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0900000014

第14章 柏拉图:关于灵魂的不朽(2)

现在,我的目的不是论证或反驳有关抽象实体的柏拉图主义。正如我在谈论数学的例子中所说的那样,这不是一个愚蠢的观点,即使柏拉图主义不是一个我们可以自动接受的视角。所以,为了讨论之便,让我们简单地假设,关于理念,柏拉图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仍然要问:然后呢?

柏拉图认为,下一步观点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灵魂是不朽的。除此之外,鉴于灵魂是不朽的,我们有理由担心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

当然,我一直在强调人的心灵,也就是灵魂能够领会永恒的柏拉图式理念。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至少我们大多数人通常不会花那么大功夫来思考理念。我们被自己的肉体所干扰,被对食物、喝酒、性爱、睡觉等的享乐所分心。但柏拉图认为,将一个人与肉体的距离拉开,灵魂就能更好地专注于理念。如果你擅长做这件事,在活着的时候不断练习,将自己与肉体的欲望相分离,那么当你的肉体死亡后,你的灵魂就能够进入这种柏拉图式的神圣之域,与众神和其他不朽的灵魂亲密沟通并思考理念。相反,如果你活着的时候未能将自己与肉体分离,如果你太沉浸于它的关切和欲望中,那么死后你的灵魂就会被吸回,转世到另一个肉体中。如果你够幸运,你会转世成为另一个人;如果你不那么幸运,你会转世成为一头猪、一头驴,或者一只蚂蚁,等等。

所以柏拉图说,你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不断练习死亡,尽可能地将自己从肉体中分离出来。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很好地完成了这件事。正因如此,即使他面临死亡,他对于未来并不感到焦虑,反而很开心。他高兴这最终的分离将要发生,他可以去往天堂了。

《斐多篇》以苏格拉底之死结束。他喝下毒芹,平静地死去。这是西方文学上最伟大的死亡场景之一,我读到它的时候总会被感动。因为对话录中关于苏格拉底的最后一句话是:“凡是我们所认识的人里,他是最善良、最有智慧、最正直的人。”(以上译文来自杨绎译本,特此感谢。——编者注)

在结尾到来之前,《斐多篇》中铺陈了大量的对话,其中一些试图去阐释并证明理念论,一些试图去批评对立的形而上学观念。就在结尾之前,在死亡场景之前,有一段很长的神话,其目的似乎是想说明我们大多数人对现实本质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如果你读过柏拉图之后的对话录《理想国》的话,它应该会让你想起那个洞穴的比喻。)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焦点都要放在构成对话核心的那些主张上。这些主张正是苏格拉底捍卫他的信念,相信他会永生,他的灵魂是不朽的。不难理解,苏格拉底的朋友和门徒们怀疑这可能不是真的,所以对话的核心包含了一系列苏格拉底试图阐明他相信灵魂不朽的论证。这就是我想关注的部分。

然而,即使在这一部分,我也必须有所取舍。讨论苏格拉底的所有论证将占据太多篇幅②。相反,我要关注两个最有趣的论证。(其他论证可能会对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提出更多有关背景知识的要求,至少有一个论证引出了现今哲学家们所称的模态逻辑的专业区别。不过,我向你保证,我不认为任何自己要传达的论证是成立的。)

由理念本质引起的论证(The Argument from the Nature of the Forms)

好,我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柏拉图式的构想。苏格拉底告诉他的门徒们,心灵可以领会永恒的理念,但要做到这点它必须摆脱肉体的影响。所以,哲学家——那些训练自己轻视自身肉体享乐和贪欲的人——欢迎死亡的到来,因为那时他将真正从肉体中分离出来。

此时,围绕对话的明显困惑是:当肉体的死亡发生时,我们怎么知道灵魂不会随之毁灭?这是很自然的担心。或许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使自己免受肉体的影响,而不用彻底切断两者之间的联系。如果你把它想象成橡皮筋,也许橡皮筋抻得越开越好,但如果你抻得太开,橡皮筋断了,就不是好事而是坏事了。我们需要肉体,这样才能够继续思考。我们想使自己从肉体的干扰中解脱,但又不希望肉体死去,因为当肉体死亡的时候灵魂也随之死去了。正如我们之前注意到的,即使我们是二元论者,即使灵魂是不同于肉体的事物,从逻辑上讲,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肉体被毁灭了,灵魂也会被摧毁。

所以,苏格拉底的朋友们问他,我们怎么能相信灵魂会超越肉体的死亡?更确切地说,我们怎么能相信灵魂是不朽的呢?这是引出一系列论证的问题。

现在,我要考虑的第一个论证是我称为“由理念本质引起的论证”。它的基本思想相当简单。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理念,如正义本身、美本身、善本身等,这些事物并非物理对象。正义不是一个物理对象,数字3不是一个物理对象,善本身不是一个物理对象,绝对的圆不是一个物理对象,但苏格拉底认为这样可以直接推导出精神本身也是非物理对象。因为如果理念不是物理对象,那么苏格拉底认为,它们就不能被物理的事物所掌握,比如说肉体。既然心灵能够领会理念,那么就可以推导出心灵自身也必须是非物质的。也就是说,它一定是一个灵魂。

尽管苏格拉底全然相信这一切,但这并没有提供我们所想要的。即使精神一定是一个灵魂,一定是非物质的并能领会理念;即使这件事为真,它也并不意味着灵魂会超越肉体的死亡。为了论证关键的最后一步,我们不仅需要引入“理念是非物质的”这一事实,也需要引入“理念是永恒的”这一事实。苏格拉底认为,正是理念永恒的本质决定了灵魂的不朽。

这里是逐步推导的论证:

(1)理念是永恒的、非物质的;

(2)人的心灵可以领会理念;

(3)永恒的、非物质的事物仅能被永恒的、非物质的事物所领会;

所以:(4)人的心灵一定是永恒的、非物质的;

因此:(5)更确切地说,由于人的心灵一定是非物质的,也就是说,它一定是一个灵魂;

所以:(6)灵魂是永恒的。

假设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给了我们前两个既定的前提。自然,由它们可以推导出:心灵可以领会永恒的、非物质的事物。如果我们引入前提三:永恒的、非物质的事物仅能被永恒的、非物质的事物所领会,就会得出主要结论(见前提四),即人的心灵一定是永恒的、非物质的。当然,这里我们还可以得到两个进一步的次要结论:首先,人的心灵一定是一个灵魂,因为它是非物质的;其次,灵魂自身一定是永恒的、不朽的。

因为我们已经承认了柏拉图的前提一和前提二(只是为了讨论之便),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前提三。永恒的、非物质的事物仅能被永恒的、非物质的事物所领会,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是柏拉图,他就会得出结论:领会理念的心灵自身是非物质的,它会是一个灵魂,而灵魂会是不朽的,就像理念一样是永恒的。一旦我们给柏拉图提供前提三,所有的这些都会从他关于理念的观点中推导出来。

当然,柏拉图从没有这样来阐明前提三,但我认为他显然已经有所构思了。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不纯洁的不能求得纯洁”。肉体是可以腐朽的、可被摧毁的、物理的、可以消逝的(它们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然后不复存在)。这些不纯洁的对象不能获得、领会、了解那永恒的、不变的、非物质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前提三基于一个习以为常的观点。如果我们用更现代的说法来阐明前提三,我认为柏拉图说的不过是事物只能被同类所了解(it takes one to know one),或者用一种柏拉图自己曾多次用过的说法:“同类的事物只能被同类的事物所了解(Likes are known by likes)。”

简而言之,柏拉图的论证可归结为:“我们所了解的是什么?我们了解永恒的理念。但是事物只能被同类所了解,所以我们自身一定是永恒的。”因此,基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前提一和前提二),一旦我们给柏拉图提供前提三,“灵魂是不朽的”结论即刻就可推导出来。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

不幸的是,据我所见,我们还没有理由相信前提三!尽管“事物只能被同类所了解”这个主张很流行,我不得不说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不成立的。考虑下面这个例子。一个动物学家可能研究猫。如果事物只能被同类所了解,那么动物学家自己也必须是一只猫!这显然是错误的,你不必为了研究猫科动物而成为猫科动物。假如有人认为,你不可能身为加拿大人却研究墨西哥人,因为事物只能被同类所了解,这显然是一个愚蠢的观点。加拿大人当然可以研究墨西哥人,正如德国人可以研究法国人。为了理解法国的真谛,你不需要成为法国人,因为事物不仅仅能被同类所了解。又比如一些医生在研究尸体,啊哈!如果事物只能被同类所了解,那么为了学习和掌握关于尸体的知识,你自己必须是一具尸体。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一旦我们开始考察例子,一旦我们开始质疑事物是否只能被同类所了解,答案是:至少作为一个一般性的主张来说,它是不正确的。通常,事物不仅仅能被同类所了解。

严格地说,这并不能证明前提三是谬误的。它仍可以说,虽然你不需要成为你所研究的或者为了研究的事物,但是在研究非物质和永恒的事物时,你需要变得非物质与永恒。也就是说,即使一般性的主张“事物只能被同类所了解”是错误的,特殊性的主张“永恒的、非物质的事物只能被永恒的、非物质的事物所领会”却是正确的。好了,这才是柏拉图论证成立所需要的特殊性主张。

有道理。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为什么应该相信前提三?就像我刚才论证的,如果X和非X之间的障碍可以被逾越,那么非X就能够研究X,为什么在特例中,比如研究柏拉图式的理念时,这个障碍就变得不可逾越了呢?为什么不可能灵魂是可朽的却也能够领会永恒的理念呢?(这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物理对象不能把握非物质的、永恒的理念呢?)我们需要一些理由去相信前提三,但就我所见,柏拉图并没有提供给我们。因此,即使我们同意柏拉图的理念存在,即使我们也同意灵魂存在并且可以被思考,我们还没有得到任何充分的理由去相信灵魂一定是不朽的。因此,柏拉图的第一个论证——由理念本质引起的论证——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由单纯性引起的论证(The Argument from Simplicity)

柏拉图自己可能也认识到了第一个论证的不足,他笔下的苏格拉底避而提出了其他的论证。或者,柏拉图并没有认识到第一个论证的缺陷,他只是单纯地认为还有其他一些论证同样值得一提。无论是哪种情况,让我们考虑一个关于灵魂不朽的别开生面的论证。(顺便说一句,如果柏拉图确实认识到了第一个论证的不足,他为什么要提出它呢?他也许希望读者自己能意识到这个论证的缺陷。柏拉图也可能有意将他的对话录作为一种教学的工具,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

我们的质疑,当然已经由苏格拉底的门徒们在《斐多篇》中反复提及,就是即使灵魂存在,也不意味着灵魂是不朽的。也许灵魂会与肉体一同死去,也许它面临着毁坏。为了消除这个顾虑,苏格拉底转向了形而上学的讨论,探讨关于可被毁灭的事物的类别。他思考了一些例子,并试图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原则。然后,有了这个原则,他试图说服我们灵魂是不可摧毁的,因此是不朽的。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相当有趣的论证,我把它叫作“由单纯性引起的论证”。

很明显,许多事物都可以被毁灭。举例来说,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纸。它可以被毁灭。事实上,我刚刚把它撕成了碎片。为什么一张纸是可以被摧毁的事物?显而易见的直接回答是,纸有许多的部分(part)。在打碎它、摧毁它的时候,我其实是将它一部分从另一部分上撕开来。为了毁坏一张纸,我把它的各部分分开了。这里有一支铅笔。铅笔也是可以被破坏、被毁灭的。如果我这样做,我在做的是什么?我在把它的各部分分开。普遍来说,可以被毁坏的事物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它们是复合的(composite)。肉体可以被毁坏,只要你拿一把剑把它砍成碎片的话。复合的事物可以毁坏,即有组成部分的东西可以毁坏。

哪类事物不能被毁坏呢?不出你所料,当柏拉图寻求永恒的、不可摧毁的事物时,他立即想到了柏拉图式的理念。用数字3来举例好了。数字3不能被毁坏!即使发生了核爆炸(比如那种总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毁灭性连锁反应),地球上的一切都被原子化了、被摧毁了,数字3仍然岿然不动。它不会被动摇,3+1=4仍然是真理。你不能伤害数字3。同样地,你也不能改变或摧毁绝对的圆,不能毁坏美本身。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事物没有任何部分。这就是柏拉图的思想。柏拉图式的理念是永恒的,而他认为它们之所以是永恒的、不变的、不可摧毁的,是因为它们是单纯的(******)——“单纯”在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时,意味着它们不由任何东西所构成。举凡一个由部分构成的事物,至少原则上,你都会担心这些部分会瓦解,从而被毁坏。但对于任何单纯的事物,它就不能被摧毁。它没有部分可供分解。

同类推荐
  • 哈佛逻辑课

    哈佛逻辑课

    逻辑与人类理性思维的关系犹如空气与生命,我们绝不会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它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类与生俱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具有超常逻辑思维能力的人,走到哪里者是卓尔不群的。请让我们跟随大学的教授和学子们,一同走进哈佛的逻辑思维世界。在领略哈佛风采的同时,带你走进一个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

    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

    本书的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评论家誉为“比他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及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富于当代语言哲学的色彩。
  • 打开哲学之门

    打开哲学之门

    哲学未必就是一门艰深的学科,《打开哲学之门》是一本专为初次接触哲学的读者写的书,《打开哲学之门》舍弃了繁冗芜杂的哲学概念,从人应该如何生活等问题入手,结合人们切近的生活问题、认识问题、信仰问题,整合提炼哲学史上最优秀的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借助故事及相关例子,用平易近人的文风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由八位杰出学者撰写,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第一章提供了西方政治思想开端处的宏大背景,讨论了希腊城邦与民主思想,以及诗人、剧作家、智者和史学家的政治洞见;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聚焦于柏拉图的统一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西塞罗的法权国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阿奎那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第七章既从宏观上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巨大变革,又特别讨论了马基雅维利在其中的突出地位;第八章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为主体,同时考察了宗教改革时代的神学—政治问题。全书既关注政治思想的历史语境,又凸显重要思想家的特殊贡献,体现了汉语学界在西方政治哲学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凌晨一点半

    凌晨一点半

    小说讲述各种离奇事件和人鬼故事,包括一些杀人、妖魔、鬼怪、怪谈、灵异等故事。文章基本控制在中短篇左右,有强烈剧情感,掺杂人性、伦理、社会等现象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这个修士有毒啊

    这个修士有毒啊

    什么,你会神通道法?不好意思,我有金刚不坏之身。什么,你能控制远古灵兽?不好意思,我有金刚不坏之身。什么,你们渡劫怕被雷劈?不好意思,我有金刚不坏之身。啥?你也想学?来来来,我与你好好说到说到,你只需要在坟堆里躺个万年不烂成一坨一坨,你肯定比我还牛掰。(修道只是幌子,本文纯属装逼搞笑,不喜请喷)
  • 毒王宠后

    毒王宠后

    帝王有一将,名扬四海,英勇的令人闻风丧胆,殊不知,罗刹面具下竟是一名女子。一场大战,她险些丧命,身份也因此公诸于世。“本王一日不死,她一日无罪。”故事就此开始…“本王的人,你不配…”
  • 青春校园校草校花的恋爱故事

    青春校园校草校花的恋爱故事

    他,是尹士集团的少爷,尹浩辰,高冷,帅气,是人人眼中的男神,是圣英学校的校草,她,是一位美丽的女孩,善良,夏洁雨,是夏氏集团的千金,她从美国回来在学校和尹浩晨相遇。他们两从小就定下婚约,一个是校草,一个是校花,夏洁雨在学校隐藏身份。第一次尹浩辰和夏洁雨因为座位而吵架。第二次,尹浩辰强吻了夏洁雨……
  • 鬼地

    鬼地

    也许你昨天还是默默无闻的街头路人,但前世的因缘早已象烙印般刻在了你的心底.每每午夜醒来,一段真实般的虚幻悄悄地在脑海中呈现,一如宁静的夏夜响起的惊天雷鸣.现实却象隔壁的坏男孩般讥笑地看着你,没人相信这一切.然而,待到有一天,谁将在乎这一切!你将凛然地冲破这一切看似坚不可摧的牢笼,轻身上路,穿过河流,越过沙漠,在无尽的黑夜里,追寻自己的传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多幸运我能遇见你

    多幸运我能遇见你

    【最好的友谊和爱情,十六七岁的爱情不是叛逆,而是过早的遇见了对的人。】
  • 查理九世之寒冰圣龙

    查理九世之寒冰圣龙

    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本公主为什么要收养这个人类啊!!(公主殿下,不是您说要收他当仆人么?)胡说八道!我有说过吗?!为什么本公主要去人类社会,我龙小羽为什么会拜入师门?啊啊啊,大师兄,金箍棒下留龙命啊!!师傅!救命救命救命救命!唐晓翼师兄,拉我一把,回去重赏!对不起啊,徒儿,天机不可泄露,你和大师兄现在不已经是超级无敌天上地下人间世界地球全宇宙终极总冠军了吗?胡说八道,我是亚军啊,啊喂,等等……东海龙王(一巴掌过去):快去挑战你师姐云丹啊!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