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96800000003

第3章 扫除烦恼,幸福生活需要静心

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活简单、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是天地的规律、道德的本质。因此,那些得道的圣人悠然自得,没见他们忧虑什么,而一生顺利。其实,平易恬淡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只是人们谁都不信,总要弄得生活有波澜、有曲折,才认为那是生活。平易恬淡就没有忧患,这样邪气才不能袭扰自己的身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德性完备而神情不亏损。所以说,得道的圣人们生是顺天之运行,死是随万物而化;不为子孙先造下什么福,更不为子孙留下什么祸;有所感才有回应,有所迫才会有动力,一切是不得已而后起;丢弃心机与世故,遵守自然规律而行。

菲律宾《商报》登过一篇文章。作者感慨她的一位病逝的朋友一生为物所役,终日忙于工作、应酬,竟连孩子念几年级都不知道,留下了最大的遗憾。作者写道,这位朋友为了累积更多的财富,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终于将健康与亲情都赔了进去。那栋尚在交付贷款的上千万元的豪宅,曾经是他最得意的成就之一。然而豪宅的气派尚未感受到,他却已离开了人间。作者问:“这样汲汲营营追求身外物的人生,到底快乐何在?”

这位朋友显然也是属“世味浓”的一族,如果他能把“世味”看淡一些,岂不是能够惬意地生活?

平易恬淡的生活是快乐的源头,它为我们省去了欲求得不到满足的烦恼,又为我们开阔了身心解放的快乐空间!

平易恬淡就是剔除生活中繁复的杂念、拒绝杂事的纷扰;平易恬淡也是一种专注,叫做“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生活中经常听一些人感叹烦恼多多,到处充满着不如意;也经常听到一些人总是抱怨无聊,时光难以打发。其实,生活是平易恬淡而且丰富多彩的,痛苦、无聊的是人们自己而已,跟生活本身无关,所以,是否快乐、是否充实就看你怎样看待生活、发掘生活。如果觉得痛苦、无聊、人生没有意思,那是因为你不懂快乐的原因!

圣人们不担心天灾,不受物累,没有人事上的是非,更是心中无鬼。他们生也如浮云,死也就这么死了;他们一生不思虑、不预谋,他们的人格闪着光彩而不炫耀,他们有信誉而不向谁许愿;他们睡觉不做噩梦,醒来不担忧;他们的神情纯粹单一而精力不疲倦。

所以说,人们的悲欢是德性上出了偏差;喜怒是求道心切的过错;心生好恶是德性上有了偏失。因为没有忧乐的干扰,才是德的最高境界;顺从自然这个“一”而不变初衷,才是静的最高层次;办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叫纯粹之极。因此,体力劳动不知休止,是大害;脑力劳动不知停歇,就疲惫,而疲惫就使人的生命枯竭。

就拿水来说吧,水的性质是没有杂质就清,不扰动就平;可是不让水流动起来,一潭死水也不能清;有流动、有变化、有吐故纳新就是天之德的象征。因此,纯粹而不杂,平静而不扰,恬淡而无为,以自然的变动来制定自己的变动,这才是最好的清理心灵之道。而这种清理心灵之道最纯一、最朴素、最基本的要领是什么?那就是专一守神。

专一就是不乱用精神,就是将“神”像藏宝剑一样看守起来。所以,一念于自己的心,守住它而不丧失,与心神合一,这就是大道的基本要领了。不论是工匠、艺术家、思想家等,只要精通于一就与天道合。

我们说的素,就是不杂;纯,就是没有亏损精神。能既不杂又不亏损精神,同时专一的人,叫真人。这样的人处在本能所为的限度内,藏身于无端无绪的混沌中,游乐于万物或死或生的变化环境里,本性专一不二,元气保全涵养,德行相融相合,从而使自身与自然相通。像这样,他的禀性持定保全,他的精神没有亏损,外物又从什么地方能够侵入呢?

这就像醉酒的人坠落车下,虽然满身是伤却没有死去,骨骼关节跟旁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因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即使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那个人从醉酒中获得保全完整的心态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何况从自然之道中忘却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态呢?

圣人藏于自然,所以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故而,要呵护心灵就不要开启人为的思想与智巧,而要开发自然的真性,开发了自然的真性则随遇而安,获得生存;开启人为的思想与智巧,就会处处使生命受到残害。不要厌恶自然的禀赋,也不忽视人为的才智,人们也就几近纯真无伪了!

豁达大度才幸福

中国古语有“心宽体长舒”,西方也有“Alightheartliveslong(豁达者长寿)”之说。可见豁达大度、不拘小节是中西方人们都很赞赏的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在世,岂能事事如意?即使贵比君王、富甲天下、才学傲世,也不能心想事成;何况人与人交往,难免有磕磕碰碰,更不能求人人顺意。唯宽宏大量,弃末逐本,才能成就大事业;也唯有把细碎的不如意视为浮云,才能除却烦恼,安闲自在。

孔子有一次和高徒子贡辩论齐国名相管仲的得失,子贡认为:管仲非“仁者”,因为“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孔子却对子贡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拿个人的人格来看管仲,可以说他是不仁不义。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本来追随公子纠的,照理也应该殉死,他却不能以死尽忠,后来反而更进一步投降齐桓公,居然贪富贵做宰相,就更不对了。孔子说,政治道德、人生道德,很难评论得公平中肯。管仲投降了齐桓公以后,帮助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把当时那么乱的社会辅正过来,对历史的贡献,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太大了。

孔子还告诉子贡,管仲对历史的贡献有如此的大,没有管仲,我们的文化都可能灭绝了。这种情形,又怎么是普通男女认为他怎么不为公子纠而死的观念可比呢?公子纠对管仲并不好,不听管仲的意见,如听管仲的意见,就不会有齐桓公,而是公子纠称霸诸候了。公子纠不以管仲为国士,管仲也不必要为公子纠殉死。这就不能拿普通人的看法来责备管仲了。一些普通人一碰到失败就自杀,毫无价值,好像倒在污水沟里,这样一死了之,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不轻易为公子纠而死,以致后来才有这么大的贡献。

其实,孔子对管仲这个人是有认可也有否定的,但总的说来,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所以,孔子没有在管仲的节操与信用上斤斤计较。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太计较,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计较,要看场合来定。

荷马·克鲁伊是个作家,以前他写作的时候,常常会被纽约公寓热水管的响声吵得心烦意乱。他说:“后来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露营,当我听到木柴烧得很响时,突然想到,这些声音多像热水管的响声啊!我为什么会喜欢这种声音,而讨厌家里的那种声音呢?回到家以后,我就试着对自己说,热水管的声音就像木柴燃烧的声音一样好听,然后我就埋头大睡。刚开始那几天,我还会留意热水管的声音,可是不久我就把它们全忘记了。”

荷马聪明地摆脱了一个小小的困扰,如果他一味地在这件事情上纠缠不休,最后不见得就能解决问题,还白白浪费了时间。

豁达大度的人们拥有宽广的胸怀,即使在他们去世之后,也让人们深深地怀念。豁达大度是一种明智,一辈子不吃亏的人是没有的。

同事间你来我往,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总是要有人承受不公平,要吃亏。倘若人们强求世上任何事物都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连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

既然吃亏有时是无法避免的,那何必要去计较不休、自我折磨呢?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所不同的。别人的境遇如果比你好,那无论怎样抱怨也无济于事。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避免提及别人,避免与人比较这、比较那。而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能做,我也可以做”,以这种宽容的姿态去看待所谓的“不公平”,你就会有一种好的心境,好心境也是生产力,是创造未来的一个重要保证。一个人要想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就一定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

英国有一位很著名的作家,出身极其穷苦,他的成功是靠着从艰苦卓绝之中,抱着百折不挠的精神长期奋斗得来的。他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从不在乎别人付给他的稿酬多少。当他暮年的时候,各大书局竞相寻觅他的佳作,他的酬金版税也就丰厚起来。

但好景不长,他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并且生命垂危。这个消息一传开,就有很多访问者赶来探望,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得知他的遗嘱,然后在各报发表。这班人马站在病床旁边向他请求说:“老先生,你是挑战恶劣环境的胜利者,那种百折不回、刻苦自励的精神,真使我们敬佩无比。你已功成名就,对我们这班崇拜你的青年、景仰你的后生有何教训?我们愿意知道先生的秘诀,胜利的方法,以做我们的指引。”

那位老先生听了这番诚恳的请求,只是微微地睁开了昏花的老眼向着他们看了看,仍旧一言不发。

他们又向他请求说:“请老先生饶恕我们的烦扰,在你病中唠唠叨叨,实在对不起。我们是新闻杂志的记者,愿意听听先生最后的教训,不但我们获益,在报上发表以后,不知又将造福多少青年,因此务请不吝赐教,我们谨候恭听。”

“成功么?秘诀么?有,请看《马太福音》十六章二十六节。”老先生轻轻地说完上面的话,便合上了双眼,与世长辞了。他们把老先生的话一一记在纸上,连忙打开《圣经》看,只见上面写的是:“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是的,人即使得到了整个世界,却付出了整个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

豁达大度,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大凡当领导的,都喜欢办事得力、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阳刚之气过盛的领导更不喜欢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部下。要取得他的信任,首先你自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凡是领导交给你的工作都要尽最大的力量去完成,争取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对待个人利益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不去斤斤计较。遇到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尽管自己觉得委屈,也不要去招惹你的上司,以免同他产生对立情绪。这样,就会让他觉得,他欠你的太多,在需要的时候,他必然首先想到你。

常言说:“吃亏是福。”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换个思维想一想,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所以,凡事总能找到解决的途径,只要你肯动脑筋。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你真的不必太过计较。人生苦短,多留些快乐的日子给自己吧。

忘记不快乐的事情

人们往往习惯于忘记生活中那些让自己高兴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而常常将那些痛苦牢牢地记在心里。就像吃过了糖会马上忘记它的甜味,而吃过了苦药却常常觉得那苦涩长留唇舌间。生活需要我们做的却与此相反:忘记苦涩,回味甘甜。因此,忘却是一种能力,忘却苦涩是一种更高的能力。我们需要培养这种能力,让自己的快乐比痛苦多一点。

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女作家三毛小时候是一个非常勇敢而又活泼的小女孩儿,她喜欢体育,常常一个人倒吊在单杠上直到鼻子流出血来。她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课本一发下来,她只要大声朗读一遍,便能够熟练地掌握其中的内容。有一次她甚至跑到老师那里,很轻蔑地批评说:“语文课本编得太浅,怎么能把小学生当傻瓜一样对待呢?”

三毛12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台北最好的女子中学。初一时,三毛的学习成绩还行;到了初二,数学成绩一直滑坡,几次小考中最高分才得50分,三毛开始觉得自卑。

然而一向好强的三毛发现了一个考高分的窍门。她发现每次老师出小考题,都是从课本后面的习题中选出来的。于是三毛每到临考,都把后面的习题背过。因为三毛记忆力好,所以她能将那些习题背得滚瓜烂熟。这样,一连6次小考,三毛都得了100分。老师对此很是怀疑,他决定要单独测试一下三毛。

一天,老师将三毛叫进办公室,将一张准备好的数学卷子交给三毛,限她10分钟内完成。由于题目难度很大,三毛得了零分,老师对她很是不满。

接着,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羞辱三毛。这位数学老师拿起饱蘸着墨汁的毛笔叫她立正,非常恶毒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老师用毛笔在三毛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它们流下来,顺着三毛紧紧抿住的嘴唇,渗到她的嘴巴里。

老师又让三毛转过身去面对全班同学,全班同学哄笑不止。然而老师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又命令三毛到教室外面,在大楼的走廊里走一圈再回来。三毛不敢违背,只有一步一步艰难地将漫长的走廊走完。

这件事情使三毛丢了丑,但她没有及时忘却的能力,于是开始逃学。当父母鼓励她正视现实鼓起勇气再去学校时,她坚决地说“不”,并且自此开始休学在家。

休学在家的日子里,三毛仍然不能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来。当家里人一起吃饭时,姐姐和弟弟不免要说些学校的事,这令她极其痛苦,以后连吃饭她都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不肯出来见人了。就这样,三毛患上了少年自闭症。

可以说少年自闭症影响了三毛一生,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甚至在她长大成人之后,她的性格始终以脆弱、偏颇、执拗、情绪化为主导。这样的性格对于她的职业可能没有太多的负面影响,却严重影响了她人生的幸福。1991年1月,三毛在台北自杀身亡,这与她的性格弱点有重要关联,正是因为三毛的性格,才导致了她那最终可悲的命运。

对于12岁时的丢丑事件的念念不忘,使三毛产生了不良的性格倾向,长大成人的三毛深知这样的性格会是自己成功路上的拦路虎。为此,她独自一人远赴欧洲,游历非洲,主动创造条件改变自己不健康的个性。正是因为她对自己个性的主动改造,才使她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成功。

忘却也是一种能力。对于一些不愉快的事,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一些没有意义的琐事,我们应该及时地忘掉。对于丢丑的事件,我们更要及时遗忘,把它放在心上,只会影响自己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我们难免被生活的暗流冲击,留下累累的伤痕,以见证我们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但这磨难是教会我们成熟和坚强的,不是让我们牢记并痛苦的。忘却的能力也许比记忆的能力更难培养,但我们需要有这种能力让自己潇洒地活着。

有宽大的胸怀,才有幸福的生活

不必在意别人冷漠的表情、窃窃的私语;不必费心去揣测、琢磨别人怎样待你、怎样评价你;不必在意微小的得失、过错或失败,那只是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豁达一点,超然一点,平静喜悦地走过每一个日子,然后再回过头想想所经过的是非得失、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你会发觉眼前的生活轻松愉快,充满了七彩阳光。

1898年冬天,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有一天,他养的一头牛,为了偷吃玉米而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最后被农夫杀死。依当地牧场的共同约定,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没有这样做。罗吉士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于是带着佣人一起去找农夫理论。

此时,正值寒流来袭,他们走到一半,人与马车全都挂满了冰霜,两人也几乎要冻僵了。好不容易抵达木屋,农夫却不在家,农夫的妻子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等待。罗吉士进屋取暖时,看见妇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后还躲着5个瘦得像猴子的孩子。不久,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而来的。”

罗吉士本想开口与农夫理论,忽然又打住了,只是伸出了手。农夫完全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便开心地与他握手、拥抱,并热情邀请他们共进晚餐。这时,农夫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正事,以便处理杀牛的事。但是,罗吉士看起来似乎是忘记了,只见他与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饭后,天气仍然相当差,农夫一定要两个人住下,等转天再回去,于是罗吉士与佣人在那里过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就告辞回去了。回家的路上,佣人忍不住问他:“您不是打算讨公道吗?”罗吉士笑着说:“那是原来的打算,当我看到那一家人后,我就不想再追究了,太小心眼了没什么好处!”

生活中却总有很多人习惯于斤斤计较,遇事就犯小心眼的毛病,结果无事常思有事,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故事中的罗吉士虽然失去了一头牛,但这段经历却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总是斤斤计较的话,做人也不会开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过计较。

李大妈早年丧夫,无儿无女,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大妈的脾气暴戾、偏激、狂躁、喜怒无常。老郑和老吴是李大妈的邻居。因为李大妈的坏脾气,她和老郑、老吴的关系处得很别扭。老郑和老吴也因为有李大妈这样的邻居而沮丧不已。而老吴和老郑两人的性格也截然不同,老吴豁达开朗,凡事想得开;老郑则有点心胸褊狭,爱走极端。因此两人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表现却大不一样:老吴整天乐呵呵的,老郑则一天到晚吊着脸,一副怏怏不乐的样子,好像谁借了他二斗大米却还了他二斗陈稻谷似的。

一天,李大妈的一只乌鸡不见了,她便在自家院里跳着脚骂:“哪个老不死的偷了我的乌鸡?谁偷了我的乌鸡断子绝孙,死时闭不上眼睛!”骂声很大,邻居老吴和老郑都听见了。

老吴想:“她没点名骂谁,咱也没干那亏心事。不做亏心事,睡觉不怕鬼敲门,她爱骂骂去,与咱毫不相干。”于是,老吴对她的骂声仿佛没听见似的。而老郑则不一样,他想:“这怕是冲我来的,这婆娘真没口德,开口闭口老不死的。哎,真气死我了!”老郑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几天便病倒了。

几天以后,李大妈在她家的草堆中发现了死鸡。原来乌鸡觅食钻到了草堆下面,它还没出来,李大妈便在外面放了一担柴火,把那个出口堵住了,以致它饿死在里面。

李大妈有些内疚,便找老吴和老郑道歉。

老吴听后说:“我没什么,一点都没生气啊!”

老郑听后,心中的怨气慢慢地消了,过了几天,就能起来行走,身体慢慢地恢复了。“哎,都是自己小心眼造成的,咱要像人家老吴,还生哪门子气呢?”老郑此时才明白过来。

做人凡事都要看得开一点,斤斤计较只是在自找麻烦,一些小事根本就不值得太往心里去。如果像故事中的老郑那样总是为点小事计较,犯小心眼,那生活又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小心眼的人,就是太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于是经常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烦扰,怕别人责怪而自责,怕别人取笑而自卑,怕难堪而自闭。

很多年前,一名美国青年摩尔在中南半岛附近海下270英尺深的潜水艇里,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当时摩尔所在的潜水艇从雷达上发现一支日军舰队朝他们开来,他们发射了几枚鱼雷,但没有击中任何一艘舰。这个时候,日军发现了他们,一艘布雷舰直朝他们开来。3分钟后,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弹在潜水艇四周炸开,把他们直压到海底270英尺深的地方。深水炸弹不停地投下,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其中,有十几枚炸弹就在离他们60英尺左右的地方爆炸。倘若再近一点的话,潜艇就会被炸出一个洞来。

摩尔和所有的士兵一样奉命静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镇定,当时的摩尔吓得不知如何呼吸,他不停地对自己说:这下死定了……潜水艇内部的温度达到摄氏40多度,可是他却怕得全身发冷,一阵阵冒虚汗。15个小时后,攻击停止了,那艘布雷舰用光了所有的炸弹后开走了。

摩尔感觉这15个小时就好像是150万年。他过去的生活一一浮现在眼前,那些曾经让他烦忧过的无聊的小事更是记得特别清晰——没钱买房子,没钱买汽车,没钱给妻子买好衣服,并且为了点芝麻小事和妻子吵架,还为额头上的一个小疤影响容貌发愁……

可是,这些令人发愁的事,在深水炸弹威胁生命的那一刻,显得那么荒谬、渺小。摩尔对自己发誓,如果他还有机会看到明天的太阳的话,他永远都不会再为这些小事忧愁了!

这是一个人经过大灾大难才悟出的人生真理。英国著名作家迪斯累利曾精辟地指出:“斤斤计较的人,生命是短促的。”的确,如果让微不足道的小事时常吞噬我们的心灵,不愉快的感觉会伴随人可怜地度过一生。

凡事随缘,懂得适可而止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环境适应了,它就会生长。人生也不是空行的,遇到缘分就能相聚,缘分尽了就会离散。佛经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俗语有:“缘分到了自然有,缘分尽了莫强求。”其中流露出的消极唯命的思想固不足取,然而其凡事体任自然、随缘知命的态度,却是处在名缰利锁束缚下的现代人一剂很好的清凉剂。

凡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人,大致上可以领悟盛衰无常、悲喜无定的含义。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雅致环境里,众贤毕至,高朋会聚,曲水流觞,咏叙幽情,这是何等快乐!王羲之欣然记道:“是日也,天朗气晴,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但是,就在“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之时,突然使人产生了万物“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哀,于是情绪一转,“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憾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真正的乐极生悲。

类似的心情变化可以在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进一步印证。苏东坡与客泛舟江上,“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这本来是很快活的,偏偏乐极生悲,“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偏偏又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8个字真是把一个人由乐转悲之后的难言心境写绝了。饮酒本是一件乐事,但多愁善感的人饮酒,往往会见物生情,情到深处反添恨。正如司马迁所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在生活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中国人说:“贵在时中!”时就是随时,中就是中和,所谓时中,就是顺时而变,恰到好处。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鉴于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变化的特点,讲究时中,就是要注意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看他会不会退而求其次。

退而求其次并不是懦弱畏难。当人生进程的某一方面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善于权变通达,心情愉快地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追求,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进取,是一种更踏实可行的以退为进。古人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做人的大敌。当一个人在一种境地中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齿”。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中国的君王,大多数可与同患,难与处安。所以做臣子的在大名之下,往往难以久安。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名,名遂,身退。”范蠡乘舟浮海,得以善终;文种不听劝告,饮剑自尽。此二人,足以令中国历史臣宦者为戒。不过,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地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只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古人言:“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乐极生悲一语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但一般人对它的理解,往往是指一个人因快乐过度而忘乎所以、头脑发热、举止失矩,结果不慎发生意外,惹祸上身,化喜为悲。概括地讲,乐极生悲是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和留恋而生出的惘然和悲哀;详情而言,是一个人对生活中好花不常开,好景难常在的无奈和怅怀。人的情绪很难停驻在一种静止的状态,人对世事盛衰兴亡的更替习以为常之后,心境喜怒哀乐的轮回变换也成为了自然,人在纵情寻乐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莫名其妙的空虚伤怀,挥之不去,避之不开,因为欢乐和惆怅本来就首尾并列。所以庄子在“欣欣然而乐”之后感叹:“乐未毕也,哀又继之。”人只有在生命的愉悦中才能体会真正的悲哀。所以,真正的丧亲之痛,不在丧亲之时,而在合家欢宴或睹旧物、思亡人的那一瞬间。人在悲中不知悲,痛定思痛是真痛。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俗言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

学会忘记,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舔尝人间的酸甜苦辣。如果把走过去、看过去的都牢记心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很多额外的负担。看到的越丰富,压力就越大。聪明的行者,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放下负担,一路走来,一路忘记,永远保持轻装上阵。他们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时光不可能倒流,除了汲取经验教训以外,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从前,有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一起去下山化缘,小和尚初次下山,既新奇又害怕,什么事都看着师父。他们走到一条河边,一个女子要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河水也非常冷。小和尚想:出家人与人方便,我应该背这位女子过河。可是这么做不是违反戒律了吗?正在小和尚犹豫时,老和尚上前,背起女子过了河,女子道谢后离开了。小和尚心里一直犯嘀咕:师父怎么可以背那个女子过河呢?但他又不敢问。一直走了20里,他实在憋不住了,就向师父请教: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那女子过河呢?师父淡淡地说,我只是把她背在了身上,过河就放下了,可你却在心上背了她20里还没放下。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要想在人生的旅途上走得轻松些,就必须给自己减压,减压的好方法就是学会忘记。能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乐于忘怀是一种心理平衡,需要坦然与真诚地面对生活。有些人能够忘记失意时的尴尬和窘迫,却对顺境时的得意津津乐道,岂不知成功和失败一样会留在过去。若老是沉湎过去不能释怀,常常说我年轻那会如何如何,拿昨日黄花当眼前美景,让过眼烟云在心头永留,沾沾自喜,自鸣得意,陷自己于虚妄之中,便会不思进取,裹足不前。英雄不提当年勇,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而反复咀嚼过去的痛苦,永远一脸的苦大仇深就更不足取了。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星星。”为鸡毛蒜皮斤斤计较,为陈芝麻烂谷子耿耿于怀,只怕心灵之船不堪重负,记忆之舟承载不下,会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未来。一句老话说得好: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加州大学一篇保健资料提出:半数以上的年老性痴呆和80%左右的恶性肿瘤都与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及不良信息有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淡忘那些负面事件及不良信息,学会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既往不咎的人,才是快乐轻松的人。

学会忘记,不是要你浑浑噩噩,没心没肺;有些人、有些事在你的一生中是无法忘怀的,也不该忘怀。那么,什么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呢?是别人对自己的好处!所谓:人对我有恩不可忘,我对人有恩不可不忘。为何要牢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因为要随缘报恩。猫、狗之类尚且知道报恩,何况人类?不知报恩如何做人?

为何又要淡忘自己对别人的恩德呢?因为念念不忘所施之恩,就必然时刻期待别人的回报,古语所说“市恩”就是这种人,其心态近似于放高利贷者。一旦与人有恩,就念念不忘别人的报答,慷慨仁义不见,自私算计涌上心头。如果别人的回报不能让自己满意,势必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轻则烦恼丛生,重则大骂其“白眼儿狼”、没良心,反目为仇,然而恩惠已经施与别人,现在愤怒也是无可奈何,不过是让人轻视自己的品格,徒增自己的烦恼罢了。所以说,要忘记自己给别人的,记住别人给自己的。

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3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3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牢记别人对你的帮助,忘记别人对你的不好,这才是做人的本分。有了这份修养和快乐,就是人生的成功。谁不愿拥有一个不为烦恼所动的快乐人生呢?所以,人生短暂,何必对过去的痛苦耿耿于怀呢?何必要自己伤害自己呢?我们一定要对过去网开一面,宽恕别人,就是爱护自己,是真正、彻底地爱护自己。要知道,最有力量的是“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我们当下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淡忘不快,可以消解烦恼,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祥和与友爱。这一切其实就在当下的一转念之间。

接受改变,眼光要向前看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他们觉得过去什么都好,而现在一切都不如意。其实,过去的事情永远不会再回来,现在奋斗才是唯一能起作用的手段,而未来怎么样,就决定于现在的心态。做事情不要被已经发生的相关的事情所困扰,只要是正确的,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没有必要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而悔恨,眼光要向前看。

一个女儿对她的父亲抱怨,说她的生命是如何痛苦、无助,她是多么想要健康地走下去,但是她已失去方向,整个人惶惶然,只想放弃。她已厌烦了抗拒、挣扎,但是问题似乎一个接着一个,让她毫无招架之力。

父亲什么也没说,拉起心爱的女儿的手,走向厨房。他烧了3锅水,当水滚烫了之后,他在第一个锅里放进萝卜,第二个锅里放了一个鸡蛋,第三个锅里放了咖啡。女儿不解地望着父亲,而父亲只是温柔地握着她的手,示意她不要说话,静静地看着滚烫的水中煮着的萝卜、鸡蛋和咖啡。

一段时间过后,父亲把锅里的萝卜、鸡蛋捞起来放进碗中,把咖啡滤过倒进杯子,问女儿:“你看到了什么?”

女儿说:“萝卜、鸡蛋和咖啡。”

父亲让女儿摸摸经过沸水烧煮的萝卜,萝卜已被煮得又软又烂;他又要女儿拿起那个鸡蛋,敲碎薄硬的蛋壳;然后,他再让女儿尝尝咖啡,女儿喝了一口咖啡,闻到浓浓的香味。

女儿问父亲:“您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呢?”

父亲解释道:“这3样东西面对相同的逆境,也就是滚滚的水,反应却各不相同:原本粗硬、坚实的萝卜,在滚水中却变软变烂了;这个蛋原本非常脆弱,薄硬的外壳起初保护了里面的液体,但是经过沸水的烧煮后,蛋壳内却变硬了;而粉末似的咖啡却很特别,它改变了煮它的沸水。我的女儿,你愿意做什么呢?”看似坚强的萝卜,当痛苦与逆境到来时却变得软弱,失去力量;原本脆弱的鸡蛋,经历困境之后变得僵硬顽强;而咖啡,却将那带来痛苦的沸水改变了。当逆境来到你门前,你作何反应呢?别让痛苦与磨难摧折了自己,尝试着去改变,生活便会另有一番滋味。

每个人都有怀旧的心理,即使嘴里高喊着向前看,眼睛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瞄向那些“过去的美好日子”。绝大多数人对新事物的接受会表现出一种羞羞答答的心态,直到新事物不再新鲜,再用一种怀旧的或恍然大悟的口吻来评说。客观地分析,向后看既是对过去的留恋,也是对现实的迷惘和不满。但留恋和不满都对眼下的问题毫无帮助,因此,向前看就显得比怀旧更为重要。特别是对新事物,更应该用发展的和超前的眼光来认识对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就是说分析事情或现象要以特定的时空作为条件。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要向前看。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于曾经失去的机会耿耿于怀。每当失意的时候都会感叹,如果当初我那样选择,那么现在我将是怎样怎样了。但关键是你没有那样选择,关键是你已经失掉了那个机会,如果你再自怨自艾下去,你将失掉下一个机会。所以,过去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放在心上,你当初那样做,一定有你那样做的理由,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不能用你的今天去对比你的昨天,然后使自己生活在痛苦中。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对于现实来说,预测永远都要甘拜下风,你当然不必为曾经的选择失误而伤心沮丧。

一位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上弄出去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都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这位老人把失去变得可爱,我们何尝又不能呢?不要老盯着被打翻的牛奶,赶紧把家里的猫抱来,就当是给猫准备的晚餐了。

我们都经历过某种重要或心爱的东西失去的事情,其大都在我们的心理上投下阴影。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没想到去创造新的东西。与其抱残守缺,不如就地放弃。普希金的诗中说:“一切都是暂时,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变得可爱。”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获得。

有些人终日为过去的错误而悔恨,为过去的决策失误而惋惜,沉溺于过去的错误之中,是事业成功的一大障碍。它会斩断进取的锐角,磨钝智慧的锋芒,甚至使人愚蠢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过去失败了,下次恐怕不行了。”因此,畏首畏尾,顾虑重重,很难取得事业的成功。

甑被打破,不可能恢复原状。任你哀叹,任你后悔,任你捶胸顿足呼天喊地,任你悔断肠子,心疼、肝疼、胃疼,任你3天不吃饭、5天不睡觉,也肯定不会改变这个已经板上钉钉的事实。聪明的做法,就是按照扔鞋子的老人的做法去做,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在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万事如意。下岗、被精简、被老板炒了鱿鱼,不如意;落选、被降职、被顶头上司冷落,不如意;评副高职称少了一票、送学术刊物的论文泥牛入海,不如意;经商亏本、工厂赔钱、路上被窃,也不如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一旦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想想“甑已摔破,顾之何益”,想想那个扔鞋子的老人,想想人家的生存智慧,对自己肯定会大有裨益的。

在当代社会,更应具有这样的生存智慧,因为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手中的“甑”随时可被他人打破。遇到这样不如意的事,不哭天抹泪,不怨天尤人,不消沉颓唐,不心灰意懒;汲取教训,挺直腰杆,义无反顾,径直向前。生活中,这样的人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成为强者,才能事业有成,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会有鲜花美酒的陪伴。

既然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耿耿于怀。调整好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在和未来。要知道,悔恨过去,只会损害眼前的生活。不要让“打破的甑”潮湿了我们的心情,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这件事而拒绝这一天的生活,相反,我们应该将这天的生活过得平静而恳挚,这样才会有丰盈的过去,也才能开创未来。

要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勇于忘却过去的不幸,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莎士比亚说:“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用情感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静水流深,宁静也是一种升华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切都在快速地动、动、动。速度和效率成了现代人的信仰,也成了现代人的快乐之源。活力、干劲、奋斗的激情、成功的喜悦、火热的气氛,都是“动”的乐趣。然而,你是否体验过,当你静下来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宁与超脱涌上来,这种感觉就像一股清凉的泉水,令你的心也变得澄净起来。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宁静,原来心灵可以这么自在。这就是宁静的幸福。

奥地利诗人莱瑙说过一个关于3个吉普赛人的故事:他们3人正在沙漠中间一个荒凉的地方。第一个吉普赛人手拿提琴,悠然自得,自拉自唱一首热情的歌曲,夕阳就映照在他坚毅的脸上;第二个吉普赛人嘴里衔着烟斗,望着袅袅的烟雾,还是那样的快乐,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让他忧愁的;第三个吉普赛人却愉快地睡着了,他的提琴就丢在草丛中,风儿掠过他的琴弦,也掠过他的心房……

静能生美,静能出思,静是万动之源。先静下来,心灵才得以休息。生活不安定,思想不安定,周围就会缺少关照的人,心里一定很悲戚。这个时候,情绪容易激动,我们就必须要坚守正道,小心行事。如果行为不安定了,那就要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把身先安定,然后安定心灵。如果心灵不安定了,那就要出游,要在山水间求得心灵的安定。

西谚有云:“Stillwatersrundeep(静水流深)。”人在行动的时候,往往会被认为很有力量,其实人在思想的时候最有力量。静不下来,是对静的意义认识不足。处变不惊,你才能静下来。孔子说:迅雷烈风,必然使人变色。世界震动,许多人必然恐惧,如果因恐惧而戒备,以后就会幸福。当灾难来临,恐惧万分,但过后就忘记,谈笑自若,不知警惕,这样没有好处,将来要吃大亏。只有平时戒备的人,当突然遭到震惊,才不至于不知所措。

动是世界的阳面,静是世界的阴面。阳面,是看世界的;阴面,是想世界的。动,是世界的亨通。但静,才是世界的推动。你要静得下来,要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知道发生的一切对你没有什么影响。即使有影响,你也有能力应付。这样,你才能静得下来。汲取了教训,你才能静得下来。

过去发生的事情,曾经使你夜不能寐,惊恐万分,但你已经有了经验了,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就能安静如初。你经历了打击,经历了磨难,经历了别人的整治,以后当你重新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内心也会平静如水。毛泽东说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就是静的最高境界。

没有静思,总在动,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陶渊明曾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去做了彭泽县的县令,然而他始终不快乐,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归田园居,回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生活。回忆自己的宦仕岁月,他不禁慨叹:“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江河奔腾,虽然能够百川汇海,然而,每一条江河都宣泄无度,就会泛滥成灾;民情沸腾,虽然能够百业兴旺,然而,每一个人都狂热无度,就会歇斯底里;群芳尽绽,虽然能够春光娇娆,然而,每一朵花都争艳斗奇,繁荣的背后已经隐藏着衰败。进而不急,动而不躁,张而不露,才是动的极致,也是静的基础。

同类推荐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减压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减压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减压术》讲述的是教你怎么巧用智慧进行生活中的减压。
  • 20不惑,30不悔

    20不惑,30不悔

    20多岁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我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适应能力强。如果我们能在20多岁抓住机会做好每一件事,那么在30多岁的时候便会硕果累累。然而,20多岁的我们心智尚不成熟,在这个年龄段不免会出现很多困惑与困难,一旦认不清事实,就会走不少弯路……
  • 如何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如何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说社会是一张网,那么交织点就是由人组成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人脉,贵人就是人脉中承上启下的交织点。没有贵人,你的“网”就无法伸展,没有贵人帮助,一个人将难有大的作为。本书立足于历史和现实,放眼未来,为你在寻找贵人的征途中答难解疑,指点迷津,希望对你踏上成功的人生之旅有所帮助。
  • 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

    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

    本书是一部最佳的做人处事的经典,集结了许多针对年轻人行之有效的做人做事法则。告诉你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必须学会做人,做人就必须要多长个“心眼”,做事就必须要有手腕。这样的人活得轻松,工作起来也会一帆风顺,否则就会四处碰壁,吃亏上当,活得很累,事业一无所获。
  • 时来运转:永不消失的成功智慧

    时来运转:永不消失的成功智慧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跟他的学历、背景、环境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你口才出色、能说会道,就能增加成功的机会。那些能够引导、激励、鼓舞和领导他人的人,那些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沟通的人,往往是事业有成的人。戴尔·卡耐基指出,“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谈,并赢得他们的合作,这是那些往上爬的人们应该努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热门推荐
  • 镜能力

    镜能力

    不知何时起,有人发现自己拥有了特殊的能力,这份能量源于一个梦,一个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梦,这种能力依赖于镜,又离不开梦,两者结合在一起,唯能力者所用,人们将其称为——镜能力。
  • 十里红尘不如你

    十里红尘不如你

    她本是一只人间的弃猫,他将她带回仙界,收她为徒,教她仙力,待她如亲如妻。“我爱他,我要和他在一起,你成全我们吧,求你了师傅!”画面一转,她竟披头散发的跪附在地,不停的朝着他磕头,地上淌着他的鲜血。“你知道,背叛我的代价你付不起。”他竟一怒之下杀了她爱的男人,终于她心灰意冷的被他带回仙界。将她关入“幽室”,生生世世都不许她再离开他。她以为他是讨厌她的,殊不知,在“幽室”那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是他在不遗余力的照顾她。
  • 异界哔王

    异界哔王

    为了解开家族守护的秘密,历经磨难的姜天却被离奇的送到天璇大陆,但是姜天喜欢装哔和坑人的习惯注定回家之旅并不会平凡。
  • 圣灾

    圣灾

    古老文明和外星文明的对抗,神的影子出现,这场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似乎在重复的命运,却拥有不同的结局,这一切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科技和异能相比,最终逊了一筹,可是当二者画上了等号之时,又会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当你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才越发觉得它的可怕。
  • 快穿之聆书阁

    快穿之聆书阁

    秦素以与聆书阁结下契约,成为聆书阁的一名委托人。以为自己找了个铁饭碗,结果并不是,情感检测历史最低?那么,无情之人,该如何完成面前这份委托呢?
  • 婚久情深,邪魅聿少的冷傲妻

    婚久情深,邪魅聿少的冷傲妻

    一巴掌的代价让简爱成为了聿寒轩的猎食目标;为了姑姑、为了自由她不得不向他低头、妥协;他对她宠到极致也伤到极致,时而温柔、时而霸道、时而嗜血;可最终简爱还是沦陷在聿寒轩的爱情幻境里。原以为这就是幸福的开始,于是她义无反顾,飞蛾扑火;一场婚姻,换来的是身心俱碎;一句“不要孩子”,又将她彻底推入无间的地狱;当最后一道伤口被撕开的时候,当简爱看着他与她怀里的女人时“聿寒轩,即便做鬼我也不会放过你,我诅咒你们永远得不到幸福”简爱带着两行清泪,满脸狰狞的看着眼前的人,墨发四散像暗夜里的怨魂一般,冲向火海......“聿寒轩,你是我义无反顾撞过的南墙,却是黄粱一梦的空欢喜一场”时光流转,五年后,当她浴火重生以最华丽的姿态站在年度金曲奖的领奖台时;台下的聿寒轩的脸上写满了不可置信,更让他觉得刺眼的是她身边的男人…“简爱,你竟然没死,哼,既然没死那就回来我身边,我可以给你所有的一切”“聿寒轩,你以为你是谁?在我眼里你什么都不是,我...是回来复仇的”他看着她满眼的怒意,可是自己却再也狠不下心来“来吧,我欠你的我会全部还给你...”在这场爱的博弈中,仇恨与煎熬不断撕扯着,永远没有输赢…“聿寒轩,我想我是恨你的,可是…比仇恨更深的又是什么呢?”“简爱,只要你爱过,我对你便永不放弃”
  • 替魔行道1:判官崛起

    替魔行道1:判官崛起

    高中男生潘平一直过着普通的生活,直到某天晚上,半路撞见了魔行社魔法术师围追魇魔人魔法术师,他的生活便开始发生了改变,他发现,自己其实是早已被选中的下任魔行社社长判官,更让他意外的是,他所认识的这个世界,其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起源。魇魔人一心想除掉魔行社,以扫清自己重启界门的障碍,而魔行社则为了保护现有世界之间的平衡,希望潘平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方面是想与自己最重要的人过平凡的生活,所以极力反感魔法的事物,另一方面,又出于为了保护自己最重要的人,而不得不借用魔法的力量。随着事态的发展,潘平发现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背负命运的少年,不得对自己的理想生活重新考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圣尊天下

    圣尊天下

    轮回纪元,且看少年风起尘缘,踏圣地,逐鹿七域八荒,遍九幽十二国世纪红颜,且看少年艳露凝香,拂神女,怀揽绝世倾城,昭香暗画楼深随风而起,霸天下少年来自世家名城,历尽沧桑劫难,勇闯万古世界,溺三千大道,瓢一世孤名
  • 宝贝计划

    宝贝计划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的环境中,儿童在家庭、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儿童问题也是为全社会各个家庭关注的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如何科学育儿,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新婚开始,夫妻和家庭其他成员都十分关心如何科学育儿、如何生一个健康聪明宝贝的问题。从十月怀胎到孩子出生,一直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的关怀和担心也总是围绕着孩子转,因为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和全部心血的所在,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因此,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