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22400000133

第133章 外篇 知北游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译文:

知向北到玄水边游玩,登上隐弅山丘,恰巧在那里碰到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有个问题问你,怎样思考才能认识大道?如何居处如何行事才能持守大道?以何种途径用何种方法能够获得大道?”问了三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要回答。

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就返回到白水的南面,登上狐阕山丘,在那里他看见了狂屈,知又把三个问题来问狂屈,狂屈说:“噢!我知道,这就告诉你。”正想说的时候,却忘记了要说的话。

知没有得到回答,又返回帝宫,见到黄帝又问及那三个问题,黄帝说:“无思无虑才能认识大道,无定处不行事才能持守大道,无需任何途径和方法就能获得大道。”

知问黄帝说:“我和你都知道这些,无为谓和狂屈却不知道,我们双方谁对呢?”

黄帝说:“那个无为谓是完全的对,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终究和道不接近,知道的人不谈论道,谈论道的人并不懂得道,所以,圣人推行放弃言说的教化。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施行,义可以损弃,礼是相互欺骗的。所以说:‘失去道而后才有德,失去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义而后才有礼。’礼只是道的华丽外表,而它也正是祸乱的开始,所以说:‘追求大道的人不是要天天学习,而是要天天减损,减损了再减损,一直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为的境界之后,才能够做什么都合乎自然。’现在我们面对着一个有形的世界,要想在精神上返回这个世界的虚无的本质,难道不是太难了吗!如果说还有谁能够做到那就只有得道的至人!”

“从道的观点来看,生和死是同一类事物,从气一元论出发,死作为生的开始也就是从气开始,谁能够懂得这里面的大道理啊!人的生命只不过是气的一种聚合方式。气聚到一起就得到了生命,气一散开人就死了。如果死生是同类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我们还有什么值的担心的呢!所以说,万物实际上是一体的。人们把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称为神奇,而把自己厌恶的东西称之为臭腐。臭腐可转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转化臭腐,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不断的转化过程中啊。所以说:‘贯通天下的只是一气罢了。’因而圣人重视这个‘一’。”

知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要回答;我问狂屈,狂屈想告诉我却终究没有告诉我,其实他不是不想告诉我,而是话到嘴边却把要说的给忘了;现在我问你,您知道这么多,为什么又说我们所说的都和大道不相近呢?”

黄帝说:“无为谓是个真正懂得大道的人,之所以这样讲,正是因为他的无知;狂屈接近于懂得大道,因为他忘记了自己所知的内容;我和你终究和道不相干,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们都认为自己明白那不可知的大道。

狂屈听到了黄帝所说的话后,认为黄帝只能算是知言,还不能算是懂得大道。

————————————————

原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译文: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是沉默无言的,一年四季有明确的规律,然而它却从不议论,万物有它固定的道理,然而它却不加解释。圣人正是通过推究天地的美德而知晓了万物生成的道理。所以,思想境界最高的人,只是模仿天象自然无为,大圣人也从不要创造什么,如此说来他是通过观察天地大道而明白了这一切。

综合起来看,那神明般的大道是极其精微玄妙的,它参与了天地成物的无穷变化;有形的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地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之中,不管它在形态上怎样作有序的变化,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知道它的根本性质和最终原因;因为天地万物似乎是自古以来原来就如此这般地普遍存在着。四方上下的六合三维空间虽然如此地巨大,还是没有超出大道之外;秋毫虽小,仍然要靠道的作用才能形成自己的形体。天下万事万物无不在升降往来地变化着,但作为整体它却永远是生机勃勃的,不会因固定而衰变;暑往寒来,四时运行,它们都有自己固定的自然秩序;大道虽然无形无象,看起来好像并不存在,实际上却是根本性的存在,只不过它是通过时间性的自然有序的变化来表现自己,它没有形状,因而显得神妙莫测,万事万物都因为它的畜养而存在,但却一概地不自知。我们把大道的这种存在性称为“根本性的存在”,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来证明这种存在。

————————————————

原文: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译文:

啮缺问道于被衣,被衣说:“你要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线,天然之和气就会前来;收敛你的智慧,专一你的思虑,神明就会来居留你心;德将表现你之美好,道将留在你的身上。你无知而直视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你不要去追究事物的缘由。”话未说完,啮缺已经睡着了。被衣特别高兴,一边走一边唱歌而去,还说:“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懵懂暗昧,没有思想,不能和他计议谋划,他是个什么样人啊!”

————————————————

原文:

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译文:

舜问丞说:“道可以获得和拥有吗?”回答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拥有,你怎么能拥有道呢!”舜说:“我的身体非我所有,归谁所有呢?”回答说:“是天地寄托给你一个形体;生命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和气;性命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顺应自然之属性;子孙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繁衍子孙的能力。所以行时不知往哪里去,住时不知持守什么,吃东西不知味道。这一切都受强健运动之气所支配,又怎么能获得和拥有呢!”

————————————————

原文: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噫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韬,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译文:

孔子问老聃说:“今天悠闲自在,请问,至道是什么?”

老聃说:“你要先进行斋戒,疏通你的心灵,洗涤你的精神,打破你的成见。道是深远莫测而难以言说的呀!我努力为你说个大概的轮廓吧。

明亮的东西产生于昏暗,具有形体的东西产生于无形,精神产生于道,形质产生于精微之气。万物全都凭借形体而诞生,所以,具有九个孔窍的动物是胎生的,具有八个孔窍的动物是卵生的。它的来临没有踪迹,它的离去没有边界,不知从哪儿进出、在哪儿停留,通向广阔无垠的四面八方。遵循这个道,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目灵敏,运用心思不会劳顿,顺应外物不拘定规。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运行,万物不得不昌盛,这就是道啊!

“况且,博学的人不一定能认识到大道,善辩的人也不一定称得上有智慧,所以圣人放弃博学和好辩。因为只有那个想增加也无法增加,想减少也不能减少的大道,才是圣人之所乐于坚守的。大道深奥啊,就像大海;大道巍峨啊,终而复始地运行不息,运用它计量万物不会感到不够用。所以,君子们所遵行的道,怎么能外于这样的大道呢?万物都往大道那里索取,大道也不会匮乏,这就是道啊!

“中原之国有这样的人,既不偏于阴,也不偏于阳,他们居住在天地之间,只能姑且把他称作人,但他早晚要返回他本根去,从本始观察,所谓生,不过是气聚集的而已。虽然有长寿和夭折,又有多少呢?差别只是片刻之间的一种说法,怎么能够用它来判断尧和桀的是非?瓜果之类的各有自己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人间伦理关系虽然复杂,但只要按年龄排列,也还是可以形成社会生活秩序的。圣人碰到此类的事件并不逃避,可过去了也不留恋,能够调和顺应的事,便是德的范畴;偶然撞上而又不得不应付的一切,都属于道的范畴。帝王兴起的道理也都在这里了。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的时日,如同白驹过隙一样短暂,刹那而已,生长啊兴起,无不由道而生发出来;变化啊消逝,也无不消亡于道体之中。已经变化生出的,又变化而死去,生命为其同类之死而悲哀,人类为其亲人之死而伤悲。打开自然的枷锁吧,毁坏天然的桎梏,纷纭婉转。魂魄将往,身体也随之消亡;死亡就是最大的回归呀!从没有形体到有形体,又从有形体变为没有形体,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常识并不是求道之人所努力追寻的,那是人人明白并共同讨论的话题,那些达于道境的人并不爱议论,爱议论的人也就并没有达到道境。用聪明才智去追求大道恰恰遇不上大道,要想体悟大道,善辩不如沉默。道是不能闻知的,所以闻听不如不听,懂得这些就叫‘大得’。”

————————————————

原文: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译文:

东郭子问这庄子说:“所谓‘道’,在哪里呢?”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指出具体的地方才行。”

庄子说:“在蝼蛄蚂蚁之中。”

问说:“为什么在这么卑下的地方呀?”

回答说:“在稊稗里面。”

问说:“怎么更卑下了呢?”

回答说:“在砖头瓦片中。”

问说:“怎么越说越不着边际了?”

回答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再也不出声了。

庄子说:“先生提问题的方法,本来就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就好像叫获的市场官正问他的助手,如何通过踩猪腿来检验猪的肥瘦一样,我只能告诉你,越往下踩越看得清楚。你不能要求我来证实‘道’在哪个事物上,因为所有的物都在道中,都逃不出去。最高的道是这样,所有抽象的概念都是这样的。就好像周、遍、咸这三个词不可一样,名不同而实相同,它们所指称的事实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想象着一起去游历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道是综合起来讲的,所以它不会穷尽!再想象着我们一起顺应自然而什么也不做,你的感觉是淡漠而宁静,寂寞而清虚!道可以调和你的心情而使你的心灵得到安宁和闲适,我的心就常常处于虚无寂寥之中,本来就没有要去的目的地,所以就总是在无意中心动,顺应自然,到了哪里算哪里。我们来来往往地忙着,并不知道哪里是止境,我们往而又来却并不能知道人生的归宿。我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广漠空虚的道境中,即使是有大智慧的人来到这里也弄不明白它的边际。道作为创生万物者,它和物之间是没有界限的,而物与物之间是有分界的,这就是物与物之间的界限。我用没有分界的道来对待有分界的物,就像你用对于有形之物的认识来要求我回答一个没有边界的道一样。人们平常所说的盈虚衰杀之类,都是对于有形之物而言的,这种盈虚并不是道的盈虚,这种衰杀也不是道的衰杀,人们所说的本末也不是道的本末,人们所说的积散也并不是道的积散。”

————————————————

原文:

妸荷甘与神农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婀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谩诞,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弇堈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仰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译文:

妸荷甘与神农一同跟着老龙吉学习。神农凭靠小几,关起门昼寝。中午时候间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死了!”神农凭几抱持手杖立起,嘭的一声放下手杖笑着说:“先生知道我孤陋寡闻怠慢荒唐,所以弃我而死。完了,先生没有留下启发我的至言而死去了!”弇堈吊听后说:“与道相合的人,是天下君子所归依之人。现在他对于大道,连秋毫末端万分之一都未得到,还知道怀藏其至言而死去,又何况那些与道相合的人呐!道看起来无形,听起来无声,人们对它的种种议论,叫做暗昧不明,他们所论述之道并不是真道。”

于是泰清问无穷说:“您知道道吗?”无穷说:“我不知。”又问于无为,无为说:“我知道道。”又问:“您所知之道,也有什么道理规律吗?”回答说:“有。”又问:“它的道理规律是什么?”无为说:“我知之道可处富贵,可处贫贱,可以收敛,可以分散,这就是我所知之道的道理规律。”泰清把这话来问无始,说:“如果是这样,则无穷之不知道与无为之知道,究竟谁是谁非呢?”无始说:“不知是对道知之甚深,知是对道所知极浅;不知是内心悟道,知是只了解一点道的外在形式。”于是泰清仰天而叹说:“不知就是知吗?知就是不知吗?谁能知道不用名言相状表述之知是什么?”无始说:“道不可闻知,所闻知的都不是道;道不可见,所见者都不是道;道不可言说,被言说出来的都不是道。需知创生有形万物的东西是无形的呀!道与它的名是不相应的。”无始说:“有人问道而给予应答的,就是不知道;就是那个问道之人,也是没听说过道。道是不能问的,有问也不应回答。本不可问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本不应回答而回答,这种回答是没有内容的。以没有真实内容的回答去对空问,如果这样,对外不能观察宇宙之无限,对内不能了解道之根本。因此他不能超越有形之界域,不能逍遥于广漠之虚空。”

————————————————

原文: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译文:

光曜问无有说:“先生,你到底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无有没有回答。

光曜没有得到无有回答,就仔细观察无有形貌,他一副隐晦空寂的样子,整天看他也看不见,整天听他也听不到,想摸他一摸,却怎么也摸不着。

光曜于是感叹道:“他真是达到极致了,谁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啊!像我,只说能达到了不能听也不能触摸,却未能达到一无所有的无无之境啊。如果能超越了有和无的境界,哪里会是我现在这个样子呢?”

楚国的大司马有一位造剑的人,已经八十岁了,造出的剑仍然锋利无比,光芒四射。

大司马说:“你是纯粹技艺高呢,还是有什么别的道行?”

铸剑人回答说:“我是个有所持守的人,我从二十岁时就开始喜爱上造剑这一行了,从此之后就对别的事物视而不见,不是和剑有关的事情看都不看一眼。我这种造剑的技艺之所以有所用,完全得益于我平时对于与剑无关的事不加理睬的专注上面,因此能长期受到重用。我因用心于铸剑而不用心在别的地方就能如此有用,何况那些对所有的事物都无所用心的求道者呢?达到至道境界的人,好像是一无所用,实际上是万事万物都要借助于他呀!”

————————————————

原文: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孙子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末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译文:

冉求问孔子说:“没有天地以前情形是怎样的呢?”

孔子说:“古代和现代是一样的。”

冉求觉得答非所问,就不想再问而退了下去。

第二天,冉求又来找孔子,说:“昨天我问的问题是:‘没有天地以前的情形可以知道吗?’先生却回答说:‘可以。古代和今天是一样的。’昨天我还明白,今天我又糊涂了。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昨天你明白,是用心领悟了它;今天又糊涂,那是你又想通过外界的有形事物来寻求验证。没有古也没有今,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如果说以前从来没有子孙,今天突然就有了子孙,这样讲得通吗?”

冉求没有回答。孔子说:“不用胡思乱想就对了,也不会乱问了!不是因有了的新生者才产生了死亡,也不是因为有了死亡就会让死者死而复生。难道死亡和新生是相互依赖的吗?难道可能有什么先于天地就生成的事物吗?生成物的那个东西一定不是物自身,被创生的事物不可能先于生成它的事物,天地是最大之物,你还要在它之上找一个生成物,这就是你所提问题的根结。如果你不断地在生物者前面寻找新生物者,那是永无答案的。圣人热爱人类,也是没有止境的,那也是从这个自然之理中受到的启发。只是爱就是了,不用问为什么。”

————————————————

原文: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赍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译文:

颜渊问孔子:“我曾经听老师说:‘不要有所送,不要有所迎。’请问如何才能使精神出入自如。”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处形随物变化而内心安然不动,现今的人内心游移不定却又沉溺于身外之物而不能随物应化。能随物应化的,一定是内心有信守而不见风使舵的人。这样的人,不管环境变化还是不变化,都能安时处顺,顺其自然,不加增益。“

狶韦氏的园林,黄帝的园圃,虞舜的宫殿,汤武的宫室,游玩居住的地方越来越狭小而道德也越来越低下。即使被称之为君子的人,一旦他们以儒墨为师而陷入是非之中,也不得不相互攻击,何况现在的普通人呢!圣人与物相处而不伤害物。不伤害物的人,物也不能伤害他。只有无所伤害的人,才能与人相交往。山林啊,平原啊,都能使我欣然快乐!快乐还没有完,悲哀就又接着来了,悲哀与快乐的到来,我不能抗拒,它们要离我而去,我也不能阻拦。多么可悲呀,世人只不过是为外物所带来的悲哀与欢乐所提供的旅馆罢了!他们只知自己所遭遇到的,却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艰难险阻是他所从来不曾遭遇到的;人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却不能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本来就是人所不能避免的。有些人非要强求人所不能免的,岂不是十分的可悲么?大道之言不用言说,最好的做法是有所不为。想要让人们认识统一起来,那实在是既浅陋又无知的想法。”

同类推荐
  • 奉系1927

    奉系1927

    小钱钱,真心甜,大国梦,早日圆~亲,打了个劫!作为无可救药的死宅一枚,秦漠唯一引以为傲的就是在小强一般的生存能力。但是喜当爹的被传送到了1927年,身处这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面对着“激情燃烧的岁月”秦漠傻眼了。顶头上司张宗昌,再往北还有老张父子,日子还是要继续下去。面对汹涌的局势,秦漠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征途。
  • 五国奇遇记

    五国奇遇记

    在一个名叫五域大陆的地方,这里主要由五个国家和无数个小国家组成,我们的主角穿越到了这里,这部作品主要讽刺了政客在战争和饥荒下的真实人性,同时也赞扬了一些底层人民的高尚品质,我们的主角也是一个小人物,在这浮沉乱世中,迎接他的是天堂还是地狱————洛风ACE
  • 重塑国魂

    重塑国魂

    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七,关外吉林老龙口山外。莽莽雪域,间或露出黑色的山岩。不远处的一条小河业已干涸,河道上覆着波纹丝的白雪。一阵铜铃伴着马蹄声由远及近,偶尔传来几嗓子关外爷们特有的嚎叫……
  • 重生异世之帝国崛起

    重生异世之帝国崛起

    我是叶天。我重生到了异世天穹国。本无心做一代帝王。奈何实力不允许。既如此,我只能……撸起袖子加油干!
  • 机甲战国

    机甲战国

    国破家亡,君主被劫,太子流落……那又如何?万古智慧在脑,改造躯体在身,七国君主若无物,红级战神只等闲!看我平叛,复国,横扫六合,纵横八荒,成就无上大帝,一统凋零乱世!!!
热门推荐
  • 创业与思考(第三集)

    创业与思考(第三集)

    《创业与思考(第3集)》为《创业与思考》的第3集集。全书搜集整理了孙珩超总裁自2003年创业以来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讲话与著作,内容包含在银川大学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在银川大学与马来西亚英迪学院教育项目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上的讲话,在银川大学“升本”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大催化投运后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主要工作——在2007年集团第6次总裁办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集团经济发展而努力奋斗――在宁东基地干部职工大会上的讲话等。《创业与思考》不仅是一部方法论,更是一部教科书,她为创业者和探索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经验。
  • 鬼医冷妃

    鬼医冷妃

    楚凤鸾是21世纪闻名世界的‘鬼医’,医术绝高,性情乖张,没想到被亲近的助手出卖,在直升机爆炸那一刻,她听见一道女声:“想报仇吗?帮我。”她点头,然后眼前一白。“楚二小姐,您怎么样?”一朝穿越,她成了逍遥国镇国将军府二小姐,丑容废柴。外有皇帝虎视眈眈,内有异妹狼子野心。且看她如何斗异妹,修灵力,解颜毒,傲绝大陆,成就传奇人生。墨宸渊,逍遥国三皇子,天赋异禀,龙章凤姿,性格冷淡疏离。第一次遇见,她在街上被人围攻,他眼见她被人救;第二次遇见,他留下衣服,她没有要;第三次遇见,她偷了自己爱若珍宝的樱还草,他没抓住她。“你是否真心愿意嫁给我?”“三皇子龙章凤姿,修为绝佳,能嫁给您是我高攀了。”
  • 侠义东少

    侠义东少

    世间万物,千奇百变,纵有无法预知的事情,依然无所畏惧……
  • 新婚不设防

    新婚不设防

    新婚娇妻出轨,他曲曲折折终于知道深爱的人一直在背叛自己,终于愤怒逆袭,一步一步变强大的同时找寻真爱的存在……
  • 短信:幽默·智慧·人生

    短信:幽默·智慧·人生

    全书收录短信千余条,根据内容大致分成吴蕾:一、亲情、友情型。二、节目祝福型。三、幽默轻松型。四、针砭时弊型。五、哲理醒世型。
  • 卦之初

    卦之初

    一切始于初心,她说它在跳动,又不知道为什么跳动,一颗心支离破碎,却总是记忆美丽的梦,不知道命运之神,如何查看这命途多舛,就那么堂而皇之的开始了,以爱之名(?°з°)-?
  • 穿越时空的爱莲

    穿越时空的爱莲

    作品简介:莲花星球王子寻找的是一位盛开在他心底如莲花般笑靥的女子,这位奇女子是谁?她能开启他心底的那朵圣洁的爱的莲花吗?
  • 清天一梦

    清天一梦

    有些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穿越时空来到你的身边,熟知一切历史的我只能默默看待一切沿着该有的轨迹前行,改变不了任何事情。那么就这样默默陪伴着你,默默帮助你。有一天你能够看到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 特种兵之龙刃

    特种兵之龙刃

    【新书《我就是超级警察》已上传。】陆地猛虎,海中蛟龙,空降神兵,小爷我是海军陆战队员,全军最优秀的蛙人;嘿!兄弟!只有在龙焱,才有资格被称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而龙刃,则是龙焱中的最强者。冲锋之势,有进无退,陷阵之时,有死无生。【书友社群:559389715】
  • 人荒界

    人荒界

    荒界,山海城,李家少爷斩魔守护亲人,成荒帝抵抗外来妖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