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17100000005

第5章 禅宗之宗旨

佛法十宗,各有教典可据,依教奉行,可证果地。唯禅门一宗,既不据于教典,又无轨则可循,摒弃文字,壁立万仞,如一个铁馒头,叫人无下嘴处。诸方浩浩,商榷宗旨者,终如寒潭月影,捞摝无踪。虽然如此,而其文采亦自然而彰,如旃檀刻佛,惟妙惟肖矣。宗旨之难言既若此,今欲强言之,亦若佛头着粪,罪过无比。尝言此事必至臻“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方有少分相应。否则,如在“冰凌上走,剑刃上行”,一有放浪,即丧身失命矣。

宗门之始,即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滴髓一脉,永传慧命。言其理则,佛说三藏十二分教,皆为所依。推其极致,则一字不立,扬眉瞬目,已是第二义事矣。故佛说一大藏教,如僧繇画龙,鳞甲爪角毕俱,栩栩欲动。宗门工夫,则如双睛一点,立即破壁飞去。故灵山一会,世尊以不说而说,尊者以不听而听,无上甚深之旨,尽在默然中矣。

今世学者,有言禅宗者,极尽幽默讥讽之能事,例如谓:“打即不打,不打即打。”是禅门之宗旨。噫!是何言欤!若认此为禅宗者,譬如有一盲人,问人曰:白色者何状?答曰:如白雪之白。盲人又曰:白雪又是何状?曰:如白马之白。盲人复曰:白马何状?曰:如白鹅之白。盲人再曰:白鹅何状?答者无奈,取盲人之手而比画之曰:白鹅者,其头颈细长而能伸曲,有两翼,其鸣也呷呷然。盲人乃曰:汝何不早说?如此,我已知乎所谓白者,颈细而长,有两翼,其鸣呷呷。客之所谓禅宗者,亦犹是耳!安可相与论禅?昔闻某教授论禅曰:禅宗乃冥想之极则耳。因笑谓曰:公之论禅,犹村里小儿,论庙堂中事,何能不作门外语哉!

达摩东来,传吾佛心宗以外,并付《楞伽经》以印心。但此经非禅宗独据之内典,大乘各宗亦祖述之。理赅三藏,微妙幽深。《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然则,佛之心毕竟如何?恐虽析须弥以为笔,蘸四大海水以为墨,尽大地微尘以为舌,亦难以言语文字明之矣。既不可明,自然无门可入此心法之宗,只此千回万转,无路可通,无门可入,即可入得此门。一弹指间,开见弥勒楼阁,即有无数无量之弥勒,一一弥勒各坐宝阁中,重重无尽,放大宝光,转妙法轮。故佛曰:“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又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既不可说,又不可妄想执著,皆是无门可入。即此无门,是为法门。无以明之,且画其影曰:“满地江湖难放棹,渔郎何得下金钩?”兹简禅宗古德之略言宗旨者如次:

达摩祖师谓神光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三祖僧璨作《信心铭》有曰:“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印宗法师问六祖惠能:“黄梅咐嘱,如何指授?”祖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祖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又曰:“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又立无念为宗。复曰:“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且引经明无念之旨曰:“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黄檗禅师曰:“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会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属接引之辞。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是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

初期禅师之言宗旨者,大抵如此。有曰:灵山会上,佛告迦叶:“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法门。”此之数语,即为心宗禅门之宗旨。持此说者,约分二途。其一谓:“正法眼藏”一句,即为全提。而且着重在“眼藏”二字,若能将此双眼,藏于无相实相之境,则涅槃妙心自然现前。并取密宗之“看光”、“观空”,及习用之“回光反照”等用工之事相法门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法执深固,如灵龟扫迹,愈扫而迹愈彰,于直指心性之门,不觉愈驰愈远,终至向外驰求,不自知其落于窠臼。岂吾佛心宗之旨乎?玄沙禅师曰:“西天外道,入得八万劫定,凝神寂静,闭目藏睛,灰身灭智,劫数满后,不免轮回。盖为道眼不明,生死根源不破。”其二谓:此之数句,非关用工之相事,乃标至理而明宗。所谓“正法眼藏”者,乃称佛之正法,只有此心法为正。眼者,如人有目之为至尊至贵。藏者,若如来藏性之无尽无际。质言之,如其云此为无上第一正统,别无遗蕴。然而“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之说,岂纯为言理?须知理极即事,事显其理。只如此说,了无实义;岂吾佛亦说口头禅,作门面语乎?诚然,此之数语,于心宗要旨,已开其门。悟之者,是则全是,非则全非。若不明见此心,洞达法性,皆为堕负之言耳。故后之禅门大德,舍此不言,唯以“麻三斤”、“庭前柏树子”等句,全提正印,要君自肯。所谓“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诚为大机大用,无上慈悲;否则,终日说禅论道,论理则细析玄微,行证则妄心庞杂,乌足以语乎此。

自马祖以后,参宗之徒,皆以究问“祖师西来意”为尚。此之所称祖师,即指达摩初祖而言。问“祖师西来意”,即与问“佛法大意”是同一目的。若明乎祖师西来意旨,宗门心法之要,可以释然自得。而诸禅师之答此问者,咸以一无义味语句,令彼自参。此非故弄玄虚,神秘莫测。如语人宝藏在彼,不指方向,仅示一锁钥之形,由当人自制自寻,必须历尽万苦千辛,一旦豁然觅得,方知原是自家故物。苟不历尽此中艰苦,纵饶辩若悬河,义穷渊海,仍是承虚接响,终至流为口头禅。故曰:“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

迨乎百丈临济以后,五家宗派兴盛。如临济有三玄三要、四料简、棒喝等机要,各标一门宗旨,称为纲宗。学者透不得纲宗,终似“透网金鳞犹滞水”,“猿猴化去尾难逃”。不能透脱般若,法身难圆。有曰:纲宗之兴,实为禅门病态,举一赅万,若佛之言教,祖师之开示,无一而非纲宗,何待别立纲宗,岂非头上安头之举?殊不知禅宗至唐宋间,天下善知识如林,大匠处处皆是,“言前荐得,终是滞壳迷封,句后精通,犹复触途成滞”。禅门活法,至此已成死语。故诸家宗祖,不得不别标心法,以勘验学人,锤炼其知见。云居戒禅师有言曰:

五家宗法,各有门庭,各有阃奥。玄关金锁,百匝千重。陷虎迷狮,当机纵夺。如阴符太公之书,不可窥也。如五花八门之阵,不可破也。不如是,不足以断人命根,而绝人知解也。不知是,则学家情关未透,识锁难开,法见不消,而通身窠臼也。岂佛祖正法眼藏也哉?或曰:所贵乎禅者,以不立文字,不涉名言,超然独脱也。今纲宗一立,则名相纷繁。楷成格则,是增人情识,益人知见,而有实法可求也。聪明者,必穿凿,愚鲁者,益懵懂矣。真悟道者,何贵于此乎?曰:诸祖所以立纲宗者,正为此也。主人公禅,自谓无情识,而浑乎情识也。自谓绝知见,而纯是知见也。自谓无实法,而认定一机一境,恰堕实法也。有临济七事,五宗宗旨,用妙密钳锤以钩锥之,料拣之,划削之,而知见始消,情识始破,实法始忘矣。穷尽万法,而不留一法,是真直捷。透尽诸门,而不滞一门,是真孤峻。彻尽大法小法,一切纲宗而罢除纲宗,是真独脱。而岂守系驴橛,倚断贯索,弄无尾巴猢狲之谓哉?譬之行路者,历九洲四海,遍名山大川而仍归本处,忘尽途中影子,是真到家矣。又譬之广学者,穷尽二酉,搜尽四库,贯穿天禄石渠之藏,而胸不留一字,是谓博通矣。使足未离跬步,而眼空四海,毁天下之行远者;目未涉经书,而空腹高心,呵天下之读书者,虽三尺童子,亦知其背谬矣。但重根本而疑纲宗者,为葛藤,为知见,为实法者,何以异是哉!夫抹去纲宗者,不但自己宗眼不明,一当为人,动便犯锋伤手。机境当前,而不知踞头收尾。节角肴讹,而不知抽爻换象。掠虚弄滑,而不能勘辨。到对打还拳,而无法剪除。徒恃鉴觉,以为极则。法门窠臼,不可言矣。(《禅宗锻炼说》第九)

观乎此,禅门之宗旨,与夫诸祖之所立纲宗者,如掣电吹毛,犯之即丧身失命。如漫天帝网,处处漏洞,处处条贯。若执一端实法以为无意义,以为是幽默,徒成其井蛙之见耳!禅宗为佛法画龙点睛心髓之学,而所谓宗旨者,尤为画龙而非点睛之事。如龙牙遁禅师颂曰:

学道无端学画龙,元来未得笔头踪;一朝体得真龙后,方觉从前枉用功。

有谓禅宗者,以“无念为宗”。独取六祖一语,标为极则。诚哉!“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设以无念为吾佛心法宗旨,直教大地平沉,活埋无数苍生矣。石头瓦块,棺内眠尸,皆无念也。岂皆已明心见性而成佛耶?永嘉不云乎:“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曰:非谓此也。谓此心寂静,对境无心耳。然则,寂静与无心者,唯以我对待外境而言,但使外不入内,心不外驰,固能若是,境仍自境,心仍自心,人法二执,依然如故,云何得谓无念哉?《楞严经》云:“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此内守寂静无心者,非即法尘缘影耶?昔在昆明,遇月溪僧,亦曰:“涅槃为究竟,证得涅槃即不再起生缘。”乃请问曰:《楞伽经》云:“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古德复有言:“涅槃生死等空花。”乃至“不畏生死,不住涅槃”等法语,又何说耶?事隔十年,橛棒如故,自称禅德,褒贬诸方,诤心未止,我见难除,抑何可叹!此所谓涅槃,所谓无念,如出一辙。有曰:初祖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可证也。曰:初祖所谓,乃示神光入室之径耳,非极则事也。依语论义,其末句曰:“可以入道。”谓苟能如此,可以入道矣。六祖亦自释无念之意云: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此解无念之说,为合二义于一的,犹未可执名著相也。百尺竿头,希更进步,一翳著目,终至失明。执无念,不起分别,无生之贤,尤当猛省。永嘉曰:“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然则,无念、无分别、无生者,皆非乎?曰:孰可云非,第未达耳。兹录同安察禅师二偈,以备参考:

心印

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谁人敢授传。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须知本自灵空性,将喻红炉焰里莲。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祖意

祖意如空不是空,尽机争堕有无功。三贤尚未明斯旨,十圣哪能达此宗。透网金鳞犹滞水,回涂石马出纱笼。殷勤为说西来意,莫问西来及与东。

同类推荐
  •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魔是一种障碍,它有两种。一种是外魔,他会运用外境来扰乱修行者的心。另一种魔是内心自起的无明烦恼,它会扰乱、障碍自己的道心。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
  • 道教

    道教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讲到宗教时,曾说:“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和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以结合成一个民族”,根据这个道理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固有的宗教是道教,道教崇奉的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王)”,相当于一般人通常所称的上帝,这就是中国人所奉拜的相同的神。而我们信仰相同的祖宗就是黄帝,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因此道教是我们大部份中国人所信奉的宗教。
  • 中国的佛教

    中国的佛教

    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大约诞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5年,活了80岁,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于是同时代人。在他“觉悟”之后,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释迦牟尼也是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这是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的缘故。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观自在:星云说喻

    观自在:星云说喻

    本书是《人生的阶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二本书的合集。主要讲述了星云大师对个人修身,自我反省的一些主张与看法。星云大师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应对他人的行为言语,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一个审视与警醒。贤者深明包容的智慧而更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阶梯上更上一层楼。这番深入浅出的教导令人受益匪浅。
热门推荐
  • 神游帝

    神游帝

    那少年原本为凡人,原本没有执念,原本只想在平凡的世界里,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但是人间有罪,不得不从那片遗忘之地中走出,浪迹天涯,踏上仙途再也回不去。
  • 前妻,我不会放开你

    前妻,我不会放开你

    惨遭白莲花陷害我?我忍了。心上人不爱我,和别的女人上了床?我忍了。还敢把主意打到我未出生的孩子身上?我怒了。以为我是好欺负的啊,我只不过不想搭理你。我要是想让你死,那都是分分钟是事。我爱你,你心里却爱着另一个人。你说我是心机girl,凭什么啊。现在好了,我也不在乎你了,这回行了吧。你以为你是什么好货啊!记住是我不要你了,不是你不要我!哼!
  • 修罗往红尘

    修罗往红尘

    一个腐朽的帝国,一个纷乱的大世界。革命军与帝国的碰撞,幕后黑手的操纵……“我行走在黑暗之中,也会死在阴影之下。我一直都知道……”
  • 聂隐娘

    聂隐娘

    她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成为杀手。原本,她是魏博大将军的千金。她与他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只是物是人非,他们相忘于江湖。而她与他,因为上一代的恩怨牵引而相遇,一切因缘只是欲说还休。从暗黑中走出的她,不希望再做棋子,尘封已久的真相——令人唏嘘的田氏手足谋逆冤案,扑朔迷离的魏博节度使之位争夺暗战,以及风起云涌的藩镇间较量……她要亲手揭开!她是大唐传奇侠女——聂隐娘。
  •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本书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从总体上看,《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不失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它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 初恋,原来是你

    初恋,原来是你

    高甜故事:女主因为对人脸有识别障碍而错过令自己倾心的初恋男人,在后来执着寻找过程中与男主一次次擦肩的搞笑治愈系爱情。兰婧媛:静动皆美,很聪明但有些神经大条,记不住人的长相,执着又容易满足,整体悲观主义者,凡是做最坏打算,即便面对最坏的结果,“已就而已”,很快消化掉。一句话: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愁。男主,取名本意一生光明,亦寄希望他能一步青云,但不尽人意。对于别人的痛苦总能感同身受,内心多情但因害怕伤人伤己,故不善表达。不轻信他人,相对悲观主义者,看事情总能分析出最好和最坏,并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去做——自恐多情损梵行,不负如来不负卿。
  • 绝世音蛊师

    绝世音蛊师

    早上,家里多了个人,他说他是来游历的,好,暂且信他,但他说我要修炼,拯救自己世界!什么鬼,还要我的小伙伴一起!好,为了我的世界我修!药剂师,灵力斗气双修……学啥学啥会,速度还贼快!但他说他喜欢我!从此之后,夜夜在我的床上赖着不走了!拯救了世界,当了这的神,天下归一啦,不对,还有一人,说我是攻,你是受哦。我的天,不带这样的……
  • 相爱要在漫漫长夜里

    相爱要在漫漫长夜里

    在楚子涵心中,喻蔷薇是个唯利是图的女人。没有人情,不会悲伤,心中只有钱。所以楚子涵羞辱她,看着她难堪。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都被他一遍遍地折磨着。最后蔷薇无法忍受渴望逃离时,却直接被他所囚禁。“喻蔷薇,我要你亲眼看着,我和别的女人结婚时多幸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航海时代菲尔南德斯.弗朗索瓦

    大航海时代菲尔南德斯.弗朗索瓦

    大航海时代菲尔南德斯.弗朗索瓦是航海小说。
  • 暗剑

    暗剑

    一个多面间谍的传奇十年,军统、76号、日本特高科、中共地下党的惊心角逐与暗战。在这个谍战小说的巅峰时代,听风声过后,看暗剑出鞘!这不是《亮剑》,而是枪林弹雨背后的阴谋与决断,这不是《潜伏》,而是尔虞我诈背后的历史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