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8600000080

第80章 卷(Θ)八 (6)

20关于各种乐调和韵律(节奏)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研究。一切乐调和韵律是否都能采用,还是应该分别取舍?在教育的音乐课程中,是否可以遵循一般的乐艺规则,还是应该另作安排?这些都是必须进行探究论定的问题。我们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个论题,25那就是:音乐是由歌词和韵律结合而成的,二者在教育上分别有什么效应?是歌词还是韵律决定了音乐的优胜处然而,下文并未对这一论题再做详述。柏拉图的《法律篇》655A说,乐调(和声)能让人的性情变得善良,和洽相处,韵律能让人的举止变得从容,行动有序。《朴吕波》iv 204说,优良的韵律(节奏)对军事训练也有所帮助。?不过,我们相信当代很多的音乐家已对这些问题有了良好的论述,某些精于音乐教育的思想家也已经在乐理方面加以阐明了。有志深究的学者可以阅读那些著作,30而这里,我们就像立法者仅举万事中的大要,只对此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而已。

根据某些哲学家的分析,我们将旋律分为三种基本音节《诗学》章一1447a28所列举的乐章“音节”(旋律)之三类则为“品德、行动以及情感”。《诗学》章十八1455b32又将悲剧分为四种,其中的两种叫做“品德之剧”和“情感之剧”。《斯特累波》15页中说,旋律的三分之说源自“古哲”。以上各书提到的“情感音节”,就是这里所说的“热忱音节”。 “热忱音节” 和品德音节可参见章五1340a11—30中说明图画和雕刻表现性格和情感的那一部分。1340a39—b4等节中提到的杜里调的乐章以品德音节为重点,而茀里季调则以热忱音节为重点(然而《集题》卷十九922b12中说,“拟茀里季调”合于“行动音节”)。以行动音节为基调的有农夫田间的劳歌,桡手划船的呼应(参见菲洛德谟的《音乐》iv 86)。号角之声能激励军队的行进及战斗(参见阿里安的《杂史》ii 44)。斯巴达尚武的曲谱和诗歌大部分采用行动音节(参见普鲁塔克的《拉根尼制度》14)。——培养品德、鼓励行动和激发热忱。

这些思想家还说,35这样的音节分类是乐调性质的本源,每一种乐调都与各自的旋律原文为μρο,即“部分”,吐力脱(Tyrwhitt,1730—1786)等人则将之校改为“μλο”,即“音节(旋律)”。相符合。另一方面,正如之前所讲到的参见章五1339b11—20。,我们仍然不该偏袒于任何一种单独的利益,而应该主张音乐对几种利益的同时兼顾。音乐的利益分为三种:第一是教育;第二是祓除情感,现在我们姑且先引用“祓除”这一名词,等到后面我们讲到《诗学》时再对其进行详解κθαρσι或译“引发情感”(release of emotion),或译“祓除情感”(purgation),因宗教音乐就像引泻之药消除腹中积食一样,它可激起情感,祓除人们心中的沉郁,所以以上两种译法看似不同,实则相通。参见1341a24及下文1342a15。我们现有的《诗学》未对这词进行详解。

蔡勒在《希脂哲学》卷二2107中说,《诗学》的现存抄本不仅残缺,而且还已被篡改过,其中许多应有的论题都已遗失了。;第三是操修心灵,40而这又与休息和消除疲倦有关这一节所列举的三种音乐利益,即(甲)教育、(乙)祓除情感和(丙)操修心灵,不同于章五所列举的那三种效用,即(一)怡悦、(二)陶情和(三)培养理智。(甲)教育相当于(二)陶情,也就是说,训练品德。(一)怡悦和(三)培养理智并于(丙),章三1337b36—1338a3对二者也有做连带的叙述。在这里所增加的有关宗教感情的(乙)目,同样与品德或情操有关。。因此,显然,各种乐调都能被采用,1342ɑ不过为了使其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用途,在不同情况下还是应当采用不同的乐调。如果教育是最终目的,那就要选取最优良的培德诸乐调“培德诸乐调”是(一)本卷中时常列举的杜里调、(二)拟杜里调(《集题》卷十九922b14)和(三)精于音乐的教育者所论述的一种乐调(参见本章下文第31行)。。听取他人的演奏可以列入行动乐调和热忱乐调这类节目,有些人对诸如怜悯、恐惧、热忱之类的情感十分敏感,其心灵感应也会特别敏锐,一般人也必有同感,

5只是在程度的强弱上有所区别而已。其中某些人特别容易因此而激起宗教灵感。我们可以看到,每当这些人因祭颂音节而激动,在听到兴奋神魂的歌咏时,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如醉如狂起来1342a9行“当……似狂”的分句,《苏校》四版Ⅰ640,揣为边注,加括弧。《纽校》Ⅲ563—565页中说,“祭颂音节”不完全是“兴奋神魂的音节”,这一分句应当是正文的一部分,而非“祭颂音带”的注释。,好像服了一帖药剂后顿然消除了他的病患参见柏拉图之《理想国》560D、《斯特累波》418页以及普鲁塔克的《会语集录》vi 72。

关于诗歌的激发和祓除作用,详见布彻尔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美术理论》(Butcher,As Theory of Poetry and Fine Arts)。一样,10他继而苏醒,继而又恢复了安静。用相应的乐调也能在另一些特别容易感受怜悯和恐惧情绪或其他任何情绪的人们身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同时也依各人的感应程度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余的人。于是,音乐激发起所有人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祓除了他们的沉郁,继而使他们获得了普遍的怡悦。15因此,这些祭颂音节意在消释积悃,实则给我们带来了纯正无邪的快乐。

所以,在音乐竞赛中,一切登场艺人都可采取这些乐调和音节。然而听众也分为两类:其一是夙有教化的自由的人,20其二是普通的俚俗听众,比如工匠、佣工。竞赛和观摩演奏不但应为第一类听众所开放,也应一律为第二类听众开放,他们正需要借这些音乐来息劳解倦。因困于劳作,后一种听众的灵魂已丧失了自然,所以他们会喜欢倾听缓急失常而着色过度的音节“偏异的乐调”或“变调”(曾见卷四1290a24)属于急管哀弦,过高过低的乐调则是指吕第亚混合调、吕第亚急调和慢调、伊昂低调等。“着色”音乐是整个音程的变异部分,“过度着色”是四分之一音程(enharmonic)和半音阶(chromatic)的变异。和偏异的乐调。25趣味相投的人们会视其为无上欢乐,因此而兴致洋溢。所以,在献技于低级听众之前,应允许艺人演奏性质较低而合于俚俗的词曲。

正如刚才1342a2。所说,在教育中,培养品德是选择歌词和乐调的核心。我们曾经说1340b3。,30杜里调是培养品德的一种乐调,但我们也该兼收那些研究过哲学和音乐教育的思想家所论述的其他乐调。《理想国》参见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iii 399。此节对柏拉图的音乐教育理论的批评近似于卷五末第十二章1316a1以下各节对柏拉图政治理论的批判,不符于原卷上下文。《纽校》(I519,Ⅲ 569)猜测,这些文字本是亚里士多德批评《理想国》的若干片段,《政治学》这本书的编订者也按其内容分别将这些检到的段片保存在这两卷之末。里,苏格拉底在杜里调外只选取了茀里季调,而这是错误的。1342b他先是反对笛声,后来又存录了茀里季调,由此可知,他的谬误十分重大。茀里季调之于其他乐调正好比笛管之类的其他乐器,以诗体为证,二者都以凄楚激越、动人情感著称。笛管是与巴契亚(βακχεα,酒神热狂)及类此的情感冲动入于诗篇而谱于乐章者,5最为谐合,用其他乐器则会使其失去自然。

乐调也与此类似,最能表达这类热狂心境的当属茀里季调中的音节。第茜朗布(“热狂诗体”)狂欢或热狂诗体(διθνραμβο),这一词源已失考,有人说这原是酒神狄欧尼修的别名,因此后世又将其视为他的祝祭诗章的名称。杜里族作家开启了这种诗体。《希罗多德》i23中说,这种诗体“首创于抒情诗人阿里昂”(Arion,盛年公元前624年)。后来引入雅典,在酒神节所歌唱的乐章也是一种舞曲,于是专用这种诗体为茀里季调作谱。这种音乐十分放荡,利用笛管奏乐,为逞时众轻狂之情,众人载歌载舞。柏拉图在《法律篇》700A—B中说,“古时乐章和诗体分类,其一为祭神所作“的祈颂歌曲”(hymus),其二为悲逝吊丧所作的“哀伤歌曲”(lamentations)。换言之,其一为“清愉歌曲”(paeans),其二为“狂欢歌曲”(dithrambs)。这种诗体源于庆祝酒神的庆典上。有一种法式正体,也叫“弦诵歌曲”(citharoedics)”。,同茀里季调的音节相适应,这里可举以作为一个实例。

为了说明热狂诗体的性质,精于乐艺的名家也可以引证许多掌故和篇章来说明,例如菲洛克色诺就曾以杜里调为谱,填制了一篇名叫《米苏人们》的热狂诗章ΓΠ抄本ο μθον(“故事”或“传奇”)中说,施奈德所校作的ο Mισο (《米苏人们》)中,曾为一诗篇题名。在古代,米苏人以孱弱著称,索福克里和埃斯契卢都曾根据戴勒夫(Telephus)所传述的故事,编出名叫《米苏人们》(Mysians)的剧本。据此校订,则菲洛克色诺又有与该题名相同的诗篇。近代各本多从施校。。10而后来他终究没有成功,又不得不仍然用过去的茀里季调进行编写。一般的公认是,最为庄重的当属特别适于表现勇毅性情的杜里调。另外,我们都认为,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我们应该遵循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庸之道”。杜里调正是介于诸调之间的那一中调参见章五1340a40—b4。。因此,我们应在对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15采用杜里调的音节和歌词本章1341b37—41列举了音乐的三种利益,至此,本文已涉及其中两点,而对第三种利益即操修理智,至此尚未细说(参见章五1340b13注)。最为适宜。

人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注意可能标的和适当标的这两项标的。当人们努力对付自己的标的时,20就应当尤其注意这些标的的可能性和适当性是否确实符合13—34行所说的老人唱歌及“轻舒柔靡的软调”,也可用作教育,这与上文1339b9、1340b2、1340b35—1341a9所持的论点不相符合,《苏校》加括弧。本人的情况。就音乐而言,这些情况随人的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人越是年老气衰,就越难再唱高音乐调,因而他只能低吟较轻柔的词曲。苏格拉底认为,轻舒柔靡的软调能使人如进醉乡参见柏拉图的《理想国》iii 398E。,不宜用作教育。然而,饮酒陶醉,25一开始会使人感到兴奋,随后则会使人不胜困疲。因此,有些音乐家认为苏格拉底的说法有误,批评他的比拟是不伦不类的。其实我们应该这样想,时光如白驹过隙,任何人都会衰老,人一衰老,就会希望有低柔的乐调和音节陪伴。30不仅如此,这种乐调和旋律也必须应用于对少年所进行的音乐教育。

对儿童来说,凡是带有有益成分的教训都能培养出相应的秩序“秩序”(κσμον),这里也可译为“美感”。曲调。而所有的曲调就都应该被教授,吕第亚调则两者兼胜,尤为相宜。这样一来,显然音乐教育就应符合这三项标准——中庸标准、可能标准和适当标准杜里调便是所谓的中庸标准。可能标准是指,老人只能低唱柔调,而少年则可兼并对高音和低音乐调的学习。适当标准拟吕第亚调有所兼胜,特别适用于少年。显然,本卷和全书终止于此,是尚未完稿的表现。就全书而论,在对公民的早年教育进行论述之后,我们希望还能继续对其中晚年的公民生活和私人生活以及其他已在前面各卷中预拟“另详”的各题进行论述。就本卷而论,既然限于教育专题中,则也应对体育和理智等各门课程进行相关的说明,但本卷至此也只局限在音乐这一门当中。罗斯在《亚里士多德》(DRoss,Aristotle),1956年五版,viii 269页中说,《政治学》实属“不但关于教育的讨论未曾完篇,亚里士多德理想国的其他好多事情也付之缺如。……是否他的想象力有所不足,或讲稿遗失了一部分,我们现在无可考明;也许他像柏拉图一样,认为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城邦所需其他种种就会跟着实现”。。

同类推荐
  •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是德国当代知名的思想史作家萨弗兰斯基的倾力之作。在德国广受欢迎,位居德国亚马逊分类榜榜首。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用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浪漫主义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钢铁浪漫主义”,将无数青年送上战场;在纳粹时期,浪漫主义又被再度利用,助纣了20世纪的政治大灾难。萨弗兰斯基在完整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叔本华的顿悟口诀

    叔本华的顿悟口诀

    本书是一本叔本华人生智慧的精粹集。编译者赵华民从叔本华的所有著作中,精挑细选翻译出了最有价值的214句话。包括如何磨练意志力、如何洞悉生活本质、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锤炼强大的心智、如何获得人生幸福等八大板块。这八大板块基本囊括了叔本华智慧的精髓所在,对帮助年轻人洞见人生本质、找到生存的意义和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板块中的内容都紧扣主题,阐述了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哲理,行文深入浅出,绝不艰深晦涩,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 符号王国中的艺术哲学

    符号王国中的艺术哲学

    20世纪以来,在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符号”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对符号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符号学便得到了迅速发展,一跃而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M·C·比尔兹利指出:“从广义上说,符号学无疑是当代哲学以及其它许多思想领域的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热门推荐
  • 悠闲大神豪

    悠闲大神豪

    当一个咸鱼大学僧,进化成一个咸鱼大神豪后,你猜会发生什么?????新人新书,敬请指正。
  • 穿越之盛宠侯府嫡女

    穿越之盛宠侯府嫡女

    一朝穿越,成了安顺侯府的嫡女,人家穿越吧,附身到某位小姐的身上,还得装个失忆什么的,她倒好,从奶娃娃开始。这侯府里对她这个女娃娃非但不嫌弃,还让她感受了一番众星捧月的滋味。这做人嘛,从奶娃娃开始,她的人生还真是不一样啊……
  • 靇起

    靇起

    一件宫闱秘史,靇与起失去至亲,成了孤苦无依之人,从此分离。十三年后,靇与起重拾幼时婚约,勇闯朝堂,只为摆脱束缚。尘封的秘密被一件件揭开,交错的身份让相爱的人相杀,再看靇与起如何抉择。
  • 理解不能

    理解不能

    天元30020年,故事开始在十域之一瘴林大裂谷以外的一片森林。名为碎的魔神族少年与姐姐走出裂谷去往昆仑寻找真相………
  • 浮生若似梦

    浮生若似梦

    前世今生,谁是谁前生的过客,谁是谁今生的轮转?四季交替中,花开花落时。生死轮回前,星转斗移外。生也好,死也罢,都是不变的轮回。回眸一瞬,沧海桑田。红尘滚滚,天涯路远。拥美人,指江山。伴兄弟,笑世间。--------------------------------------------------------------------------------------------------------------------------
  • 办公室实用资治通鉴2

    办公室实用资治通鉴2

    本书以《资治通鉴》中具有借鉴意义的事件为素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润滑剂,将一部古典巨著打造成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用职场工具书。更为难得的是,通篇以讲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并穿插有精彩的职场案例,寥寥数语就能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让读者学到如何在职场人生中进退自如,获得成功。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在古代,不管是君王还是庶民,只要遇到难以解开的疑惑和难题,他们往往会去深山古庙去寻找高僧大德,虔诚向他们求教,以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只有生活在清静之中的人,才会有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但是我们又去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事实上,高僧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智慧留给了后人。本书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梦影疏月之紫色忧雪

    梦影疏月之紫色忧雪

    千光洛寒,紫色忧雪。因为魅音天使的出现,紫忧雪等五个好友不得不走向偶像的道路。为了顾好友贝雅依,做偶像时又不得已成为了世上最为神秘的偶像组合——梦影疏月(Dreamprincess)简称M.S。出现不过两年,红遍亚洲。而组合的队长千雪忧更是一个神秘至极的少女。一块银质蝶翼面具下,倾世之颜悄然绽放。当她们正为闻名世界而努力的时候,却遇到了他们。之后的生活阴谋诡计不断,到底是谁又偷走了谁的心?落下的樱花,银质的面具,璀璨的夜空,勾起了一场绝世风华!
  • 恋你如初之顾少好久不见

    恋你如初之顾少好久不见

    他们本是亲密无间的爱人,那时候,岁月静好,顾公子说:“等你毕业,我们就结婚。”顾公子的家在浪漫之都——法国,那也是她毕业之后要去的地方,于是映入脑中的便是一幅幅碧海蓝天,相依相偎的图画。后来啊,她没有去找顾公子,顾公子在法国天南地北地找,也没能见到他深爱的女孩。彼时的她,坐在厚重的沉木门后,看着周围疯狂的人和眼前尖锐的针头绝望,冰冷的液体注入身体的那一刻瞬间,她闭上眼睛祈祷:顾轻,我在地狱等你来救我。经年已过,同学会上,顾公子气质卓然,怀中已有美人作陪,目不斜视地从她身旁走过,恍如陌路。命运是个奇怪的东西,曾经的爱人已如毒药一样侵入五脏六腑,深入骨髓,不能割舍。他们即将迎来百年婚姻的那天,她坠入盛城跨江大河,尸骨不明,而远在他国的顾公子一无所知。顾公子绝望地望着天幕,想着她对他说的话:“顾轻,如果哪天我身处绝望当中,答应我,你不要救我。以前没有救我,那么以后也不要救我。”四年的牢狱之灾,顾公子袖手旁观,只因她说:“人命关天,我去赎罪与你无关,以后也不要来看我,因为我不会见你。”后来,她出狱,在小城西泠看见久别四年的顾公子,岁月被揉进了嗓音里,唯有低低念出一句:“顾公子,好久不见。”
  • 清辞思墨韵

    清辞思墨韵

    “明德学校开学的前一天,白清辞在自家附近的草堆里发现了墨韵;他把墨韵抱回家里扔在沙发上就自顾自的回房间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沙发上的墨韵不见了,他也没有多想,就收拾收拾自己去学校报道了,谁曾想他俩居然是同一个班的还是同桌,从此,他们两个的命运就被帮在了一起,接下来的校园生活,他们两个是怎样度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