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3800000018

第18章 淡出影坛执掌电视 荧屏纷争再起风云

邵逸夫淡出影坛,清水湾改变门庭,“邵氏”开始多元发展:大量收购香港戏院,成为香港娱乐界巨头。利孝和的猝然去世,让邵逸夫夫顺理成章地六叔出任“无线”(“无线”)主席,执掌电视大权勇如当年。邵逸夫不断扩展“无线”的业务范围,成立“博益集团”出版刊物、兴办唱片公司及零售店、大搞旅游服务业日进斗金。面对“亚视”走马换将与“无线”对撼,邵逸夫沉着应战稳操胜券,香港“五台山”再起风云。

进入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业开始趋向冷落萧条,邵逸夫便开始了新的选择。于是,“邵氏”公司便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邵逸夫用所赚之钱,大量购买地皮,并购入香港电影的股份,将公司业务多元化。

1987年,邵氏停止所有电影制作,物业发展和投资是主要收入来源。1991年,邵氏以5000万美元认购了美国美思百货(Macys),持10.3%股份。此后,邵氏家族与英国西敏寺公爵家族在港成立“Gro svenor Asset Management Ltd”集团。这是一个拥有数亿美元的基金集团,主要业务是向中国内地、香港和东南亚地产市场投资。

1995年2月,“邵氏兄弟(香港)公司”和“邵氏基金会”共出售10%的电视广播股份给英国上市传媒及娱乐公司“庇亚逊集团”(Pearson),金额是13.02亿港元。当时,单是“邵氏影城”的片场,就拥有面积达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随着香港地产价格的飞升,光这一片土地,就令邵逸夫跃居香港十大富翁之列。据香港《明报》估算,“邵氏”资产当年已超过百亿港元。

当时,邵逸夫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大幅度地减少电影制片量,集中精力投入购买戏院的事业上。大量购买戏院到手后,又出租给独立制片公司,他说:“电影的成本甚高,目前演员身价动动辄数百万港元。拍片的赌博性大,任何投资都要看收支平衡。”

“识时务者为俊杰”——邵逸夫不为别人的议论所动,开始了他的收购行动。就像当年和三哥邵山客在南洋时那样,他第一步就是以2400万元港元,首先收购了文华戏院,这当时香港电影界又一惊人之举。邵逸夫为什么首先看中了文华戏院呢?因为文华戏院是香港旺角最旺盛的西片戏院,是香港娱乐场所中的龙头老大。当时有人见他花这么大的本钱,都说他是发“疯”,但他照收不误。收购文华戏院之后,他又一鼓作气,以1700万元,购买了“翡翠”和“明珠”两间戏院。一连串的成功的收购战,让他在香港娱乐界独占鳌头。邵逸夫也乐得他眉笑眼开。他喜滋滋地对人说:“赚钱赚到我顶唔顺。”

1977年,邵逸夫又不惜巨资,兴建碧丽宫戏院,其豪华富丽的程度,实在是开香港戏院之最。开业后,观众趋之若鹜,生意兴隆。

投资戏院成功之后,邵逸夫又看中了房地产业。清水湾影城那么大的一方地皮,如今可成了他的摇钱树。

在一天,邵逸夫兴奋地操着“半文不白”的白话和英文对黃霑说:

“我好难估计我现在的家产有几多!我的地,当时是一个毫子就有一大块,我有成二百万英尺地,你话值几多钱?实在好难讲!我又唔想卖这些地!那么怎么知道价钱呢?总之,我可以话俾你听,我唔赌,我又唔Lend a wild life(”嫖“的意思)!就算着最好嘅,我呢一世一定食唔哂!”

这段话,可谓是他得意的真实流露。

这时,他已经开始意识到了“邵氏影城”这块风水宝地的价值。当年从二哥邵村人手中买下来的进候,这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每平英尺的价格仅0·45港元。到了这时,现在这里的地价,不知滚雪球一样翻了几多倍?这块风水宝地,经过他七年的苦心经营,已经是今非昔比了。这“邵氏影城”最鼎盛时,摄影棚多达15个,员工最多时达1700多人,还不包括合约导演和演员。外景地有11处,办公大楼、宿舍、食堂厅应有尽有。如果是步行穿越“邵氏影城”,最快的速度也要走40分钟。这么大的一片建筑群,到这时,实在是无法估量出它的价值。邵逸夫还对黃霑说过:

“好似我浅水湾间屋,我买番嚟个陈三十五万。而家有人出二千万同买,拿,二千多,你话几多钱?而家间屋空嘅,净系保持住呢间屋,每年就要二十万,我睇或者都系卖咗佢着数!Yes,I think it is wise!都系不如买咗佢!”

邵逸夫说这些话时,是充满着自豪的。这时,他何必还要再去同“嘉禾”、“新艺城”这些电影公司,在电影业这条独木桥上去挤呢?虽然他也说过:“我对电影事业越做越有兴趣,于是一直做下来。时至今日,亦发展地产、银行等其它业务。”但是,在1980年,邵逸夫曾对香港《新晚报》记者说:“拍电影不是最赚钱的行业,如果拿壹亿元存入银行,每月可得利息壹百万元,比拍电影好得多。”这时,他又指着影城后边的一片空地说:“如果利用这些地来建屋,利润比拍电影要高好几倍。”

因此,一向以“心水清”著称的邵逸夫,便见好就收,淡出影坛,开始了地产、银行和其它诸多物业的打拼。

1982年,“邵氏”与“嘉禾”化敌为友,从《奇门遁甲》一片开始,在香港采取双线联映的办法上映。这就是“邵氏公司”淡出影坛的开始。

1983年,“邵氏公司”将影城的大部分摄影棚出租给香港无线电视台,用一道厚厚的铁丝纲,将这座“东方好莱坞”一分为二。

1984年,“邵氏公司”又将大马戏院百分之七十的股权易主;同年,影片制作减少到12部。

时至1985年,“邵氏公司”的改变就更大了:

6月底,“邵氏公司”制片经理黄家禧正式离职,转投“银凤影业公司”。

8月初,“邵氏公司”将旗下的“翡翠”、“文华”“黄金”、“宝声”4家旺区戏院,出租给“德宝公司”,租期为3年。在当年的8月底,“邵氏公司”的主管方逸华宣布,从今年开始,“邵氏公司”的制片量将由原来的三四十部,缩减至6到8部。

在当提的九月和十月间,“邵氏公司”开始大幅度的裁员。“邵氏公司”在香港的员工,由全盛时期的1700多人,裁减到三百来人;在台湾分公司的员工,则由二十多人裁减为5人,完全是起到一种留守的作用。

10月初,“邵氏公司”将参加金马奖的影片《梦锁香江》的台湾版权,卖给了“学者公司”。这在“邵氏公司”可谓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11月中旬,“邵氏公司”又将自己最后的10家戏院,再次合意卖给“德宝公司”。到当年年底,“邵氏公司”将在香港的电影业务全部取消了,此后不久,台湾地区的“邵氏”电影院线也相继取消。

到11月底,“邵氏公司”结束了成立多年的大世界院线。从此,“邵氏公司”不再经营电影行当的业务了。

1985年,是“邵氏公司”淡出影坛步子最快的一年。

到了1986年,“邵氏公司”出品影片仅为6部。

1987年,“邵氏公司”停止了所有的电影制作业务,正式告别了影坛。

邵逸夫淡出影坛之后,一方面从事地产和物业方面的业务,另一方面则向新崛起的电视业进军。60年代后期,他就看出电视将是今后市民文化的“主旋律”,于是就开始着手进行电视业。1967年他名下的“无线电视”正式启用,他手下的影业人才也大都随他转向电视制作。他制作的电视剧成了香港市民的新宠。他的电视业,始终处在香港的龙头位置,直到90年代,他的电视业地位依然很巩固。

1980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无线电视的缔造者利孝和先生猝然去世,给邵逸夫进军无线电视创造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

利孝和祖籍广东新会,无线电视台的创始人利孝和先生祖籍广东新会。是富商利希慎的三子。利孝和兴利铭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由嫡母所出,1909年(比邵逸夫晚生两年)生于香港。利孝和12岁到英国留学,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学士及民事法学士学位,1932年执业大律师。1943年,利孝和出任中国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和中国平准基金会主席。1946年,利氏被委任为中国外交部顾问和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兼联合国安理会中国首席代表的特别助理,并为“巴黎和谈”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曾以中国代表团成员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二战”后,利孝和回港掌管家族生意,集中精神打理家族集团“希慎置业有限公司”的业务,多方面投资发展,曾担任过香港英美烟草有限公司、国泰航空公司及上海商业银行曾担任过香港英美烟草有限公司、国泰航空公司及上海商业银行的董事。

1967年,利孝和与其弟利荣森、利荣达等投资香港电视,创立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这是香港首家无线电视台以彩色系统播映,令当时400万香港市民为之瞩目,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香港无线电视的创始人和缔造者,把香港的电子传媒带进了新纪元。他担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长达14年。其妻子利陆雁群女士,是港商陆文流之女,1925年8月1日出生,于1949年5月25日与利孝和结为夫妇。后为香港广播有限公司董事之一。

1980年利孝和猝然病逝,给了邵逸夫一个天赐良机,让他顺理成章地接替了利孝和,成为新一任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及其子公司电视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从而,让他掌管了香港电视业的大权,走上电视王国的宝座,成为香港电视业的又一位新的霸主。

香港电视同香港电影一样,同样是风云际遇,龙争虎斗。位于九龙的广播道,曾有“五台山”之称。因为这里历史上曾荟萃了香港所有的三家电视台和两家广播电台,故以大陆内地的名山戏称之。大陆的五台山当年也曾聚集着三山五岳的三教九流和江湖上的各地绿林豪杰,草莽英雄,也曾一度成为江湖上风高浪险之地,而香港的这座“五台山”也同真正的五台山一样,同样是藏龙卧虎之地,并且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斗得难解难分。

1978年8月,由于管理不善,财力不支,佳艺电视关门大吉,这时,广播道上只剩下四家了——即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香港电台和商业电台。从1988年开始,无线电视台虽然将大部分机构迁入清水湾“邵氏影城”中的“电视城”,留下了新闻部等少数几个部门在广播道开展业务。但广播道仍然是香港广播电视的中心和象征,其竞争程度也愈演愈烈。

1976年11月19日,利孝和的无线电视台在广播道“七十七号”建立并启播,平均每年制作5000多个小时的娱乐、信息、新闻教育及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电视节目。在海外发行的录像带节目长度为1200多个小时,是当时亚洲地区屈指可数的私营商业电视台。

后来同“无线”作针锋相对之争的是“亚视”,即位于广播道“八十一号”的亚洲电视台(ATV)。“亚视”的前身为“丽的映声电视台”。该台于1957年5月在香港开办有线黑白电视,先设英文台,1963年9月始设中文台。该台于1973年12月改为无线播出。

世界第一部电视机诞生于1938年。香港进入“电视时代”是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

1957年5月,“丽的映声电视台”正式启播。“丽的”是有线电视,每月收费25港元。每日中午和晚上播出6个小时。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丽的”的内容十分单调,也没有什么花样和花招。“丽的”当年的行政总监为钟启文。从1957年开通启播到1967年,“丽的”在这十年当中,几乎是独霸香港荧幕,过着是一种无竞争对手的太平日子。

1967年11月19日,是香港电视业一个划时代的日子——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正式成立,利孝和三兄弟合股投资,获得香港政府签发的营业牌照,并邀请到了以邵逸夫为首的许多名流富商为董事。开幕那天,时任香港总督的戴麟趾亲自主持仪式。

利孝和和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的电视节目,第一次采用无线发射台播送,市民亦简称为“无线”。无线以免费、彩色、节目丰富多彩、播映时间长等优势,把老牌的“丽的”打得落花流水。当年,一家报纸的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丽的不丽,无线无限”。形象地描绘出两台的态势。

“丽的”在新的竞争面前,也革故鼎新。于1973年12月改为无线与彩色,要同“无线”决一雄雌。无奈出招太晚,“无线”已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同时,“无线”在租用了“邵氏影城”部分场地之后,以“电影大亨”邵逸夫的“邵氏影城”为依托,启用影城中现成的摄影设施和“生、旦、丑、净”等各种艺员,所以节目办得天花乱坠,一时让“丽的”望尘莫及。

到1975年9月,在香港电视领域又冒出了一家“佳艺电视台”,从而打破了“无线”和“丽的”两台那种二虎相争的局面,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不过,当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在这“三足”之中,另外的两“足”(“丽的”和“佳视”)不足以同“无线”抗衡,实际上的局面应该是“一鹤两鶏”——“鹤”者,自然是“无线”了。

这种三台对峙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就让一位女人给打破了,两年之后又波澜迭起。打破这种格局的一代女流就是周梁淑怡女士。

1977年,周梁淑怡女士被提升为“无线”的总经理助理,总揽“无线”行政大权,从此又开创了香港电视业的新局面。

周梁淑怡女士为港澳商界名士梁基浩之女。其初入“无线”时,仅为“天气预报”节目的播音员。由于她精干活跃,很快就在“无线”身兼数职,而且每一行都干得非常出色。于是,很快就被提拔为“无线”的总经理助理。

可是,周梁淑怡晋升以后,她不仅不精励图治,再展“无线”就之雄风,反而于当年作出惊人之举——带领一班高级行政人员集体“跳槽”,并集体加盟“佳视”。周梁淑怡此举实在是石破天惊,在当时的香港舆论界引起一片哗然。

那么,周梁淑怡刚刚加冕,就为何弃高枝而就草莽?当有记者问及她本人时,她的回答实在让鬃眉男子汗颜。周梁淑怡说:“我离开”无线“的真正原因,是我觉得那里失去挑战性,一切都太安逸了。收视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连老板都说百分之七十五已经足够了,我在反问自己究竟在做什幺?”

哪知“佳视”也太福薄了,竟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周梁淑怡等人加盟后不久,却不幸在第二年八月关门大吉、停播倒闭了。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周梁淑怡,而是“佳视”的老板——商业电台主席何佐芝(何东之子)信心不足,财力不足以应付周梁淑怡力挽狂澜的“重整计划”。

“佳视”关门之后,周梁淑怡又开始寻找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新阵地,可是在当时的香港,竟然没有一家她看得中的公司。她结果还是自己创建了一家唱片制作公司,并投身政界任立法局议员,成为名闻香港的“女强人”之一。

从此,香港的电视业又恢复了“无线”与“丽的”之间“楚汉相争”的格局。

这时,利孝和仍然执掌“无线”。在他当政期间,“无线”股份未上市之前,总股是一千万股,每股面值十港元。到1980年,香港电视总投资为6000万港币,实收资本4000万港币,每股两元。其中最大的股东分别为香港“汇丰银行”与“和记集团”,各拥有236·478万股。其次是香港“时代生活国际有限公司”,拥有225·92万股。

在私人股东中,利孝和占26·62万股,其亲属名下占11·624万股,而邵逸夫共拥有32·458万股。如果以“一对一”的“单挑”,邵逸夫则是当时“无线”最大的私人股东。

所以,当1980年6月26日凌晨2时,71岁的利孝和主席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后,在三家“英资”大股东都无意派人接替“无线”的事业的情况下,邵逸夫就于同年7月23日,顺理成章地入主“无线”,接替了利孝和一职,出任“无线”董事局主席。从此,正式开始实行了他在香港的电视行业的生涯。

邵逸夫主政伊始,“无线”面貌并无多大的改变。因为“无线”在香港电视行业中,一直处于稳如泰山的霸主地位,所以一切都只须按部就班,坐收渔利。此时的“无线”,诚如周梁淑怡所言,成了一家“失去挑战性”的企业。

但是,到1982年以后,香港“远东集团”主席邱德根,从“呼声集团”手中购得“丽的”百分之五十的股权,入主“亚视”主席之后,“无线”与“亚视”的竞争才真正开始。

同邵逸夫一样,邱德根也是经营戏院的出身。除此之外,他还经营过银行、地产、娱乐业等行业,也是一位不屈不挠、极善折腾鼓捣的商界猛士。他同邵逸夫虽都属于香港娱乐业中的“上海帮”,但关系并不融洽。原因是“电懋公司”已故老板陆运涛生前与邱德根是至交好友,而陆运涛与邵逸夫又是商场劲敌,生死冤家。所以,邱德根现在与邵逸夫狭路相逢,自然免不了“刀兵相见”。

邱德根同别的院线商一样,都有心涉足制片业。当年邱德根曾同陆运涛商议,合办一间电影制片公司,不幸的是,其妻裘锦秋于1964年,陪同陆运涛夫妇赴台湾参加金马奖颁奖活动。陆氏夫妇罹难,邱夫人也随之作了陪葬之人。自此,邱德根万念俱灰,打消了从影的念头。现在邱德根入主“亚视”,改换门庭,刻薄之人说他是“借尸还魂”——即借“丽的”之“尸”,还邱氏从影之“魂”。邱德根是曾经沧海之人,何畏这些闲言碎语。于是加大投资,新招迭出,使奄奄一息的“亚视”面貌一新,收视率不断上升,直逼“无线”。

“亚视”兵临城下,咄咄逼人,邵逸夫自然不敢轻敌,淡出影坛后,就把全部的精力和财力都投入电视。他以影城作后盾,聚集影城及港岛演艺圈的大部分精华,全线出击,向“亚视”全力反击。

在七十年代,“无线”与“丽的”基本上打了个平手,并驾齐驱,难分伯仲。但到1980年邵逸夫出山之后,“无线”与“亚视”的高低就拉开了距离,十几年来,“无线”一直以八比二或七比三的绝对优势,压倒“亚视”,雄踞收视率榜首。“无线”的重头戏不外乎两种:一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接二连三的排炮轰炸,二是每晚黄金时间播出的《欢乐今宵》综艺栏目,更以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的招术贴近市民的生活,深受港岛观众的欢迎。

在“无线”的冲击下,“亚视”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连连亏损,赤字年年。邱德根将“远东集团”的盈利几乎倾其所有,投入“亚视”这无底黑洞,结果是愈投愈亏,不投又无疑束手待毙,重蹈“佳艺”之覆辙。圈中人说“亚视”会关门,但又总是不倒,并且不时拿出一些新的节目,吸引“无线”老观众的视听。邱德根能与泰山级的邵逸夫对决,也堪称一条硬汉。

最后让邱德根淡出“亚视”的直接原因,又是一场家门不幸的意外——

邱德根的儿子邱达成也是“亚视”董事之一,一次他酒后开车,撞死警员,结果被判入狱四年,这一打击,就像当年爱妻罹难一样,又让邱德根万念俱灰。后来,一场“奥运”转播权的官司接踵而至,弄得他又疲于奔命,心力憔悴。当然,根本的原因还是“亚视”亏损太大,赤字惊人。他售出股权的前两年,年亏损额竟高达三亿港元左右!

1988年,新财团购买“亚视”股权。邱德根转手间,却捞了一笔——清了投资亏损的老帐,还赚了三亿港元。

新财团由林百欣的“丽新集团”、郑裕彤的“新世界”和何鸿燊的娱乐公司组成。新财团的最大股东为郑裕彤和林百欣两家,两家平分秋色。何鸿燊居次,仅占百分之五。郑裕彤出任董事局主席,常驻“亚视领导层的为郑、林两家的公子郑家纯和林建岳。这两位公子都是支持其父亲投资电视,收购”亚视“股权的。面对”无线“的优势,上台伊始的”亚视主席郑裕彤还是雄心勃勃的。他说:

“我们都知道”亚视“是个亏钱的深渊,但我们相信,在自由竞争的香港,任何一家独霸电视业的局面都不会长久下去。”

言下之意,当然是要打破“无线”独霸香港电视业的一统天下。

“亚视”的新集团,的确不同凡响,他们采取的第一个新举措,就是高工薪聘请女强人周梁淑怡出任行政总裁。这一举措,实在是打在“无线”的“七寸”上。因周梁淑怡曾在“无线”任过要职,内幕尽知,这对“无线”,不啻是当头一棒。但是,“无线”并没有因此而缴械授首,而是一如既往地主动出击,欲将“亚视”逼到邱德根主政时的被动境地。但是,周梁淑怡如今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不是被动接招,也是全面反击,让“亚视”频道,好戏连台,异彩纷呈。圈内人叹道:

“其实幕后戏,比幕前戏更精彩。”

但是,尽管“亚视”来势凶猛;尽管周梁淑怡奇招迭出;尽管“无线”利润下滑百分之二十。但是,“无线”在香港电视行业的“老大”的地位依然不动。面对这种暂时的失利和被动,“无线”的主席邵逸夫仍然很轻松地说:

“商业是自然淘汰,做得来的必然会有好成果。”

于是,“无线”与“亚视”的“大火并”,由此便呈白热化状态。

遗憾的是,女强人周梁淑怡虽然由此声誉鹊起,但关于她的流言也一时不胫而走,诸如:

她的业绩是用金元券垫起来的,广告收入入不敷支出,一年亏损三个亿;

她一年就花了十亿元,为此,股东必会心痛;

当年何佐芝匆匆关闭“佳艺”电视公司,就是不堪周梁淑怡的过度“挥霍”。女强人太好强,难免不会得蹈覆辙……

面对这些流言,周梁淑怡登报发表郑重声明:否认传闻,否认股东对她不满。三位股东老板在接受传媒采访时,也说“亚视”是作长线投资,并不在乎短期亏损。对周梁淑怡他们是信任的。

然而,在1991年发生的两件事,却证实了上述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二月,郑裕彤辞去“亚视”主席,由林百欣接任;紧接着,新任董事局主席林百欣公开向传媒批评周梁淑怡,说她的政绩是“三分功,七分过”。她的过失,恰恰就是传闻中的“流言”。

同时,林百欣“批评”过后,并采取了措施,任命他的“老家臣”曹广玉为行政副总裁,目的是把总裁周梁淑怡架空。周梁淑怡为此而退居二线,挂了个“董事顾问”的虚衔。

林百欣与曹广玉都没有经营传播的经验,便把曾在“无线”门下任职的李沛权、招振强“挖”过来,分别委以助理行政总裁、总监的要职。于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曹、李、招三大将,在林百欣的新旗职下,再度燃起同“无线”决一雄雌的战火。

面对新的战火,“无线”依然我行我素,以逸待劳,不乱阵脚。邵逸夫知道,“亚视”如此的走马换将,招降纳叛,只会一蟹不如一蟹,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势必自乱无救。

果然不出邵公之所料,曹、李、招三人又重蹈女强人周梁淑怡之覆辙。他们患的都是同一种病:荧屏声势浩大,账面债台高筑——预计年亏损仍在三个亿。于是,从1992年4月30日起,林百欣就下手改组:先炒了李沛权、招振强的“鱿鱼”;不到半年后,在当年的9月8日,又拿老家臣曹广玉开刀。舆论都说林百欣太绝情了些,真正的为富不仁,但林百欣也只是听之任之。

到1994年初,林百欣从郑裕彤手中购入百分之二十的股权。就这样,“林氏家族”在整个“亚视”集团所占股份高达百分之六十七点五,其余的股东是“新世界”拥有百分之二十七点五,澳门“娱乐”仍持百分之五。

当年4月,“亚视”又一次走马换将——董事局主席林百欣辞去行政总裁,该职改由林建岳接任。自此,“亚视”便真正成了“林氏父子”的天下。

然而“无线”的领导高层,十多年来依然故我,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主席为邵逸夫,行政总裁为方逸华。从1980年邵逸夫主政开始,从“丽的”到“亚视”,虽然几度改换门庭,几度走马换将,但在两军对垒之中,却连连败北,永远都不是“无线”的对手。

香港电视业同香港影坛一样,总是那样的风云变幻。但是,“无线”的“邵主席”却也总是那样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永远是一位“不倒翁”。其人其事真是令人叹服。要知道,这些年来两台之间的“幕后战”,也的的确确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不得不让老谋深算的“邵主席”也怵目惊心。

香港人有句口头禅,叫做“风水轮流转”——几年后,刚刚启播不久的“卫星电视台(STARTV简称”卫视“)的崛起,无论是对”无线“还是”亚视,都构成了一种来自太空的新威胁。

作为香港娱乐业的重头戏之一的电视业,在二十世纪末的竞争并没有结束,而且是愈演愈烈。因此,作为“无线”的主席,邵逸夫深黯这种竞争的“个中三味”。于是,他又广开财路,多元发展,全面出击。除了狠抓收视率之外,邵逸夫还扩展“无线”的业务范围,包括出版刊物(成立了“博益集团”)、兴办唱片公司及零售店、大搞旅游服务业等。

1988年,邵逸夫在“港视”的改组建议中指出,准备扩充其多元化业务,致力于开拓香港旅游业方面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大力开展出版业务,拓宽体育健康设施,大力开展如“博艺会”、拍摄录像带和电视广告等业务。

这些事业的创建和振兴,后来都构成了邵逸夫的“无线”事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但是,在这那几年内,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无线”。

因此,“无线”和“亚视”的“大火并”,又成了邵逸夫人生的一段辉煌的历程,也成了香港娱乐业一段五彩纷呈的回忆。

同类推荐
  • 跋涉

    跋涉

    《跋涉》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坚持正确思想政治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当正确路线占主导地位时,他的工作就比较顺利,容易取得成绩;当“左”的思潮和错误路线占上风时,他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工作也难免受阻,难有作为。个人如此,党和国家亦如此。“文革”时的极“左”思潮将社会引上歧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使国家民族重新焕发青春,欣欣向荣。我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永乐大帝

    永乐大帝

    张笑天历史小说力作,讲述永乐大帝的一生兴亡功过。历史向来是胜利者所书写,但是非功过却由不得自己来评说。永乐大帝是一个凭才智、权谋驱动历史并导演一朝的君王。天阙恩怨,惊心动魄、沉浮无定,谁来评说。朱棣是大明王朝十三个皇帝中,所作所为仅次于朱元璋的一代枭雄。
  • 张居正

    张居正

    本书严格遵照史实,撷取了明政治家张居正政治生涯中的几件大事,着力表现了张居正作为一个天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而且揭示了他矛盾复杂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 血胆将军——巴顿

    血胆将军——巴顿

    《血胆将军·巴顿(插图版)》: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

    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

    本书描写了廖仲恺与何香凝几十年的革命救国历程。廖仲恺与何香凝伉俪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家和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本书描写了廖仲恺与何香凝几十年的革命救国历程——年轻的伉俪追随孙中山踏上了创立民国与捍卫共和制的旧民主革命之路;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他俩为建立、巩固首次国共合作和实施三大政策,英勇奋斗,前仆后继;廖仲恺为国殉职洒下一腔热血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夫志继续勇猛前进,为抗战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热门推荐
  • 迟来的爱人

    迟来的爱人

    一段迟来了16年的爱,男女主角经历好好多好多的事情。终于在一起了
  • 我的渡灵师大人

    我的渡灵师大人

    遇上篇:第一次见他,她说:“真丑。”他立马黑了脸色。第二次见面,已是物是人非。她不带感情的说:“真丑。”他怔楞一会,苦笑着说:“是,我丑。”十二年的时光,消磨了她儿时对他的感觉,十二年时光,却让他对她更加迷恋和思慕。却不曾想,她受过的伤,他来不及帮她愈合,落到这种相见却再也看不见她眼底温意的眼神……他悔了……宠溺篇。“来,笙笙,张嘴吃虾……”某男一脸宠溺相地拿着虾仁。一桌子的人脑门上齐齐出现三根杠,脸上麻木的写着“我不认识他。”某人一叫就到,吃醋到爆……让她一再觉得,自己怕是招了个醋缸。强强联合,女主前面比男主强,后来两人一起强……
  • 网游之妙手偷天

    网游之妙手偷天

    徐南有些傻眼的望着对面王大娘娇羞的脸,又看了看自己手上鲜红的肚兜,扭头对着村长说道:“这就是你说的能盗尽天下所有奇珍异宝的绝世功法?!”
  • 太阳之灾

    太阳之灾

    无序、黑暗、恐慌充斥着这个世界,我要改变,不,我要重塑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 重生异界之改变命运

    重生异界之改变命运

    逗比的异界改变命运的过程,全程爆笑,官方吐槽,你值得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TFBOYS之小心有毒

    TFBOYS之小心有毒

    我一直在做这一堆乱七八糟的梦。两辆车,火光,两个白衣少年,一本蓝色的架子我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我只是在想,我是不是该停手了……
  • 感悟母爱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感悟母爱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母亲,温柔、美丽而坚强,她有着一双柔软的臂膀,却拥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母爱是大海,如此澎湃。母爱是小溪,如此涓涓不息。母爱犹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心田,带来人生一片绿色的海洋;母爱犹如一片祥云,过滤着强烈的紫外线,呵护着我们不受灼伤;母亲犹如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我们的一生。
  • 王源我还爱你

    王源我还爱你

    一种奇妙的缘分,让我遇到了你们路上有许多坎坷崎岖。虽然历经困难,但我有你们感到很快乐。用心去守护你们,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喜欢加我QQ:1557062779.
  • 欲戏帅男未遂

    欲戏帅男未遂

    身为21世纪的白眼狼(白言音)想心仪已久的白马王子郑湘,指天发誓。表明心迹·若有不真·天打雷劈·恰时被一雷劈到一个无任何历史记载的国度·原本可以平静的生活,现在被搅的七荤八素在这里众草迷眼·到底该选择谁呢?还是万草丛中过,而片叶不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