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02600000001

第1章 明朝建立

一、攻占应天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天灾频仍,社会矛盾恶化。顺帝妥懽帖睦尔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脱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史称“至正新政”,包括颁行法典《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顺帝统治后期,逐渐沉湎于享乐,加之元廷内斗不断,人民饥寒交迫,由此而引发了农民的反抗斗争,其中以红巾军的斗争最为重要。农民的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的统治。在以红巾军为主体的元末农民战争中,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并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出身于贫苦农家。其父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十七岁时,朱元璋被迫入皇觉寺为僧,做了小行童。但是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中无人施舍也度日艰难,主持只好打发众僧云游化斋。只做了五十天行童的朱元璋只好云游于江淮地区。沿路乞讨三年后,朱元璋又返回皇觉寺。这时,农民义军正声势浩大,定远(今属安徽)人郭子兴占据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使元将彻里石花不敢贸然进兵。公元1352年闰三月,朱元璋毅然出寺投奔了郭子兴。朱元璋战功卓著,深得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也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他,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九月,元丞相脱脱攻陷徐州(今属江苏)。义军首领赵均用、彭早佳等率残部逃至濠州。郭子兴一味谦让,反为赵均用等人挟持,朱元璋闻讯后,率兵救回郭子兴。义军诸将积怨更深。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遂于至正十三年,返回乡里招募兵士,同乡徐达、汤和等700余人纷纷投效。

公元1354年七月,朱元璋率部在定远、滁阳(今安徽合肥东北)一带活动。不久,因彭早佳、赵均用等人将朱元璋所隶700余兵改属他将,朱元璋因此带领徐达、汤和等24人脱离了郭子兴离开亳濠州,南略定远。其后,朱元璋等以设计、诱降、用兵等方法,将队伍扩大到2300余人。征战中,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

不久,彭早佳、赵均用挟持郭子兴前往泗州,后来彭早佳在战斗中流箭身亡,赵均用更加独断独行,甚至想要置郭子兴于死地。朱元璋闻讯,贿赂赵均用的心腹,郭子兴才得以脱险,率部返回滁州。朱元璋也率领自己的数万人,归属郭子兴。

后来,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胡大海、邓愈,怀远(今属安徽)人常遇春前来投奔,朱元璋都委以重任。朱元璋用兵,军纪严明,逐渐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公元1355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帅。当时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建国号宋,改元龙凤,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有勇有谋,手下又有一批将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六月,朱元璋率部渡江,攻下太平(治今安徽当涂)。至公元1356年二月,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东北)大败元将、中丞蛮子海牙所部,朱元璋在江南立稳了脚跟。听从了老儒陶安的建议,朱元璋领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并以此为中心,向外开拓,相继攻下镇江(今属江苏)、宁国(今安徽宣城)、江阴(今属江苏)、徽州(治今安徽歙县)、池州(治今安徽贵池)、扬州(今属江苏),逐渐开辟了以集庆为中心的根据地。韩林儿的宋政权因此任命他为江南行省左丞相。

朱元璋占据集庆及周围州县之后,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招揽人才,复兴学校。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人相继入金陵,拜见朱元璋。他奉行儒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认真备战,从而使其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加强。

二、诛灭群雄

公元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兵力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取得了暂时迅速发展的机会。

陈友谅占据江西、湖广之地,并且与张士诚联盟,东西夹击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企图消灭朱元璋势力。

面对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召集众将商量对策。刘基认为当前形势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兵力消灭他。虽然陈友谅的势力最大,但是他杀君自立,将士离心,故而不难战胜,只要诱敌深入、设伏以待。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让陈友谅的老友胡大海诈降,约定在江东桥做内应。

不久,陈友谅果然统领大军进击应天府,赶到江东桥时,才发现桥是石桥并不是木桥,才知道上当了。此时,朱元璋率军奋力厮杀,此时天空中下着倾盆大雨,将士们水陆夹击。陈友谅大败逃回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朱元璋乘胜收复了太平,进而攻占安庆(今属安徽)、信州。陈友谅本来就丧失民心,此时大败,将领更是乘机纷纷叛离,投奔朱元璋。

公元1361年八月,朱元璋于江州大败陈友谅军,陈友谅沿江逃到武昌(今属湖北)。朱元璋军占据抚州(治今江西抚州西)。公元1362年正月,陈友谅部属、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献龙兴府(今江西南昌)投降。朱元璋接管此城,更名为洪都府,返回应天府时,留邓愈领兵戍守。不久,降将再次反叛,洪都失守,邓愈败逃应天府。四月,徐达领兵收复洪都,派朱文正、赵德胜、邓愈率兵镇守。朱元璋在江南的势力日趋壮大,引起了元朝政府的猜忌。十二月,元帝派遣尚书张昶授朱元璋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企图以此收买、招抚,但遭到朱元璋的拒绝。

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统兵救援,但当他赶到安丰时,吕珍已经杀死了刘福通。朱元璋击退吕珍,救出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趁朱元璋北上救援之机,陈友谅领兵号称60万,包围洪都府。一时间,吉安(今属江西)、无为(今属安徽)等州县相继陷落。洪都守将朱文正等率领士兵坚守城池长达85天,使朱元璋得以集结兵力,赶赴救援。陈友谅得知朱元璋亲自率兵,退兵至鄱阳湖准备迎战。双方出动水军,激烈交战,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其部将张定边护卫其子陈理逃往武昌。

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建置百官,仍以龙凤纪年。二月,亲自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随后,诸将分兵东征西讨,平定割据南方的诸势力和红巾军。至二十五年,只剩下张士诚一支势力最强的割据武装尚未被征服。

当时张士诚占据南至绍兴(今属浙江)、北达济宁的大片地域。朱元璋令徐达、常遇春先筹划攻取淮东、随后于高邮大战张士诚军。

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平周檄》声讨张士诚。张士诚于高邮战役后,南下占据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并以此为都,据有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朱元璋令将士先攻取张士诚外围据点,以孤立之,随即双方对峙于镇江。张士诚屡战屡败,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此后,张士诚与另一支割据势力方国珍勾结,与红巾军为敌,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0万大军征讨张士诚。十一月,包围平江府。

在进攻和平定窃据江南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同时,朱元璋亦加快政权的建设。自至正二十六年起,改筑应天城,修建新宫;设文武科取士,制定律令、礼仪、《大统历》等。吴政权已初具规模。

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所部攻克平江府,活捉张士诚。随后,大军分兵两路进攻割据在浙江台、温地区的方国珍。十一月,方国珍兵败投降。逾年,元福建行省平章、占据闽中八郡的陈友定势力亦遭覆灭,福建遂得以平定。江南地区大部为朱元璋势力所据。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朱元璋即为明太祖。此时,元朝尚据有北方半壁江山,而两广、四川、云、贵及福建等地尚有割据势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随后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大业。

朱元璋将重点放在北伐上,同时分兵平定南方诸割据势力。由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军,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河南、山东,进逼大都(今北京)。元顺帝仓皇逃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北伐军攻占元大都。之后为扫除元朝残余势力,北伐军继续兵进上都,元顺帝继续北逃。公元1371年四月元顺帝病死,残部向北退至和林(今属蒙古国)。自洪武元年至十四年,大明军先后平定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经过前后二十年的南征北伐,明朝终于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消灭了元朝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三、明朝统治政策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是为明太祖。明初的官僚机构沿袭元朝,于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初称相国)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地方则设行中书省,总理地方军政事务;另于中央设御史台,为监察机构。

朱元璋认为“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是导致元朝统治走向衰败的根源。为此,他着手对官制进行改革。

公元1376年,强化明朝集权制统治的改革首先从削弱地方权力开始。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罢免平章政事及左右丞,而将全国分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12个布政使司以及南京直隶区,共计13个行政区划。公元1382年,又增置云南布政使司(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北平布政使司治所〕后,遂改北平布政使司为北京直隶区,寻复增置贵州布政使司,于是便为两直隶区、13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于布政司分置承宣布政使,职掌地方民、财两政;提刑按察使,职掌地方司法刑狱;都指挥使,职掌地方军事防务。三职互不统属,各自直属朝廷有关机构。三职合称“三司”,将原来无事不统的行省权限,分为军、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以此避免地方长官的专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集权。

布政使司区划之下,简化为府(或直隶州)、县(或属州)两级,分设知府、知州、知县为长官,均由朝廷任免。县以下划分为里甲,凡110户编为一里,设里长主管钱粮之事,里甲主管差役派征之事,里书主管税粮等事。里下设甲,一甲十户,轮流担任甲长。城镇都市中则分坊、厢,有坊长、厢长。里、甲、坊、厢长皆由官府指任或佥派。明朝由此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十分严密的统治网,有效地将臣民百姓控制在网中。

废置行中书省后,地方军、政、财及监察司法诸权悉收归朝廷,皆集中于中书省,于是作为总领中书省的丞相权利更加膨大,这与朱元璋的本意相背。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去丞相一职,子孙不得复立,而将中书省及丞相之权分属于六部。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在世界政治史上明朝的政治体系也属于罕见的专制政体,施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后期由于监察权被废止,国体失衡很快衰败。宰相制度的废止,标志着中央专制集权统治的高度强化。

丞相罢置之后,朱元璋又对监察机构——御史台进行改革。公元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以及13道(一布政使司为一道)监察御史,分掌13道,监察、检举各级官吏的不法行为。朱元璋赋予都察院极大的权力,他们虽然品位不高,但政治地位却很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们上则规谏皇帝,左右言路,下则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朱元璋此举是为了以小制大,以内制乱。此外还专设六科给事中,以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成为专事六部的监察机构。理刑审狱时,都察院须和大理寺、刑部共同进行,合称“三法司”,避免“专于一司”的弊端。

在军队建置方面,朱元璋于洪武初置大都督府,由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洪武十三年,又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然只掌兵籍、军政,不能直接统领军队。选授军官之权则由兵部掌管,而调遣、发兵指挥权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里。军队的编制为卫所,大体每卫5600人,置指挥使统领。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置千户为指挥官。每千户下辖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长官为百户。其下设二总旗,每总旗下辖五小旗,每小旗10人。府县各卫归各布政使司的都指挥使司管辖,其上归统于五军都督府。军士另立“军户”之籍,且世袭,不得随意脱籍。每逢征战,由皇帝下旨,兵部佥发调兵命令,都督府长官则奉命统卫所兵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归还将印,兵士返归卫所。军制上的改革,极大地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朱元璋分置行政、监察、军事机构,使之各自相对独立,不相统率,互相制约。由此朝廷内外大权独操于皇帝一人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此得以空前强化。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在其他方面采取了诸多的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公元1397年,正式颁行《大明律》。《大明律》前后经历20多年,其间朱元璋曾亲自裁酌,有过3次大的修订。律文计30卷,460条,分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内含五刑、十恶、八议各款。《大明律》言简意赅,然却严酷无比,充分维护了君主极权的利益和需要。在此之前的公元1385年,朱元璋曾亲自编撰并颁行《大诰》,之后又颁行《续篇》和《三篇》。洪武三十年,从中择重选出有关条例,附为《大明律》例。其中汇集有惩治官民贪赃受贿、侵吞税粮、偷逃赋役、流亡逃匿等案例和凌迟、枭示、族诛等重刑。这从法律上确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为了稽察臣僚及百姓中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威胁自己皇权地位的言谈举止,朱元璋更采取公开的恐怖措施。他于即位前后,曾派遣心腹或检校、佥事等下级官吏,侦察、打探臣僚暗地的言行,及时上报。公元1382年,改而设立锦衣卫,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个镇抚司,除负责侍卫、缉拿盗贼奸宄外,还监察在京大小衙门官吏的不法行为。锦衣卫镇抚司设有法庭和监狱,可随意捕人、审讯,所用酷刑,如刷洗、抽肠、剥皮、锡蛇游等,多达数十种。锦衣卫的设置,加强了君主对臣僚、百姓的控制。

与设置特务机构一样,廷杖亦是朱元璋威慑朝臣公卿,维护皇权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一度滥用。凡朝臣有过失,或进谏触怒了皇帝,即于殿上杖责大臣。据《明史·刑法志》所载,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工部尚书薛祥等人皆被廷杖致死。不仅如此,为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朱元璋以各种罪名加害开国功臣,胡惟庸、蓝玉两度入狱,受到株连的人多达5万余人。剪除这些与自己同生死的功臣,为朱元璋的独裁统治彻底扫除了障碍。

朱元璋即位之初,十分重视兴办学校,自中央至地方分置国子学、州县学、民间社学三类。洪武十五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置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学正等学官。监生分官生与民生两种。每年由州县学按规定名额保送入国子监,主要学习《大明律》《大诰》、四书、五经等。结业后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与此同时,朱元璋大兴尊孔,以此作为约束臣民思想言行的手段。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大兴文字狱,望字生义,曲解文意,而后罗织罪名,戕害文人。如浙江府学训导赵伯宁为海门卫撰《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被认为“则”近“贼”之音而惨遭杀头之罪。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知”,亦因“生”“僧”谐音而被杀。凡此种种,文人稍有不慎,即在文字上惨遭灭门横祸。

朱元璋在兴办学校的同时,也重视科举制。公元1371年,始设科取士。考试分三级:未入学的童生先参加州县级考试,合格者入州县学,称为生员;省级考试为“乡试”,每三年一试,中试者称“举人”;中央一级的考试为“会试”,于乡试的次年进行,中试者再参加“殿试”,及第者即为“进士”。进士分三等:一甲赐进士及第,取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人数不等;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人数亦不等。所有进士皆可任官。“卿相皆由此出”。然而科举又以“八股取士”,即规定考试专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题则以朱熹的注为依据,不允许擅自发挥。到明中叶以后,这种答题的格式便严格规定为排偶分股的文体,即“八股文”。“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自明初开始推行的科举取士之法,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朱元璋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从他即位之始,逐步加强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统治,最终达到高度集中的皇权统治。

四、谋臣刘基

刘基,汉族,字伯温,浙江青田县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也是江南豪俊名贤,是满腹韬略可寄以兴邦治国大业的奇才,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曾祖刘濠,在宋代做翰林掌书。宋亡,义子林融举义反元,失败。元政府官员簿录同党名册,牵连甚广,刘基家族亦在其中。当时掌簿录缉拿的官员夜宿其家,刘濠把他灌醉,然后放火烧了宅院,把差官及花名册全部烧毁。官差无奈,受林融牵连的众人全部得以获免。刘基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博通经史,广览群书,精通象纬之学。后人都认为只有刘基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元末,统治阶级腐朽黑暗,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方国珍起兵,在沿海地区抢掠,官府都没有办法,行省起用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元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方国珍,刘基却认为方氏兄弟作为贼首,不诛不得以服众。方国珍重金贿赂官府,最终被招安,并授以官职,反而是刘基被责。刘基一怒之下辞官返回故里。他著的《郁离子》一书便表明了心志。当时为了躲避方氏抢掠的人往往会投靠刘基,刘基稍稍加以部署,方氏及山寇均不敢前来骚扰。

当初,朱元璋占据金华,平定括苍,听说刘基与宋濂都是当世俊杰,曾以重金招聘,而刘基却没有去。刘基的好友孙炎正在朱元璋帐下,他一再写信邀请刘基,刘基才再度出仕。刘基见朱元璋后向他提了十八条策略,朱元璋听了非常满意,建立集贤院款待刘基等人,礼遇有加。此时,韩林儿建立政权,国号为“宋”。朱元璋拜韩林儿为宋王,行君臣之礼。文武官员在中书省设置宋王御座,均行君臣跪拜之礼。唯独刘基从不跪拜,他认为韩林儿不过是个牧羊倌,尊奉他一点用处都没有。于是他进见朱元璋,阐述统一大业的策略。刘基认为,张士诚驻守长江下游,没有长远的打算,不足为虑;陈友谅奉徐寿辉为主,又杀害了他,逼迫徐寿辉的部下归顺于自己。他建立汉国,名号不正。陈友谅的势力处在大江上游,一直觊觎我们的地盘,从没有放弃兼并的野心,应当先消灭他们。一旦陈友谅被消灭,张士诚势单力孤,可以乘胜一举平定长江下游,然后挥师北上中原,统一大业就可顺利完成。这可以说是刘基辅助朱元璋提出的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战略决策。它与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跟刘备纵谈天下大势、确定蜀汉联吴破曹、发展实力、逐步统一天下的战略决策,具有同等重大的意义。

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向东挺进,气势极其嚣张。朱元璋帐下将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先避开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南京为钟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朱元璋意犹不决,刘基也沉默不语。朱元璋知刘基有见地,就把他单独召入内室商量,刘基认为凡是说投降或者说要逃跑的人,都应该杀掉,以免扰乱军心。刘基认为,陈友谅这个时候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我们应利用他骄傲自满、听不进劝告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他们。正是在吴国初创,又突然面对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帮朱元璋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这是刘基第二次辅助朱元璋制定出平汉的战略决策。

在与陈友谅交战过程中,朱元璋采用了刘基的计谋,以逸待劳,接连取得了胜利。

这时候,刘基的母亲去世,因为军情紧急,刘基不敢请辞,等到江西诸郡平定之后,他才向朱元璋请求还乡葬母。可是,苗军突然反叛,以致金华、处州失守,浙东军心不稳,刘基在这危急关头,毅然赶赴衢州(今浙江衢江区地区)与守将夏毅共商安抚各属邑,又与平章邵荣共谋收复处州(今浙江丽水县地区),一场动乱才逐渐平定下来。方国珍一惯敬服刘基,刘基服丧期间,他致书吊唁。刘基在给他的回信中大力宣扬宣朱元璋的威德,方国珍便主动依附朱元璋。在此期间,朱元璋也多次写信询问军中事务,刘基都逐一答复,所提建议都非常恰当。不久,刘基回京,朱元璋正准备增援安丰,刘基劝阻他却不肯听从。陈友谅得知朱元璋增援安丰,乘机率军围困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亲自统兵救援洪都,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战斗十分惨烈,双方主力各不相让,一日激战几十次,朱元璋坐胡床督战,刘基守候在他的身边。突然刘基站起来,大声呼唤朱元璋换船,朱元璋匆忙转到别的战船上,还没有来得及坐好,巨炮便击中原来他所乘坐的指挥船,指挥船被炸得粉碎。陈友谅站在楼船的高处,看到这种情景喜出望外,汉军上下顿时欢呼雀跃,以为胜利在握了。不料朱元璋早就隐身到别的船上,继续指挥战船挺进,汉军上下无不惊恐万分,士气丧尽。

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决战,相持了三天,没有决出胜负。这又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刘基为朱元璋献计,想要取得主动权,务必急速移军到湖口,誓死扼守,并在鄱阳湖出口处埋设巨木尖钉,使汉军舰艇不能通过。决战那天,朱元璋的军队以逸待劳,陈友谅的军队很快就瓦解崩溃了。不久朱元璋兵临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出城投降,至此朱元璋消除了完成统一大业中的心腹之患。此后朱元璋向东攻打张士诚,向北推翻了元廷,完成了王业,他的战略步骤都没有超出刘基初见他时纵论天下大势所说的范畴。

江南稍稍平定之后,朱元璋建立吴政权,他任命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又为朱元璋呈上《戊申大统历》。天气大旱,形势不利,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一批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却说了一些莫须有的梦。刘基听完后想了想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兆,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吴国扩大了疆土,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

在江南统一、粮足兵精的情势下,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朱元璋拜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于是刘基成了大明王朝的重臣。明朝建立不久,刘基便奏请朱元璋立军卫法即卫所兵制。同时又以处州为试点,初步确立税粮标准,在江南富庶地区,参考宋制亩加五合。朱元璋特敕,刘基家乡浙江省青田县税粮每亩免加五合。可见朱元璋对刘基的信任和倚重。

朱元璋出巡汴梁,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留守南京,刘基认为宋元由于法纪松弛,刑人宽纵而失去了天下,现在建国的刚开始更应当整肃纪纲,让御史体察民情,大胆弹劾贪官污吏,不要有所顾虑,哪怕是宿卫宦侍、内外廷重臣,犯法的人有罪,都要及时举报。甚至连太子犯罪也要绳之以法。人们都畏惧刘基执法严明。适有中书省都事李彬,犯贪纵之罪都被监禁起来,左丞相李善长平素与李彬十分亲密,为他求情。刘基不听,照常秉公执法。因此刘基为严格执法竟与李善长结怨,从此也不难看出其为人刚直不阿。朱元璋营建中都(今安徽凤阳)并锐意扫灭扩廓帖木儿,刘基进谏认为扫灭王保保(扩廓)更重要,建立中都应该放在其次,可是朱元璋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不久,定西(今甘肃定西市)失利,扩廓北窜逃到大漠,从此一直成为北部边患。这件事再次证实刘基对问题分析判断的准确性。当年冬天,朱元璋论功行赏,追封其先祖文官职,又大加赏赐刘基,几次想晋封刘基官爵,都被刘基坚决推辞掉。

之前朱元璋因其他事情而谴责李善长,刘基却进谏说,李善长是朝廷勋旧,能团结联络诸将,不宜苛责。朱元璋说,这个人一直对你不满几次想加害于你,你为何还要容忍他呢?我准备立你为宰相。刘基叩头推辞说,宰相是国之栋梁,这就像给房子抽换梁柱,一定要用大木支撑,如果用一些小木条去替换它,整座宫室就要马上倾覆坍塌,决不可以疏忽大意,视如儿戏。刘基虽与李善长有隙,但在对待朝廷大事上,仍能做到不计前嫌、力保朝廷重臣,赤诚公心可见一斑。

后来李善长因“谋逆”之嫌被罢相后,在辅助朱元璋选相问题上,刘基再次表明了自己的鲜明主张。最初朱元璋想任杨宪为相,因为杨宪与刘基是至交好友,彼此了解较多,但是刘基却认为杨宪没有宰相器量。朱元璋又问到汪广洋为相何如?刘基说,他为人浅薄还不如杨宪。又问胡惟庸如何?他打比方说,驾车最怕惊辕,如用胡惟庸驾辕为相,大有翻车的危险。最后朱元璋认为,做宰辅重臣,莫过于刘基其人了。不料刘基对自己的为人也作出了评价,他说,自己疾恶太甚,又不喜欢繁琐,如果为相,且孤上恩。刘基认为天下之大,不怕没有人才,劝朱元璋一定要严格细致地挑选和考察真正的人才。在刘基看来,朱元璋提到的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几个人都不够条件。这种知人自知、公允论事的赤诚公心,实为难能可贵。后来杨宪、汪广洋做了宰相,果然都失败了。胡惟庸为相,专擅权柄,欺上凌下,目无天子,为所欲为,终不为朱元璋所容,锒铛入狱。这也可以算是刘基辅佐太祖治国任贤的最后一件大事。

洪武三年,授刘基弘文馆学士,又授刘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240石。洪武四年赐刘基告老还乡。回乡后,朱元璋也常问事,刘基都能分析清晰得当。刘基辅佐朱元璋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多有触犯邪恶人物,退隐故里,唯饮酒弈棋。刘基因对胡惟庸多有得罪,还乡后,胡惟庸亦曾进谗言加害,朱元璋虽不降罪于刘基,然而亦多为胡惟庸谗言所动,以致夺其俸禄。刘基入京谢罪,不复敢离京师,不久,胡惟庸为相,刘基愤懑而发病,被护送回故里养病。回到家中,他自知时日不多,便交长子刘琏将一卷天书呈给皇上,并不让其子孙学习这门学问。他本来想写一份遗表,但又怕胡惟庸从中作梗,所以嘱咐了次子刘璟,等到胡惟庸倒台后,再密奏皇上。最后又过了一月,刘基病逝了,享年65岁。

刘基在京居住发病时,胡惟庸带太医诊治,并按照太医所开的方子服汤药,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之后刘基便一病不起。后来中丞涂节,首先向胡惟庸发难,告其谋逆,同时揭露刘基服药的事情,说胡惟庸使刘基服药后致死。

五、改良文风

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幼年家贫,所以没有上过几天学。《皇朝本纪》谓其游方“三载,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可能其启蒙识字即在此期间。从军以后,有了权力、地位,由于事业的需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他在众多儒生的影响下,努力学习文化,经常谈古论今,因而知识增长不少,学问益进。从渡江到称帝,他和幕府中的儒生,如陶安、范常、夏煜、孙炎、杨宪、叶仪、戴良、刘基、宋濂等人,朝夕讨论,讲述经史,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中年以后,朱元璋不但了解一些儒家的经义,能写作通俗的文字,并且还能吟诗、作赋,评论文学作品的短长。初下徽州时,朱升请他题字,朱元璋亲写“梅花初月楼”匾额。和陶安论学术,亲制“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门帖子送给他。鄱阳湖之战打败了陈友谅,高兴之余,和夏煜等草檄赋诗。宋濂不会饮酒,在朱元璋面前,勉强饮了几杯,不觉酩酊大醉,朱元璋送以白马,作《白马歌》。

做了皇帝以后,他更加喜欢文墨,毛骐、陶安去世时,朱元璋为其亲自撰写祭文。桂彦良出做晋王傅,特地撰文为他送行。张九韶告老还乡,又做文送行。朱元璋为文质实,主张文章应该写得明白清楚,通达务实,也就是要适应政治需要。他曾著文辩论韩愈讼风伯之失审,认为文章应根据事实,不可随心所欲。

唐、宋以来的文字,无论从上而下的制诰,还是从下而上的表奏,都使用骈俪四六文体,华而不实。唐代韩愈提倡古文运动,虽然在民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后的政府公文依然是因循旧章。对于同时代使用两种文体,朱元璋很不以为然。公元1373年九月,朱元璋从制度上采取措施,颁布了《文书式》,“诏禁四六文词”。在此之前,他还让翰林院文臣选唐、宋名家所著“表”“笺”中文章符合标准的作为范本。大臣遵照选出唐柳宗元《代柳公绰谢上表》、韩愈《贺雨表》奉上,朱元璋认为符合其宗旨,规定以后各衙门进表,都要仿照这两篇文章。不但发布禁令,而且颁布样板,以供仿效,比之前的禁令更进了一步。

公元1376年闰九月发生“五星紊度,日月相刑”的特殊天象,时称“星变”,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警示。励精图治的朱元璋,对此非常重视,特意下诏书,允许臣民指出自己的过失,为时一月,即有十五位大臣上书指出其过失。当时的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一份篇幅为17000字的奏疏。待奏疏呈上之后,朱元璋让中书郎中王敏读给他听,当读到6370字时,还没有进入正题,这让朱元璋极其愤怒,不等王敏念完,就派人把茹太素召来痛责了一顿。等到次日深夜,朱元璋躺在床榻上,想起这件事就让人继续给他读茹氏的这封奏疏,当读到16500字以后,所言内容方才进入正题。在剩下的500字当中,茹太素共谈了5件事情,其中有4件事情切实可行,即在早朝时命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按照茹太素所提的方案施行。在处理茹氏的这件事情上,朱元璋触动很深。

不久,朱元璋令朝臣会商,研究制定一套固定而可行的格式,使言事者有所遵循。最后于这年十二月以《建言格式》为名,“颁示中外”。朱元璋亲自撰写序文放在最前面。《序》中记述了茹太素上书被杖责的事情始末,明令禁止冗文空言。

公元1379年,朱元璋于阅读送来的案卷时,深感内容重复繁冗,如果文字精简,数件就可以涵盖,因此想:长此下去,不仅皇帝浪费时间,全国上下起草、抄写、编订、报送和阅览这种案卷,又如何得了!进而联想到元朝以吏治国,案牍繁冗,小吏借以为奸,朝廷命官反受其摆布,以致危害蒙汉统治集团利益的教训。朱元璋痛感必须对此加以改革。因此下令群臣减其繁文,定为《案牍减繁式》,于这年八月颁示中外各衙,遵为定式,切实奉行。此事既关乎文风,更涉及案牍的组成,尤为杜绝吏员借案牍繁冗、因缘为奸的重要手段,是朱元璋整顿文风的进一步深化。

朱元璋严禁冗文浮言,以政府的命令大力推行贯彻,确实开了一代新风,提倡当代人写时文(即所谓“古文”),不仅影响于民间,更重要的是使公文趋于简明通俗,是前所未有的善政。韩愈、柳宗元之后,朱元璋的提倡“古文”,成绩甚大,影响深远。他的提倡“古文”,决不仅是简单的文风问题,无论从出发点、针对性和结果来看,都集中在除弊图治上。所以他的严禁冗文浮言,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性,如果说他是以政治家的视角来改革文风的,并不为过。

六、一代贤后

在朱元璋叱咤风云的一生中,马皇后始终是一个重要人物。她以特殊的身份,卓越的才识,悉心辅佐丈夫的事业,在元末明初的舞台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皇后生于公元1332年,安徽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马皇后本名不详,史书上也没有记载马皇后的本名,历史文献上记载她嫁朱元璋后的称呼都是马夫人,朱元璋称帝后的名号称呼其为马皇后,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马公家住新丰里,由于乐善好施,所以家业日渐贫困。后来因为杀人避仇,逃往外地,临行前把自己的爱女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郑媪去世较早,其后马公也客死异乡。郭子兴夫妇对好友的遗孤十分怜惜,把马氏收为义女。由于马氏善解人意,而且知书达理,精女红,深得郭子兴夫妇的钟爱,对她像对亲生女儿一样。

元朝末年,朝廷更加腐败,内斗不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公元1344年,河南、江淮一带大旱,而黄河一带又接连决口,饥民遍野。到公元1351年,河患已经连续了6年,天灾人祸把广大农民推向死亡的边缘。这年五月,江淮流域终于爆发了以刘福通为首的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次年,郭子兴率领数千人在濠州起兵响应。不久,朱元璋就积极投身到郭子兴的军队中,并深受郭子兴的赏识和信任。就在这期间,朱元璋与郭子兴的养女马氏成婚,从此,朱元璋的职位不断上升,军中人都称呼他为“朱公子”。

郭子兴虽然器重朱元璋,但他性情暴躁,忌才护短,处事优柔寡断。在别人的挑唆下,也曾多次猜疑朱元璋,对他妄加斥责。一次,郭子兴发怒,将朱元璋禁闭在空室,还不允许人给他送饭。马氏得知后,亲自到厨房,偷偷将炊饼藏在怀里,由于饼太烫,腹部的皮肤都有些烫伤了。后来,马氏为了缓和朱元璋和郭子兴之间的嫌隙,偷偷拿出自己平时的积蓄,买一些义母喜爱的东西,求她在义父面前为朱元璋说情辩解。这样,朱元璋在红巾军中的地位才逐渐巩固下来。马氏平时节俭,但对丈夫却一心侍奉。

公元1355年,朱元璋率领大军渡江,马氏和将士的家眷仍留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当时长江交通线被元军切断,和州孤立,马氏鼓励将士们,抚慰亲眷,稳定了后方。攻下集庆(今南京市)以后,由于战争的需要,她又亲自为士兵缝制衣物。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兵东下,直逼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郊),朱元璋亲自领兵抵御。强敌兵临城下,城中的官员、居民有的准备逃难,有的忙着将金银藏起来,囤积粮食。马氏却镇静自若,将宫中的金银都拿出来犒赏士兵。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册封马氏为皇后。朱元璋回忆起早年马皇后跟随他经历无数艰险,才成就大业时,曾把她比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朱元璋每每对群臣称说皇后的贤德,总将她比作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马皇后听了却自谦地认为自己不如长孙皇后。朱元璋知道马皇后年幼便失去了双亲,所以在登基后,曾多次提出要寻访皇后的宗族亲戚加以封赏爵禄。马皇后说,国家的官吏都是贤能的人,而自己的亲人未必贤能却无故受到封赏,而且听说前朝多外戚骄横败坏国家法纪,最终导致国家倾覆。朱元璋只好作罢。史书上说,明代后宫不干政,外戚谨慎不骄奢,这与马皇后的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

马皇后平时很注意对后宫的教育,她时常向宫人们讲述古代宫闱制度。为了教育后宫,她特令女史官抄录宋朝贤后的事迹,作为楷模。有人说宋朝过于仁厚,马皇后却不这么认为。

公元1370年,诸将击败了最后残留的元朝势力,攻克了元朝大都,将元宫廷的珍宝尽数运送到京师,举朝祝贺。马后立马提醒朱元璋,这些珍宝元朝不能守护,可见不见得是真正的珍宝。朱元璋也点头认为贤能才是真正的珍宝。

朱元璋称帝后,为防止大臣功高震主,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保证朱家子孙世代帝主之业,用极残酷的手段制造冤狱,株连大批功臣宿将。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谋反”一案,牵连被杀功臣达三万余人,就是一个典型事例。马皇后对朱元璋的这一做法很不满意,她一向主张对下属不宜过于严苛,而且不能因小错而否定一个人。据《明史·孝慈高皇后传》记载:“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李文忠驻守严州,杨宪诬告他有不法行为,朱元璋想要立刻将他召回。马皇后就劝阻他,说:“严州,与敌人接境相连,如果轻易换将恐怕不妥。而且李文忠一直以来就有贤名,杨宪的话是否可信?”朱元璋只要作罢。李文忠后来果然立了大功。学士宋濂的孙子宋慎,被告参与了丞相胡惟庸“谋反”的案子,被列为“胡党”,宋濂因此也被连坐要处以死刑。马皇后为他求情说:“贫民家的子弟对待老师,尚且要自始自终礼仪周全,何况作为天子呢?而且宋濂深居简出,肯定不知情。”朱元璋却不答应。到用餐时,马皇后既不饮酒,也不吃肉,朱元璋看了很惊讶问她是什么原因。马皇后回答说:“臣妾是为了宋先生做福事。”朱元璋踌躇了一阵,放下筷子站起来。第二天就赦免了宋濂,并将他安置在茂州(今四川茂县)养老。吴兴富豪沈秀(万三)多年在海外经商,为全国第一富户,被迫捐献财产修筑三分之一的都城城墙,后又被迫出资犒劳军队。事情被朱元璋知道后,不料触犯了他的忌讳,大怒说:“一个匹夫竟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真是乱民呀,这样的人就应该诛杀。”高皇后劝谏说:“臣妾听说执法的人,只诛杀有不遵守法纪的人,不诛杀不祥的人。一个平民富可敌国,这个人就是不祥。不祥的人,上天自然会降下灾祸给他,陛下为什么诛杀他。”经马皇后的劝说,沈万三才得免去死罪,被遣到云南充军去了。

朱元璋即位后,吸取元朝覆亡的教训,主张以猛治国,经常法外用刑,对臣民随意治罪。马皇后也这对这些多加劝谏。朱元璋认为马皇后说得不错,便命女史记录下来。一次,朱元璋生气责骂宫人,马皇后也假意生气,让人把这个宫人带到宫正司(管理宫女的机构)论罪。朱元璋问为什么要这样做?马皇后说:“帝王不能以自己的喜怒哀乐加刑赏。当陛下生气的时候,恐怕会惩罚过重。带到宫正司论罪,则斟酌这个人的过错论罪更加公正。即陛下给人论罪也应该下诏宫正司才对。”朱元璋曾下令让犯了重罪的囚犯去筑城以赎罪。马皇后听说后,向朱元璋进言说:“以服役赎罪,是陛下的恩泽。但疲惫不堪的囚徒去服役,恐仍是免不得死亡。”朱元璋因而赦免了这些重囚筑城的劳役。

马皇后对后宫诸子都能一视同仁,管教很严。朱橚最为年幼,性格放荡不羁,长大后被封到开封做周定王。马皇后对他极不放心,周定王临行时,便派江贵妃随往监督,还把自己身上的旧布衣脱下来交给江贵妃,并赐木杖一根嘱咐她说:“周定王如果有过错,可以披上这件衣拿木杖责罚他。如果他敢违抗,就让人快马来呈报报朝廷。”从此一见到这件旧布衣,周王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为。以严为爱是马秀英对待子女的原则。对宁国公主、安庆公主,马秀英皇后也要求她们勤劳俭朴,不能无功受禄。而对待朱元璋的义子,她却慈爱有加,细心照顾视如己出。

除领导后宫,勤于内治外,马皇后还运用她的特殊身份,对朱元璋的施政,时时规正。她关心民生疾苦的事迹,尤为人所称道。一天,马秀英问朱元璋:“如今天下百姓生活都安定吗?”朱元璋却说:“这不是你应该问的事情。”马皇后却说:“陛下您是天下人的父亲,我有幸能成为天下人的母亲,孩子安定与否,我怎么能不问!”每当遇到灾年,马皇后就率领宫人吃粗茶淡饭,帮助百姓祈祷。朱元璋有时把赈灾救济的事情告诉她,马皇后就说:“赈灾救济不如事先有积蓄好。”有时朝廷官员上奏完事情,在宫廷中聚餐,马皇后就命令宦官拿来酒菜自己事先尝一尝。味道不好,就告诉朱元璋说:“作为人主奉养自己应该差一些,奉养别人应该丰厚。”朱元璋为此整顿了光禄寺的官员。

公元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逝,时年五十一岁。病重时,她自知自己的病不能痊愈,怕连累医生获罪,不肯服药,对朱元璋说:“死生,是命运中注定的,况且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临终前,她嘱咐朱元璋:“希望陛下能够求取贤能的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始至终,认真对待,子孙都能够贤能,大臣百姓都能够有所依靠罢了。”朱元璋为之恸哭,以后未再也没有立后。

马皇后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而且就其立言行事而言,可以称得起是一代贤后。《明史》赞曰:“高皇后从太祖备历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同类推荐
  • 江山如纸我胡系

    江山如纸我胡系

    没人喜欢战事的,战事中会有太多太多的人死去。那年,唐玄宗看着不堪的大唐惨笑。那年,有一个剑客叫李太白。那年,李太白有一个徒弟叫胡系。那年,有一个环肥燕瘦的女子叫杨玉环。那年,还有一个两千年的穷鬼行走在大唐。那年正是乱世!
  • 惊史百叹

    惊史百叹

    人生会有很多岔路,但我们不能停止行动。既然人生要我们活着,那就要不断地远行。皇帝的一生,也是人生。
  • 梦在大唐

    梦在大唐

    这就是一个正经逗逼的故事。没错,我就是要正经的逗逼。女强+小弱受男主看惯了激动人心的小说以后,不妨来看看这本。只有脉脉温情。
  • 交代

    交代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着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而今,我的思考终于有了结果。我认为活着就是为了能够给那些已经离自己远去的岁月一个交代。时间的车轮是永不停止的。明天相对于今天来说是未来,而相对于后天来说就是过去。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岁月的足迹总是从我们身边无情地走过。但“交代”并非易事,它蕴含着对历史的负责,对已逝岁月的告慰。如果人们只是一味地“行走在消逝中”,那么我们似乎就白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在生与死的这个过程中,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完成着对历史的交代。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交代。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交代的过程。
  • 幼林琼华

    幼林琼华

    本文是通过一册千字文的刊行,演绎出一群蒙学少年的成长。在那个动荡多变的年代,诠释少年英气憾天恸地的豪情。
热门推荐
  • 五行奇侠

    五行奇侠

    “自古以来,世间修炼之士层出不穷,各种修炼法诀千奇百怪五行相生亦相克,天地不灭气永存。”白小凡偶然得到一本记载着从未有人修炼过的法诀古书为解开自己身世之谜,白小凡踏上了寻亲之路。然而到最后,他发现这一切都与天有关!正与邪到底谁对谁错?天地大劫突降临,一剑修成五行剑。逆转乾坤天地变,仙魔只在一念间!
  • 系统之宠妃修炼艺术

    系统之宠妃修炼艺术

    非典型系统文,男女主感情逐步发展,男主渐强型,双洁,不虐是我哒底线~情节一:刘沁儿拿出琉璃盏,趁皇上不觉点燃。霎时天边出现了两三颗星星,逐渐变成十几颗、几十颗,直到星星布满天空,闪光发亮,将这夜空变得如此璀璨……皇上将刘沁儿搂进怀里,为她挡着凉风,自己则望着满天星空。情节二:皇上端着一副扑克脸走了上来,刘沁儿非常温柔地说道,“皇上你知道怎么谈恋爱吗?”“堂堂后妃,成天把这等污耳之言挂在嘴边,你就不怕朕治你的罪?”皇上表情如常道。“皇上你可错怪嫔妾了,你有好长时间没来云露殿,嫔妾也只是想念皇上,很向往这‘谈、恋、爱’这三个字所描绘的场景罢了。”皇上的脸上闪过一抹笑意,揶揄道,“想不到你还有造词的天赋。” ……这是第一个坑,不会让小可爱们失望的,努力完结,绝不太监,欢迎入坑么么哒~
  • 问道之踏歌行

    问道之踏歌行

    这个世界,道纹是修仙练气的基础。然而夜无眠却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所害,道纹被夺。大难不死的他,于他人的身体里重生,却因为没有道纹而无法修仙练气。于是,他选择了一条几乎没人走的路,以书入道,与古人为友,悟圣贤写在书中的意境为己用。当遇到曾经喜欢的人,不能表明身份的他和她之间又摩擦出怎样的火花?本书即写仙侠,也写言情。作者认为,有恩怨情仇的仙侠才是完美的!剧情进展可能比较慢,但绝对值得期待!
  • 当系统的那几年

    当系统的那几年

    成为系统的那几年,我感到很幸福,很美满。我帮助着宿主成为至强者,维护着世界。在我最后死亡的那一刻,这些记忆依依从哪虚无缥缈的储存器从播出,我永远地消失在了这个世界。直到宿主打破时间长河回望地那时刻。
  • 吾之归宿

    吾之归宿

    凤栖梧桐,我无处可去,你会是我的归宿吗?
  • 女配逆袭之宿主千万不要黑化

    女配逆袭之宿主千万不要黑化

    ‘渣男另寻新爱负心薄幸,我要远离渣男,追求真爱’云念念:【还远离什么,直接弄死!】187:【宿主,冷静~~】///‘白莲花心肠毒辣,毁我清白,夺我身份,我要拿回属于我的一切’云念念:【拿回来做什么,脏了,和白莲花一起毁掉!】187:【宿主,千万冷静~~~】///‘继母陷害,父亲不爱,逼我贱卖,我要脱离苦海’云念念:【脱离个毛线,做苦海里的海龙王,从此别人跪着你站着!】187:【宿主,黑化值封顶了~~~~】///‘亲爱的,别闹,快到我碗里来’云念念:【哪来的智障,先去把碗吃了!】187:【∑(O_O;)……宿主,大Boss来了~~~~~】云念念:【……】神经病来了,快跑!伙伴群431188530
  • 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极化增长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本书以作者就读的人文地理学专业为基础,广泛吸收和运用了国内外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探索和实际资料的分析相结合,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翔实数据,对长江三角洲人口和人力资源的迁移和分布格局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研究,其重点是以空间视角,对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的分布及其优化配置问题进行合理性论证,并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多种经验模型对长江三角洲人力资源结构的适配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这些成果不仅对类似长江三角洲的极化增长区域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而且在人文地理学等学科领域也具有理论意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位置

    位置

    宇宙空间是如此的大,除了地球以外有没有人类存在,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吗?有不同吗?
  • 三国景皇司马师

    三国景皇司马师

    何晏:“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鬼神命运霸图。看穿越附体的铁骨少年,谱写出司马景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