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5400000005

第5章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1)

禅之本义:言语道断,以心传心

禅与佛教本是一体,在佛教代代相延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传承而逐渐衍生出佛教的各部派,禅宗是其中一支,但这并不意味着禅宗只传承了佛法的一部分。事实上,佛法似海,万千河流从此出,又奔流至此,这一滴海水和那一滴海水的不同实际上很难区分。禅宗出自佛教,本质上又归于佛教,它所传承下来的,是整体的佛教。

修习佛法的人都知道,禅是不可说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绵延至今,所以在禅宗公案中关于“禅是什么”的问题一向没有明晰的答案。禅是一种无上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好像你不入苦海,就永远不知道苦海有多深;不抵天堂,也永远无法知晓天堂中有怎样的风景。禅也是这样,只有心向往之,体力行之,终得悟之,才能品尝出其中滋味。然而,修禅之人悟性不同,所能到达的境界也会不同,所以修持禅法既需要个人的努力,有时候也离不开他人的点化,不得已还得借助语言来阐释什么是“禅”。

圣严法师从三个角度对“禅”做出了解释:禅是修行的一种方法;禅是智慧,既微妙又耐人寻味;禅是所有的现象。

禅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方式。印度的禅宗希望修行者能够通过集中精神进入入定的状态,从而抛却烦恼与妄念,获得解脱。印度的禅学大师们还为信徒指引了很多禅定的技巧与法门。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僧稠大师常常用来教导他人的“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通过打坐、诵读、忏悔等方式都可以进入禅定的状态,但是实现精神上的修行并不一定要求人必须执着于这种外在的形式。

有一位名叫薛简的居士向六祖惠能禅师请教:“现在修禅的大德们常常说,若想觉悟必须坐禅习定,难道真的只有这样才能开悟吗?”

惠能禅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身体原是一具皮囊,坐禅也不过是一种修禅的方式。打坐无法成佛,就像磨砖不能成镜一样。

马祖道一出家时年级尚幼,他一心想通过坐定而得佛法,于是整日里在寺中坐禅,既不外出,也不接待来访者。怀让禅师听说此事后就找到道一,问他终日坐禅究竟为了什么。

道一说:“为了成佛而坐禅。”

怀让禅师二话不说,捡起一块砖头开始专心致志地在地上磨了起来。

过了许久,道一终于忍不住道出了心中的困惑:“你在这里磨砖做什么呢?”

怀海禅师说:“做镜子。”

道一忍不住笑道:“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海禅师盯着道一的双眼,反问道:“坐禅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顿悟。

坐禅只是一种进入禅定的途径,假使之为坐禅而坐禅,即使枯坐成骨,心不曾抵达禅的深处,成佛的愿望也不过是空梦一场。

禅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休息,也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智慧。禅开人心智,助人成长,使人感悟到世界的和谐,心境的清澈,生命的圆融。一旦你能够放下所有对于观念的执著,放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那么就能够得到佛陀的真正智慧,也就达到禅的最高境界了。禅是一种智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百丈怀海禅师曾对一位比丘这样说:“和我说话时,请不要用你的嘴、喉咙,或者是嘴唇。”这既是说明了禅法的难以言喻,更是提醒信徒挣脱所有外在的束缚,随心所至,缘性而发。

禅是智慧,既存在于人的内心,又存在于一切外在之中。世间法就是佛法,一切现象中皆有禅机。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见天堂,处处有佛法,事事含禅机。只要有一颗孩童般单纯的心灵,有一双敏锐的发现的眼睛,就能够在自然天地世间百态中发现真正的禅。

一条小鱼非常向往浩瀚的大海。终于有一天,它拦住了一条从自己身边游过的大鱼,兴奋地问道:“我常常听别人说起关于大海的事情,我今天决定了要游到大海中去,请问,我应该朝哪个方向游呢?”

大鱼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惊讶地说:“你的周围就是大海啊,你不是一直生活在大海之中吗?”

“可是我并没有看到大海啊!”小鱼甚至比大鱼还要吃惊。

“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在海里,长在海里,最后也还是会归于海里。大海包围着你就像是你包围着自己的身体。”大鱼淡淡地说完,摆摆尾巴游走了。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如同这条身在海中却不知海是什么的小鱼,我们生活在禅法的海洋中,却常常不知道禅为何物,总想跳将出去,耗尽一生苦苦寻觅,殊不知禅其实就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

禅不可说,要以心感悟,禅无形迹,要牢牢把握,从大千世界中发现禅的真谛,从自然天地中感悟禅的清澄,从心灵深处体验禅的圆融。

莲心禅韵:

马祖道一(709-788):唐代著名禅师,也是在佛教中以俗姓称祖的得道高僧。在成都净众寺从金和尚出家,开元年间到达衡岳,在怀让禅师的点拨下开悟,后广授门徒,开一代宗门。

公案:本义是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后来禅宗中将历代高僧的睿智言论记录下来,以作为对修行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种思考的对象,或者禅宗修行者的座右铭,对修行者开悟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念处: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它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从而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

禅之观念:提升自我,消融自我

宋代名士苏东坡与金山寺的的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与佛印一起参禅打坐,苏东坡问佛印和尚:“佛印禅师,您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呢?”

佛印回答说:“很庄严,就像一尊佛一样!”

苏东坡听后面露笑容,非常高兴。

佛印反过来又问苏东坡:“学士,您看我的坐姿如何呢?”

苏东坡向来喜欢和佛印开玩笑,自然不能放过这次嘲笑他的机会,于是马上回答道:“禅师啊,您的坐姿,像是……像是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并未生气,反而微微一笑。

苏东坡看到自己的嘲弄竟然令睿智的佛印无以作答,非常高兴,回家后眉飞色舞地向妹妹讲述了这件事情的始末。

哪知道天资聪慧的苏小妹听过此事之后,竟然非常严肃地对苏东坡说:“哥哥,难道你还以为自己赢了佛印禅师吗?其实你已经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牛粪,所以才讥讽禅师为牛粪。”

苏东坡顿时哑然,方知自己的愚昧。

苏东坡之所以会去嘲弄佛印禅师,是因为对自己的羞耻心过于执著,以至无法消融,被人称赞就眉开眼笑,嘲笑了别人,在表面风头上压过了别人就沾沾自喜。

学佛的过程,是通过认识自我、消融自我以达到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目标。提升的真正终点意味着开悟,而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个人对自我的清醒认识,认识自我又是为了消融自我。

圣严法师说:“自我是最难消融的。这是最可爱、最坚固,也是最讨厌的东西。”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人产生交集,在接触过程中,很容易犯自我中心的错误,用自己的的价值观对他人的言语、表情、行为做出评判,甚至会自我揣测他人的心理,由此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发生冲突。通过禅修,人能够实现自我消融,将人消融到人类社会中,进而消融到无上的禅的境界,实现从忘我到无我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现是需要方法的,圣严法师将其分为观念思想上的消融和方法技巧上的消融。由于覆盖众生,使众生不能明了正道的贪嗔痴慢疑以及人生五欲等心理活动的阻碍,才产生了“我”以及“我”的执著。这些心理活动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只有将之去除或者放下,才能实现观念上的自我消融。

有一位中年人,常常觉得生活压力太大,而自己肩上的担子很沉重。因此找到一位老禅师向他求教解脱的方法。

老禅师给了他一个背篓,然后让他沿着一条河岸边的小路朝前走,并嘱咐他每走一步,要从河边捡一块石子放进背篓中。

中年人虽困惑不解,但是依然还是按照老禅师的指引去做了。石子很小,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感觉,可是随着篓中石子的增多,中年人的脚印越来越深,步子越来越慢。他气喘吁吁地背着一篓石头回到禅师身边,禅师问他:“这一路走来,你有什么感觉?”

中年人喘着气说:“大师,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累;篓里的石头太多,我都要迈不开脚步了。”

禅师说:“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的时候都背着这样一个空篓,每往前走一步就捡起来一样东西放了进去,所以才会觉得越来越累。

中年人问:“大师,请您开示,我应该怎样做才能轻松一些呢?”

“那你觉得怎样做你的背篓才会变轻呢?”

“把背篓里的石头拿出来。”

老禅师笑着点了点头:“那么,你愿意把你的名声、财富、事业拿出来一些吗?”

对于很多人而言,正是由于不愿舍弃,不忍舍弃,才会背负着自己的种种欲望和妄念前行,无法实现自我的消融,就更谈不上解脱了。仅仅从观念上消融自我是不够的,还需要身体力行,从方法的实践到身心的体验,求得证悟。

圣严法师主张通过“炼心”和“破心”以完成实践中的自我消融。炼心即通过修行,把“散心”的我变成“专心”的我,实现身心的统一,内外的统一,前后念统一;破心则是通过默照禅和话头禅的方式将“有我”的心粉碎。在“破心”的过程中,不论是曹洞宗提倡的默照禅,还是临济宗主张的参话头,都并不局限于固定的形式、环境,而最好是让自我消融在当下中,让自我消融在佛号中。

用惭愧的心,智慧的心,包容的心,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无边佛法,无边慈悲,完成自我消融。

莲心禅韵:

默照禅:默照禅就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的禅法,以打坐为主,其提倡人是曹洞派的宏智正觉禅师。“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指心性的清洁。

话头禅:由临济派的大慧宗皋禅师大力提倡,参禅时,在公案的一个字或一句话上下功夫,广受中国佛教信徒欢迎,与默照禅合称宋世的禅门双壁。

执著:佛经术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懈,不能超脱。

禅之心意:佛本多情,普度众生

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天下苍生。修禅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在圣严法师眼里,慈悲是佛法的开端,也是佛法的精髓。

释迦牟尼佛终生修习慈悲并体现慈悲,佛陀出家即是因为慈悲心,在其传法度人的一生中,他的慈悲心就像是环绕周身的清新空气,从来不曾远离世间所有的生灵。

释迦牟尼外出,看到一只饥饿的老鹰正在追捕一只鸽子。

鸽子向释尊寻求救助,释迦牟尼慈悲心起,便把鸽子藏在了怀中,并请求老鹰放过这只可怜的鸽子。老鹰生气地说:“你救了它的性命,而我却会因为没有食物而被饿死。难道这就是你出家人的慈悲吗?”

释迦牟尼淡然一笑,说:“我既不忍心看到无辜的鸽子被伤害,也不忍心看到无辜的你被饿死,既然如此,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于是,他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喂鹰,换得了鸽子的性命。

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心使佛陀能够坦然地舍弃自我,救护众生。佛陀舍生取义,普度众生的精神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向佛之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到寺院里找到荣西禅师,向他哭诉说家中妻儿已经多日不曾进食,眼看就要饿死了,不得已来请求禅师的救助。

荣西禅师听到这些慈悲之心顿生,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但是自己身边既无金钱,也没有多余的食物,他左右为难地环顾四周,突然看到了准备用来装饰佛像的金箔,于是他对乞丐说:“把这些金箔拿去换些钱,再给你的妻子孩子买些食物吧!”

乞丐离开之后,一直站在旁边的弟子终于忍不住怨气,对荣西禅师说:“师父,您怎么可以对佛祖不敬呢?”

荣西禅师心平气和地对众弟子说:“我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出于对佛祖的一片敬重之心啊!”

弟子忿忿地说:“这些金箔本来是用来装饰佛像的,可您就这样送给了乞丐,我们要用什么来装饰佛像呢?难道这就是你对佛祖的敬重之心吗?”

荣西禅师正色说:“平日里你们诵读的经文,修习的佛法都到哪里去了?难道没有真正理解吗?佛祖慈悲,割肉喂鹰,以身饲虎都在所不惜,我们怎么能为了装饰佛身而置人性命于不顾呢?”

人与人能够互尽心力,互相照顾,实在是世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修成正果,但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圣严法师教导信徒们,即使自身无法将慈悲修到佛祖那样的程度,也应该将慈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同类推荐
  • 苹果上的肖像

    苹果上的肖像

    本书是“星云大师人生修炼”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星云大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谈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应积极看待生命、正确对待金钱与财富、注重培养待人接物的人生修养、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对社会知恩图报等等。
  •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净空法师说《佛教故事》

    本书汇整净空法师于各次讲演中所引用的公案因缘故事,使读者通过这些深含哲理的故事,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 禅师的米粒

    禅师的米粒

    痛苦和幸福常常只是你内心个体的体会,让你的心变得开朗豁达是承受这些体验的心须,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痛苦和欢乐的关系。
  • 圣经故事2

    圣经故事2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快乐禅:禅理教你透视生活的智慧

    本书通过多篇禅意故事,告诉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当下、知足常乐、珍藏本钱、顺其自然等积极健康的观念。
热门推荐
  • 妖神从荒岛开始

    妖神从荒岛开始

    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张洵猛地把拖鞋摔在沙滩上。“坑爹啊!哪个主角会往荒岛上穿啊?!”海鸥飞过:哟——哟——修真,从荒岛生存开始。…………新书,求一切!!!
  • 不要跟着我

    不要跟着我

    震惊亿万星族的演艺圈内幕让红运当头明星抓狂的话题一部披露明星诡异走红手段的小说高中生游悠因病住院,病房与女明星方艳美比邻,因而偷窥到大明星不为人知的秘密——养童魂。刚出道的方艳美迷信养童魂能让自己在演艺圈迅速蹿红,却在其大红大紫时抛弃了供养多年的童魂阿莲,方艳美惨死。出院的游悠在居住的旧楼里遇到一个诡异的小孩,那个小孩,整整纠缠了她一个暑假。那个穿着黄色雨衣,拍着红皮球的小孩……
  • 九天仙动

    九天仙动

    魂醒至巅峰,我不为成仙,只为盼你归来;弑魔扫仙境,我不为名利,只为与你重逢。何为仙?何为魔?吾笑之,我既是仙,也是魔。
  • 融雪第一章至第二章

    融雪第一章至第二章

    鹰岭矿一中和鹰岭镇十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在学校和老师的动员下,开始报名下乡。这两章中,反映了几个不同家庭的学生和家长,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心理表现
  • 长安剑记

    长安剑记

    两万年前,巫妖两族联合剿杀人族,剑神紫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剿灭巫族,重创妖族,自此人族大兴!创建剑神殿传授修炼之法,自此剑客成为了紫荆大陆最庞大的群体。一万年前,一只红狐狸诞生在妖族领地,为了复活自己的爱人,在紫荆大陆大肆杀戮,集齐五行之剑打开后土行宫朝珠花海,寻求轮回之法。人族和妖族在此展开大战,人族惨败!剑神殿陨落,繁华落尽,人族式微。自此人族四分五裂,造就了今日三教九流五谷八大家的势力分布。而在紫荆大陆西南一个角落,一名立志成为紫荆大陆最顶级剑客的少年为了修复丹田,闯入剑神紫荆剿灭巫妖两族的封印之地天雨谷寻找白竹灵果,机缘巧合得到了巫族传承。七窍玲珑心,残缺功法,后土灵戒,巫族血脉集一身的少年带着使命,开始踏上修炼之途。第一站,西南边陲修炼圣地漠北剑道学院。
  • 出古入世

    出古入世

    从小和师傅靠采药为生的女主--红端箐儿,因为一段机缘巧合认识了药罐子男主--徐府公子,他们俩将会发生一段怎样的关系呢?敬请期待
  • 随君伴久生

    随君伴久生

    啊,谁踢我,喝醉的人女孩,爬在一个人身上,而那个人一脸温柔的看着他.等待他们的是爱情,还是恨
  • 绯红的咏叹调

    绯红的咏叹调

    在这片剑与魔法的大陆上,有着许多国度。拥有五剑圣十圣骑最强剑术的斯沃德帝国;拥有八巫师禁忌咒术的布克斯帝国,还有一片据说收到诅咒永远黑暗的森林,森林里还有一位强大的骑士。相信每个人都曾有一个梦幻般的梦,只要你进来,就会有故事。
  • 天选之劫云现

    天选之劫云现

    劫云现,风云变。紫色的天劫,为谁而现,又预示着什么的开始?张小明,这个平凡的人,为何屡屡遇上不平凡的事情?而这些事情的背后,仿佛都有着同一个人的影子。两千年没出现过的妖魔,为何再次出现在人间?天选,这简单的两个字,究竟蕴含着何种含义?
  • 花开云中

    花开云中

    在喜翠庄备战考博的云中子,他会和喜翠庄的青春少女们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