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02400000002

第2章 说声律(上)

今天这节课,我想重点跟各位谈一谈唐诗的声律艺术。这对了解唐诗是一个关键。关于声律,我掌握的也不是太多,仅就所知谈一些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同时,通过对声律的学习,希望不会作诗或是不了解声律的同学,能够尽快补上这一课。要能够写诗,能够写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每位同学都要写,要在这方面有所提高。中文系的学生,特别是学古代文学的,出去不会写诗,会被人笑话的。我们学校的校报上,也常登载诗作,有些还标明是七律,可是仔细一看,令人大摇其头。那怎么是七律呢?既不讲平仄,又不讲粘对,更不讲对仗,那只是七八五十六个字而已。我们的同学不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先来谈一下声律。

声律是作近体诗的一个基础,一个关键。我先引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是朱先生在《诗论·诗的音律本身的价值》中谈到的。他说:“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诗的音律好处之一,就在给你一个整齐的东西做基础,可以让你去变化。”他又讲:“就作者说,牵(迁)就已成规律是一种困难,但是战胜技术的困难是艺术创造的乐事,读诗的快感也常起于难能可贵的纯熟与巧妙。许多词律分析起来多么复杂,但是在大词人手里运用起来,又多么自然!把极勉强的东西化成极自然,这是最能使我们惊赞的。”这里讲了这样两层意思。首先,诗歌是“寓变化于整齐”的。唐诗,特别是近体诗,非常整齐。以前我们读汉魏的诗,其中有不少杂言体的作品。比如“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有三言,有五言,甚至七言,往往夹杂在一起。到了唐代的近体诗,就把它整齐化了。其次,它有了规则。不仅整齐,还设置了若干的规则,让你去遵从。任何游戏,都应该有规则。这种规则,要求越高,难度越大,你一旦掌握了之后,所获得的成就感也就越大。大家都玩过游戏,你在电脑上打那个游戏,如果三下五除二就打到终点了,那就没意思了。游戏难度越高,你的积分越高,你的成就感就越大。就是这么回事儿。唐诗给你制订了这样一些规则,让你去掌握它,最后呢,超越它。这样的话,你就成了大诗人。唐代的一流大诗人就是在这样一种规则中带着镣铐跳舞,跳得是那么自如,甚至根本感觉不到这个诗有什么规则在限制自己,这就是本事。所以,朱先生说这是最能使我们惊赞的。格律、声律,就是作诗的规则。这些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体式。诗歌的体式,到了唐代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古体诗,另一类就是近体诗。所谓近体,是相对古体而言的,指的就是在时间上距唐人最为切近的格律诗。如何判断这两类呢?先要搞清楚近体诗的基本规则,近体诗清楚了,便可采用排除法,凡不是近体诗的,都是古体诗。那么,什么是近体诗呢?简单来说,近体诗有这样几条要求。一是用韵,要求一韵到底,除首句以外,只在偶句押韵。这点和古体诗大致相同。二是字的声调安排分平仄,仄声有三个调,即上、去、入,这三调总称仄声,与平声相对,写作时一般不再细分。平仄两大声类在具体运用时,有这样一个规则: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是平仄相对;而两联之间,则是平仄相粘。三是中间两联要求对仗,这是近体诗的一个基本要求,这里不详讲,待会儿我还要具体分析。四是篇制,有律诗、排律、绝句之别。律诗又分五言律和七言律,各八句,五言律四十字,七言律五十六字。凡用律诗的写法作诗,超过八句的,均称排律,这样就有了五言排律与七言排律;若仅四句的,则称为绝句,较多见的是五言绝和七言绝,唐人也有少量的六言绝句。

第二点,就是音节和节奏。音节,是汉字的一个基本特点,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中国诗歌里大体上是两个音节组成一个音组。一个音组,习惯上要顿一下。比如,四言诗,应该是两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顿。有时诗意不该顿,但因形成了阅读习惯,也是两字一顿。也就是说,就意义而言,它可能是一字一顿的,但就阅读而言,却不由自主地要在第二个音节处顿一下。“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自、伯、之、东,这四个字本身没有太多意义关联,顶多是“之东”可以连贯起来,“自伯”是不连贯的。但是,读习惯了,还是两个音节要顿一下。五言诗呢,一般是三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七言诗呢,七言诗几顿呀?举一个例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四顿。这就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基本节奏。你掌握了这种节奏,就读出了诗味儿。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细的分法。如果粗一点的话,那么上述某些顿还可以合并,组成一个更长一点的顿。刚才我们是把几个顿平分了,实际上其中还有一个停留时间比较长的顿,一般又把它称为“逗”(古人写作“读”)。如果把这个“逗”给加进去,那么五言诗基本上就由两组音节组合而成。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间这个时间稍长一点的顿,便是一逗。七言诗也是如此。七言诗一般是在第四个字那个地方逗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边是四个字,后边是三个字。五言诗前边是两个字,后边是三个字。这样读起来就比较顺口,这是中国语言的一个特定的习惯,中间没有太多道理可讲。如果要讲道理,那就是说,一句诗上二下三或上四下三,较能压得住,较易形成韵味;如果是上三下二或上三下四,就压不住了,就成了文的写法了。诗和文的分别,就在这一点上。所以,林庚先生曾把这个“逗”称为“半逗律”。林庚先生是新诗人,他对古诗有非常精深的了解。他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对新诗的创作作规律性的探寻。“半逗律”就是其中的一个发明。如果你不这样写,行不行呢?也行。五言,用上三下二,七言,用上三下四,也是可以的。但那就是变体,读起来就不顺畅、不舒服了。这里可用朱光潜先生举的几个例子来说明:“似梅花——落地,如柳絮——因风”,读起来畅快不畅快呢?不畅快。再看五言诗“送终时——有雪,归葬处——无云”,七言诗“静爱竹——时来野寺,独寻春——偶过溪桥”,就有点散文味道了。当年,韩愈老先生以文为诗,走的就是这条路子。打破固有的结构模式,该顺畅的地方我偏偏不让你顺畅,这样一来就有了拗峭不平的感觉。这以后我们在讲到诗歌之陌生化的时候,会进一步谈到。当然了,上述诗句,因阅读习惯的作用,往往会被人读成“似梅——花落地,如柳——絮因风”,“送终——时有雪,归葬——处无云”。但这样一来,就使得音节和顿逗,与文字、诗句的意义分离开来了,虽然阅读没问题,但听起来就有些不知所云,影响了内容的表达。所以,这不是中国诗歌的正体。

节奏是诗歌的要素。有了这样一个节奏,诗味就出来了,美感就产生了,音乐性也就在这个过程里边体现出来了。所以节奏在中国诗里,作用太大了,它除了在顿、逗这些基本点上表现出来以外,在韵上也有着明显的体现。中国诗歌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押韵,无韵不成诗。如果没有那个韵的话,作者写起来就会找不到感觉,分不清诗和文的界限,读者读起来也会觉得非常的不顺耳。因为中国人长期接受这样一种诗韵的熏陶,所以养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期待,无论是七言诗还是五言诗,阅读时总希望能在它该押韵的那个地方押上韵,如果不押上韵就感觉不舒服。所以,朱先生在《诗论》里对韵有一个解释,“韵是去而复返、奇偶相错、前后相呼应的。韵在一篇声音平直的文章里生出节奏”,就像“京戏、鼓书的鼓板在固定的时间段落中敲打,不但点明板眼,还可以加强唱歌的节奏”。他举的这个例子很好,大家听京戏,听越剧,听花鼓戏,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个板点打到那个地方,演员的唱念做打刚好就和那个板点相一致,由此产生美感。诗里没有韵,就等于没有板点。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一是形成节奏,一是前后呼应,使一篇浑然成为一个整体。唐人作古体诗常换韵,有的换得好,有的换得不好,换得不好的时候,你读到那个地方就感觉不舒服了。换韵的规则是什么呢?一般而言,韵是押在偶句的,但作者若要换韵,提前在奇句就开始用欲换之韵了。这样就使你先有了一个心理预期,到了这个韵的韵脚的时候,才不显得突兀。由此看来,韵在诗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下边第三点,我们就来谈一下韵和韵部。

韵是诗歌最基本的要素,同一音系的字在若干诗句的相同处所反复出现,便形成韵律。西方人也非常重视韵,重视声音。西方的诗我读不太懂,比如那个十四行诗。朱光潜先生在《诗论》里引了不少英法的诗作,我也试着读过,但是读起来和中国诗的感觉还是有所不同。西方人认为一首诗歌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黑格尔在《美学》中讲过这样的话:“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辞藻还重要。”这就是说,诗首先灌输给你的是声音。诗不只是让你来看的,诗还是让你来吟诵、来听的。中国古人也格外重视声韵,比如《尚书·尧典》里大家很熟悉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杜甫说他作诗时是“新诗改罢自长吟”。他是吟,吟的时候看哪个地方不合适,然后就改动那个地方。他更多的是注意声音层面的东西。可见,东西方人都给予声音、韵以高度的关注,对诗歌的这个特点给予了突出的强调。

因为重视,所以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声、韵的专门著作。比如曹魏时的李登就著有《声类》十卷,吕静有《韵集》五卷。然后到了隋朝,有了陆法言著的《切韵》。《切韵》非常重要,它对后来唐人作诗和唐人韵集的编纂有着直接的启迪功用。唐宋人的那些韵书,从基础层面来讲,就是从陆法言的《切韵》这个系列下来的。那么陆法言编《切韵》的主要目的何在呢?在于统一当时南北的异音,供人作诗作文时使用。它起着一个标准化、统一化的作用。到了唐代,孙愐著有《唐韵》。到了北宋,陈彭年、丘雍这样一些人就写了《大宋重修广韵》——这个读起来长,简称《广韵》。《广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韵书。

这些韵呀,主要是为了统一不同地方那些音韵的差异而形成的,就好比今天的《新华字典》。中国国土辽阔,地有南北,音有异同,很多地方是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特别是南方,语音差别就更大了。单说湖北人,鄂西北的人恐怕就听不懂鄂东南的口音。我到了黄石,特别是大冶、咸宁,就听不懂当地的话了。不知道你们在座的湖北同学能不能听得懂。听不懂怎么办?就要有一个东西规范它、统一它。统一了之后,大家都依据这样一个共同音也就是普通音来写诗,才可以相互明白,才不至于形成过分杂乱的情形。但是你此时规范了,过了一段时间语音又发展了怎么办?于是就要修新的韵书。新的韵书修不出来怎么办?只好依据原来所修的韵书,用原来的韵书来统一大家作诗的标准和规范。所以韵书就对诗歌的创作起到了一个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广韵》所分韵部共206部。接着往下,就逐渐简化了。到了丁度修《礼部韵略》的时候,就规定了同用和独用的法则:独用,就是说这个韵部不能和其他韵部混淆,它只能就这个韵部来使用;同用呢,就是若干韵部的韵字可以交互使用。这种同用或通用,使得原来的韵部减少了,省汰了一些不必要的韵部。于是,到了宋祁等人修《集韵》的时候,又把它简化成了108部。到了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平水人刘渊编纂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原来的108部合并成了107部。其中有两个字还可以再合——还是可以通用的。于是,稍后又把它减为106韵——这就是平水韵。平水韵是宋元明清几代人共同使用的一部韵书。我们今天作诗,还在使用平水韵。平水韵是在唐人之后修的,那么唐人作诗,是不是也使用平水韵呢?肯定不是,因为唐人还没见到平水韵。但是,平水韵是在唐人创作的基础上编纂的,唐人的创作基本上是和平水韵吻合的,所以用平水韵又大致可以去观照、理解唐代诗人用韵的情况。所以,我们无论读唐诗还是自己作诗,首先都要了解韵。现在有了《诗韵新编》和《中华新韵》,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种整合。这就使创作得到了很大的简化。

唐人作诗和宋人作诗有所不同。宋人作诗,非常守规范。由于律诗此时已完全定型,所以宋人极少失对、失粘或出韵的作品。唐人不一样,唐人毕竟处在更注重自由创造的一个时代,同时,近体诗的相关法则在初、盛唐的时候还不是特别的精密,所以一些失粘和出韵的情况还是有的。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里“湲”属十三元,“蝉”“烟”“前”属一仙,分属不同的韵部,这就是出韵。今天看起来,这个问题已经不大了,因为这两个韵部中的韵字在日常生活中已无什么差别了。我想,各位作诗的时候要了解韵部的情况,平声有多少韵部,仄声——上声、去声、入声各有多少,你要有所了解。但是真正创作的时候,不要过于拘泥,不然的话会非常束缚手脚。再比如李商隐的《茂陵》:“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这里的“梢”“郊”属于三肴,“翘”“娇”“萧”属于二萧,也都是邻韵通押。由此看来,唐人作品中多有邻韵通押的情况。唐人诗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形,首句可以入韵——可以用本韵也可以用邻韵,这样自由度就比较高。特别在七言诗里,其首句入韵颇为普遍。如果首句用韵了,而且用的是邻韵,就被称为“孤雁出群”,这是律诗创作中的一个术语。

与用韵相比,下边这个问题——调与平仄——就更为重要了。中国诗是讲声调的,这点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有所不同。比如日语,日语里没有四声这样的分别,英语里也没有这样鲜明的几个声调。所以外国人在学习中文的时候,感到最麻烦的就是那个调。你看现在有很多外国人讲汉语,字音没大的问题,你也可以理解,但是那个调就走样了,他掌握不了。所以不少相声里经常学外国人说话,就是模仿他那个调,就在他那个调子上面搞笑。调是中国语言的一个固有特征,这个特征不是人为安排的,而是在生活习惯里长期形成的。也就是说,早在人们对声调具有自觉意识之前,中国的语言里就有了这些声调。

到了后来,人们对语音的认识逐渐自觉化了,意识到了调的存在。比如在魏晋时期,大概就已经有人注意到声调的问题了,而且注意到了不同调之间的区别以及异调之间的搭配。大家读曹植的诗,曹植有些诗已经是有意无意暗合了后来唐诗的某些创作规则,但还没有十足的材料说明曹植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世说新语·排调》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西晋荀隐(字鸣鹤)、陆云(字士龙)两个人,原先不认识,但是声闻已久,他们都到大名士张华(字茂先)那儿去做客。做客的时候呢,茂先先生就跟他们一块儿闲谈,说,你们都是大才子啊,介绍时不要说平常的话,争取把你们的话说得精练一些。于是陆云就举手自报家门:“云间(松江)陆士龙。”大家看,“云间”是平平,“陆士”是仄仄,“龙”又是平,平平仄仄平。接着荀隐回答:“日下(洛阳)荀鸣鹤。”“日下”是仄仄,“荀鸣”是平平,“鹤”则是仄,仄仄平平仄,在声调上与陆云的五个字正相反对。你能说他们对声调没有意识吗?我想,他们对声调以及不同声调的对法已经有了相当的注意,所以在自报家门的时候各用五言句式表述,结果呢,既把家门报出了,同时又在平仄上非常吻合,两两相对。这个时期还有类似事例,我们不多举。由此可以说明,古人在魏晋时期已经开始注意到调的问题了。

所以到了齐永明年间,就有了一批文士自觉地去精研声调。《南齐书·陆厥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这说明此时已开始用平上去入四声来规范诗歌创作了,于是“永明体”就产生了。大概在这个过程里,周颙最早在理论上对四声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而沈约几个人则更多地把四声运用到了创作实践里边去。所以沈约曾经非常自负于自己的这样一个创举,说是千古之秘没人能够知晓,只有他把这个东西搞出来了。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贡献是很大的,如果当时有专利的话,沈约绝对能够获得。他自视非常之高,曾经和陆厥进行过很尖锐的辩难。陆厥是不认可沈约这个自诩的发明人的,他说早在沈约之前就有人注意了类似的问题。与陆厥同时的锺嵘也不满意沈约,他说这个平上去入呀,蜂腰鹤膝呀,闾里已备,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而且使用这些规则,反而限制了诗歌的真美,限制了诗歌的淳朴自然。但是沈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认为前人虽也知宫商之别,但很粗浅,自己将之用在创作中,使“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变化无穷,已远超前人了。在《宋书·谢灵运传论》里,沈约明确表述了自己关于声律的一个基本观点:“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这段话讲的主要是什么呢?讲的是一种差异和由差异所构成的和谐。“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说的就是这种差异与和谐。前有浮声,后有切响,浮声、切响是什么呢?人们有不同的论述,但归趋却无大的差别,即浮声指平声,切响指仄声。前边是平声的话后边就应该是仄声,前边是仄声后边就应该是平声。要使它有变化,有了变化才能避免单一,有了变化才能体现出一种错综之美,这恐怕是他的核心所在。所以,“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有轻有重,有高有低,于是音乐那样的一种美感就出来了。如果总是一种音调的话,何来错综变化之美?他的贡献大概就是既注重了差异,又在差异之中追求和谐。

这个时候,有四声、八病。关于八病,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永明年间已经有了八病,而且八病就是沈约他们创造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沈约的时候没有八病,只有前四病。前四病是什么呢?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因为前四病在锺嵘的《诗品》序里已经提到了,那肯定是当时就有了的。但是后四病的大韵、小韵、正纽、旁纽,似乎还没有出现。我翻检了一下文献,八病的名目最早出现在隋末唐初大儒王通的《中说·天地》中,在此之前没见到关于八病的记载。南京大学的张伯伟教授曾经著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一书,功夫下得很深。我曾经跟他聊起过有关八病的问题,但也未有定论。我想,如有同学肯下气力,花时间写上一篇《八病考》,或许还能够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南朝时的这个四声、八病——权且就说它有八病吧,要求非常烦琐,创作不仅要避免那些病犯,还要注意平仄的分别,即使同属仄声,也有上去入的差异,可以说不胜其烦。所以到了唐代之后就发生了两个大的变化。哪两个大的变化呢?一个是四声二元化,把原来的四声归结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平声,另一类就是仄声,在仄声中间上去入不再细分,这样创作起来就简约了很多。这是唐人的一大贡献。另一个,也是第二大贡献,发明了粘式律,粘,读nián,有人把它读成zhān,虽然字音不误,但不合习惯。比如那个拗折、拗救的拗(ào),在形容人的性格很倔强时,读什么呢?读niù,宋代王安石就是有名的拗相公。所以这些字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读法。关于粘式律,我们下面还会细谈。

从齐梁开始的这样一种诗歌演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由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的演进,到了唐代,就接近它的尾声了。在这个过程里大致展现了三种趋向。第一是变烦琐为简约的趋向。大体实现了平上去入四声的二元化,创作时只讲平仄就行了,至于上去入三声,都被包括在仄声这一大类中,一般可以混用。汰除了八病说中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过繁过苛的要求,即使前四病里的上尾病,也不称其为病了。诗的篇制也逐渐规范。在齐梁时期,同为近体诗,但句数参差不齐,有六句的,有八句、十句的,也有十二句、十四句的,不统一。真正八句的这样一种唐人创作最多的近体诗,反而为数不是很多。所以到了唐代,在篇制上把它大致固定为五言八句、七言八句,就是我们说的五律、七律了。当然,唐代的省试诗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二,是变消极为积极的趋向。以前的八病主要是一种消极防范,给你进行了这样一种规定,不能去触犯它,所以处处有制约。到了唐代呢,代之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声律营构,使近体诗的创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大家细读一下从上官仪、元兢到王昌龄、皎然的诗学著作,是可以明确感觉到这一点的。第三,就是变单一为多样的趋向。扩展了属对的方式,丰富、强化了诗句间的联系和张力,进一步完善了诗歌的结构功能和表现功能。这些呢,我曾在以前写的一本小书《唐代诗学》里有过论述,这里就不详谈了。

同类推荐
  • 夕阳如此美好

    夕阳如此美好

    词的确是我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甚至文化都成为了迎合人们生活的快餐文化。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生活的压力带了更多负面情绪:焦虑、苦闷、烦恼、孤独、空虚、痛苦等等随之产生。如何适当调节心中的情绪、化解精神矛盾,成为当今人们所面临问题。当你遇到这些情况是不妨来读一读这本诗集。希望,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能为您打开另外一扇门。
  •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赛特的生平和总体创作情况。第二章以《如意郎君》的思想内容为研究对象,指出这部作品对西方文化、世俗主义和宗教宽容、印度现代化发展以及中产阶级壮大等社会问题的看法。接下来的四章从空间、性别、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对小说进行研究。第三章从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切入,指出了作家虚构的布拉姆普尔城象征了50年代初期的印度,还分析了文本内部空间象征手法的运用。第四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如意郎君》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构建与更新一代人物所承载的象征意义。第五章重点研究《如意郎君》的叙事结构。第六章对赛特的本土语言与英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 经典悸动(格致文库)

    经典悸动(格致文库)

    《经典悸动》分为两个部分经典幕后和阅读悸动。第一部分经典幕后,作者邢小群从个案入手,着眼于当代作品的问世、作家成名前后的风风雨雨,探索文学和政治和体制的微妙关系,呈现文学界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第一部分的内容均在《名作欣赏》杂志上发表过。第二部分阅读悸动,主要是作者为曾经打动自己的书籍所写的书评,是作者的真实感悟和思考。
  • 青春变成鱼尾纹

    青春变成鱼尾纹

    上海这座城市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常常令我感到困惑。我在这里读书工作,已历14年,这是个不短的年头,可我似乎一直没有从与城市的紧张关系中摆脱出来。当我一再意识到城市只是我的居所,而我只是城市的过客,无限的悲凉就从心底漫起。只有透过居室的窗户,看到那一小片宁静的夜空,才让我有片刻的喘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岁月染绿的村庄

    岁月染绿的村庄

    诗集文笔流畅,语言精美,寓哲理抒情于一体,以纯情、细微、源于生命的诗句,显现了作者质朴的本色与聪慧的才气。
热门推荐
  • 九阙梦华——绝情蛊

    九阙梦华——绝情蛊

    赋予江湖最新层面的诠释——有关大义、正邪、友情、爱情。风舞九天。烈马狂歌。刀光闪处。又起烟波。有一种蛊,以情为名。它将赋予你倾城的容颜,绝世的力量,不老的青春。每一个看到你的人,都会顶礼膜拜。因为他们从你眼中,看到了一生的爱。七日七夜后,它凝结成一滴眼泪,坠落在你所爱者心头。那一刻,美貌、智慧、力量、青春……都将灰飞烟灭。唯有那个人,将永远爱上,苍老、丑陋、孱弱的你,至死不渝。在世间,总会流传着很多传说。如七道彩虹,如绝情之蛊,如苗疆圣母,如昆仑魔山。有的太过离奇,有的太过诡异,有的太过悲伤。所以,大家只是姑妄听之,在茶余饭后,将这些传说一传再传。那些多年前的悲伤与惨烈就这样万口传颂。
  • 十二星座之当天际混乱

    十二星座之当天际混乱

    茫茫宇宙中,神秘的星座如此美丽!!白羊、天蝎、狮子、金牛、双鱼、双子、水瓶、处女、摩羯、天秤、射手、巨蟹十二星座都有着守护者,他们和睦相处。一场叛变、一场灾难,打乱了这和平幸福。。。。一个善良的人类女孩与守护者的故事。看他们,挽救灾难。。
  • EXO当我变成朴灿烈

    EXO当我变成朴灿烈

    当当当!龙子翊爆笑狗血新作!世上怎么会有这种荒唐事?交换身份?!从萝莉到正太的大逆转!第一人称视角,让你身临其境,感受感觉不到的魅力!你怎么也想不到的剧情亮瞎你的眼!赶快看起来吧!
  • 30几岁要想的开

    30几岁要想的开

    三十几岁的人,已步人而立之年后的门槛,对人生的憧憬最为热切,对事业的期盼最为浓烈,其身心也最易感到疲惫。有道是,人生的征程中阳光与风雨同在,要活得明白、活得自在,就要想得开,想得开的人拥有淡定的心境、取舍的心胸、理解的宽容、知足的快乐、明智的退步、忍让的人生态度,远离虚荣的陷阱,理性面对挫折,正确对待功名成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唐朝工科生

    唐朝工科生

    玄武门发生了点小事情,没过多久,大唐就换了一个新皇帝。而一只野生的工科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来到了此刻的长安。原本因为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大牛沾亲带故,想要混吃等死,但没想到大牛不要几年就会嗝屁。于是,这只闯入大唐的野生工科生,决定发奋图强,争取有生之年做一台小霸王学习机出来,好名留青史。他已经想好了,他的墓志铭上会这么写:小霸王其乐无穷啊!
  • tfboys紫色之约

    tfboys紫色之约

    宁愿被你憎恨误解着深爱,也不要怀揣释然,有朝一日终被时间浪掷,被你忘怀!!!!
  • 查理九世之原谅我

    查理九世之原谅我

    隐没在黑夜中的少女何时才能走出黑暗?奇怪的项链带来的是灾难还是缘分?毒舌的少年以及少年冒险队,鬼影迷踪,还有……她,能否原谅我?谢谢你,wing,谢谢你们,DODO冒险队……
  • 唯武道义

    唯武道义

    九州大陆妖魔并立,人道势微,幸有始皇大帝剑扫八荒六合,立万里长城以距妖魔,佛道儒诸子百家入世教化天下,自此人道终于在九州站稳脚跟。其后一颗颗武道之星冉冉升起,平妖灭魔守护人族大义。
  • 没错我喜欢你

    没错我喜欢你

    一见钟情的楚回和慢热左辰的故事。你看就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