狼的背叛,突然的袭击,本源的存在,虚无的宇宙...再次归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七彩玄龙神

    七彩玄龙神

    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奇异的世界,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吕耀钦,在这世界会有怎样的奇遇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傻妃贼逗:王爷泪奔了

    傻妃贼逗:王爷泪奔了

    萌萌一心求死,吃过药、割过脉,跳过楼、压过轨,爆笑连连却没死成;莫名穿越成为一名傻妃,看她如何逗趣王爷。“王爷,你叫我滚出去,怎么滚?您能不能先滚一个给我看看”!他的脸绿了;“王爷,你知道王姓排行第几吗?第八,所以叫王八”!他的脸青了;“王爷,你知道为何这茶壶看上去很怪吗?因为它其实是个尿壶!上面还有你的画像哦”!他的脸紫了;不仅如此,最可恶的是,他的傻王妃居然还给他留下一纸休书,与其护卫远走天涯!极品傻妃贼逗众生,看了保准笑掉你大牙!!!什么,你没牙???
  • 待嫁红妆

    待嫁红妆

    为情痴,痴儿女,爱恨纠葛,权谋争斗中,谁许一生?两代人的恩怨,江山美人,一醉千年,只为真情,然而情深难再,转眼间已是物是人非,难寻觅,怕离别,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莫失莫忘,此心如旧!
  • 奥里森·马登成功圣经

    奥里森·马登成功圣经

    改变普通人思想与生活的心灵圣经奥里森·马登认为,人的思想影响及生活和处境。他说“是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塑造了自己的环境”。他强调人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主能动性:“你所寻求的宝贵机会在于你自身之内,而非周围环境,亦非缺少机会,或无人帮助。简言之,一切在于你自己!”他用自己的苦难与奋斗经历,谱写了其成功而非凡的一生。从小失去父母,但他能读到哈佛大学、波斯顿大学,并经营自己的生意。他创办《成功》杂志,撰写文章鼓舞他人。他一生完成了80多本著作,催人奋进,思考人生。他的作品旁征博引,充满哲理智慧,给世人留下了一部永恒的“成功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