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46700000014

第14章 父母离婚记(2)

母亲是怀揣理想的小知识分子,她的梦想上不着天下着地,色彩斑斓,也实际,也浪漫,她和一群学生结伴来到解放区,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现实多少粉碎了一些母亲那些过于美好的理想,实际的生活使她清醒了一些,再加上战争的考验和革命的教育,使她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革命不是浪漫,而是流血牺牲。虽然母亲意识到了这些,但她仍无法改变小知识分子的天性,爱幻想,易激动,经常心潮难平的样子。经过一段战争的洗礼,她的爱、恶有了些改变,包括对父亲的感情。她明白了什么是最可爱的人,她自从参加革命队伍后。父亲是她交往最深的男人。前方炮声隆隆。枪声阵阵。她看着一个又一个伤员从阵地上被抬下来。她不能不联想到父亲。想念父亲,是不具体的,而是抽象的,她把对前方战士的挂念和关怀,都倾注到了父亲的身上,说白了,母亲想象中的父亲经过了母亲的理想化。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母亲虚弱的情感也在改变。

就在这时,母亲在众多伤员中发现了父亲。那次父亲负伤有些虚张声势,他的皮肉多处挂花,却没有伤着筋骨。父亲因失血过多,脸色显得有些苍白。

待母亲确认出父亲后,她的心里动了一下,接着眼泪就流了出来,毕竟父亲和她是有些关系的,母亲就是对那些没关系的伤员,动情处,她也会忘记自己医生的身份。躲到无人处,伤心动情地流出几滴眼泪,这就是女人、母亲。

父亲看见了母亲眼里的泪水,他的心也有所动,毕竟他是个健全的人。在前方打仗的间隙里,脑子会冷不丁地冒出母亲,每次打仗前,父亲和所有人一样,把该想的也都想过了。谁知道双方一开火,还能不能活到明天呢,战争中他们平静地面对死亡,但也恐惧死亡,因为不能避免死亡。过多的死亡出现在他们的身边,他们便和一般人有着对死亡不同的理解。一想到死,就会想到今天的生,梳理自己生的时候,就会想到人生的许多遗憾,这么想时,父亲就会出其不意地想到母亲。母亲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女人,他也算得到过女人了。那种感受是活生生的,挥之不去,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虽然母亲让他有过灰暗的日子,但也有刻骨铭心的时刻。

父亲看见了母亲还有母亲脸上的眼泪,父亲就说:操,咱们又见面了。父亲说这话时,是有着许多感慨的。

那些日子,父亲成为了母亲众多伤员中的一位,现在他们的位置又一次得到了改变。母亲是医生,父亲是伤员。

母亲照料父亲时就比平时多了些关怀、体贴。这使父亲对母亲的看法得到了空前的改变,父亲就想:这小杜要是不教文化,还是挺漂亮的。父亲把可爱归结到了漂亮这一点上。

不学文化时的父亲,在母亲的眼里也不那么愚顽了,做为男人的父亲,此时的刚强和自尊又一次得到了展现,这种展现,让母亲有所心动。

父亲的伤还没有痊愈时,一次战役已经结束了,部队进行全面休整。父亲也就不急于出院了,伤员不再增加。母亲偶得空闲时,她总要在父亲的病床前站一站,摸摸这,看看那。

父亲有一次就感慨地说:要是世界上没有那些字该多好哇。

这话说得母亲一愣,待她明白过来,她只在心里轻吸了一声。这就是她眼中的父亲,有时愚顽得像个三岁的孩子。

父亲能起来了,他可以拖着腿走来走去了。那个季节正是春天,处在山沟里的野战医院四周的山坡上到处开满了山花。父亲鬼使神差的跑到山坡上。采回了一大堆红灿灿的花儿来,他把这些花一直抱到母亲面前。他说:给你的。

母亲没料到父亲竟会有这样的举动,她绯红了脸,有些手足无措地接过了父亲递给她的野花。这是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显得这么有情致,也是最后一次。这一怀抱鲜花打动了母亲那颗芳心。当时母亲又羞又嗔地望了父亲一眼,接过鲜花,低着头就匆匆走了。

父亲望着母亲的背影,他的身子呼地一下热了起来。

这一次,父亲和母亲在战争间隙里有了一次名符其实的团聚。也就是在这一次,母亲接纳了父亲。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新婚,父亲也领略到了真正的母亲。

就是这一次短暂的相聚,母亲怀孕了,不久,她就生下了老大——权。

年老的父母回想起往事,他们才意识到那是他们一生中情感世界里几个亮点之一。

随着环境的改变,母亲也像普通女人一样,学会了等待。因为权的出生使父亲和母亲有了一个无形的纽带。这种纽带一直把他们系在一起。

于是就演绎出了生活中的苦辣酸甜。

权的出世,使母亲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有别于父亲,战争年代的父亲,他更像一条没有了码头的船,在风浪中飘摇着。母亲以及权只是他梦中的一个影子。只有在梦里他们偶尔才能出现。

母亲却不同了,权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她看到权、她就会想起父亲、想起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以及种种责任。好在母亲在后方医院,不需要她亲自去打仗,但战争年代的野战医院,作战部队走到哪里,他们就要跟到哪里。于是,年纪尚小的权和部队一样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权出生时,父亲自然不在母亲身旁,那时他正在太行山一带和鬼子进行游击战。不久,日本鬼子投降了,父亲的部队又马不停蹄地开到了东北。

母亲所在的医院虽然也来到东北,但她却无法见到父亲,父亲的部队正在营口一带和蒋介石的部队进进退退地进行着拉锯战。

在辽沈战役前夕,父亲和母亲终于见面了。他们见面的地点是长春郊外的一个小村里。那时解放军已经把长春城里的国民党部队团团围住了,父亲的部队就驻扎在郊外的一个小村里。那天,母亲的医院途经父亲所在的那个小村,就这样,父亲和母亲在分别五年后,又一次重逢了。在这之前,他们有几次擦肩而过的机会,但阴差阳错他们一直没能见面。

也就是说,父亲和母亲在长春郊外的村庄里见面那一年,权已经五岁了。那天晚上,父亲亲自把母亲和权接到了自己的指挥所,说是指挥所,其实就是三间民房。一间是父亲睡觉的宿舍,另一间是父亲办公的地方,还有一间是厨房,一直到现在。广大的东北农村仍保留着这种典型的房屋结构。那一年。父亲当上了团长。父亲和母亲见面并没有什么话可说,部队发生的故事就是他们共同的事。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他们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母亲毕竟是女人,她刚见到父亲那一瞬,有一点点激动,不管怎么说,这五年里,她一时一刻也没忘了父亲。这完全是权的功劳,因为权的存在,使母亲无法忘记父亲。但她一看父亲的神态。那种永远无法退却的顽态。又使母亲那一点点感动也消失了。

父亲没对母亲说什么,却对母亲身旁的权说:这是我的儿子吧,来让爸抱抱。

权不理父亲这个情,瞪着一双溜圆的眼睛说:你是我的儿子!

权不是心血来潮这么说话。战争年代的部队还谈不上文明,经常有伤员和母亲的同事逗权说:权,我是你爸爸。权当然知道这些人不是他爸爸,渐渐地他学会了反抗,别人再这么说时,他也说:你是我儿子。

权当然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是自己的亲爹。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反抗着父亲。这种反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父亲先是怔了一下,马上就哈哈大笑道:好,这小兔崽子真是我儿子。

权这时就真的很仇视地望着父亲了,此时他站在父亲面前,不是兔崽子,而是活脱脱的一个狼崽子。那架式随时准备上前和父亲撕扯一番。

父亲接母亲和权去他那里的一路上,父亲几次想把权抱在自己的怀里,都被权愤怒地挣脱了。一路上,权一直愤怒、警惕地望着父亲。父亲无奈,大度地笑一笑,也就随权去了。

结果,那天晚上就发生了悲惨的一幕。

那天晚上自然是父亲和母亲还有权一起睡在一条炕上,在权没有睡着之前,权说死说活也不让父亲上炕,父亲没有办法,吹熄了灯,只能在暗影里坐着。后来权睡着了,父亲才宽衣解带摸到母亲身边。

父亲五年没见到母亲,当时父亲急如火煎的样子可想而知,正在父亲全心全意地把自己和母亲送到极乐世界里的时候,这时悲剧终于发生了。

当时,父母都很投入,谁也没有想到权会在这时醒来,而且爬了起来,愤怒地扑向父亲……

在以后出生的几个孩子中,父亲最喜欢的就是老大权。在权的身上他又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后来权也当兵入伍,在当上连长不久,珍宝岛自卫战打响,权所在的部队上了前线。结果权牺牲在了那个冬季。

父亲得知权牺牲后,他一滴眼泪也没掉,他站在办公桌前面,默默地凝望着窗外飘舞的雪花,他只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你真是我儿子……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战争中的父亲和母亲度过了他们人生中平静的一段夫妻岁月。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他们的关系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解放战争结束了,抗美援朝也取得了胜利。在一连串的战争间隙里,父母同心协力一口气又生了三个孩子,他们分别是林、晶、海。晶是他们惟一的女儿。这些孩子都是在战争中呱呱落地,父亲在战争的间隙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抗美援朝结束后,战争就真的结束了。成了首长的父亲从朝鲜归来,便在一个北方城市落脚生根了。这是他有生以来安顿下来的第一个家。家自然坐落在部队营院里,那是一个很大的院落,在院落的一隅又辟出了一个小院,这个小院青一色是日式建筑,灰色的水泥建筑,这是日本人投降后留下的遗物。日本人显然没有料到他们苦心经营的这些建筑,最后竟落到敌人手里。这些建筑异常的坚固,有点像日本人的炮楼,父亲一直在这里住到离休,那幢小楼仍风雨不透。父亲曾对着这幢小楼感叹:这小崽子真他妈的……父亲不知是感叹日本人,还是感叹日本人的建筑。

总之,父亲拥有了自己稳定的家——一幢日式小楼。楼不大,楼下有七八间房,这对父亲来说,他以前做梦也没有想过。他已经做好了打一辈子仗的准备,没想到这么快战争就结束了,于是他拥有了这个风雨不透的家,家里面住着妻子还有四个孩子。

一下子安定下来,打惯仗的父亲还真的有些不习惯,他第一次坐在那间宽大的办公室里竟不知如何是好,站起坐下,坐下又站起,手脚都不知往哪放才合适。以前他从没有在这样的办公室里坐过,如果说是有一间房子的话,那就是他的指挥部,不管是战前,还是战斗中,指挥部里总是热闹非凡。作战参谋走马灯似的进进出出,电话铃声不断,墙上桌子上铺满了形形色色的作战地图。父亲只有在那种环境中,他才显得游刃有余,心里才踏实。此时的父亲真的无所适从了。参谋人员也偶有进出,电话铃声也时而响起,这一切,远没了战争中那种紧张和忙碌。

无所适从的父亲,渐渐觉得气不那么顺了。部队面临着重新建设,各种计划和设想纷纷诞生。于是参谋秘书们不停歇地往他的案头投送各种材料和报表。父亲对那些文字天生的反感,有不少不了解父亲的下级,把那些材料恭敬地放在父亲案头,说一声:首长没事,那我就先走了。

父亲就火了,他拍着桌子吼道:我是睁眼瞎,你们难道也是。这些东西放在这里管个屁用,它们又不会说话。

于是秘书就承担起了给父亲念文件的任务,每份文件都由秘书先念给父亲,再由父亲拍板定夺。父亲有时也不定夺,他听着那些文件,越听越有气,然后就打断秘书道:别念了,这么点小事也啰哩巴嗦地写这么长的文件,底下那帮人是干啥吃的,他们啥事也不做主,都让我拿主意,还让不让人活了!

秘书听了父亲的话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小声解释:首长,这是程序。

父亲不管那么多程序不程序的,他觉得只有战争那才?关系到成败,和平年代,哪个师多了什么编制,哪个军少个师长,这都不算啥大事。

有时父亲听秘书给自己念文件。念着念着父亲在那叨叨声中坐在椅子上竟睡着了,而且打起了鼾。秘书便左右为难,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就那么难受地手捧文件站在那里,直到父亲醒来,秘书再接再厉地念下去。

父亲被和平生活这些毫无头绪的琐事搞得心情烦乱。他上班的时候是这样,下班回到家里他的心情仍得不到缓解。

老大权那时已经上小学了,剩下的三个孩子还在幼儿园,他们吵吵闹闹,楼上楼下窜来跳去。母亲那时在一家部队医院里任职。她已经不当医生了,当上了一级领导,上班下班的,也有很多大事小情等着她去做,这些孩子她基本上也没有精力去专管。在战争年代,孩子们有保育员去管,和平年代了,他们不是上学就是幼儿园。只有晚上才回到家里。

下班后的母亲,还要给一家人做饭。这些孩子基本上就处于自由化状态。因为对父亲感情生疏,父亲出来进去的,他们根本没把父亲当回事,该吵就吵,该闹就闹。

父亲回到家,楼上呆一会儿,楼下又呆一会儿,他不管呆在哪里都得不到清静。白天秘书已在他的耳边叨叨了一天,此时的父亲耳畔仿佛有几架敌机在不停地飞来飞去。父亲终于忍无可忍大叫一声:你们都给我住嘴!

孩子们突然遇到喝斥一时噤了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轰的一声又跑到了楼下。没过多大一会儿,他们该干啥还干啥。连续几次之后,在这期间,母亲也抽空从厨房里走出来制止过孩子们的这种胡作非为,可是只消停一会儿。父亲忍无可忍,扑向了孩子们,就像扑向了敌群,劈头盖脑地把几个孩子都揍了一遍,这下可了不得了,不但没有止住孩子们的闹,还引来了他们集体的大哭。

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饭,她一个接一个地哄劝孩子们,让他们都停止了哭,坐到饭桌前。父母也坐到了饭桌前,父亲早就没有了食欲。他吃什么都索然无味,于是,他就把火气发在家里惟一的明白人——母亲身上。他冲着一桌子的饭菜说:这哪里是吃饭,简直就是猪食。

说完狠狠放下碗,头也不回地上楼了。

母亲做菜水平的确不敢恭维。母亲是学生出身,战争年代都吃食堂,那时也不可能讲究,有吃的能吃饱就不容易了。谁也没有那么讲究,冷不丁自己做起了饭菜,质量上肯定就没有了那么多的讲究。其实,父亲也不是挑肥拣瘦的人,啥苦他没吃过,在朝鲜,一把雪一口炒面他也过来了,此时他发火完全是他的心情所致。

父亲这样,母亲自然也不高兴。见父亲摔了碗,她也没心思吃饭了,眼里含了泪,径直找到父亲说:我做饭就这个水平,要想好吃,有本事你自己做。

母亲是个很独立的女性,也算从小参加革命,什么场面她也算都见过了,她没法忍受父亲这一套。她才不管父亲是不是首长呢,那是在外人眼里的首长。

父亲不再提伙食的问题了,他又说起了这些不听话的孩子,最后父亲竟恶毒地说:早知道这样,何必当初。

母亲听了父亲的话,一时气得脸色苍白。

父亲说完一摔门就走了。

从那以后,父亲住在办公室,吃在食堂。每天,父亲去干部灶排队买饭时,总有一些机关年轻干部冲父亲投来百思不得其解的目光,父亲于是瓮声瓮气地说:看啥看,快吃你们的饭。这些年轻干部便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了。在这支部队里,父亲的名声和他的职务一样,让下级们望而生畏。

这是父亲母亲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在父亲眼里,家里乱成了一锅粥,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换句话说,他还不适应这个家。父亲过惯了南征北战的日子,那时部队就是家。

母亲在这件事情上,觉得伤心委屈。这么多年来,父亲只管播种不问收获。父亲让母亲一口气生了四个孩子,然后他拍一拍屁股去南征北战了。然而母亲却无法躲开这种现实,她又当爹又当妈,照顾着这几个孩子,四个孩子让母亲费尽了心思,她从没有抱怨过什么。现在条件好了,父亲又嫌弃这个家了,这使母亲伤心不已。母亲那时就想,父亲走就走,不回来才好呢。

父亲离家出走,吃住在部队里,不久便被各阶层的领导都知道了,他们觉得这是个大事,老石家里出了这么大事,那就是部队的大事。于是分管政治的老冯找到了父亲,老冯和父亲搭班子已经很久了,父亲一直抓军事,老冯抓政治。老冯戴眼镜,一脸的知识分子气。老冯的确有水平,经常捧着马恩列的著作看。父亲看不惯他这一点,曾说:老冯你看这些有球用,又不管打仗,又不管吃喝。在父亲眼里,看书就是瞎耽误功夫,因为老冯读了很多书,在指挥打仗时就不管用,部队打仗都靠父亲指挥拿主意,因此,父亲不太把老冯当回事。现在不打仗了,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老冯一会儿一个方针,一会儿一个政策,听得父亲一愣一愣的,他不知道这些方针政策,是老冯自己的还是上级的。总之,搞得父亲不明不白,索性,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父亲理都不理,他只管队伍的建设和训练,父亲认为以后打仗这些都用得上。

老冯找到父亲就说:老石呀,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不了的事,值得你这样?

父亲这人处事历来不拐什么弯,有什么就说什么,于是他就说:家里太乱,不是人呆的地方。

于是父亲就把家里鸡鸣狗跳墙的景象说了说,他又补充道:像咱们这样的人,就不该有啥家。

老冯惟一推鼻子上的眼镜,深刻地说:这个情况的确很重要。

那时的部队刚稳定不久,后勤保障工作还没有稳定下来,一切还都显得没有头绪。但老冯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看待“家”。

不久,在老冯的亲自过问下,部队成立了全托幼儿园。父亲的四个孩子,除老大权之外,都被送到了全托幼儿园。这使得一批像父母这样的双军人,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到工作中。

在一派大好形势下,父亲在老冯的强大政治攻势下,半推半就地回到了那幢二层小楼里。没有了孩子的家,一切都显得那么风和日丽。只有老大权进进出出,权已经上小学了,况且权天生早熟,他很少说话,没事就盯着某一个地方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权的存在一点也不影响父亲。

父亲的怨气得到平息。母亲却不这么认为,通过这件事,她更清楚地看清了父亲的嘴脸,她越想越觉得委屈,然后就独自生气。一天到晚,不管父亲说什么,她就是不理父亲。

父亲的情绪已经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于是他就有了过剩的精力。每天晚上,他和母亲躺在床上,他就又有了求欢的要求。母亲显得极冷漠,她自己严严实实地用被子把自己裹了,不管父亲如何挑衅,她总是无动于衷。父亲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动手去扒母亲裹在身上的被子。母亲就大声地说:你住手,我不想和你这个不负责任的人有什么,我怕再生个孩子,没人管。

这句话说到了父亲的软处,一下子他就软了,吸了口气,翻个身并不舒畅地睡去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许久。最后还是母亲妥协了,毕竟他们共同拥有了四个孩子。在后来的岁月中,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心慈手软,使她错过了一次又一次重新寻找幸福的机会。

父亲不仅一生没有得到母亲的真爱,他甚至也没有做成一个合格的父亲。几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身旁。因为他的生活习惯,使这些孩子们一直对他敬而远之,他也没有兴趣走近孩子们。但在孩子们的人生大事面前,他却武断专行。后来,孩子们一个个都从中学毕业了,又一个又一个地被他送去参军了。在父亲的眼里,军人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他甚至连孩子们的意见都不征求,因为他是孩子们的爹,他是部队的首长,他说啥就是啥,没有人能够反驳他。

同类推荐
  • 炼狱:一个女人体模特的自述

    炼狱:一个女人体模特的自述

    年轻漂亮的女模特林岱来自湖南的一个小县城。由于感情的创伤,她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南方。经过种种波折,她的天生丽质,被美术学院老师发现,从此走上一条人体模特之路,并与美院油画系男生童迩相爱。由于世俗的偏见及林岱本人的自卑心理,林岱拒绝了童迩,童迩伤心至极远赴法国求学。几年后,林岱因正当防卫而造成命案,身陷囹圄。她能否出狱?她的命运如何?她与童迩能否完满地结合呢?……
  • 狄家将(上)

    狄家将(上)

    百姓藏书编委会谨向读者推出中国古典历史小说精品丛书,共收二十八种,分订十二卷:《历代兴衰演义》、《罗家将》、《两汉演义》、《狄家将》、《兴唐传》、《秦王逸史》、《飞龙全传》、《大明传奇》、《薛家将》、《杨家将》、《五虎将》、《岳家将》。
  • 青年旅馆

    青年旅馆

    不经意间,一个人的身影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记不清楚,也遗忘不掉。这可怕的梦魇让“我”疑惑起自己的身世。于是,一场场似梦似醒的回忆就拉开了帷幕。我逐渐想起这个人的名字。可她到底是谁?“我”仍然弄不清楚。似乎所有的记忆都指向了一个地方:青年旅馆。透过青年旅馆,“我”似乎可以弄清楚自己究竟是谁。“我”开始寻找,穿梭于过去和未来,现实和梦境……
  •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

    一个乞丐说:这里冬天不冷,真好。一个民工说:工资高啊,我干了四年,在老家盖了一栋楼,人人都以为我发了财。一个坐台小姐说:陪聊三百,过夜一千五,等我妹妹大学毕业,我就不干了。一个白领说:我来了六年了,供了一套房,压力不小,只想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一个老板说:钞票决定一切。没有钱就没有生活。鹏鸟的故乡。梦想之都。欲望之渊。爱无能的城市。沦陷的乌托邦。失去信仰的耶路撒冷。然后,一切比喻都没有意义。原来它只是你的一个影子。
  •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成员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尘封往事也在个人心中泛起……这些故事勾画了家庭内部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以及人们面对命运时候那种一脉相承的脆弱和温柔。书中的七篇故事既体现了人和自然世界粗粝而深情的交融,也含蓄而节制地勾勒了布雷顿角那些复杂、神秘而质朴的人心。
热门推荐
  • 遇见预见

    遇见预见

    外冷心热的豪门千金颜奕萱遇上比她更加冷酷的阔少南风熙,他不仅冷酷,还霸道、嚣张甚至还有些痞赖,殊不知,他和她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转变。只是,是什么,让他和她十指紧扣长眠在那一片代表着爱的薰衣草花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重生浮世记

    异世重生浮世记

    丁苏汐,现代大学生,一个学美术的,却在熬夜做图中穿越,重生在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异世中。拥有一套传承空间,以至于比较逆天,寻找恢复家族的方法,一开始六年无法修行,全靠躺。丁苏汐,爱钱,想体验暴富。外表冷酷(死鱼眼),内心粗俗。
  • 奴凰

    奴凰

    身为大秦长公主的她本应是尊贵的天之骄女,却一出生就被祭司的命批判下死刑,也正因了这道命批使得她历经了五年的囚禁十年的放逐。老天的不公要她如何甘心?国破之时血染了万里江山,是他在她成为阶下囚时向她伸出了手,于是她便就此信了他是她的良人。怎知那温柔的背后竟酝酿了一场更大的阴谋,而那人正一步步引她踏入万劫不复。当真相揭开一切情深义重皆在人心的欲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终化灰烬,暗红色的鲜血似曼珠沙华般诱惑妩媚地点点绽放在权力之巅。权势地位一直以来是她所唾弃的,可没了权势地位她就只能被唾弃。命运的不仁又要她该从何抉择?风起,十里坞的桃花花瓣再次漫飞于空时,昔日赏景之人却早已殊途难觅……
  • 对她的依赖

    对她的依赖

    她初次遇见他的时候,因为她的好奇心,跑去凑热闹,却被他误以为她喜欢他。后来,她从隔壁学校转了过来,她再次遇见他的时候,是在食堂里。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特别喜欢撩她,喜欢她害羞的模样。他每一次撩拨都撩动了她的心弦,她的心跳突然变的很快,脸红红的,她好像对他心动了!他本以为那天他还能再次像往常一样看到她,却被告知她转学的消息,他感觉心里空空的。他才发现,他好像越来越依赖她,他喜欢她!她离开的这三年里,他们没有任何联系,而他却好像突然变了个人似的。三年后,她回来了,她转到了他所在的大学。他再次遇见她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心好像有块地方在燃烧,他好像回到了三年前那个青春朦胧的时候。她笑着对他说:“秉秉,我回来了!我回来找你了。”他好像快支撑不住那个不属于他的高冷面具了,他紧紧的抱住了她,“回来就好,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他第一次在她面前哭了……“瑜瑜,我能不能依赖你,我好怕你再次离开我,一句话也没留下,我不能没有你。”“不会的,我不会离开你的。”当依赖成为了习惯,谁都离不开那个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人。原来,依赖是如此的美好。
  • 愤怒修真记

    愤怒修真记

    主角一步一步从一个小人物走向世界之巅一路危险从从充满勾心斗角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逆行,星

    逆行,星

    安贝贝被简月拽起时,分明看见了男孩儿狂傲的笑意。却不知,这一份狂傲,他只给了她。最后,也只为她卸下了骄傲。宁风和安贝贝这对奇葩师生多年后仍是给了同学们一个“惊喜”,哪怕,那只是宁风的一厢情愿……月和星,就像你和我。一个光彩照人,一个默默无闻;一个神秘,一个平凡。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恋爱,从今天开始——网恋

    恋爱,从今天开始——网恋

    沈沫熙趁着无聊,在网上找了一个cp,动了真情,没想到两人在同一个地区,虽然不是很令人惊讶,但是两个人在一个学校,这就尴尬了,但这不是最尴尬的,谁都没想到,他是……接着两人就会相遇,然后在现实相爱,想想都幸福,
  • 中华国学经典(冰鉴)

    中华国学经典(冰鉴)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