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79100000009

第9章 浮士德

[德]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最重要的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伟大代表。他生于德意志中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做过当地的参议员,从小就注意培养歌德对于政治的兴趣;母亲则善于讲故事,注意培养他对文学的兴趣。早年的歌德遵照父亲的意愿,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后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受“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开始文学创作活动。他写出大量代表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品: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1773)、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等。后者使歌德名声大噪。

学业结束后,歌德回到家乡,一边做律师,一边从事文学创作。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国的邀请,担任枢密顾问。他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政治实践中,然而在封闭落后的封建小朝廷里,他的各项改革方针均告失败。10年后,歌德毅然辞去公职,四处游历,并全身心地致力于文学创作。

自1794年起,他与德国启蒙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位主将席勒订交,两人相互砥砺,共同开创了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在这期间,歌德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6)。席勒去世后,晚年的歌德依然笔耕不辍,陆续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自传《诗与真》(1811-1830)、长篇小说《亲和力》(1809)、《威廉·麦斯特》第二部《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0-1829),并于逝世前不久完成了《浮士德》(1832)的第二部。1832年1月22日,歌德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

作品梗概

《浮士德》是一部叙述主人公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悲剧作品。作品以史诗般的规模和气势再现了浮士德永不停止追求的一生及全部过程:

剧本首先在天帝与魔鬼的争论中缓缓打开序幕。天帝与魔鬼为人究竟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人生理想发生了争执,魔鬼和天帝打赌:他认为世人的代表浮士德对事物无限追求、永不满足,他可以引诱浮士德走上邪路。而天帝则认为人在努力追求的时候总是难免迷误,但好人在黑暗中终会找到光明大道。天帝接受魔鬼的打赌,他认为人的精神容易萎靡,贪求安逸,魔鬼能起刺激作用,但尽管如此,人并不会被引入歧途,最终的赌赛一定是魔鬼失败服输。

悲剧第一部开始时,年逾半百的浮士德闲坐在中世纪的书斋里。他为觉悟到自己的渊博学识无助于救世济民而感到无名的痛苦,他依稀感到大自然和人生在向人召唤,但常年困守书斋,丝毫不了解人世的现实又使他内心极不自信,担心那不过是场美丽的幻影。这一切使他的精神陷入绝境。他怀疑、痛苦、绝望,企图通过饮鸩自杀求得精神解脱。此时,魔鬼乘虚而入,与浮士德订约:他充任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后者的一切欲望。一旦他感到欲望满足,就会立刻死去,灵魂永远归魔鬼所有。

订约之后,魔鬼将浮士德带至“女巫的丹房”,饮下返老还童的魔汁,恢复了青春。浮士德在街头遇见美丽少女玛加蕾特,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赢得了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遭到玛加蕾特家庭的反对。为了幽会,她给母亲服下过量的安眠药,母亲再没醒来。哥哥瓦伦廷死于浮士德的剑下。在极度的精神打击下,玛加蕾特神经错乱,将自己的婴儿溺毙,被关进死牢。浮士德潜入监牢准备救走她,但她万念俱灰,甘愿领受死刑。悲剧第一部至此结束。

悲剧第二部共分五幕。第一幕开始时,浮士德已从个人爱欲中解脱出来,在魔鬼的帮助下,来到皇帝的宫廷从事政治实践。他向皇帝建议发行纸币,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困难。他本欲在政治上大显身手,无奈皇帝知道他有魔法,只想把他当做宫廷里的玩偶。他让浮士德施法术招来希腊美女海伦供大家欣赏。浮士德招来了帕里斯与海伦的灵魂。当这对恋人相互爱恋时,浮士德情不自禁地用魔术钥匙碰到了帕里斯,于是精灵爆炸,化为烟雾遁去,浮士德本人也晕倒在地。

第二幕转回浮士德从前的书斋。浮士德从前的助手瓦格纳制造出一个玻璃小人,小人带着浮士德和魔鬼飞到古希腊的神话世界。浮士德得巫女曼托之助,感动地狱女主人,使海伦复回阳世。第三幕里,浮士德成为一个城堡主人,并与海伦结合,生下儿子欧福里翁。欧福里翁是个早熟的天才,终因无限地追求而飞得太高坠地跌死。失去爱子后,海伦痛苦地离开浮士德回到阴间,留下衣服和面纱化为云气,托着浮士德飞回现实世界。

第四幕,浮士德矗立高山之巅,俯瞰海滨潮汐涨落,顿起雄心壮志,想围海造田,为千百万人开疆辟土。时值帝国发生内战,浮士德借魔鬼之力打败对方,获得海边封地。第五幕时,浮士德已在海边督促工人填海造田,此时他已风烛残年,双目失明。他听到铁铲挖土的声音。这其实是魔鬼在为他掘墓,他却以为是工人们在开挖沟渠,改造自然。浮士德满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禁不住对着这一瞬间喊道:“你真美呀,请你暂停!”随即倒地而死,魔鬼正欲依照契约攫取他的灵魂,此时天界仙使从天而降,撒下玫瑰花瓣,化为火焰,驱走魔鬼,将浮士德的灵魂拯救到天上。全剧最后在众天使的合唱声中徐徐地落下帷幕。

(范方俊)

作品赏析

郭沫若翻译了《浮士德》之后,曾对这部作品的艰深晦涩感叹唏嘘,认为难解得惊人。确实,《浮士德》的象征性及其巨大的涵盖面带给了世人无休止的惊奇与困惑。然而,我们对于这样一部极具歧义性的作品的研究至今仍显单一。将浮士德形象聚焦到一点,将浮士德仅仅看做资产阶级的代表,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图式作用的结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马尔库塞对此有所突破。他认为艺术的特质在于超越直接的现实:“艺术的真实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可又是这个现实的‘对立物’。”[1]可见,艺术还有其超现实的一面,因而,艺术凭借其超历史、超现实的普遍真实,诉诸的就不只是某一特定阶级的情感,而是超越特定阶级的普遍人性。无疑《浮士德》中除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内容之外,同样也存在一个超越历史现实的人性世界。所以,我认为,浮士德身上有表现资产阶级的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则是人类的普遍精神。歌德在与艾克曼谈到《浮士德》时说,其中的“每一行,都铭记着对于人生与现实世界的仔细研究”[2]。也就是说,在《浮士德》中,除“现实”内容外,还有一个“人生”的主题,“人”的主题。彼得·贝尔纳也指出:“这部悲剧的重要的特点正是在于:故事情节不仅发生在外部世界,而且更重要地发生在浮士德的灵魂之中……它是一部充满一连串内心体验、抗争与怀疑的灵魂剧”[3]。所以,将浮士德五个阶段的追求看做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追求的看法,与浮士德追求的内在本质相悖逆。资产阶级追求的动力,大多来自对外界、对物质的不满足,或如鲁滨孙对财富的追逐,或像启蒙思想家要铲除封建愚昧,建立理性王国。浮士德的追求却不是来自社会矛盾的感召,也不是有的文章所认为的是来自魔鬼的诱惑,而是来自浮士德本人的内心矛盾与痛苦。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功利性,不是寻求社会矛盾的解决,也不像很多文章说的是探求宇宙的奥秘,而是旨在对不同生存方式与人生境界的尝试,也就是作品中提出的遍历人间事。别林斯基曾因此将《浮士德》称为一部近代人的史诗。

浮士德出场时是位老博士,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炫世耀人。然而时值深夜,他中宵倚案、烦恼齐天。浮士德此时的痛苦是对书斋生活这样一种生存状态的失望与痛苦,书斋生活的种种缺憾造成他内心的矛盾。

知识分子对知识无止境的追求,带有一种灵魂深处的无能为力的悲观,这是浮士德的助手瓦格纳所表示过的“知道的东西固然不少,但愿知道一切事情”的痛苦。这是知识分子从宏观观照自身,对生命有限与知识无限的矛盾的无奈。浮士德正因为此,才愿将灵魂卖给魔鬼,以增强上天入地的本领。显然,这一矛盾是无法超越的,它是知识分子命中注定的。这是一种理性的痛苦,何以使他“惴惴不安”呢?这涉及浮士德具体的精神与肉体的痛苦,即书斋生活使人的行动能力受到抑制,人性遭受片面化。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憾。选择脑力劳动作为终生职业,也就同时选择了它的缺憾。书斋生活的缺憾可具体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缺憾之一是浮士德所感叹的“上天创造生动的自然,原是让人在其中栖息,你反舍此就彼,而甘受烟薰霉腐与人骸兽骨寸步不离”;缺憾之二是书斋生活的凝滞和与世隔绝,远离社会生活与实际斗争。从万物交织、充满生机的沸腾生活观照书斋,书斋无异于一个“牢笼”;缺憾之三是书斋生活让人享受的只有宁静;缺憾之四,也是浮士德最难忍受的,书斋生活使人缺乏行动。精神劳动排挤了人的机体活动,人的体能得不到舒展,行动能力越来越萎缩,外向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到抑制。因而人与外界变得越来越隔膜。浮士德说“我并不知道什么事情”。然而,尽管如此,书斋中的人,作为社会的人,作为活的机体,他总有参与社会的行动渴求。书斋生活阉割了人的行动能力,却没有熄灭这种天性,也无法熄灭这种渴求;书斋生活使人性片面化,却不能完全扼杀人身上的全面人性的本能与要求。浮士德著名的一段独白是理解浮士德灵魂痛苦的关键:“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的一面,又存在着世俗生活享受——“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的一面。因此,精神追求与尘世享乐是知识分子追求中不能两全的两个方面,书斋生活让人的精神追求无限延伸,而全面人性越来越受到抑制,理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而感性生活越来越丧失。全面的人性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肉体与灵魂、感官与心灵、精神追求与世俗生活的统一。而书斋生活使人性处于分裂状态,让书斋中的人遭受片面化的痛苦。

这种惶惑与痛苦使浮士德走向反抗。他的反抗首先是消极的。浮士德想自杀。后来复活节的音乐传来,这使浮士德的反抗走向了积极,即走向了全面人性的回归。因为复活节的音乐,使他想起了他青少年时期的全面人性生活。过去有的研究文章认为是复活节的音乐因而也就是基督拯救了浮士德。实际上,是复活节音乐唤醒了他对少年时代全面美好人性生活的回忆,他感动得泪流满面。所以,实际上是人性的复活使他走向了积极的反抗。浮士德否定了书斋生活,他要冲向人间去。他参加了民众熙熙攘攘的复活节,这使浮士德彻底完成了思想的转变。他把《圣经·约翰福音》第一句“原始有名”改为“原始有为”,认为“为”比“名”,即“行动”比“知识”、“思想”更重要。

那么,书斋生活之于浮士德已不是一朝一夕,他为什么一直到垂垂老矣,才想走出禁锢,冲向人间呢?这里存在着一种契机,即文艺复兴还我人性、享受世俗生活的大潮的冲击。“城门口”一节描写的正是这一时代的“世俗世界”,他走出书斋,参加复活节,到处看到奋发和繁荣,听到村民的喧嚷,浮士德感受到这是民众的真正天堂,他感叹:“这儿我是人,我可以当之无愧!”因此,这一契机诱使浮士德彻底否定了书斋生活。借助靡非斯陀的帮助,浮士德走入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

浮士德先来到一个“酒店”,返老还童后,立即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加蕾特。我将此概括为,浮士德先走入“酒”,后走入“色”。这又被称作“官能享受”阶段。与玛加蕾特的悲剧发生后,浮士德又结束了他的爱情生活阶段。他在繁花似锦的草地上醒来,感到大自然在鼓励他追求“崇高的生存”,“凡是赋予整个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我内心中体味参详”。浮士德向往一种更健全、更合理的人性生活。因此,书斋生活与官能享受,都不是浮士德所认为的最健全、最完美的人性生活,先后为浮士德所扬弃。然而,无论对书斋生活还是对官能享受,在《浮士德》中都没有单纯地被否认,而是被辩证地观照。《浮士德》充满辩证思想,辩证法是歌德的思想核心。歌德通过浮士德否定书斋生活,指出了书斋生活的种种缺憾,歌德借瓦格纳又肯定了书斋值得肯定的方面。歌德利用靡非斯陀与酒店小伙们的饮酒作乐肯定了官能享受的欢愉,同时又用浮士德的不满足对它进行了否定。他利用玛加蕾特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又通过靡非斯陀,将爱情看做是一种官能享受,浮士德之所以既不满足于书斋生活,又不满足于官能享受,恰恰也正是由于在他身上存在着辩证的两种精神、两种要求。他对瓦格纳说,“你只懂得一种冲动”。而浮士德有两种冲动,有两个灵魂居住在他的心胸。他感叹“肉体的翅膀毕竟不易和精神的翅膀做伴”。浮士德的痛苦,来自两种需求不平衡的痛苦,浮士德的追求,正是对两方面人性完美统一生活方式与人生境界、人格完美的追求。他在官能享受阶段之后,又经历了政治生活阶段与对古典美追求的阶段。政治生活这一部分,是全书对现实批判性最强的部分。它描写了专制的政体,人在这里没有鲜活的个性与追求,有的只是专制制度的奴性与空虚。紧接着浮士德来到了素以人性和谐著称的古希腊。他逃离现实,追求人性完美的古典美。可见,远离现实的古希腊被写进《浮士德》,目的仍然是浮士德追寻完美人格。企图用古典美来陶冶现代人以求实现完美人格的理想以幻灭告终。最后,浮士德在填海造地的事业阶段中获得了满足。在这一事业中,他找到了和谐、完美的人格理想。他身上的两种需求在这里都得到了满足,他灵魂的痛苦化解了、消失了。

“人”的主题的提出,不是任意的。从歌德本人的创作思想来看,这一主题与歌德的美学理想也是一致的。歌德在早期小说《威廉·麦斯特》中就曾探讨过理想人格、健全人性的问题。“人”的主题,与当时18世纪德国古典美学所探讨的主题是完全一致的。

(易晓明)

注释:

[1]马尔库塞:《美学方面》,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版,第2卷,445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2]歌德:《与艾克曼谈话录》,转引自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1版,16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德]彼得·贝尔纳:《歌德》,1版,18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同类推荐
  • 《人经》三部曲之《情感本经》

    《人经》三部曲之《情感本经》

    《人经》是一部引导人们重拾健康信仰,重拾美好心灵的文学作品,只有经由对抗,我们才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只有介于一种有益的、积极的紧张关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会复苏正常,我们的思想才有可能生成,我们的心灵才能重生。《人经》拒绝不偏不倚和随顺妥协,拒绝公允妥洽和跟风趋时,她是“脱序人”的诺亚方舟,是恢复和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接引者,她希望能博得有正确理解的读者的共识。将对一切邪恶、冷漠和无知用万钧之力击毁之。《人经》对美好的事物有一种深入的了解,并希望普遍于我们的心灵,唤醒我们的信仰,催生我们的理想,滋养我们的心灵。
  • 给我一支枪,干翻小鬼子

    给我一支枪,干翻小鬼子

    亲情、友情、爱情交织的乱世悲歌。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北地区。马龙、亢振刚等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这场空前的民族危机中,逐步成长为一批勇敢、机智的民族英雄。故事一波三折,场面震撼人心。亲情、爱情、友情也在这场民族搏杀中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 惶然录

    惶然录

    《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仿日记”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
  • 渝州月江中酒

    渝州月江中酒

    这是一本文化随笔。作者以重庆的特色美食为引,渐次引申到周围的那些人与那些事,将最平凡的衣、食、住、行的故事,一一铺展在读者眼前。与平凡中窥见不平凡,从淡然中探寻生活的奥秘。
  • 中国诗学多元解释思想研究

    中国诗学多元解释思想研究

    本书以“诗无达诂”为纲领,从解释学的角度,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国诗学中多元阐释的思想和特点。上编分析跟多元解释形成的四个前提条件,即文本、读者、哲学、美学的规定性;中编辨析“诗无达诂”命题形成过程,下编总结有关多元解释的三大特征即审美主义、神秘主义、体验主义。全书史料坚实丰富,逻辑严密有力。
热门推荐
  • 胭脂

    胭脂

    我被猫脸老太追迷了路,躺在坟堆里睡了一觉,意外的得到一个玉吊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邪帝魅妻:陌上公子太冷情

    邪帝魅妻:陌上公子太冷情

    世人皆知‘他’是陌上阁的阁主大人。当她成了‘他’时,阴冷气息秒杀全场、炼丹药洗灵髓、神医丹药滚滚来。四国会场惊艳天下、天才都是由废材逆袭而来的。半夜爬床的师尊大人、没事求勾搭的公主殿下、长相俊美的太子爷,全都来求搭关系、你们这是怎么了?这世界是要变了么?当她的身份被揭露、她却淡然亦一笑、长得美貌果真桃花多。阁主大人从此走上了高冷艳狂霸拽这条不归路、一去不回头。天才如此多娇、国师甚是傲娇、美男更是妖娆。
  • 随笔记录的灵感

    随笔记录的灵感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早,这个东西,算是我的小灵感把
  • 从一人之下开始打卡

    从一人之下开始打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慷慨歌乐市,从容作人鬼。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快矣,快矣,少年不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少年狂,傲天下。
  • 彼岸花开之灵魂驿站

    彼岸花开之灵魂驿站

    八百里的曼殊沙华,每一株都有一个属于她的故事。世人皆知,所有的亡人都会经过黄泉,饮一碗孟婆汤,走过奈何桥,获得新的人生。在这里还有一个叫灵魂驿站的地方,不知道存在了多久只知道有缘人进去后,里面的老板娘便会满足他一个愿望,而代价只是一个故事
  • 千柳行天

    千柳行天

    柳家少爷被人打碎幽府,无法修炼,为重新修行。少年一路斗智斗勇,仙子倒追,红雀相伴,狐仙为妾,问天争天,屠神斗魔,成为一方霸主。
  • 吾的诸天

    吾的诸天

    穿越者颜嘉意外获得游戏世界【创造神格】,以此,他将以创造神格在新世界崛起!
  • 妈咪爹地说他会听话

    妈咪爹地说他会听话

    无父无母的顾微微,生活在小县城,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在微微15岁时去世,和奶奶相依为命……给一个18岁的哥哥解开了手上的绳子,那个哥哥说会报答她……秦沐风,秦家长子,养尊处优,18岁被绑架,20岁回国……竟看到了自己死去的父亲
  • 阴夫来临

    阴夫来临

    前男友邀请我参加他的婚礼,却没有想到他竟然在婚礼上离奇的死亡了,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感觉到有一股冰冷的气息在我的耳边……身边开始接二连三的死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有一天那个总是摸我的他竟然在我耳边轻声的呢喃:“宝贝儿,你逃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