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8700000011

第11章 第十辑

第十辑

李清照和秦桧、王继先

李清照,其出生年难以确定,其生年可能是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六年(公元1083年)或七年(公元1084年),卒年不详,至少活至宋高宗绍兴后期,可能七十岁左右,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为冠绝古今的女词人。

李清照与秦桧的亲戚关系是有史料可稽的。北宋有一个宰相,名叫王珪。他的孙女王氏,史书无名,嫁给秦桧,显然是个河东狮吼式的女子。秦桧后来独相,虽然势焰熏天,但在王氏的雌威面前,却只能伏低做小。王氏不生育子女,秦桧仅与女婢生下庶子林一飞,却被王氏轰出家门。后来有人向秦桧建议,林一飞复归秦姓。虽然对秦桧说来,是至关重要而迫切的头等大事,但王氏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她一力维护养子秦熺的地位,秦熺是王氏亲兄的庶子。秦桧尽管讨厌秦熺,而林一飞竟不能复姓,使秦桧死不瞑目。王氏是王仲山之女,而王仲山的长姐则嫁给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所以李清照大致是王氏的表姐妹。

李清照虽是秦桧的亲戚,但至少有两件事,表明双方的关系很不好。一是李清照离婚。她改嫁而离婚的事应无疑问,关键是宋代不像明、清时,人们并未将女子,特别是寡妇改嫁,作为一件失节丢人的事。例如文天祥著文坦白亲祖母梁氏改嫁,并无羞愧感,梁氏死后,还为她守孝。宋人有关李清照改嫁的一些记载,决无造谣中伤之意,说她改嫁不可能起毁谤的作用。李清照对后夫忍无可忍,在起诉到判案期间,她必然会拜托亲故。从李清照方面的亲戚而论,权位最高而关系较近的,自然是时任右相的秦桧。但是,她所投靠,并确实为她出力帮忙的亲戚,是时任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的綦崇礼。綦崇礼与李清照的亲戚关系却是远而又远,并且是秦桧的政敌,在秦桧的罢相制词中使用的责词颇为严厉,因此与秦桧结成深怨。二是李清照在一次端午节给皇宫写帖子词,却遭秦桧之兄秦梓从中使坏。

中国成语“结党营私”是有深刻的科学内涵,盖不结党就不足以营私。按照中国专制传统的惯例,当秦桧权势炙手可热之际,凡沾亲带故者,特别是王氏方面的亲故,一律飞黄腾达,窃据要津。一人得道,岂止鸡犬升天,甚至连鸡虱和狗蚤也可遨游云霄。但李清照显然不是一个因亲戚关系而受惠者。李清照“欲将血泪寄山河”,“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爱国情怀,当与秦桧残害忠良,屈辱苟安于半壁江山的言行相凿枘,是双方交恶的根本因素。

李清照在《金石录後序》中详细叙述其夫妻节衣缩食换取的收藏之富,与“得之难而失之易”之过程和悲恸,却无片言只语涉及医官王继先低价强购她家收藏的事。

中国人一般不会不知道遗臭万年的秦桧,但即使是不研究宋史的史学家,一般也不知道王继先。宋高宗是十分荒淫的皇帝,他在扬州白昼淫乐,却受到了好色的惩罚,当金军突击扬州时受了惊吓,丧失生育能力。医官王继先能为他合壮阳药,就受到特别的恩宠,虽然官位最终不过正四品,却形成一股甚至与秦桧相颉颃的恶势力。韩世忠部将王胜受另一大将张俊迫害,韩世忠为王继先设宴,命他出见,拜王继先为乾爹。王胜很快就出任镇江府都统制(相当于今大军区司令)。秦桧独相,视执政(相当于今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如奴隶,任意颐指气使,却必须巴结王继先。他特别叫妻子王氏,即李清照的表姐妹,与王继先认干亲。宋高宗曾失言:“桧,国之司命;继先,朕之司命。”

王继先垂涎于赵明诚家的收藏,赵明诚逝世,尸骨未寒,王继先即出面欺压他的未亡人,愿出黄金三百两,收购李清照的收藏。宋代与明清时不同,金银作为流通手段,须与铜钱折价。三百两黄金约折合钱九千贯,九千贯钱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却仍是低价强购无疑。李清照通过亲戚谢克家出面,上奏论诉。但是,在宋高宗的偏袒下,李清照与王继先的官司,却以李清照的败诉告终。李清照所以没有在《金石录後序》中提及此事,当然是畏惧王继先的恶势力。据李清照自述,在赵明诚死后,她本人也“大病,仅存喘息”,王继先的趁火打劫,当然是对她起着雪上加霜的作用,但李清照居然顽韧地、奇迹般地活下去。她在《金石录後序》中如泣如诉般的叙述,实际上也应理解为对王继先的控诉。

李清照与赵明诚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向来被当作才子佳人珠连璧合的美满结合,近年来,如陈祖美先生提出质疑,这是从分析李清照的词作着手,并论证两人无子嗣。

从李清照《金石录後序》的文字看来,她对赵明诚的怀念是十分深挚的,两人在爱好古器、书画等方面也是志趣相投。他们的物质生活其实决不像《红楼梦》中的少爷和小姐们那样惬意和舒适。因为爱古器、书画之类如命,而又没有足够的财力,李清照“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塗金、刺绣之具”,“几案罗列,枕席枕藉”,“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由此可见,他们的居室因为有过多的古器、书画之类,颇显得凌乱,岂但是“几案罗列”,即使是枕席之间也堆放着此类爱物。如果今人编电视剧或电影,把李清照装扮成满头珠翠、衣服华美鲜丽的女子,将其居室布置为整洁雅致的书斋,就有悖于史实。

但今人似不能据李清照在丈夫身后的怀旧之作,断言两人在生前必无俗话所谓磕磕碰碰的事。首先,李格非入党籍、遭贬责的事,必然会在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夫妻生活中,造成大的波澜。此外,从今存有限的史料看,赵明诚和李清照显然没有子女。按李清照《金石录後序》自述,这个无依无靠的老妇,最后只能投奔她的弟弟李迒。古人把后嗣看得极重,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后嗣的出路,无非是领养继子,或是纳妾生子。赵明诚是否领养子嗣,或纳妾生子,在今存记载中已见不到任何蛛丝马迹。陈祖美先生注意到李清照前期词作表达的愁苦幽怨之情,可能正是反映李清照没有能为赵明诚生育子女,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和苦恼。李清照自称“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似说明她并不承认,她与赵明诚婚后有一长段幸福生活的时期。陈祖美先生注意到,赵明诚“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看来他大约是纳妾而未生子,则李清照无子嗣,是在於赵明诚有男子不育症。

关于赵明诚,此处还可作两条补充。《宋会要》选举33之39载: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日,诏:‘朝散郎、权发遣淄州赵明诚职事修举,可特除直秘阁。’”

这已是在金军大举攻宋之后,笔者见到一些李清照年谱,将赵明诚知淄州系于翌年的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显然有误,赵明诚至晚在前一年,已出任淄州知州,“职事修举”,自然不可能是到任方数月的事。南宋初年,尽管国难当头,赵明诚的官位却是上升的。建炎元年七月,他在母丧中“起复”,以直龙图的文职,被任命为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但他遇到紧急危难的事,显然没有措置能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建炎三年二月甲寅载:

“御营统制官王亦将京军驻江宁,谋为变,以夜纵火为信。江东转运副使、直徽猷阁李谟觇知之,驰告守臣、秘阁修撰赵明诚。时明诚已被命移湖州,弗听。谟饬兵将率所部,团民兵,伏途巷中,栅其隘。夜半,天庆观火,诸军譟而出,亦至,不得入,遂斧南门而去。迟明,访明诚,则与通判府事、朝散郎毋丘绛,观察推官汤允恭缒城宵遁矣。其後,绛、允恭皆抵罪。”

这个事件确是反映赵明诚的无能,李清照作为四十多岁的妇人,到底是随丈夫一起“缒城宵遁”,还是被抛弃在家,已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此种乖谬的行为,是理应受到李清照的埋怨或责备。

从《汉武大帝》谈古代若干名物及其变化

电视剧《汉武大帝》当然合我的口胃,剧情大致依据史实,不同于目前流行的戏说乱说,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出色,可算是一部成功之作。然而若依现代史学的眼光审视,也并非没有可訾议之处。

在中华漫长的古史中,名物制度、社会风俗等变迁颇大,但戏曲和历史影视剧之类往往不注意各代的差异,而径将后世的名物制度之类随意往前推移,就不能不与各代的史实有出入。《汉武大帝》虽然参据历史记载,却仍不免沿用目前的俗套。在此不妨略举数例。

冶铁术:就目前的史学研究所知,汉代的冶铁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匈奴的兵器是落后的,他们所以逞强,主要是仰仗骑兵。《汉书》卷49《晁错传》引他的说法:“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表明汉军的兵器和组织的严密,即使在汉武帝之前就已胜过匈奴军。剧中编造为匈奴使用西域的精钢做刀,胜于汉剑,故引发汉武帝通西域的打算,当然不符史实,因而是不合情理的艺术虚构。我看电视剧时,就在想,要为汉武帝通西域编造理由其实不难,最合情合理者无非是马。中国内地传统的马都是蒙古马,个头小,跑不快,其优点是耐粗放饲养。世界的良马,大抵源自中亚。正是汉武帝引进中亚大宛良马,改良了中原马种,前辈学者对此早已发表了研究成果。人们不难看到今存的考古实物,秦始皇兵马俑的铜马都是蒙古马,而东汉著名的“马踏飞燕”的铜马正是不同于前的良马,乃是自汉武帝以后,改良中原马种的实证。

马镫:从考古实物看,马镫发明于中国晋代,大约尚在汉武帝之后三、四百年。小小马镫,是古代的一件大发明,没有马镫,就不可能有完善的骑兵。汉代的骑兵都是有鞍无镫。当然,要演员们骑无镫之马,对演戏有相当大的困难。

内阁:戏中使用内阁,作为中央政府的代名词。其实,将内阁作为中枢机构是晚至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后。譬如《北齐书》卷36《邢邵传》说:“与妇甚踈,未尝内宿,自云尝昼入内阁,为狗所吠。言毕,便抚掌大笑。”此处的内阁就是内室。《宋史》卷351《朱谔传》,朱谔建议宋徽宗“开内阁,延羣臣,从容论道”。这只是指皇帝的深居处而已,与明代作为中枢机构完全不同。汉代当然不可能有明代的内阁制,并由此产生的入阁、阁臣、阁老等特殊名词。

奏摺:奏摺的“摺”如今在简体字中与“折”归并。所谓奏折、折子之类还是晚至清代的名词,奏文一般折叠。在清以前的汉,自然不能称奏折。清以前可称奏、奏议、奏疏、奏札、札子之类,各代的名目也有不同。

太监:如今人们已习惯于将古代宫中的宦官称太监。还有一句流行的俗话,皇帝不急,急死太监。其实,在明代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太监”与“大监”相通,只是将作监、司天监、军器监之类长官的通称和尊称,不是宦官。《宋史》卷168《职官志》,“唐令”,“太史局为司天监,置大监,正三品”。同书卷454《赵时赏传》:“捍战有功,升直宝章阁、军器太监”。《元史》卷25《仁宗纪》延佑三年,“增置晋王部断事官四员,都水太监二员”。《古今小说》(《喻世明言》)卷11《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其实是一部宋人话本,其中说: “仁宗问司天台苗太监。”这些都是明以前的“太监”不是宦官的例证。

如何称呼宫中被割去男性生殖器者,各代不同。大体上说,秦以前称寺、寺人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12说:“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内豎掌内外之通令,皆掌婦人之事,是自内小臣以下皆用奄人为官也。”“奄”与“阉”通。如《诗经?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瞻卬》篇:“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左传》成公十七年:“郤至奉豕,寺人孟张夺之,郤至射而杀之。”《国语?晋语》:“(晋)献公使寺人勃鞮伐公于蒲城,(晋)文公逾垣,勃鞮斩其袪。”自汉代至元代则通称宦官、内侍等。如《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汉书》卷2《惠帝纪》:“宦官尚食比郎中。”應劭注说:“宦官,閽寺也。”晚至《宋史》和《元史》都为一些重要的宦官设《宦者传》。《元史》卷144《答里麻传》:“朝廷遣宦官伯颜催督绣段,横取民财。”到明清时代方通称太监。如果汉代的宦官就称太监,当然是错误的。

称谓:中国历朝历代的称谓变迁很大。如今成为影视剧程式的称谓,如老爷、小姐、某大人等,大抵是始自元杂剧。反映稍早时代的《水浒传》就未使用此类称谓,不用说更早的时代了。例如迟至宋代,“老爷”还没有形成通用的称谓。南宋初造反的巫师钟相,他用迷信鼓动群众,人称“钟老爷”,纷纷前去“拜爷”,“拜爷”就是“拜父”,“钟老爷”即是钟老父。宋人也有“小姐”的称呼,但决不是指富贵之家的女儿,如《夷坚三志己》卷4《傅九林小姐》说傅九“与散乐林小姐绸缪”,类似于今之三陪女郎。即使是富贵之家的女儿,则称小娘子或女娘子。汉代的称谓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譬如刘邦本无名,人称“刘季”,用现代语就是刘老三或老四。《史记》卷55《留侯世家》载刘邦骂道:“竖儒,几败而公事!”“而”与“尔”通,“竖儒”、“竖子”是詈语,据同书卷97《郦生传》注:“竖者,僮仆之称。”比喻为奴仆。同书卷97《陆贾传》中,刘邦又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他自称“而公”、“乃公”,这又是秦汉时的流氓话“你老子”。从史料上看,皇帝也并不总是自称“朕”,也可自称“我”或“吾”。汉时下级见官长,可称“足下”、“君”等,封侯的可称“君侯”,见《史记》卷97《朱建传》。皇帝称臣僚,客气一点,也可叫“君”、“公”、“先生”、“子”。如《史记》卷56《陈丞相世家》载,刘邦呼陈平就称“先生”或“子”。臣僚称皇帝第二人称是“陛下”,第三人称叫“上”。《留侯世家》载张良对刘邦说:“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可知“上”有时也可作为第二人称。汉时第二人称一般可叫“汝”、“若”。此外,如《陈丞相世家》中王陵之母谦称“老妾”,同书卷92《淮阴侯传》中漂母尊称一个穷困青年韩信为“王孙”,相当于后世的公子,也应是当时的一般称谓。既然是汉代的史剧,无疑应尽量使用汉代的称谓。

我接触过一些影视工作者,他们往往喜欢尽量发挥自己的“创作自由”,不愿意受各朝各代的不同名物制度、社会风俗等拘束,按自由的想象,编造一些当时不可能发生的情节。我曾开玩笑说,依他们的创作思想,一二百年后演文革戏,红卫兵是否可以穿牛仔裤,啃肯德基,嚼口香糖,唱流行歌曲?但是,如果是真正有志气的影视工作者,肯定也会认真思考一些行家的批评,既要编历史剧,就须认真了解现代史学研究,使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更加贴近古代的历史真实。《汉武大帝》的一些疏略表明,尽管编导者仔细阅读了《史记》和《汉书》,但光读这两部书,显然是不够的。

古人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现代许多学科而论,就完全用不着,但对史学就用得着。考察各地名胜古迹、考古遗址、古战场等,或可发现光看文献和图片可能忽略的问题,甚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2002年夏,我们一行约一百人,由旅行社安排,从兰州横贯河西走廊,前往向往已久的敦煌。坐的是大轿车,住宿的是三星级宾馆。但四天行程,有些同行竟腹泻或发高烧,大多数人虽未得病,因连续参观和坐车,也十分疲劳。事后,我与台湾东吴大学的同乡、刘静贞教授交谈,她说,祖国西北是“可爱”的。我说,自己的最大收获,是真切体会到当年霍去病夺据河西走廊,是一次伟大的远征。我们现代化的旅行,尚如此狼狈。当时的汉军骑的是无镫马,长驱和转战追奔三千余里,大致相当于如今北京到上海的路程,且不说打仗,就是行军、露宿、后勤、疾病等艰难,就可想而知。当然,当时的河西走廊是牧业区,其生态环境强于现代,据记载,汉时还是“美水草,冬温夏凉”。现在的河西走廊则是沙碛和耕地交错,与关中平原显然有异。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看,唯有掌控了河西走廊,方能掌控大西北,方能连结中亚。这次远征无疑是汉对匈奴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仗,当时起着断匈奴右臂的战略功效,使匈奴永远失去了河西走廊这块宝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可惜传世的文献记载过于简单,如果换做今人,肯定可写一部几十万字的从军记,详述远征的方方面面。

从《汉武大帝》谈古代席地而坐等礼俗

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风俗大约持续了三千年,在唐宋之际方发生变化。但是,东邻日本却仍然长时间保留了中国此种风俗和相应的礼仪,可称是中华古风俗的活化石。中国人如今已不易理解古代的风俗和礼仪,但只消看一下那怕是日本上世纪中叶的电影,就易于理解。电视剧《汉武大帝》对席地而坐的礼仪显然表现得不到位。

了解古代席地而坐其实涉及三个相关方面的问题,即坐姿、礼仪和家具。

古代席地而坐的礼貌姿态就是坐,坐即跪坐,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与跪的姿势相近。故席在家具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席方能坐。“正襟危坐”就是指严肃的跪坐姿态。《论语?卫灵公》:“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这就是当时入室后的起码礼节。但今人不妨试一下,即使跪坐几分钟,膝盖就感到疼痛难受了。日本人使用“疊”(たたみ),就是为减轻或消除膝盖的疼痛难受。古代君臣之间谈话是严肃的,故一般必须使用坐的姿态。人们常引《汉书》卷48《贾谊传》,他与汉文帝谈“至夜半,文帝前席”。在跪坐的姿态下,汉文帝听得入耳,他的膝盖就不知不觉地在席上前移。

从考古实物看,安阳出土的商代玉人和石人雕像已有跪坐姿势,另有四盘磨村出土贵族白石雕像,双手后撑,膝盖弯曲坐地,头部斜仰的姿势,人体呈倒W形,看来也是一种商人的坐姿,后世似未沿用。秦兵马俑有蹲跪式,即半跪,古语或称“跽”,是由坐到起的动作,含有戒备之意。《史记》卷7《项羽本纪》载,在鸿门宴上,樊哙突入,“项王按剑而跽”,此处解释为半跪,较合情理。踞即是蹲,这在古代不是一种礼貌的姿势。坐地而双腿伸开,则称箕踞,更是不礼貌者。《战国策?燕策》叙述荆轲刺秦始皇不成,“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卷89《张耳传》写张敖见汉高祖刘邦,“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故《礼记?曲礼上》说“坐毋箕”。另有一种盘腿坐的姿势,古人最初不用,大致是佛教传入后的事,称为“跏趺坐”,来源于梵文的音译。《法苑珠林》卷13说:“宝莲华上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当然,佛教的“跏趺坐”不是随便盘腿。佛教是东汉传入中土的,表现西汉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出现盘腿等姿势,自然成了败笔。

当然,贵人坐在席上,旁边有侍者,他们一般是站立,其礼貌姿势是拱手而立,商代的陶俑已有拱手式,应是奴隶身份。

宋代的朱熹已生活在非席地而坐的时代,但耳目相接,他在《朱文公文集》卷68《跪坐拜说》和《朱子语类》卷91介绍了前代的室内礼仪。“古人坐於地,未必是盘足,必是跪。以其惯了,故脚不痛”。“跪坐,故两手下为拜”。“盖古坐时只跪坐在地,拜时亦容易”。“若拜时,亦只低手祗揖,便是肃拜”,其实就是稍变跪坐的姿势,两手撑席。“稽首拜,头至地;顿首拜,头叩地;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对照日本电影里反映的动作,上述说法就可以理解。此类礼节其实都是跪坐姿势的衍生。

古人也有揖礼。《尚书?康王之诰》说,康“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再拜,稽首。王义嗣德答拜。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最后是“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揖礼的规格较拜礼低,并且有时可能是室外礼和告别礼。《左传》成公六年,晋“公揖而入,(韩)献子从”。《史记》卷8《高祖本纪》载:“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司马迁对汉高祖刘邦的描写有不少传神的史笔,活灵活现地刻划了汉高祖的粗野流氓气质。其中涉及到当时的席地而坐的礼俗,今人若不懂此种礼俗,就无法理解他史笔之妙。用今人的语言说,则是刘邦坐在床边。但依照汉时的概念,只有跪坐方是“坐”,此种后人公认的垂足坐姿只能叫“踞”,是很不礼貌的。郦生就以降格礼对无礼,在室内不行通常的在席上的拜礼,而改行站立的揖礼。同书卷91《黥布传》也说:“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英布因刘邦“踞床洗”而召见,视为侮辱,甚至打算自杀。同书卷97《陆贾传》说他见南越王尉他,尉他“箕踞见陆生”,经陆贾“进说”,“於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连忙改用礼貌的跪坐姿势。电视剧《汉武大帝》有些镜头是臣僚到殿内进见皇帝就行揖礼,这自然是不合情理的。

到了取消席地而坐的宋代,人们就以揖礼为主了,所谓叉手、唱喏之类,都是配合揖礼的。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17记载自己被俘到元大都,丞相博罗召见,文天祥“长揖”,通事(翻译)命他行蒙古“跪”礼,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 尽管如此,但跪拜之礼并未全废,室内或某些礼仪不再铺席,就另设褥位。如《宋史》卷103,卷108《礼志》记载皇宫祀高禖神求子,“褥位以绯”,“乃请皇后行礼,导至褥位,皆再拜”。南宋给宋徽宗“发册宝之礼”,宋高宗“诣册宝幄东褥位,西向立”,“再拜”。

《荀子?礼论》说:“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此处说到古时三种重要家具,一是席,二是床,三是几。以下分别加以交待。

《周礼?春官》注说:“筵,亦席也。鋪陳曰筵,藉之曰席。”这就是“筵席”一词的起源。古时宴会,先铺大席子为筵,后铺小席子为席。《仪礼?士冠礼》说:“將冠者即筵坐。”可见古时就宴应是跪坐。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也往往不注意这种规矩。《论语?乡党》说孔子“席不正,不坐”。《韩非子?十过》追述夏禹“缦帛为茵,蒋席颇缘”,“此弥侈矣”。商代“茵、席雕文,此弥侈矣”。《尚书?顾命》说西周时,“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西序东向,敷重底席,缀纯,文贝仍几。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周礼?春官》记载,“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五席有“莞、藻、次、蒲、熊”。席的品种和装饰,用以表现西周王室的豪华排场和气派。《礼记?礼器》说:“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形容生活简朴,《左传》哀公元年称“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当时统治阶级不仅用几重席,还有茵,茵是软垫。《诗经?行苇》描写宴会说:“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仪礼?士相见礼》:“若君赐之爵,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这是描写席上不得穿鞋。《后汉书》卷27《宣秉传》载,汉光武帝“特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可见往往是几人合着跪坐一席,“专席”“独坐”当然是殊恩。

因古人生活起居与席的关系过于密切,就出现了如避席之类常用语。《御定孝经注?开宗明义章第一》解释“曾子避席”说:“礼,师有问,则避席起答。曾子闻孔子之言甚大且深,故瞿然起敬,避席立对。”出于起敬、惶恐、辞让等情况,古人就往往采用避席的动作。《史记》卷104褚少孙补《田仁传》记载,田仁与任安“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以此表示不愿与骑奴为伍。《世说新语》卷上《德行》记述管宁与华歆断交,两人“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断交以割席的方式,这在垂足坐的后世是不可能采用的。古代臣僚上殿坐席,就必须脱鞋,《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载,汉高祖“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就成为特殊的礼遇。“趋”是臣子入朝必须快走的礼仪。后来的权臣,如曹操、司马懿等都袭用此礼。《资治通鉴》卷185载:“隋恭帝诏唐王(李渊)剑履上殿,赞拜不名”。据胡三省注,当时仍然保留席地而坐的风俗,臣僚“引升殿,皆就席,解(剑)而后升”。“凡朝会赞拜,则曰‘某官某’,不名,亦殊礼也”。古人讲究名讳,不直呼大臣的名,也是殊礼。“拜”当然是前引朱熹所说的“跪坐,故两手下为拜”。

估计即使是古代贵族,最初大约就是在筵席上举行宴会。但史料和实物表明,西周时已发明了“几”的家具,前引史料证明,宴会必设几。《周礼?春官》记载的五几有“玉、彫、彤、漆、素”。案最初是指有脚的托盘,用以盛放食物。宋代《事物纪原》卷8《案》说:“有虞、三代有俎而无案,战国始有其称,燕太子丹与荆轲等案而食,是也。案盖俎之遗也。”《史记》巻104《田叔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髙祖箕踞骂之。”这是一例。东汉有著名的孟光“举案齐眉”,礼敬丈夫的故事。《周礼?考工记》说:“案十有二寸。”按一般的研究,《考工记》是战国时的作品。战国时的度量衡已经相当邈远,姑以1尺约相当22.5厘米计,约高27厘米,不足1市尺。出现案一类带脚的托盘,可能如梁鸿和孟光那样贫寒之家,未必有经济能力置办几,饮食简陋,就以案代几,据案就食。故后来案渐与几混用。《后汉书志》第1《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 “室中以木为案”。同书第6《礼仪志》下“大丧”,其器具有“瓦案九,瓦大杯十六,容三升”。瓦案大致仍应是托盘,但木案既不盛食物,实际上应是几之类。《三国志》卷54《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说,孙“权拔刀斫前奏案”,自然是指桌一类。后世更演变为几小案大,典型的实例是《新唐书》卷49下《百官志》所载,节度使“视事之日,设礼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姑以1唐尺长0.3米计,高为0.36米,四方桌面各长2.4米。这仍是席地而坐时代的矮桌,而其桌面却要比如今的八仙桌大得多。“桌”字晚出,隋代的《广韵》卷5在“觉”字韵下有“桌”字,但未说明其含义。北宋司马光《书仪》卷3称桌或桌子,这已进入了垂足而坐的时代。朱熹《朱子语类》卷90说:“古人祭祀,只是席地。今祭祀時,須一椅一桌,木主置椅上。”反映了宋代与唐以前的风俗差别。

床在周代已有记载。《诗经?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这是追述周的先祖出生。又《北山》诗:“或息偃在床。”学者们早已指出,古代的床是卧具兼坐具,而床脚很短。《仪礼?士丧礼》:“入,坐于床东。”《史记》卷122《酷吏列传》载张“汤坐床上”,可知坐床的姿势是跪坐。床上可设笫,即竹编的垫,又如《史记》卷126褚少孙补《西门豹传》有“嫁女床席”,《后汉书》卷37《桓荣传》有“床茵、帷帐”,如此之类,都属床上用品。帝后专用者可称御床。《后汉书》卷10《阴皇后纪》说,汉明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三国志》卷9《曹爽传》引司马懿奏:“臣昔从辽东还,先帝(魏明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榻是床的变种,出现稍晚,《后汉书》卷53《徐穉传》说,“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穉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可知榻最初是较小的,可以悬挂。《北齐书》卷38《赵彦深传》说他“或升御榻”。在席地而坐之时,皇帝让臣僚升御床或御榻,算是一种殊礼。后世垂足坐,皇帝独处御座,自然再无臣僚“升御床”的景象。

学者们对胡床早有不少研究,这是游牧民族一种轻便的折叠凳。胡床引进时,内地显然没有其他相似的家具,相近的只是床,遂取名胡床。古代的床是坐卧两用,而胡床既是不能卧,也不能坐,即跪坐。按照古人的概念,只能是“踞”在其上。但胡床既有实用价值,终于流传,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椅、凳之类新家具,对改变汉人席地而坐的礼俗,起了相当作用。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说:“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

由此可见,在席地而坐的时代,帝王召见臣僚,可有多种场面。汉文帝与贾谊谈话,应是皇帝面南,跪坐席上,而贾谊则面北,相对跪坐。《世说新语》卷中《赏誉》说许询与晋简文帝跪坐交谈,“不觉造膝,共叉手语,达于将旦”,也是类似场面。帝王面南,跪坐在御几或御案之后,召见臣僚,也是一种场面。再如帝王面南,跪坐在御床或御榻上,召见臣僚。此种场面,如今的影视剧中就往往忽略。《世说新语》卷下《容止》说,“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然而匈奴使者所注意的,竟是“床头捉刀人”,大致反映此种场面。此外,如魏明帝对司马懿托孤,估计病危的魏明帝只能躺在床上,而“升御床”的司马懿大约是在矮脚御床上跪坐。刘备向诸葛亮托孤,估计也是类似场面。

传世的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为今人提供了由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坐的生动实证。夜宴自然是非正式的宽松场合,不必过于拘泥礼俗。从画面上看,屋内全是使用高脚椅和坐墩,人们垂足而坐,坐在床上的姿态都相当随便,没有跪坐。特别有趣的,是韩熙载本人是盘腿坐在一张大靠背椅上。由于佛教的影响愈益广泛,唐人使用跏趺坐的姿态已相当普通。如闫立本《步辇图》中,唐太宗也是盘腿坐在步辇上。按个人的体验,盘腿的坐姿显然要比跪坐舒服些。《鸡肋编》卷下说,“古人坐席,故以伸足为箕倨。今世坐榻,乃以垂足为礼,盖相反矣”。“《唐书》尚有坐席之遗风,今僧徒犹为古耳”。

即使到了辽宋金元时,皇帝的座位还是沿用前代遗俗,称为御榻。《宋史》卷278《马全义传》说,宋太祖“召全义,赐食御榻前问计”。同书卷382《李弥逊传》载,南宋初,群臣反对和议,秦桧“於御榻前求去,欲要决意屈己从和”。《辽史》卷49《礼志》载祭山仪,皇帝和皇后“升南坛御榻坐。羣臣、命妇分班,以次入就位”。《金史》卷36《礼志》载受尊号仪,“又设御榻于坛上”。《元史》卷67《礼乐志》载“元正受朝仪”:“宣徽使奉随至御榻前。”即使到明朝,《明史紀事本末》卷42载,弘治十六年,“上召(刘)大夏入御榻前”。

关于御榻的样式,《宋史》卷148《仪卫志》有一段文字:“驾头,一名宝床,正衙法坐也。香木为之,四足瑑山(玉雕的山),以龙卷之。坐面用藤织云龙,四围错采,绘走龙形,微曲。上加绯罗绣褥,裹以绯罗绣帕。每车驾出幸,则使老内臣马上拥之,为前驱焉。”既称皇帝“正衙”所用的“法坐”,应即是御榻。但“老内臣”能“马上拥之”,就不会是一个大床,实际上已缩小到与龙椅差不多,臣僚不可能像前代那样“升御榻”。除了“法坐”之外,御榻也可有其他称呼,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4嘉祐六年七月壬辰注中称“御座”,《东京梦华录》卷6《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中称“金交椅”,“御椅子皆黄罗珠蹙”,《梦粱录》卷1《车驾诣景灵宫孟飨》称“黄罗、珠子蹙、百花背座御椅子并脚踏”,“御校椅”,《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称“金龙御座”。但说御榻即是交椅、椅子,应是不错的。

龙椅的名称出现似更晚。《元史》卷78《舆服志》载,在玉“辂之中,金涂鍮石较碾玉龙椅”,其他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都设“龙椅”。元代的龙椅还是设在车中,明清时,龙椅方逐渐成为皇帝的正式坐椅。《绥寇纪略》卷12,崇祯八年火灾,“火延及于茵蓐、御座,为文皇帝盘龙椅皆焚”。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4引徐度之说:“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看来坐椅子之类尚有一个普及的过程。《桯史》卷7《优伶诙语》记载伶人讽刺秦桧“但坐太师交倚”,而将宋钦宗回归“掉脑後”。“太师交倚”是一种“荷叶交倚”。据《贵耳集》卷下,是由临安尹吴渊“奉承”秦桧,“出意撰制荷叶讬首四十柄”,“遂号太师样”。据《宋史》卷113《礼志》,《大金集礼》卷8《守国仪》,坐具另有绣墩、蒲墩、杌子之类。《郧溪集》卷26《送蔡同年守四明》诗说:“尚书蔡公在廊庙,器业文章第一人。绣墪赐坐议大政,天子称之社稷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0庆历三年三月戊子条,宋仁宗引见宰相吕夷简,“命内侍取杌子,舆以前,夷简引避久之”。《元史》卷79《舆服志》载有交椅和杌子,杌子为“四脚小床”,即是如今的凳子。《宋史》卷283《丁谓传》记载,宋真宗“赐坐,左右欲设墩”,丁谓说:“有旨复平章事。”于是“更以杌进”。看来宋时杌的地位又高于墩。

中国人常说衣、食、住、行,这四项当然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或风俗史的重要内容。就住而论,古代主要发生两次大变化:一是自西周开始,以砖瓦木结构房屋取代了夏商时期的茅茨土阶,这是一大进步,直到清代为止,中国式的居屋大致还是沿用砖瓦木结构;二是在唐宋之际,人们在室内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坐,由此引起家具和礼仪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像京剧等戏曲,演出各朝各代的故事,都一律用明朝的服饰和家具。如今有一些新编的京剧,开始注意不同朝代的服饰差异,这是一种进步。但对席地而坐时代的家具和跪坐等姿势仍未有足够的表现。我常在想,可否为席地而坐时代的跪坐、拜、顿首、稽首、拜手等动作,为当时的几、矮脚床等,再设计一套艺术化的表演程式。这不仅可以丰

同类推荐
  • 少年赤子心

    少年赤子心

    某个平行时空,朱元璋死了,陈友谅赢了,大汉取代大明统治中华大地两百六十余年后,一山之隔的北方,该来的如期而至,不该来的似乎也在蠢蠢欲动。另一方面,大汉朝廷内部仍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阉党,晋党还有浙党之间的权力游戏一刻不停在天下的每一处,轮番上演。既有奸佞小人横行霸道,当有少年英雄横空出世!这是一群中华儿女,以不曾磨灭的赤子之心为笔,以永不冷却的热血为墨,所勾画出的不朽画卷。————主线权谋天下纵横捭阖富国强兵,兼职撒狗粮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属于他/她的故事,有悲也有喜,总体来说积极向上,希望你们能喜欢本文架空历史,并非严肃历史文,请勿对号入座
  • 木匠

    木匠

    他十三岁拜师学艺,十六岁出徒,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木匠生涯,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了闪光点。他能坚持为乡亲免费送春联几十年;他救活濒临饿死的玉儿,并为她安了家;他承诺并兑现为师父师母养老送终;他曾被鬼子抓去当过劳工;他成功的把两个朝鲜劳工送到东北;他组织村里的青年干掉了闯入村里的两个鬼子;他在村里办了义务扫盲班;晚年的时候,他把几十年的手艺传给了年轻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些能干惊天动地的大事的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平凡人的功绩,因为他们同样是不可磨灭的。
  • 宅男的奇幻穿越之旅

    宅男的奇幻穿越之旅

    一个在现代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宅男,江怀玉,因为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星域神圣守卫-萝莉神兰兰,开始了自己的穿越之旅,先是来到了盛世大唐,成为了一代名将秦琼的儿子,这第一次穿越,好像不是那么如意,毕竟秦琼是个老土的传统英雄豪杰啊,可是这高品官二代、富二代的身份,还有古代三妻四妾的容许,还有自己那什么都略懂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自己那不想籍籍无名,对成功和美人的渴望,怎么会那么容易屈服于秦老爹的虎威呢,开玩笑,这才第一次穿越,就这么无趣,还有什么信心继续穿!
  • 妻为大都督

    妻为大都督

    【火爆历史,轻松爽文】穿越为女都督之夫,崔文卿誓要侍奉娘子鞍前马后,床前榻后,打败一切来犯之敌。当然,偶尔也得出去偷个腥,顺带搅动天下风云。已有完本书籍《帝婿》《执掌武唐》,质量保证,欢迎入坑!书友群号:146965092
  • 崖山之前

    崖山之前

    崖山之后无中国读史至此每每扼腕感叹现代少年穿越蒙古崛起之时扭转中华国运第一次写小说如果您觉得值得一读请推荐收藏真诚恳求留言指教谢绝谩骂
热门推荐
  • 我的青春穿越物语果然有问题

    我的青春穿越物语果然有问题

    本以为暑假到了我终于能度过一个普通的暑假了,但没想到暑假的第一天还没过去,我就被平冢老师叫出去,这还不是最惨的,晚上我竟然迷迷糊糊地穿越了,哎~我的青春穿越物语果然有问题。
  • 穿越位面之无敌神通

    穿越位面之无敌神通

    屌丝获得穿越的神通的故事,神话里面夺得长生不死药,火影里面夺得轮回眼和转生眼。倩女幽魂里与燕赤霞喝酒论道………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无夜之名

    无夜之名

    长夜已至。远方是严峻无声的冰冷天幕,和淡淡漂流的白月清辉。有谁漆黑的瞳孔里,映照着斑驳的光和影子。名为纪寒的少年被卷进的一个关于“守夜人”的世界。在前方等待着他的,是未知所带来的惊喜?亦或是早已被谁决定好的命运?
  • 重生之都市唯我至尊

    重生之都市唯我至尊

    至尊强者赵一心,遭强敌埋伏,自爆修为,却意外回到了高三时代,自此一路强推,势不可挡。上一世,虽霸绝宇宙,却孤独一生。这一世,定了却遗憾,重登至尊境。
  • 星际海盗成长史

    星际海盗成长史

    出身在星际和平时代,孟君从小就决定不走寻常路。从籍籍无闻的平凡少女到赫赫有名的星际海盗,她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人有多大胆,生活就有多斑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清越思来

    清越思来

    清越清越,顾九虞想,即便再相见是在一场灵异事件里,她也愿意走一遭,遇一次。
  • 法医王妃之邪佞王爷慢慢追

    法医王妃之邪佞王爷慢慢追

    一场事故,让现代法医即墨青菀成为了一具古代敛房里的尸体,本能的尸检,意外的带来真相,平反一桩冤案。府衙府官的招揽,让她成为了府衙之中唯一的仵作,却不料王爷府的一桩案子,偶遇双眸殊色的王爷,却从此被纠缠..........生下来开始,双眸殊色让苍山映这个皇子被所有人疏远,十几岁征战沙场,战神之名得来不易,却没有人知道他所希望,唯独那一人的那一句话,让他心中绽放万丈光芒,自此以后,是追是缠,他都要把这人留在身边.........
  • 时光影画

    时光影画

    华娱系列,非诚勿扰!~~~~~追求光影梦幻般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安,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如果心中畏惧,就不要试图踏入这个迷人的殿堂,那意味着你一辈子也无法瞻仰到它美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