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73000000003

第3章 尚书

《尚书》分六段讲:一,命名。二,孔子删《书》。三,秦焚《书》。四,汉今、古文之分。五,东晋古文。六,明清人说《尚书》者。

一、命名。周秦之《书》,但称曰《书》,无称《尚书》者。“尚书”之名,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三代世表》及《儒林传》。《儒林传》云:“伏生以二十九篇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又云:“孔氏有古文《尚书》。”则今、古文皆称《尚书》也。何以称之曰《尚书》?伪孔《尚书序》云:“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此言不始于伪孔,马融亦谓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而郑玄则以为孔子尊而命之曰《尚书》。然孔子既命之曰《尚书》,何以孔子之后,伏生之前,传记子书无言《尚书》者?恐《尚书》非孔子名之,汉人名之耳。何以汉人名之曰《尚书》?盖仅一“书”字不能成名,故为此累言尔。《书》包虞、夏、商、周四代文告,马融独称虞者,因《书》以《尧典》《舜典》开端,故据以为名。亦犹《仪礼》汉人称《士礼》耳。哀平以后,纬书渐出,有所谓《中候》者。此荒谬之说,不足具论。要之《尚书》命名,以马融说为最当。

二、删书。孔子删《书》,以何为凭?曰,以《书序》为凭。《书序》所有,皆孔子所录也。然何以知孔子删《书》而为百篇,焉知非本是百篇而孔子依次录耶?曰,有《逸周书》在,可证《尚书》本不止百篇也。且《左传》载封伯禽、封唐叔皆有诰。今《书》无之,是必为孔子所删矣。至于《书》之有序,与《易》之有《序卦》同。《序卦》孔子所作,故汉人亦以《书序》为孔子作。他且勿论,但观《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是太史公已以《书序》为孔子作矣。《汉书·艺文志》本向、歆《七略》,亦曰:“《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是刘氏父子亦以《书序》为孔子作矣。汉人说经,于此并无异词。然古文《尚书》自当有序,今文则当无序,而今《熹平石经》残石,《书》亦有序,甚可疑也。或者今人伪造之耳。何以疑今文《尚书序》伪也?刘歆欲立古文时,今文家诸博士不肯,谓《尚书》惟有二十八篇,不信本有百篇,如有《书序》,则不至以《尚书》为备矣。《书序》有数篇同序,亦有一篇一序者。《尧典》《舜典》,一篇一序也。《大禹谟》《皋陶》《弃稷》三篇同序也。数篇同序者,《书序》所习见,然扬子《法言》曰:“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而《酒诰》之篇俄空焉。”盖《康诰》《酒诰》《梓材》三篇同序,而扬子以为仅《康诰》有序,《酒诰》无序。或者《尚书》真有无序之篇,以《酒诰》为无序,则《梓材》亦无序。今观《康诰》曰:“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王”者,周公代王自称之词,故曰孟侯朕其弟矣。《酒诰》称:“成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今文如此,古文马、郑、王本亦然。马融之意,以为“成”字后录者加之。然康叔始封而作《康诰》,与成王即政而作《酒诰》,年代相去甚久,不当并为一序。故扬子以为“《酒诰》之篇俄空焉”。不但《酒诰》之序俄空,即《梓材》亦不能确知为何人之语也。

汉时古文家皆以《书序》为孔子作,唐人作《五经正义》时,并无异词。宋初亦无异词。朱晦庵出,忽然生疑。蔡沈作《集传》,遂屏《书序》而不载。晦庵说经,本多荒谬之言,于《诗》不信小序,于《尚书》亦不信有序。《后汉书》称卫宏作《诗序》。卫宏之序,是否即小序,今不可知,晦庵以此为疑,犹可说也。《书序》向来无疑之者,乃据《康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一语而疑之,以为如“王”为成王,则不应称康叔为弟。如为周公,则周公不应称王,心拟武王。而《书序》明言“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知其事必在武康叛灭之后,决非武王时事。无可奈何,乃云《书序》伪造。不知古今殊世,后世一切官职皆可代理,惟王不可代;古人视王亦如官吏,未尝不可代。生于后世,不能再见古人。如生民国,见内阁摄政,而布告署大总统令,则可释然于周公之事矣。《诗》是文言,必须有序,乃可知作诗之旨。《书》本叙事,似不必有序。然《尚书》有无头无尾之语,如《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未明言谁与谁大战。又称“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亦不明言王之为谁。如无《书序》,“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一语,真似冥冥长夜,终古不晓矣。

《商书序》称王必举其名,本文亦然。《周书》与《夏书》相似,王之为谁,皆不可知。《吕刑》穆王时作,本文但言王享国百年,《序》始明言穆王。如不读《序》,从何知为穆王哉!是故《书》无序亦不可解。自虞夏至孔子时,《书》虽未有序,亦必有目录之类,历古相传,故孔子得据以为去取,否则孔子将何以删《书》也?《书序》文义古奥,不若《诗序》之平易,决非汉人所能伪造。自《史记》已录《书序》原文,太史公受古文于孔安国,安国得之壁中,则壁中《书》已有序矣。然自宋至明,读《尚书》者,皆不重《书序》,梅□首发伪古文之复,亦以《书序》为疑。习非胜是,虽贤者亦不能免。不有清儒,则《书序》之疑,至今仍如冥冥长夜尔。

孔子删《书》,传之何人,未见明文。《易》与《春秋》三传,为说不同,其传授源流皆可考。《诗》《书》《礼》则不可知。盖《诗》《书》《礼》《乐》,古人以之教士,民间明习者众。孔子删《书》之时,习《书》者世多有之,故不必明言传于何人。《周易》《春秋》特明言传授者,《易》本卜筮之书,《春秋》为国之大典,其事秘密,不以教士,而孔子独以为教,故须明言为传授也。伏生《尚书》,何从受之不可知。孔壁古文既出,孔安国读之而能通。安国本受《尚书》于申公,申公但有传《诗》、传《谷梁》之说,其传《尚书》事,不载本传,何所受学,亦不可知。盖七国时通《尚书》者尚多,故无须特为标榜耳。

孔子删《书》百篇之余为《逸周书》。今考《汉书·律历志》所引《武成》,与《逸周书·世俘解》词句相近,疑《世俘解》即《武成篇》。又《箕子》一篇,录入《逸周书》,今不可见,疑即今之《洪范》。逸书与百篇之书文字出入,并非篇篇不同。盖《尚书》过多,以之教士,恐人未能毕读,不得不加以删节,亦如后之作史者,不能将前人实录字字录之也。删《书》之故,不过如此。虽云《书》以道事,然以其为孔子所删,而谓篇篇皆是大经大法,可以为后世模楷,正未必然。即实论之,《尚书》不过片断之史料而已。

三,秦焚书。秦之焚书,《尚书》受厄最甚。揆秦之意,何尝不欲全灭《六经》。无如《诗》乃口诵,易于流传。《礼》在当时,已不甚行,不须严令焚之,故禁令独重《诗》《书》,而不及《礼》。盖《诗》《书》所载,皆前代史迹,可作以古非今之资,《礼》《乐》,都不甚相关。《春秋》事迹最近,最为所忌,特以柱下史张苍藏《左传》,故全书无缺。《公羊传》如今之讲义,师弟问答,未著竹帛,无从烧之。《谷梁》与《公羊》相似,至申公乃有传授。《易》本卜筮,不禁。惟《尚书》文义古奥,不易熟读,故焚后传者少也。伏生所藏,究有若干篇,今不可知,所能读者二十九篇耳。孔壁序虽百篇,今不可知,所能读者二十九篇耳。孔壁序虽百篇,所藏止五十八篇。知《书》在秦时,已不全读,如其全读,何不全数藏之。盖自荀卿隆礼仪而杀《诗》《书》,百篇之书,全读者已少,故壁中《书》止藏五十八篇也。此犹《诗》在汉初虽未缺,而治之者或为《雅》,或为《颂》,鲜有理全经者。又《毛传》《鲁诗》,皆以《国风》《大雅》《小雅》《颂》为四始,而《齐诗》以水、木、火、金为四始。其言卯、酉、午、戌、亥五际,亦但取《小雅》《大雅》而不及《颂》。盖杀《诗》《书》之影响如此。然则百篇之《书》,自孔壁已不具。近人好生异论,盖导原于郑樵。郑樵之意以为秦之焚书,但焚民间之书。不焚博士官所藏。其实郑樵误读《史记》文句,故有此说。《史记》载李斯奏云:“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此文本应读:“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非博士官所职者”,何以知之?以李斯之请烧书,本为反对博士淳于越,岂有民间不许藏《诗》《书》,而博士反得藏之之理?《叔孙通传》,陈胜起山东,二世召博士诸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二世喜曰:“善!”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曰非所宜言。今案“人臣无将”二语,见《公羊传》。于是《公羊》尚未著竹帛,然犹以非所宜言得罪,假如称引《诗》《书》,其罪不更重哉!李斯明言“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如何博士而可藏《诗》《书》哉。郑樵误读李斯奏语,乃为妄说。以归罪于项羽。近康有为之流,采郑说而发挥之。遂谓秦时六经本未烧尽,博士可藏《诗》《书》,伏生为秦博士,传《尚书》二十九篇,以《尚书》本止有二十九篇故。二十九篇之外,皆刘歆所伪造。余谓《书序》本有《汤诰》,壁中亦有《汤诰》原文,载《殷本纪》中。如谓二十九篇之外,皆是刘歆所造,则太史公焉得先采之。于是崔适谓《史记》所载不合二十九篇者,皆后人所加。由此说推之,凡古书不合己说者,无一不可云伪造。即谓尧舜是孔子所伪造,孔子是汉人所伪造,秦皇焚书之案亦汉人所伪造,迁、固之流皆后人所伪造,何所不可!充类至尽,则凡非目见而在百年以外者,皆不可信。凡引经典以古非今者,不必焚其书,而其书自废。呜呼!秦火之后,更有灭学之祸什佰于秦火者耶?

四,汉今古文之分。汉人传《书》者,伏生为今文,孔安国为古文,此人人所共知。《史记·儒林传》云:“伏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其叙《尚书》源流彰明如此,可知伏生所藏,原系古文,无所谓今文也。且所藏不止二十九篇,其余散失不可见耳。晁错本法吏,不习古文。伏生之徒张生、欧阳生辈,恐亦非卓绝之流,但能以隶书迻写而已,以故二十九篇变而为今文也。其后刘向以中古文校伏生之《书》,《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文字异者七百有余。文字之异,或由于张生、欧阳生等传写有误,脱简则当由壁藏断烂,然据此可知郑樵、康有为辈以为秦火不焚博士之书谬。如博士之书可以不焚,伏生何必壁藏之耶?

《儒林传》称伏生得二十九篇,而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云:“《泰誓》后得,博士而赞之。”又《论衡·正说篇》云:“孝宣皇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然则伏生所得本二十九篇乎?抑二十八篇乎?余谓太史公已明言二十九篇,则二十九篇之说当可信。今观《尚书大传》,有引《泰誓》语。《周本纪》《齐世家》亦有之。武帝时董仲舒、司马相如、终军辈,均太初以前人,亦引《泰誓》。由此可知,伏生本有二十九篇,不待武帝末与宣帝时始为二十九篇也。意者伏生所传之《泰誓》,或脱烂不全,至河内女子发屋,才得全本。今观汉、唐人所引,颇有出《尚书大传》外者,可见以河内女子补之,《泰誓》始全也。马融辈以为《左传》《国语》《孟子》所引皆非今人之《泰誓》。《泰誓》称白鱼跃入王舟,火流为乌,语近神怪,以此疑今之《泰誓》。然如以今之《泰誓》为伏生所伪造,则非也。河内女子所得者,秦以前所藏,亦非伪造。以余观之,今之《泰誓》,盖当时解释《泰誓》者之言。《周语》有《泰誓故》,疑伏生所述,即《泰誓故》也。不得《泰誓》,以《泰誓故》补之,亦犹《考工记》之补《冬官》矣。然《泰誓》之文,确有可疑者。所称八百诸侯,不召自来,不期同时,不谋同辞,何其诞也!武王伐纣如有征调,当先下令。不征调而自来,不令而同时俱至,事越常理,振古希闻。据《乐记》,孔子与宾牟贾论大武之言曰:“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可见诸侯毕会,亦非易事。焉得八百诸侯,同时自来之事耶!此殆解释《泰誓》者张大其辞,以耸人听闻耳。据《牧誓》,武王伐纣,虽有友邦冢君,然誓曰:“逖矣,西土之人。”可知非西土之人,武王所不用也。又曰“庸蜀羌□微卢彭濮人。”庸、蜀、羌、、微、卢、彭、濮,均在周之南部,武王但用此南部之人,而不用诸侯之师者,以庸、蜀诸师本在西方,亲加训练,而东方诸侯之师,非其所训练者也。所以召东方诸侯者,不过壮声势扬威武而已。又观兵之说,亦不可信。岂有诸侯既会,皆曰可伐,而武王必待天命,忽然还师之理乎!是故伏生《泰誓》不可信。若以《泰誓故》视之,亦如《三国志》注采《魏略》《曹瞒传》之类,未始可不为参考之助也。《泰誓》亦有今古文之别。“流为乌”,郑注:“古文乌为雕。”盖古文者,河内女子所发;今文者,伏生所传也。伏生发藏之后,张生、欧阳生传之。据《史记·娄敬传》,高帝时,娄敬已引“八百诸侯”之语。又《陆贾传》称陆生时时前称说《诗》《书》,可见汉初尚有人知《尚书》者,盖娄敬、陆贾早岁诵习而晚失其书。故《儒林传》云“孝文时求为《尚书》者,天下无有”。“无有”者,必无其书耳。然《贾谊传》称,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其时在文帝之前。《诗》本讽诵在口,《尚书》则在篇籍矣。可知当时传《书》者,不仅伏生一人,特伏生为秦博士,故著名尔。

《尚书》在景帝以前,流传者皆今文。武帝初,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孔安国献之。孔安国何以能通古文《尚书》?以其本治《尚书》也。伏生传《书》之后,未得壁经之前,《史记》称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安国为博士,以《书》教授。儿宽初受业于欧阳生,后又受业于安国。所以然者,以欧阳生本与孔安国本不同耳。儿宽之徒,为欧阳高,大小夏侯。欧阳,大、小夏侯三家,本之儿宽,而儿宽本之孔安国。孔安国非本之伏生,则汉之所谓今文《尚书》者,名为伏生所传。实非伏生所传也。三家《尚书》,亦有孔安国说,今谓三家悉伏生,未尽当也。今文《尚书》之名见称于世,始于三国,而非始于汉人。人皆据《史记·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一语,谓孔安国以今文《尚书》翻译古文,此实不然。《汉书》称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谓以隶书读古文耳。孔安国所得者为五十八篇,较伏生二十九篇分为三十四篇者,实多二十四篇。二十四篇中《九共》九篇,故汉人通称为十六篇。孔安国既以今文字读之,而《史记》又谓《逸书》得十余篇,《尚书》兹多于是。可知孔安国非以伏生之书读古文也,盖汉初人读古文者犹多,本不须伏生之《书》对勘也。

孔安国之《书》,授都尉朝,都尉朝授胶东庸生,庸生授胡常,常授徐敖,敖授王璜、涂恽。自孔至王、涂,凡五传。王涂至王莽时,古文《尚书》立于学官。涂传东汉贾徽。太史公从孔安国问,《汉书》称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然太史公所传者,不以伏生之《书》为限。故《汤诰》一篇,《殷本纪》载之。

哀帝时,刘歆欲以古文《尚书》立学官,博士不肯,歆移书让之。王莽时,乃立于学官。莽败,说虽不传,书则具存。盖古文本为竹简,经莽乱而散失,其存者惟传钞本耳。东汉杜林,于西州得漆书一篇,林宝爱之,以传卫宏、徐巡,后汉讲古文者自此始。其后,马融、郑玄注《尚书》,但注伏生所有,不注伏生所无。于孔安国五十八篇不全注。马融受之何人不可知,惟贾逵受《书》于父徽,逵弟子许慎作《说文解字》,是故《说文》所称古文《尚书》,当较马、郑为可信,然其中亦有异同。今欲求安国正传,惟《史记》耳。《汉书》云,迁书《尧典》五篇为古文说。然《五帝本纪》所载《尧典》,与后人所说不同。所以然者,杜林所读与孔安国本人不甚同也。《说文》“国”下称“《尚书》曰,圛升云,半有半无。”据郑玄注,称古文《尚书》以弟为国。而《宋微子世家》引《洪范》“曰雨、曰济、曰涕”,字作“涕”。是太史公承孔安国正传,孔安国作“涕”。而东汉人读之为“国”,恐是承用今文,非古文也。自清以来,治《尚书》者皆以马、郑为宗,段玉裁作《古文尚书撰异》,以为马、郑是真古文,太史公是今文。不知太史公之治古文,《汉书》具有明文。以马、郑异读,故生异说耳。

古文家所读,时亦谓之古文。此义为余所摘发。治古文者,不可不知。盖古文家传经,必依原本钞写一通,马融本当犹近真,郑玄本则多改字。古文真本今不可见,惟有《三体石经》尚见一斑。《三体石经》为邯郸淳所书,淳师度尚,尚治古文《尚书》。邯郸淳之本,实由度尚而来。据卫恒《四体书势》称,魏世传古文者,惟邯郸淳一人。何以仅得邯郸淳一人,而郑玄之徒无有传者?盖郑玄晚年,书多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故传古文者,仅一邯郸淳也。今观《三体石经》残石,上一字为古文,中一字为篆文,下一字为隶书。篆书往往与上一字古文不同,盖篆书即古文家所读之字矣。例始《三体石经·无逸篇》,“中宗”之“中”,上一字为“中”,下一字为“仲”,此即古文家读,“中,仲也”。考《华山碑》,亦称宣帝为“仲宗”。欧阳修疑为好奇,实则汉人本读“中”为“仲”也。

今文为欧阳,大、小夏侯为三家,传至三国而绝,然蔡邕《熹平石经》犹依今文。今欲研究今文,只可求之《汉书》《后汉书》及汉碑所引。然汉碑所引,恐亦有古文在。

五,东晋古文。今之《尚书》,乃东晋之伪古文,更分《皋陶谟》为《益稷》,又改作《泰誓》,此外又伪造二十五篇。不但伪造经,且伪造传。自西晋开始伪造以后,更四十余年,至东晋梅赜始献之。字体以古文作隶书,名曰隶古定。人以其多古字,且与三体石经相近,遂信以为真孔氏之传,于是,众皆传之。甚至孔颖达作《尚书正义》,亦以马、郑为今文矣。

梅赜献书之时,缺《舜典》一篇,分《尧典》“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之首。至齐建武四年姚方兴献《舜典》,于“慎徽五典”之上加“曰若稽古,帝舜”等十二字,而梁武帝时为博士,议曰:“孔序称伏生误合五篇,皆文相承接,所以致误。”《舜典》首有“曰若稽古”,伏生虽错耄,何容合之?遂不行用。然其后江南皆信梅书,惟北朝犹用郑本耳。隋一天下,采南朝经说,乃纯用东晋古文,即姚方兴十二字本也。其后又不知如何增为二十八字,今注疏本是已。

东晋古文,又有今文、古文之分,以隶古定传授不易,故改用今文写之,传之者有范宵等。唐玄宗时,卫包以古文本改为今文,用隶书写之,唐石经即依是本,然《经典释文》犹未改也。唐宋间亦多有引古文《尚书》者,如颜师古之《匡谬正俗》,玄应之《一切经音义》,郭忠恕之《汗简》,徐锴之《说文系传》皆是。宋仁宗时,宋次道得古文《尚书》,传至南宋,薛季宣据以作训,而段玉裁以为宋人假造,然以校《汗简》及足利本《尚书》,均符合。要之,真正古文,惟三体石经可据。东晋古文则以薛季宣本、敦煌本、足利本为可据耳。

六、明清人说《尚书》者。明正德时,梅□始攻东晋古文之伪。梅□之前,吴械、朱熹,亦尝疑之,以为岂有古文反较今文易读之理?至梅□出,证据乃备。清康熙时,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始知郑康成《尚书》为真本。阎氏谓《孟子》引父母使舜完廪一段,为《舜典》之文,此说当确。惠栋《古文尚书考》,较阎氏为简要。其弟子江声,作《尚书集注音疏》,于今文、古文不加分别。古文“钦明文思安安”,今文作“钦明文塞宴宴”,东晋古文犹作“钦明文思安安”。江氏不信东晋古文,宁改为“文塞宴宴”。于是王鸣盛作《尚书后案》,一以郑廉成为主,所不同者,概行驳斥,虽较江为可信,亦非治经之道。至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古文采马、郑本,今文采两《汉书》所引,虽优于王之墨守,然其所疏释,于本文未能联贯。盖孙氏学力有余,而识见不足,故有此病。今人以为孙书完备,此亦短中取长耳。要之,清儒之治《尚书》者,均不足取也。今文家以陈寿祺、乔枞父子为优。凡汉人《书》说皆入网罗,并不全篇下注,亦不问其上下文义合与不合。所考今文,尚无大谬。其后魏源作《书古微》,最为荒谬。魏源于陈氏父子之书,恐未全见,自以为采辑今文,其实亦不尽合。源本非经学专家,晚年始以治经为名,犹不足怪。近皮锡瑞所著,采陈氏书甚多。陈氏并无今古是否之论,其意在网罗散失而已。皮氏则以为今文皆是,古文皆非。其最荒谬者,《史记》明引《汤诰》,太史公亦明言“年十岁,诵古文”,而皮氏以为此所谓古文,乃汉以前之书,非古文《尚书》也。此诚不知而妄作矣。

古文残阙,《三体石经》存字无几,其他引马、郑之言,亦已无多,然犹有马、郑之绪余在。今日治《书》,且当依薛季宣《古文训》及日本足利本古文,删去伪孔所造二十五篇,则本文已足。至训释一事,当以“古文《尚书》读应《尔雅》”一言为准。以《尔雅》释《书》,十可得其七八,斯亦可矣。王引之《经义述闻》,解《尚书》者近百条,近孙诒让作《尚书骈枝》,亦有六七十条,义均明确,犹有不合处。余有《古文尚书拾遗》,自觉较江、王、孙三家略胜,然全书总未能通释,此有待后贤之研讨矣。

古人有言:“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训诂之道,虽有古今之异,然造语行文,无甚差池,古人决不至故作不可解之语。故今日治《书》,当先求通文理。如文理不通,而高谈微言大义,失之远矣。不但治经如此,读古书无不如此也。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萧红作品集(2)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萧红作品集(2)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乡情(下)

    乡情(下)

    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 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唐宋八大家(第八卷)

    唐宋八大家(第八卷)

    韩柳三苏王曾欧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明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给予后人深远的影响。
  • 圣经文学二十讲

    圣经文学二十讲

    指点圣经文学的精微玄奥,揭示先知作品的异象神性,阐述人文精神的深层意识,钩沉博爱文化的极致华章,探索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根源。
热门推荐
  • 至尊医妃:腹黑邪帝,来验!

    至尊医妃:腹黑邪帝,来验!

    (爽文+宠文)她是梵天城最最被人看不起的修炼废材,一朝穿越,灵魂交换,再睁眼她惊的吐血!尼玛这病怏怏的美男为毛被她压在身下?泥奏凯,尼玛快奏凯!二度重生,她睡了皇子,修得神功,契了神兽,炼了神丹,一不小心成了大陆最强者。可是,谁能告诉她,都这样了,为啥她还会被人人喊打?众人狂喷:草泥马的,睡了他们老大,该负责了吧?作者的话:宝宝们收藏起来方便下次阅读哟~
  • 无欲真仙

    无欲真仙

    仙途大道,遥遥无期,被认定灵根相克的废柴林琅,无意间逆天改命,踏上了修仙旅途。偶然得到了神秘板砖,相伴身边的可爱萌兔,一系列的奇幻际遇,接踵而至。天道无情,他能否挣脱红尘,成就那无上真仙?
  • 我的记忆只停留在你这儿

    我的记忆只停留在你这儿

    交往几年的两个人突然因为女主角看见男主角抱着另一个女生以为他出轨,消失后出车祸失忆嫁给另一个男人,重新回到男主角身边……
  • 血月空城——我的魔主

    血月空城——我的魔主

    我,是血族公主,高高在上,是最幸福的人呢?还是最悲惨的人呢?我一生的命运,早在出生以前就已经注定了吧?老天啊,为何如此对我?为何带我不公?为何要伤我?看着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一个个受伤,为什么啊?我只希望,他们能够平安无事而已,却不想谁都不想放过,只因为权利,那么,就别怪我心狠!
  • 三剑定乾坤

    三剑定乾坤

    他叫枯桐,他已经在这个时空里活了500亿年,可他知道自己还无法永远的活下去,因为他明白自己还是躲不过宇宙更迭的宿命,所以他要反抗,他要改变,他要让自己在宇宙更迭中活下去,于是他试图跨过宇宙间的界限,他开始征服整过时空,伴随他长生不老的幻念,整个宇宙都在哭泣,都在流血,可是他不在乎,因为在他的眼里其它的生命根本不值一提,只要可以实现他的长生不老梦,他可以牺牲时空里所有的生命,就像他的口头禅——我活着一切都好。他一个孩子,一个来自凡人世界的孩子,却因为两块石头改变了其一生的命运,他开始走上了外星球的旅程,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两位师傅,两位已经年过百亿岁的师傅,在师傅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征服之路,他让邪人臣服,他让魔人低头,他是灵人的少主,他是神人的领袖,直到他遇到他一生的对手枯桐······
  • 综漫之动漫穿越

    综漫之动漫穿越

    一个伪娘......咳,一个伪宅带着一个系统,从幻想乡出发到二次元世界(喂!幻想乡就是二次元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咳,历经各种困难,功德圆满的故事。但是如果这只是一个梦呢?ps:本小说为作者的处女文,暂时不会出现后(河蟹)宫着火的事情。
  • 请君入梦来

    请君入梦来

    这是一个失去和找回的故事,找回的不是一样东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段时光。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便无聊……
  • 死兆再临

    死兆再临

    在黑洞里,所有人都逃不过!时间,空间,银河,星系……甚至宇宙!游历在每一个宇宙中,被所有宇宙意识列为异类,可是,但还是无法阻止死兆星的降临!(无女主,单纯的有点黑暗)
  • 悬壶济仙

    悬壶济仙

    海滨小镇,豪门血案,身为未来小爵爷的他居然被自己的亲生大哥逼得走投无路,跳海求生。却没想到意外遇到海外散仙门派,开启了自己的仙缘。随手善心,竟然收获了秘宝铜壶。什么?这铜壶居然可以召唤出百万道家铜兵力士?管你千年金丹高人还是万年元婴老怪,看我的壶中雄兵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你们!且看少年林冲,如何在漫漫修仙路上快意恩仇追寻大道!
  • 别人修仙我修魔

    别人修仙我修魔

    什么名门正派,我可不管,我只管我自己就行,所以,我就修魔,你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