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02400000002

第2章 统一全国

一、禁军改革

禁军殿前都点检地位很高,所拥有的权利也很大,赵匡胤就是借由这一职位的威望和权力夺得的帝位,因此他生怕别人也加以仿效,于是对官员官职制度进行了改革。第一步就是将原禁军殿前、侍卫两司之一的侍卫司一分为二,改作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同殿前司合称“三衙”,重组禁军最高领导机构;同时,撤销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和侍卫马步军指挥使的官职,这样禁军中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步军都指挥使等这些原来职位较低的官,就变成禁军的最高将领。赵匡胤还规定“三衙”首领互不相隶,直接由皇帝统领,还把过去集于“三衙”一身的统兵权和调兵权一分为二,在宋廷中设立最高军事行政机构--枢密院,设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规定“凡天下兵藉,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掘密院”。于是,枢密院直归皇帝管辖,宰相不再过问,使“三衙”首领相互牵制,形成“三衙”虽有握兵之权,却无发兵之权,枢密院虽有发兵之权,却无握兵之权的局面。

赵匡胤在改革中明确规定禁军的后勤供应归宋廷最高财政机构“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管辖,这样“三衙”、枢密院、“三司”三大机构分权治理,相互制衡,共同管理。如此一来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就不会有一家独大、篡权夺位的情况发生了,皇帝便能自上而驭,禁军从此收敛了五代以来的飞扬跋扈,乖乖听命于皇帝。

要想加强军队实力就要从基础的兵士入手,赵匡胤的另一项改革就是大力整顿禁军,从根本上提高禁军素质,使其在征战中能够百战百胜。宋立国时的禁军虽然有兵甲几十万人,但大多是晋、汉、周留下的,老弱病残者居多,健壮兵卒极少。“案藉阅之,去冗其弱”,要增强禁军的战斗力,就要对禁军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于是公元960年赵匡胤派遣殿前,侍卫两司,检阅所属军士,把身体强壮的拣选为“上军”,练习战斗,老弱病残、失去战斗力的淘汰为“剩员”,派去做掌符,看仓、守护、清洁等杂役。为了壮大禁军,公元965年赵匡胤又派遣使臣分赴各地挑选精兵,把地方藩镇中有才华、有力气、又技艺的各种能人,统统选入京来,交军头司复验后分隶诸军。这样一来,既能加强了中央的军事实力,又削弱了地方的藩镇势力,一举两得。

为了确保禁军兵士的质量,赵匡胤先在禁军中挑选了一批,作为兵样分送各道,这些士兵个个都是琵琶腿(大腿粗壮)、车轴身(肩宽腰细),高度适中,身体健壮。地方官鳏就照着这些“兵样”选拔兵员,训练作战,等到训练好,武艺精熟后,送往开封,编入禁军。

兵士经过层层精选,道道把关才能被收入禁军,可以说能进入禁军的都已具备了军人的素质,但赵匡胤仍觉他们的表现不够,还把这些精选精练的入京的兵士集中起来,进行严格的复训。从公元962年开始,他亲自到讲武殿校阅操演,还分析禁军可能作战的地域、对象,及时区分兵种,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当时宋国的敌手主要在南方,在南方作战,江河湖泊就是很大的影响因素,因此赵匡胤在指挥宋军袭占荆湖(今湖南、湖北)后,便从当地的军队中,选择了一批精通造船技术的能人,送至汴京,分配在造船务里做训练官,训练自己的“水虎捷”,借此发展禁军水上作战的实力。此后,随着统一战争的不断深入,依靠造船务训练水军的数量开始不够用了,他又命令在汴京朱明门外,开凿“讲武池”供水军训练。赵匡胤也多次亲临水池检阅水军演练,给将士们传授水军战法,仅公元974年就检阅水军演习5次之多。训教中,赵匡胤始终赏罚分明,褒贬有据,对那些武艺高超者,则当场大加奖励,委以重任。不仅如此,公元966年十二月,赵匡胤在后苑检阅殿前诸军武艺时,发现有300多名兵士武艺不强,即予革职,他的这些举动激发了众将士的斗志与激情。

刻苦耐劳是军队在困难情况下打胜仗的先决条件,而刻苦耐劳又要靠平时的作风养成。赵匡胤为培养禁军刻苦耐劳的精神,规定:驻扎在城西的军队到城东的仓库请领粮秣,城东的军队到城西请领,营舍附近商贩不准向士兵出售酒食,士卒不得穿着花彩民服,用这样的方法让兵士在挑负军粮的路途中“习其筋力,戒其骄惰”。

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纪是武装集团强悍的尺度。五代时兵骄将悍,士兵不服从长官,甚至拥立将帅,劫掠横行。赵匡胤为了使禁军成为集权专制政府的支柱,加强中央军事权力,对健全军队的各种制度十分注意,严格阶级编制,使法制号令能顺利贯彻,“小有违犯,罪皆诛死”。发兵攻蜀时他戒谕众将:“行营驻扎的地方,不得焚烧庐舍、抢掠当地官民、挖开坟墓、剪伐桑柘树木,违者以军法从事”;在“陈桥兵变”时,他打破“夯市”的恶匀,进入汴京后,不准大掠京师;平南汉时,他要求城陷之日“慎无杀戮”;攻南唐耐,他给了曹彬一柄匣剑,说:“副将以下,不听从命令的就斩!”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赵匡胤严格的治军思想。

赵匡胤在整顿禁军的基础上,又推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将全国的军队分为4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番兵。

禁军是宋朝中央直接掌管的正规军。宋朝初约22万人,和平时“列营京师,经备宿卫”,同时也“分蕃屯戍,以捍边围”。在具体部署上,京城驻10多万,外地军事重地驻10多万,有效防止了禁军犯上作乱的可能。京师禁军和外地驻军“内外相制”,如驻外地禁军谋反,京师之军足可控制外地驻军;反之,如京师之军叛乱,外地驻军也能抵挡住京师禁军。特别对出外戍边的禁军,还加发各种钱物,有的增加“月俸真”,有的按季加发艮鞋,天寒或给棉袄,有的另给“装钱”,让禁军俸禄从优,尽心保护君主。戍守部队,一般一二年换一次,至多不超过三年。每当戍卫回京,赵匡胤都亲自接见,并设备食物慰劳。为了防止禁军将领哗变,禁军出外作战,多临时指派将帅,以便割断“亲党胶固”的官兵关系。

赵匡胤在改革禁军,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开始制定统一中国的计划。他认真总结中国自安史之乱以来分裂200多年的历史教训,决心励精图治,用战争制止战争,用战争创造统一局面。中国南方当时有许多割据政权,如南平、武平、南唐、吴越、南汉,后蜀、漳泉等,北方还有北汉及契丹,这些政权各自为政,四分五裂,既严重地阻碍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威胁着刚刚站稳脚跟的宋王朝的安全。社会要发展,人民要统一,经济要繁荣,是民心所向。

二、先南后北

但是这统一大业,由谁来完成呢?就力量对比而言,宋和契丹最强,而宋与契丹相比,契丹不论在经济力量上,还是军事力量上都优于宋。契丹立国40余年,“城郭相望,田野益辟”,国土幅员广阔,加之契丹王悉心治理,境内人口增长,五谷丰登,远比深受五代战乱之害,元气未复的赵匡胤政权在经济力量上要强大得多。契丹拥有军队四五十万,擅长骑射,就军事力量而言,很容易在平原旷野作战中形成强大的突击力量,而宋建国时禁军不过20万,且以步兵为主,如双方在交界地带——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之中原旷野作战,契丹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兵种和质量上,都居于优势。

赵匡胤为了一举统一中国,审时度势,周密设计,广听众臣意见,以求选好战略突破口,认为正确的决策可以弥补条件的不足。早在宋建国之前,赵匡胤跟随周世宗征战时,就很佩服比部郎中王朴在《平边策》中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方针,“攻取之道,必先其之易者”,先并吞江南,再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后消灭北汉。可惜,周世宗没坚持采纳此方略,取得南唐国的江北之地后,便直指幽蓟,掉头北上,后因中途患病方才罢兵。赵匡胤即帝位后,王朴故去不能再得,但在制定统一战争的战略方针时,他却深受王朴战略思想的影响,只是心中总打消不了先攻北汉的念头。为了不使“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他多次召集众臣上殿共议进行统一战争的战略。

一天,赵匡胤召集文武百官议政。大家落座后,他首先问宰相魏仁浦:“朕欲出征太原(今属山西,北汉首府)怎么样?”“欲速不达。”魏仁浦不假思索地说。

赵匡胤又问武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州市)节度使张永德:“可有攻下汾州(指北汉)的计策?”张永德认为,经过认真的分析,后北汉兵力虽不多,但却精悍,加上北汉与契丹为邻,宋军如攻打北汉,为长远计,契丹定会尽力支援。只有每年破坏其农业生产,多出一些游兵,并设法离间其与契丹的关系,断其外援,然后再相机进兵。

赵匡胤听罢环视众臣,让大家奏谏。北汉虽离北宋首府开封较近,对宋威胁较大,但如若战端一起,北汉就会邀请契丹支援,因此百官们一个个争先恐后上奏说,宋军同时对付两国之兵,定会陷于困境。

善听群臣建议的赵匡胤,虽然觉得大家都言之成理,先攻北汉的想法开始动摇,但仍觉事关重大,有必要听取多方意见。

公元961年冬,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突然想起宋廷智囊人物赵普,便难以入睡,起身叫醒弟弟赵光义,踏着积雪,冒着严寒,向赵普相府走去。

夜深人静。不多时赵氏兄弟来到赵普的相府门前。赵普异常吃惊,但见皇帝伫立于风雪之中,连忙迎进相府,请赵匡胤、赵光义围炉坐下,接着,又让妻子和氏亲自把盏行酒。

酒行数巡,赵普问赵匡胤:“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赵匡胤诙谐地答:“我睡不着,想到一榻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见见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赵匡胤用试探的口吻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沉默了很长时间,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赵匡胤问赵普其中缘故,赵普认真地摇着头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赵匡胤哈哈大笑,忙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这样,赵匡胤终于定下“先南后北,先弱后强”的统一中国的战略方针。

赵匡胤群策群力,胸怀全局,在制定战略方针上有大局观,在制定战法时也能根据不同对手,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战法以巧妙的战术战胜对方。

公元962年四月,赵匡胤从禁军中选派了一批得力将领,率兵守卫北部边陲要点,使大军出征后,北方边境免受侵扰,在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原州(治所在今甘肃镇源)、灵武(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屯兵,以防备党项(即后来的西夏);在关南(时指高阳关,又名草桥关,今河北高阳县东),瀛洲(今河北河间)、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西南)、易州、棣州(今山东惠民一带)驻兵,以防备契丹:控制西山(今恒山),晋州(治所在山西临汾)、隰州(治所在今山西隰县)、昭义(治所在今山西长治),以防御北汉。

宋北面的防守力量调整和加强后,赵匡胤便回过头积极设法创造向南发兵的突破口,发动消灭南方各割据势力的战役。

北宋南面有两个小国,一个叫南平,居江汉一隅,另一个叫武平,割据湖南。两国相邻,东迄南唐,西至后蜀,南临南汉,南北接壤。

后周时,南唐灭楚,武平是楚将周行逢等人起兵击败南唐军后所建,管辖14个州,周行逢被封为武平节度使,周朝被宋朝取代后,赵匡胤又加封他为中书令。南平是后梁时高季兴所建,都府设江陵(今湖北江陵),管辖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归(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峡(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这三州的地界,因为实力弱小,只能四面称臣,靠赐予与商税生存。南平王高保融为求自保,在北宋建立时,“一岁之间三入贡”。不久高保融病死,其弟高保勖继位,被北宋封为南平节度使,对北宋更加恭谨。

九月,赵匡胤正在觅寻向南发兵的借口,突然武平王周行逢病死,其十一岁的幼子周保权继立。衡州(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市)刺史张文表听说后大怒,骂道:“我和行逢一起,由微贱起家的,怎能向这小儿称臣呢?”这时,周保权路过衡阳,派兵更戍永州(今湖南零陵)。这送到嘴边上的肉岂能不吃?张文表立即发兵吞并了这支队伍,并乘机发动兵变,攻占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矛头直逼武平首府郎州(今湖南常德)。武平政权一面平息叛乱,率兵进击张文表,一面派使臣向北宋和南平求援。赶巧南平王高保勖于十一月病死,其侄高继冲继立,内部倾轧,自顾不暇,没有力量派兵救援武平。

图谋南下的赵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丧乱迭生,认为消灭荆(南平)、湖(武平)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他令酒坊副使卢怀忠去南方,刺探“人情去就,山川向背”等情况,以避免劳师费时,实现首战告捷。卢怀忠速去速回,还报说:“高继冲的甲兵虽整,但控弦不过三万,虽然五谷丰登,但因为暴敛民不聊生。武平南通长沙,东拒建康,西迫巴蜀,北奉朝廷,看这种情势,盖日不暇,很容易就能攻下。”恰巧武平请援的使者也来到汴京,请求宋廷出兵救援。

赵匡胤闻报大喜,拍案而起,乘南平、武平混乱之机,采取一箭双雕的方针:先以借道为名,乘南平观望犹豫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兵临城下,兵不血刃地迫降高继冲,灭南平;武平失去了屏障,赵匡胤再乘其战降不定,缺乏抗击准备,以援救为名水陆并进,一举夺占武平都城郎州。宰相赵普听罢赵匡胤的决策,快活地说:“这是‘假途灭虢’之计,古人已经用过了,如今太祖借用,定会速速取胜。”

公元963年正月,赵匡胤一面答应出兵援助武平,一面遣使通报南平借道。与此同时,他还派水军三千助攻潭州,要求南干王高继冲配合宋军。

正月初七,宋军开始行动,赵匡胤命山南东道(治所襄州,今湖北襄阳)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安(州治在今湖北安陆)、复(州治在今湖北天门)等10州兵,借道南平向武平进军。

宋军浩浩荡荡向南平进发,南平王朝中立即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方以兵马副使李景威为首,引经据典,规劝高继冲,极力说这是“假途灭虢”的重演,春秋时晋国攻打虢国,向虞国借道,虞国答应了晋国的要求,结果晋国灭了虢国后,回师途中又灭了虞国。三国时刘备的军师诸葛亮用过,今朝宋军故伎重用,要借南平之道行灭武平之实,是好计策,但万万不能同意。为防不测,李景威还向高继冲请命,要求率军三千在荆门(今湖北荆门)据险设伏,攻其不备。一方则以节度判官孙东宪为首,认为宋军力量强大,大势所趋,抵抗无益,不如早降,免除战祸,进攻张文表如山压卵,平定武平,必危及南平。高继冲听罢双方论战,既不赞同李景威的看法,说此乃把宋估计得太坏,借道便是借道,堂堂的大宋王朝难道竟是尔等眼中的不义之师么?但也不赞同孙光宪等人早降的说法,觉得如宋军一旦背信弃义,南平兵甲虽少,但却精锐,物力丰厚,还是可以抵挡一阵子。高继冲对宋军抱有幻想,决定不作任何抵抗的准备,主战派李景威因设伏荆门的建议未被采纳,愤而自杀。

二月初,宋军进屯襄州,都监李处耘派人告知南平,要其给宋军准备给养。这时,高继冲由完全不信变为疑信参半,他开始怀疑宋军是否以借道为名吞并南平,于是用犒劳大军的名义为名,遣使探听宋军的真实意图。

二月初七,高继冲的使者与宋军在荆门相遇,宋军湖南道行营都部署慕容延钊假意殷勤招待,缠住使者,暗中则派都监李处耘率轻骑数千,乘夜倍道向江陵疾进。

宋军到来时,高继冲正静等使者回归,无奈只能匆匆出城迎接。李处耘告诉高继冲,慕容延钊一举占领江陵城内要地,率大军随后赶到,同时率轻骑迅速入城。高继冲见大势已去,只好举城投降,向慕容延钊交纳牌印,献上所辖3州17县领土。

宋军灭南平后,征调南军万余人,两军合兵,直向武平急进。这时,武平军队在杨师墦的指挥下,经奋力冲击,杀死叛将张文表,攻克潭州,平息了内乱,并遣使飞马告知宋廷不必派兵来援,宋军知报,依旧昼夜兼程直趋朗州(今湖南常德)。宋军进军情况传到武平王周这里,他非常恐慌,急召群臣谋议。观察判官李观象认为,张文表已死,宋师仍然急进,其目的显然是要夺取湖、湘之地,眼下朗州的敌兵很难抵挡,高继冲已束手听命,不如迎降。指挥使张崇富等反对投降,主张全力抵抗。宋将慕容延钊派阁门使丁德裕前往诱降,张崇富拒不接受,并派兵严守要隘,凿沉船只,伐树塞路,以阻宋军。宋太祖赵匡胤,派使臣到武平劝降,在张崇富等人的支持下,武平王高保权置之不理。于是,慕容延钊便决定分兵两路,水陆并进,武力强夺。水师在战桌都指挥使解晖和战桌都监武怀节指挥下,从江陵沿长江而下,东趋岳州(今湖南岳阳),陆路由李处耘率部先行,慕容延钊统大军继后,出澧州(今湖南澧县)直指朗州。

二月底,宋军水师与武平水师在三江口(今湖南岳北)展开激战,无数回合后,武平水师因军士怯战,指挥不力,被宋军大破。这场战役宋水师共歼武平军四千余人,俘虏黄从志等将校14人。

三月底,李处耘率领的宋军陆路一部在澧州南同武平军张崇富军遭遇,宋军先机攻击,武平军不支,张崇富率军向郎州溃逃,宋军俘获甚多。为了培养将士的决斗精神,使将士懂得当俘虏没有好下场的道理,残暴的李处耘,在武平军中选择几十个身体肥胖的俘虏,杀死后强迫左右将士啖食,同时还将一部分少壮俘虏,在脸上刺字后有意释放回郎州。俘虏们的遭遇在朗州辗转相传,很快引起全城骚动,朗州的兵士怕受屠宰或脸上刺字,有的成群结队,纵火焚城,有的抢掠民众,奔窜山谷。宋军趁机长驱直入,并在西山下擒杀了张崇富,一举攻占郎州。武平王周保权及其家属在战乱中被部将汪端拥着,躲进江南岸僧寺里,直至宋将田守奇前来搜捕,汪端才撇下周保权,率部分军民逃入山泽,继续抵抗,战至九月底,终因寡不敌众,被宋军擒拿杀死。武平全境均被平定,宋得14州、1监,66县,97388户。

一箭荆湖落,宋军的初战告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军。更重要的是赵匡胤的势力像楔子一样,插入长江以南,切断了后蜀和南唐两个大割据势力之间的联系,在战略地位上,为击灭后蜀,南汉,南唐,创造了有利条件。

军事的进攻伴随着政治的治理。宋灭南平、武平后,赵匡胤立即派出得力官吏,在两地进行管理,减免租税,恢复和发展生产。同时进行安抚,对周保权、高继冲及其家属分别授以高官,很快荆湖地区的局势就稳定了。

三、北宋伐后蜀

后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南方各国中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后唐末期由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孟知祥所建,管辖两川、汉中,共45个州,建都成都。国王孟昶生活堕落腐化,袭位后不理朝政,大臣王昭远把持国政,总揽内外兵柄。

赵匡胤“始谋伐蜀”,世人皆知。特别在扫平荆湖后,便将入蜀作战提上议事日程。

公元963年四月,赵匡胤即命张晖为凤州团练使兼西面行营巡检壕寨使,要其详细勘察川陕地形,了解山川险易,人心背向,为从陆路攻蜀做准备;同时,在开封城南朱明门外凿池引蔡水,造百艘楼船,为了配合陆路攻势,加紧选练水军。六月,赵匡胤命镇国节度使宋延渥训练由禁军子弟组建的水军--“水虎捷”军,准备走水路逆江入蜀。此外,他又令诸军练骑射,诸州造轻车,以供山地输送。万事齐备,只欠伐蜀的理由。

在北宋的威逼下,后蜀统治集团深感不安,人心惶惶,战降之声遍及朝野。宰相李吴向孟昶建议,向北宋纳贡,以求偏安自保。掌握朝府大权的知枢密院事王昭远,自以为读过几本兵书,觉得很了不起,则坚决反对,并要先发制人,给宋军一点厉害。盂昶昏庸淫逸,既不想坐以待毙,又不想当儿皇帝,自然很愿意严兵备战,于是听王昭远之言,抵抗宋军。后蜀确定拒宋方针后,迅速派兵东屯三峡,并在长江沿岸的涪(今四川涪陵)、泸(今四川泸州市)、戌(今四川宜宾市东)等州扩充水军,以为后援。同时,遣使出蜀赴北汉求援,与北汉联合攻宋。

公元964年十月,孟昶派大程官孙遇、军校赵彦韬等人做特使,带着“蜡丸帛书”偷越宋境,出使北汉,约其南下攻宋,并与蜀军约定出黄花(今陕西凤县东北)、子午谷(今陕西西安南),与北汉军夹击宋军,南北配合,夺取关中。

赵彦韬偷偷越过宋境,途径汴京时,看到宋区域国泰民安,政通人和,认为后蜀不如北宋,于是将“蜡丸帛书”献给赵匡胤,叛蜀投宋。

赵匡胤很是高兴,打开蜡丸,读罢帛书,觉得有了政治上的理由和确切的证据,讨伐后蜀就师出有名了,不禁大笑道:“我的西讨有了名义了。”笑罢,赵匡胤又问了赵彦韬一些有关后蜀的政治军事,山川民情。赵彦韬除如实作答外,还呈上后蜀的山川形势、戍守处所,道路远近和兵力分布图。原来后蜀君主孟昶腐化堕落,服用奢侈,甚至连使用的小便壶都装饰着七宝,情况与南平,武平一样。朝政由不识时务的王昭远把持,将校虽广,士卒虽众,但军心动摇,民心离散,所以成都街头传诵着朱长山的诗句:“烦暑郁蒸无处避,凉风清冷几时来”。赵匡胤善于捕捉政治风向,是个出色的军事家,听见这首诗,不禁自语:“我出兵伐蜀是得民心之举,为何不马上行动。”

十一月初二,赵匡胤令王全斌、崔彦进为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组成北路军,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令曹彬为都监,刘光义为副都部署,组成东路军,率步骑两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宋军直趋成都,分进合击。为了战则必胜,出兵前,赵匡胤在崇德殿设宴,给两路正,副部署和都监饯行,亲授阵图,指示方略:“凡是攻克了城寨,将器甲、蜀粮用钱帛的形式分给战士。我想要的是土地。”东路军途中要经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锁江浮梁(即浮桥),桥上蜀军,堵死了长江通道,两岸制夹江炮具,设敌棚三重。为使部队奇取浮桥,赵匡胤特给东路军将领刘光义指着地图面授机宜说:“从溯江到这里,切不可通过水军争胜,应当先派步骑突袭,等到他们稍微退却,仍然用战船攻击,就一定可以取胜了。”

蜀主孟昶得知宋师南来,就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李进为正、副招讨使。王、赵扼守广元、剑门等关隘率兵约三万自成都北行,韩、李率部数万驻守兴元(今陕西汉中),以为配合。王昭远出行,孟昶对他说:“北军是你招来的,应当勉力为朕立功!”

王昭远他连饮几杯酒后,便大夸海口说。“此行何止是能够攻克敌人?带领这二三万雕面恶小儿,夺取中原都易如反掌。”他自比诸葛亮复生,把杀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于是他手执铁如意,指挥军队,洋洋得意,跨马上路。

打发走王昭远,孟昶又命韩保正、李进率兵迅速驻守兴元(今陕西汉中)。孟昶,王昭远、韩保正等后蜀主战派,由于缺乏战略头脑,不懂得守险扼要,重点守备,保持机动兵力,寻讥歼敌,而是一味地顾及宋军的突然袭入。因此,撒大网式的布兵手段,致使在防御上很消极,北上的部队分兵立寨于米仓山、大小漫天寨;东进的部队沿长江分兵守备,兵力分散,战线太长。

十二月中旬,北路宋军旗开得胜,攻入蜀境,所向皆捷,连拔兴州(今陕西略阳)外围要点。十二月十九日,宋军乘胜攻击,再攻下兴州,夺得军粮40余万石,击败蜀军七千人。兴州刺史蓝思绾退至西县(今陕西勉县西),蜀将韩保正闻兴州已失,也退至西县,即放弃山南。

西县是入川的咽喉,控扼栈道的门户。蜀军从兴州溃退的兵士,加上蜀军招讨和韩保正撤至西县的人马,都集中于此。韩保正、蓝思绾为阻击宋军南进,决定合兵。但是,宋军在连续攻取20多个寨子后,其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突然改变战法,率先锋军直取西县城。韩保正急派兵数万依山背城,怯战不敢迎击,结阵自固。史延德与都监康延泽等部奋勇追击,经三泉(今陕西勉县西南约百里),抵达嘉川(今四川广元东北)。蜀将韩保正、李进被生俘,蜀军在宋军的冲击中落败溃逃。蜀军在溃退中烧了所有栈道,退保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北)。北路宋军都部署王全斌一面指挥部队赶修栈道,一面分兵绕道入蜀,会攻大漫天寨。

屯驻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的蜀军王昭远、赵崇韬部侦察得知宋军要攻大漫天寨,迅速分兵一部到大、小漫天寨(分别在利州城北30里、45里),立寨而守。利州形势险峻,群山环绕,位于嘉陵江东岸,内为入蜀的“咽喉要道”,因蜀军将栈道断绝,宋军被阻,进退维谷。北路宋军都部署王全斌为了会攻利州,率主力由嘉川东南的罗川小路迂回前进,副都部署崔彦进率余部,赶修栈道,经小漫天寨进击。数日后,崔彦进、王全斌在深度(大、小漫天寨之间的嘉陵江渡口)两部会师,并夺得桥梁。接着王全斌将所部分为三路夹击大漫天寨,蜀军集中精锐奋力抵抗,双方交战数回合,宋军胜,蜀军溃。宋军乘胜扩大战果,拔取蜀军各寨,俘蜀军守将义州刺史王审超,其监军赵崇渥慌乱中只身逃脱。蜀将赵崇韬,王昭远及三泉监军刘延祚引军迎战赵崇渥,双方交战三回合,蜀军不断后撤,连战连败,宋军不断追进,直追到利州以北。王昭远等见宋军神速,怕力敌不过,造成背水作战之势,于是弃城渡江,退保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撤退时烧断浮梁,以阻末军西进。十二月三十日,宋军未动干戈即进占利州,获军粮80万石。宋军远途征战“因粮于敌”,连得大批粮食,这就避免了远途转漕。

这个月,京城下了大雪,宋太祖赵匡胤在讲武殿设了毡帐,身穿紫貂,头戴裘帽巡视,对左右说:“我穿成这样这样,依然觉得寒冷,想想西征的将士们,在风雪中冲锋陷阵,他们该如何忍受!”说罢,立即派人赏赐王全斌,王全斌解下裘帽,拜谢赵匡胤赏赐,感动的流泪,兵士们知道了天子如此关怀他们,更加愿意听命于他,愈发振奋。

在北路宋军胜利进军之时,东路宋军也于十二月下旬攻入巫峡,连破数寨,歼蜀军水、步军一万两千余人,杀了守将南光海,抓获战桌都指挥使袁德弘,夺得战舰二百艘。东路宋军将领刘光义率军进抵距夔州镇江浮梁30里处,便遵照宋太祖赵匡胤“不要用水军取胜,先拍骑兵偷袭”的指令,舍舟登岸,击败两岸蜀军,夺得浮梁。接着,向白帝城(即夔州州治)西进兵“牵舟而上”,夔州是“巴蜀之咽吭”,地位十分重要。蜀宁江(治夔州)节度使高彦俦认为:“北军涉险远来,速战更加有利,应当加强防守等待他们。”但监军武守谦认为必须出击,敌至城下,不能避战。十二月二十六日,高彦俦不听从命令,武宁谦只好独自行动,率所部千余人出战,寡不敌众,大败而归。跟踪追击的宋军,突入城内,高彦俦身负重伤十多处,力战不胜,踉跄回家,愤愧不已,纵火自焚。宋军占领夔州,打开了由长江入蜀的大门。蜀主孟昶闻知如坐针毡,为保住江山社稷,他命太子玄喆为元帅,率兵万余自成都驰援剑门关。

剑门关距离现在的剑阁县城60里,位于后蜀北部的大剑山。这里峰峦起伏,峭壁连绵,两崖相嵌,隘路如门。关内幽深狭窄,宽约50米,峡长约500米,沟壑纵横,乱石林立;在此山中行走,广阔的青天变成一条线那么窄。两侧群峰矗立,绵延几十里,站在关口举目眺望,宛如一道铜墙铁壁。唐时,武则天在此设关,李白曾写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后蜀太子玄喆荒淫无度,从来不习武。公元965年正月,玄喆带着几十个伶人、成群姬妾,还有许多乐器出镇剑门关。这哪里像打仗?沿途的蜀人,都暗中嘲笑他。宋军进军迅猛,玄喆驰援缓慢,北路宋军已直趋剑门,自利州向前攻占益光(今四川昭化),这时玄喆率领的援军却还在途中。末将王全斌正寻找攻破剑门之策,俘虏牟进主动上前献计:“益光对江的东边,越过几座大山,有条小路叫来苏,蜀人在江的西边设置兵营,对岸有渡口,从这里出剑关南行二十里,到清强店,与大路相合。”接着,牟进又进言,很有把握地说大军走这条路,剑门之险自破。宋将康延泽听了牟进之言,向王全斌献策说,蜀军士气低落,数战数败,只要分兵一部走来苏小路,绕到剑门之南进军,急攻而下,突然出现其背后,剑门便会不攻自破。王全斌觉得康延泽言之有理,立即命令偏将史延德率兵一部出发去来苏来苏,自己带精锐兵士从正面进攻剑门。

守剑门的蜀军,正据险自傲,见宋军沿来苏小路而来,造浮桥渡江,赶忙弃寨而逃,史延德趁乱占据青疆。主帅王昭远听说宋军来攻,仅留了小部分人马坚守剑门,自己率大军退守汉源坡。宋军乘势前后夹击,迅速攻占剑门,并乘胜向汉源坡挺进。蜀将赵崇韬亲自迎战,积极布阵,而都统王昭远先是“据胡床(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不能起”,后是向东川逃跑怯战。宋军追击,王昭远自己逃到东川,在百姓仓舍里躲藏起来,喃喃自语,整天悲嗟流涕,不住地念叨罗隐诗句:“运去英雄不自由”。宋军杀蜀军万余人,占领剑州(今四川剑阁),俘获王昭远、赵崇韬,大败蜀军。

蜀太子玄喆自成都出发后途中“日夜嬉游,不恤军政”,直到听说剑门已失,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面无血色的仓皇逃回成都。蜀主叹曰:“我们父子用丰衣足食养了兵士四十年,遇到敌人却不为我向东放一箭,现在虽然想坚守,谁能为我去守呢”!

当北路宋军向剑门进军时,东路宋军沿江西上,两路宋军配合默契。蜀州守军万、忠、开、遂等慑于宋军兵威,纷纷迎降献城。正月初,两路宋军先后直趋成都城下,蜀主孟昶见大势已去,被迫向宋将王全斌投降。灭蜀战争结束。宋出师66天,歼蜀军10万,得州45、县198、户53万余。

宋太祖赵匡胤为笼络降将,封孟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并亲自宴请于大明殿,还赐袭衣、冠带等物。派参知政事吕余庆入成都主政,巩固统治,平息骚乱,减免蜀境税负。

四、平灭南汉

公元968年八月,宋军正在顺利进行南征作战,忽闻北汉主刘钧死去,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了内乱。赵匡胤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急功近利,在宋军灭蜀之后,立即命令伐蜀宋军转兵北上,向北汉发动第一次攻击。北汉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矛盾在大敌面前,有所缓解,加之契丹国恐唇亡齿寒,立即派兵南下支援,两军合兵,声势浩大。宋军统帅李继勋怯战,未战数合即主动退兵。赵匡胤见李继勋出师无功,不甘败北,于是在次年二月,亲自率军出战,对北汉发动第二次攻击,结果战至闰五月,除损兵折将外,仍一无所获。宋军因长途跋涉,马困兵乏,无奈只好罢兵退走。在两次攻打北汉的战争中,赵匡胤深刻体会到要么正确,要么错误,战略的选择只能是一个,不能有两个。知误即返,他立即回过头来又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征战,方才连战皆捷,使统一中国的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攻占后蜀、荆湖后,宋军财力、物力大为充实。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正确战略方针,兵锋所指就是南汉。

南汉是唐末刘隐所建,东临南唐、北依后蜀,西至少数民族的大理,南为汪洋涨海。南汉共传五帝,每代君主都暴政,他们大造离宫别苑,派兵入海,抢掠商人财物,到刘鋹继位时已养了近2万名宦官。南汉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残杀,国事由宦官袭澄枢、陈延寿,才人卢琼仙等专权,刘鋹天天和宫人波斯女嬉戏,实行烧煮、剥剔、刀山、剑树等酷刑,或强迫“罪人”和虎象决斗,残暴地迫害百姓。民众心生怨言,已有反心。而刘鋹并没有看到这种危机,相反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贪财的奢望越来越高。宋灭蜀后,南汉失去屏障,但刘鋹仍临危不察,继续与宋廷抗街,骚扰宋境。

路途劳顿的宋军去南汉并非易事。因此,善于使力量对比有利于己的赵匡胤,在发兵之前,首先采取了分化瓦解,先易后难,逐个击破的具体策略。南唐国国力较盛,是南汉的东邻,于是赵匡胤用“羁縻”手段,先稳住南唐及与南汉相毗邻的国家,有的争取同盟,有的争取中立。南唐的杜著、薛良给赵匡胤献“平南策”,赵匡胤为显示他无意惊动江南,立即斩了杜著。南唐王李琼死去,赵匡胤答应追尊帝号为“文孝皇帝”。南唐的小朝廷,对宋畏服,经常遣使向宋廷纳贡修好。因此,赵匡胤为免动刀兵,在向南汉发兵之前,两次要南唐主李煜致书南汉主刘鋹,劝其交出以前从楚国手里夺去的湖南14州,臣服于宋。南唐主李煜不悟唇亡齿寒的道理,连连写信规劝南汉主刘鋹,要其认清形势,归顺于宋。

公元969年六月,赵匡胤一边向南汉劝降的同时,一边命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作进攻南汉的物资准备。南汉主刘鋹自恃国力雄厚,不仅不听李煜相劝,反而派兵攻掠宋的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

公元970年九月,因劝降不成,赵匡胤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诸军都部署,郎州团练使尹崇珂为副都部署,道州刺史王继勋为行营马军都监,共率潭、郎(今湖南常德)等10州兵,由潭州出发,越过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骑田岭,大庾岭,向贺州进军,以诱歼南汉军之战法,主部突入,稳定翼侧,东击兴王府。

南汉主刘鋹虽跃跃欲试,图谋扩张,但因长期以来宦官专权,朝政残暴,绝大部分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虽说有军队近20万,数量不少,但因骁勇不力,安逸怯战,没有得力将领统帅,因此无法统筹和管理,虽说也有防务,但武器、城池、装备、战舰等破旧不堪,甚至“兵不识旗鼓”。

公元970年九月中旬,讨伐南汉战役展开,宋军首先采取长驱直入、围点打援的战法,攻拔冯秉,越过荫洁岭,占领白霞,兵锋直指贺州。守贺州的南汉刺史陈守忠,派人告急。刘鋹命龚澄枢赶往贺州,宣慰前方将士。听说龚澄枢前来,穷苦劳碌,久戍边境的贺州兵士,都希望予以赏赐,以解燃眉之急。不料,龚澄枢两手空空,只能开空头支票。兵士悲观失望,不肯效力,白白送死。宋军前锋进抵芳林,龚澄枢闻风胆战心惊,悄悄弄得一条小船只身逃回兴王府。

宋军一路顺畅即至贺州城下,势如破竹,刘鋹听报,赶紧让大将伍彦柔率大军溯郁江、贺水西上,北援贺州。九月十五日,宋军包围贺州,同时分兵一部沿贺水南下。途中,宋将潘美获悉南汉伍彦柔率援军即至,遂率军主动后撤20里,在南乡设三重伏兵以待。九月二十日,南汉主将伍彦柔率部夜泊南乡。翌晨,伍彦柔舍舟登岸,率部向贺州开进时,突然杀声震天,宋军伏兵四起,汉军措手不及,顿时大乱。宋军乘势冲杀,汉军兵士十之七八被歼,伍彦柔也被俘杀。

驻贺州汉军,得知援兵失败,虽十分惊恐,但仍不肯投降。宋军转运使王明,向统帅潘美建议,“应当快速出击,如果援兵到了,他们就又有了机会,我师老矣。”潘美还在迟疑时王明却披起战袍,带领押送辎重的数千丁夫和百余兵士,带着铲土工具,把壕堑填埋后,直抵城门之下。城上汉军以为宋军数千来攻,自觉孤城难守,无奈打开城门,降宋。

宋军攻占贺州后,因为担心在富、桂、昭和东面的韶、英、连、雄等州有南汉驻军从两翼侧击,对宋军产生威胁,赵匡胤以声东击西的战法,命潘美率宋军主力西上打击南汉军。潘美奉命亲督战舰,扬言宋军要沿贺水顺流东下,直取兴王府。汉主刘鋹不知是计,赶忙起用被解职多年的宿将潘崇彻,加封其为内太师,马步军都统等官职,率兵五万进贺州江口堵截。这时,潘崇彻是南汉唯一尚存的能征善战的老将军,所率之军战斗力亦较强。但因之前他被刘鋹无故解除兵权多年,对他深为不满,进驻贺江口后,观望不前,便拥兵自保。潘美见南汉军逗留不进,遂挥师转锋,西攻昭,桂、连诸州,以巩固自己的翼侧。十月,宋军攻破开建寨,杀数千人,生擒汉将靳晖。昭州刺史田行稠、桂州刺史李承进闻得宋军攻击,弃城逃走,宋军占领昭、桂二州。十一月,宋军在向西攻战中突然转兵向东,攻占连州。南汉驻连州招讨使卢收毫无防备,赶忙率兵退保清远(今广东清远)。南汉主刘鋹以为既然宋军目的已达,南汉从楚国手中所得的湖南14州已被宋军夺占,“不复南也”,因此,放松守备。宋军达到诱敌目的后,乘虚东进,直逼韶州城。

韶州,位于溱水上游和溪水的汇流处,在大庾岭之口,是攻取广州的北大门。韶州危急,刘鋹醒悟,急忙遣都统李承渥率领10多万大军进保韶州,屯兵于韶州城东南3里的莲花峰下。李承我去善于用象阵,在军中设置象兵,每象载10余人,战时列于阵前,手执武器,以壮军威。两军在莲花峰下交战时,李承渥首先以象阵向宋军发起进攻。岂知,象能冲乱敌阵,也能冲乱本阵。潘美为破象阵,就在排列阵前组织军中强弓劲弩射手。待李承渥的象军靠近,一声号令,众箭齐发,大象负伤受惊,掉转头来,纵横奔闯,冲乱了汉军阵势。宋军乘机进攻,汉军大部被歼。李承渥为保性命,随着残部逃走。

韶州陷落、李承渥失败,消息一出南汉举国震惊,刘鋹不得不作好保卫兴王府的准备。他一面调兵遣将,一面挖掘东濠,以求固守。然而,偌大一个南汉国,却因统治者长期以来多听谗言,把能征善战的大将一一诛死,此时竟然找不到一个得力的统军将领。这时刘鋹身边的宦官刘鸾真推荐他的养子郭崇岳,刘鋹急于用人,也不问是否胜任,便授郭崇岳为招讨使,与大将植廷晓率兵六万,驻屯马迳(今广州北,亦名席帽山、马鞍山),列栅扎寨,抗拒宋军,守卫兴王府。

公元971年正月,宋军为了给直驱兴王府创造条件,解除侧后的威胁,率领大军连连攻下英州、雄州。屯驻贺江口的汉军潘崇彻,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宋军解除翼侧威胁后,从韶州南下,所向无敌,很快进抵泷头(今广东英德南),逼近兴王府。

情况异常险恶,南汉王朝受到威胁,为保住社稷,慌忙遣使向宋军求和,请求停止进军。出征前,赵匡胤交代宋军统帅潘美遵照依旧继续进击,只战、守、降、死、亡(走),拒绝南汉的请和。泷头以南,山水交错,地形险恶,适合设伏。为保证行军安全,潘美把南汉使者挟持军中,作为人质,率军疾进,并于二十八日顺利渡过险地到达马迳,屯兵双女山(亦名凤山),与汉军叫阵。

汉军部属多为韶、英等州溃兵败将,统帅郭崇岳本非将才,士气低迷。宋军游骑几度挑战,郭崇岳怕歼,仍是列栅而守,坚壁不出。

南汉主刘鋹因请和不成,恐为宋军所俘,不得已将金银珠宝、妃嫔内宠一齐装在10多只大船上,准备远逃海外,继续过快活日子。船只还没出发,宦官乐范就勾结一千多名卫兵将船只盗走。刘鋹无奈,遣使向宋军投降。

乞降的使者被宋军送到汴京,迟迟不归,刘鋹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遂命郭崇岳等严兵戒备,接着又命弟弟刘保兴增援督战,在二月初一率所部进至马迳,与宋军决一死战。

宋军是胜利之师,出兵以来连战皆捷,越战越勇,而此时的汉军虽仍有10万之众,但将帅无能,士气低落,不堪一击。

二月初四,宋军进攻马迳。汉将植廷晓对郭崇岳说:“宋军席卷而来,他们的精锐我们无法阻挡,我们人数虽多,但都身负重伤,如今即使不主动主机,也会坐以待毙。”领前锋据水而阵,令崇嶽殿后,防宋军背后冲击,植廷晓力战不胜而死。交战后,刘保兴、郭崇岳立即奔回营栅。宋统帅潘美与随军转运使王明计议:汉军将侧竹木编成栅,若用篝火焚烧,必会扰乱汉军的阵营,再左右夹击,是万全之。”

这天晚上,宋军调集数千民夫,各持两个火炬,接近南汉军营,万火齐发,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烧得汉军狼狈逃窜。宋军这时进攻,乘机杀死汉军几万人,慌乱中刘保兴逃进兴王府,郭崇岳死在战乱之中。

刘鋹知报,万分焦急,宦官龚澄枢等献计说:“北军攻来是想要我们国家的珍宝,现在将它们焚烧干净,使这里变为一座空城,北军必不会驻扎很久,也就回去了。”刘鋹采纳,立即下令焚烧宫殿府库,南汉几十年剥削来的民脂民膏,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二月初五,宋军攻进兴王府。刘鋹无计可施,只好出降。此后,宋军出兵镇压各地土豪叛乱,以兴王府为基地,征战5个多月后,宋得60州,214县,170263户,岭南平定。

宋得南汉后,赵匡胤为安定南汉人心,封刘鋹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并命潘美、尹祟珂主持广州(宋占兴王府后改称广州)政务,下令废除酷刑重赋。

五、平南唐

南唐是南方割据势力中比较强大的国家之一,由十国中吴将李升所建,占据江淮。李升之子李璟在位期间时,东灭闽,西吞楚,辖地36州,后来周世宗柴荣把李璟打败,夺取了江北之地,李璟被去掉帝号,奉表称臣,从此一蹶不振。李煜即位后,酷爱诗文,迷恋声色,笃信佛教,所任官员多为文士,国势衰弱,后周改宋后,李煜又对宋称臣纳贡,卑躬屈节,摇尾乞怜,想用软的一套保持割据地位。

宋灭南汉后,南唐失去了长江天险,在战略上处于宋的三面包围之中。为解除燃眉之急,保住自己的国土,李煜一方面派人到开封,拜见赵匡胤表示臣服,提出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另一方面暗地募兵备战,并接受其门下侍郎陈乔、右内史舍人张泊的献策,采取坚壁宋师的坚守防御战略,旷日持久地消耗、疲惫宋军。李煜把兵力部署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各要点,重点则屯驻于湖口,金陵和润州。同时,李煜还企图联络吴越,共同抗宋,他派使臣送信给吴越王钱俶,现身说法劝告吴越王:“今日将我除掉,明日怎么还会留着你呢?”

吴越王钱俶因先得到赵匡胤授予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称号,接着又收到赵匡胤赐赠的战马、羊只及骆驼,自觉宋廷与吴越通好,不会谋求吴越领地。他不仅拒绝南唐联合抗宋的提议,还充当打手,为宋军攻击南唐。

南唐是江南实力较强的政权,又一向对宋恭谨,所以赵匡胤对南唐采取的行动比较谨慎。宋消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之前,怕树敌太多,对南唐采取安抚政策:迫谥李煜之父为帝,拨粮救济南唐灾荒,斩杀叛唐降宋的将领等,笼络和稳定南唐。宋灭南汉后,赵匡胤便紧锣密鼓,从各方面积极做军事进攻的准备。公元972年二月,宋将初到汴梁将南唐使者李从善扣留,又给南唐施压,闰二月,又用离间计使李煜毒杀了很有名望的南唐南都留守兼侍中林仁肇。这年冬至次年春,赵匡胤先后任命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兼任淮南、湖南岭南和荆南、剑南水陆转运使,又专门设置川蜀水陆转运计度使,进行大举用兵前的物资运输准备。三月,宋派遣使者与辽修好,停止双方的军事冲突;四月,以重修天下图经为名,派使索取了南唐19州形势图,掌握其屯戍、交通,户口情况。公元974年七月,宋采纳江南人樊若水的建议,在荆湖造巨舰战船数千艘,以备渡江时架设浮桥,用于水战。八月,宋军将下江南,赵匡胤告知吴越王钱俶:“要训练兵甲,江南倔强不入朝,我将发兵讨伐他。元帅当助我,不要被别人迷惑,我要是不存在了,你也无法安宁了。”九月,命潘美为都监,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桌(战船)都部署,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分赴荆南江陵等地,熟悉战地,待命出击,率兵10万,进行适应训练。

赵匡胤曾跟随周世宗柴荣征南唐,早有深刻教训,他知道江南多为水乡湖网地带,想要打则必胜,水军的质量,数量便是首要的条件。为不蹈覆辙,他在灭后蜀后便运用其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加紧进行水军建设。

军事准备就绪,赵匡胤为了“出师有名”,三次命令南唐主李煜入朝议事,南唐王李煜知道是计,便以染病为由予以拒绝。最初宋通过南唐遣使李从善劝诱,之后又派梁迥为使到南唐相邀,最后一次是派李穆出使。李穆到了南唐,公然胁迫李煜入朝,在大肆夸耀了一番北宋实力后,放言若不从命将会引起后患。李煜哀求说:“过去侍奉大国小心谨慎,这是希望受到周全的恩德,现在见迫如此,只有拼死罢了”。

李煜不肯入朝,赵匡胤便以“倔强不朝”为借口,于公元974年九月,命令曹彬,潘美率水、步、骑军10万,发兵攻唐。赵匡胤临行前亲自面示出征将领曹彬:“南方的事,就交给你了,切记不要暴略生民,要广立威信,使他们自己归顺,无须着急去攻击。”

攻南唐的部署和意图是:主攻方向在和州与采石之间,以曹彬、潘美率兵为主力,强渡长江进围金陵;西路为牵制,东路为助攻。

十月,曹彬、潘美统率的水、步、骑军,开始进攻。曹彬率荆湖水军自荆南顺流而下,直取池州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部集结于和州,准备自和州与采石间渡江。两军会合,进围金陵。赵匡胤为造成南唐东面威胁,还命吴越王钱恨为升州东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统从东面攻取常州,率吴越军5万配合自汴水而下的京师水军夺取润州,之后合攻金陵。此外,以宋黄州刺史王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桌都部署,率西路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江西的唐军。

十月十八日,曹彬自荆南出发,率荆湖水军,携带舰船预作浮桥,顺流东下沿长江靠北岸一侧进军。南岸唐军各屯戍部队,以为宋军是沿自家岸边一侧巡逻,不仅不加防范,而且还以牛酒犒劳宋军,从而使宋军得以顺利通过南唐屯兵10万的要地湖口。

十月二十四日,宋军突然渡过长江,袭占峡口寨,随之水陆并进,直趋池州。看到迎面扑来的宋军,池州守将戈彦如梦初醒,他知道此刻御敌已晚,只好率兵弃城逃走,宋军占领池州。

宋军占领池州后,要继续东下,急需在石牌口架浮桥,输送大军和粮秣过江。此时,不受南唐重用的江南人樊若水来到宋帐献策。原来,樊若水早在宋军进攻之前,常以钓鱼为由,对江南进行了几十次的测量,得出当地长江深度和宽度的精确数据。樊若水提出的在长江架设浮桥的建议宋军采纳了,大船互相排列起来,在长江上成功地架起了古往今来第一座浮桥。宋军顺利过江后,连克铜陵、芜湖、当涂,进攻采石。采石与和州隔江相对,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闰十月二十三日,曹彬击败唐军2万余,夺占了采石,俘虏马步军副都部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等一千余人。

十一月中旬,宋军将预制的浮桥从石牌口移至采石,三日架起,潘美率步、骑军由江北经浮桥过江。当宋军在采石架设浮桥的消息传入南唐朝廷中,南唐主李煜、大臣张洎等听罢摇头,讥笑宋军在长江上架桥是儿戏。迎击宋军只派镇海节度使郑彦华和都虞侯杜真,分别率领水、步军务万人去采石。

进至辨石,郑彦华、杜真与刚越过浮桥的宋军相遇,双方在此展开了争战,交战数合,南唐军且因兵力不足,仓促迎战,不敌蜂拥而至的宋军,只好边战边退。宋将曹彬仗着人多势众,先击败郑彦华的水军,又登岸击败杜真的步军。随之,曹彬、潘美率部乘胜追击,一连攻下金陵西南的新林寨、新林港口和白鹭州,攻占金陵以南的溧水作战中,全歼南唐军都统李雄部万余人。

公元975年正月十七日,宋军开始进攻金陵。南唐水陆军10万余,前依秦淮河,背靠金陵城,列阵以待。为了不失战机,潘美不待渡河船只备齐,便下令步骑涉水进攻,大败唐军。同时,曹彬命都指挥使李汉琼焚烧南唐军水寨,利用火攻歼灭南唐军数万,使宋军直逼金陵城下。接着,宋军又攻克金陵外关城。驻守金陵的南唐军多次组织反攻,均被宋军击败。宋军在金陵城郊三面扎营,至此形成了对金陵的包围态势。

宋军主力连战皆捷,王明部及沿江各部队从西面发起进攻,先后击败了鄂州、武昌,池州、宣州及袁州的南唐军。吴越军也迅速从攻击南唐军,向东面攻克常州、江阴,并在润州会师,与宋军一起合围金陵。

金陵,北据大江,南连重岭,龙盘虎踞,形势险要。自宋唐开战以来,南唐军以为城高池深,于是坚壁固守,想要疲惫宋军。但南唐主李煜自己匿居后苑,索性将政事交给陈乔,张洎,把国家大事抛在脑后,置若罔闻,整日与和尚道士们诵经讲易,以致金陵被围数月,战事频繁不已,人喊马叫,竞全然不知。

五月的一天,李煜忽然兴起,率身边仕宦,登城巡视,看见城外尽是宋军营寨,方才大为惊恐,忙遣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和道士周惟简,先后到开封进见赵匡胤。

徐铉见赵匡胤,质问:“李煜没有罪,陛下师出无名!”赵匡胤看了看徐铉未答。徐铉以为赵匡胤没有理由作答,便接着说;“李煜在小国事奉宋这个大国,就像儿子事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何要讨伐?”徐铉出言不逊,赵匡胤见此以守为攻地答:“你说父子可以分成两家么?”徐铉、周惟简无法反驳,只得快快返回南唐。

一个月后,徐铉、周惟简又一次来见赵匡胤,谈了许多宋不该攻南唐的理由,并进行了反复辩论,以求宋军罢兵言和。赵匡胤说:“李煜倔强不入朝,我要发兵讨他。”徐铉争辩说:“李煜事大的礼数不周,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希望缓兵,保全全城性命。”

赵匡胤越听越不耐烦,于是用手按剑厉声大喝:“不须多说了,江南也有罪吗?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徐铉听罢,惶恐退去,不敢作声。

南唐主李煜眼见缓师不成,只好孤注一掷,与宋军决一死战。于是,他一面诛杀了主降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一面令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湖口10万守军东下赴援,命侍卫都虞侯刘澄去润州加强金陵东面的防御。朱令赟奉命东下过程中,因受宋军王明部牵制,行动迟缓。刘澄率部进至润州,见宋军势大,不久便投降了。

金陵即将被攻陷,局势危在旦夕,南唐主李煜六神无主。宋太祖赵匡胤乘机采取迫降手段,命曹彬等暂缓攻城,把留京的南唐使者李煜之弟李从善遣回,劝说哥哥投降。听了李从善的说辞后,门下侍郎陈乔、右内舍人张洎两个执掌政事的人对李煜说,金陵固若金汤,宋军远途作战,如久攻不下,自会不战而退,因此坚决反对。李煜本打算出降,但认为两人战局分析也觉得有理,又拒绝了赵匡胤的劝降。不过,在军事上,李煜这时唯一的希望便是率重兵的南唐将领朱令赟来援。

十月,朱令赟缚大木筏,乘载可容千人的大战舰顺江东下,在李煜多次飞书敦促下,摆脱宋军王明部的牵制,率水、步军号称15万人,企图破毁采石浮桥,截断宋军退路,以援救金陵。宋军王明所部驻屯独树口,见南唐救兵赶到,立即派飞骑奏报宋太祖赵匡胤,请求赶造战船300艘,以作应急准备。赵匡胤说:“这不是应急之策,令扩的援兵赶到,金陵之围便有被解除的危险。”他令人在独树口至州浦间竖立许多长木,作为疑兵。朱令赟来援,时值冬初,长江水浅,舰筏过大,不能并进,唐军行动缓慢。待朱令赟部接近独树口时,望见许多帆樯,误认为宋军置大量舰船拦截,迟迟不敢前进。曹彬见朱令赟中计,又令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刘遇增援王明。

十月二十一日,进至皖口时朱令赟率部与刘遇,王明相遇。情况危急,南风阵起,朱令赟即以火攻宋军,烈火借着风势能熊扑向宋军。刘遇,王明部不支,正欲逃命,不料风向突变,南风变成北风,火焰反而扑向南唐军船舰。宋军乘势猛攻,朱令赟见大势已去,投火而死,战棹都虞侯王晖被俘,南唐援军被歼。

宋军乘势围攻金陵,外援断绝,金陵孤危,这样的局势拖了一年。宋将曹彬为实现赵匡胤的意图,仍不急攻,再三致书劝降李煜,但均被拒绝。曹彬最后发出警告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定会破城,最好早做准备”。李煜只能答应儿子仲寓入朝,但是大臣们却以为城防巩固,哪有克日攻破之理?因此极力反对双方交涉间,时间已到了二十五日,距破城只有两天了。为避免破城时抢劫杀降引起反抗,赵匡胤速派使者转告曹彬攻下城后,不要伤害城中的人,如果依然反抗,也不要加害李煜一门”。于是曹彬佯装生病,并乘将士们到曹彬的帐前问候的时机机对他们说要治自己的病,只要严明战场纪律,不妄杀一人就行,兵士们便一致赞同,并焚香发誓,曹彬高兴,方才“病愈”。

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被宋军攻破,李煜投降。为安抚降臣与百姓,赵匡胤封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并调粮数十万石赈济满城饥民。同时,他又命李煜手书命令南唐驻各地军队缴械,唯江州(今江西九江)军校胡则与牙将宋德明杀了主降的刺史,据城固守,坚持5个月,终被宋军曹翰部消灭。至此,宋得3军、19州、180县、65万余户,战争结束。

赵匡胤灭南唐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也是北宋统一南方的最后一战。宋军在这次作战中,从东、北、西三面对南唐实施分进合击,五路出师,水路并进。其所以获得成功,一是对渡江作战有充分准备,二是主攻方向选择得当。

同类推荐
  • 大齐雄风

    大齐雄风

    重回战国,协助齐国共创霸业,收服燕赵。智取天下
  • 我在修仙界里做掌门

    我在修仙界里做掌门

    一个穿越者来到了一个的修仙界中成为一派掌门的故事。非系统
  •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下)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下)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金陵桂枝香

    金陵桂枝香

    魂穿古代,世家豪强的三国乱世,却不是熟知的那段历史。赵衍原本只想做个过客,奈何生来就在权力的漩涡中。
  • 三国幼麟传

    三国幼麟传

    汉建安二十四年:时值刘玄德进位汉中王,五虎新封,谋主同堂;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毕露锋芒。放眼看,正是烈火烹油,匡扶在望。可曾料,曹孟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孙仲谋踏江西来,誓欲席卷荆襄!祸福自古相依,兴衰岂曰无凭?各路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凭谁能,试手补天裂,延汉昌?惊蛰润物,无声听雷。且看穿越后的天水少年姜伯约,负幼麟之名,内修甲兵,外和诸戎,率领季汉新五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蜀汉向,姜维)
热门推荐
  • 异界天机之默守天荒

    异界天机之默守天荒

    天地初开纷乱,异界四分五裂,诸天神魔混战千古。群魔啸日,万兽盘踞,亿万大陆狼烟四起,没落的神宙,无力的常人又该何去何从?混沌与洪荒更替,太古纪元的神秘传承,来自天荒的召唤。看小小少年如何转涅槃,度轮回,磨灭千古;如何剑斩苍天,封神御仙。
  • 魅医小毒妃

    魅医小毒妃

    寂王顾城心里有个白月光,谁也不知道她是谁,天离国的女子伤透了心。某天看到寂王怀里有个女人,看到她的真面目后……天离国的女人:虽然她长得的确很漂亮,但她就是个软弱无能的花瓶!魅族:谁敢说我们媚主是花瓶?寂王:谁说她是花瓶,她有寂王妃这一个身份就够了!……
  • 文摘小说精品-花季卷

    文摘小说精品-花季卷

    这是一本集子,里面收录了国内外一些作家的短文,通过这一个个短小的文章,将读者带入到他们花季的时代,在优美的文字里面,去感受他们在花季的情感以及生活。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书籍!
  • 龙族长子在凡界

    龙族长子在凡界

    龙族长子龙战天,在庆功宴时,因调戏圣女凤灵儿被其宗主一脚踹下神界。龙战天开始重返神界之路,比血脉不好意思,我龙族血脉,比势力不好意思,神界龙族势力大不大,比功法,神界功法应有俱全……
  • 双世王妃一世王

    双世王妃一世王

    她,娱乐圈菜鸟演员白瑶儿一次天象异变让她穿越千年来到一个未知的朝代――南魏,她醒来那一刻竟然成了翎王的王妃,她刚开始以为是在拍戏,但是种种迹象不像拍戏,她最后确认自己穿越了,成了翎王妃之后,不仅受到贵妃(亲姐)的刁难与恨意,并且惹了皇帝与太后要杀她,她纵然有错,但她有一个宠妻的夫君――翎王,翎王是先帝嫡子,因前朝变故成了当朝翎王,他对皇帝不屑很久了,终于在乾文十二年爆发了,那一年白瑶儿在太后宫中找到多年的秘密,让翎王从此变了面,一心复仇,终于翎王兵变夺了皇位杀了太后,幽禁废帝和贵妃,翎王顺利夺回帝位,几年后废帝与贵妃不知为何出来害新帝和帝后,被皇帝杀死,数年后翎王病逝,白瑶儿也随着去了,当白瑶儿再次醒来时,躺在医院,她又穿越回来了,经过穿越她奋发图强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当红女星。
  • 宠偕

    宠偕

    这部小说讲了一群人在权利的圈子里兜兜转转,最终,两败俱伤
  • 无双斗神

    无双斗神

    天下若有神,我必斗之!
  • 豪门影后之总裁非她不可

    豪门影后之总裁非她不可

    十八线抛外的女星是如何爬上影后拿下一手遮天的总裁的……
  • 具象天装

    具象天装

    这是一个乱世,是弱者的坟墓,强者的天堂。
  • 门中求

    门中求

    她问:“门前你看到什么?”他答:“山河拱手,只为卿倾城一笑。”它问:“门内你看到什么?”他答:“一斛浊酒,只为陈万年佳酿。”他问:“门后你看到什么?”他答:“破门而后立,欲达求门境,掌万物之门。”...梁潇衍: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名字...他的出现,颠覆了一个时代。为何他的离开,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PS:我的沉沦是大家最大的遗憾,喜欢的话,欢迎大家阅读、收藏,顺便投个推荐票,大恩不言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