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30300000004

第4章 心照不宣:古代官场的“潜规则”

1.多磕头,少说话

官场有风险,做官需谨慎。做官可不是什么一劳永逸的事,除了“伴君如伴虎”的警钟长鸣,也有“同行是冤家”的基本常识。不得罪人,也就成了很多官员的共识。

古代官场上,大多数官员所追求的“境界”是左右逢源,进退自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官运亨通的保证,才有权、势、利、誉的接踵而至和不断“扩大化”。

拿清代官场为例,当时官场中人信奉的是“以缄默不言为慎密,以圭角不露为深沉,以漫无可否为和平,以多所容忍为宽厚,以模棱两端为和衷共济之道,以遵奉故事为奉公守法之规”。总之一句话,各级官员努力要做的,是“八脚踹不出一个屁”的“钝化”包装,大家所比的是看谁更像泥塑、木雕,谁更如行尸走肉。

要想平安是福,那就“无为而治”,宁可不做或者少做,也不能犯错误,无过即是有功,别的全都放在其次了。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通,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隆。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这个用《一剪梅》填写的词,说的是道光年间的重臣,大学士、军机大臣曹振镛。这位曹大学士,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恩宠不衰、身名俱泰,死后还获得“文正”的谥号,进了贤良祠。要知道,这“文正”二字是对有功之臣,特别是品节端方的官吏才给予的赞誉,整个大清朝才有八个人得到这样的殊荣。这样的人谁还能说他的仕途不是“春风得意”呢?

不过,从前面那首词里,恐怕很难看出这位大人有什么值得歌咏的政绩,很简单,他获得这样的高位和殊荣,只是把六个字彻底理解透了——多磕头,少说话。

清朝有一本书叫做《暝庵二识》,那里边记载了曹振镛自己的“经验总结”——“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清史稿曹振镛传》里对曹振镛的评价是“实心任事,外貌讷然”,“小心谨慎,一守文法”。要是换个角度来看他的这些表现,实际上无非就是一心一意听任皇帝驱使,唯唯诺诺,恭顺过人。不过,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曹大人活生生的例子,叫人想不信服都难。

曹振镛貌似还不是那种“技术保守”之人,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对门生后辈也是积极介绍经验和监督提醒,连本来应该仗义执言、履行监督责任的御史,他也照方抓药,“一视同仁”。

《暝庵杂识》里记载:“道光初,曹太傅振镛当国,颇厌后生躁妄。门生后辈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兴!’”身居高位的曹振镛说话当然是有“威信”的,这些御史听了这样的嘱咐,当然也就“循默守位”,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也不说了。

对于那些“多嘴多说”,动不动就挑朝廷和政策“毛病”的大臣,只要找到他们的奏章里那些很小的疏漏,然后给予“严厉批评”,那么这些“讨厌”的臣子就知道皇上的“厉害”了,也就不敢“瞎说话”了。道光皇帝还真就采纳了这个主意,在奏章上发现个错别字恨不得就要“罚俸降职”,这下好了,大臣们一个个的都开始谨慎起来,直到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不说错话,那就最好不说话”。而他们所上的奏章,当然跟着“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报喜不报忧了。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太平军起事时,大臣们互相隐讳,直到许多名城被攻克,才不得不上奏。对于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总算有胆子大的说了一句“客观”的话,“皆振镛隐蔽之罪有以成之”。

曹振镛倡导的官诀当然会给吏治、世风带来恶劣的影响,但是这样的“混官场”路数,他也不是始作俑者。因为通常情况下,官场上的面孔是都戴着面具的,大家所有的言行往往都是出于利益的权衡。一个诚实的人在官场中遭到的命运,很可能是倒霉,甚至会掉脑袋。

2.官大一级压死人

婚礼上,司仪总是会搞笑地说:第一条,老婆永远是正确的;第二条,如果老婆错了,请参考第一条。将这样的说法套用到中国古代官场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第一条,上司永远是正确的;第二条,如果上司错了,请参考第一条。

没错,在古代官场,最大的秘诀应该是“服从”,什么叫“官大一级压死人”,说到底,就是叫人以服从为第一要义。

《墨子》里有这样的话,“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什么意思呢?领导说对的就一定是对的,领导说错的,那肯定就是错的。上司的地位比你高,当然权力也就比你大。所以,比你高的地位和比你大的权力,必然应该获得比你更多的“尊重”。

而尊重的最简单表达方式就是服从了。要是动不动就敢顶撞上司,给上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那么你让上司的脸往哪里放啊!于是,官场之人都会心照不宣,对上司的冒犯顶撞,基本上是自毁前程的同义词。

到了清代,官场上甚至已经开始流传这样的做官诀窍:“得罪小民,得罪朝廷,不得罪上司和乡绅。”本来不得罪人是官场上最好的法宝,但是到了左右为难的时候,就要权衡轻重,先“保”上司不被得罪了。这是因为,得罪了平头百姓,他们是不敢也不能把你怎么样的。得罪了朝廷,假如你的级别不够高,似乎也轮不到被“直接处罚”。可唯独上司是得罪不起的。因为上司可以有事没事的时候和你玩玩“找茬游戏”,明里暗里处处都可以整你,轻了叫你惶惶不可终日,重了就是丢官受罚,身家难保。

所以,做下属的,对巴结奉承上司一定要时刻报有“敬业”态度,甚至为了衬托上司的高明睿智,要有把自己贬低得狗屎不是的勇气。

有一副趣联,生动地描摹了官场上这样的服从与谄媚:“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宫,与玉皇上帝盖瓦;卑职卑职卑卑职,卑职万分该死,死到十八层地狱,为阎王老子挖煤。”

下官对上官自称“卑职”,应该是起源于元代,到了明清两朝,依然是积习相沿,于是,官场上的习气就越来越上骄下谄,无职不卑。

上司不但可以找茬挑错,对下属进行责难,他的好恶对于下属的升降安危也起着极大的作用。能哄得上司喜欢的下僚,自然就可能升迁得快;而上司看到就觉得“憋气”,那么也就只能说“恭喜你,离下课不远了”。

正是因为这样,整天里保卫着自己官位的下属,自然是“得上官一笑则作数日喜,遇上官一怒则作数日戚”,下属对于上司的喜怒好恶极为看重,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态度决定一切”。

所以,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局面就是在这样患得患失中形成的。“凡是上司所拥护的,就是我们拥护的。”而一旦有了不同看法,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打死我也不说”,尽管去唯唯诺诺、点头称是就可以了。

到了清代官场,以“大人所言极是”为口头禅的“应声虫”官员更是比比皆是了。

这里可以从一个英国人的“眼中官场”去再次验证一下清代官员们的“畏上”情况。

英国使者威妥玛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了很多置身中国官场时的见闻。他写道,当时的清政府虽然也是官吏们各司其职,但是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各抒己见的场面。在总理衙门中,不管外国使臣说了什么话,那些官员们都是首先望向自己的上司,而上司又总是给亲王行“注目礼”,亲王不说话,大臣们就会沉默下去,而亲王一表态,大家又会争先恐后地随声附和起来。

威妥玛有一次到总理衙门去办理事务的时候,只是随便说了句“今天天气不错”,大臣们却随之愕然,不知如何作答。后来负责此事的官员回应了一句之后,其他大臣们才反应过来,于是一起开始“播报”天气情况。

这样不过脑子地随声附和已经成为官场习惯,甚至于流传了一个笑话——有一位官员因为下属办事不力而加以斥责,下属连说“是、是”,长官又骂下属混蛋,下属依然是一连串的“是、是”。

当然,下属们也并不是一味地如此白痴,对于上司的意图也知道加以揣摩再去迎合,而在办公过程中,迎合上司意图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套用上级公文中的现成文字。

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以一个老幕友的口吻写道:“吾辈办案,无不叙套,一切留心套熟,则不犯驳饬。”其实也就是官场上“紧跟领导”的基本招数罢了。

3.五字真言“不怕难为情”

“如今晚儿的官场,只要会逢迎,会巴结,没有不红的。”

这句话是清末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一个叫卜士仁的典史向自己的侄孙传授官场秘诀时说的。卜士仁,不是人。都拿自己不当人了,当然在巴结逢迎上司的时候,不会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好意思,这和现在网络上的流行语“人至贱则无敌”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了。

尽管是小说里所言,但对上司的逢迎巴结,并且不怕难为情,也的确是古代官场之上谋官、做官的重要诀窍。

既然官大一级压死人,既然上司决定着你的“政治前途”,那么就像卜士士仁所说的,人家巴结不到的,你巴结得到,人家做不出的,你做得出。那么上司自然是对你另眼相看的。

看看卜士仁的进一步“阐述”:

如果你有老婆,上司叫你老婆进去当差,你送了进去,那是有缺的马上可以过班,候补的马上可以得缺。你不要说这些事难为情,你须知他也有上司,他巴结起上司来,也是和你巴结他是一样的。

总之大家都是一样,没甚难为情。你千万记着“不怕难为情”五个字的秘诀,做官是一定得法的。一旦心中觉得难为情了,那么最好不要做官了,官场的事就想都不要想。这是我几十年老阅历得来的。

“不怕难为情”是精神,具体到把“巴结”落实到行动之上,那些“鲜耻”的官员也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前面提到了送妻妾去“当差”。这个意思是不言而喻的了,属于典型的“只要日子过得去,哪怕头上有点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文明小史》等书都写了这样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故事,看来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一个候补道为了谋官,于是把自己的妻子送到总督那里去巴结,估计总督也是被这样的“真诚”打动,于是先是“却之不恭”地笑纳,然后又来而不往非礼也,给这个候补道补了实缺。别看这个候补道戴了绿帽子,但是那货真价实的“顶子”却是红的。是喜是忧,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过,这红顶子也是被人瞧不起的,有人戏称为“肉红”。而和现在的“有点绿”调侃差不多的一副对联,也因此流传下来:不怕头巾染绿,须知顶戴将红。

这样的不怕难为情,恐怕在古代官场之上,也是不多见的吧。

除了挖掘自家的资源加以利用,替上司做他不好意思做的事,也是很奏效的方法。因为,很多时候,自己的不怕难为情,就是为了保住上司的面子。

晚清时候,庆亲王之子载振有一次路过天津,大小官员们忙不迭地招待,估计也是按照“系列一条龙”提供的服务,所以,有一个叫做杨翠喜的歌伎就给载振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但是,官吏不准狎妓的规定毕竟不好明目张胆地违反,于是载振只好恋恋不舍地走了。但是,上司的一言一行是逃不过那些时刻用心的下属的。道员段芝贵不用等候领导吩咐,主动花了一万二千两银子为杨翠喜赎了身,然后把杨的“身份证”也很好地处理了一下,颠颠地送到北京,献给了载振。没用多长时间,段芝贵便被破格擢升为黑龙江署理巡抚,而其中的奥妙,当然更在于肯为上司担当了。

本来做官的在妓女面前,应该是威风八面的,但是,如果是长官的爱妓,那就需要及时转换角色的意识了。同样是清代,某总督对买来的一名幼妓,宠爱有加。这幼妓倒也不贪心,就是想穿苏州式样的鞋,可是一时间,却找不到卖的。

消息被一个候补县丞知道了,于是赶紧安排人到苏州定做了20双绣鞋,这还不算,还要专门撒上香料,配上珍珠,再用锦盒装好,去献给了这个妓女。

总督回家一看,自己的烦恼被下属解决了,而且还是“超额”完成任务,自然不会没有表示。不久之后,这个还是候补的县丞一下子被提拔成了县令,之后又当上了道员。道员又被叫做“观察”,所以当时的人都把这位大人叫做“绣鞋观察”。

4.沽名钓誉“包装术”

官场如戏场。这句话据说是袁世凯的父亲在信中和儿子交流做官体会时所说。做官如演戏,也得说是官场规则中需要时刻不能忘记的一条秘诀了。

而官场意义上,“表演”的最基本目的,就是沽名钓誉了。声望的好处,在前面说到“举孝廉”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而做了官的人,对这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是希望继续发扬光大的,因为这样会引起“主管领导”甚至是皇上的注意,对自己官职的“更上一层楼”会有很大帮助。

沽名钓誉最成功的人,应该是西汉的王莽了,不过,从后来的结果看,他也同样是最失败的。王莽从小父亲去世。不过,他的姑姑却是汉成帝时的太后。王莽的父亲兄弟八个,其他人都封了将军、王侯,于是他的那些堂兄弟每天就可以游手好闲、声色犬马的。但是,王莽却为人恭敬、勤奋好学,而且还在外面交游了很多俊杰之士。对自己的母亲和守寡大嫂子,他孝敬有加,对自己的叔伯们也是以礼相待,委曲求全。

他的伯父大司马王凤卧病在床,王莽药到时候都要亲口尝一下,一连几个月不离左右,睡觉时不肯脱衣服。这样,彻底感动了王凤,临死前在皇帝面前推荐,封王莽做了黄门郎,后来又升为射声校尉。

随着王莽对自己声望的经营,推崇和拥戴他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当时的名士都为他讲好话,因此连皇帝都认为他十分贤能。

不断升官的王莽,依然保持着谨慎的行为和谦恭的态度,他把自己的车马和衣物都用来周济宾客,自己家里却穷得什么都没有,这样努力的结果,就是收罗了很多名士,结交了很多将相公卿和士大夫,在位的官员都推荐他,百姓也到处谈论他,名望和声誉越来越大。

汉成帝时期,王莽因为揭发奸臣的罪行,得到了成帝的夸赞,大司马王根就向皇帝推荐王莽为自己的接班人,不久之后,当时年仅三十八岁的王莽被任命为大司马。

当然,后来的王莽因为篡位,他苦心经营的声望终于还是毁于一旦,沽名钓誉、大奸似忠、外示恭俭、内怀贪毒、窃权篡国……所有的贬义词都用在他的身上。唐代的白居易曾经写了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样的诗句,可以理解成日久见人心的感慨,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官场上沽名钓誉的表演,真的是可以出神入化。

唐高祖李渊不能算是诗人,但《全唐诗》中却收录了他的一首诗作,诗名叫《嘲苏世长》——“名长意短,口正心邪。弃忠贞于郑国,忘信义于吾家。”这几句诗,对于同样是沽名钓誉之人的苏世长,倒也真的很贴切。

诗的前两句虽然是拿苏世长的名字开玩笑,但从整体来看,整首诗也算是对苏世长的盖棺之语了。

苏世长是京兆武功人。诗里提到的郑王是王世充,苏世长曾经担任他的太子太保。李渊剿灭王世充的时候,苏世长和大将豆卢行褒驻守襄阳,李渊因为和他们有点旧交,于是就多次派遣使者劝降,但是这个豆卢行褒总是把使者杀掉来表示自己不肯投降的决心。

等到王世充被平定了,苏世长才与豆卢行褒归顺了唐朝。但是李渊可没有罢休,他杀了豆卢行褒为那些使者报仇,然后转身看向苏世长。苏世长赶紧叩头认错说:“皇上啊,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咱们这些老相识都死得差不多了,你看,就我还活着能够看到你统治下的太平盛世,你要把我也杀了,可就没有什么老相识了啊。”这样的逻辑把李渊气乐了,不但释放了他,还封他为玉山屯监。而李渊这首诗的后两句,也就是说他投降这件事了。

苏世长在精通经史、长于辞令方面还是很有知名度的,不过,在沽名钓誉上,他却栽在了几个部下手里。

唐朝初年,苏世长被委派到了陕州做长史,因为城里有人做违法的事,而又屡禁不止难以破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想了个办法。他跑到大街上,一边哭一边脱了衣服,然后开始引咎自责,说是自己身为官长,教化不行,惩戒要从自己开始。然后他要几个小吏拿鞭子抽打自己的后背,本来,他是想用这样的“苦肉计“来感动百姓,但是,那几个小吏恨他的虚伪,故意举鞭猛抽,两三下以后,苏世长就受不了了,大喊着救命,仓皇跑掉。围观的百姓哈哈大笑,都说他诡诈。

而奔跑中的苏世长,心里想的估计会是:“这帮孙子,太坏了。”

5.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和诸葛亮有关,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虽然刘备指望着他大显身手,关羽、张飞等人其实心里是很不以为然的。因为诸葛亮毕竟只是一个“村夫”,光凭嘴上忽悠,自然不能叫久经沙场的将士们服气。

不过诸葛亮对机遇把握得很好,当上军师以后,他在短时间内就“玩了几把火”,首先是火烧博望坡,把夏侯的胡子给燎了,然后又在新野用火收拾曹仁和曹洪的人马,接下来的那把火更厉害,火烧赤壁让百万曹军惨败。

也就是这几场漂亮战,诸葛亮才奠定了自己在刘备军团中的地位,让那些本来想“拭目以待”的将士们宾服于他。

所以,“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也就被逐渐扩大到官场上,逐渐演化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并且成为当官的一种模式和规定的动作,似乎不这样做,就不会做官一样。

细究起来的话,上任三把火的动机基本上也就有三个。第一是官场文化的一种惯例,上任的官员往往会给自己一种暗示和预期,觉得自己如果不“烧几把火”,就是等于表示自己没有那“几把刷子”,担心别人会看轻自己。而正因为是惯例,即使下属们也会等着“新官”烧火,不烧似乎不正常。

另外,当官的人都讲究树立个人权威,只有有了威信,以后的工作才好开展。出于这个目的的官员,往往就容易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轰轰烈烈的行为最后会不了了之。所以,基本上“新官上任三把火”也带来一些贬义,从上到下,都会觉得,烧过去就算完了。

还有一种目的,新官的火还要烧给上司看,既给上司争面子,也是来表现自己,争取获得欣赏。

比如曹魏末年,阮籍被派到东平做官。他到任后,立刻叫人拆除了衙门前的屏障,大搞“无墙化办公”,缩短了官与民的距离。然后开始整治积弊,只用了不到十天,就把地方上的事情理顺了。

不过,第二种情况应该是很主要的因素,因为做官嘛,讲究服众,而服众贵在立威。

战国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为了建立霸业,开始寻访能统兵征战的将才。这个时候,孙武作为人才被引进了,并且递上了自己的军事著作——十三篇兵法。

吴王看了以后说:写得很好嘛,不过理论还是要联系实际,我给你一些军队你来指挥一下吧。然后,为了难为孙武,吴王居然在宫里找了一百八十个美女,让孙武来操练。

孙武于是把宫女们分做两队,让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然后命令人拿着执法用的斧钺站在一边,并且反复重申“一定要服从指挥”的军法。宫女们只是觉得好玩,当然不懂这些和她们有什么关系,一时间哈哈大笑得乱作一团。

孙武说:“可能是我没说清楚命令,错在我,不怪你们。”然后又开始重复军令,但宫女们仍然在那里笑闹。孙武又说:“现在我重复了这么多遍命令,你们还不听指挥,那就应该是队长的错了。”于是下令将两位队长斩首。

吴王见孙武来真的,急了,叫人对孙武说:“我看出来了,你还真是大将之才,这两妃子就别杀了吧。”想不到孙武断然回绝说:“大王你既然任命我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还是把两个妃子杀了。

这下好了,孙武又任命两队排头的宫女为队长,重新指挥,所有人都做得合乎要求和标准了。孙武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上任首先就严明军令,只是可惜了两个妃子,本来在宫里享受宠爱的她们,稀里糊涂就死在了新官上任的“火”里。而这样的“杀鸡儆猴”的做法,也为后世官场中人所不断效法。就连一向提倡仁政的孔子,当上鲁国司寇七天,便杀了乱政者少正卯。其实也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吧。

6.官官相护不须说

《五朝名臣言行录》中记载了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一件事:范仲淹成为参知政事后,命人将官员名簿拿到桌上,开始对每一个官员进行审视,看见那种不称职的,立即一笔将其名字划掉,另选一些人来接任。

富弼在旁边看到这样的情况,便问范仲淹:“丈(富弼平时对范仲淹的尊称)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解释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这些不合格官员们随即就被悉数罢免。

这件事表现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民之心,也看得出他整顿吏治的决心。而对被罢免的官员表现出同情的富弼,多少有点“官官相护”之嫌。然而不仅仅在宋代,在中国整个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官官相护”始终存在于整个官场,它的产生、发展固然有其历史原因,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富弼之所以会对这么多人被罢官感到难以理解,其实是从两方面考虑,第一,他认为如此大规模地对官员进行更换,很有可能影响到当地的民生,对立刻接替的官员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担子,如此上任会伴随着巨大的压力;第二,虽然说舍小家为大家这种做法是合乎情理的,但作为都是封建社会中上层的官员们来说,他们这样一个集体中,很容易会对本阶级内的人表现出同情,这种“阶级感情”在社会中是可以理解的。

著名历史小说《水浒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杨志负责押送孝敬给蔡京的生辰纲进京,不料路上却被吴用等人设计盗取。朝廷得知此事后,立即将限期破案的文书下发到了当地,当地的知府很是担心,忧心忡忡地对负责缉捕的何涛说道:“我自进士出身,历任到这一郡诸侯,非同容易!今日东京太师府,差一干办,领太师台旨,限十日内,须要捕获各贼正身完备解京。若还违了限次,我非止罢官,必限我投沙门岛走一遭。”

这样的一番话可谓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难看出在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后,平民子弟虽然有机会进入官场,但往往都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刻苦艰辛,有时候甚至还要看运气,运气不好,再努力也没用。即使是对于决心整顿吏治的范仲淹来说,他也是靠着不懈的努力和“画粥断齑”的艰苦精神一步步走到这个位子上来的。因此,这位当地的知府对自己面临的境地是很苦恼的,一旦无法缉捕到盗贼,很有可能被免官,自己多年的辛苦就白费了,甚至很有可能因此受到罪责。

在古代的刑罚当中,有一条叫做“官当”,这种起源于《晋律》的惩罚实际上就是靠剥夺官员的官职、爵位来当做一种惩罚,以此来抵罪。这种惩罚措施到了南朝陈代正式有了“官当”的名称。

如果犯了公罪,可以在原来位子上多当一年。若是五品以上的官员犯了罪,可以当徒二年,而九品以上的官员犯了罪的话,可以当徒一年。如果自己的官职品级不够当罪的话,还可以当历任的官品。而如果现任的官职品级当完罪还有剩余的话,就不用罢免他的官了,交一些罚金赎罪就可以了。但如果是所有的官职品级都不够当罪的话,不仅仅要被罢官,剩余的罪也要靠交钱进行赎罪,这样可以免于刑罚。

由此可见官员们相互之间的“官官相护”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官场上的潜规则,除非存在仇恨,不然一般执法的官员都会对犯了罪的官员想方设法减罪。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酷吏,如张汤、来俊臣,但是他们的“严酷”并不是针对百姓,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并不是热衷于以权压人这类下作勾当,他们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同类,昔日的朋友、同僚都会被他们置于死地。所以他们成了官场中为其他人所不容的“异类”,下场并不会太好。

然而一旦顺从于“官官相护”的潜规则,那么为官者终究会有违公正。想做一个清官的话,必须不包容、不偏袒自己的同类,“官官相护”则是与之背道而驰。那么至此,这些官员也就和“清官”这种称呼说再见了。

7.笑口常开藏利剑

中国的官场虽然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但是如果在表面看起来,却都是一副道貌岸然、谦谦君子的模样,如果说在更早时候,还有大臣在朝堂之上互相指责争辩,那么越是到了后来,官员们越是习惯于蒙上一层和气、谦让、互爱、脉脉温情的面纱,表现出来的都是高尚的道德操守和正义情怀。不过,这并不影响私下里的心狠手辣。

口蜜腹剑、笑里藏刀,也成了官员们惯常的伎俩,笑脸作为官场上的润滑剂和通行证,但一团和气、满面春风的后面,是为了麻痹对手、消除他们的戒心,而一旦找准机会,就会趁其不备、暗中下手,置之死地而后快。

而在官场“打拼”,如果疏忽了对手笑容背后的玄机,下场往往就是被“打”得措手不及、人仰马翻。

《新唐书·奸臣传》中,李义府排名第二,在官场上,他就是一个“笑里藏刀”的典型人物。

李义府出身寒族,但是他用心读书,文章写得不错,并且眉清目秀,温文尔雅,是出了名的美男子。在唐太宗的时候,李义府在科举考试中被录用,做了一个小官。并且因为写了一篇称颂皇室人员的文章,得到了太子李治的欣赏。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就给自己宠爱的李义府升了官,从此,李义府就保持着脸上的笑容,侍奉在高宗左右。而等到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又是李义府跳出来极力赞同,因此而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参加政事,成为中书省的长官,从此开始飞黄腾达。

尽管李义府待人温和谦恭,和别人说话时,脸上总是微笑着,但其实他心理十分偏狭阴险,对于冒犯了他的人,或者对他不顺从的,往往会加以毒辣的迫害,所以,大臣们对他都十分畏惧,背后里给他起了一个外号——笑中刀。

有一次,李义府听说在大理寺监狱里有一个犯了死罪的女囚,长得很好看,于是起了色心。他不顾国法纲常,指使一个亲信狱官设法把这个女犯人偷偷地弄了出来,送到了自己的家里。

大理寺的主管官员发现这件事后,认为十分不妥,于是找到高宗“汇报情况”,李义府知道事情败露,就找到那个狱官,对他说:你看,事情被发现了,你肯定是躲不过责任的,就没必要连累我了吧。狱官知道自己肯定是逃不过一死了,于是就上吊自杀了,这样一来,能够“指证”李义府的人就没有了。

侍御史王义方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真正作奸枉法的人是李义府,于是向高宗“检举揭发”说,李义府才是此案的主谋,不能让他逍遥法外。但是,高宗觉得这么“和善”的李义府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不但不问他的罪,反而觉得王义方胡乱“咬人”,把他贬到地方上去当小官。

退朝以后,李义府丝毫没有“做贼心虚”的表现,反而走到王义方身边,笑眯眯地对他说:“王御史啊,我也没招惹你啊,你想扳倒我,不觉得惭愧吗?”

这件事摆平以后,李义府作奸枉法的胆子越来越大了,他依旧笑眯眯地笼络心腹,培植亲信,自己一副清廉为官的模样,却让自己的亲属向别人勒索钱财,包打官司,以致许多人上他家送钱财,求他办各种非法的事。

有一天,他到皇帝书房里去请示工作,无意中看到了一份尚未公布的官员任职名单,就动了一个心思,把上面的人名都记了下来。

他想到了一个索取钱财的好机会。回家后,李义府叫儿子把名单上有的人叫来,私下对他说:“你一直想当官是吧?我可没少为你的事操心,现在事情办好了,诏书几天之内就可以发下来了!”别人听到这样的“内部消息”,当然觉得是他帮忙的结果,就赶紧送了七百贯钱来表示感谢。父子二人如法炮制,狠狠地捞了一笔。

不过,李义府也栽在了这件事上,因为消息走漏,反对李义府的大臣又开始弹劾李义府贪赃枉法,泄露朝廷机密。皇帝这次也生气了,心想:“这是我给臣子们的恩宠,你小子拿去卖钱。太不厚道了!”于是下诏将他父子流放锡州,又过了几年,李义府在外地忧郁而死。

人们用“笑里藏刀”来比喻表面和善、内心非常阴险狠毒的人,尽管李义府的作为为人所不齿,但官场之上,前仆后继者似乎并没有减少,因为大家都在想“适者生存”。

8.嫉贤妒能下死手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看看古代官场上的斗争,却和这样的描述大相径庭。为了自己的地位,对于政敌和比自己强的人,往往人性会变得扭曲,迫害和压制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秦国丞相李斯有一个著名的同学——韩非。李斯在秦为相,很是荣光。而韩非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虽然不善言辞,但是笔头子厉害,写下了诸如《孤愤》、《五蠹》等很多举世名篇。

韩非也是不甘被埋没的人,当时他所在的韩国国力衰弱,看到李斯任用贤人,就也跑到那里,给秦始皇写了一封信推荐自己。秦始皇也知道韩非的大名,但是随着国家的强盛,有点拿架子的意思,于是想先考验韩非一下,就没有立刻安排接见。

这就给了李斯机会,他太知道韩非的本事了,想到韩非来了以后,自己多了一个竞争对手,那么地位可就岌岌可危了。

于是,他找了个机会对秦始皇说:“这个韩非本是韩国的公子。而大王您的志向是统一全国,将来我们要进攻韩国的时候,他能不吃里爬外吗!这可都是人之常情啊,现在韩非来到秦国,您用他不放心,可是不用他吧,他在这里有一段时间了,了解了那么多咱们的情况,这可是后患啊!”

秦始皇当时觉得挺有道理的,于是干脆就安排李斯处理这件事。于是,李斯就派人给韩非送了一包毒药,叫韩非自杀了。后来,秦始皇明白过来了,你李斯也不是我们秦国人啊,不也给我效力呢吗!于是赶紧去赦免韩非,但终究晚了一步。

李斯与韩非在一起读书的时候,估计也是交情不错的。但是,当官场上的利益受到影响的时候,李斯就要杀之而后快了。这也是官场上的残酷吧,不过李斯自己最后的下场也差不多,因为挡了赵高“进步”的路,最后也被陷害死了。

官场上嫉贤妒能的争斗一代一代都难免重演,都是源自权力的争夺。李斯毕竟还有政绩可以说说,但比如李林甫、贾似道之流,那就完全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如何治理好国家上,专心忙于内斗,排斥异己。

李林甫正式当上宰相的时候,朝廷里还有另外两位宰相,一位是中书令张九龄,一位是侍中裴耀卿,这两个人都是有名的贤臣,敢于当面直言进谏。所以,靠拍马上来的李林甫与他们同列,总觉得有点相形见绌,心里发虚。

但李林甫可没打算“追学赶帮超”,因为他知道才能上很难与张九龄、裴耀卿展开“公平竞争”,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暗地里“放冷箭”,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

唐玄宗开始的时候也算励精图治,但渐渐开始志得意满,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了。张、裴两位宰相当然不愿意看着皇帝懒散堕落下去,于是经常当面进谏,估计说话也很直来直去,玄宗就有些不爱听。但是再看李林甫就“感觉好极了”,因为他总是唯唯诺诺,一切都顺着皇帝的心意办事。

李林甫的秘诀就是经常给玄宗身边的太监送礼,这样皇帝的一举一动和真实想法他都能及时掌握。然后自己抢先替皇上“张罗”,自然很讨玄宗的欢心。

自己的地位稳固,李林甫并不甘心,他一面迎合皇上,一面找机会煽阴风、点鬼火,攻击张、裴两位宰相。

唐玄宗想要下诏废掉太子瑛的时候,张九龄坚决反对,使玄宗很不高兴。而李林甫在朝廷上便显出很中立的样子,然后在背后议论说:“废不废太子,是皇上的家事,外人根本就不应该瞎掺和。”

不久,李林甫的亲信,户部侍郎萧炅当着中书侍郎严挺之的面,把“伏腊”读为“伏猎”。严挺之很不高兴,就向张九龄反映他不学无术,结果,萧炅被贬出了京城。

李林甫于是怨恨严挺之,利用他的一次错误,坚决要求严办。然后,当张九龄出面说情的时候,李林甫向玄宗反映说张九龄在拉帮结派,使张九龄和裴耀卿都被降职,而自己坐上了中书令。

但是张九龄在京城里,李林甫总觉得是个“隐患”。很巧的是,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弹劾宰相牛仙客惹怒了玄宗,被杖责打死。李林甫认为时机难得,又在一旁落井下石:“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人啊!”于是,玄宗下诏将张九龄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永远不许他返回京城。李林甫的阴谋终于一步一步得逞了。

9.争富斗豪“大折腾”

在春秋时期,管仲和晏婴这两个著名的贤能之才先后成为了齐国的宰相。尽管在政治才能上,两个人都很有名,但是他们俩的生活作风却实在有点南辕北辙——管仲喜欢“摆谱”,而晏婴又经常显得寒酸。

孔子曾经对管仲的奢侈做法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他说“管仲镂簋而朱,旅树而反坫,山节而藻。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你管仲吃饭的碗都雕刻那么好看的花纹,穿戴打扮还系着红色的帽子带,然后你家里的房子盖得那么高,房梁也是装饰得那么华丽,那你让天子怎么办啊!

这些器物的规格,按照孔子制定的“礼”,都应该是天子才能够用的,管仲虽然是位极人臣的宰相,但是毕竟不能和天子相比,所以,孔子认为这样的奢侈是僭越礼法的,“难为上也”,就是说你把天子挤兑了,人家要比你高,怎么高啊!如果仍然用旧有的规格,那显不出天子的高贵,但是再和你攀比,礼制的规范整个就乱了。这样看来,官场的等级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按照孔子的道理,话还要说回来。齐国后来的宰相晏婴,就是一个十分简朴的人,他日子过得不铺张,天子不会觉得不好办了,但孔子的学生们却依然不答应,开始激烈地反对。

曾子和有若两个人曾经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曾子说,晏子这么做,应该是懂得礼法的大臣吧。有若就不爱听了,立即反驳说:这小子根本不懂得礼法!你看看他,一件皮袄穿了三十年;他父亲死后举行葬礼,按照他的级别,可以派五辆车去坟墓,并举行隆重的仪式。但是他只派了一辆车去坟墓,而且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就返回了。那他这么做,你说下面的人怎么办啊!他倒是不“逼上”了,可他“逼下”。

这么说的道理似乎也行得通,晏婴一件皮袄穿三十年,那么,比他官职小的人,就得穿上四十年了。晏婴用一辆车就简单地安葬了父亲,那些地位更低的臣子们,难道就不用车了吗?所以说,晏婴的简朴过分了,打破了等级秩序的规矩,也就是说,在等级制社会中,官场上的高官想自行降低生活待遇,过一下俭朴生活,也是不被礼法所允许的。

韩非也曾经提到了楚国的宰相孙叔敖,他的生活也是极端俭朴,以至于都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了。但是,这样做违背了“奢不僭上,俭不逼下”的原则。

在中国古代,许多清正廉洁的官员大臣都会提倡节俭,他们反对官员过奢侈的生活。但是他们所谓的节俭是一种狭隘的观念,他们认为超越自己身份的享受就是奢侈,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话,再怎样开销巨大也不算奢侈,甚至是一种必需的。

相反,不奢侈,节俭,与钟鸣鼎食的地位身份不相符合的俭朴却不合官场伦理和规矩,是破坏官场等级秩序和政治生态的做法,是受到谴责批评的。

因此,官场中的奢侈之风是止不住的,而有了这礼法的“借口”,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屈从于贪图“奢侈享受”的人性弱点,打着维护官等级秩序的口号,开始理直气壮地奢侈。

宋朝的宰相蔡京,他的奢侈就可以进入“史上最强”的排名了。蔡京当宰相的第二年,为了讨皇帝欢心,大兴土木为宋徽宗建宫殿苑囿,单单一项“花石纲”就搞得很多百姓倾家荡产,当然,蔡京顺便也赚了个钵满盆满。

就从饮食上看蔡京的奢侈,就足以叫人震惊了。平时,蔡京喜欢吃鹌鹑羹,这一顿饭的羹,就要用几百只鹌鹑。还有一种食品叫做“黄雀酥”,蔡京很喜欢吃,于是,下人们专门腾出来三大间厅房储存这些食物,估计就是猪八戒的饭量,也得吃上个几年了。

其实,官场的奢华早就已经演变为一种实力和势力的象征,北魏时的元琛,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井口的护栏都是用玉石做成的,而井绳和吊罐又都是用黄金做成,这样的奢靡恐怕是世人难以想象的了。

官场斗富最有名的“段子”,是西晋石崇与王恺比阔。王恺得了一株皇帝送的珊瑚,于是请来石崇炫耀。谁知道,石崇顺手拿起铁如意,噼里啪啦就砸碎了珊瑚树,然后对目瞪口呆的王恺说,这样的东西,我家里有的是,你去挑一株吧。

不过,这些奢华并不能长久,争豪斗富的主角们,和他们的财富一起,最后都毁灭在颠覆政权的战祸里了。

同类推荐
  • 书生倒插门

    书生倒插门

    重生大离王朝,你有什么梦想?钱?赚去!女人?自己送上门了!权利?跪舔皇上就成!
  • 一本书读通中国史

    一本书读通中国史

    本书一改过去那种就事论事的编纂体例,采用了一种新型的体例编纂方式,以面带动点,再由点来通观全局,全面再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到大清王朝覆灭的真实历史过程。每小节中的内容紧密连接、环环相扣,虽然篇幅不长.但是一些该表现出来的大道理、一些能对读者有用的启迪智慧之语已经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大时代1950

    大时代1950

    重生在日本,还是1950年?上帝啊,你是哪根线搭错了?神啊,救救我吧!
  • 君不闲

    君不闲

    算是非典型的穿越吧,基本上是关于一个很莫名其妙的人物如何向所谓的九五之位奋斗的过程,因为是关于“君”的故事,而主角的奋斗之路又会比较艰辛困难,所以叫“不闲”,合起来就是书名“君不闲”,这也算文如其名吧,其实我最初的想定,君不闲指的就是“每个人都不容易”……
  • 奇衡志

    奇衡志

    三十年前,一群少年满怀热血,在洛水起誓,恢复旧山河。三十年后,新一代的少年成长起来,在这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他们又会有怎样的选择
热门推荐
  • 青春和余生都是你

    青春和余生都是你

    《飞雪恋》系列之青春篇,《生生不忘护你晴天》后续重生现代番外篇。谁说男女之间不存在单纯的友谊呢?!哥们,让我们证明给她们看看!!......单蠢如你我,从没想过这句承诺日后竟成了响亮亮的打脸了-_-||
  • 英雄是怎么无敌的

    英雄是怎么无敌的

    为了玩游戏,他被学校开除,为了玩游戏,他被以前的女朋友抛弃!因为玩游戏,他赚了很多钱,因为玩游戏,他懂得了爱和情的区别!作者QQ:719908QQ群:48454455
  • 温故他以南

    温故他以南

    我们总是在很多年后才会记起那些年后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回忆有时是折磨人的开始,时间过后又在不停对着你喧嚣。难过吗?难过的,真真实实的难过的。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相诺却不会想到事情的变化,往往使人痛苦。我心中曾经使之余命的爱,那个刻在心里的名字,我是否该去触碰还是封闭;当一切随之发生,多年后的我们还是会在不期而遇,即便封闭还是要触碰。你不是你,他不是他,我不是我,一切都将在。
  • 天骄重生,帝王宠不完!

    天骄重生,帝王宠不完!

    小叔一家的野心,爷爷的惨死,朋友的背叛,父母死亡的真相的事件接二连三向沈佳琳压来,重生前,我敬你是我至亲,重生后,我想保护爱我的,和我爱的人大神篇:“师虎,为了世界安全,为了宇宙和谐,请师虎收了徒弟吧,徒弟已洗白白在床上躺好”“……,说吧,被谁灭了,我去灭了他。”“嘤嘤嘤,师虎,我就知道你是爱我的。师虎,求亲亲,求抱抱。”“……滚”(先注明,本文只宠不虐,男主不是霸道总裁范,是中二逗比范,可能文中女主要强势强大些,不喜勿进,勿看,勿喷)
  • 零点开始爱你

    零点开始爱你

    “甫耀辰,我们分手吧……我累了”“对不起……宝贝,我爱你,真的很爱……”多年之后肖潇没有想过,兜兜转转,她又回到他的身边~“……你过得好吗?”肖潇微笑问到。~~“潇潇,我那也没去,我就一直在等你”甫耀辰宠溺的柔光说到。
  • 锦绣医妃之庶女不善

    锦绣医妃之庶女不善

    她是现代唐门医药圣手,穿越架空异世,既是南宫王府的庶出四小姐,人人避讳的天煞孤星。又是一路上救死扶伤口碑极好的医仙之徒,更是王府唯一一个与美貌沾不上边无德无才的女儿。人善被人欺,别以为她沉默久了,就是个好欺负的茬。伪善的姐妹,薄凉的父亲,咄咄逼人的嫡母,这帐得一个个来算。他是人人敬畏的战神王爷,传闻陌王爷貌美骁战,不近女色,却有有断袖之癖。可是,明明是断袖,她怎么就怀孕了呢?“妹妹,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抢你的心上人。”貌若天仙的大姐楚楚可怜,手却炫耀似紧紧挽着男人的手。赵晋看着眼前神色不明的少女面带歉意,“绯月,是我对不起你。可你要是真心对我,就该放手。”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冰蝶之花

    冰蝶之花

    酷王子遇上拽公主的爱情故事。............
  • 神之悲伤

    神之悲伤

    七个陈小亮来自不同的世界,前世都是非常牛逼的存在,可是他们来到人类世界后却只想过着凡人的生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