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255300000001

第1章 才华横溢的诗人 坚贞不屈的战士(译者序)

在德语近代文学史上,海涅堪称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诗歌、游记和散文的创作,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他论著,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尽管兼擅散文、游记和评论文章的写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出身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里。父亲萨姆孙·海涅经营呢绒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母亲贝蒂·海涅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生性贤淑,富有教养,喜好文艺。在母亲的影响下,诗人早早地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十五岁还在念中学时就写了第一首诗。可是他却不得不遵从父命走上经商的道路,十八岁时去法兰克福的一家银行当见习生,第二年又转到他叔父所罗门·海涅在汉堡开的银行里继续实习。在富有的叔父家中,海涅不仅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屈辱府邸》一诗便反映他当时的经历),更饱受恋爱和失恋的痛苦折磨,因为他竟不顾门第悬殊,痴心地爱上了堂妹阿玛莉——一位他在诗里形容的“笑脸迎人,心存诡诈”的娇小姐。

1819年秋,因为前一年在叔父资助下兴办的哈利·海涅纺织品公司经营失败,在汉堡做呢绒生意的父亲也破了产,年轻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经商的兴趣和勇气,遂接受叔父的建议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准备将来做一名律师。然而从小爱好文艺的他无心研究法学,却常去听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的文学课。

施莱格尔是德国浪漫派的杰出理论家、语言学家和莎士比亚翻译家,海涅视他为自己“伟大的导师”,早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他的鼓励和指导。除此而外,从浪漫派诗人阿尔尼姆和勃伦塔诺整理出版的德国民歌集《男童的奇异号角》中,从乌兰特和威廉·米勒等浪漫派诗人的作品中,年轻的诗人也获得了不少启迪,汲取了很多营养。同时,他崇拜歌德,并遵照“导师”施莱格尔的建议老老实实地读了歌德的作品。还有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也被他引为知己;他不只把拜伦的诗歌翻译成德文,还模仿拜伦的衣着、风度,创作上也受到了拜伦的影响,以致在19世纪20年代一度被称作“德国的拜伦”。这就难怪海涅的早期诗歌创作显示出不少浪漫派的特征,如常常描写梦境,喜欢以民间传说为题材,格调大多接近民歌等等。不过也仅此而已。因为他本身并不属于这个当时在德国已经逐渐过时的文学流派。后来,1846年,在为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所作的序里,海涅总结自己与浪漫派的关系道:“……我曾在浪漫派中度过我的最愉快的青年时代,最后却把我的老师痛击了一顿……”因为他在1833年写成的《论浪漫派》中,已对这个包括自己“导师”施莱格尔在内的派别做了严厉的批评。

1820年秋天,海涅转学到了哥廷根大学。跟在波恩时一样,他无心学业,却常参加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后因与一个同学决斗受到停学处分,不得已于第二年再转到柏林大学。在柏林期间,海涅不但有机会听黑格尔讲课,了解了当时哲学所关注的所有问题,对辩证法有了初步的掌握,还经常出入当地的一些文学沙龙,结识了法恩哈根·封·恩泽夫妇以及沙米索、福凯等不少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大大地开阔了眼界,为日后成为一个思想深邃、敏捷的评论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他还参加犹太人社团的文化和政治活动,表现出了对社会正义事业以及犹太人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1824年,诗人重返哥廷根大学,坚持学习到第二年大学毕业,并于7月20日获得法学博士的学位。在此之前不到一个月,他已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成了一名路得派的新教徒。

在个人生活方面,由于初恋情人阿玛莉在1821年8月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地主,诗人遭受了巨大的心灵创痛。而在一年多以后的1823年5月,他在汉堡又邂逅阿玛莉的妹妹特莱萨,再次坠入爱河。经受了恋爱和失恋的痛苦,这样一些不幸的经历,都明显地反映在了他早年的抒情诗中。

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见识的提高,海涅的文学创作也开始走向成熟,不但题材和体裁变得丰富多彩了,思想也更加深刻。特别是1824年,他从大学城哥廷根出发往东北行,徒步漫游了哈尔茨山及其周围地区,一路上尽情浏览自然风光,细心观察世态民情,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哈尔茨山游记》,为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随后的四五年里,他又写了大量的游记和散文作品。

在19世纪20年代,海涅事实上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游记的写作上,因为在他看来,那搜集了他早年那些优美而感伤的爱情诗的《诗歌集》,只是一条“无害的商船”,而从《哈尔茨山游记》开始的游记作品,却是一艘艘装备着许多门大炮的“战舰”(见1827年10月30日致摩西·摩色尔的信)。无论是在旅居北海之滨的诺德尼岛时,或是在畅游南方文明古国意大利的途中,他都专注而细心地建造这样的“炮舰”。

随着收有《哈尔茨山游记》的《游记》(1826)第一卷和《诗歌集》(1827)等重要作品的相继问世,年轻的海涅已成为闻名全德乃至整个欧洲的诗人和游记散文家。

海涅生活在一个欧洲社会急剧动荡,新兴的进步力量与腐朽的反动势力殊死搏斗的时代。童年,在故乡杜塞尔多夫,他经历了拿破仑军队占领时期实行的一系列进步改革;作为犹太人,他深深体会到了平等、自由之可贵——他十八岁时在法兰克福所目睹的犹太同胞的悲惨处境,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素性敏感的诗人来说,生而为犹太人犹如一种宿命的不幸,简直就像一种先天埋藏在血液里的可怕“病毒”,一种无法治愈的“痼疾”(见《汉堡的新以色列医院》),因此给他一生的思想和创作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有的作品,如《巴哈拉赫的法学教师》,则直接地描写了自己受压迫的犹太同胞的苦难。正因此,对于他所崇仰的解放者拿破仑的失败和欧洲大陆上随之出现的反动复辟,诗人的感受尤为痛彻;而在相比之下又特别黑暗、落后的德国,情况更令诗人触目惊心。写作于1826年的散文集《思想——勒格朗记》,则集中反映了海涅这一时期的思想感情,明白地表达了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继承人和化身拿破仑的钦仰和感怀之情。这样的明显带有革命倾向的感情,在他的《两个掷弹兵》和《鼓手长》等不少诗歌中,也有流露和宣示。海涅特殊的出身和经历,注定了他终将成为一名战士和革命者。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正在赫郭兰岛休养的海涅无比欢欣鼓舞,浑身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忍不住唱出了那首以“我是剑,我是火焰”开头和结尾的、充满战斗豪情的昂扬《颂歌》,渴望着去“投入新的战斗”。然而,诗人生活的德国在封建专制的重轭下仍如死水一潭,令人感到窒息。因为这个原因,加上他先后在汉堡、柏林和慕尼黑等地谋取律师和教授职位均告失败——主要因为他是犹太人而遭到反动教会人士的排斥——诗人遂于第二年的5月干脆移居到了巴黎。

在巴黎这个革命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会,海涅结识了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和乔治·桑等法国大作家,以及肖邦、李斯特、柏辽兹等其他国家的音乐家和艺术家,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文艺聚会,观看演出和参观美术展览,过着紧张而充实的生活,眼界进一步地开阔了,思想进一步地活跃起来。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他虽也继续进行诗歌创作,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用于为德国国内的报刊撰写通讯和时事评论,及时又如实地报道法国和巴黎的各方面情况,想让法兰西革命的灿烂阳光去驱散笼罩着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帝国的浓重黑暗,让资产阶级进步意识形态的熏风去冲淡弥漫在那儿的陈腐之气,于是产生了《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画家》《论法国戏剧》以及《路台齐亚》等一大批报道和文论。与此同时,他也向法国读者介绍德国的宗教、历史、文化、哲学以及社会政治现状,写成了《论浪漫派》《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等重要论著,帮助法国人民对德国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海涅便开始了他写作生涯更紧密地联系现实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除去时评和文论,海涅还发表了小说《施纳波勒沃普斯基回忆录》《佛罗伦萨之夜》和《巴哈拉赫的法学教师》。只可惜这些作品全都是一些片断,而诗歌创作也几乎陷于停顿。这大概是因为时事过于动荡,诗人已无法静下心来从事纯文学的创作,拿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弗朗茨·梅林的话来说就是:“海涅在三十年代极其严肃地对待他的‘使徒的职责’和‘护民官’的任务,因而他的诗歌创作就退居相当次要的地位了。”[1]这意味着,海涅把自己革命战士的职责看得比他诗人的成就和荣誉还重。然而也多亏如此,他才得以充分展示在游记作品里已初露锋芒的社会观察家和批评家的才华,让后世能一睹其博大深邃的思想和英勇善战、坚强不屈的战士的风采。

1844年,海涅在巴黎遇见马克思,与这位比自己年轻的革命家及其周围的同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受到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影响。这一年11月,诗人在流亡十三年后第一次短时间回祖国探望母亲,心情异常激动,以致一到边界心脏就“跳动得更加强烈,泪水也开始往下滴”。待到发现德国封建、落后的状况依旧,诗人更加悲愤难抑,于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写成了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在诗里,他不仅痛斥和鞭挞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而且发出了“要在大地上建立起天上的王国”的号召。这部作品与合在一起出版的《新诗集》,也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时评和文论一样,都具有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有力针砭时弊和富有革命精神的特点。也就难怪恩格斯会兴奋地宣告“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海因里希·海涅也参加了我们的队伍”[2],公开承认了他乃是一名革命战士。

进入19世纪40年代,特别是在成功写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后,海涅的诗歌之泉在干涸了近十年后又迅速而激越地流淌、喷涌起来,从而开始了他文学生涯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写了大量如投枪匕首般锋利尖锐的时事诗,如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等,对各式各样的反动势力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也就是说,与早年的抒情诗相比,诗人这时的作品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抒发个人喜怒哀乐的低吟浅唱,而成了战场上震撼心魄的鼓角和呐喊。可惜的是,在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之后,整个欧洲都掀起了革命高潮之际,海涅的诗歌创作又中断了一两年。原因是诗人在年前罹患脊髓痨,到1848年已经卧床不起,正苦苦地与死亡进行着抗争。

进入19世纪50年代以后海涅的病情稍有缓和,在创作时事诗的同时,也写了不少音调沉郁、愤世嫉俗的抒情诗,哀叹自身不幸的命运和遭遇。他身为犹太人而倾向进步和革命,因而长期受到德国政府的迫害。自1835年起,他的作品就列入了德国官方的查禁名单,且高居榜首,新作更难在国内出版,稿费来源几近枯竭。与此同时,叔父所罗门·海涅对他的接济也早已断绝,在流亡中的诗人经济因此十分拮据,不得已便领取了法国政府发给的救济金。这事在1848年被国内的论敌知道了,海涅因此遭到恶毒攻击,再加上生活艰苦辛劳等原因,致使他患的脊髓痨进一步恶化。1851年,在妻子玛蒂尔德的陪同下,海涅好不容易支撑着病体,最后一次外出参观了罗浮宫博物馆,从此以后便长年地痛苦挣扎在他所谓的“床褥墓穴”中。可是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像一位临死仍坚持战斗的战士一样坚持写作,直至1856年2月17日与世长辞。他在逝世前一年为自己的散文集《路台齐亚》法文版撰写的那篇序言,表明这位战士诗人至死不悔,始终忠于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理想。

海涅享年五十八岁,比起那些与他差不多同时代而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作家如棱茨、荷尔德林、比希纳以及拜伦和裴多菲来,可谓长寿。但是他并不幸福,因为不只出身微贱,而且一生颠沛流离,最后竟至客死他乡,虽然他爱法国和巴黎甚于自己的德意志祖国。根据诗人的遗愿,他死后安葬在了巴黎著名的蒙马特公墓。不过,诗人又可以说非常幸福,因为在后世德国乃至全世界读者的心中,他无疑已用既丰富多彩又才华横溢的作品,为自己竖立起了一座高大、宏伟和不朽的纪念碑。

海涅的出身、经历、交往和思想发展,都很自然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反映在了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诗歌中。我们眼前这个集子选收了他各个时期的抒情诗代表作,并按年代加以编排,可以讲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诗人生活际遇和思想发展的全貌。也就是说,在这个集子里,我们几乎能够看见“整个儿的海涅”。

海涅的诗歌创作包括抒情诗、时事诗、叙事诗以及长诗等样式或品种,可谓丰富多彩;其中尤其是抒情诗,无论立意、运思,还是语言风格,都有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纵观整个德语诗歌史,海涅可称是继歌德之后最杰出的歌者。在世界诗坛上,海涅的成就和影响足以与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大家媲美。他的多半以爱情为题材的抒情诗,由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等各国大作曲家谱写成的歌曲多达三千首以上,数量甚至超过了被他和拜伦尊为“诗坛君王”的歌德,堪称世界第一。其中如《罗蕾莱》《你好像一朵鲜花》《北方有一棵松树》《乘着歌声的翅膀》《我曾在梦中哭泣》等等,更是受到各国作曲家的青睐,被反复谱曲,少的就有六七十次,最多的《你好像一朵鲜花》竟达到一百六十次以上,恐怕也已算得上世界之最。所有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还有许多类似的优美动人的抒情诗,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特别是受到正处于青春期的烦恼苦闷中的年轻人和漂泊异乡的游子们的喜爱。记得多年前,在笔者就读的南京大学德文专业,《心,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和《你好像一朵鲜花》这样的诗篇,便曾被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在男女同学中间相互赠送。如前一首仅短短八行:

心,我的心,你不要忧郁,

快接受命运的安排,

寒冬从你那儿夺走的一切,

新春将重新给你带来。

为你留下的如此之多,

世界仍然这般美丽!

一切一切,只要你喜欢,

我的心,你都可以去爱!

想当年,不幸是既烦恼苦闷又漂泊异乡的穷小子的我,确实从一位同窗抄送给我的这首小诗中获得了不小的慰藉,不,岂止慰藉,简直是生活的勇气。

上述大多写成于早期和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抒情诗,以及部分50年代产生的哀叹自身命运的诗,固然都情真意切,音韵优美,感人肺腑,然而常常却不免情调缠绵、忧伤、凄切。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海涅在革命的三四十年代所写的大量所谓时事诗,以及产生于1825、1826年这两年的韵海诗。

最著名的时事诗如《颂歌》《教义》《倾向》《等着吧》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等,都以音调铿锵、气势豪迈而深受读者喜爱,因此成为诗歌朗诵会的保留节目。其实,这些所谓时事诗同样是优秀的抒情诗,只不过它们所抒发的已不限于个人一己的喜怒哀乐,而是从对时代和大众的深切关怀中所迸发出来的革命豪情,因而也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和巨大深刻的社会意义,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它们是战斗的呐喊,冲锋的号角,所谓时事诗应该说也就是时代的诗,因为它们是战士海涅在那革命的年月发出来的时代最强音。

至于那两组韵海诗,同样不仅写出了大海的宽广浩渺、粗犷豪迈、澎湃汹涌和变化无常,也就是说并非自然景物的纯客观描绘,而都是诗人借景抒怀,与其抒情诗的不同只在于表现得含蓄一些罢了。很显然,它们虽同为抒情诗,所表现的感情却各式各样,手法也有相应的变化。例如《表白》《舟中夜曲》和《海中幻影》这三首诗都涉及爱情这同一主题,然而我们读后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其中特别是《表白》,比起海涅早年那些多少有点轻佻的情诗来,更具有大得多的震撼力。

20世纪以来,经过鲁迅、郭沫若、段可情、冯至、林林以及其他一些前辈作家和翻译家的译介,海涅已成为我国广大读者所十分熟悉和热爱的一位外国诗人。在重新选译他的抒情诗和时事诗的过程中,笔者从前辈特别是本人的业师冯至教授的旧译学习了不少东西,目的是使这新译更加完善,更具可读性,更加上口和富有诗味。

综上所述,海涅从十五岁写第一首诗开始,直至逝世前两周吟成绝笔诗《受难之花》,几乎与诗歌一生相伴,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几乎成了他的全部生命。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年,他“囿于温柔的羁绊”,抒写的主要是自己个人对于堂妹阿玛莉和特莱赛的恋慕之情和失恋的痛苦。此外,他也创作了一组气魄宏大的咏海诗,并在另外一些诗中,表达了对法国大革命的同情,对德国社会现实的愤懑和不满。海涅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其中的爱情诗,大多充满郁闷和哀愁,但却哀而不怨,甚至时时叫人觉得风趣而俏皮,整个风格既清新、柔美、飘逸,又单纯、质朴、自然、热烈,富于民歌的韵致。郭沫若在1920年出版的《三叶集》中对海涅的诗十分欣赏,称它“丽而不雄”,应该讲用来评价海涅的早年诗歌创作是很恰当的。这一时期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为:《罗蕾莱》《北方有一棵松树》和《你好像一朵鲜花》等。

二,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海涅迅速“投身时代的伟大战斗行列”,诗歌创作遂进入成熟的中期。在19世纪40年代欧洲普遍高涨的革命形势激励鼓舞下,在马克思的影响帮助下,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光辉顶点。这时,他诗中的玫瑰与夜莺已经被剑和火焰代替,诗人充分显示了自己“打雷的本领”。在各个阶段,海涅创作了不少政治时事诗,其中不乏雄浑豪放之作,喇叭和大炮之声时时可闻。在这个阶段,他写成了《颂歌》《教义》《倾向》《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以及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富于战斗精神的诗篇,其中特别是《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1844),更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

受到大革命的失败和自身

三,1845年特别是1848年以后,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影响,海涅的诗歌创作由斗志昂扬、激情奔放的中期,转入了低沉悲壮的晚期。读着他那些怀念故土、慨叹人生、愤世嫉俗的篇章,我们仿佛看见诗人辗转反侧在“床褥墓穴”中,咬紧牙关,忍受着难以名状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与敌人和命运,与酿成这命运的社会进行着顽强的、最后的抗争。他这个时期的作品虽难免带有失望彷徨的情绪,格调也倾向凄恻哀婉,但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乐天的战斗精神,风格仍然是那样自然、单纯、诚挚,字里行间还不时透出机智和幽默。像《现在往哪里去》《决死的哨兵》和《遗嘱》等作品,都很好表现了诗人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战士情怀。

在此不妨强调一下,这贯穿于海涅整个创作中的机智和幽默情趣,应该说是使他区别于其他所有抒情诗人的一个最为突出的天赋特征。正是它,显露出了海涅作为一位目光犀利的思想家的本色,使他的诗内涵更加深沉丰富,更加耐人寻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这种幽默情趣,或表现为对不幸际遇的自我解嘲,或表现为对朋辈的友好调侃,或表现为对敌人的尖刻讽刺……这种幽默情趣,从本质上讲,乃是海涅积极乐观的天性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反映,乃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坚贞不屈的战士海涅区别于其他杰出诗人的主要风格特征和辨识标志。

同类推荐
  • 在云端·人生况味寄书衣

    在云端·人生况味寄书衣

    本书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字,弥漫着乡愁的韵味,这是文人们记忆中的故土、记忆中的乡村,乡村里的那些人和发生过的故事,都是远在海角天边的游子们无法割舍掉的情愫。去国怀乡之人,往往尺素相报。以文字形式传递心中的情怀,正是人间之美最好的表现形式。
  •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由蔡国黄编著。苏轼(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他对各种文艺形式都有深透的理解和领悟,在他的诗文和尺牍中有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精辟论述。《东坡谈艺录》择其要者摘录300余条,分为文论、诗词论、绘画论、书法论、音乐论、作家论、杂论等七类,并汇集诸多学者解读的心得,写成简要明白的注释,便于广大读者特别是文艺爱好者阅读鉴赏。苏东坡论艺见解之高,在于他敢于对前贤成就和流行观念的驳正。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依据事实与情理,检验其是否能够成立;倘有抵迕不合,必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 红楼梦的物质与非物质

    红楼梦的物质与非物质

    从对日常生活的物质感觉开始,渐渐走向情感、走向思想、走向心灵,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物走向人,走向人的想象,从对《红楼梦》的解读走向对解读的再解读。就像《红楼梦》曾有的一个书名《石头记》告诉我们的,从最物质、最质实的一块顽石,变成一块散发出灵光的宝玉。
  • 母爱无疆

    母爱无疆

    这是一本感人肺腑的经典作品集,每一篇文章都渗透了真情实感,具有永恒的感人力量。这些源自生活的真实细节,将母爱的博大深厚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爱,而母爱是最基本也是最永恒的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再美丽的言语,再动人的故事,也无法完全形容母爱。
  • 张洁研究资料

    张洁研究资料

    《张洁研究资料》是《中国新时期作家研究资料汇编》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图书主编为中国最权威文学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从1976年至今对作家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成果中,遴选出能够代表各个阶段研究水准的论文近四十篇,从不同角度解读张洁及其文学创作活动。
热门推荐
  • 影帝他又撩又甜

    影帝他又撩又甜

    苏酒一直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每个人生来都有感情,可苏酒,哪怕是天塌了,她也不会漏出半分的慌乱。男朋友出轨,对象还是自己闺蜜,得知这个消息后,她的心里没有半分波动,甚至想开口祝福。别人都以为她疯了,只有她自己知道,恐怕在没什么可以撩动她的心了一次机会,让她得以重生,命运之神眷顾她,在蝴蝶效应的影响下,她结识了一个男人,一个让她心动的男人。愿以我心再难动,谁知只是未逢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姻缘山

    姻缘山

    【现代穿越言情】家族世代经营的一份神秘职业终结在猝死的奶奶手中后,陆心俞按照奶奶遗愿,带着一样具有神秘力量的东西前往高原古镇迦绒,尘封已久的往事随着她的旅程被再次揭开……名门隐婚,疯狂报复,畅销作家,她都是主角。情深不寿,职业高手,深情暗涌,是他的标签。在迦绒,他意外邂逅“爱已做完,珍重不见”的她,二人各自隐藏身份,不做不相识,殊途同归的彼此就此结下一段奇缘。姻缘山下,她问他:跟我求婚,别以为死过几次的人就不在乎那个了,快!他答她:要我求婚,难道你的猪脑子忘了,我跟人求婚的话就会死掉吗,笨!咫尺之爱,远若天涯……时光与命运都不容逆转。
  • 流年记错爱

    流年记错爱

    叶菲与男友刘飞在大学时因苏冉的介入分手,从此结识个性叛逆又嚣张的苏冉。大学毕业后,面对社会的压力选择辞职的叶菲,同时被父母扫地出门。搬家后苏冉爱上了一个不应该去爱的人,这让叶菲开始审视自己的爱情,终于明白时间能够改变一个人。错爱,只是在不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错爱也许凄美,懂得放手,才有邂逅另一份幸福的机会……小说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80年代后的年轻人生活方式。以另外一种角度,透析了现代人聪明但又迷惘、理智但又冲动的个性。
  • 我的真名我的永生

    我的真名我的永生

    若有人问我,所为何求,我便昭告天下众生,“待到摘得长生果,咏我真名得永生!”
  • 道门奇侠

    道门奇侠

    以道术闯江湖凭意境悟轮回品生离尝死别遨五国游天下
  • 腹黑大神:萌妻养成记

    腹黑大神:萌妻养成记

    叶凉笙崇拜很久的游戏中的大神竟然就是那个凭自己颜值、人气、成绩来打压她的同桌:苏景辰,她居然最后一个知道!最悲催的不是这,而是她发现苏景辰好像在追自己,他到底是何居心?!天若有情天亦老,你若想追我便跑。三十六计,先跑再说!但俗话好:男追女,隔个妈;女追男,隔层纱。当大神把未来丈母娘都搞定了,小白你还跑的出大神的五指山么?!
  • 书剑情缘

    书剑情缘

    “就如那许仙所言,三千弱水,我只取饮一瓢!管它千百轮回苦,若得之一心,就使不享那荣华富贵,仙福永寿又是如何!?”“许仙??那是何人??咳咳!且不说这些,你真的要和这只狐妖在一起?任凭天地伐怒,誓不悔悟?”仙居侧后,芙蓉泪眼婆娑,相望无语,她的痴情郎啊!喜欢的终究只是那一只小小狐妖,而不是她,可是她舍不得,就如那凡间女子所言,认定了他,见识了他,想到了他,她芙蓉仙子,已经不在是之前那个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小小花仙了.....
  • 安津

    安津

    徽州少年,安津,新安江的孩子。他来自一个剃头匠家庭,从小讲话声音就小,嗓子发不出一点普通的高音。乡下的童年单纯又单调,伴他成长的是爷爷的家教,学校的训导,还有那个爱闹爱笑的姑妈家的表姐玉菇。年少时的一切,虽然细小,但都是美好的,更何况那些躲在心里不能说的小秘密;直到生活慢慢引导他认识真实的世界。年少的冲动和执着,安津走出青水镇,冥冥中结识了城市中心露天理发的老爷爷,引出一段个人成长与突破的旅程。个体的声音本就很小,尽管他天赋惊人,但生活不仅仅只是工作。香芹的点拨与帮助,一峰的排挤与讽刺,阿秋的从热心到倾心,让他尝遍了冷热酸甜。年轻代表缺乏经验,和年龄无关。孤立无援的他,急于寻求情感的安慰……
  • 读《止学》学生活

    读《止学》学生活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