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104000000003

第3章 初入仕途

前辈王越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是己未年,又是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时。王阳明顺利通过了会试,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根据湛甘泉《阳明先生墓志铭》一文[43],王阳明会试的成绩本来是第一名,但由于有考官反对,只得屈居第二。

前面说过,会试之后是殿试。殿试高中者,才称为进士。

就是这个己未科殿试,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科场泄题案。主考官之一的程敏政遭罢官,随因忧愤而死于当年的六月。李东阳奉命会同其他考官复核了所有的试卷,包括案发前已阅的试卷。最终,王阳明取得二甲第七名的好成绩。

按照明代的观政进士制度,学子考中进士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去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称“观政”,时间一般是三个月。[44]王阳明随即观政工部,也就是到工部实习。工部给他的任务是:

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

这是王阳明求之不得的机会,为了前辈王越。

威宁伯王越,生于河南浚县,死后亦归葬于河南浚县。王越是王阳明非常佩服的一个人,论文采,论才气,论胆略,那是没的说,可谓文武通才。特别是其用兵,公认的有古之名将的风度。

驻防大同的时候,王越曾带领一千士兵巡视边防,同行的还有高级别的保国公朱永。可是刚走出没多远,就一头撞上了胡人的大部队。朱永一时不知所措,叫王越赶紧撤。王越没空理他,挥兵抢占附近的制高点,居高临下,主动进入攻击位置。敌兵一时摸不清虚实,虽人数众多,还是不敢靠前。双方就这么僵持着,直到日暮。王越看机会来了,于是命部队悄悄从山后撤退,朱永率七百人走在前头,王越亲率三百勇士殿后。

王越同时给出了如下命令:敢出声的,斩;敢回头看的,斩;敢越次出列的,斩。

“三斩”的命令保证了一千人的队伍宛如一条寂静的蛇,悄无声息地游动在暮夜中。如此急行五十里,终于安全抵达大同城下,一人不失,一件兵器没丢,创造了一个奇迹。

汉代名将李广,亦不过如此。

值得大书一笔的,还有“红盐池之战”。

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王越趁鞑靼人别处打劫之机,远道奔袭他们留在河套红盐池的老营,一举捣毁其“连营五十余里”的巢穴,能烧的都给烧了,能带走的一点都没给他们留下。王越不仅打了胜仗,且所带去的部下,一个都没少。

此役之后,鞑靼人不敢复居河套者二十年。

给这样的英雄人物修建坟墓,自是王阳明求之不得的,何况还是王阳明的偶像级前辈。在这个不短的时间里,王越的后人完全有机会向王阳明证实王越的卓越不凡,王阳明同样也有机会了解到他想了解的一些事。

王阳明后来擅长奇袭,可以说也有王越的影响。

果核尚且可以成为士兵,王阳明岂肯放过眼前活生生的人,于是以“什伍法”来管理民工队伍。这是可以追溯到商鞅的老办法,每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伍有伍长,什有什长,什伍之内的人员负有连带责任。

这是属于王阳明的第一次军事演习。

他还推演了诸葛亮的八阵图。这是冷兵器时代颇为实用的摆兵布阵的阵法,杜甫有诗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见王越墓如期建成,其家人慷慨地拿出金银财宝来表示感谢,王阳明一一谢过他们的好意,只要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王越征战多年的随身佩剑。

在王阳明眼里,这把佩剑比金山银山都珍贵,因为正是这把佩剑,见证了王越的时代。

供职刑部

从浚县回来,王阳明一时还在缅怀先烈的故事。

就在这时,北部边境又打了起来,鞑靼人再度来犯。星象家同时惊恐地发现,有彗星不祥地从头顶上掠过。这一切,似乎预示着未来的日子不怎么太平。明孝宗内心不安,遂下诏求言,让内外臣工放开提意见,不必顾虑。

王阳明心潮澎湃,回到书房他想了很多,于是就有了《王阳明全集》中那篇颇具分量的《陈言边务疏》。

王阳明根据他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八条建议:蓄才以备急、舍短以用长、简师以省费、屯田以给食、行法以振威、敷恩以激怒、捐小以全大和严守以乘弊。

往后的事实将证明,这八条建议,实是王阳明波澜壮阔之军事生涯的行动总纲。然而在当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然者,实在是官微言轻,没人肯理他。

王阳明上疏的第一条是“蓄才以备急”,在这方面朝廷确实是有眼无珠,竟然没把王阳明当“才”蓄起来。

第三条之“简师以省费”,王阳明大骂朝中权贵,只知道“固宠希禄”,居庙堂全无庙算,全然不懂边关实际,就会瞎指挥。第五条之“行法以振威”提出必须严肃军纪,该斩的斩,该杀的杀,这样才能重振军威。第七条之“捐小以全大”,王阳明提出应赋予边将“便宜从事”的权力,这样才能重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上疏石沉大海的次年(弘治十三年)六月,王阳明等到了一个实缺——出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主事是正六品官,他的上司包括:员外郎一人,从五品;清吏司设郎中一人,正五品。

明代的刑部,下设十三个清吏司,负责各省的诉讼案件。云南清吏司的意思是,这个司在北京的刑部,分管着来自云南的案件。云南清吏司是十三司中最大的一个,而王阳明的“主事”头衔又是司官中之最低一级,按照官场的阶级,这意味着,王阳明的事不得不是最多的。他忙啊,从早忙到晚,忙簿书忙案牍,忙汇报忙资料,忙提犯人,忙录口供,忙得连抓虱子的时间都没有。

仅只是身忙也就算了,还加上心累。各种招呼各种条子各种掣肘,各种打压各种拉拢各种威逼,王阳明不免感叹:“要想秉公办案而无惧大祸临头,看来只有圣贤才能做到。”

尽管这样,王阳明并没有怨天尤人,也不想同流合污,而是老老实实地把屁股粘在板凳上,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他知道,“讼之大者,莫过于人命”[45],他这手要一抖,那可是人命关天的事。他不敢大意。

清吏司的经历让王阳明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当官就得耐烦,耐不了烦就别当官。所以古人才那么重视洒扫应对的基础教育,练的就是这种耐烦的心性。耐烦的反义就是不耐烦,就是心浮气躁。其他尚好,当一个执法官而心浮气躁,结果可想而知。

王阳明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后来有位长期听王阳明讲学的司法官员,提问说:“先生的学说固然好,只是我平日簿书讼狱事务繁杂,没办法专心做学问。”

王阳明有些惊奇,看着眼前这位官员弟子说:“我何尝教你离了文书诉讼去凭空做学问?你既然有官司事务,就从官司事务上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审案时,不能因为对方的应答无礼就发怒;不能因为对方的言辞圆滑就喜悦;不能因为厌恶有人嘱托,就有意整治他;也不能因为他的请求,就无原则地听从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繁忙,就随意乱断;也不能因为旁人诋毁和陷害,就屈从别人而处理他。这种种都是私欲的表现,只有你自己知道,因此必须精细地省察克治,唯恐心中有一丝一毫偏颇,影响了断案。什么是格物致知?这就是了。”王阳明总结说:“簿书讼狱的事务之间,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如果离开具体事物谈学习,都落空了。”[46]

不想落空就得耐得住烦。

粗鄙的“耐烦”是我的用词,王阳明的提炼是:事上磨炼。

王阳明时时刻刻注意“事上磨炼”,并且成功地把弟子们带了出来,比如王畿、罗汝芳。

王畿接过王阳明的衣钵,转身对当地方官的朋友说:“当好你的官,做好你的事,就是格物的学问,又别寻何格物?”朋友皱着眉头回答说:“案牍劳形,心神俱疲,谈何格物?”王畿说:“物是你的心当下感应到的实事,既然你有公干在身,种种簿书、政令,正是感应之物,于此磨得心平气和,不急不缓,动止一依公正,稍有过失即能发觉,即能克化,这便是格了簿书期会之物。一切酬酢、逆顺、好丑,莫不如此,并不是一定要静坐或读书,才算做学问。”[47]

朋友欢喜离去。

弟子之一的罗汝芳,做过知县,做过知府。为官一任,总是想方设法让百姓受益。他诚恳地总结说:“涵养和气,在寻常士人犹可稍缓,至吾辈做官,则一时一刻都不可停止。盖居官之事,直面百姓,事务冗杂。冗杂必生厌烦,厌烦必生浮躁。这样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必定处事偏颇,使百姓蒙受损失。因此,有抱负的人,琴瑟不离左右,目的就是为了涵养和气,以为做事的根本。”[48]

这些都是过来人的经历,一如王阳明在刑部的日子。

七月,提牢厅重修。九月,提牢厅重修完毕。

根据王阳明在《提牢厅壁题名记》[49]一文中的叙述,提牢厅似乎是全国的总监狱,在押犯人多,且多是重刑犯。因此,每年经提牢厅处理的案件多达万起,这样平均到每一天,可想而知其中的工作量。刑部十三司每天都要从提牢厅提走犯人、遣回犯人,这不过是提牢厅的日常工作。最为焦头烂额的是每到十月,提牢厅需要处理的案件,常常是出人意料地井喷似的集中。这是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喜欢在秋季处决犯人,据说是秋主萧杀的缘故。

王阳明用了三个词来概括提牢厅“非人”的工作:至繁、至猥、至重。“繁”是事多,这在上文提到过;“猥”是琐碎,乃至犯人的拉屎屙尿都得管;“重”则是指人命关天。

如此一来,岂敢含糊?

这是王阳明的认识。

提牢厅不设主官,由十三司的主事每月轮流当值。

巧的是,这年的十月轮到王阳明当值。工作既如此重要,繁猥亦是事实,偏偏王阳明又素来体质偏弱,这一个月下来,王阳明“疲顿憔悴”,各种累,自不必说。好在王阳明尚有信念在,再苦再难,“推己及物”的心还是有的,不至于草菅人命。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着,直到第二年的八月。三十岁的王阳明获得一项新差使,前往江北(长江以北地区)审录犯人。

“审录”是古司法专有名词,上面来人,通过查阅卷宗,发现问题,纠正问题,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也就是说,王阳明尽管品级不高,但手握可以有所作为的权力。

此一行,王阳明多有平反。

神仙之思

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年底,王阳明依然在江北,在安徽的青阳县。繁忙的一季终于过去,而著名的九华山恰在青阳县境,王阳明便一身轻闲,初上九华山。

九华山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并称“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高僧古刹断然是少不了的。看看这个时辰也来不及下山了,王阳明遂夜宿化城寺。远离了案牍,只有老僧与寂静,王阳明一时觉得,活在这样的群山环绕里,也是好的。于是写了一首《九华山赋》。

王阳明竟然幻想以闪电为鞭,以日月为坐骑,身披彩霞的盛装,一个扶摇就是九万里,想去哪就去哪,尽享没有翅膀的飞翔,跟仙人一样。

这是道教的传说,至少庄子有那样的主张。

说来也巧,化城寺就住着这么一位道人。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寺僧只知道他姓蔡,其余一概不知,便叫他“蔡蓬头”。王阳明总觉得眼前这个道人不简单,就如太平间自然阴森、珠宝店自然金碧辉煌一样。他决定前去讨教。

蔡蓬头留出足够的时间,审视着王阳明并不出众的五官,仿佛在审视中华大地,然后问:“想学神仙?”

“嗯。”

“火候未到。”

王阳明沉默了一会儿,支开左右随从,诚恳地将蔡蓬头延请至僻静的后亭,再次请教。

蔡蓬头面带微笑,还是那句话:“火候未到。”

见王阳明没有要离开的意思,蔡蓬头补充说:“你有官相,也就是说,你终究放不下你的官员身份。”

在王阳明的错愕中,蔡蓬头飘然离去。

王阳明不死心,听说地藏洞另有异人,就去了。

异人据说已到了不吃不喝即可生存的层次,不免让王阳明感到吃惊。历经惊险到达地藏洞后,他看见异人正躺在一堆松叶上睡觉。松树代表长生不老,躺在松叶上睡觉看来别有深意吧。或者地藏洞条件艰苦,欠缺必要的生活物资也未可知。王阳明不敢去惊动,闲着也是闲着,就替老人按摩脚掌。有顷,异人悠悠醒来,说:“这一趟路程不好走,你能够来,足见诚意。”

他们聊了些问题。

异人伸出两个指头:“周敦颐、程颢是儒家两个好秀才。”

王阳明带着这个话下山,寻思了一夜,第二天起了大早又去,却发现异人早已不知云游何处了。

时隔十九年的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王阳明再上九华山,重游化城寺,地藏洞还在,王阳明思绪万千:

会心人远空遗洞,识面僧来不记名。

——《重游化城寺二首》

十九年的岁月,回头来看,王阳明发现异人才是懂他的人。居官位并不意味着贪恋荣华富贵,那是可以济苍生的地位。这一点,蔡蓬头不懂。

阶段性的工作已经完成,按日程,王阳明得回京复命。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春,王阳明踏上了返程。在途经丹阳时,结识了汤云谷。

汤云谷当时的身份是“行人”(掌管传旨、册封等事),但热心“神仙之学”。他热情地陪同王阳明前往位于句曲县的道教名山——茅山,一路便大谈“呼吸屈伸之术,凝神化气之道”。王阳明听得入神。及登上茅山之巅,人世远了,春天近了,鹅黄的叶子触手可及。汤云谷口中的仙人的世界似乎也触手可及了。就这样山一程、水一程的,来到了陶弘景的旧居前。

南北朝的陶弘景也是丹阳人,隐居在茅山。梁武帝礼聘不至,就时常咨以朝廷大事,时人称“山中宰相”。

汤云谷止不住地想学陶弘景,飘然“脱屣人间”。

王阳明半信半疑地看了他一会儿,决定不予采信。

汤云谷说:“你凭什么说我做不到?”

王阳明说:“凭你的神态。你的眉间不时流露出忧世的惨然之色,这说明你还是放不下人世的。”

汤云谷说:“这只是表面现象,你不懂我的心。”

王阳明说:“也许吧。”迟疑了一会儿,补充说:“十年之后,我会信的。”

这件事情之后,汤云谷还是留在了官场,并且因为心中的那个该死的摸不着的信念,而与官场恶俗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约定的十年之期到了,他们再次在丹阳相见。是时,汤云谷已赋闲家居三年,王阳明则还自遥远的龙场驿。

彼此都发现对方饱经岁月。话题就从十年前聊起。

汤云谷不无钦佩地说:“还记得‘眉间’之说吧?你单从外表就能了解我,我却连自己都不了解,怪哉!”

王阳明半玩笑半认真地说:“这是学问。”

汤云谷的话题离不开这分别的十年,人也老了,精力也大不如前了,做学问也没那劲头了。

王阳明却正色地答复他:“你已悟得道了。”

面对汤云谷的惊疑,王阳明说:“我是从你的居住环境、乡间生活,得出这个结论的。”

见王阳明不像在开玩笑,汤云谷说:“察言观色也就算了,从居住环境和乡间生活也可以了解一个人?”

王阳明说:“古代的有道之士,虽形容枯槁却内心活泼,所居不过巴掌大的地方却胸襟广大,物质条件的艰苦与否已不足以扰动他的内心。蜕去所有的机巧之心,只以朴朴实实的面貌示人,不再计较贤愚贵贱,而是随世就俗,悠闲自在,却不随波逐流。这不就是你当前的生活状态吗?还用得着脱去鞋,光着脚,跑到深山老林里才算是神仙?”

汤云谷闻言大乐,说:“知我者,阳明子也”。

这么说,王阳明学道学仙,想学的其实是成道成仙的路径,然后移花接木,修成儒家的圣贤学问,而不是想真正成为道人仙人。所以他才称地藏洞的异人是“会心人”,他终究认同儒家的入世,要担一份责任,做一点切实的事情。《九华山赋》末尾说:

匪尘心之足搅兮,念鞠育之劬劳兮。[50]

王阳明就算有神仙的向往,但这种向往伴随的是不确定与狐疑:割断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是抛弃年迈的祖母,是否符合圣人之道?

《孟子》说:“没有一个小孩不爱他的父母,等到年纪稍大些,没有不敬他的兄长。爱父母,即是仁;敬兄长,即是义。这没有别缘因,全世界的人都具有这个仁义的善性呢。”[51]

王阳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泛滥辞章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五月,王阳明一路各种思考着心中的善性,回到纷纷扰扰的京城。

内阁首辅李东阳堪称“台阁体”的最后遗响,文章是公认的好,典雅大方,当时朝廷的一些重要文告悉出其手,加上位高权重,必然连带着示范效应,故“天下翕然宗之”[52]。

“台阁体”自前辈杨士奇、杨荣、杨溥以来,即影响强劲。杨士奇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杨荣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杨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他们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所创作的诗文雍容典雅,饱含富贵福泽之气,故称“台阁体”。

不过一种文体纵横久了,难免霸道,而且极易引起视觉疲劳。因此,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明“前七子”,就起而反对这种富贵典雅之气,毫不留情面地斥之为“萎弱”。他们打出复古的旗帜,声称“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于是埋头创作了大量文章,据说“杰然有成”[53]。

王阳明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字昌国)诸人的交往,应该发生在这一时期,而且据《徐昌国墓志》一文称,交往还颇深,叫作“守仁故善数子”。这是因为王阳明亦有这方面的特质,早年的《蔽月山房诗》,后来的组建诗社,文不加点的“状元赋”,以及不乏想象力的《九华山赋》,皆可称得上才气外露。

我们知道,在求知的路上,王阳明曾一个人摸索得很苦,陷在荒郊野外的枯井里,得不到呼应似的。那种绝望,我想我是能够懂的。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高兴的不只是找到喝酒的对手,有些问题也可以互相探讨,哪怕互相对骂,这非常重要。“前七子”就互相鼓励,互相砥砺于把文章写得最好。然而,在此之前,王阳明一直摆不脱这样的感觉:

“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54]

不管是与铁柱宫的道士,大儒娄谅,还是蔡蓬头、地藏洞的异人,彼此都欠缺一场深刻的对话。

或者那些年,王阳明功力不到,点了他也通不了。

这回一踏进京城,不承想竟有这么多同道,张开手臂欢迎他,似乎是志同道合了。于是,在黄绾撰写的《阳明先生行状》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就此所做出的努力:

日间,王阳明把时间交给公务,晚上回到家,则是他的天下了。灯下苦读“五经”及先秦、两汉书籍,笔下文章因此越发精进。其父王华担心以王阳明的体质,吃不消这样的劳累,特意交代仆人每到规定的时间,就把王阳明书房里的油灯拿走。王阳明也答应早点休息,然而候着王华睡下,他又悄悄点上灯,继续读书,直至夜深。

弟子王畿在《刻阳明先生年谱序》中,则用一句话概括了王阳明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活动:

“泛滥于辞章,驰骋于才能。”[55]

看来,王阳明是积极响应过“前七子”的号召的。只是这样的刻苦,不幸应验了王华的担心,王阳明得了咯血之疾。

加这一次,王阳明为了学问,大病了三次。

最为可怕的是,就算这样努力了,这样的“泛滥于辞章”,依然没有办法让他的内心找到归宿感。他不得不承认,辞章虚文,除了虚耗精力,实“不足以通至道”。[56]

他再次想到了离开。

是年八月,他向朝廷请假获准,回到绍兴养病。

会稽山有阳明洞,宽敞可居。王阳明索性住到了洞里,重新拾起铁柱宫那个道士的学问,练习静坐,调养身心。

这里得解释一个词:静坐。

我找了些资料。

陆九渊指导弟子静坐,“常闭目亦佳”。有弟子依此安坐瞑目,夜以继日,这样坚持用了半个月的功。一日下楼,忽觉心中“澄澈透明”,连他自己都感到诧异。陆九渊把这个弟子叫来端详,说了句“此理已显也”。

看来此中真有奥妙。

果不其然,南宋杨简,世称“慈湖先生”,陆九渊的衣钵传人之一。他讲述了通过静坐,体悟到“万物浑然一体”的奇妙之旅:“忽觉空洞无内外,无际畔,三才、万物、万化、万事、幽明、有无,通为一体。”

这就比较神奇了。

直到胡直,才给了我们一个较为清晰的叙述。他说:

“刚开始静坐一两个月的时候,就有诸种异相出现,高人指点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魔境,不必理会,久当自息’。到四五个月的时候,诸种异相果然消失。到了第六个月的时候,身心俱归于沉寂。”

忽一日,胡直惊奇地发现:“心思忽开悟,自无杂念,洞见天地万物,皆吾心体。”[57]

胡直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曾师从欧阳德和罗洪先。罗洪先的另一弟子万廷言也说道:“(静坐久之)渐觉气静神恬,耳目各归其所,颇有天清地宁,冲然太和气象,化化生生,机皆在我。真如游子归故乡,草树风烟皆佳境矣。”[58]

王阳明在阳明洞静坐,当逃不离这种心理体验。

而且,王阳明还意外获得了“先知”的本领。朋友要上山来拜访,王阳明竟同步获得这个讯息,并将他们的行踪,一一指明了,然后让仆人去与朋友核对。来访的四位友人大惊,断定王阳明这回是得道了。

罗洪先也曾有过这个本事,看来这也是真的。但罗洪先不承认这是“道”,认为不过是一种“偶然”现象。事实上,王阳明也是持这个观点。一段时日之后,王阳明意识到,所谓“先知”,不过簸弄精神罢了,离他的“道”十万八千里。

王阳明理性地就此打住。

他在一首诗里写道:

翠壁看无厌,山池坐益清。

深林落轻叶,不道是秋声。

从这首诗中,似乎可以看出,山居静坐还是有益他的身心健康的,但王阳明没有提到“导引”之类的养生术。

西湖经历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王阳明下山,养病杭州西湖。

至于西湖美景,且得泛舟湖上,边吃边说。王阳明于是有《西湖醉中漫书》二首。其一说:

十年尘海劳魂梦,此日重来眼倍清。

好景恨无苏老笔,乞归徒有贺公情。

白凫飞处青林晚,翠壁明边返照晴。

烂醉湖云宿湖寺,不知山月堕江城。

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大有功于西湖美景之“苏堤春晓”,并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唐朝的贺知章是绍兴人,大半生在朝做官,晚年乞归,以羸老之躯乘舆而往。他说:“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就是“好景恨无苏老笔,乞归徒有贺公情”一联的来历。

如此美景,自是要醉一番,且管他山月落往何处。

在第二首诗中,王阳明写了烂醉如泥不知归的情景:

掩映红妆莫谩猜,隔林知是藕花开。

共君醉卧不须到,自有香风拂面来。

一夜宿醉,第二天清晨,他被荷花的清香弄醒了,伸头探出船篷,却见接天连叶的荷花,无穷碧绿,晨光曦微,映日荷花又别样红。这是怎样一种人世生机啊。

活泼泼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样。

王阳明完全酒醒了。老贺“春风不改旧时波”,那是经过人世的风雨之后,依然保有旧时的模样,没有掉色变调。他若能把人世也打理得如西湖一样清爽,又能保持本色,那该多好呀。

王阳明遂有用世之思。

前文说过,人世的基础是孝悌。

王阳明听说那一带的古刹里,有僧人坐关三年,不言不语。他突然想去见见这个厉害的人。

果然在坐着,枯树一样。王阳明突然大喝一声道:“这和尚终日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既是坐禅,自是不言不语,岂有泥菩萨活蹦乱跳的理!然而王阳明这么说,定有他的道理。

尽管《王阳明年谱》不载,但基本可以肯定,王阳明接触过佛道方面的书。依他的脾气,学兵法就找兵书来看,学格物就找朱熹的书来看,学辞章就找先秦、两汉的书来看,那么,王阳明一度炽热地想成佛成仙,他在自个儿撰写的《徐昌国墓志》一文中就承认“亦尝没溺于仙释”,用到一个表程度的词“没溺”,能轻吗?既然喜欢得不轻,能不看这方面的书吗?在《朱子晚年定论序》中,王阳明亦坦承:

“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迩,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59]

他说他之所以一度沉迷于佛、老的书,是因为想修习圣贤之学,却苦于无从下手,又发现佛教在修行方面自成体系,想借了它的路径来修习圣贤之学。不承想,中间误用了一些功夫,仅此而已。世人多不理解这一点,尤其是他的弟子,在编撰《王阳明年谱》的时候,可能是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将这一层刻意抹了去,反倒显得心地不够光明。

王阳明在他的学问成体系之后,也曾用到禅宗的禅机来教化弟子,可见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是相当完备的。

萧惠带着满肚皮的疑惑求教:“己私难克,奈何?”

王阳明说:“将汝己私来,替汝克。”把你自己的私欲拿出来,我替你克。活脱脱的二祖与达摩。

神光禅师听说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便去求法。达摩初见,将他训了一顿。神光但恐达摩疑他不诚,便砍下了自己的臂膀。达摩因而逼问道:“你来干什么?”神光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你拿心来,我为你安。神光愣了半天,说:“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我的心。达摩就说:“与汝安心竟。”我已经为你安好了心。神光由是开悟,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王阳明曾在《无题》一首中提到这个典故:

夜来拾得遇寒山,翠竹黄花好共看。

同来问我安心法,还解将心与汝安。

这首诗的第二个典故是用的唐代的寒山与拾得。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萧惠一度痴迷于佛、老。王阳明告诫他说:

“我一度也深信佛、老的学问,自认为很有收获,认为儒家不值得一学。后来在边远之地居住了三年,才发现孔子的学问是如此简易广大,才后悔自己三十年来的气力都用错了地方。大体来讲,老、佛精妙之处与儒学只有毫厘的差别。你现在所学的,只是佛、老的糟粕,却这样喜欢,其实就如猫头鹰弄到死老鼠一样可笑。”

萧惠请教佛、老的奥妙之处。

王阳明说:“刚才对你讲了圣人之学的简易广大,你却不问我领悟的,只问我后悔的。”

萧惠惭愧地道歉,请教圣人之学。

王阳明说:“你现在只是不得已才问,等你真有了追求圣人之学的心时,我再给你讲。”

萧惠再三求教。王阳明说:“已经一句话向你道尽了,你还没明白。”[60]

王阳明熟知禅机这种手段。

他知道眼前这位僧人闭关的目的,无非学仙成佛。这个欲望大了去了。心中有欲,岂能安静地坐忘?其内心必定是扰攘与拥挤的。因为静的定义不是坐着不言不语,而是内心无任何不当的企图与欲望,所谓“无欲故静”。

那位僧人猛听得耳膜里一阵霹雷,随即跳将起来。

僧人开口问安。王阳明问其家。

僧人答:“有老母在。”

王阳明问:“心中起念否?”

僧人答说:“不能不起。”

王阳明因向僧人诵说《孟子》之“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一章,喻之以爱亲是人的本性善根,岂可抛弃了本性善根,独自成佛,奈年老衣食无着的老母何?

僧人闻言大哭。

第二天便匆忙回家去了。

祈雨之后

正当王阳明准备厘清一些概念,告别一些想法的时候,坊间关于他有“先知”的本领的传说,越传越广,越传越神。乃至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绍兴大旱,佟知府竟派人登门拜访,礼请王阳明出山祈雨,造福百姓。

先后来了两批人,态度个顶个地诚恳,王阳明相当吃惊。

佟知府与王家有交情。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祖父竹轩公带着王阳明来到北京定居,住在长安西街,当时的邻居就有佟某人,官居“文选郎”。年幼的王阳明对佟叔叔印象深刻,长相佳,学问好,为人随和但又是非分明,相当耿介。后来这位佟叔叔外放苏州等地做地方官,颇有建树。

实在不忍心拒绝忧心忡忡的佟知府,王阳明只得答应,就在这一二天,将赴南镇[61]祈雨。孔子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王阳明亦表示,不过是尽力的一种姿态而已。

王阳明同时客客气气地给佟知府回了一封信,就相关问题做了答复。在《答佟太守求雨》一文中,王阳明提到,都说祈祷可以禳灾,圣人孔子也祈祷,但他祈祷的方式与众不同,并不是事到临头再来跪拜神灵,乞求庇护,而是在平日里就十分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到无愧于心,合于神明,所以才敢说“丘之祷久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以谨言慎行为祈祷。

王阳明提醒佟知府:自古就没有听说画符念咒可以呼风唤雨的,这不过是坊间术士混饭吃的伎俩罢了。若执意要求雨的话,不妨学学古人借机“省咎自责”“归诚请改”,反思一下自己为官一任有没有刮地三尺的地方,临政赋民有没有伤害到百姓的地方。这样,就算是天降灾祸,“薄罚以示戒”,目的也达到了。

这封信基本表明了王阳明对于画符念咒这样的方术的态度。而在此之前,他对所谓的“先知”,亦认为不过是簸弄精神罢了。

我们知道,方术养生,都属于道教的范畴。

王阳明在阳明洞静坐的那些时日,曾纠结于这样一个概念:到底要不要弃了祖母与老父不管,继续往更深的山中深遁?这着实是个恼人的话题,王阳明“因循未决”,久久下不了决心。有一天,他忽然想通了:

“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

爱亲念头生于孩提之时,连这种念头都要断灭,连亲人都敢不顾,那还是人吗?

《大学》说:“所谓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是指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那污秽的东西,如同喜好美丽的事物,这就叫自我满足(自慊)。”[62]

每次想起亲人,王阳明倒有种“自慊”的感觉。这是一种心安吗?王阳明无法欺骗自己,于是决定结束在山中的日子,卷铺盖回家。看来在这一时期,他已经把方术养生一类的事想明白了。

王阳明后来在《答人问神仙》一书中,打趣说自己八岁就好上其说,如今三十年过去了,牙齿开始松动,头发开始变白,视力、听觉也出现了问题,而且还经常卧病不起,成了药罐子,这就是爱好神仙之术的效果,那些不明真相者还以为我得道了呢。他正色说道:

“神仙的有与无,其真实的状态并不是用语言的‘有’或‘无’可以讲清的。如果相信,且把它存放在心里,时间久了,涵养深厚了,自会明了这是怎么一回事。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却勉强去讨论,不会有什么真知灼见。其实我们儒家自有做神仙的方法,颜渊虽然三十二岁就死了,然而直到现在,他依然活着。您能相信这一点吗?后世如上阳子一类的道士,大概只是在玩方术技艺,不可以认为那就是‘道’。倒是达摩、慧能这类人,大致已接近‘道’了。只是这方面的学问一时半会儿讲不清楚,容易引起误会。您如果想知道其中的奥妙,须退隐山林,花费三十年工夫,一心一意只在这上面,尘虑尽去,毫无牵挂,才可以。”

王阳明在五十岁时又写了《与陆原静》,就弟子陆澄(字原静)因为体弱多病想学长生不老术一事,劝他不宜轻信异道,徒然弊精劳神。他说:“古人有句话说‘三折肱为良医’,我虽不是良医,然而着实断过几次臂,略懂得些医治断臂的方法。”

这是说,王阳明在摸爬滚打中逐渐醒悟。

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

同类推荐
  • 大明之星源

    大明之星源

    征战世界?我才不需要!因为,我来此地只是想要偷懒,闲鱼和尝试奥德赛
  • 重城之觞

    重城之觞

    上世纪三十年代重城县令李宝寿正在张罗着给九十岁的老母亲举办庆生寿诞,一伙蒙面大盗却将天宁寺西塔的舍利宝盒打开。桃花州州官杜德福怪罪下来,下令限期一个月追回赃物,否则要是耽误进宫给溥仪皇帝呈送,就拿人头试问。李宝寿只能够悬赏缉拿盗贼,瓷商葛显贵的儿子葛知礼欣然领命。在追捕盗贼的过程中,葛知礼与县令的千金李焕媛邂逅,并擦出爱情的火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舍利宝盒如期追回,葛知礼却不仅没有得到重赏,反而和父亲一起被关进了县衙。李焕媛站出来为葛知礼父子打抱不平,不料却中了父亲的奸计,李宝寿借机得到了刻花瓷制作的秘方,偷偷卖给了觊觎秘方已久的日本商人渡边三郎,在中国的领土上,日本人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刻花瓷。
  • 一本万历

    一本万历

    大明隆庆六年,某外科医生魂穿到一个叫凌远的十七岁少年身上,怀揣淘宝网开荒种地,打怪升级,且看他如何调*教出一个不一样的朱翊钧,开创一个不一样的万历盛世。
  • 明朝纨绔

    明朝纨绔

    正统七年,土木堡之变的脚步渐行渐近;三杨年事已高;王振表面乖巧,暗中网罗羽翼;朱祁镇还是阳光少年;这一天,英国公府的纨绔张崙因赌博被赶出府……Q群:562533951
  • 冷眼之下

    冷眼之下

    这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所谓人生大醒,人死大睡,我们活过的时间里或许就只是一场梦境,既然如此何不来一场勇敢者的游戏
热门推荐
  • 修罗觉醒:桃花有点多

    修罗觉醒:桃花有点多

    前世的背叛,时她心灰意冷重来一世,从少主变成皇帝,她只能接下再次忍受一世的痛苦孤寂,她将自己的心冰封,也许这样就不会痛了吧......
  • 植化末日

    植化末日

    植物,向来都是食物链最低端的生物。绿色,向来都是生机的代表色。谁曾想,有朝一日,植物竟凌驾于万物之上?谁曾想,有朝一日,绿色却带来了毁灭和死亡?植物是绿色的,所以……末日也该是绿色的。………………………风去是一名海归,回国后仅是一名小小的实习教师,只是一身才能无处施展,成天郁郁寡欢。正逢三天暴雨后洗刷的大地,一颗苹果砸到了她的脑袋上,从此开始了异于常人的逃亡生活。当植物变得嗜血,大街上游走的不是丧尸而是植物人,当人类获得果实的能力,她才发现,这种绿色残暴才是真正适合她的世界,只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仔细一看,那红竟是鲜血。
  •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

    这是一个亿万人情不自禁地为新时代的到来而歌唱的诗的时代,一个不能没有诗的时代,一个诗人和诗篇喷泉般涌现的时代。想到这些,我就常常要想到新四军。
  • 我的邪魔王子

    我的邪魔王子

    当纯净可爱的女孩遇到邪魔般的王子——凌芊满腹牢骚地去找她的老哥,可谁知在路上却见到一群黑压压的学生们在大群架。而带头人居然是自己的亲哥哥。她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小太保模样的人是那个C高的高材生兼上界校草。更令她无法想象的是,对方居然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花晨寒第一次见这个女生时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不一样,可是她却能做到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女生都做不到的事情---瞪他.于是他查过了所有有关她的资料,拟订了一份爱情协议书.从此,两个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Charmides

    Charmid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火线归来

    火线归来

    穿越到穿越火线世界的许云,成为一代兵王后,因为一次惊天阴谋中牺牲,却意外回到地球。且看前世兵王,在地球中掀起一场怎样的血与火。一名战士,只要给他一把武器,他可以践踏一切律法。
  • 冰凌魔帝

    冰凌魔帝

    我叫幕萧,因被冰凌晶石植入体内化为冰魔大帝。
  • 狐妖之我叫东方游龙

    狐妖之我叫东方游龙

    天地初开万物生,万物灵长是为人。人以智见长,妖以力为优。智不及力,天不开眼!当一个人,拥有人的灵魂,妖的身躯。这方世界,又会有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