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12300000017

第17章 从骗子到疯子

我既要扔鞭炮,又要扔炸弹。扔鞭炮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迷惑敌人;扔炸弹才是我真正的目的。不过,我可不会告诉你我什么时候扔鞭炮,什么时候扔炸弹。游戏就是要虚虚实实,这样才开心。如果你在游戏中感到很痛苦,那说明你的玩法选错了。

一、创业大赌场

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不是你的公司在哪里,有时候你的心在哪里,你的眼光在哪里更为重要。这话是马云说的。而以连串恶梦开始的美国行,最终却以一颗火种回到了杭州,马云已经打定了主意,自己的未来必将与那个叫作Internet的东西绑在一起……

1.Internet的诱惑

还在西雅图vbn公司体验互联网时,激动的马云临走时兴奋地对vbn公司主管说:“你们在美国负责技术研发,我到中国找客户。咱们一起来做中国企业上网。”他要把中国企业的资料放到互联网上去向全世界发布。

于是,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企业与企业间的网上交易活动)模式,就这样开始有了最初的创意。马云还和网页设计者签了合约,但昂贵的价格提醒着他必须在国内向企业收钱。

此时,关于什么是互联网国内尚无准确的中文名称,绝大多数国人更是不知道此为何物。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从美利坚归来的马云,他内心深处已经因Internet而心潮澎湃。虽然他也许还没意识到,自己正以最原始的方法开始了一个伟大的事业。

后来的很多人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早在1995年全世界网际网络都还在萌芽阶段,马云就有真知灼见,能洞察先机投入网络事业呢?

马云很诚实地坦露了实情。其实他并没有那么英明,当他决定准备离开学校到外头闯闯的时候,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事业,“那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开饭店很赚钱,我一样会一头栽进去!”

1995年3月的一个夜晚,杭州马云家坐着20多位朋友,其中有他的英语学生,也有很多从事外贸行业的人士。

马云披着一条毯子,缩在沙发上,略有些紧张。他对朋友们说:“我想做Internet。”于是他用了两个小时开始宣讲Internet,只是一知半解的马云讲得糊涂,大家听得同样糊涂。

“我几乎每天去马总家听他讲解和演示因特网。我基本上没听明白,只是凑个热闹,顺便见见同学们,当然更是为了给马总一个面子。马总每天都张牙舞爪地讲得很兴奋,讲完了互联网之后,又讲他的创业计划,然后还问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都说没想法。”一位如今已是马云身边的重要工作人员如此回忆。

而当有人向马云提出创业步骤的问题时,马云却回答不上来,因为他自己也没有想好。于是,马云的朋友和听众们都摇头叹息,甚至还给他泼起了凉水:“马老师,你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都行。就是干这个不行。这到底是什么?中国人没一个知道的——不是说它不好、没有前途,而是因为这玩意太先进……中国人不会买账的。”

据知情者披露说,当时只有一个人说:“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话,倒是可以试试看。”

马云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很快就用一点钱在美国注册了China Page,并开始认真考虑从学校辞职的事情了。

马云从学校辞职并不像某些文章写的那样简单干脆,事实上当时的他甚至还有些犹豫。

马云就曾对身边的人说,准备辞职的时候本来也挺犹豫。有一天他下班的时候,在校园里被系主任叫住了。系主任当时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两把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菜。他语重心长地劝马云说,要好好干英语教师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

“我看着他的样子,突然明白,如果继续在学校待下去,他的现在就是我将来的‘前途’了!”于是,第二天,马云便果断地辞职了。

显然,为了此次创业,马云主动放弃了那个年代还被视作“金饭碗”的大学教师工作。由此不难想象,马云此举在当时所引发的惊人效应。

2.创业就是一种赌博

有人说,创业本质上就是一种赌博。而要博得收益最大化,就不能只依靠良好的愿望,完美的计划,以及虚无缥缈的运气了。因为大部分时候,计划是靠不住的,愿望总是会被现实无情地击碎,而好运气来得也总会比你想象的要晚一些。

所以,马云的创业也是一种赌博,只是这次赌博已远远超过了他创立海博翻译社了。但马云又是聪明的,因为他的赌赢靠的是聪明的才智、敏锐的头脑,以及已经体现出来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尤其是他对新生事物Internet的专注精神,更是他与众不同眼光和魄力的鲜活证明。

其实,早在1995年中国还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央视某些节目就已经对其进行了多次报道,只是当时将它作为一件来自美国的新生事物。虽然对电脑一窍不通,但相信马云当时也曾注意到了这类信息。

可贵的是马云没有像看新闻一样来看待Internet,他在自己的意识里已经深深地装进了这个无比新鲜的事物。

“1995年的马云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是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胜利就在眼前,衣食无忧的生活就要触手可及了;另一条路通向珠穆朗玛,攀上去,就可能成为站在最高处的那几个人中的一个,但更有可能被风雪埋葬在山路上。连一成把握都没有的马云,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这是后来的一篇文章如此评论马云当时的创举。

有了计划就要行动的马云辞职之后,便很快于1995年4月开始了自己的Internet创业。他在杭州文二路的金地大厦租了几间房子,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按舆论和业界的统一说法,这也许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了。

海博电脑服务公司当时的启动资金只有两万元,是马云当时所能拿出的最大一笔钱了。据说,这两万元里还有马云从自己家人那里借来的一部分,马云自己当时只有六七千元。

至于公司的人员组成,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马云、妻子张英、同事何一兵。“一个不小的房间里空荡荡就放了一张课桌和一张课椅,有点小孩子过家家的感觉。”马云身边的人对当时公司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若干年之后的事实再次证明,所有成功的创业者都需要一种勇气:做一件事,哪怕只有三成把握,也应去尝试。因为没有什么机会可以等你到有十成把握再去做。

就在马云决定正式Internet创业的1995年,美国微软公司刚发布自己的Windows95视窗操作系统不久;在全球互联网业界可执牛耳的杨致远也刚创建雅虎公司不到一年;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也刚刚才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总之,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才刚刚开始。

而中国敢于或准备在互联网上创业的先行者,除了马云之外还有以下几位:刚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的张朝阳,正筹得2万美元开立爱特信网络公司(即搜狐前身);已经创建了四通利方并开发出“中文之星”平台的王志东(新浪创始人);正在电信局里琢磨着交换机和系统设备的丁磊,虽稍显落后,但不久后的网易也横空出世……

于是,当这些互联网的先行者们在今天得以驰骋万里的时候,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为后来者总结出了一句话: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你也必须时刻准备着,最困难的那一天还没有到,但一定会到。

3.“中国黄页是骗子”

马云有着“中国互联网之父”的头衔,这一头衔与他率先创立的海博公司密不可分。

由于海博成立时还没有“互联网”这个词,对于所谓的网络大家称呼为“因特乃特网”。记得注册的时候,因为字典上没有“因特乃特网”这个词,也不能用英文注册,主管部门拒绝了马云。不得已的时候,马云才以“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的名字注册成功。

从1995年4月开始注册,“钱都要一块一块地数着花”,到5月9日“皮包公司”海博网站正式挂网,命名为“中国黄页(http://www.china pages.com)”。可那时,杭州连最基本的拨号上网都还没有。

按马云最初的运营思路,中国黄页把中国企业的资料集中起来,快递到美国,再由美国的设计者把资料和图片做成网页,挂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利润则来自向企业收取的费用。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公众的质疑和不信任再正常不过了,何况马云的海博电脑服务公司要做的是人所未见的“虚拟”世界呢。再加上公司创办初期杭州还不能上网,马云只能靠一张嘴向众人传播,传播当时舆论所说的“网络概念”。他每天出门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请他们同意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免费试用,等证实了信息确实被发布出去后再付费。

然而,应者几乎没有。下面一段文字即是当时马云和海博公司的尴尬情景:

“没有网络,看不到网络,没听过网络,只是马云说有网络;钱给了马云,资料给了马云,马云说已经上网了,可是网在哪呢?看不到。那凭什么相信马云?”

与别人不一样的,是马云自青少年时起就历练出来的一种激情,他把对创业的疯狂激情发挥到了极致。

渐渐地,几个学生来了,十几个朋友来了,马云的激情效应开始放大,他的周围逐渐聚拢起来一群20岁左右的志同道合者。这时的马云初显布道者风采,而围在他周围的年轻人们则像一群信徒。

然而,冷眼和嘲讽者也大有人在。当时杭州市坊间这样评价他:“马云是个喝得微醺,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的小市民。在他身上只有手舞足蹈,看不到杭州人的安静和从容。”而马云对此的回应,则是“我有一副天生的好口才,为什么不可以在大街上宣传我的公司?”

在这里,马云善于见机行事的性格得到了彰显。他先向身边的朋友描述Internet怎么怎么好,然后向他们要所在企业的资料,通过EMS寄到上一章中所说的美国vbn公司,等home page做好后打印出来快递寄回杭州。

由于没能真实地看到自己单位的网页存在,即使同意马云把资料上网了的企业也还是不太愿意付钱给马云,他们觉得仅有几个越洋电话是靠不住的。这其中,有人甚至开始怀疑马云在编故事了。于是,马云的“骗子”之名不胫而走。

“马总一开始做‘中国黄页’时没有客户,于是就先从身边人下手。当时我在出口电视机的公司里上班,另一个女同学在望湖宾馆做大堂经理,马总就把我公司14英寸出口彩电的资料和望湖宾馆的图片发上了Internet。这很可能是中国最早上网的产品和宾馆。”马云身边的一位人士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如此回忆。

果然,美国那边反馈回来的消息没有让马云失望。他将网页的打印稿拿给朋友们看,告诉朋友们在Internet上就能看到跟打印稿一样的东西。

只是好事终须多磨,接下来的情景还是让马云大伤脑筋。

马云自己回忆说:“他们知道我这么多年信用还是不错的,然后就同意做了,最初做的是杭州第二电视机厂,接着是钱江律师事务所,最后是杭州望湖宾馆——一个四星级的宾馆。主页在美国挂到网上后,老板就是不信。我们就跟他说:这是美国的电话,你可以叫你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看看有没有这么回事儿,没有这么一回事儿你跟我说,有这么一回事儿你就付费。”当时,中国黄页一个home page 3000字外加一张照片2万元,其中1.2万要留给美国公司。

1995年8月,上海正式开通了互联网,第八个注册用户即是马云。一心要洗刷自己“骗子”之名的马云,从杭州拨长途电话到上海连上网,还找来电视台的朋友,对着从美国带回来的一台486电脑拍摄。当时虽然整个中国的出口只有64K,但马云他们还是足足等了三个半小时,直到望湖宾馆的照片出现在网页上时,马云拥有了自己才能懂得的自豪,他证明了自己和互联网。

紧接着,1995年9月4日至15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189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和专门机构、政府间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15000多人出席了会议。在这其中,有不少外国嘉宾专门从北京飞到杭州望湖宾馆住宿。因为这是他们在网上能找到的唯一中国宾馆,制作这个宾馆网页的正是中国黄页。

回忆起这段艰辛的经历,马云自己有着独特的感悟:艰难会迫使你一直走下去,顺利会使人忘乎所以。最重要、最珍贵的是,犯了很多错误,走了很多弯路,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面对明天的挑战。

而多年后即使非常成功了的马云,也依然想对创业者们说: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

二、布局舆论场

当社会还不太重视一件事物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机会到来的时候。而在新闻学上也有个名词——新闻敏感性,这是一个好的媒体工作者必备的本性素质之一。如今,当公众给了马云“国际级公关先生”评价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懂得马云在舆论造势上也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呢?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马云对互联网的造势宣传,居然是从一位北京司机开始的……

1.掘取第一桶金

初获认可的马云,不可抑制自己的创业激情,而中国黄页听起来也挺具有煽动力。尽管如此,中国黄页的客户还是没有多少。

当时,整个中国的网络出口只有64K,网络速度慢得让人无法想象。但在马云看来,这些都已经无法影响他内心对成功的渴望,尤其是当自己成为上海市第八个注册用户之后。

在此期间,马云的妻子张英再次显现出了一个创业者所需要的支撑作用。而马云的一句话也颇能道出其中的真谛来:“回到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张好床,床上要有一个好人!”

为了尽快实现中国黄页的赢利,张英更是身兼了贤内助和业务骨干的双重身份。中国黄页首笔8000元大订单即是张英谈下来的,并就此拉开了马云网络公司的业务订单。

在此基础上,中国黄页开始了在全国多个城市的滚打,而马云对宣传公关策略的掌控能力也显露了出来。

由于没钱做广告,马云就挨家挨户地推介,亲手演示。回想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感慨:“我那时名义是总经理,其实就是个推销员——跟当时上街推销保险、保健品的那些‘令人讨厌的业务员’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人家是以签保单、推销产品为使命,而我纯粹就是个志愿者。”

当时,虽然互联网的威力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初步显露,但真正认识它的人依然不多。就是在这种情景之下,马云不得不花费极大的力气去宣传推销自己的网站。他像个开路先锋一样,“几乎就像疯子,天天跟人家‘侃’互联网,说服客户加盟,说服记者宣传。”显然,马云在尽自己的全力向中国社会推介这个神奇的新生事物。而他的这种推介,竟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意识中把互联网与中国黄页画上了等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云“中国互联网之父”的称谓并非虚名。这从那个时候的媒体报道可见一斑。

“在早期的海外留学生当中,很多人都知道,中国黄页是互联网上最早出现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商业信息网站,国外媒体称马云为中国的Mr.Internet,也正源于此。”

结果证明了马云的策略和操作手法是正确的。

日子不长,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威力初露端倪,马云做网站的效果也与日剧增。尤其是上海和杭州的互联网相继开通后,马云的中国黄页业务逐渐多了起来,人们开始感受到了互联网的某种奇怪魔力。

由于当时绝大部分国人眼中的互联网仍然是个神秘的事物,懂得网页制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赚钱相对就比较容易。比如中国黄页一个中英文对照的页面,3000个文字加张照片,马云的收费标准是2万元。即使这样,在看到中国黄页带来实实在在的客户和效益后,愿意跟马云合作的经济实体不断增加。

1995年7月,马云在中国黄页上成功建立了浙江省“金鸽工程”、上海电视节、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之后,他的中国黄页不仅实现了盈利,更在圈子里树立起了自己的名气。

到了1995年年底,经过8个月的辛苦打拼,马云公司的收支账目已经接近平衡,营业额也已突破100万元。

此时,当马云无意中环顾中国黄页的周围,竟已群狼遍伏了。这是后话。

而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由于策略得当,再加上过人的激情,以及“正确误导策略”,中国黄页开创了中国互联网业界的多个第一:如中国第一笔网上成交的贸易业务,中国第一个网上体育俱乐部,中国第一个上网的电视台……

此时,知道中国黄页的人们,已然将其与互联网等同视之了。而马云的网络公司营业额,竟也不可思议地达到了700万元。

马云终于有了些名气。他不仅掘得了自己创业人生的第一桶金,也让中国黄页奠定了在中国互联网业界的口碑。

这里,不得不特别提到马云带出来的团队,这也是他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欣慰的事。中国黄页团队成员不仅都非常优秀,即便是在互联网公司人才急剧动荡的时候,从高层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也一直都保持着稳定。

“做互联网公司,留不住人才是最大的失败。”马云曾如此感叹。

2.论道瀛海威

在杭州站稳脚跟后,马云去了一趟北京。他没有游山玩水,而是会见了另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业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网络企业瀛海威的创建者张树新。

了解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历史的人对瀛海威都略知一二,张树新本人也曾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化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所以,本书在这里有必要就此作些介绍。

1995年5月,张树新创建了北京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并担任总裁。如果从行业的历史源头来看,瀛海威可称得上国内最早提出在国际互联网络上提供中文信息服务的网络公司,以及最先提供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业务的网络商之一。

1996年12月,瀛海威时空八个主要节点建成开通,初步形成全国性的瀛海威时空主干网。1997年12月,瀛海威时空计费系统真正实现全网用户自动漫游。到了1998年,瀛海威已发展成拥有37000家客户的全国知名ISP公司,以及除邮电系统之外中国最大的一家电信网络公司,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司网。

今天的人们也许还记得,1995年的一条广告让国人对网络有了初步耳闻,这便是张树新的得意之作——“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前1500米!”

张树新还是中国最早引入风险投资概念的互联网人之一。她借助资本运营手段,一年内便实现了公司规模和资产的10倍扩张,使瀛海威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网络信息服务商之一。在瀛海威最为颠峰之时,所发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声,亦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前进口号。

然而,纵横互联网两年后,张树新实施了最有个人色彩的网络活动——网上延安。据业内人士披露,当时为迎接香港回归、“十五大”召开和三峡工程开工,张树新采纳了一个策划方案,即用网络汇集延安的历史、现实和人物故事,通过组织全国中小学生观看来增加收入。为此,瀛海威耗资上千万元。

让张树新始料未及的是,网上延安推出后点击率之低,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瀛海威则因此元气大伤。随后,瀛海威在发展战略上一再犯错,直到1998年6月,张树新被迫辞职。此时,中国互联网行业出现了第一波火热的场景。

然而,张树新却不幸地被马云言中了。

因为在此之前,来到北京的马云与张树新有过半个多小时的交谈。交谈过后的马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马云的感觉是“张树新的观念他听不懂”,且“理论先进的不可捉摸,有点造梦的感觉”。

如果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比较他们俩当时的差别,可以概括地认为:马云做的是企业上网,而张树新讲的是老百姓的网。只是老百姓的网如何赢利,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中国黄页早期的名片的确有着明显模仿瀛海威的痕迹,它上面曾写着:信息高速公路已首先在杭州开通。

张树新辞职后,瀛海威终因元气大伤不得不停止互联网梦想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曾这样评论:“对于做过记者、做过策划的张树新来说,形象宣传、操纵媒体游刃有余,但当企业转入实质性经营之后,她明显后劲不足。”而事实上“当时瀛海威已有不少很好的原创”,比如类似今天人人必备的QQ“呼叫功能”等系统。

至于张树新本人,在总结自己时说道:“我们在一个非常残酷的行业里被训练了三年多,每天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我们是这个行业中犯错误最多的人。我们在企业的资源组合、资本结构、价值链设计等三个问题上有失误。我们没有掌握相关资源,瀛海威是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凭空建立起来的。为此,我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巨大的代价……”

后来,马云在谈到瀛海威时,也有着这样的观点:瀛海威的失败与遗憾更多的是它的生不逢时,张树新前卫而超越时代的思考方式在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世界里尚无一展拳脚之地。

如今,张树新当年率领及亲手培养的第一代互联网从业团队成员,绝大多数已成为中国各个互联网商业公司的骨干力量,业内有人也因此称瀛海威为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

而对张树新本人,以及瀛海威这个互联网的先军企业,遗憾终归是主要的。但若是将他们放在中国互联网的整个行业发展长河中看,张树新和瀛海威又可称得上是奠基者,尽管这一角色多了一层悲壮。

3.舆论是个制高点

内容继续回到中国黄页身上。

在杭州小有收获后,尤其是与张树新论道之后,虽然互联网依然只有少数专搞高科技的人才真正了解,但马云还是感受到了中国黄页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仅已有了领军者瀛海威,也有诸如万网之类的其他互联网新秀,每一个都冲劲十足。未雨绸缪的马云意识到了必须先发制人。

与一般人思考不同,作为开拓者的马云心里明白,中国黄页要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互联网,把市场开拓出来,把蛋糕做大。此时,马云意识到了媒体力量的不可或缺,他明白舆论制高点对中国黄页的重要意义。

于是,在会见张树新后不久,马云又带着自己的营销总监二次进京,他要找朋友帮忙,利用北京媒体的集中度给初出茅庐的中国黄页造势,为中国互联网呐喊。

其实,马云也明白,那个年代的中国媒体市场意识尚未完全打开,涉及企业舆论造势的活动更是敏感,中国黄页要想打开舆论造势的局面并不容易。不过,对于一心谋正事的人来说,看似不可能的事却往往存在意外的机会。

1995年12月,再次来到北京后,朋友给马云介绍了一位司机,这与马云所期望的结识对象相去甚远。尽管如此,马云还是将信将疑,因为这位司机正供职于北京青年报社。

将信将疑的马云把自己准备的舆论稿件和一些费用给了这位司机,希望他能帮忙发表。当时马云甚至还许诺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只要发了还将进一步感谢。

令马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司机的能耐。没过没久,马云准备的关于“中国黄页”的造势稿件不仅发表了,还一并发在了5家媒体上。这其中,《中国贸易报》还把相关稿件发在了头版。当时的马云既吃惊,又不得不佩服那位司机朋友的活动能力。

除此之外,马云当时还有一个强烈的想法,一定要见见那位批准在《中国贸易报》头版发表自己稿件的人物。因为,在当时敢于公开宣传互联网的媒体人还并不多,何况还是头版的重要位置,这个人一定很有眼光。

这个很有眼光的人没有让马云失望。他跟马云一见如故,长谈了三天三夜。虽然他也像马云一样不太懂互联网,但是却被马云说得热血沸腾,完全认可马云的判断。最后,他甚至主动请了北京很多媒体,让马云给大家再做一个演讲。

就这样,在1995年冬季的一天,马云耗资3万元在北京中国外经贸部(现商务部)隔壁的一个俱乐部里开始了面对媒体人的一次公开演讲,主题就是关于互联网和中国黄页。

记忆中,笔者首次听关于互联网的演讲是1997年秋季,地点也是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一幢大楼里。这似乎也寓示了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从一开始就似乎与外经贸部(现商务部)联系在了一起。而马云甚至在两年之后干脆迈进了原外经贸部,原因同样是为了互联网。

参加马云此次互联网演讲的听众中有30多位记者、编辑,分别来自于京城的各主要媒体,马云还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媒体朋友。早早地他就将两台电脑安装在俱乐部里,考虑到当时北京网速太慢无法联网,马云还将一些网页和资料拷到了硬盘上备用。

此次演讲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马云从什么是互联网开始讲起,一直讲到网络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什么好处。他讲得很是激动,而那些听得虽然懵懵懂懂的记者编辑们也热血沸腾:“我们开始宣传互联网。”

4.一看就不像好人

历来好事总要多磨,马云碰到的磨炼也早不是第一次。

给京城媒体人专场演讲后,原本激动万分的马云再次被迎头泼了一盆凉水。他被告之:有文件传达,要求暂不要宣传互联网。而据后来的一些媒体资料披露说,当时有一些工程院院士也对网络的前景并不看好,认为与当时的国情不相符。

马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奈,他觉得自己也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他的心情也像过山车一样,从特别激动转成了特别沮丧。而此时的马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也已十分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晚上睡朋友的办公室,我们那时候能省下来的钱全部得省,省下来做事。”

难道3万块钱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

“要是你能说服人民日报上网,那么你的广告宣传、你的声势一下子就起来了。”陷入沮丧之中的马云无意中被朋友的这句话刺激了一下,他骨子里的挑战欲望再次被激发了出来。他决定再试一次,攻关人民日报。

原本一句玩笑的话,被马云当真了。但他心里更明白,那个时候让人民日报上网,简直是天方夜谭。但马云毕竟还是马云,不试过决不轻言失败。

稍作准备,马云再次来到北京。这次与他同行的,还有当时在中国黄页做技术的李琪。“有一天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来到北京。”忆起当时的情形,马云所说的这句话依然令人记忆犹新。

于是,还是在这一年的冬天,通过一个朋友的朋友,马云结识了人民日报社的一位行政干部。“当时我去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我跟他就这样一直聊到了10点半,这时来了一个人说:你们这么晚了,还不走?这个人是一个领导,有过国外留学的经历,对互联网知道一些。”

紧接着,马云又跟当时的那位领导谈起了互联网,且非常投机。直到很晚的时候,那位领导对马云说:“你给那些处长们去上一堂课,就讲一讲互联网吧。”

就是靠着这份机缘,马云先后在人民日报社做了两次演讲。“当时花了我不少的钱。在讲的过程中,还有副社长级别的人来听。”很快,马云与互联网一起,在中国核心媒体中迅速传播开来。“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机遇,我得把握。”马云事后回忆当时的心境如此说。

在人民日报社演讲结束后,一位领导握着马云的手说:“你讲得真好!我们明天就打报告给中央,让《人民日报》上网。”

紧接着,马云用半年时间终于把《人民日报》搬上了网络,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很快,马云也成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嘉宾。而紧随其后的,便是中国国内首次出现的网络升温。尤其是跨入1997年以后,北京的互联网更是火了起来,大街小巷开始遍布着网络公司,一派热闹景象。这其中,开始涌现出了第一批外资互联网企业。

只是,这一段时间的忙碌,马云并没有赚到钱。如同他后来回忆,“做完这一切之后,我就觉得我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了,我当时一分钱也没有赚到。”不过,人民日报对马云还算不错,“把在北京与杭州之间坐火车来去的车费,还有日常开支都赚回来了。”马云说。

虽说没赚到钱,马云在北京的收获却是其他创业者无法比拟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马云已从一个创业式的小人物,转变成为众多中国政府高层所熟知的信息科技开拓者。这一收获,也直接为他后来入住中国外经贸部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是后话。

如今,马云不仅红了,还非常成功。但如果再回过头去看当年他在央视的访谈,马云不被人信任、甚至被人怀疑,视为骗子的情节,恐怕只有马云自己才能体会那时的个中滋味。

多年以后,一位导演还对媒体调侃说,那个时候的马云看起来就不像一个好人,充满激情地演讲,但眼神里总有那么一点鬼鬼祟祟。

三、从骗子到疯子

马云对成功曾有着这样的诠释:“我无法定义成功,但我知道什么是失败!成功不在于你做成了多少,在于你做了什么,历练了什么!”而在人生的路途上,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马云的外号也一路跟随,且升级变化着。

当马云在国内最早到处宣讲他的“黄页”时,他被视作“骗子”;当马云喊出“要做全中国最好的企业”时,他被看成“疯子”;而当马云执意要创办“全世界最伟大公司”时,别人又送给了他“狂人”……

1.败走中国黄页

就在人民日报演讲互联网的同时,马云并没有忽视自己和中国黄页周围出现的众多竞争者。这其中,除了北京的几个较有影响力的网络公司外,杭州本地也已出现了与中国黄页面对面的有力竞争者。

在当时杭州本地的竞争者中,电信属下的一家公司更是成了马云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那个时候,该电信属下公司也做了一个名叫中国黄页的网站——chinese page.com,与马云公司的“china page.com”非常接近。而所有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与马云的中国黄页相比,该公司显然有着非常强大的社会资源。

识时务者为俊杰。马云做出了自己创业人生中的第一个妥协——与该公司合作。

1996年3月,马云的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元人民币,以占30%的股份与杭州电信开始了合作。电信投入资金140万元人民币,占70%的股份。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马云的此次合作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果然,时间不长,双方的合作便出了问题。

马云后来曾这样描述那时的情形:“后来坐下来谈,我们进行合资企业。合资企业的时候他们说他赚70%,我们赚30%,他们投140万人民币,当时脑袋一拍就干了。最后在董事会里面他们是5票,我们是2票。然后灾难就来了,因为双方的目的不一样。”

而了解内情的人士则认为,虽然电信属下公司看好马云的中国黄页,但却急于做大赚钱。而马云则认为,做互联网公司犹如养孩子,“不可能让3岁小孩去挣钱”。于是,双方在发展战略上就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局面,分歧日趋加深。

一些公开的出版物中对此也有过相关的讲述:资本和权势高的一方自然有更多的话语权,大家开始情绪激动地处事。先是何一兵要辞职,然后中国黄页的全体员工要辞职,最后马云也要辞职了,整个事件甚至惊动了《人民日报》。为了中国黄页的前途,各方面又都想让马云回去,但马云心里委屈,打南打北打到头却没有自己的地儿了!

“最后我们每次开董事会,我提出的任何想法,他们一个人举手、5个人就同时举手,五六次董事会没有一个东西通过,因为不是想发展……从那时候开始我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今后我再创办公司的时候永远不会去控股公司,让被我控股的人感到痛苦……所以直到今天,我没有控股过阿里巴巴一次,我为此感到骄傲。如果一个企业家被资本控制的时候就没有希望了,资本是为你服务的,你不能为资本服务。”多年之后,马云似乎依然在坚守着自己的创业理念。

铁了心的马云还是执意要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中国黄页。而在他离开前的1996年底,虽然有了许多不顺利,马云还是不可思议地把中国黄页的营业额做到了700万元。这便是前文中提到的他所谓的第一桶金,虽然并不是他个人真正意义上的。

第二年,当马云真的离开中国黄页时,跟他一起创业的人不甘心辛辛苦苦两年就这么完了,更多的人哭闹着要跟马云一起离开。尽管马云自己也觉得很委屈,不甘心,但他最后还是硬起心肠说:“不行,中国黄页还得活下去,你们走了中国黄页怎么办?”

不仅如此,一向不在乎金钱的马云还把当时所拥有的中国黄页21%的股份,全数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只希望他们能为自己好好耕耘,为未来创造收获。

有舆论认为,这是马云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真正失败。甚至也有人猜测,马云当时的离去究竟为什么,今天也很难说得清楚。

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中国黄页倾注了马云无数的心血,两年的艰苦创业历程,说放手就放手,也许真像马云在央视《赢在中国》中所说的一样:只有做大事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也许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还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史上,中国黄页都赢得了里程碑的高度赞誉;马云也收获了“中国Mr.Internet”的称号!

2.激情的北京岁月

败走中国黄页之后,马云第一次体验到了与资本合作的游戏规则,也为他后来在创建阿里巴巴的过程中展露出来的独特掌控手法奠定了基础。马云自己甚至一度高声倡导说:“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

紧接着,不愿低下高贵头的马云又来到了北京。这一次,他真实地履行了自己当初说过的那句话:“有一天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来到北京!”时间就在1997年底。

在此之前,在中国政府层面初有名声的马云,已被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商务部的前身)的中央机构所掌握。该机构作为当时掌控中国整体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的国务院重要部委,感觉到了与国际信息技术接轨的必要性。而作为互联网科技与应用重要推手的马云,自然进入了该部委相关人员的视线。

不久,马云便接到了外经贸部的邀请,加盟由联合国发起的“EDI中心”,并同时参与开发外经贸部的官方站点以及后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

去北京之前,马云把跟着自己一起闯荡的十几个朋友都召集到了家里。尽管马云那时对北京还不完全熟悉,他和外经贸部方面也只是谈过一次,但还是希望能带几个和自己最默契的员工北上。

最终跟随马云的,是六个中国黄页的旧部,也是马云自己最初的团队。“如果说我这辈子骗过人,就骗过这6个人。我对他们说跟我做吧,机会多多。其实说实在的,当时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多年之后,说起这最初的团队,马云颇为感慨。

也正是这最初的“六君子”,加上后来在北京跟着马云的另外12人,成了马云1999年创建阿里巴巴时的“十八罗汉”。直到今天,这些人中即便有人没能走上阿里巴巴的领导岗位,也依然构成了马云团队的最核心力量。

1997年底,马云正式加盟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下属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出任该中心信息部的总经理。

虽说这一次马云是被请到北京的,也算实践了自己上次离开北京时许下的诺言,但他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他和自己带去的6人团队租了一间小公寓,过起了集体生活,吃住都在一起。每天一大早他们一行人就要坐上拥挤的公交车去上班,晚上再一起坐公交车回来。用马云自己的话说:“到了北京之后我做得真是苦啊,当时我们是6个人,只是租了一个小房间,就那么大一点。在北京没日没夜地做,干了14个月。”

在这14个月里,马云和他的团队做得相当漂亮,几乎没有休息。他们在北京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把他们称为中国互联网的“梦幻之队”,并认为是政府与企业人事的完美结合。

在此期间,马云带着团队先后为外经贸部建立了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其中,外经贸部官方网站还成为国家部委中最早上网的政府站点,也是1999年中国“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荐优秀站点;而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则是中国政府首次组织的互联网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被称为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我们那时候就拿几千元一个月的工资,其他什么也没有,我们干干净净地来,创建了一家公司,外经贸部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是我做的,那几乎是天翻地覆的。”多年之后,马云依然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得意。

不仅如此,马云还认为自己“受益匪浅”。“杭州毕竟是省会城市。到了北京后,我学会了从全国的高度看问题,眼光更宽,经验也更多,同时更了解全国企业电子业务发展的趋势。”

事实的确如此。

也就是在为外经贸部工作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浪潮开始活跃,马云也开始了新的思考:下一个将要来到的浪潮是什么?互联网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马云有了自己的思考结果:下一个互联网的浪潮是电子商务!

马云所说的电子商务,就是以电子手段,尤其是以互联网手段处理商业机构之间的业务。马云当时的调研显示,商业机构之间的业务比商业机构与个人顾客之间的业务量大得多。据此马云预测,电子商务将会有25年以上的持续发展时间,而且业务范围可以拓展至全球。

与此同时,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使马云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全球各地的商业机构和人员,对国际市场、中国外贸市场、生产厂家、进出口公司都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以及全球商人间的不同。

马云是善于分析的。他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必将很快成为世界第一大供应商基地。而通过细心对比他还发现,欧美的商人和中国商人做生意的方法不同。欧美商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做数据分析,他们有一套很完善的计算系统和计算机采集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买卖信息;而亚洲的企业尤其是中国商家,绝大部分还是习惯于靠朋友、人际关系或参加展会等方法进行交易。

如果能通过一个网站平台,为中外那些做不成生意的中小企业解决相互间交易不畅的问题……精明的马云似乎发现了一个正在形成的重大商机。

对,做一个网站,使之成为一个平台,一个社区,让信息超越地理的界限和文化的阻隔,让天下不再有难做的生意。

这种发现带给了马云新的创业冲动。他决定做一个和世界上所有电子商务网站不同的B2B网站,放弃那15%大企业的生意,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和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马云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如是说。此时的他,立志要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中国人应该也有能力建立世界级的网站。

“在现在的经济世界,大企业是鲸鱼,大企业靠吃小鱼为生。小鱼又以吃大鲸鱼的剩餐为生,互相依赖。而互联网的世界则是个性化独立的世界,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革命性所在。”

3.世纪网络第一人

在马云搭建外经贸部相关网站的同时,京城各大门户网站的雏形也已基本形成。此时,马云和他的“梦之队”在行业中不仅获取了较高的知名度,更积累下了宽广的人脉。在此期间,他甚至有幸地与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真正结识了。

如同本书前文中所交代的那样,马云首次触网便与雅虎有关。至于杨致远,与雅虎更是共生的关系。

杨致远,1968年,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后随母亲移居美国。刚到美国的时候,他几乎不懂英语,但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后来,杨致远在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硕士学位。

杨致远曾说,如果只是为了成功和金钱创业,能接受失败吗?不能。怎样才能接受失败?是因为能坚持,对所做事情的热爱,一种固执的“笨”。这一点与马云颇为相像。

1994年4月,仍在斯坦福大学就读的杨致远与另一位叫费罗的人为了完成论文,整天泡在网上寻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集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站点并加入到书签,以便查找。

随着收集到的站点越来越多,查找起来变得越来越不方便。杨致远两人开始运用简单的统计学对书签进行整理,并逐个目录地进行细分,然后编制成软件放到网络上,供其他喜欢网络者享用。那时,他们俩把自己的软件取名为“Jerry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杰瑞全球咨讯网指南)。

由于实用性很强,杨致远和费罗的软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人们纷纷反馈信息,还附上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就像杨致远后来所说,“要不是有这么多外来的回应,我们也许不会继续下去,更不会有今天的雅虎了”。

随着这一“指南”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杨致远和费罗也更加积极努力了。

当时,网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竞争者,但大部分搜索网站还是要靠软件自动搜索,不准确也不太实用。而杨致远和费罗的搜索网站则“纯粹是手工制品,搜索准确,更加实用”。于是,到1994年年底的时候,他们两人的网站已经成为搜索引擎的领跑者了。

不久,他们开始给自己的“产品”取名。当两人翻着韦氏词典时,瞬间想到了“yahoo”这个字母组合。此词出自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指一种粗俗、低级的人形动物,具有人的种种恶习。本着“反其义而用之”,两人在该词的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于是就有了yahoo!,中文取义为雅虎。

善于思考的人是不会轻易让机会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走的。

依靠着自己内心的坚持,杨致远的yahoo!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成为一个类似电话号码簿的搜索引擎,上网者们的冲浪也逐渐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杨致远此时则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和伙伴们决心精心打造并发展自己的yahoo!了。

1995年上半年,在朋友的参与下,杨致远和伙伴们迅速起草了一份商业计划书。他们一边维护日益膨胀的网络资源,一边开始寻找风险投资者,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这项工作很艰苦,但充满了乐趣。有时我有一种从悬崖上跳下的感觉,有时像置身于电影《塞尔玛与路易斯》,不知结局怎样。我们想用网络做一切,也许什么也做不成。但我们不在乎,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回忆那时候的情景,杨致远不无得意地说。

随后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简称AOL)找上门来,当时这家全球最大的商业在线服务公司正好缺少一个搜索引擎,希望雅虎能担此重任。显然,美国在线的用意是收购雅虎。经过慎重考虑,杨致远和费罗拒绝了AOL,他们要自己经营雅虎。

“这不完全是赚钱的问题,雅虎是一项自己精心哺育的事业,创建和维护雅虎是一种乐趣,他们就是自己的主人。此外他们还担心把雅虎出售给AOL,最终也许会葬送雅虎。”业内曾有评论这样分析两人的决定。

随后,硅谷当时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成了杨致远的青睐对象。只是红杉资本起初有些犹豫,因为雅虎实在太与众不同了,它只是免费“在网上提供服务”,其商业潜力到底在哪里并不明显。

“那里真的可以说是一片狼藉。杨致远与他的伙伴坐在狭小的房间里,服务器不停地散发热量,电话应答机每隔一分钟响一下,比萨饼盒扔得满地都是,高尔夫球棒随随便便地搁在角落里,电话机扔在地板上,整个屋子里连张椅子都没有,满屋子黑乎乎的,到处是脏衣服。我觉得杨致远和费罗大概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了。”这便是红杉资本的莫里兹1995年初在yahoo!办公室看到的场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莫里兹显然符合中国人所说的“伯乐”角色。他不仅没有被吓跑,还最终被杨致远和费罗说服,于当年4月投资雅虎近200万美元,成为雅虎首家风险资本投资者。

取得红杉资本的投资后,杨致远在1995年放弃即将完成的博士学位,成立了yahoo!公司和yahoo品牌,并自命为Chief yahoo!(yahoo酋长)。

由于当时能够提供免费信息检索服务的公司寥寥无几,因此yahoo!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而杨致远和自己的伙伴们也仿佛被注入了创业的兴奋剂,yahoo!这一网络搜索引擎迅速走向商业化,广告收入开始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

良好的商业预期使得雅虎拥有了更多的市场关注。1995年11月,日本大财团软银(Softbank)开始向雅虎投资,这使雅虎公司的发展走向了新阶段。很快,两家公司迅速成立了合资的日本雅虎公司。随后,Softbank又向雅虎投入资金6000万美元。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考虑到yahoo!面临的竞争环境变化,杨致远也开始认真考虑yahoo!的未来发展方向了。杨致远此时已经意识到,搜索引擎只是新媒体的冰山一角,他认为要让用户光临,必须不顾一切地宣传品牌。他希望未来的yahoo!不仅仅只是一个提供分类目录的网站,而是一种新媒体,是成千上万人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必经门户。

所以,杨致远决定,yahoo!必须上市,进行“IPO”,然后利用上市资金更快地发展。

后来的事实和发展证明,杨致远对yahoo!的设计和运营思路是正确的。他不仅把yahoo!带入了一条成长的康庄大道,也成就了自己“世纪网络第一人”的美名。

对于此一荣誉,杨致远后来曾表示,“我们就像第一个从直升机跳下来滑下雪坡的人,也好比是登陆月球,虽然我没有真正经历过,不过我相信那种感觉一定很棒。”

而美国人一向引以为傲的华尔街分析家们则说:“yahoo!非常酷,它不是一个技术公司,而是一种品牌、一种文化,这使yahoo!与众不同的酷!”一时间,雅虎成了华尔街的宠儿。

1998年,《福布斯》杂志推出高科技百名富翁,杨致远以10亿美元的财富跃居第16位,成为高科技中的华人首富。一年之后,杨致远的纸面财富更是飙升至75亿美元。

……

无论是媒体关于杨致远的评论,还是杨致远本人的访谈,都给人一种强烈的中国情结。也许正是这种情结,作为第一代互联网的成功创业者,杨致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者。

当他创立雅虎的时候,今天的搜狐创建者、31岁的张朝阳还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31岁的马云才刚刚知道什么叫作“互联网”,24岁的QQ教主马化腾还在构思企鹅的雏形,而24岁的丁磊仍在为一家美国公司打着工……

而当世纪的年轮走到2012年的时候,曾作为全球互联网旗帜的雅虎公司也终结了自己的“杨致远时代”。

这一年的1月17日下午,雅虎公司正式宣布:该公司创始人、现任首席执行官杨致远自即日起辞职,不再担任雅虎公司内的任何职务。

4.致命的邂逅

1997年的某一天,一直坚持自己中国情结的杨致远,带着家人回到中国。他的目的是旅游,这也是他第一次来中国大陆。期间,通过朋友的介绍,正在外经贸部、拥有中国互联网“梦之队”的马云,成了杨致远的东道主陪客。

马云青年时的偶像就是杨致远。早在1995年,他的首次触网即为雅虎网站,随后他内心的目标也是要把中国黄页做成中国雅虎。当他能亲自陪同全球互联网业界扬名的杨致远时,马云对自己“偶像”的用心周到让杨致远印象深刻。

很快,马云成了杨致远的朋友。之后杨致远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都在做一件事——邀请马云加入雅虎。尽管未能如愿,但事实却证明了杨致远的眼光多么富有智慧。

1998年3月,“第二届世界计算机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正式开展。26日下午,一场名为“从Internet广告中获取盈利”的主题演讲座无虚席,晚来的观众只好站在会议室的旁边聆听。该主题的演讲者,正是雅虎的创建者杨致远。

那时,笔者也在外经贸部工作,有幸陪同当时的部门领导聆听了杨致远的演讲。在40分钟的演讲中,杨致远紧紧围绕着自己的雅虎展开,不仅介绍了雅虎的历史,还用实例演示了雅虎的业务,以及雅虎是如何利用互联网赚钱的。

演讲结束后,进入现场提问环节。面对满座颇为挑剔的听众,杨致远慷慨陈词,意气风发,现场亦精彩纷呈。正如一位媒体人在文章中所写:“当时的杨致远背后有着一层布道者的光环。”

媒体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正值而立之年的杨致远,创建的yahoo!此时正走在全球互联网行业的前列,犹如一面旗帜。短短三年间,它的资本市值已超过90亿美元,它的股票价格更是翻番到了首次公开上市价格的23倍。而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杨致远和雅虎无疑就是远方的灯塔。

演讲结束后,杨致远曾对媒体表示,雅虎将在一年内进军中国。果然,很快他就做到了。

那时的杨致远虽说欣赏马云,但还没有把马云与互联网创业放在一起。但他们两人的邂逅,却最终为自己、以及阿里巴巴和雅虎在互联网业界留下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故事。

2005年4月,杨致远回复了一封6年前发来的邮件,发件人正是马云。

这封邮件是阿里巴巴刚刚创立时马云写给他的。在邮件中,马云曾向杨致远表示了“相好”的希望:“你觉得阿里巴巴怎么样?也许有一天阿里巴巴和雅虎这两个名字配在一起会很好。”

之所以会在6年之后才回复,马云和杨致远有着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但有一点却是客观的,马云的阿里巴巴正蒸蒸日上,杨致远的雅虎中国却危机四伏。当然,这也是后话。

据说,杨致远在回复马云的邮件时斟酌良久:“阿里巴巴和淘宝做得很好,有机会想跟你谈谈互联网的走势。”

而当阿里巴巴与雅虎真正联姻后,杨致远与马云头一回共同出现在公众面前时,面对众媒体“谁并购谁”的询问,杨致远选择了巧妙地回避。而马云则笑称,“我追杨致远追了7年啊。”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那个时候的阿里巴巴和雅虎远谈不上门当户对。虽说马云的阿里巴巴成长很快,但与世界知名的互联网企业雅虎相比,阿里的核心业务也只是处在成长期,淘宝网才刚刚诞生,至于支付宝就更像是初生婴儿。

不管怎样,杨致远6年后的回复,最终让马云当年组织的“西湖论剑”多了一位全球互联网的枭雄。而阿里巴巴与雅虎后来的“联姻”之路,虽一直波折不断,杨致远和马云的友谊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而对杨致远在2012年初选择离开一手创办17年的雅虎,业内有舆论认为,互联网崛起的第一代明星已所剩无几,无论是世界互联网还是中国互联网,都似乎已经进入了“马氏时代”。

这似乎机巧地迎合了杨致远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我跟马云第一次见面就觉得他很诚恳,很有雄心,对世界的看法是非常强烈的,那时我觉得他以后肯定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5.“梦之队”别京

不平凡的人总是会带给人们惊奇,不管这种惊奇是喜还是忧。只是才洗脱“骗子”名分不久,赢得了“中国梦之队”之名的马云,这一次要让人们领略的是他“疯子”式的另一面。

当马云在外经贸部一步步展现出自己能量的时候,曾有媒体这样评论他:马云是个好领导,他带出了一支好的团队,一支真正的“梦之队”。是的,马云在北京的“梦之队”不仅有从杭州追随过来的,还有后来坚定加入进来的。正如马云自己后来所承认的那样,如果没有优秀的团队,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创业肯定不行。

与此同时,马云在外经贸部也获得了“怪人”的称号,因为他的想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尽管他的创业激情同样感动了身边的好多同事,但是,在网站的定位和发展上与上级领导层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终,马云感觉到了无法真正施展拳脚的一种无奈。

而在外经贸部之外,新生的搜狐掌门人张朝阳已被评为“50位全球数字英雄”之一,王志东主持的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新浪网,丁磊的网易、王峻涛的8848也都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此时的网络也成为了广大青年们追捧的对象,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势头极为强劲。

不平凡的创业者不会安于现状,也往往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云不希望自己继续这么下去,因为他的理想不是在政府部门谋个一官半职,而是要在十年内建一个好公司,而这在政府单位里根本就没有机会。随着工作中分歧的继续加大,马云终于做出了离开外经贸部的决定。

那么,离开外人羡慕的外经贸部之后呢?

马云当时所面临的无非是两条路:留在北京,或者离开北京。若留在北京,新浪和雅虎早就盼才若渴,但马云并不太喜欢北京“浮躁的网络环境”。经过痛苦的挣扎和对自己内心的拷问,马云决定忍痛离开北京,杀回杭州重新创业。

此时,已是1998年年底。

用常人的思维来看,马云无疑已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又是在众人无比艳羡的国家部委任职,如此不低的台阶马云值得去打碎吗?更何况他回到杭州又得从零做起,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会面临多少不可预料的困难,没有人能说得清。

“回到杭州,是为了避开所有的干扰,我们不需要炒作,是要干实事,大家都在做泡沫的时候,我们要做扎实的事情。另外,在北京做得太累了,我需要回家换个环境。”针对当时众人的疑问,马云后来曾如此回忆。其实,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当然是马云妻子张英的召唤。

自己有了决定之后,跟随自己的团队呢?

在马云看来,被称为“梦之队”的人没少受罪,如今自己想离开了,总得给追随他的这些兄弟们一个交代。

于是,当马云召集大家说了要回杭州的想法,但做什么还没有完全想好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而马云则随即给了他们三个选择:第一,愿意留在北京的,可以加入雅虎或新浪,他负责推荐,工资也会很高;第二,可以留在北京机关工作,稳定且收入也会不错;第三,跟马云回家创业,月薪500块,10个月内没休息日,只能在马云的家里上班,没钱打出租,且自己解决住房问题。马云甚至还补充说,如果创业失败,大家再各奔东西。

说完这些,马云给了3天时间让每人认真考虑。

谈起那时的情形,曾有业内人士披露说:当时互联网正是火热的时候,而作为第一代互联网的工作者,马云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相当出色,不管选择雅虎还是新浪,两三万元的月薪应该不是问题。

然而,令马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3分钟后这些人又回来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当时挺感动,到今天为止,我每天想的就是:朋友没有对不起我,我也永远不能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

在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个晚上,马云和自己的团队就像从杭州来北京前一样,边喝酒边唱起了老歌。有相关文字曾这样记述当时的场景:众人唱起了《真心英雄》,有人对着天空大声喊:我们要回去,从头开始,建一个我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公司!

后来,很多评论者在谈到这一环节时,都对马云的独特魅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家几乎一致地认为,没有多少人可以让别人如此死心塌地地跟随着,更没有多少人可以让这种团队的忠诚经年不变。

事实上,马云也的确有理由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因为直到今天,阿里虽已纵横全球业界,即使仍未坐上企业领导岗位的最初创业者,也无一人离开。

难怪马云面对媒体时可以一直自信地说,“没有人可以挖走我的团队!”而他也常常不忘强调:“没有他们哪有我。”

同类推荐
  •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3)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3)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读懂李叔同(弘一法师)

    读懂李叔同(弘一法师)

    本书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李叔同(弘一法师)的全貌,是一套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李叔同(弘一法师)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名家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名家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名家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他们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他们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他们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 名人传记丛书——孔子

    名人传记丛书——孔子

    “圣人出而黄河清”,孔子带着这样的祥瑞之兆出生于山东曲阜,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却聪敏好学,20岁时已是鲁国有名的学者。他为政之时,鲁国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知礼守法,安居乐业。他盛年时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虽不被当世所接纳,却不改初衷。晚年回归故乡之后,理诗书,制礼乐,著春秋,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他一生广收弟子,桃李满天下,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如戏人生:洪昇传

    如戏人生:洪昇传

    洪昇是清朝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洪昇的《长生殿》是清初时期伟大的戏剧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在洪昇人生资料缺乏和稀少的情况下,尽力搜索,然后沿其人生轨迹及交友游历和诗文著述线索,进行参照梳理考证,清晰简约而流畅深入地叙述了洪昇曲折的人生经历。
  • 愤怒公牛也会笑:罗伯特·德尼罗传

    愤怒公牛也会笑:罗伯特·德尼罗传

    罗伯特·德尼罗(1943-)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之一,他所塑造的一系列银幕形象不仅成为世界电影史的不朽经典,也让更多的人喜爱并迷恋上了电影。秉承方法派体系的德尼罗独创了“获得授权”的表演理论,以改头换面的方式挑战不同的角色,其间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使他当之无愧地得到同行的尊敬和钦佩。虽然仅分别获得过一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奖,这个成绩并不足以匹配德尼罗在表演领域的地位和贡献,而他的影响力也将超越时代,形成深远的意义。而本书就向你讲述了罗伯特·德尼罗是怎样走上演艺生涯的道路?想知道更多关于罗伯特·德尼罗的事情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本书吧!
热门推荐
  • 晃世如梦

    晃世如梦

    本平平淡淡得一生可以度过,偏要作死.自转世便再无安定之日.“究竟怎样放过我?我为你做的只能至此了。”"娘子,若为为夫生个一儿半女,为夫现在立马停手。"某人黑线,生娃?!让他堂堂七尺男儿生娃?!他就不能像别家老公心疼心疼自家媳妇?还来?!他的老腰啊!他真的好想去官府告他!告他“谋杀亲妻”!还有...告他偷走了他的心。
  • 道殇曲壹诸神红包群

    道殇曲壹诸神红包群

    万物终有尽,大道终有殇 掌六道,蜕轮回,淡生死,涅槃诸神;乾坤握,大道殇,俯天地,诸神黄昏。从一而始,从一而终。由我而起由我而终。[此书会涉及不同的神话,如北欧神话,希腊神话,所以诸神指的是所有神话里的神]
  • 倾尽天下

    倾尽天下

    风初见,商管系高材生,个性散漫。自身是个孤儿,因与相依为命的同伴赌气引入鬼楼而穿到了古代,是红尘俗事之所未及,只料两厢迷茫,高山云墨,只觉宠辱不惊,敛去光华,看到的是怎样的自己,风卷残云,月揽狂心,有道是,左看江山鸢尾枯,不为天下红颜笑。
  • 桑格列国传之竹下会盟

    桑格列国传之竹下会盟

    千山无颜兮万木枯,男儿战四方兮寡母哭。寡母哭兮盼子归,子归,子归,莫不归。桑格利亚大陆是由南疆、风谷地区、普罗特地区、埃兹地区、帕拉米尔地区、北境地区、中原地区、西北大陆等组成,大陆之外还有冰原州、南极州,以及各种大小岛屿,传说海底还存在着海都文明。这是一个剑与魔法的世界,存在着人类、埃弗人、埃兹人、赤蛮人、海人等多个种族,大大小小三百多国家或者地区,亦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宗教或者势力,他们之间各种纠葛,历史恩怨,伴随着战争与冲突延续至今。战争给桑格利亚列国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为了彻底解决它们无数英雄儿女为之折腰,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帝奥国三王子的一场国运变革之旅开始。魔法纪年5422年9月8日,南疆乃至桑格利亚近代史自此拉开序幕......
  • 操盘手的迷失

    操盘手的迷失

    一位出生贫寒的青年,以他大山的毅力,面对人生的挫折、困苦。百练成钢,最终成为享誉上海滩的操盘手。一位美貌少女,用自己的纯洁换来物质的享受,又用自己的肉体换回昔日纯真的爱情。一个年代的灵魂像秋叶一样漂落。
  • 枇杷缓缓归矣

    枇杷缓缓归矣

    如果,如果你们没有遇见,会是怎样?在朝为官,为国分忧。娶妻生子,亦或是戎马一生;嗯,以我的性格,估计也没人敢娶,应该是潇洒走天涯吧。相视而笑。既然已经遇见,那么现在的生活如何?于晨曦中枕着她的发香醒来,看见她还在酣睡,头发乱乱的,就会饶有兴趣地看她起伏的呼吸,直到她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念着我的名字;日子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天天的看着他深深的笨拙的爱着我的样子,就是那种,肉眼可见的幸福。那,就是我想拥有的全部。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魔族起源2魔皇来临

    魔族起源2魔皇来临

    少年唐无踪历练了三年以后,发现自己与魔族有关系,继成功解除了几道封印以后,回到家乡,告诉了他的继母以后,上上旅程,寻找父母
  • 一拳异能

    一拳异能

    一次陨石坠落给整个城市文明带来了剧变。在陨石带来的异能量冲击和辐射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获得了某种异能。机缘巧合下的陈灿获得了两种相互冲突的异能,而这种冲突似乎给他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力量,还有烦恼...
  • 领导要义三千言

    领导要义三千言

    作者是领导干部,依据其多年在干部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深入思考,总结了3000句有益于增进领导干部智慧的警句诤言。语句涉及了领导素质培养的各个方面,可供各级领导干部参考、借鉴,以便更好地“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书中所选语句短小精悍,富有深意,便于领导干部日常写作及讲话引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