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107900000002

第2章 谈谈原著的“味道”(代译序)

在各种文学译著中,涉及译者作序,我们所见的多是用大段文字,对作者一生做全方位多角度回顾(有时连其祖上几代都要细致交代上一番);其次,便是一定要对作品基本内容加以概括,对中心思想加以总结,甚至对主要人物形象做深度解剖,大有代替读者进行思考之意。有的译序多达数十页,光是这部分就占了大量篇幅,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意味更加明显。

译者以适当笔墨交代作者经历和成书背景之类倒也无妨(虽然只要上网搜索,这类东西都可轻易查到),但对那种动辄洋洋万言的内容分析和明显的“剧透”做法,我一向不以为然,是以借着为本书撰写译序之机,宁可反其道而行之,打算以粗浅之见约略谈谈翻译问题。

毫无疑问,翻译文学作品,就要力求辨识原著的“味道”并尽量将其译出。何谓“味道”?概括来说,就是作者的文风。就文学著作而言,各人有各人的文风,譬如,有的作者惯于精雕细琢,有的措辞朴实无华,因此对于译者而言,同一句话使用直译或意译,多一字或少一字,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即便其中并无对错之分,实际阅读效果可能有所差别,有时甚至大相径庭。这就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翻译界一向有“诗歌不可译”一说,就是对文学语言在转换过程中,常会发生某种语义偏离或缺失的一种感叹,小说翻译同样存在相似情况。要译出原著的“味道”,就要尽量在翻译上做到准确无误。

有鉴于此,我个人的观点是,首先,译者务必在明确作品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方式,该用直译则用直译,该用意译则用意译,该添字便大胆添字(哪怕原文无),该减字便果断减字(哪怕原文有),切勿死板拘泥,毫无变通。其核心目的就是,要让翻译语言更贴近母语传统而非“外语”风格,尤其要避免那种生硬晦涩、不中不洋的“欧化中文”,要让读者经由“母语”的地道措辞而感受原著的真实“味道”。其次,译者务必认真对待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尽量减少文本出现各种错译(其他所谓“漏译”“误译”皆可归入此类),这自然也是保证作品“原汁原味”的重要前提。

另外,就文学翻译而言,正确对待作品注释也很重要。注释虽然司空见惯,其作用却往往被某些译者严重忽略——不是省略不注,就是言不及义,如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从而难以充分增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总而言之,我以为要“如实”传达原著品格,上述标准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途径。笔者在译《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过程中,便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在此不妨具体举例说明——

比如,本书第一章有部分相对抽象的叙述,其中有“personality”一词,包含“个性、名人、人格、品格”等多种含义,它在原句中似乎更适合作为“人格”或“品格”理解,指的是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在汉语里显然属于中性词,于是,有的译者便不假思索地直译为“人格”——“人格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成功行动”云云,这就显然读不通了,须知人格有好有坏,有优有劣,怎能一概曰之“成功”呢?另外将人格直接描述为“行动”也甚为奇怪。这是译者只考虑到该词表面含义,而忽视它在英语中深层意思的缘故。

如同汉语一样,英语也有很多一词多义现象。有的译文使用的词义乍看貌似合理,殊不知与原著相去甚远,甚至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读者若不对照原文,也很容易被蒙混过去。笔者还是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为例,列举出某些译本的部分常见错译:

“我家主人的车?”人人都能听见管家对着话筒大吼,“我很抱歉,夫人,现在我们真没法提供——晌午太热了,金属皮烫手啊,碰都没法碰!”(见本书第七章)

常见错译:把原文的“the master's body”译成“主人的尸体”或“主人的身体”。

分析:这简直叫人哭笑不得。前文用大量笔墨渲染天气的炎热,就是为了给后文与汽车、酒店等有关的细节做铺垫。想当然地把“body”理解成“尸体(或身体)”,不仅把前面有关天气的铺垫效果一笔注销了,而且显然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因为根据上下文,从管家嘴里冒出“主人的尸体”一词,试问哪个读者能够理解?他们更无法理解“尸体”太热没法碰这种怪异的对话,译者也未给出任何解释,原因当然很简单:译者不知道“body”在这里指的是车体,因此没法儿自圆其说。然而,由于此处特殊的对话语境,读者即使感到疑惑,也很难发现这是一种荒谬的错译。

月亮升得更高了,海湾里宛若漂浮着银色鱼鳞,在从草坪传来的单调而细密的班卓琴音里微微颤抖。(见本书第三章)

常见错译:把原文的“a triangle of silver scales”译成“三角形的银色天秤”或“天秤座的三颗银星”等。

分析:这是译者不了解“triangle”还有“三角铃”的意思,它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silver scales”也非指银色的天秤座,而是描述了月光下的水面景象——如同银色鱼鳞般波光粼粼。实际上,作者使用了一种隐晦的暗示和“文字游戏”:“Sound”有海湾的含义,这里也暗指“声音”——这和能够发出银铃般颤音的“三角铃”相关联。班卓琴的“stiff(本意为僵硬,此处可理解为刻板,单调)”“tinny(含锡的,声音尖细的)”的声音和“silver(含银的,像银铃般的)”的声音形成一种对比。“scales”除指鱼鳞之外,还有“音阶”之意,因此,它与“triangle(三角铃)”的组合,也产生了一语双关的匹配效果。这再次反映出盖茨比所处的社交界与自然、永恒的自然界的对比——原文暗示出前者让后者“微微颤抖”。

由于很难从汉语中找出与“三角铃”有关的双关语,笔者便只好舍弃“triangle”一词,而只侧重于强调“银色鱼鳞”,这符合前面提到的“该减字便果断减字(哪怕原文有)”这一翻译理念。

顺便说一句,“天秤座”的英文是“libra”(而非silver scales),主体是由α、ι、γ和β(即氐宿一、二、三、四)四星构成的四边形,译者竟以为叙述者能从水中看到“三角形的银色天秤”或“天秤座的三颗银星”,岂非天大的笑话?

“我打电话来是想说……就先寄给我一个朋友,由他转交吧,地址是B.F.——”(见本书第九章)

常见错译:原文的“care of”没有译出来。

分析:“care of”是“转交”之意,公文中缩写为“c/o”,它反映出打电话者仍然居无定所的生存状态(正是盖茨比当初好心收留过他)。将这个值得关注的细节省掉,并将转交者地址译成是“我的地址”,皆属错译。

有一天晚上,埃拉·凯在波士顿登上了游艇,一周之后,丹·科迪就不合时宜地死掉了。(见本书第六章)

常见错译:把原文的“inhospitably died”译成“凄惨地/不客气地死掉”或“被活活气死”等。

分析:“inhospitably”在此处的意思是“inconveniently(不方便,不恰当)”,作者认为丹·科迪死得不是时候,其实是以讽刺的口吻,含蓄地暗示丹·科迪的死因不同寻常。

后来香烟抽光了,我就去街角那个药店买烟。(见本书第二章)

常见错译:把原文的“drugstore”译成“商店”或“杂货店”。

分析:美国的很多药店不但卖药,还兼有杂货店功能。这种药店遍布全美各地,早就成为真正的便民店。有的译文根据上下文需要,时而译成“药店”,时而译成“商店(shop)”或“杂货店(grocery)”,这并不妥当(详见本书第二章注释)。

诸如此类,不再一一举例。

翻译界在传统上重视严复提倡的“信、达、雅”,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但我认为其中“达”应为达旨,即准确表达主旨或意图,尽量还原作者的本意乃至语气,有的译文在这方面做得显然不够。

当他们掀开盖布,目光漠然地看着盖茨比时,他的抗议声仍在我的脑海里回响。(见本书第九章)

分析:“unmoved”是形容一个人感觉不到同情、怜悯或悲伤的麻木状态,这也完全符合那些官方人员的特征。将“unmoved eyes”译作“吃惊地/惊慌地看着”或者“用无比惊恐的眼光看着”,完全背离了作者的本意。

“我今年都三十了,”我说,“要是再早五年的话,我兴许还能骗骗自个儿说,这是美德。”(见本书第九章)

分析:这句话表明尼克为盖茨比的命运鸣不平,他目睹过后者的“美德”(他在感情上的诚实和单纯)换来的是怎样的结果,便顺势发泄了内心的愤激之情。有的译文没有体现出这层意思,也未能如实反映尼克的感受,甚至把这部分内容译得完全走样了。

他有一回杀了人,因为那人发现他是冯·兴登堡的侄子,也是那个恶魔的远房表弟。(见本书第四章)

分析:这里所说的“恶魔”并非指冯·兴登堡(见本书相关注释),但有的译者不清楚这一点,以为二者是同一个人,却又无法对“侄子”和“表弟”这两个不同称谓自圆其说,就自欺欺人地以“近亲”代替英语原著的“远房表弟”。还有的译者将原句直译为“他是兴登堡的侄子,(也就是)那个魔鬼的表兄弟”,读者照样不知所云。

我不由得把目光投向海面,却只看到远处一束微弱的绿光,想必那里是个码头。(见本书第一章)

分析:“green light”在本书多次出现,它是一种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虽然译成“绿灯”也说得过去,但过于窄化,也缺少美感,读者只需稍加体会,便知其中微妙差别。

但这个称谓显然让盖茨比感到满意,因为当晚他逢人便称汤姆是“马球玩家”。(见本书第六章)

分析:“马球玩家”是盖茨比在向客人介绍汤姆时使用的称谓,它显然带有讽刺意味,一种不务正业之感会跃然眼前,汤姆对此很不乐意,所以才会立刻纠正。把“the polo player”译成“马球健将”或“马球高手”之类,都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本意。

“真他妈的是个坏消息,是吧?收到我电报了吗?”(见本书第九章)

分析:“hell of a note”本是一句应慎用的粗鄙俚语,这也很符合黑道人物的口吻,译成“真叫人意外”“那真是够呛/糟透了”等,显然并不准确。

(尼克)便走到隔壁,再次端详着那所与周围格格不入、几乎象征着失败的豪宅。(见本书第九章)

分析:作者在原文中使用“incoherent”一词,旨在强调盖茨比的豪宅与周围其他建筑物的“不协调”——前者貌似更具“贵族气息”。将“incoherent”译成“荒芜”“杂乱”等并不妥当。

“大好机会呀,”威尔逊苦笑了一下,“不过算了。我还是买那辆车吧,能赚点儿小钱就可以了。”(见本书第七章)

分析:原文的“big chance”是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表达,使用直译即可,但应译出那种自嘲的意味。威尔逊的意思是:汤姆所指的“黄皮儿车”对他而言太贵了,另外,他可能也没有那种会购买这种豪车的客户。无论是译成“没门儿”还是“很想买啊”之类,都与原文不符,也不能体现出说话者的自嘲口吻。

它们并非陈旧老套,而是令人清新舒畅,依旧散发着闪亮的新款汽车的味道,以及那些尚未枯萎、从舞会带回的鲜花的气息。(见本书第八章)

分析:通览全书,这是典型的菲茨杰拉德式的叙述风格,译者应尽量将其“如实”还原。无论是将那些“恋爱故事”理解成“像闪亮的新款汽车”或“舞会上永不凋谢的鲜花”,还是生硬地译成“使人联想到闪亮的汽车”或“鲜花还没凋谢的舞会”,都是很值得商榷的(还有的译文甚至将这几句话完全删掉,大约也是译者未能领会原文本意之故)。

它们距离市区二十英里,像一对轮廓相似而又硕大无比的鸡蛋……中间只隔着一条小到不能再小的海湾。(见本书第一章)

分析:有的译文将“courtesy bay”译成“漂亮的海湾”,显然是错误的。还有的译成“小海湾”,虽也勉强说得过去,但火候未到。作者本意是强调那条海湾极小——小到仅能将两个“鸡蛋”分开而已。

此外,笔者还想谈谈译文的注释问题。如前所述,恰当的注释可以增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这对于还原原著的“味道”同样至关重要。至于采用脚注(列于正文当页之下,亦称本面注)还是篇末注(列于书籍之后),见仁见智。笔者倾向于使用脚注,因为这更方便读者第一时间查考。那种认为脚注可能会干扰正常阅读进程,因而应放到书后集中注释的说法,我个人以为纯属多虑——读者需不断翻到书末查阅相关注释,恐怕才是对阅读过程的一种真正干扰。不管是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还是逐字逐句的精读,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而言,脚注都是一种更合理的注释方式。笔者接下来仍以本书为例,谈谈某些译文存在的注释问题。

一个满身灰白色尘土、骨瘦如柴的意大利男孩,正沿铁轨埋下一排“信号雷”。(见本书第二章)

分析:原文的“torpedoes”是一种传统的火车道信号装置,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灰尘谷”的糟糕环境,笔者对此做了详细注释(参见第二章)。将其简单地译为“炮仗”“‘鱼雷’的炮仗”或是更加让人不知所云的“鱼雷炮”,都显得过于含糊和草率了。

这些说辞也太老套了,只能让我联想到某个包着头巾的所谓的王子“角色”,当他在布洛涅森林追赶一只老虎时,全身都在不停地往下掉锯末子。(见本书第四章)

分析:有的译文仅就“布洛涅森林”做了脚注,却没有译出原文的本意,也未解释“leaking sawdust(掉锯末子)”这个关键字眼的含义(见本书相关注释),显然是没有理解整句话含义的缘故。有的译文甚至连“掉锯末子”这几个字都省略了。

无论早晨还是晚上,

谁说我们不快乐……(见本书第五章)

分析:这是1921年的美国流行歌曲《谁说我们不快乐》节选。交代它们的出处并解释引用歌词的原因,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意图。

那天黄昏,有那么一会儿,我看到窗外的天空蔚蓝得恍如地中海。(见本书第二章)

分析:尼克的这种联想看似突兀,但并非无缘无故。前面对话提及的蒙特卡洛位于欧洲地中海之滨,所以,尼克才感觉到“天空蔚蓝得恍如地中海”,这一联想显然也有某种幽默意味。读者未必都知晓蒙特卡洛与地中海的关系,译文理应使用注释加以说明(恐怕有的译者自己都忽视了这个细节)。

我半梦半醒地躺在宾夕法尼亚车站寒冷的底层候车室……吃力地翻看着早间版的《论坛报》。(见本书第二章)

分析:毫无疑问,不知情的读者会认为,“宾夕法尼亚车站”隶属并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其实在纽约曼哈顿),他们显然会感到疑惑,译者亦应做出解释。

前半句显然是谎话,因为恰在此时,里面有人走调地吹起《玫瑰园》的口哨。(见本书第九章)

分析:《玫瑰园》是20世纪20年代一首流行的美国天主教歌曲,歌词来自美国诗人罗伯特·卡梅隆·罗杰斯的一首同名诗歌。译文仅仅译出歌名而无任何注释,显然只会令读者不知所云。

当黑色花环还挂在门上时,子女们就卖掉了他的房子。(见本书第五章)

分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区,某户人家门上放一个黑色标志物或黑色花环,表明这家新近有人去世。简单地译成“丧事的/哀悼的/吊唁的黑色花圈还挂在门上”,同样让人感到迷惑。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似乎是小说多个译本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还需指出的一点是,英语中表达“我和某某人”时,使用的都是“and I”或“and me”这一语序,译成汉语时就要颠倒过来,即译成“我和某某人”。这本该是通晓英语者的基本认知,但翻阅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内的多种文学译著,往往满目皆是“某某人和我”,却少见“我和某某人”,完全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读起来颇为别扭。另外,译著对于人称代词“he(他)”“she(她)”以及“it(它)”的灵活处理也很重要,毕竟英语和汉语不同,前者仅从读音便可区分,后者只能从字形加以区分。笔者以为,文学作品除理所当然地要供读者阅读之外,也应适合于直接朗读和聆听,并确保读者不会被连续出现的“他、她、它”弄糊涂,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也要联系上下文,以相应的人名或物品名称酌情取代人称代词。

以上细节看似不大起眼,从出版和读者角度考虑,却不该有丝毫忽视。诚然,任何译文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是在所难免的,而且翻译不易,笔者深知其中甘苦,因此,本人在不揣冒昧指出上述文本瑕疵的同时,也由衷地向所有同行的辛勤工作及其成果表示敬意。

另外,由于时间紧张加之水平有限,本书若有任何纰漏或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电子邮箱:chineseyhs@aliyun.com)。

最后,感谢四川文艺出版社吴鸿社长,以及刘芳念和邓敏女士的充分信任与支持,为本书翻译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于海生

2016年5月28日

于北京昌平·保利罗兰香谷

同类推荐
  • 清道夫

    清道夫

    《清道夫》是“法医秦明”系列(《尸语者》《无声的证词》《第十一根手指》)的第四季。一线法医秦明和他的现场勘查小队阅尸无数,遭遇种种奇怪的重口味现场,但无论是地狱旅馆、车尾游魂,还是夺面老屋、深山屠戮,在这12个诡异荒诞的现场中,他们总能找出蛛丝马迹,让真相大白。然而,一个新的神秘杀手正出现在城市之中,无声地狩猎着拾荒者与流浪汉们,作案几乎毫无痕迹,还在杀戮现场留下挑衅的“清道夫”血字签名,秦明他们是否能通过细微的线索抓住这个幽灵杀手?“法医秦明”系列,每一秒,都让你细思恐极!
  • 心灵的召唤

    心灵的召唤

    这是一本温暖人间真情的书;这是一本镌刻个性光辉的书;这是一本启迪苍生心灵的书;这是一本描绘幸福田园的书;这是一本凸显情感智慧的书;这是一本寄托灵魂私语的书;一本读后你一定会感动落泪的书,一本读后你一定会关爱家庭的书,一本读后你一定会珍爱生命的书。
  • 血字追踪(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血字追踪(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本书以美国摩门教徒的爱情悲剧酿成仇杀为内容,揭露了荒淫罪恶的多妻制,抨击了教会严酷制度对青年人纯真爱情的摧残。小说充满神秘色彩,显露出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塑造了一个冷静、智慧与勇气并存的神探福尔摩斯形象,奠定了福尔摩斯全部故事的思想基础和艺术基调——倡导科学与民主,发扬人性,崇尚自由,反对专制和恐怖主义,奠定了作者世界侦探小说大师的地位。
  • 呼啸山庄(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呼啸山庄(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它是艾米莉?勃朗特短暂文学生涯中唯一的一部作品。尽管多年来世界各地的评论家一直乐此不疲地评论它、研究它,但奇怪的是,在它问世之初,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很少有人重视它,甚至有人认为它只不过是一个初学写作者的天真幻想之作。直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呼啸山庄》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西方评论家高度评价为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 七月惊魂之笔仙归来

    七月惊魂之笔仙归来

    一群刚刚毕业的学生,为了预知自己的未来,玩起了传说中的灵异游戏——笔仙。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手中的笔竟惹来凶灵诅咒。紧接着,参与游戏的几个人相继死去。他们的尸体个个惊悚怪异,死亡现场却像是一场场毫无预兆的意外……
热门推荐
  • 我的宠物是条鱼

    我的宠物是条鱼

    陈岳无意间触电,结果导致宠物金鱼变成了自己的分身,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贴身死神

    贴身死神

    代号死神的王牌特工,游戏里被称作神一样的男人。凌云说:其实我不是神,只是美女们的贴身小跟班而已。喜欢没事的时候去帮老毛子找找丢失的核弹头,去游戏里收些隐藏职业高手做打手,领着一帮大红名小弟砍砍人什么的。偶尔去和美女大明星喝喝下午茶,调.教调.教我那双胞胎小老婆。和米国美女特工谈谈人生,去黑.帮小太妹那里挖挖墙角,帮帮美女上司做做床上运动......风骚的走位,淫.荡的枪法,下流的战术,坚挺的人品!凌云说:“俺身上有两把神器大枪,一把用来装B,一把用来泡妞,不信你看看?”
  • 清晨才知晓

    清晨才知晓

    她爱的深沉,可他却一概不知。三年前的一场事故,让一切重头再来…这一切,终究是对还是错?
  • 沙先生跟他的鹅女士

    沙先生跟他的鹅女士

    沙傲天(小仙喵)跟随女主人来到了乡下体验生活,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不过,这个一生伴侣,有那么些许暴力。。
  • 皇上嫁到:傲娇对腹黑

    皇上嫁到:傲娇对腹黑

    何沐瑶很郁闷,不就做了个梦看了场古装剧吗?还赶上穿越了,大甩卖也不带这样的啊~某女:”爷,我缺钙缺爱缺心眼,你到底看上哪点啊?”某男:”脸圆腰软易拐骗。”某女:”!!!”…………某女:”那成,你喜欢我啥?我改还不成吗?”某男:”我就喜欢你不喜欢我!”某女:”……%*#@……”
  • 狩天魔帝

    狩天魔帝

    天不助我,我便逆天而行!道不容我,我便反其道而行!以天为狩,毁天灭地,成绝世魔帝!
  • 愿往后余生皆有你

    愿往后余生皆有你

    余总拥有盛世美颜,坐享亿万财产,然而如今三十二还是母胎单身。直到迟来的她闯进他从未打开过的心房。婚礼上他深情地说:“迟来愿,你是我姗姗来迟的余生。只愿往后,余笙皆有你。”
  • 殖明

    殖明

    公元1660年,是大清顺治十七年,也是大明永历十五年,但大明只剩下了几个孤岛。一个爱玩策略游戏的21世纪猎头公司小职员,也在这一年来到了厦门岛,成了郑成功的18岁长子。只逆袭大清太没出息了,主角还要碾压北极熊,炮轰扶桑岛,一统南洋,圈地欧罗巴,让大明的子民移殖、货殖、繁殖全球!
  • 斗罗之光明龙神

    斗罗之光明龙神

    一个大学刚毕业学生叶辉,毕业的他刚被公司辞退就发生了车祸,以为自己死去的他竟穿越到了斗罗大陆,他决定一定要活出个人样
  • 艾滋不可怕:关上潘多拉魔盒

    艾滋不可怕:关上潘多拉魔盒

    历时近一年,行程数万里,深入四川、北京、云南、新疆、河南、广西、安徽等省市自治区的数百个乡村,接触了上百名艾滋病人。年过六旬的成都女作家李林樱结束了自己的艾滋病调查之旅回到蓉城,并将自己这一年来的亲眼所见所思形成了一篇数万字的调查报告———《关上潘多拉魔盒》。艾滋不可怕,让我们共同努力,尽快关上这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