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713200000002

第2章 遇见心理学,看清最真实的自己——人格心理学常识

巴纳姆效应:别让外界评价蒙蔽了你的双眼

星座、属相以及网络上的一些心理测试,对人的性格、喜好等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描述,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在进行测试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类描述非常准确。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我们先来看看有关星座与性格的描述。比如金牛座常见的描述是:个性比较温顺,做事沉稳,遇到生活中的重要决定能三思而后行,而且对于自己认准的事情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但有时又会较为固执,常常被人看作“一根筋”。所以,金牛座的人在性格上往往呈现出两面性,平时看起来温和近人,但动起怒来也会暴跳如雷。

金牛座的人看过上述这些描述之后,也许会找出一条或几条与自己性格特点相吻合的描述,他们会惊喜地认为这种描述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可实际上,这种描述具有笼统性、一般性,并不能准确反映每个人的人格面貌。像这样容易接受某些人格描述信息并受其影响的心理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应”或“巴霖效应”。这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说来很有趣,巴纳姆是一位著名魔术师的名字,他的表演深受人们的欢迎。而当别人向他询问其中奥秘的时候,巴纳姆得意地说:“我的表演之所以吸引人,除了表演技巧之外,还因为节目设计时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而马戏团经理巴霖则更加直白地说道:“每分钟都有一个笨蛋诞生。”也就是说,大部分观众其实知道魔术表演不是真实的,却仍会兴致勃勃地欣赏。同样,我们在进行自我认识的时候,虽然明知有些外界信息并不客观,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受其影响,迷失在“巴纳姆效应”之中。

比如,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关于“焦虑症”的心理测试,其中包含一些简单的选择题,可以根据答案计算得分,以此了解自己的“焦虑值”达到了多少。这种心理测试其实并非正规的心理量表,缺乏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所得到的结果也无法反映我们的真实心理状态。可是不少做过这种测试的人却因为“巴纳姆效应”的影响,对自己获得的“焦虑值”深信不疑,判断自己可能患上了“焦虑症”,继而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让自己平白无故背负不少精神压力,严重者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而这就是“巴纳姆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消除“巴纳姆效应”带来的烦恼,并学会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呢?

1.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面对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的身高、外貌、体态、性格等都有很大差异。面对自己,我们首先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要有意识、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更好地认识外在形象和内在自我。有些人怕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某些问题是缺陷,便会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把“缺陷”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于事无补。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丢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自怨自艾,学会剖析自我,深刻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

2.通过他人评价,结合自己判断,多角度认识自己

“旁观者清”“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格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通过倾听他人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他人眼中找寻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比较,从对比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优势或缺陷。

不过,在比较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对象。无论是刻意找处处不如自己的人做比较,还是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失之偏颇,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会误导自己。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各方面条件相当的人做比较,这样才能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正确地认识自己。不仅如此,在接受他人评价或与他人比较之后,我们还要客观、冷静地看待结果,不能因为受到批评或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变得灰心失望、悲观沮丧。

3.参加社会实践,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审视和评价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实际能力,发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从而可以更加客观地重新审视并进行自我评价。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分析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不同的社会实践能够为我们提供认识自己的契机,也能够向我们提供很多查漏补缺、提升自我的机会。

总之,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各种途径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而不要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原本的自我。

自我选择效应: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爱抽雪茄的美国人、浪漫的法国人和精明的犹太人被关进了一所监狱。刚进监狱时,监狱长便宣布,每个人可以提出一个要求,而自己会尽量满足。三年后,这三人出狱了,美国人抱着满满一箱雪茄,迫不及待地找打火机想抽上一根。法国人则牵着几个孩子出来了,因为他当时提的愿望是想要一个多情又漂亮的时髦女郎相伴。最后,犹太人出来了,他激动地对监狱长说:“太感谢您了!我要送您一辆跑车,因为您给了我电话,这三年我可以随时与外界联系,安排我的生意,如今可挣了不少钱呢!”

这则故事听起来也许有些夸张,但说明了一个道理:这几人三年后的生活各不同是由三年前的选择决定的。可以说,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这就是“自我选择效应”。自我选择效应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位哲人这样说过,“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卧薪尝胆是一种选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是一种选择。陶渊明选择归隐山林,岳飞选择精忠报国……人生中重要的选择,决定了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向。

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也曾面临选择。在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免费奖学金和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的奖学金之间,密尔顿·弗里德曼经过慎重思考,遵从自己的内心意愿,选择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从此一头扎进经济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他当初选择了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命运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在有些人生的关口,选择的正确与否往往能够决定个人一生的成败。可是由于各种诱惑因素的存在,再加上恐惧、犹豫心理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稳定的心态,避免选择失误,让自己走上错误的发展方向,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很大的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把握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呢?

1.听取不同意见,从不同角度分析

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有“来自自我”和“来自他人”两种不同意见。一方面,在面对选择时,我们要积极听取他人有益的意见,弥补自己在认识上的不足之处,为自己进行选择提供更多有利的依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足够的自信,敢于遵从自己认为正确的内心想法,不要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更不能被他人错误的意见所误导,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做出正确、客观的选择。

2.学会选择,也要懂得放弃

在印度热带丛林里,人们常常会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式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子里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然后在盒子上开一个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的小口。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猴子的天性是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所以会被人类轻易捕获。

我们可能会嘲笑猴子很蠢,竟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坚果而失去宝贵的自由,可实际上我们也常常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可能会固执地紧紧抓住手中已经获得的一丁点儿利益,舍不得轻易放弃,但会因为这些小小的利益而失去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选择时应当学会权衡利弊,要懂得取舍,学会放弃,不要为了获得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损失了自己的长远利益,也不能为了一个暂时的机会放弃更好的发展机遇。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在于他们知道什么应该放弃,什么应该争取,这样他们才能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直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经得起诱惑,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人生中的诱惑无处不在,比如金钱、美色、权力等,它们对我们能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可能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失去自我,继而会在选择时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不够明智的决策。这种选择会让我们付出很多代价,最终很多人难免会成为诱惑的奴隶。因此,面对诱惑时,我们应当擦亮自己的双眼,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坚定,头脑变得更加清晰,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洞悉诱惑、抵御诱惑、战胜诱惑。

其实,人生就是各种选择的总和。面对生活、事业、情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的角色也在一次次发生变化,只有不被诱惑,坚定自己的信念,才会赢得更好的生活。

自证预言:按照积极的潜意识方向前进

古代有个书生,苦学十载,满腹诗书,准备到省城参加乡试。可就在临行前,书生担心自己会名落孙山,所以紧张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多久就消瘦了很多。书生的母亲见他这副样子,十分担心,就对他说:“我去庙里为你烧香,顺便再求一支签。”

在书生的盼望中,母亲从寺庙归来,告诉他一个好消息:“我抽到了上上签,庙里的住持说你一定能够高中功名。”书生听完喜出望外,焦虑、紧张的心情一扫而光,整个人变得精神抖擞、神采飞扬。

书生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考中举人。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从容不迫地参加了考试,最终一举夺魁,高中解元。当他激动地回家向母亲报告喜讯的时候,母亲笑着告诉他:“其实我那天抽到的是下签,签文很不吉利。我怕会让你灰心,所以就对你撒了谎。”

在这个故事中,书生能够顺利考取举人与签文的好坏毫无关系,而是在于他的心态。当他坚信“我一定能够考中”这个心理“预言”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按照“预言”去努力行事,并且情绪也会变得更加乐观,最终让“预言”得以实现。对于这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称为“自证预言”,是指人们不会被动地听凭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坚定期望,从心理上、行动上做出相应的反应,使期望得以最终实现。

“自证预言”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无论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的行为,使这个判断最后真的能够实现。比如,我们十分坚信一件好事能够发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一些好的、积极的、正面的信息来证实这种结果,而我们找到的信息又能够加强我们的信心。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乐观,越来越自信,行为上也会变得更积极。最终,我们所期待的好事情就真的发生了。相反,如果我们十分担心坏事情的发生,就会不知不觉地留意一些负面信息,而这些坏消息积攒得越来越多,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更加沮丧,行动也难免变得迟缓、消极,最后事情的结果也许就会真的很不理想。

由此可见,“自证预言”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注意发挥它的积极意义,用乐观、积极的“自证预言”为自己增添勇气和信心,使自己能够顺利获得理想的结果。比如,有位老师对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说:“我发现你最近进步很快,期末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非常高兴,在心中牢牢地记住了“我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个“自证预言”,从此对待学习变得积极了很多。在课堂上,他听讲更加认真,还主动向老师提问,回家后经常做一些课外练习题。结果,在期末考试时,他的成绩真的突飞猛进。

当然,我们也需要时时警惕一些悲观、消极的“自证预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要提防所谓“好的不灵,坏的灵”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会让我们无条件相信坏事情一定会发生,让我们变得惶惶不可终日,哪怕身处好事之中,潜意识也在担心会发生不好的事情,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行为模式,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消极、懒散、不思进取。

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变化,但我们可以经常用积极向上的“自证预言”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并为自己鼓劲,使自己能够时时刻刻对美好事物、大好前景保持期待的心情,同时要相信自己有无穷的潜力,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自证预言的影响下,每时每刻督促自己,最终走向成功。

无批判接受顺言:奉承话好听,却易让人迷失

生活中,人们把爱说奉承话的人称为“马屁精”,并对他们“拍马屁”的行为嗤之以鼻。其实,“马屁精”并非现代才有,“拍马屁”也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相传,元代的官员来自蒙古,大多是武将出身。他们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因此把马看作权力、地位、身份的象征。那个时候,下属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马的屁股,夸夸他的马有多强壮,有多俊美,以博得上司的欢心。久而久之,大家争相效仿,都用这样的方法奉承、恭维上司。起初,人们还只是说说无伤大雅的好听话,时间久了,有些人就开始不顾事实,不管上司的马好与坏、强与弱,都一味夸赞,就算劣马也说成是好马,所以“拍马屁”渐渐成了贬义词。

到了现在,“拍马屁”已经和不顾客观实际、专门献媚讨好、有意奉承别人的行为画上了等号。很多人虽然明知“拍马屁”是不恰当的行为,却还是会在被吹捧、被奉承的时候感到由衷的开心,并会不由自主地对拍自己“马屁”的人产生好感。

对于这样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无批判接受顺言”。“无批判接受顺言”是指人们喜欢听别人说的奉承话、赞扬话,常常会把这些“好话”当作真实的。就像女人都喜欢听别人夸自己年轻漂亮,气质出众;男人也喜欢他人说自己风度翩翩,机智幽默。不管别人的恭维是否属实,被夸的人心中都会涌出一种愉悦、满足的情绪。这种“无批判接受顺言”的心理过程是微妙的,很容易让人掉进奉承的旋涡,失去正确的判断力。

为了不让自己迷失在好听的奉承话里,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面对恶意的奉承话,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小时候就听过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在故事中,那只饥饿的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了一大块肉,垂涎欲滴,就开始假意恭维乌鸦,夸乌鸦的嗓音天下独有,十分好听,还想当面听乌鸦唱首歌。这种“拍马屁”的手法非常拙劣,可是乌鸦信以为真,结果在开口唱歌时掉落了口中的肉,让狐狸的计谋得逞。这则寓言虽然简单,却提醒我们在遇到别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时,要学会冷静地思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轻易相信,也不能盲目行动,否则就会像乌鸦一样白白遭受损失。

2.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被阿谀奉承捆绑

我们应当意识到,有时对方并不是在真心实意地赞美,而是在说一些言过其实或别有用心的恭维话。为了正确分辨对方的话语是否出自真心,我们首先要做到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这样在对方开口之后,我们就能很快发现对方是不是在阿谀奉承。比如,对方对我们身上的某个方面进行了过度的夸赞,大大超出了我们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这种夸赞就可能存在虚假的成分,我们要对其“拍马屁”的目的产生足够的警惕性。

与此同时,我们对自己身上的缺点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对方对我们的缺点进行虚假的恭维时,我们马上就能意识到有问题,也能够避免受到无批判接受顺言的影响而迷失在阿谀奉承里,认为自己非常优秀,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总体来说,我们只有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在面对过分的讨好和奉承时做到泰然处之。

3.真诚面对自己,摆脱虚荣心

一般人都喜欢掌声、恭维和赞美,这是人的本性。正常的赞美或夸奖使人身心愉悦,能够获得一份认同感。可要是把这种感觉当成一种必需,变成极度渴望他人的恭维,那无疑是陷入误区。比如,有的人一得到他人的认可就会感到十分开心、快乐,甚至盲目陶醉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可一旦被他人否定,或者听不到奉承话时,又会感到无比失落,心情变得沮丧、难过,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这样一来,就等于把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交给别人“评判”,成为一种虚荣心过度的表现。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一方面,我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主张或想法,一味迎合他人,只有得到他人的表扬、赞美或奉承时,才会自我感觉良好;另一方面,我们会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不足或比他人逊色的地方,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凡此种种,都会让我们变得盲目和不快乐。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摆脱虚荣心,还要做到真诚勇敢地面对自己,要懂得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渴求别人的赞美,这样才不会迷失在虚妄的赞誉中,而是能够始终做好独立从容的自己。

罗伯特定理: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一天,一名农夫牵着他的驴去很远的地方搬运货物。谁知走到半路,驴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农夫想尽各种办法都没能够救出驴。几个小时过去了,驴被困在井中不时发出哀嚎声。救不出驴,农夫本想放弃,可又想到这头驴跟随自己这么久,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农夫找来几个邻居,准备把井填上,算是埋葬了驴,也免得让驴再受更多痛苦。

大家开始将泥土扔进枯井里,一开始,驴看到落入井中的泥土,叫声更加凄惨。过了一会儿,井里没了动静,农夫以为驴已经绝望地倒下了,便伤心地往井里瞧了一眼,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原来,驴没有被动地等着泥土将自己埋葬,而是不停地将泥土抖落,再站在升高的地面上。就这样,驴将掉落的泥土不停地抖下,又很快站在上面,脚下的泥土越堆越高,它离井口也越来越近。最终,驴得救了!

面对困境、挫折,要敢于克服恐惧、沮丧的心理,勇敢地站起来,最终战胜自己。这就是这则寓言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而这则寓言也道出了“罗伯特定理”的核心内容。罗伯特定理是由美国史学家卡维特·罗伯特提出的,大意是:“没有人因倒下而沮丧或失败,只有他们一直倒下或消极才会失败。”也就是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弱者并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同样,强者也是因为战胜了自己,才找到了成功的希望。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不过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颓然倒下,一蹶不振。因此,我们要始终相信,只要自己心存信念,能够战胜自己,勇往直前,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

对乐观开朗的人来说,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能坦然地面对困境,战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也会让他觉得人生更有意义,这样他对生活的态度就会更加积极、阳光,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悲观、抑郁的人总是愁眉苦脸地面对生活,遇到一点挫折就变得萎靡不振,做任何事都打不起精神,结果心情变得更加消极、抑郁,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被消极的自我打败。因此,可以这样说,世界的色彩是随着我们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不应该让悲观、绝望挡住生命的阳光,让灿烂的阳光无法照亮自己的心怀。

有位作家这样写道:“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短短一段话,道出了作家对人生的感悟,其中关于“战胜自我”的深意更是发人深省。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征服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强大呢?

1.正确面对挫折,提高自我承受力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句话我们都不陌生。中外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之所以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伟业,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面对挫折,与自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这样描述道:“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一块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这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将痛苦的挫折视为成功的“垫脚石”,磨炼自己的意志,激发自己的斗志,并能够渐渐学会理性思考,同时还要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提高对困难的自我承受力。

2.克服绝望心理,点燃希望的种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到达,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安迪虽身陷牢狱,却坚持在绝境中看到希望,守住自己心头的一抹光亮,最终才能够摆脱眼前的困顿,迎来最后的光明。由此可见,人生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希望。我们无论遇到多么令人沮丧、忧愁的境况,都应当点燃希望的火种,这样才有勇气与困境博弈。满怀希望让我们勇往直前,遇见更美好的生活、更优秀的自己!

3.摆脱自我束缚,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

大凡有自卑心理的人,遇到挫折时总会想要退缩,认为自己能力不行,难以克服当前的困境。这种消极的自我想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会像牢笼一样圈定了活动界限。就因为我们自认为平庸,不敢设定更高的愿望和目标,结果本来能达到的高度也会因为自我约束、自卑、自责而无法达到。所以,我们应当停止自我设限、自我束缚,避免白白地错失很多成功的机会。

总之,“罗伯特定理”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要学会在遇到重重阻力时战胜自己,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战胜自己让我们发挥出超强的自信心、意志力,从而登上成功的顶峰,成就自己的人生!

角色效应:学会赋予自己更积极的角色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和他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这项实验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进行。实验开始前,津巴多招收了多名本科生志愿者,让他们分别充当“看守”和“犯人”两种角色,共同体验监狱生活。这两种角色具体的人选采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这个实验计划持续两周时间。

实验一开始,志愿者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看守”刚开始表现得还比较温和,后来变得越来越像真正的看守,对于一些不服从管教、不守纪律的“犯人”严加管束,甚至还用羞辱、强迫、殴打的手段逼迫“犯人”服从。几天后,不堪忍受虐待的“犯人”发动了一次叛乱,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有些人甚至因此发生了短暂的大脑失常。眼看事态逐渐升级,津巴多只好匆匆叫停实验,因为他发现,参加实验的这群大学生越来越像他们扮演的角色,有些人甚至行为失去控制,变得非常可怕,如果不停止实验,后果将无法想象。

心理学家从这项实验中得出结论:“社会角色”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能让一个年轻人在适当的情境中迅速变成“看守”或“犯人”。由此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也是角色效应的核心观点。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而社会角色就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社会对每一种角色都提出了相应的期待和要求,人的角色的形成正是建立在这种期待的基础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也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或行为以适应自己的角色。比如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出生时间前后只相差几分钟,父母便分别赋予了他们“哥哥”“弟弟”两个角色。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经常会很自然地告诉哥哥要爱护弟弟,要照顾他的生活,并且要对他不当的行为进行指导;同时,父母会叮咛弟弟,平时要多听哥哥的话,遇到拿不准主意的事情可以让哥哥帮自己参考。

就这样,哥哥和弟弟逐渐接受了自己的角色。尽管他们的面貌几乎一模一样,也生活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着同等水平的教育,可是他们在性格、行为习惯方面却慢慢出现了较大差异:哥哥担当起了保护者、主导者的角色,性格外向,行为主动积极,很独立,他会主动照顾弟弟,也会保护弟弟不受他人欺负;而弟弟的性格则恰好相反,他表现得比较内向,遇事常常要依赖哥哥,不习惯自己处理问题,也不太善于与人打交道。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角色效应”发生了作用。当这对双胞胎被赋予角色之后,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按照哥哥或弟弟应有的规范来要求自己,按照相应角色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并采取与角色相应的行为。

由此可见,角色效应对我们的性格、行为,包括心理状态都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进入更积极的角色,以发挥出良好的“角色效应”呢?

1.用“为人热情,有爱心”的角色赢得他人好感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热情的人总能让人产生好感。所以,我们应当主动进入“热情、积极”的角色,无论是与同事、朋友,还是与合作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要保持热情、主动、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让他人受到有益的感染,从而喜欢我们。

另外,我们要进入“有爱心”的角色,乐于将自己的知识、资源等毫不吝啬地与他人分享,还要主动帮助别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这将为我们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获得他人更多的好感和尊重,让自己的个人角色变得更有价值。

2.用“努力进取”的角色对待自己的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如果消极应对,就会空耗时间而一无所得,对我们的职场发展也会十分不利。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的心态,要进入一种“努力进取、锐意拼搏”的角色,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应对各种难题和挑战,还要加强自己的责任心以及团队意识,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这样一来,就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3.用“敢于突破自我”的角色达成心中理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可是要想实现这些理想却是极为不易的,很多人往往安于现状,不再继续奋斗,而成功者却会进入一种“敢于突破自我”的角色,让自己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和价值。“角色效应”让他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攀登上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高峰,直到最终能够实现心中理想。

当然,具有积极意义的角色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地寻找和感悟。只要我们善于发挥角色效应的力量,就能让自己变得富有魅力,同时我们的社会价值能够最大化,人生的自我价值也会不断增值。

出丑效应:偶尔犯错并不会影响你的形象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个习惯,就是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喜欢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洗个热水澡,然后一丝不挂地在屋子里边踱步边思考。有一次,丘吉尔在美国白宫逗留时,又像往常一样洗完澡后赤身裸体地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思考问题。

这时,突然有人敲门,丘吉尔随口答道:“请进!”美国总统罗斯福推门而入。当罗斯福看到一丝不挂的丘吉尔时感到十分尴尬,马上准备转身离开。可是丘吉尔却大声说道:“总统先生,请进来吧!”说完,丘吉尔张开双臂拥抱罗斯福说:“大不列颠的首相在美利坚合众国总统面前始终坦诚相见,没什么好掩盖的!”就这样,在常人眼里难以启齿的一次“出丑”被丘吉尔巧妙化解,而丘吉尔的形象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为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幽默机智的谈吐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丑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反而会起到积极作用,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出丑效应”所蕴含的道理。“出丑效应”的提出者,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曾经这样说道:“精明的人在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仅瑕不掩瑜,反倒会让人觉得他也有平凡的一面,人们会觉得他很真实,很让人喜欢。”也就是说,人们大多喜欢精明而带些小缺点的人,那些看起来全然没有缺点的人也许并不招人喜欢。

“出丑效应”告诉我们,出丑并不可怕,所以我们无须为自己说错话、表错态、做错事等感到难为情,甚至对自我进行否定。其实,我们之所以害怕出丑,主要还是害怕面对出丑后的尴尬,会在心中不停猜想别人会如何嘲笑自己。事实上,出丑并没有那么大的破坏力,有时犯点无伤大雅的小错反而会让我们显得更加可爱。比如,一些热映影片中的女主角因为一时出丑:进门不慎摔倒、采访忘带笔等而吸引了身价过亿的总裁的目光。因为在总裁眼里,这个女孩不做作,很单纯,看起来朴实而没有心机。

人生中谁都会有出丑的时候,对此我们要学会理性看待,停止没有意义的自责,并要学会发挥“出丑效应”为自己赢得他人更多的好感。

1.不必强求完美,偶尔出丑也能让他人产生好印象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被试观看三位演讲者的演说,然后为这三人打分,选出最受欢迎的演讲者。这三位演讲者的演讲水平各有高低,其中第一位的表现最出色,他谈吐大方、表情自然、举止潇洒,看上去十分自信,被试几乎挑不出他一丝毛病。而第二位演讲者的表现则比较平庸,他平淡的语言和舞台表现力让被试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几位被试甚至听得昏昏欲睡。轮到最后一位演讲者上台了,他看上去有些羞涩,可能是因为过于紧张,他一不小心把手中的话筒掉到地上,让被试哄堂大笑。幸好他很快调整好状态,开始有条不紊地演讲。他所讲的内容虽然不算特别精彩,但胜在平实、有趣,因此也赢得了被试的掌声。最后,被试一致认为第三位演讲者讲得最好,因为他的表现虽然不够完美,甚至还出现些许失误,但让人感觉非常真诚、值得信赖。

这个实验再次证明,偶尔出丑并不会影响人们对我们的看法,相反,还有可能让我们赢得人们的好感。所以,我们无须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自然地表现自我,就能够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他人。

2.犯点无关紧要的小错,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出丑效应”的神奇力量,去消除他人对我们固有的刻板印象,拉近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比如,一名管理者平时在员工面前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面孔,并且为了树立起自己威严的管理者形象,事事都小心谨慎,从不出错。这样员工固然会对管理者产生强烈的敬畏之心,但不一定能够真心信赖管理者,总会与管理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时候,管理者就不妨犯点无关紧要的小错,这会让员工觉得管理者和自己一样,也是可能出错的。这样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隔膜就会消除,员工也会觉得管理者更有亲和力。

3.在出丑后巧妙处理,彰显个人魅力

有些人对出丑怀有恐惧心理,一旦在人前出现失误,就会感到十分沮丧、难过。其实出丑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失败的表现,我们也不应该为此感到羞耻。事实上,如果在出丑后,我们能像丘吉尔那样开个幽默的玩笑来化解,就能将尴尬感一扫而光,而他人也会因为我们机智的反应、高超的语言艺术而对我们产生更多好感。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曾经这样说道:“最幽默的人,是最能适应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试着用幽默来适应、化解出丑后的尴尬,这会放大“出丑效应”,让他人发现我们更多的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出丑效应”不是让大家为了出丑而出丑,偶尔犯点无伤大雅的小错并不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可要是故意为之,一错再错,或者犯下性质严重的大错,那就成了弄巧成拙。我们应当谨慎把握“出丑效应”的使用尺度,避免引发一些不良后果。

评价焦虑:试着去适应那些负面评价

有些人在遇到可能被他人评价的情况时,会出现焦虑、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严重时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人们害怕得到负面评价。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评价焦虑”。

锤子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罗永浩就曾经深受其苦。他在第一次登台演讲前,花费了大量精力,刻苦学习了30天,对着墙讲了30多遍,录音又录了十几遍,才勉强克服了一些“评价焦虑”。但是当他最终走上讲台的时候,还是出现了“评价焦虑”反应,用他的话就是:“浑身发抖、舌头发硬、后背发直、浑身冷汗,一会儿地面就湿了一块,就那种感觉,非常糟糕。讲了30分钟,完全不知所云,舌头都是硬的,后来几乎是被工作人员抬下去的。”

罗永浩的这段话虽然带着调侃的成分,但其中所描述的焦虑的情绪却是非常真实的。正是因为他害怕自己讲得不好,会招来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所以才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在这次演讲之后,罗永浩为了克服“评价焦虑”,开始反复练习,又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渐渐变得不再惧怕负面评价,最终他的演讲大获成功,而他也成了频频登台亮相的演讲达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焦虑”会让我们惧怕别人的审视和评价,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发挥出我们正常的实力,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欣赏,我们应当像罗永浩那样努力克服“评价焦虑”,并且在收到负面评价时做到沉着面对、冷静思考,学会从负面评价中看到积极因素,以更好地完善和提升自我。

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应对负面评价。

1.冷静面对负面评价,不要急于争辩

遇到负面评价时,我们首先要冷静地加以分析和思考,去分辨评价本身究竟包含着有用的信息,还是只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对于评价中提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些问题是不是确实存在,然后看看有没有能够让自己得到提高或改善的地方。

有时对方对我们做出的负面评价可能并不客观,对此我们虽然会感到委屈,但也不要态度激烈地进行争辩,更不能对对方进行语言攻击,以免影响到对方对我们的评价,甚至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应当先耐心倾听对方的负面评价,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然后再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和对方进行心平气和的沟通,这样对方就有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意见失之偏颇,会改变对我们的负面评价,并有可能对我们谦逊、理智的表现产生好感。

2.减少自我关注,避免社交焦虑

如今,越来越广泛的社交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发展契机,但有些人对此心怀恐惧,甚至引发了社交焦虑,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社交焦虑”其实也是一种形式的“评价焦虑”,就是指个体处在被他人关注的社交或工作场合,如面试、公众演讲、在众人面前向上级汇报工作时感到害怕、紧张,而且会出现诸如脸红、出汗、战栗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官能紊乱症状。正是因为这些不良体验的存在,导致这类人常常采取逃避社交的行为,对自己的个人发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

“社交焦虑”的出现也是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将周围人看作潜在观众,并认为他们可能会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为了避免负面评价,我们会刻意关注自己的外部表现,如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等,结果反而会让自己表现得很不自然。为了摆脱“社交焦虑”,我们应当学会避免过度的自我关注,别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而是可以有意识地关注外部环境以及他人的表现,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表现得自然和正常得多。

3.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要过分纠结于负面评价

有些时候,在面对负面评价时,我们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特别是有的负面评价可能指出了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甚至触及我们的深层行为习惯或个性,在短时间内,这些状况又难以改变,这就会引起我们纠结的心理。其实,对此我们不必过于烦恼,也不要对自己感到灰心或失望。我们不妨给自己一段时间,慢慢面对和接受别人在负面评价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对自我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反省,再尝试着努力去改变,这样就可以在摆脱评价焦虑的同时获得自我的完善和提升。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反复提醒自己,不管是正面评价也好,负面评价也罢,不要让这些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要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能够从负面评价中受益,从负面评价中进步。

自利偏差:别把不如意的事都归咎于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下面这些现象:在职场上,如果取得一些成绩,我们通常会将主因归结为自己能力超强、勤奋上进,所以才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可要是工作不顺利,业绩平平,我们往往会把责任推给他人,要么说领导布置的任务太难,要么说同事不肯好好配合,才会导致自己表现不佳。同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考得好,会认为自己聪明又用功;如果没考好,会觉得题目太偏太难,导致自己发挥失常。有的人在面对恋爱问题时也会有同样的心理,如果向对方表白成功,会觉得自己魅力十足;可要是被对方拒绝,那只可能是对方有眼无珠。

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这种现象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一丝痕迹。也就是说,人们习惯把不好的、不如意的事情归咎于其他人或外因,这种归因错误很容易导致偏见和对对方的刻板印象,心理学上称其为“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也叫“防御性归因”,这是在归因过程中表现得最普遍的一种动机性偏误。“自利偏差”会让我们将成功完全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在失败时却很难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原因,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进行反省。这样做固然内心会觉得比较轻松,不会损伤自尊心和自信心,但会形成严重的负面心理,会让自己变得过于骄傲、自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无法得到改进和完善的机会。而且在“自利偏差”的驱使下,我们总是责怪别人,也会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利偏差”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

1.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要让抱怨主宰自己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时,不愿面对自己,不能找出自己的失误或过错,反而常常埋怨客观条件,或是归咎于他人,这样做并不能让我们摆脱不如意,反而会让我们陷入认知缺陷,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中各种不理想的情况,不必苛求事事都能完美。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淡定从容地面对,这样才会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心态更加平和。

2.寻找失败的源头,确定努力的方向

生活中,有些事最终的发展可能会违背我们的本意,获得的结果让人沮丧。这时我们不应当把时间浪费在怨天尤人上,而是应当振作精神,寻找失败的原因,并想方设法改进。对此,互联网精英、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这样说道:“失败者总在怪别人,成功的人总在怪自己。所有的成功者都在检查自己,所有的失败者都说是别人的错。所以我们还要自己检查自己,不断地反思、反省。”这句话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让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失败,积极寻找自己的错误,从而可以快速走出挫折,确定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3.在逆境中磨炼心智,从容应对失意

在生活中遇到逆境在所难免,对此我们要正确地看待,要把逆境当成一种磨炼,一种考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女儿在父亲面前抱怨,说她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烦心事,同事、朋友都不理解她,处处刁难她,让她痛苦万分。父亲听后二话不说,拉着女儿进了厨房烧了两锅水,第一个锅里放了鸡蛋、胡萝卜;第二个锅里倒了一些咖啡粉。水沸腾之后,锅里的鸡蛋、胡萝卜、咖啡开始发生变化。过了一会儿,女儿看到本来坚硬的胡萝卜变得稀软如泥;而易碎的鸡蛋的质地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那样不堪一击;至于咖啡粉,则将整锅沸水的味道改变了,让没有味道的清水变成了美味的咖啡。

最终,女儿明白了父亲这样做的用意: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不要让自己变得像胡萝卜一样软弱无力,而是应当像鸡蛋那样将自己塑造得更加坚强,或是像咖啡那样改变周围的环境,得到自我的提升。

由此可见,为了摆脱“自利偏差”的影响,我们要学会用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要学会改变那些令自己不开心的因素,将外部环境转化成自己前进的动力,才能从容应对烦恼和失意。

杜根定律:胜利迟早属于有信心的人

小泽征尔是享誉全球的指挥大师。在成名之前,他参加过一次世界性的优秀指挥家大赛。这次大赛要求使用评委提供的乐谱进行指挥。可就在小泽征尔指挥乐队演出的时候,却发现乐队中有不和谐的声音。他觉得是乐谱出了问题,便停止了指挥,面对台下的评委指出乐谱有误。

台下的评委都是国际知名的音乐界权威人士,他们对小泽征尔的意见并不认可,反而说是他产生了错觉,因为其他指挥使用的也是同样的乐谱,可是他们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在这种情况下,小泽征尔也不由得犹豫起来,他思索了几分钟,最终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意见,对评委们大声说道:“不,是乐谱错了!”

小泽征尔本以为自己会遭受评委的更多批评,谁知在场的评委都站了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这份乐谱确实存在问题,是评委们故意设计的圈套。评委们想通过这种办法寻找敢于坚持自己正确判断的真正的音乐家,而小泽征尔自信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令评委们刮目相看。最终,小泽征尔夺得了本次大赛的冠军。

在这个故事中,小泽征尔的成功印证了一句话:“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这也是“杜根定律”中蕴含的道理。“杜根定律”的提出者D.杜根其实并非心理学家,而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认为信心可以决定人的成败,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足够的信心。

诗人莎士比亚也曾说道:“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就是其失败的原因。”自信是一个人热爱自己并完善的过程,是对自身能量的确信无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拥有充分自信心的人往往不屈不挠、积极向上,因此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既然自信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获得自信呢?

1.发现自己的长处,建立自信的基础

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长处或才能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不断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对自己进行正面的心理强化,避免负面的影响。而在碰到困难时,我们也要坚持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会做到!”“我会做得更好!”不断地对自己加强心理暗示,坚定信念,就会使自信心不断得到提升。

2.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树立自信的外在形象

一个人的外部形象,与自信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谓外部形象,不仅仅指外貌,还包括一个人的仪容仪表、精神状态。一个外部形象良好的人,会被人们认为具备一些正面的人格特征。比如,仪容整洁、容光焕发、姿态大方、言行举止从容洒脱,就会给人留下开朗乐观、自信阳光的好印象,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可。而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自己的心理,使自己获得不少积极的影响,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3.与自信的人多交流,感受自信的魅力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人与人之间会互相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那些充满自信的人对生活有乐观、坚强的态度,遇事不畏缩、不恐惧,敢于超越自我,表现出热情和活力,并会对周围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多与这样的人交往和接触,这会使我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变得乐观豁达,自信开朗。

4.确立适当的目标,增强自信心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道路,并为此发奋努力,不断进步。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我们就能够拥有勇往直前的力量,也会变得充满信心,不会因自身的种种不足而陷入自卑,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自卑会扼杀人的聪明才智,消磨人的意志,让我们对待人和事缺乏积极的态度,而自信则会使我们重新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挫折,一路奋勇前进,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一定要为自己确立适当的目标,不可过低,也不可过高。过高的目标很难实现,难免会让自己的信心受到打击;而过低的目标又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我们内在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并要遵从客观的原则,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当的目标,并在目标引导下不断增强自信心。

杜立奥定律:心态积极,才能乐观面对人生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在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青年画家琼西得了严重的肺炎,住进了医院。在她病房的窗户外面有一棵常青藤,叶子茂密碧绿,百无聊赖的琼西常常数叶子消磨时光。

秋天到了,琼西的病情日渐加重,心情也变得越来越糟。她看到常青藤的叶子不时被风吹落,感觉心灰意冷。当常青藤只剩下了最后一片叶子时,琼西对生命也失去了希望,她觉得自己就像那片叶子一样,很快就会从世界上消失。

可是让琼西意外的是,那片叶子竟然异常坚强。一连几天过去,经过暴风雨的摧残,那片叶子始终挂在高高的藤上。琼西为此受到鼓舞,心情不再沮丧,开始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

琼西康复后,她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其实,那片叶子是一个老画家画上去的,它并不是一片真正的树叶。

其实,救琼西一命的不是那片叶子,而是她转变后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深意与心理学上的“杜立奥定律”不谋而合。提出这个定律的是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立奥,他曾经这样说道:“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精神状态不佳时,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

的确,心态对我们的人生能够产生很多重要的影响,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生活时,会发现身边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可当我们以消极的心态生活时,就会发现许多令人沮丧的东西。由此可见,在很多时候,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其实就在于我们的心态。

国学大师张中行也曾经这样说道:“快不快乐,完全是由自己的想法决定的。”其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让人伤心或烦恼的事,但是作为生活的主角,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学会适应自己的处境。“遇事不钻牛角尖,愁也一天,乐也一天。”既然忧愁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不能开心一点、快乐一点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想法也是一种心理自我调整的过程,能够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情绪变得更加乐观。

漫漫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难免会发生。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时,不妨敞开心扉,改变自己的心态。好的心态决定好的命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面对人生呢?

1.敢于自嘲,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

自嘲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它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摆脱难堪的境地并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嘲能让人通过乐观的方式更清楚地认识真实的自己,战胜自卑的心态。当我们身处尴尬境地,或是被人指出一些缺陷和问题时,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自嘲。美国著名演说家罗伯特就善于用自嘲来调整心态、调节气氛。罗伯特年轻时头发就很稀疏,到了60岁时,他几乎完全秃顶。在他60岁生日时,不少朋友来家中给他庆贺生日。妻子当着朋友的面,劝他戴顶帽子,说:“这样能好看些。”这句话让大家觉得有些尴尬。罗伯特却大声说:“秃头怎么了?我是第一个知道下雨的人。”这句自嘲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聚会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罗伯特自己也觉得十分快乐。

2.丢掉忧愁烦恼,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写道:“我把忧愁写在水里,河水把它冲走了;我把忧愁写在海里,海水把它冲散了;我把忧愁写在梦里,黑暗把它带走了;我把忧愁写在生命里,时间把它带走了。”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忧愁烦恼剪不断、理还乱,与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还不如将它们一一丢掉,别让阴影笼罩心头,让我们失去了前行的动力。生命在持续,我们应当让自己每天都能保持好的心情,不要为昨天懊悔,为明天忧虑,要学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3.学会宽容,让自己变得胸怀博大

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心态也容易变得消极。因为他心里只装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遇事也容易钻牛角尖。事实上,无论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中,只要人与人相处就免不了发生磕磕碰碰,所以我们要学会与人为善,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与人闹得不可开交或得理不饶人。当我们变得胸怀宽广时,就能够做到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宽容别人的过失或过错,同时自己的心境也能保持乐观。

4.培养广泛的兴趣,勇敢面对未来

人的兴趣越广泛,适应能力就越强,心理压力也能得到更好的释放。可以说,广泛的兴趣可以使人的心理保持最佳状态。比如,退休后,有的中老年人整天无所事事,心里难免会有失落感。这时就可以培养更多的兴趣,像练习书法、下棋、跳广场舞、钓鱼、加入合唱团、去老年大学参加各种学习班等,每天让自己闲不下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心态也会变得更加乐观向上。

由此可见,生活越充实、越丰富,人的身心就越有活力,就会觉得生活处处充满阳光,也能时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在这种积极心态的影响下,就能更加乐观地面对人生,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同类推荐
  • 儿童行为心理学

    儿童行为心理学

    《儿童行为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开心大笑;而有时候,却又会放声大哭起来。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而有时候,孩子却又会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儿童行为心理学》列举了一些宝宝比较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深奥的理论摇身一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儿童性格心理学》: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期是形成好性格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儿童性格心理学》将孩子的性格分为四大类:表现性、思考性、领导性和亲切型,并分别在每一章节前设置了性格测试题目,家长们可以根据测试判断出孩子的性格类型,然后对之施行专门的性格培养方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性格好,情商高的优秀儿童。
  • 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

    精神分析与心灵治疗

    本书辑录了荣格的11篇文章,用比较均衡的笔墨,从相对平衡的视角,更好地讨论了心理学与东西方宗教的主题。本书的内容还涉及了哲学的范畴,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境界。时至今日,本书中对于东西方哲学和宗教的独到阐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是研究荣格思想的必读作品,对于心理学爱好者及对东西方宗教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 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本书不拘泥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是从纯理论的角度探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而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力图尝试从心理的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对为人处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并提供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帮助人们在了解各种人际关系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使你在获得人心的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事业、爱情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2019年全新出版,汲取所有版本的精华,一部真正讲透、讲懂、简单有趣、实际运用的墨菲定律全本,一部启迪智慧,破除心理“魔咒”,改变命运的奇书!
  • 心理诊所的私密档案

    心理诊所的私密档案

    一个午夜殉情的男子,一个离奇的车祸幸存者,一个有着处女情结的男子……当我像剥洋葱一般,把所谓的问题渐渐剥离成一个“核”的时候,他们竟然认为事情远远不是这样简单,其实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固执与幼稚罢了。
热门推荐
  • 校园神级特种兵

    校园神级特种兵

    神级特种兵退伍了做什么?学生?保镖?老大?总裁?还是再客串一下大明星?你的一生注定不平凡……每天能泡妞还要啥不平凡?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医道致远

    医道致远

    赵致远,一个从小被遗弃的孤儿在收养自己的师父离世之后进一步,是出世的强者退一步,是入世的智者而他,只愿做一个正常而阳光的普通人。
  • 被抛弃的女孩宁凝

    被抛弃的女孩宁凝

    祖母的重男轻女引得这个可怜的孩子刚出生便被扔入海中,只是这个孩子却不是一般的人,她是拥有者前世能力的人。可怜的宁凝,能否可以逃脱厄运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斗破之刀斩猎魂

    斗破之刀斩猎魂

    这只是一个带着新手战刀,魂穿斗破的故事。
  • 万古武侯

    万古武侯

    九霄大陆,武者为尊。武至深,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颠。大道之子自边荒而行,踏九霄,立四方,封天降龙谁可挡,是非曲直皆从心,我自狂。开宗做祖心累,为帝称皇太忙,甘为武天侯,只做逍遥郎。
  • EXO情债难偿

    EXO情债难偿

    将一颗诚心送上却是被伤痕累累地丢回,我已爱到累却依旧放不下。为何你们伤我如此深我却依旧痴心?人们说,由爱生恨,可是啊,我那么爱的少年呐,我怎忍心去恨?只愿下辈子,不遇见不爱上也就不受伤。
  • 总裁的小娇妻之我的小可爱

    总裁的小娇妻之我的小可爱

    许可艾是宁言辞心尖尖上的人“总裁,许小姐回国了”“好,准备婚宴吧”众人:“啊”宁言辞:“有问题?”众人连忙摇头,宁言辞心想:可艾,你永远是我的宁太太!
  • 南泽

    南泽

    孤独的个人和聚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