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62000000003

第3章 政体第二

原文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好。’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用这样的木头做弓箭,弓即使很结实,射出的箭都不会直,所以我说它们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过战争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内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让他们坐下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的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

原文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中书省发布的诏敕,意见大不相同,或者有些错误没有指出纠正。原本设置中书、门下两省,是想让他们互相监督,以免出现错误。如果他们各执己见,即使意见互相抵触,有所争执,也是正常的,因为这些都属于公事。如果有人回避矛盾,徇私舞弊,相互顾及颜面,认为不是涉及政局的事,就左右逢源,自作主张,任意施行,这是错误的。这样,要是我们碍于一个官员的情面,就可能给百姓带来很大的危害。这实际上是亡国的行为,大臣们必须特别防范才是。隋代的时候,朝廷内外的官吏施政不一,埋下了隋朝灭亡的祸根。当时执行政令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去深思这样做的危害,都认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当面阿谀奉承,背后恶语伤人,成为社会风气。后来叛乱发生,国家灭亡,家庭破败,虽然有人侥幸逃过一死,免受刑律的处罚,但最终还是身败名裂,臭名远扬。众位爱卿,你们应该摒弃私心,一心为公,刚正不阿,凡事都要互相协作,共同努力。不要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却钩心斗角,矛盾重重。”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说:“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国家,多半不如古代,不知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都崇尚清静无为,以老百姓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却只知道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懂得儒学的饱学之士。汉代的宰相没有谁不精通一种经书,朝廷上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都引经据典,参照经书来决定。于是,人人懂得礼教,国家太平安定。但是,近代却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施用刑律来治理国家,从而导致儒术受到破坏,古代淳朴的民风也荡然无存。”唐太宗听后深有同感。从此以后,官员中既有学问又懂得治国之道的,大都受到提拔,并被委以重任。

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朝廷设置的中书、门下二省,均为机要部门,应选拔人才担任官职,他们的任务和作用其实是很重大的。我下达的诏书和命令如果不正确,他们必须大胆地指出来。然而近来我却发现他们只会唯命是从,顺水推舟,没有一个人敢直言进谏,朝廷的官员,怎么能够有这样唯唯诺诺的作风呢?如果一个官吏只知道发布诏书,抄抄写写,那这样的工作谁不会做?何必千辛万苦选拔官员,委以重任呢?从今以后,上传下达的诏书如果不妥当,官吏必须直接指出来,不能因为害怕冒犯了我的权威,心里明白却沉默不言、假装糊涂。”

原文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大臣萧瑀:“隋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萧瑀答道:“他是一个勤于政务、遵从礼仪、很有自制力的帝王。每次上朝处理政务都要忙到日落西山,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要与他一起坐谈国事。晚上让守夜的士兵传递食物就餐。他虽然算不上仁义开明,却也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唐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虽然性格谨慎周密,但内心并不能明察秋毫。心里不能明察秋毫就容易犯错误,即使小心谨慎也容易疑心重重。他本来是靠欺骗前朝皇帝的遗孤寡妇,夺取别人的江山登上皇位的,总是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他不肯相信手下的每个官员,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断决定,劳神费力、辛苦异常不说,最终却事与愿违,事情并不是都处理得合情合理。朝中的大臣虽然知道这点,却不敢指出来。丞相以下的官吏,处理政务都只是应付了事。我不能像隋文帝那样治理江山。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千头万绪又变化多端,我怎能一人定夺?只有将政务交给百官商议,由宰相筹划,事情才会稳当,才可以奏请皇上,下令天下执行。只靠一个人日理万机、殚精竭虑是不行的。如果一天处理十件政事,有五件不合理,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何况还有更差的呢?而日积月累、长此以往,错误必然很多,国家不灭亡才怪!何不广泛地任用贤良的人才,皇帝只需在朝廷密切关注政事,严肃法纪,这样,谁还敢胡作非为呢?”唐太宗于是下令,凡是诏策有失误的地方,官吏必须上奏指出,不能只按照圣旨上的意思办事,必须尽到一个做臣子的职责。

原文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

译文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大臣说:“治国和养病没有差别。即使病人觉得痊愈了,还应该继续加以调养,如果疏忽大意就会旧病复发,进而导致死亡。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天下稍稍安定的时候,君王尤其要兢兢业业,如果骄奢放纵,必然导致国家衰败甚至灭亡。现在天下的安危,同我密切相关,所以我必须慎之又慎,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不敢懈怠。然而,政务的好坏,还有赖于诸位大臣。既然国家的安危都维系在我们君臣身上,我们就应该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政事如果有失误,你们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说出来,不必隐瞒。如果我们君臣之间互相猜疑,不能够肝胆相照,那么对国家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徵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看古代的君王,治国有兴有衰,就像每天有白天和黑夜一样。这都是因为他们不广开言路,所以不知道政务的好坏,以致造成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进谏,邪恶谄媚的人不可一世,因为君主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所以导致国家灭亡。我身居宫中,天下的事不可能全都知道,所以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诸位就是我的眼睛和耳朵。不要以为天下太平无事,就不再用心操劳国事。让人敬爱的不只是君主,让人畏惧的也不只是百姓。所谓天子,应该是这样的人:治国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人们才推举他为君王;治国昏庸无能,民生凋敝,人们就会抛弃他,不再拥戴他,这真是让人畏惧啊。”魏徵回答道:“自古以来,丢失江山的国君,都是因为身处安定的环境中而忘记了忧患,身处太平之世而忘记了祸乱,所以,统治不会长久。现在陛下坐拥天下,朝廷内外太平祥和,此时您还能够时时留心治国的道理,常常有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国家一定会长治久安。我又听古话说:‘国君,就像船一样;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让船浮在水上,也能够使船沉到水底。’陛下能看出百姓在兴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古代圣哲的思想简直一模一样。”

原文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君臣之义,得不尽忠匡救乎?朕尝读书,见桀杀关龙逢,汉诛晁错,未尝不废书叹息。公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朕比来临朝断决,亦有乖于律令者。公等以为小事,遂不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率土苍生,罕闻嗟痛。公等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朕为公等思龙逢、晁错之诛,君臣保全,岂不美哉!”

译文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周围的臣子说:“古人说:‘国家危险却不知道扶助,社稷颠覆却不知道搀扶,还用得着这样的宰相吗?’君臣之间正常的关系,大臣怎能不尽心尽力纠偏补过呢?我以往读书的时候,读到夏桀错杀关龙逢、汉景帝错杀晁错的时候,都放下书卷深感痛惜。你们如果能够正直坦诚地批评规劝我,这对于我们打理好国家的统治和教化大有好处。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因为你们冲撞了我和违抗了圣旨,而对你们恣意惩罚、批评。我近来上朝处理事务的时候,也违背过国家律令,你们却把这些过错当成小事,所以不坚持大胆地批评。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小事而引起,小事要是不处理好,最后演变成大事就无法补救了。一个国家的灭亡,无一不是由这些小事引起的。隋炀帝凶残暴虐,最后死于一般人的手中,但普天之下,却没有听到过为此悲痛惋惜的声音。你们为我思考隋朝灭亡的教训,我为你们思考龙逢、晁错被错杀所造成的损失,这样,君臣之间互相保全,不是很好吗?”

原文

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魏徵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因曰:“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化。”徵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太宗曰:“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徵曰:“此据常人,不在圣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以为然。封德彝等对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说,恐败乱国家。”徵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既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阙破灭,因谓群臣曰:“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勍敌,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徵之力也。”顾谓徵曰:“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译文

贞观七年,唐太宗与秘书监魏徵讨论自古以来理政的得失,于是说:“现在正值天下大乱后不久,不可以马上实行礼教治国。”魏徵回答:“我不同意皇上的这个观点。一般而言,人处于危难困窘之时,就担心死亡;担心死亡,就会思考礼教之法;思考礼教之法,就容易被教化。所以,大乱之后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就像饥饿的人急于吃东西一样。”唐太宗说:“仁义的君主总是在治理国家百年之后,才考虑用礼教去教化凶残的人,废除杀人的刑法,实行仁政。大乱之后就实行王道,这不是为达目的而鲁莽行事吗?”魏徵说:“对于普通人是这样,对于圣哲却不同。如果是圣哲治理国家,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人民积极响应,有条不紊、不急不躁而很快就能收到成效,一个月就可以稳定局势,这不算太难,三年治理成功就算是晚的了。”唐太宗认为有道理。大臣封德彝却说:“尧舜禹之后,人心渐渐阴险狡诈,所以秦朝重用刑罚,汉代实行霸道,都是想实行礼教而未能实现,难道有谁不愿意实行礼教吗?如果像魏徵所说的那样去做,恐怕会天下大乱。”魏徵说:“三皇五帝的时候,不容易施行教化。三皇五帝只好实施他们的政策。这是因为当时的情况所致。翻看史书,就可以知道。古时候黄帝和蚩尤大战七十多回,天下混乱不堪,黄帝得胜后不久,天下又恢复了太平。九黎反叛,华夏大乱,颛顼前去征伐,平定动乱之后,百姓又很快复归宁静。夏桀暴虐,商汤讨伐,国家也是秩序井然。商纣无道,周武王讨伐,成王继承王位,又使国泰民安。如果说人心越来越阴险狡诈,不再淳朴,那么到了现在人不都成为鬼怪,再也不可以教化了吗?”一席话说得封德彝哑口无言,无法对答,但他仍然不同意魏徵的观点。唐太宗勤于政务,几年之内,天下富庶安宁,连一直与唐朝抗衡的突厥都被打败了。唐太宗于是对大臣们说:“贞观初年,大家对如何治理国家意见不一,很多人认为当时不可以实行王道仁政,只有魏徵劝我实行王道。我听取了他的意见,没过几年,就天下太平,外族臣服。突厥自古以来就是汉族政权的强敌,现在他们的酋长和带刀侍卫都来归顺,部落成员都接受了汉族的文化,穿上了汉族人的服饰。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政绩,都是魏徵的功劳。”说到这里,唐太宗回过头来对魏徵说:“玉虽然美好,如果存在于乱石之中,不经过能工巧匠的琢磨,它跟石头是没有差别的。如果遇到了高超的工匠,那么它就可能成为万世之宝。我虽然没有什么美好的品质,但多亏你的启发劝诫,你不厌其烦地规劝我做仁义之君,开导我以德治国,使我能够取得这样的政绩,你真是一个能工巧匠啊。”

原文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魏徵对曰:“尧、舜在上,百姓亦云‘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含哺鼓腹,而云‘帝何力于其间矣’。今陛下如此含养,百姓可谓日用而不知。”又奏称:“晋文公出田,逐兽于砀,入大泽,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渔者,文公谓曰:‘我,若君也,道将安出?我且厚赐若。’渔者曰:‘臣愿有献。’文公曰:‘出泽而受之。’于是送出泽。文公曰:‘今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愿受之。’渔者曰:‘鸿鹄保河海,厌而徙之小泽,则有矰丸之忧。鼋鼍保深渊,厌而出之浅渚,必有钓射之忧。今君出兽砀,入至此,何行之太远也?’文公曰:‘善哉!’谓从者记渔者名。渔者曰:‘君何以名?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君不尊天,不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海,外失礼于诸侯,内逆民心,一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遂辞不受。”太宗曰:“卿言是也。”

译文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隋朝的时候,老百姓即使拥有财物,但怎能保得住呢?自从我得到天下以来,一心一意地体恤百姓,没有什么差役摊派,每个人都能维持生计,守住自己的钱财,这些都是我赐予他们的。要是我不停地加收各种赋税,即使多次赏赐资助他们,也不如不这样做。”魏徵听了,回答说:“尧、舜在世的时候,百姓会对尧或舜说:‘我靠种庄稼获得食物,打井取得泉水。’百姓们丰衣足食,自在快乐,尚可能对尧、舜说:‘你对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现在陛下如此关爱百姓,百姓可能觉得这只是满足了日常所需而不知道您的关爱。”魏徵觉得这些话说得还不透彻、清楚,还不足以让唐太宗明白其中的道理,便又向唐太宗上奏道:“晋文公出去打猎,在砀山这个地方追赶野兽,进入了一片大的沼泽,迷失了道路,不知道该从哪儿走出去。不久发现了一个打鱼人,晋文公对打鱼人说:‘我是你的国君,这路该从哪里出去?如果你告诉我,我会重重赏赐你。’打鱼的人说:‘我有些建议想提。’晋文公说:‘走出这片沼泽再说吧。’于是打鱼的人将他送出了沼泽。晋文公说:‘你想对我提什么建议?现在说吧,我愿意听。’打鱼的人回答:‘鸿鹄要是生活在汹涌澎湃的大河海洋之上,就能保全性命;如果厌倦了而迁徙到小河周围,就会受到猎人弓箭的袭击。龟鳖只要生活在深水中,就能安然无恙;如果待腻了而跑到浅水滩,必然会受到打鱼人的威胁。现在你在砀山追捕野兽,一直追赶到了这个地方,是不是走得太远了呢?’晋文公听了,大声赞叹:‘太好了!’便命令随行的人记下打鱼人的姓名。打鱼的人说:‘你凭什么叫作国君呢?是国君就应该尊奉天地,敬祀社稷,保卫边疆,爱护百姓,减轻各种徭役赋税,我也就得到好处了。国君要是不尊天事地,不祭祀社稷之神,不巩固边防,外不结交诸侯,内又丧失民心,一旦国破家亡,我这个打鱼人,即使拥有你丰厚的赏赐,也得不到保全啊。’打鱼人于是坚决推辞,拒不接受晋文公的赏赐。”唐太宗听了魏徵的话,称赞道:“你说得太对了。”

原文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译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十分感慨地说:“以前刚平定隋朝都城的时候,宫中到处都是美女和奇珍异宝。但隋炀帝还不满足,四处征求,没有止境。再加上他生性好战,到处讨伐,使老百姓忍受不了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徭役,终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些事实我都看在眼里,因此我每晚都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只想清心寡欲,使天下太平无事。所以我坚决不摊派各种徭役赋税,再加上国家年年五谷丰收,百姓自然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栽树一样,作为关键部分的根只要牢固不动摇,那么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叶茂盛。国君只要能节俭不贪婪,清心寡欲,百姓怎么能不安居乐业呢?”

原文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徵对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徵曰:“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译文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问侍臣:“君主昏庸,不理政务,而臣子在下面兢兢业业、料理国事,相较于臣子犯上作乱,而君主清明,两种情况相比,哪一种危害更大呢?”魏徵进谏说:“君主圣明,就能够明察秋毫,知道下面的是是非非。杀一儆百,满朝百官谁敢不服,谁敢不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呢?但是如果君主昏庸,不听忠臣的劝告,即使是百里奚在虞国、伍子胥在吴国,依然无法避免祸患,国家败亡是必然的事情。”唐太宗说:“肯定是这样,但是我看到北齐文宣帝昏庸残暴,大臣杨遵彦却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匡扶朝纲,使北齐的统治得以维持,这又如何解释呢?”魏徵说:“杨遵彦遇上的是暴君,他能为天下苍生做好事、做实事,使国家幸免于难,的确显得十分艰难。这哪能与国君威严圣明,臣子敬畏守法,敢于进献忠言,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支持相提并论啊!”

原文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隋文伐陈已后,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朕自平定突厥、破高丽已后,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为州县,夷狄远服,声教益广。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译文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对周围的侍臣说:“我看自古以来,那些由于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而导致亡国的君王,简直多得数不清。我姑且不说年代久远的事,像晋武帝灭掉吴国、隋文帝征服陈国之后,内心便狂妄自大,生活腐朽奢靡,处处不可一世。手下的臣子再没有谁敢进谏,于是国政因此松弛混乱。我自从平定突厥、打败高丽之后,兼并铁勒、席卷沙漠,让它们一一成为我国的州县,可以说边境上的外族无不敬畏天威,我国的声威教化从此广布四海。我由此而害怕内心滋长自满情绪,常常自我告诫,要勤于朝政,废寝忘食,不敢怠慢。每天都期待有臣子大胆直谏,并且可以把它用于国家的政治教化,我要以像对待师长和朋友那样对待忠臣。如果君臣能做到这样,那么离国泰民安的日子就不远了。”

原文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译文

从唐太宗刚即位开始,国家接连发生旱灾霜灾,粮食的价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进犯骚扰,州县更加不得安宁。唐太宗为百姓忧虑,于是励精图治,提倡节俭,施恩天下。当时,从京城到河东、河南、陇西地区,饥荒更为严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丝才能够买上一斗米的地步。百姓虽然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无不安分守己。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一个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散。唐太宗皇帝获得人心竟到了这种程度。加上唐太宗善于听取意见,喜欢儒家之说,真心诚意寻求有才能的人,任用选拔贤能的官吏,废除有弊端的制度,建立了许多好的制度。每处理一件事,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国家秩序井然。当初,唐太宗的兄弟加害于他,一同参与的达到一千多人。祸乱被平息之后,唐太宗仍然任用这些人在他周围做官,大家都心地坦荡,从不互相猜疑。当时大家对此议论纷纷,都认为唐太宗能正确处理重大的事情,很符合一个帝王的身份。唐太宗痛恨贪官污吏,有徇私舞弊、接受贿赂行为的,没有一个会得到赦免逃脱。在京城以外贪赃枉法的官员,唐太宗都会派遣专人调查情况,根据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严厉处置。因此,贞观年间的官员大多清正廉洁,谨慎行事。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豪富商贾,都慑于皇帝的威严,一个个不敢作奸犯科,因此欺凌侵占百姓利益的事情销声匿迹。出行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又加上年年丰收,一斗米才卖三四文钱。外出无论是从京城到岭南岭西,还是从山东到海边,都用不着准备粮食,在路途中就可以轻易获得。在泰山周围的乡村赶路,行人经过这里,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出发时还有东西赠送,这些事情都是亘古未有的。

解读

《政体第二》篇可看作是《君道第一》的补充,两者构成对“贞观之治”政绩的概要说明。这一篇的内容,除补充说明诸如坚守直道、灭私徇公、日慎一日、虽休勿休、正词直谏、裨益政教、惟欲清净、改革旧弊、从谏如流等君臣应当遵守的准则以外,还着重地说明了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实现“贞观之治”,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任用魏徵并采纳了他提出的当行帝道王道的意见,即“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这样一种大胆、坚决的主张,驳斥了封德彝等人认为“人渐浇讹,不及纯朴”的观点。因而仅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关中丰熟,咸自归乡”“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古昔未有的繁荣景象。对于“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魏徵:“惟魏徵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朕虽无美质,为公(指魏徵)所切磋,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同类推荐
  • 合浦珠

    合浦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论语全解

    论语全解

    世界文明史提示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温习历久弥新的人类文化经典。记载着孔子言行思想的《论语》一书,就是这样一部穿越了两千多年历史烽烟的、现代人不可不读的人类文化经典。
  • 传世藏书——喻世明言(下)

    传世藏书——喻世明言(下)

    《传世藏书》所选各书均以传世善本、或公认最好的通行本为底本,汲取一切可借鉴的古籍整理成果认真校勘,使其具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历时六年,由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是重振华夏藏书风气、让中华文化永久传递的壮举,是倡导国人大兴读书之风气、振兴祖国公益文化事业的壮举。
  • 曾国藩家书(国学大书院)

    曾国藩家书(国学大书院)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 传世藏书-左传下

    传世藏书-左传下

    《传世藏书》所选各书均以传世善本、或公认最好的通行本为底本,汲取一切可借鉴的古籍整理成果认真校勘,使其具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极高的收藏价值。历时六年,由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是重振华夏藏书风气、让中华文化永久传递的壮举,是倡导国人大兴读书之风气、振兴祖国公益文化事业的壮举。
热门推荐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傲骄白狐腹黑主

    傲骄白狐腹黑主

    我可以吐你一脸圆润的口水么。凭什么别人穿越都是大美女啊,我穿越偏偏就成了一只白狐啊。而且。。。。拜托我至少是只白狐啊,要不要那么对我。。。我是无辜的~
  • 星河古史

    星河古史

    浩瀚的星空有太多的未知,探索的脚步一刻也不会停止黑暗笼罩下的婆娑世界,没有尽头,更没有路一个青年的崛起,风起云涌上古恒久的格局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星河古史由此揭开神秘的一角至强止境、生死之道、轮回之谜……会以怎样的方式呈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战天凌神

    战天凌神

    自地球穿越而来,少年云寒体内发生异变,多出一百零八颗星辰!鲁智深、林冲等梁山好汉加持于身,一百零八尊神袛化无上神通,显无尽威能!看少年云寒,一步步崛起,登临九天十地,闯荡诸天世界。征战八方,镇拓四海,怒战苍穹,狂霸九霄!
  • BIGBANG之找回记忆

    BIGBANG之找回记忆

    一直以为自己人生平淡无奇,但是在遇到那两个人之后发现所有都变了。人生被硬生生插上了一段毫无记忆的故事,而随着与两人的深入发展,却越来越看不透那段被自己丢失的记忆。为什么那么渴望地想再次见到我,却在再见时不肯承认我们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离别后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 重生之我是阿斗

    重生之我是阿斗

    烂泥扶不上墙?穿越成刘禅刘阿斗,他偏偏要让烂泥上墙,弱蜀灭魏!
  • 我带游戏系统在异界

    我带游戏系统在异界

    唐宸穿越一个类似游戏世界的异界,好在带着一个游戏系统。地下城与勇士、拳皇、圣斗士、死神、火影......带着曾经熟悉的游戏技能在异界展现属于他的高光时刻
  • 械化狂潮

    械化狂潮

    在不远的将来,当天空升起第二轮月亮,人类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是肉体化为钢铁,还是细胞腐蚀金属,都无法阻止他踏上征程,因为在星星闪烁的彼岸,有她在等待。。。第一本已经完本,虽然是扑街,不过第二本,我卷土重来。。。
  • 青梅逆归竹马请接招

    青梅逆归竹马请接招

    十年前,他们是青梅竹马,因意外分离,十年后,她回来了,变成了一个清纯动人的少女,青涩甘甜的情愫渐渐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