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2900000018

第18章 举荐人才,招揽幕僚 (1)

张之万复出

阎敬铭入朝担任户部尚书之前,张之洞又得到了另外一个好消息:隐居南皮老家长达11年之久的族兄张之万,也被朝廷邀请出山,担任兵部尚书!

张之万已是71岁的古稀老人了,他能够再度出山执掌朝廷兵权,说明慈禧对他恩重如山,深度倚重。但玉成此事的人,却是醇亲王奕譞。张之万一直都是醇亲王最亲近的属僚。张之万从咸丰九年(1859年)起教授醇亲王的八弟钟郡王奕詥(hé)和九弟孚郡王奕譓(huì)读书,醇亲王和他的八弟、九弟系一母所生,因为这层关系,他和张之万走得很近,也时常请教状元出身的张之万,张之万也成了醇亲王的半个老师。

20年来,两人亦师亦友,关系非常亲密。后来,张之万虽然隐退在家,但两人之间的联系却从未间断。张之万能够在隐退11年之后再度出山,这事肯定大有文章,这事肯定和醇亲王有关。关于这事的真相,两年之后我们再来揭晓。

这些年,张之万没少在书信中向张之洞传授他的做官处事之道。他的做官处事之道,在很多方面和阎敬铭不谋而合。张之洞打心底感激张之万和阎敬铭,他更为自己有了这两位朝廷靠山感到庆幸!

组建幕僚

阎敬铭和张之万的复出,让张之洞更加看重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和势力范围。在两位前辈的点拨下,他决定在治理山西之前,组建自己的幕府,招揽自己的幕僚。因为干大事情,不能凭借一己之力,而要依靠群策群力。

所谓的幕僚其实就是幕僚中的智囊团,张之洞初到山西,各项工作都要全面开展,可山西的人才非常缺乏,像马丕瑶那样的人才更是难找,这从张之洞写给好友张佩纶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晋省事可办者颇多,唯同志无人……”

既然缺乏人才,那就得广泛发掘、招揽人才。招揽了马丕瑶等人后,张之洞还觉得幕府人才匮乏,于是邀请在四川学政任上收留的得意门生杨锐入府执掌文书奏章。

随后,他又招来了李秉衡、高崇基、杨深秀、钱荣增、杜崧年、张彪、王轩、杨笃、张铁山等四五十位人才,他们都是精明强干、饱学才识的幕僚。这些人有的担任他的办公室主任,有的担任他的秘书和文案,有的担任学院院长,有的则担任后勤部部长。他们各司其职,共同辅佐张之洞。

至此,张之洞的幕府基本建立起来了,他的幕僚团队也壮大起来了。后来,随着他官职的不断升迁,他的幕府规模和幕僚团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幕僚最多时达到400余人,先后有630余人成为其幕僚,其中包括230多位洋人,其幕府规模在晚清首屈一指。

访求人才

组建幕府,招揽幕僚虽是每个封疆大吏都会做的事,但比及慈禧“留心为国访求人才”的那句嘱托,却是局部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自私行为。张之洞担心他的做法会引起慈禧的猜忌和不满,于是后发制人,一口气为朝廷举荐了59人,作为给慈禧的答卷。

这59个人不是他为了应付差事胡乱拼凑起来的,而是经过多方考察拟定的。不仅如此,他对这些人的个性特点、特长和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做了详尽的归纳和建议。

三月的一天,当这道名为《胪举贤才折》递到朝廷时,慈禧和所有的朝臣都震惊了!

古往今来,没有谁这么大手笔地举荐人才,张之洞的这个大手笔,也破了中国古代臣子单次举荐人才的纪录。

在张之洞举荐的这59人中,有14人是朝臣,29人是疆臣,6人是旗人,10人是武官,遍及全国各省。在这些人中,有他平生素不相识的有识之士,也有和他交好的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澂等人。可以说,他是举贤不唯亲,也不避亲。

在举荐人才方面,张之洞不像曾国藩、李鸿章那样注重老乡和派系。曾国藩多重用湖南人或湘军将领,李鸿章则更加维系安徽人和淮军将领,而张之洞的眼界和胸襟则在他们之上,他一生的为官立身之道就是“无湘无淮,无台无阁”,他重用或举荐人才,不分派系,不分畛域,唯才是举,力求志同道合。

慈禧对张之洞的这份答卷非常满意,她基本上依张之洞所奏,任用了这批人才。从此,这批人才从四面八方走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也走进了张之洞织就的关系网。

铁腕强权,治理山西

经过半年时间的紧张筹备和摸底考察,张之洞基本具备了干大事的条件。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他给朝廷上了一道《整饬治理折》,他在折子中提出了治理山西的全面规划和详细方案,慈禧看后,大加赞赏,还通报嘉奖他“实心为民,洁己率属”。

有了慈禧的肯定,张之洞决定放手一搏。但山西腐败落后,贫弱交困,如果不采取铁腕强权政策,那就是隔靴搔痒,事倍功半。于是,他狠了狠心,施行铁腕强权。

打土豪,分田地

长期以来,山西人民活得很累、很憋屈,他们的生存根本——土地被地主官僚囤占,这些可恶的官僚囤占了大量的优质土地后,还向朝廷瞒报实际面积,广大农民不仅种不到好地,还要承担沉重的税赋。

张之洞决心要把那些被囤占的土地归还给农民,于是派马丕瑶、高崇基等干吏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土地大清查,并以实地丈量的方式,进行登记造册,最后共查出各州县瞒报囤占的土地达20万亩!

张之洞立即将这些土地进行合理分配,既严厉打击了官僚囤占瞒报土地的不法行为,也为广大农民减轻了负担。然而,查出的这20万亩耕地对于亟待解决温饱问题的山西百姓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于是张之洞又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为垦地的农民提供购买农具和种子的资金,还免税三年。此举安定了民心,也激发了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铲除路霸

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但在山西境内务工经商的人士却苦不堪言,因为各州县为了大肆敛财,在各自的地盘上乱设关卡,扣留途经关口的车辆和牲畜,勒索其交钱纳税,否则就不予放行。

这帮官吏不是在征税,而是在拦路抢劫,只有强盗才会拦截行人索要买路钱。因为太过于霸道,外省的商户都不敢到山西来做生意,久而久之,山西越霸越穷,越穷越闭塞,似乎与世隔绝,这给山西的工商业发展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张之洞查知此情后,严令各州县将差徭局改成清徭局,并裁撤路关和差徭,然后派马丕瑶、锡良等干吏到地方监督检查,要求各州县做到“不取民间一钱,不扰过客一车”。裁撤路关和差徭后,山西这才向全国工商业人士敞开了大门,国民经济也从此得以发展。

禁除鸦片

山西百姓缺粮少地,主要的原因就是全省遍种鸦片,大量的耕地被挤占。从北京到山西任职的那一路上,尽是罂粟苗,张之洞忧心如焚。从那时起,他就发誓要把拔掉那些毒苗,让全省官员戒掉烟瘾,把鸦片赶出山西!经过考察,他也深深地感叹:“山西之患不在灾害,而在于烟患。烟毒耗民元气,山西尤为严重。欲振中国之贫弱,必以此为大端……”

在张之洞看来,要想禁烟,首先就得禁种,但有一个问题很现实:农民种植鸦片的产值,要比种粮高出好几倍。如何说服农民退烟还耕呢?张之洞觉得这事关系国家兴亡,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于是颁布了《禁种罂粟章程》。

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这道章程颁布后,他组织官员一边劝诫百姓禁种鸦片,一边引导、鼓励百姓种植棉桑,广积谷粮,兴修水利,务本兴农。

为切实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他还实行各州县领导责任制,严厉要求各州县官员带头开展禁烟活动,坚决铲除责任区内所有种植的鸦片,如有迟缓或违抗,就从重从严惩处!很快,山西绝大部分土地都停种鸦片,而腾出来的大片土地,也都种上了棉、桑、麻、粮等农作物。

与此同时,全省官民的烟瘾也在有效戒除。可鸦片之瘾,哪有那么容易戒掉啊?为此,张之洞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戒烟局,然后寻医购药,医治那些烟瘾患者。

山西的禁烟行动持续了一年后,全省烟毒泛滥的40多个州县,基本上退烟还耕,全省官民也基本上绝食鸦片,整个山西的民风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禁种鸦片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在那个烟毒弥漫,国家因此衰败的动荡年月,忧国忧民的张之洞强烈地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他的禁烟行动规模,虽不能和林则徐相提并论,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却很强大。

裁减公费,为民减负

晚清以来,官场上贪污受贿之风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治黑暗腐败,另一方面则是官员工资低微。清朝定制,正一品的大学士年薪仅180两银,像张之洞的这样二品大员年薪仅150两银。

这点工资是很难养家糊口的,而朝廷各行政机构的办公经费也少得可怜。同样,地方政府的日子也不好过,其绝大部分税赋收入都要上缴朝廷,存留数量微乎其微,行政开支和办公经费往往通过向百姓加征税款解决。还有很多不守规制的官员,打不上公款的主意,就通过各种手段搜刮民膏,百姓总是遭殃。

从雍正朝开始,朝廷为了杜绝地方官员贪污受贿,搜刮民膏,开始实行“养廉银”制度。所谓的养廉银,就是朝廷补发给地方官员的津贴,相当于灰色收入。地方官员养廉银按官职高低依次分配,分别是总督2万两左右,巡抚1.5万两左右,布政使1万两左右,按察使8000两左右,道府官员5000两左右,州县官员1000~2000两。

养廉银制度的推行,确实解决了地方官员日子不好过的局面,但这笔巨款却不由朝廷国库拨付,而是由地方政府向百姓征税时附加而来。羊毛总是出在羊身上。这就是清朝政府解决地方政府和官员贪污受贿、搜刮民膏的办法,真可谓是欺世盗名,超级荒唐!

同类推荐
  • 中国十大文豪——苏轼

    中国十大文豪——苏轼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1037),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后谥文忠。苏轼与父洵、弟辙,同为北宋文学家,合称“三苏”。
  • 孤负青山心共知:白居易

    孤负青山心共知:白居易

    本书是“大唐才子诗传”中的一本,全书共分八章,按照时间的维度记述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坎坷曲折的一生,他出身官宦世家,却屡遭战火摧残和亲人离世之苦,但是他凭借绝世才华和坚强意志,用诗歌倾吐着自己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命苦难的抗争,最终佳作迭出,成就了千古诗名。
  • 传奇将军牛化东

    传奇将军牛化东

    本书记述了牛化东同志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了祖国繁荣富强长达70年的革命经历和光辉历程。
  • 阿加西自传

    阿加西自传

    他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员之一,也是网球场上最有天分的运动员之一——但是从小时候起,安德烈·阿加西就讨厌网球。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被骗着拿起了球拍;还在小学的时候,就被迫每天挥拍数百次。即使他勤学苦练成为了网坛一代天才,心中仍对那源源不断的压力充满了怨愤。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现在,在这本自传里,阿加西用优美的、难以忘怀的文字讲述了他充满矛盾、冲突,在自我毁灭和自我完善间摇摆不定的人生。阿加西让我们感觉到了那个拉斯维加斯的七岁小男孩在粗暴的父亲监管下,每天不断练习的痛苦。我们看到了那个十三岁的小男孩被抛弃在像监狱一样的佛罗里达网球训练营时的无助。在孤单和恐惧中,九年级就中途退学的他,像风一样叛逆地活着。正因为这样,他也成为了八零后的偶像。他染发、打耳洞,做朋克摇滚的打扮。在他十六岁成为职业选手之前,他的新形象就预示着在网球中将刮起新的风潮,就像快如闪电的回球一般。
  • 读懂戴望舒

    读懂戴望舒

    本书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戴望舒先生的全貌,是一套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戴望舒先生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名家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名家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名家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他们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他们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他们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热门推荐
  • 关于他的异闻录

    关于他的异闻录

    只为记录-------它们------一想到就有暖暖的味道。“那些傻傻的话,我都好喜欢。”
  • 从未忘记你

    从未忘记你

    从初见到相爱,两颗心忽上忽下,会因为对方的一句意料之外的关心而窃喜,也会因为对方的一句无心之语暗自神伤。我们一起度过的是无数个日思夜想,陪伴走过的是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 我的屠宰我的班

    我的屠宰我的班

    你吃过牛肉么?你涮过火锅,吃过煎肉么?如果你吃过大排档撸过串子,那么你知道这些牛肉是怎样来的么?今天,我就讲这样一个故事给你,一个真正的关于“血”和“刀”,“情”和“泪”的故事!你一定要耐心听我说给你听,这个故事发生在1999年,那年我才刚刚毕业……
  • 酒人说酒

    酒人说酒

    作者总结多年的饮酒心得,从浩如烟海的酒文化史料以及与饮酒相关的华章美文中锤炼心智,撰写一部针对饮者的谈酒读本,涉及“酒史”、“酒法”、“酒智”、“酒乐”、“酒礼”、“酒事”、“酒话”、“酒谏”、“酒情”、“酒意”、“酒江湖”等诸多方面,以解酒人之惑。本书分为“酒生风雅颂”“酒来告诉你”“酒该这样喝”“酒国有大话”“酒是陈的香”及“酒游青海湖”六部分,从酒品本身发端,着力于酒作为商业产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落脚于酒饮价值,最后回归到酒作为文化和精神的最终属性,以理性和人文的双重角度探讨酒性,体现酒骨、酒魂,企及作为国之重器的酒学精神惠及我辈。
  • 权谋序

    权谋序

    佘国亡了,可是她佘玟没有亡,她要一步步把宣绍拉入地狱,也让宣氏一族尝尝支亡国屠家的感觉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只要她还有一口气还有一步棋…佘玟:你离我远点,我还要报仇宣韫:我帮你把坏人全都打跑呀佘玟:我劝你脑子清醒点,你也是我复仇的对象……宣韫:我也劝你不要口是心非,你想要的我都会帮你,你厌恶的我也都会帮你除掉佘玟:我自己来,你闪开
  • 九龙入魂

    九龙入魂

    人有几时,情有几何,问求剑道,修心入世。一人一剑为情久,宁愿成魔不做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越青春机关枪

    穿越青春机关枪

    本人学生,这个是动漫,青春机关枪,没看过的可以看完在来看,不然很多都不懂,有cp。……………………………………………………………………我叫叶痕,是一名地狱组织的杀手,代号“死亡”,我穿越了。……………………………………………………………………第一次写书,如果那些地方不好请告诉我。『黑历史,别看……』
  • 蓝与绿

    蓝与绿

    记忆终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可避免的消逝了,遗忘是一种犯罪,可我们不得不试着忘记以免堕入回忆的深渊之中。只是在这孤独的世界里,当我们随着世俗洪流飘荡而不知方向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回顾那些时光,寻回最初的梦想。
  • 历史的回归:21世纪的冲突、迁徙和地缘政治

    历史的回归:21世纪的冲突、迁徙和地缘政治

    20世纪80年代末,弗朗西斯·福山曾提出自由民主可能是“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并导致“历史的终结”。四分之一个世纪后,本书作者珍妮弗·韦尔什立足国际局势最新变化,回应并反驳了福山的这一著名论点。韦尔什指出,21世纪的世界并未如福山所预言的一般,成为自由民主的开放世界;战争与难民、政治与经济的国际角力、贫富不均与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本书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由民主的历史,并引导读者思考以下问题:如果历史正在回归,它具有怎样的当下特色?人们正如何使用历史?自由民主是否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我们应如何促进自由民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