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18900000006

第6章

一到底是什么

《参同契》上次讲到这个“一”,这个问题在后代的道家,是个争论的焦点。后来修道人产生的争论是“守一”,这是专门的术语。一般都在这个身体上守一,于是守一就变成守窍。所谓守窍,普通的就是守三个丹田,这不是说守丹田就是对的,我只是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一般都守上窍,就是印堂、山根这里。这是中国人看相的名称,所谓印堂是左右眉毛之间,山根还要低一点,在鼻梁上端和额头连接的地方,在道家的术语称之为上窍。下窍是在肚脐以下一寸三分。中窍是两个乳房的中间。后代的道家所谓三窍,也叫三丹田,前面都介绍过了。古人好像传一个窍,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另外还有个名词叫作“祖窍”,那又不一样了!

这些丹经所谓守一,是根据老子所讲一的道理,“得其一,万事毕”,一般守着这么一个地方,死死地打坐,认为是守窍,是守一,就是修神仙之道。有没有效果呢?有效果,效果很简单,但并不是什么神仙的道法。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某一点,久了以后,气血都向这一点集中,因此发生特别的现象。有些守窍守到神经受气血的影响,内在震动。像这些特别现象一来,配上自己心理上的观念,就认为这是气脉走通得道了,其实这都不相干的。你如果每天看那个手指头,看了三年,这个指头会变长变胖,因为精神专注的作用。

但是守上窍,血压高不能守;血压低的或贫血的人,初步学也很困难,头会发晕。守下丹田更严重,有些人越守肚子越大,不是小腹大就是胃这里特别鼓出来。女性守下丹田往往毛病更多。这三窍是有作用的,与一般中医所讲的上中下三焦有连带关系。但三焦究竟是个什么很难讲,我们外行勉强讲内行的话,应该是属于荷尔蒙所分布的腺路。

但是,“得其一,万事毕”,不是仅仅讲守窍这个道理。“一”是个什么?所以我希望诸位看一下朱云阳真人的注解,他的注解等于吃很稳当的中药,虽然不能救命,但是不会有后遗症。他说:“太上云,得其一,万事毕。又曰,谷神不死,是谓元牝。”所谓太上就是老子,是道教对他的尊称。在老子《道德经》上有谷神、元牝的名称,过去我们研究老子的时候已经提到过谷神,谷就是山谷,是个狭长阴暗的地方,有三角形、布袋形、长方形。有一种山谷是进去之后没有出路,等于山洞一样,不过比较大而深,空气不对流,所以有回音,这样的地方不能住人。另一种山谷是两头相通的,空气对流,但是幽深。谷神是形容一个空灵的地方,越是空到极点,我们反而感觉很难受,好像其中有神,有不可知的一股力量,这是老子所讲的谷神。

元牝,现在用的这个“元”字,老子原书是“玄”。这个“玄”字研究起来也很麻烦,根据老子自己所说,是“玄之又玄”,简直是不能解释。后世的学术家又分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玄字代表了宇宙的形象,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是个连环圈,彼此相连,你说它属于哪一头,都不一定。另一种属于唯物思想的解释,这个“玄”字古代是上面点一点,挂下来一条线,连着两个圆圈。那个就代表细菌、微生物,或者人的精虫,这些东西都属于古代的玄字,它是个象形,像小虫一样活动的东西。

谷神与本性

“牝牡”两字是母性、公性的生物分类代名词,所以我们一看“牡”就晓得是公的,一看“牝”就晓得是母的。宇宙间万有生命都从母性的身体而生,所以它叫“玄牝”。谷神不死,空灵的那个地方,它使用的价值永远不会死,这是老子的话。我们的重点现在不是老子,是研究丹道。

他下面说:“谷神至虚而至灵,其妙生生不已。”这是谷神,至妙至灵是个空洞的东西,空洞的东西反应很快的,佛学所谓感应道交。“感应”两个字从《易经·系传》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讲这个生命的本来。谷神这个东西,生生不已,“从生生不已处,分出元牝”,是一个能够生万物的根源。

元牝与谷神名称不同,“其体则一,其用则两”,是一个东西,但作用不同。一般修道家的,专门在身体上找这个东西。身体上找就很难了,我们千万不要想在身体上找。譬如我们晓得人体的神经、气脉是左右交叉的,所以你守上窍,有时候影响下部,守下窍影响上部,这是一套医学的道理,可以说是道的术。术的意思是一种方法,不是道体。

元牝与谷神是一个东西,生生不已的,是真正的秘密,“秘在掩蔽二字”。掩就是蔽,蔽也就是掩。等于我们讲古代有个人学作诗,作了一句“关门闭户掩柴扉”,关门是关门,闭户也是关门,掩柴扉也是关门,说了半天只讲一件事,岂不是空话吗!可是他在文字上,有三种不同玩法。我们假设这书中的话也在玩文字,“掩者,掩其玄门,蔽者,蔽其牝户”,这句话还是没有老老实实讲出来玄门在哪里,牝户在哪里。

“若非一者在中,岂能掩蔽”,就是中间这一点的作用,就把它关闭。“然非掩蔽于外,亦不成其为一”,外面关闭了,里头才能够得一。看道书真要命,每到这种重要的地方,就是一句话:“此中窍妙,非得真师指授。”要真师指点!我晓得哪个是真师呀?困难就在这里。佛学说到“善知识”,就是明师,如果“不择利智而教之”,老师对这个学生前生的根器都不知道,随便传法,这个老师是犯戒的,很严重呀,犯戒是下地狱的。依佛家的讲法,弟子对老师不选择,也是犯戒的。所以讲了半天,双方最好都不要干。老师如果得道有神通知道前生,那比较好办;我们当弟子的就很难办了,谁晓得哪一个是明师呢?这就是道家和密宗的考验,讲到最后留一手,始终不讲。其中的巧妙就是,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纵饶慧过颜闵,莫能强猜”,就算你的聪明智慧超过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闵子骞,你也推测不出来。“况世间凡夫乎!”更何况一般凡夫,更推测不出来了。我们现在只好看书研究了,哪里去找个明师呢?

“故曰,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所云黄中,是指出祖窍之中。”这里又来个祖窍。“所云一者,是指出祖窍之一。知中,则知窍。知一,则知窍中之妙。知窍中之妙,便知本来祖性,便知守中抱一,是养性第一步工夫。”知窍中的妙,你就明心见性了。正统的道家讲性命双修,不能只修一边。所以道家看学佛的人,只念佛、打坐、参禅,那是修性不修命,所以身体搞不好。几乎每一个学佛的人都面带菜色,百病丛生,都有病。因为他只修性不修命,从心性入手,命功不知道,“此是修行第一病”。你说自己修行怎么好,但是身体又那么坏,比普通人还差,这个就是不大对了。但是道家也反对只练身体,红光满面,相貌堂堂,好像百病不生,最后倒下来死的时候,一下子就走了。这个叫做只修命不修性,没有修明心见性,只锻炼身体,守窍,“万劫阴灵难入圣”。你修一万辈子,还是不能成仙成佛。因此,道家主张性命要双修。

那么这里所谈的,就是说要知道本性在哪里。现在我们有个问题,本性是不是在谷神境界玄牝不死的那个祖窍里头?他在这里露了一个消息,把这个形象给我们画出来了:“守中抱一”,在真正得定的境界,到了气住脉停,虽然不谈明心见性,这是“养性第一步工夫”。所以我们大家讲气脉打通,为什么修行要打通气脉呢?打通气脉的目的是气住,气满足了,充电一样充满了就停住了,那么脉也停了。这个后天的作用不来,自性的清明就不会现前。道家把这个讲得很高,即使如此,不过是到达“养性的第一步工夫”。一点没有错!这一点我很同意,承认他这个说法是对的。不要认为得定了,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还不是那么简单。更何况你的思想妄念始终定不了,连守中抱一都还没有做到,气住脉停更谈不上。因此,不要说明心见性,连养性的第一步功夫都没有到。

两窍互用章第七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此两孔穴法,金炁亦相胥。

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阴阳之始,元含黄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车。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太渊,乍沉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境隅。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炼为表卫,白里真居。

方圆径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阙,状似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守御密固,遏绝奸邪。曲阁相连,以戒不虞。可以无思,难以愁劳。神炁满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动静休息,常与人俱。

两窍互用

这一章也是讲养性,我们先看朱云阳祖师的分类注解。“此章,直指坎离两窍之用,为金丹关键也。”现在讲坎离两窍,坎是耳朵,离是眼睛,打坐的时候,就是修四个字:“收视返听。”那么佛家呢?“收视”,就是观自在菩萨的法门,有观有照,是收视的功夫;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则是返听的功夫,这是两条路。佛学在翻译的时候,有“观世音”“观自在”两种名称,所代表的则是两种修行的方法。这是举个例子,说明坎离两窍。

到现在为止,还不晓得这两窍在哪里,还没有找到呢!在本章里头讲它为金丹的关键,我们修道想修成这一颗丹,吃下去长生不死,那么这个药在哪里找呢?不在外面找,因为它就在我们自己生命里头。所以中国有些道书,这个药字写成左边一个自己的自,右边写一个家庭的家,自家下面写一个水字,写成“□”,就是自家本身上的东西。但是你看到这个水字不要误会,连小便都不敢放了,那就不得了啦。

有些修道家的人一辈子不洗澡,怕洗澡漏了元气,不敢放屁,说放屁也把元气放掉了。所以忍屁不放,久而久之脸上一股黑气,大小便中毒了。修道家的千奇百怪,千万不要走这样错误的路。有许多修道的朋友一看就是这个路数。我说你肠子里的瓦斯不放掉,将来里头会结块成病的,那真是“结丹”了。那个丹是担心之“担”!结成硬块就只有动刀了。

上德与下德

原文:“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上德、下德两个名称,是老子提出来的。昨天正有几位先生谈到,有一位素来不同意老子,他对老子的阴柔之道很有意见。

我说老子阴柔之道没有错,阴柔不是害人,阴柔之道最高是道德,所以老子这本书称《道德经》。我说你老兄不要忘了,老子这一本书分上下两部,上经专门讲道,下经专门讲德。中国古代的文化四书五经,道德两个字不是连起来用的,道是道,德是德。道是讲体,德是讲用,讲行为,而且古人解释“德”字,德者得也,一件事情做出来,有很好的成果谓之得。那么上德、下德这两个名词,在老子的书上是属于下章。我们拿现在的观念讲,最上好的行为是上德,次好的行为是下德。可是在《参同契》这里不同了,上德是升华的,下德是普通做基础的。

原文又有两个名词也属于《道德经》,一个是无为,一个是为之,就是有为。前天有一位同学写日记,提到吕纯阳《百字铭》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他对这一句解释不通,在日记上提出要我解答。吕纯阳“降心”两个字采自《金刚经》,有意地把这个妄念空掉,有意就是有为,有为功夫是不对的。“为不为”,实际上是为而无为,不要真有意去做,那样就落于痕迹,变成下乘道法。这不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吗?那么你说我不要打坐,不要修道就成道了,不行!非“为”不可。你还是要照规矩来,所以为而不为。“上德”是无为之道,上品丹法什么都不求。

昨天有一位青年朋友来,是修道家的,进门我一看,就知道他肝脏有病,因此而来求道。这叫作“临老投僧,临死抱佛”,快要死的时候找和尚来念经了,修道的人也多半如此。我说你这个青年人,身体不好来修道,你有什么功夫?他说他学的无为法,我也只好笑笑,真是开口说大话,空口说白话。等于学禅学佛的讲放下,放下已经是有为法,有个可放下的已经不对了。无为法是自然的,就是这样,一切无所为。假使我进一步问你,你既然无为,何必修道?修道就是有为了,修都不要修,还有个什么道呢?道也不要道,那就是上品丹法,真正无为。

所以这个之难,上品丹法“不以察求”,不是在里头闭起眼睛打坐观察,看个光啊!守个气呀!还守个窍呀!打坐的人守窍,当你守在这里,心不晓得想到哪里去了。哪个人能够守窍守到永远不动一个念头的?如果有这样的人,虽然不神通,也要神经了。有些人说,我这里嘣嘣的跳,你天天看守着这里,那个气血向这里冲,搞得不好就是鼻子出血,如果作意太过,尤其是中老年人,加上血压不对的,算不定就脑充血。千万不要玩这个,最好走上品丹法,“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也不要守,也不要管。我上次提过道家的《清静经》,你们好好去看一看,文字很短,内容非常非常好。佛教的《心经》是讲心性之道,《清静经》里头还带着讲功夫,这个是上德。

“下德为之”,等而下之,是有为的功夫,做有为功夫“其用不休”,要以不休起用。后来佛家也采用,实际上这个是老子的东西,在有为与无为之间修道做功夫,究竟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形而上道是本体,是无为的;但是我们不管是学佛修道,修的都是有为法。佛法最高是空,因为我们达不到空,所以所用的方法都是不空的,是用不空方法,以求得自己最后达到了空。道家也是一样,真正的道是无为,“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你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但是,你想达到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的道,必须要从有为方法做起。有为到了极点,才能到达无为。明朝有位栯堂禅师,诗好道也高,他的修道经验有两句话:“千丈岩前倚杖藜”,靠着这个拐棍,“有为须极到无为”,佛道两家一切功夫,都是从有为法下手,有为到了极点时,才真正得了无为的道。

“上闭则称有”,上面一关闭就是后天了,则称有。“下闭则称无”,下面一关闭,就得到道了,空了。这两句话不晓得讲些什么,这个上下两窍,究竟是怎么样关闭?先休息一下再讲。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一卷)

    菜根谭(第一卷)

    《菜根谭》一书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洪应明所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并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出世和自身生活的体验,形成了这样一套处世为人方式,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人性、人生和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作者从历代文献典籍中摘录了大量的古籍名句,又从民间搜集了口头流传的处世警句、格言、谚语,并在字句上加以整理,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全书贯穿着这样的中心思想: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应该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修养成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韧、处世恬淡的健康人格。
  •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

    本书所遴选的是六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其中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者和中国现代美学、文艺学的拓荒者,他们引进西方学术思想资源,努力与中国国情结合,筚路蓝缕,拉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帷幕;而宗白华、朱光潜、丰子恺则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推进者、建设者和实践者,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播撒和培育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种子,立下汗马功劳。“文丛”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合流时这几位美学大家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对此次基础文献的整理,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找到了根与源,展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初创与发轫期的面貌。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热门推荐
  • 艾泽瑞思历险记

    艾泽瑞思历险记

    本书的主人公乌瑞恩和女友丽娜是艾泽瑞斯世界最大的种族人类王国暴风王国的子民,故事开始于第四次兽人战争。乌瑞恩和女友在血与火之中历险,走过无穷无尽的黑暗森林,打倒灵异古怪的古老生物,最终成为暴风王国受人敬仰的英雄,并成就了一段传为佳话的爱情故事。
  • 翘课翘课去恋爱

    翘课翘课去恋爱

    没有人会知道一个女神级的校花为什么会对一个年轻的小保安穷追不舍。直到后来。人们发现。那个小保安有七次那样的能力。
  • 赖上花美男

    赖上花美男

    石总裁的贴身小秘!本是惊喜,却在头天上班就被总裁女友撞见,她跟他火热贴身的一面!某人幸灾乐祸,她却从此背上小三光环,看在那客观的薪水上,她忍了!可是,一起出差,半夜摸上她的床,这还能忍吗?
  • 影帝大人恋爱吗

    影帝大人恋爱吗

    初见大明星陈墨时,我站在机场大喊“老公老公……我爱你……老公……”咦!怎么突然安静了?怎么全部人都一动不动的看着我?我的天呐!我……我……我居然当众喊陈墨老公……我缓缓的看向陈墨,啧!他也在看我!我滴亲娘耶!咋办啊!救命……我慢慢的避开他的眼神“呵呵……呵呵呵……我是不是太大声了……呵呵呵……不好意思啊……你们继续你们继续……”我做个了拱手相让的姿势便慢慢往后退,想要早点撤离这个是非之地……
  • 一夏一悠然

    一夏一悠然

    每个人都想要一份单纯的爱情,夏然也不例外。爱情跟亲情的选择夏然只能选择亲情,夏然也渴望一份简单的感情,但是天不随人愿。夏然没有选择的权利。
  • 诸仙黎明

    诸仙黎明

    山中小魔嚎叫,天外大妖肆虐,仙人们尚且苟延残喘,凡人命不如草,茫茫无边的黑夜中,会有人为人族争出一线光明,总会有的。
  • 魔君追妻:异世凰妃很嚣张

    魔君追妻:异世凰妃很嚣张

    穿越一场,居然穿到深林里——哦。灵魂穿越就算了,原主居然没留下记忆,害老娘连身份都没有——哦?这里的生物强到飞天,呆在这森林里就如同一蝼蚁,随时被碾死——唉!身上没点钱财,什么神器啊宝贝啊,一个都没落在身上——真倒霉。没有从天而降的便宜师傅,也没有无所不能的金手指,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地乱闯,还不能丢命,命就只有一条——惨惨惨!某天跟着一群人进到森林内部,误打误撞进了禁地,还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咦?乔装一番跟着大部队走出森林,才发现这是个修仙的世界——哇塞!没天赋,没家世,更没财力,没关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且看她如何从无知小白成长成傲世凰妃。
  • 蕊已成谜

    蕊已成谜

    一场暗恋终有所成的故事,从高中到最后,虽不是太过完美的故事,却真实存在。
  • 鬼王的金牌捉鬼妃

    鬼王的金牌捉鬼妃

    她,是宮家傳人。他,是鬼中之王。幾千年前,他為她留恋凡间与她相爱,可是命运并没有让他们走到白头。绝情崖之上,浑身是血的女人躺在一个俊美满脸痛苦的男人怀里死死地抓住他的衣服说:“冥煞!下辈子你再也不会遇见我了。我也再也没有下辈子了。但是我绝对不后悔我的决定。忘了我吧!几千年后,他再次找到了她,他能否愿意放开她的手……
  • 福运厨娘,夫君总在拖后腿

    福运厨娘,夫君总在拖后腿

    叶清虞一觉醒了,成了小南庄顾家老大买回家的媳妇儿。别人家夫君都在想方设法的让日子好过,宠媳妇儿子,她家夫君,却天天只想着怎么拖她的后腿。看着家徒四壁的家,空无一粒米的米缸,叶清虞怒了。什么极品婆婆极品爹娘,想要从她手里拿走一粒米,不可能!偏偏她家那个拖后腿的男人,总是背着她坏她好事。日子过不下去了,叶清虞包袱款款,带着儿子准备休夫出走!顾长阳:媳妇儿,我错了,再给一次机会。叶清虞:呵呵,给你继续拖我后腿的机会吗?本文HE,一对一,宠文,男主前期可能有点坑爹,后期实力宠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