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190900000001

第1章 序言

1961年,《纽约时报》的版面有八个纵栏。那年11月11日,即《第二十二条军规》正式出版后的第二天,书评版登出了一份不同寻常的广告,上下贯通整版,且占据五个纵栏的宽度,视觉效果十分惊人。那天的书评评介的是另一位作者的作品,跟纵横字谜和所有别的内容一起,都被排挤到报纸的边上了。广告标题是这样的:什么是圈套?顶部展示了一幅剪影式的漫画,一个穿军装的人在飞行中,表情惊恐,眼睛瞥向侧边某种没有指明的危险。

这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出版通告。交织在文字中,通告提及了二十一个具有一定公共声望的个人和团体的赞誉之词。他们大多与文学和出版界有关联,在出版前都收到了小说,并且已经作了书评或给予了赞赏性的评论。

出版后数日之内,《国家》杂志发表了纳尔逊·阿尔格伦的书评(他也是我的著作代理人的客户,我的代理人力劝他阅读这本小说),评论《第二十二条军规》,说它“是多年来出自任何题材的最佳小说”。芝加哥一份日报发表了斯特兹·特克尔的书评,差不多同样高度赞赏它。

这部作品出版时就获得如此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的著作代理人坎迪德·多纳迪奥和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勤勉、热忱和欣赏,现在我愿借此机会把这个新版本题献给两位,他们是我的同仁和伙伴,他们的才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那天的《纽约时报》没有评介这部作品,不过《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莫里斯·多比尔的书评,多比尔先生是这样说的:“一本书,一辆野蛮、感人、惊心、欢闹、狂暴、令人快活的巨型过山车。”

《先驱论坛报》的评论者来评介这部出自无名作者的战争小说,几乎完全缘于巧合。佩雷尔曼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出版了他自己的作品,他比我有名得多,又是多比尔先生一次访谈的对象。他的出版社是西蒙与舒斯特,我的也是,而且作品的责任编辑也是同一人——鲍勃【1】·戈特利布。当多比尔问及他本人的阅读时,佩雷尔曼先生回答说,他正在非常专心地读一本小说,是他的编辑催促他读的,叫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多比尔先生后来对我坦陈,他一回到办公室就发现该书已经跟别的书堆在一起了,这些书他自认没有时间为了撰写书评而仔细研读。若非戈特利布催促,佩雷尔曼是不会读这本书的;佩雷尔曼没有读这本书,就没有多比尔的评介。

而若非多比尔,也许就没有《纽约时报》上的广告了。两周之后,可能仅仅因为多比尔先生,书评人奥维尔·普雷斯科特在《纽约时报》每日版以嘉许的口吻描述这本书,预言它将不会被能够接受它的人忘记,并称它是“一场眼花缭乱的表演,给多少读者带来乐趣,就会激起几乎同样多的人的愤怒”。

其余的,你可以说是历史,但那是一段容易被曲解的历史。

那时,这本小说没有得过任何文学奖,也没登过任何畅销书榜。

而且,正如普雷斯科特先生所预见的,只要有一次赞赏的报道,几乎都会出现一次负面的评论。二十五年以后回头来看这本小说,约翰·奥尔德里奇——我心目中几十年来最有见地、最执着的美国文学评论家——称赞了罗伯特·布鲁斯汀在《新共和》杂志上发表的极富知性的评论,说它包含了“一些实质性论点,是许多后来的批评都没能进一步深化的”,而且奥尔德里奇先生认识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许多早期读者“喜欢这部书的原因,恰恰导致了别的人憎恨它”。

贬低常常是恶意的。《纽约时报》星期日版后面有一条小小的公告,小得只有那些等候它的人才看得见,其中评论者(一位小说家,碰巧也是我本人的著作代理人坎迪德的客户)认定这部“小说亟须技巧与感性”,“重复而且单调”,“欠佳”,“是一堆情绪的大杂烩”,因而算不得小说;而在尊敬的《纽约客》杂志上,评论者——一位通常撰写爵士乐评的特约撰稿人——把这本书与米切尔·古德曼一本背景相似的小说做了不利的比较,然后判定《第二十二条军规》“甚至不像是写出来的;相反,它给人的印象是被呼喊到纸上去的”,“剩下的只是一些冷笑话的残骸”,到头来海勒“沉迷于他自己的笑声里,终于淹没其中”。(我写下这些,现在就想淹没在笑声里了。)

我不记得这部小说被收入那年《纽约时报》推荐的阅读书目圣诞节综述中的几百本书里,还是次年春天挑选出的另外几百本夏季阅读书目里。

但是1962年的晚夏,雷蒙德·沃特斯在《纽约时报》星期日版的畅销书版——当时已定期刊载专栏《书里书外》——报道说,纽约人似乎谈论最多的地下书籍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那年这部小说的宣传力度也许高于任何别的书,但它仍然是地下的。)过后不久,《新闻周刊》用数页的篇幅登载了一篇大意相同的报道。同年夏末,我受邀做第一次电视访谈。节目叫作“今日”,当时也就是一些杂耍表演,没什么别的。临时主持人是约翰·钱瑟勒。钱瑟勒先生先前是克里姆林宫的新闻记者,他同意接受这份工作,条件是访谈对象只能由他本人来选择。

节目之后,在演播室附近一家酒吧里,我一杯杯喝着马提尼——一向从没这么早过;他递给我一捆私下印制的贴纸,上面写着:约塞连活着。他向我透露说,他一直把这些贴纸偷偷裱糊在NBC大楼的走廊墙壁上和行政休息室里。

然后就到了9月份,平装本也出了,随之终于看到了这本书开始流行,而这似乎令出版商戴尔吃了一惊,尽管他们精心设计了宣传和发行策略。好像一度出版社的人也无法让自己完全相信这些销售数字了,而且他们总跟不上数字的增长。

平装本出版社几十万几十万地印。具体讲,最初发行三十万本之后,他们又回头在9月和年底之间重印了五次,其中10月和12月各重印两次。到1963年底,本书已经印刷了十一次。在英国,由于富有进取心的年轻编辑汤姆·马希勒的大力协助,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情况。当时那里畅销书排行榜还很新,很不成熟,但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很快就冲到这些排行榜的顶头。

就我而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历史始于1953年,那年我着手写作本书。1953年,我在当时还是学院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了两年英语写作之后,受雇于纽约一家小广告公司,做广告文字撰写人。最初,我急切地想得到赞许意见,把开篇第一章寄给了几位著作代理人,他们是我在《时尚先生》和《大西洋月刊》上发表几篇短篇小说后联系上的。这几位代理人没觉得怎样,但是那儿的一位年轻助理坎迪德·多纳迪奥却很欣赏,于是她征得许可,把那一章送交几份定期发表“创作中小说”片段的出版物。

1955年,那一章刊登在平装版季刊《新世界写作》第七期(这本刊物还收了以笔名发表的另一部创作中小说的摘录——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几位知名出版社的编辑来信表示赞赏和有兴趣,于是我受到了鼓励,继续这件工作,为此耗费的时间,现在回过头来看,要比当初预想的长上很多年。

1957年,完成大约两百七十页打字稿的时候,我受雇于《时代》杂志,白天撰写广告销售介绍,暗中则把一些想法偷偷记在纸上,供晚上回家写小说时用。而坎迪德·多纳迪奥正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成为一位杰出的代理人,她手上的那份美国作家委托人名单特别抢眼。我们商定,不妨把这份不完整的手稿递交给若干出版社,主要是就这本我们都如此关心的小说的出版潜力征得一点实际的看法。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一位她认识的年轻新编辑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认为这位编辑会比大多数人更愿意接受创新,他的名字是罗伯特·戈特利布。她是对的。

戈特利布忙着阅读那些打字稿的时候,我便利用慷慨的《时代》杂志给的四个星期夏日休假,开始重写。戈特利布和我见面共进午餐,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我的性情,好弄清楚我作为作者,合作中有多通情达理。听他婉转地提到某些总体建议(这些建议他认为终究还是必须提出来),我随即递给他新写的文稿,并自负地回答说,这些问题我相信差不多都已经考虑到了。

他的顾虑让我感到意外。我也许会反感跟这么年轻的人合作——我想他当时二十六岁,而我三十四岁。更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后来听他说起,他和他在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最亲密的同事尼娜·伯恩最初都被我表现出的一种怀疑态度吓住了,而我并不知道自己居然会有这种态度。从那以后我就没有怀疑过他,而且我特别不相信,戈特利布——他接着将担任诺普夫出版社的总编,然后是《纽约客》杂志的编辑——究竟还会害怕谁。

我至今仍极为愉快地记得,他并不找我要小说梗概,甚至从不探求他已经看到三分之一的小说将向哪里发展。我收到的合同要求,出版社支付一千五百美元预付稿酬,合同签订时支付一半——其实我并不需要这笔钱,余下部分在作品完成并交付出版时支付。

也许我是他的第一位小说作者,但不是他的第一位出版作品的作者;我还需要三年时间完成作品,其间还有别的作者带着已完成的手稿来找他。也许我还是坎迪德最早的委托人。他们都像我一样为《第二十二条军规》最终的成功欢欣鼓舞,这以后我们三人只要回忆起这段经历,一直都非常陶醉。

1962年2月28日,记者理查德·斯塔恩斯在他的报纸《纽约世界电讯报》上发表专栏文章,给予高度赞扬。文章开头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约塞连将活得非常长久。”

他的颂扬完全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斯塔恩斯先生是那种风格强硬的新闻记者,他惯常的活动领域在于本地政治,而大家普遍认为《纽约世界电讯报》总体上是保守的。

至今我都对斯塔恩斯先生自发且毫不保留的赞许心存感激,为他准确的预言而感谢他。约塞连的确活了很久了。《纽约世界电讯报》早已停刊,最初那份广告里提到的人很多已经谢世,其余的大多数也存日无多了。

但是小说结束时约塞连是活着的。因为电影的缘故,即使是这部小说的核心读者都会有一种最终的、持久的想象:他在海上,坐在一只黄色充气救生筏里,奋力划向自由。小说中他没有走到那一步,但是他没有被抓住,也没有死。我刚刚完成续篇《终了时刻》(那个逃跑的卡通造型又出现在封套上,不过他戴着商人的帽子,拿着一根手杖),在小说结尾,他再一次仍然活着,虽然老了四十多岁,但绝对还在那里。“每个人都得死,”小说中他的医生朋友以强调的语气提醒他,“每个人!”但假如我再写一部续集,到结尾他仍然会活着。

有朝一日,我必须承认,现在已七十岁的约塞连也不得不死去,但那不会发生在我的手里。

约瑟夫·海勒,1994

于纽约东汉普顿

献给著作代理人坎迪德·多纳迪奥

与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

我的同仁

世上只有一个圈套……

那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皮亚诺萨岛在地中海,位于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它非常小,显然无法展现书中描述的所有情节。如同这本小说的背景,书中人物也都是杜撰的。

同类推荐
  • 隐字书

    隐字书

    男孩布雷克在牛津参观巴德里图书馆,当妈妈沉浸于浮士德的论文研究时,他无意中遇见一本古书。奇妙的是,原本空白的书在他打开第一页后,突然有了生命,逐渐浮现出文字,而且只有他才看得到!布雷克不喜欢念书,却也忍不住受吸引,想踏上那忽隐忽现的文字路径,搞清楚它们通往何处。但他没料到,在这世上最古老的图书馆里,有个巨大而善恶未知的秘密,将他卷入五百年前的文字风暴中,跟当时仍被视为妖术的印刷术之发明者古登堡有了不可思议的连结……
  • 重案现场调查实录:假面鸳鸯

    重案现场调查实录:假面鸳鸯

    是妻子还是凶手,是丈夫还是恶魔?谁能想象,同床共枕的伴侣?竟然想置对方于死地!夫妻之间是为了什么反目为仇?家庭、伦理、道德、爱情,瞬间化为乌有。妻子横尸血泊,丈夫手中颤抖的尖刀上正滴着鲜血,这些殷红的鲜血是否能唤醒往昔的记忆以及他沉睡的良知?
  • 誓要将你宠上天:家有良夫

    誓要将你宠上天:家有良夫

    路心爱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人模人样的汉子,居然是小时候那个粘着她的鼻涕虫。可就算他长得再英俊潇洒,也改变不了他是个卖猪肉的事实。她做为一个都市白骨精,跟他本不应该有什么牵扯,却不由自主的陷了下去。可就在她自己都以为一朵鲜花插在了肥料上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的人生像开了做作弊器一样强大。到底谁是肥料,谁是鲜花,还不一定……
  • 一场情深:这一世木已成舟

    一场情深:这一世木已成舟

    他们第一次见到时不过惊鸿一瞥。重逢时,他告诉她他正面临一场追杀。他曾恳求她如果未能善终请她将他这么多年的经历写出来。她答应他。于是在他娓娓的叙说中。她随他溯回自16年前始的一场深情。关于那些陈旧的秘密那个白衣的女孩,在月光下轻轻唱歌。是他当年的胜雪年华,还有那朵爱过的微笑的花。
  • 爱情看上去很偶然

    爱情看上去很偶然

    一场错位的相亲,导演了一场错位的相爱:陆尘宇替代苏枕与孟小吟相亲,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让她心动的却是苏枕;苏枕阴差阳错约会了秦伊诺,秦伊诺对他一见钟情,他却悄悄爱上孟小吟。两对情侣看似平静发展,却暗潮涌动:陆尘宇当着孟小吟的面与性感巧克力女郎放肆地跳着贴面舞;秦伊诺开始用尽手段引诱传媒集团总裁徐昌郡;苏枕和孟小吟深埋心底的真实感情日渐苏醒。
热门推荐
  • 至尊邪皇:双面恋人

    至尊邪皇:双面恋人

    高人说她只能算半个人,噗!高人还说她需要踏上寻找宝藏,哦,不对,是寻找前世遗物的道路。有木有搞错,她只想安静地做一个学霸好不哒!可是高人还说,路途中有各色美男,口味众多任她选择。那她就勉为其难地踏上旅途吧!可惜她第一个遇见的不是暖男,而是膏药恶魔,还是皇家的,呸!
  • 凤仪昼章

    凤仪昼章

    皓日当空,凤仪阁启。见百家之情,书昼章几丛。 (主更凤仪夜曲,本书存稿中,随缘更新。)
  • 晨曦星辰如你我

    晨曦星辰如你我

    那些深埋心底的记忆,最终会一点一点地出现,占据你整个回忆,不留一点罅隙。就如她所说:“喜欢超短裤。也喜欢白裙子。喜欢柔柔微风。喜欢清新的文字。喜欢每天清晨的阳光。喜欢滴滴答答的雨声。喜欢夏至的栀子花香。喜欢有少女心的自己。但,最喜欢的,还是你。
  • 啊,他是个外星仙人

    啊,他是个外星仙人

    神仙打架,外星科学家无意间被卷入其中,以致于飞船被毁。如何回家?唯有修仙
  • 重生之神仙养成系统

    重生之神仙养成系统

    什麽是「神」?是拟人的?是抽像的?都不是,祂们是被人类所信仰、崇拜、敬畏以及受到心灵寄托的,拥有「神位」的人类!沈天,一个超级倒楣鬼偶然拥有了「神位系统」,还重生在平行世界的地球上,这里的地球没有「神仙」,他成了全世界唯一的、拥有六十亿个信徒的-「老鼠会之神」!
  • 我的外挂是大橘

    我的外挂是大橘

    当整个世界变成任务,完成任务:世界人口增加百分之十,任务失败人口减少百分之十。叮!任务失败,你的初恋女友被选中消失了。…………“大橘,我觉得此时我需要补充一下能量”,橘猫的尾巴钓出一块牛排。“大橘,我觉得需要把武器。”,一把电烙铁放在了司南手上。“啊啊啊,你家电烙铁是武器吗?”开局一只猫一把电烙铁的司南,又该怎么用这个电烙铁守护世界?…………求收藏,求收藏,求收藏!(?._.`)(?._.`)
  • 魔剑阿鼻暗月

    魔剑阿鼻暗月

    提最邪的武器,扬最善的正义,这一扬,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一人,无处话凄凉!
  • 灵魂是用来镂空的

    灵魂是用来镂空的

    内心隐藏着梦想,想自在的生存在与世无争的世上,可惜,平凡的我,想在这里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被滚烫的现实淋得遍体鳞伤···
  • 四时归

    四时归

    初入江湖的懵懂女子,一步一步沦陷爱情。皇家子弟重情诱惑,再回头无法过多的身世言明,最后,只剩下苦苦相逼。
  • 50个父母常犯的教子错误

    50个父母常犯的教子错误

    您想过您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吗?您知道您的教子方案存在错误吗?每个孩子都是等待被开发的宝藏,宝藏如何开发,就在于父母使用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本书一天帮您纠正一个教子错误,50天让您远离教子误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出息,甚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其实,孩了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孩子如同父母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