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皇太极率兵越过长城,发起猛攻。明军防线迅速溃败,十几万人竟毫无还手之力,北京危在旦夕。
密云城下,皇太极笑着看着那个蓟辽总督吴阿衡。
此时的吴阿衡双脸红醉,但目光中依旧透着坚毅。
皇太极忍不住叹道:难道大明就真的没有人才了吗?竟派出这样一个醉鬼来守这里。呵,料他们也想不到我会突袭这里。
皇太极挥挥手,示意部将把他拖下去,但那人的眼神中并没有他所想象的畏惧,有的只是无尽的嘲讽。
他疑惑,难道他,不怕死的吗?
回过神来,他目光一凝,用手指着那近在咫尺的北京城,斗志激扬的对部将说:“众将士随我来,大明气数已尽,一举歼灭明朝,指日可待!”
紫禁城内,诸臣皆惶恐不已,他们望着皇座上的崇祯,身体都在发抖。
崇祯脸色平静,抬头仰望,旋即叹了口气。
因为早在半年前,他就早知清军会进攻。而告诉他这个消息的人,并非间谍,而是皇太极自己。
半年前,大臣杨嗣昌就曾提出可以去向皇太极求和。因为此时的明朝大势已去,连年的旱灾搞得民不聊生,以至于后院起火,农民起义接连不断。
内有李自成民军起义,揭竿而起,直击大明。
外有皇太极清兵入侵,狼子野心,揭然若视。
大明,危在旦夕!
于是崇祯在仅有少数人知道的情况下,派人前往皇太极那边议和。
皇太极得知此事,思虑过三,答应议和。
诸将不解,纷纷叫嚷着: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怎可让机会在眼前溜走?愿做前锋,助我大清灭明!
皇太极捋着胡子,挑眉看着他们,目光中透露着兴奋,对他们说道:“这是一个机会,等着吧。”
消息传到崇祯那里,他脸上的忧愁渐渐退去,天助我大明啊!
他旋即召开会议,商议议和之事。
令他没想到的是,诸臣皆反对议和,宁愿战死,也不愿放弃他们最后的尊严。
崇祯怒不可遏,他挑眉冷声质问:“难道你们有更好的法子吗?这是我大明最后的机会,等到皇太极停下攻势后,我等就可以集中兵力歼灭李自成,保全天下!”
诸臣皆无言以对,这时,一个瘦弱的身影站了出来。
他目光如炬,不卑不亢地答道:“陛下,怕是皇太极有诈。况乃我们大明自古以来就是天朝上邦,四方来拜。怎可放下我们的气节,去低声下四的向满清那帮狗贼低眉求和!”
他愈说愈加高昂,纵使两鬓斑白,身体佝偻,亦不会失掉傲骨!
接着他在矛头指向了主张和清兵议和的大臣杨嗣昌,二人针锋相对,犯颜谏争,引得台下的诸位大臣浑身颤抖。
崇祯有意袒护杨嗣昌,高声斥责黄道周:“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
黄道周面不改色,高声争辩道:“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
他厉声直逼皇上:“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天下?”
崇祯没有办法,怒火攻心,将他降连降六级,遣回江南。
他跪着,没有说话。
纵然身死又如何?但唯留傲骨在。
收命后,他带着举家迁往江西,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在离开京城前,他朝紫禁城方向注视良久,旋即长叹一声。叹这乱世,叹这人心。
他招呼他身旁的人,对其说道:“走吧,柳天明。路,还长着呢。”说完,就转身离去,前往漫漫南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