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222800000006

第6章 提问时的三大要点

即便我从事采访工作已经这么久了,但在每一次访谈开始之前,我都会紧张不已。我要是把这话说出来,认识了许久的《周刊文春》访谈小组的成员们肯定要笑我,“你又在讲这种话了”。但于我而言,事实确实如此。最近有时虽然会觉得“今天应该会比较顺利”,但这和“习惯”还是有所不同的。应该说,在我认为自己“已经习惯了”的瞬间,我就会掉入陷阱。因此,我总是以新人的心态来面对访谈嘉宾。

访谈过程中,对方要是不高兴了可怎么办?要是自己准备不足,采访时没有逻辑、条理怎么办?最重要的是,如果没能问出真正有深度的话题,让我的听众们(读者或是观众)觉得无趣,那便全都是身为倾听者的我的责任了。怎么办,哎呀,这可怎么办啊?我紧张的时候会吵吵嚷嚷个不停,所以最近我的同事们谁都不再同情我了。

但是实际上,在我还是个采访新人的时候,我其实是更加紧张的。比起现在,那时我在某种层面上更加认真,为了让自己不那么紧张,我会预先做采访的演练,在报告纸上把要问的问题都列下来,然后才去采访。

我会在纸上横着写,从第一个问题列到大约第二十个。例如说,如果去采访某公司的社长,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

“您担任社长一职已经到了第二个年头了,坐上社长的位置后,您有什么感触呢?”

社长回答之后,我又该怎么问呢?第二个问题是:

“您担任社长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这样一来,他应该就会跟我聊起公司内发生的变革了,那我就可以接着再问第三个问题:

“明年是贵公司创立五十周年,请您介绍一下公司的历史。”

当采访对象是企业家的时候,我通常会问这些比较死板、严肃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会按照这个思路想象一下访谈的流程,做一些笔记,例如对方可能会如何回答,或是下一个问题要怎么询问,按照这些笔记来推进采访,应该就能顺利完成工作了。我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到了采访当天。我被人引到社长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在大大的沙发上坐下,把报告纸在膝盖上展开,向社长行礼。

“请您多多关照。”

社长先生坐在我斜对面的沙发上,和颜悦色地笑着。

“那么,首先……”我向社长提出了笔记中的第一个问题。

然后社长回答道:

“哎呀,社长这个位置,还真是坐不习惯啊。对我来说还是太高了一些。”

社长回答得好认真,而且脸上一直带着笑意的。啊,太好了。我放下了心来。放心的同时,我趁着社长不注意,时不时地看一眼我的纸稿。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来着?对了,是这个。不过,是不是先问第三个问题比较好?怎么办呀?

在社长侃侃而谈之时,我嘴上说着“啊”“嗯嗯”“哼”“原来是这样”,小声附和着社长,脑子里却乱成了一锅粥。啊,社长差不多要说完了吧。怎么办?下一个问题,该提下一个问题了。怎么办,怎么办?

我终于下定决心:

“那个,您上任以后,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

啊!社长沉默了。他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是别问了吧。是不是应该问下一个问题才对?我又偷看了一眼纸稿。

“变化啊。我自己虽然没什么变化,不过公司整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那也并不是我提议的改革,是上一任社长还在的时候就有的计划。”

哦,话题终于展开了,不错,不错。这样的话,再问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的事情,是不是不太方便?干脆问问上一任社长的事情好了。不过这个问题,我本来打算后面再问的。怎么办呢?改变原定计划好了。我又瞥了两眼纸稿。

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下一个问题,这可怎么办呢?社长重要的发言,我几乎一丁点儿都没往耳朵里去。应该说,我心不在焉的几乎完全没听。我敷衍了事地附和社长两句,实际上却只想着要让对方回答自己的问题,只在意对方是否开口说了话,如此一来便放了心,压根儿没去听对方发言的内容。

我一直持续着这样的采访方式,因为没有听对方说话的内容,采访也就失去了连贯性。在社长说话时,我被纸稿中自己列出的问题吸引了注意力。

社长难得主动开口说了句真心话:“我现在摆出什么社长的威风,实际上我刚进公司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就是一个非常没用的小白领。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自己是没用的人,而且他们都在奇怪‘为什么你这小子能当上社长啊?’”可我却“是吗是吗”地敷衍两句,接着问:

“那么,您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我把报告纸上的下一个问题抛给了社长。和蔼可亲的社长有些惊讶,不过仍旧回答道:“兴趣呀,我比较喜欢登山。前阵子还去了白神山地呢。”

我点了点头:

“成为社长之后,觉得最头疼的事是什么呢?”

我又把话题扯回到了工作上。因为,我都记在报告纸上了,但是刚刚跳过去了,没能问成嘛。坐在对面的社长,方才听我问兴趣爱好的事情,还以为话题要转向私人的事情,却因为我,不得不把思路再转回工作上面。

采访者问的问题毫无连贯性,那么被采访者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采访前只准备一个问题”

还是那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那天我偶然看到了一位播音前辈写的书,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在出门采访的时候,只能准备一个问题。”

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我看了之后,一笑而过。毕竟当时的我,每次采访之前都会准备二十个问题,并把它们一一列在纸上。让我只准备一个问题就出门去采访,我问一句话,对方回一句话,之后我就只能说“感谢您的讲述,在下就此别过”然后打道回府了吗?这么恐怖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去做。

但是那位前辈,在这句话之后加上了一段说明。

“只准备一个问题的话,你就必然要当场思考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那么,找出下一个问题的关键点藏在哪里呢?其实就在被采访者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里。这样一来,采访者就必须认认真真地倾听对方说的每一个字。只要认真地去倾听,你就一定能在其中找到下一个问题的身影。”

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提问,对方回答。从回答中找到疑问,提出下一个问题。对方再次回答。根据回答,再次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在采访时最为重要,原来采访就像环环相扣的链条一样,一来一往地同对方交流。

例如,嘉宾说:“我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烦恼了。”你难道不会顿时产生新的疑问吗?

“现在没那么多烦恼了,也就是说以前很烦恼吗?为什么不再烦恼了?是有什么契机吗?之前是为了什么而烦恼呢?”

一定会有很多问题想问吧。嘉宾在开口说出这句“我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烦恼了”的时候,脑海中一定也会浮现出很多回忆吧。“哎呀,说起来最近确实没有再因为这个烦恼了。为什么呢?不过当时确实非常头疼的。当时还发生了那件事呢。是因为我变坚强了吗?是那个人给的建议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了吧……说到这个,他最近还好吗?是个很有趣的人呢。”

在被采访者沉浸在这种思绪之中时,采访者突然问出一句“你喜欢什么颜色呢”,一定会打乱对方的思路吧。你居然要问这个?你给我等一下。我可是难得才回想起“艰难岁月”里的经历呢。

可一旦采访者提出和上一个问题紧密相关的新问题,那么嘉宾就会从同一个思维抽屉中源源不断地抽出更多的回忆。即便是一些没有被问到就很难回忆起的久远往事,可能也会突然浮现在脑海之中。

虽说如此,我却并没有立刻掌握“只提一个问题”这一技巧,也没有将其付诸行动。而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付诸实践。我先把二十个问题减少到十个,再从十个问题减少到五个。纸稿即使就放在腿上,我也努力控制自己尽量不去偷看,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可以不用再制作笔记了。

不过,“只提一个问题”的话,我无论如何还是会觉得心里没底,如今,我一般会在脑中规划起三大要点。在了解采访嘉宾的资料、作品,他的经历以及思考模式之后,我还会调查对方经历过的人生转折以及人际关系。“问他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会不会很有意思”“为什么他说话声音总是那么大呢”“童年时照顾他的奶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吧”,我会大致提出一些问题,最后总结出“出道前的散漫生活”“大声说话的秘密”以及“奶奶”这三大主题。

但即便如此,这些也只不过是我个人的想法,实际情况会如何,还要等见了面才知道。我本以为奶奶对他的影响很大,但实际上却发现,和从小分居两地的父亲的重逢以及父亲的教诲,对嘉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时候,就必须当场改变计划。先了解嘉宾父亲的情况,接下来再问第二个问题。

无论是只准备一个问题,还是同时准备三个问题,都要让自己尽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发言上。为此,就像我方才提及的那样,我从某个时期开始,不再携带任何纸稿了。虽然在采访政治、经济的复杂话题,或是在记不住外国的电影导演及演员的名字时,我会带上信息简短的纸稿,或者会把电影的宣传册放在眼前。除此以外,我都尽量不去准备纸稿。因为只要纸稿摆在眼前,我的注意力总是会不自觉地被它吸引。咦,我本来要问什么问题来着?有什么是还没问的呢?

采访者总是在自己面前偷瞄纸稿、坐立不安,嘉宾也会变得焦躁。“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我说话啊”,被采访者一定会越来越不放心。一对一、面对面的交谈,是比大家想象的更加敏感的。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会让人怀疑:“莫非,他并不喜欢和我说话吗?”为了让对方不产生这种不信任感,我会尽可能排除多余的事物,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话上。先不论提问的内容,至少要表现出“我正在认真听你的话”,展现出自己的诚意,这是采访的基本原则。

同类推荐
  • 人际沟通与说话艺术

    人际沟通与说话艺术

    本书是“职工培训”丛书中的一本,通过具体的、生动的事例教会员工,尤其是新入职的员工如何与同事交往、与上级交流、与合作伙伴谈判,通过提高说话技巧来提高自己个人魅力和工作能力,为在职员工的职场交流提供借鉴。
  • 布局人生:财富自由之路

    布局人生:财富自由之路

    人生如棋,赢在布局。没有布局思维的人,总是走一步看一步。但是对于懂得布局的人来说,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规划。本书分为五章,作者通过总结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分享大量真实案例,从自我成长、时间管理、演讲力、学习力和财务规划等角度帮助当代年轻人更好地优化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好人生布局,在正确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决定,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希望通过本书,能让更多的读者实现自我成长,走上财富自由之路。
  • 匆匆的路过

    匆匆的路过

    在爱情里,人们常说爱情是一个人的事,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爱情至少是两个人以上的事,你爱的人,你的家人,你的朋友。至于理想,至于爱情;我想说,春天不止有爱情和理想,而秋天也不止有孤寂和流浪。春有春的灿烂,秋有秋的邈远。像春花一样绚丽、像秋空一样高远,都可以是女人追求的极致。看着湛蓝湛蓝的天空,看着飞机飞过留下一条好看的飞机云,而我却在过去上午22载,唯留下2次伤痛。
  • 超神奇的记忆术

    超神奇的记忆术

    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大师,你只需要找到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发挥你大脑的潜能,不断地去练习,再练习。
  • 未来好不好,走过去才知道

    未来好不好,走过去才知道

    不管遇到多阴郁的天气,总有拨云见日的时候;不管背负多艰难的过往,终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热门推荐
  • 网游之死骑归来

    网游之死骑归来

    新书《猎人手册》已经发布,可以围观一下。……命运的齿轮重新转动,前职业选手重生回到三年之前,在游戏里呼风唤雨,建立俱乐部吊打各大职业战队,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定君临天下,如果你再让我选择一次,我必定带着万千骷髅踏平这座城池,无论是谁都没有错,只是我们有着不同的立场罢了。……玩游戏是为了什么?为了实现儿时当一个大英雄的梦想拯救世界?为了能够赚钱,在这竞争压力庞大的社会中养活自己?为了能够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获得成就感和欢乐感?我不知道,是的我不知道,我无法知道每个人对于玩游戏的理解是什么,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无论怎么样只要你是真心的喜欢游戏就好了。
  • 纪元生

    纪元生

    你们两个抓住他,本少爷今天一定要剥了这野种的皮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在路边捡了个艺人

    我在路边捡了个艺人

    双重人格的一流大明星欧阳然。废柴死宅的三流小说家韩绮罗。温柔腹黑的国民级演员齐寒。某天,韩绮罗在路边捡了个男人,带回家后才发现他居然失忆了!再然后,她就遇到了某个死赖着非要住进她家的大明星。。。(求收藏求推荐!)
  • 炭灰里的镇

    炭灰里的镇

    《炭灰里的镇》内容包括:蓝调小镇、米语、废墟上的远方、后山:颜色与记忆的实验场、午睡后的表情、星空肖像、烈焰的遗迹、棉花,棉花、一封信的路途、亲爱的城市、我的老师赵文明等。
  • 往后余生感谢有你

    往后余生感谢有你

    言柳絮毕业后就嫁给了青梅竹马,做起全职太太。闺蜜童蕊选择了嫁给爱情,劳劳碌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宏埃第一季

    宏埃第一季

    《宏埃》系列将围绕三个地表文明及若干亚文明种族抵抗倒影世界入侵的故事展开。三条故事线分别是:【腊玛尼安故事线】包括腊玛尼安人的机械太阳,通天塔,硅基身躯,伟大但又遭到舍弃的宏能武器,活体探测仪,共振跃迁,千年之战,军兵团的最优解计划,自由邦的崛起;【维克隆故事线】包括维克隆人难以统一的复杂信仰,地底霸主卡拉腾虫的祭祀仪式,轨道虫的驯化,病毒共生体质,平原猎人王,邪神献祭,宗族战团,反宏能宇宙大清洗;【易贡财团故事线】包括易贡人的大型商业并购案,适合谈判和交易的账形文字与基础语法,畅销的种植人产品,能源寡头KKZ公司和能榨取整个星球的切星机,安东尼学会与哲学藏书馆,宇宙中心远征队。在第一季的故事里,我们将围绕腊玛人实验室中泄露出的人形武器展开,跟随一支五人精英小队的追捕任务,与雇佣兵团进行交锋,最终发现武器真正的秘密以及不同文明高层的博弈游戏。对于宏埃宇宙来说,这将只是个开始。
  • 中国新篇章

    中国新篇章

    本书以中国新篇章为主题,文章包括预测中国、中产阶级重塑中国消费市场、中国制造业迈入新时期、在PC+时代登上新高峰:杨元庆访谈录等。作者为麦肯锡全球各分公司的董事和顾问等。本书可供中国企业高管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