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050900000008

第8章 东晋桓温,“奸臣”的英雄人生

在许多电视剧里,那些擅长搞阴谋诡计,气得观众恨不得冲上去咬上几口的角色,往往会有这样一句台词:“大丈夫,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就是东晋时代著名的权臣桓温。

如果不够了解历史,人们很容易认为桓温是个坏人。后代史家对桓温的评价说法各异,有说他匡扶社稷的,也有说他是民族英雄的,但大部分历史学家,特别是持忠君观念的大儒们,对他只有一个评价:奸臣。不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中,许多人都对他推崇有加,特别是以研究史学著称的王夫之和黄宗羲,都给了他至高的评价。王夫之说他“英略过人”,黄宗羲则说他是“匡扶华夏第一人”,能够得到两位杰出思想家的激赏,桓温无疑是东晋时代的第一流杰出人物。

如果真的研究了历史,我们对他的称呼恐怕还要改一改。他忠也好,奸也好,他都应该是东晋时代中国南方政权的第一杰出人物,在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现之前,基本无人可以和他比肩。

他一生忠奸难辨,后世评价各异,说到底,还是因为他的优秀。

桓温,公元312年出生,祖籍安徽怀远。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杰出人物都出身寒门,相比之下,桓温的家族相当不简单。早在东晋建立前,桓家就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这四大家族是江南名声最显赫、地位最崇高的名门望族,在整个三国两晋时期,都是当地的绝对翘楚。出生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族里,桓温人生的起点自然非常高。

桓温不但出身好,才能也同样超群。他最早出名,是在刚满周岁的时候,方式也格外特殊——哭出来的。那一年,当时的名士温峤到桓家做客,听到小桓温正在号啕大哭,当场大惊,二话不说,央求桓温的父亲桓彝,非要摸一摸小桓温。摸完了之后赞叹说,你的儿子哭声嘹亮,一听就有英雄气,骨相更奇特,将来一定是成就大业的人。桓家上下听到这个评价,自然高兴异常,为了让这段预言应验,就给他取名桓温。

虽然温先生当时说得信誓旦旦,但观桓温父母的成就,小桓温要想超越他的家族,尤其是超越他的父亲,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桓温的父亲桓彝是当时的名将,做过宣城太守,是守卫一方重地的封疆大吏,而且他的官位和声望,不仅靠显赫的家世,更是自己一刀一剑拼出来的。他击退过北方政权的进攻,也镇压过东晋内部的叛乱,战功赫赫。桓温十六岁的时候,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苏俊之乱”,受命镇压叛乱的桓彝死在了和大将韩滉的战斗中。这场战斗打得相当激烈,桓彝只有不到敌人三分之一的兵力,却拼杀到最后,最终悲壮殉国,其慷慨忠烈,让当时的东晋名士皆为动容。少年丧父,对桓温来说是一个悲剧,不过他也因此登上了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事后,为了安抚丧父的桓温,东晋皇室将女儿安康公主嫁给了他,桓温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驸马爷。忠臣之子和驸马爷的特殊地位,使年少的桓温迎来一条平步青云的康庄大道。当然,桓彝的这段忠烈往事在后来也成为许多人批评桓温的口实,一是因为他后来成为“奸臣”的所作所为,二是因为他做将军后,在战场上总是缺少一股他父亲那样拼死一搏的胆气。

桓温的发家之路,在我们今天看来匪夷所思,当时却是很正常的。东晋选拔官员的主要考评条件就是门第,位高权重的职务都是留给那些位高权重的家族的,桓温所在的桓家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特有的政治现象,也因此造成大量草包成为国家的掌舵人,对后来南北朝政权的衰弱产生了重要影响。桓温所在的时期还是士族世袭制度的早期,这时的士族阶层还属于精英辈出的阶段,桓温就是其中最闪亮的一个。他政治才能的展现始于二十三岁那年,他受命担任琅琊内史,这是一个地方官,主要任务就是安置那些从北方逃难到南方的流民们。一般年轻人想要证明自己,主要方法就是埋头工作,低调做人。桓温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一不低调,二不干活,反而耍大牌,明确地对东晋政府说不,拒绝前往就任,可谓牛到了极点。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放在现代,肯定会遭口诛笔伐,但谁让人家是士族呢?结果,同样是士族出身,且与桓温家世代交好的虞家名士虞翼替桓温说了好话,他向晋成帝推荐说:“桓温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不能用看待平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何况他是你的女婿,你应该重用他,如果国家有难,他一定能成为拯救灾难、匡扶社稷的人。”晋成帝同意了,因此,桓温得以担任徐州刺史。当时的徐州正面临北方敌人的进攻,军事压力特别大,桓温到来之前,当地防守边将的主要办法就是紧闭城门,消极防御,结果连农田也荒芜了。桓温到了以后,认为这样做只能越守越穷,采用了以暴制暴的方法。他招募大批饱受敌人劫掠的当地农民,组织精锐军队,每当发生敌人袭扰事件后,就组织军队深入敌后,对敌人进行打击报复,日久天长,原本战火频繁的徐州地区,竟然无人敢扰。

那位推荐了桓温的虞翼是桓温的好朋友,少年时代,桓温有大志,交友甚广,与当时的许多知名人物都是好友。他们在一起谈论时,经常讨论到北方的国土,每到这个时候,桓温都会格外激动。一次,说起西晋灭亡的耻辱,桓温竟然痛哭流涕,悲不能禁。年轻时代的桓温是个十足的爱国愤青兼性情中人。在徐州刺史任上的表现则证明,桓温不但是“愤青”,而且是一个“奋青”。

对桓温的早期人生来说,虞翼是一个重要人物,早年桓温与安康公主成婚,就是虞翼做的媒。虞翼对桓温的推荐,一面来自他和桓温的私交,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士族政治还处于相对清明的上升期。今天一提到世袭大权的士族,往往会把它与“腐朽”“没落”等字眼儿联系起来,但是在当时,东晋士族还保持着勃勃上升的朝气。那一代的士族贵族多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贤士,且道德修养和气度涵养都非常高,后人心向往之的魏晋风度在这时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在国家大计方面,士族们更以举荐人才、尊重贤良为荣,这种相对清明的士族政治环境让桓温迅速冒头。但是,桓温在徐州大展拳脚的时候,虞翼过世了。按说,一个欣赏自己的人去世,对被欣赏者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这个人的死再次给了桓温机会。虞翼生前担任的职务是荆州刺史,这个职务在当时位高权重,既占有物产丰富的荆州地区,又要担负抗击北方政权入侵、保卫国家的责任,可谓当时的最牛刺史。最牛的官,自然要找最牛的人来担任,按照东晋时代士族的规矩,上一代官员去世了,下一个继承人直接从他家族里选择直系亲属,主要是儿子来继承。当时晋安帝想让虞翼的儿子虞爱之接任,然而众多士族大臣却极力反对。当时担任中书监的何充,就连续七次向晋安帝上奏,认为如果仅仅为了遵循家族继承的法则,让一个毛头小伙子担任这样重大的职责,不仅是对他本人不负责,更是拿国家的前途命运开玩笑。最后,在众多士族贵族的坚持下,在徐州任上颇有建树的桓温被正式任命为荆州刺史,这个官职全称是“安西将军,都督荆雍六州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也就是说,这时的桓温已经不再是个简单的地方官,而是总领了东晋最重要边镇荆州的民事、司法、军务等所有大权的人物了。

桓温担任荆州刺史的时间是公元346年,这一年他三十四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在他到任之前,荆州地方官的主要政略是加强荆州的防务,桓温到任后,立刻提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主动进攻。桓温认为,当时东晋的北面是羯族枭雄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这是最强的北方政权。西面是氐族人李氏建立的成汉政权。东晋政权强敌环伺,一旦对方联合攻击,东晋就会变得非常危险,无论怎样加强防御都不是良策。对比后来的南宋政权就知道了,南宋晚期对于防御蒙古军入侵不可谓不努力,铁壁坚城的钓鱼城甚至立下了击毙蒙古可汗的战功,而血肉铸就的荆襄防线更让天下无敌的蒙古大军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是,当南宋西面的大理被攻克后,腹背受敌的南宋立刻全线崩溃。东晋当时的边防形势和南宋差不多,甚至更糟糕,因为东晋在人口、兵源,还有最关键的经济实力上,都远远不如后来的南宋。这个危险的战略漏洞,桓温一眼就发现了。

桓温不但发现了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北面的石勒和西面的成汉,东晋至少要解决掉其中一个。桓温的主张是先易后难,也就是对石勒政权以防御为主,集中力量消灭盘踞在四川的成汉政权。他的奏议一出,立刻使东晋满朝哗然。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中国人的共识。石勒统治区域为平原,从地理角度来看更容易攻打;成汉政权有四川盆地的天险庇护,就是三国时候的刘备,也是费尽心机才得进。桓温这个主张表面看是不合常理的。对此,桓温解释到,石勒这时期仍然处于政权的上升阶段,军事力量强大,也很有政治手腕,很会招揽民心,不是一时可以战胜的。而成汉则不同,这时的成汉政权已经日益腐朽,和四川百姓离心离德,正是消灭它的最好机会。

桓温很懂人心向背的道理,但东晋大多数士族是不懂的,因此桓温的奏议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包括当年举荐桓温的何充。关键时刻,桓温的另一个朋友,当时的名臣刘惔,坚决地站在了桓温的一边。此时刘惔正得晋安帝的宠信,说话很有分量,他认为桓温的主张是可行的,并说“以蒲博验之,其不必得,则不为也”。他这句话真可谓说到了桓温心里,桓温打仗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谋而后动,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他绝对不会打。

公元347年三月,桓温率领荆州大军,开始了西平成汉政权的战役。进入四川之后,桓温采取了一种更疯狂的打法,他把军队中所有的老弱兵马都留在四川外围的彭山县看守辎重,自己亲自挑选了精壮士兵组成突击队,每个人只带了三天的干粮,以示有进无退之心。在作战之前,他亲自发表演说,并且给士兵们展示,他和士兵们一样,只有三天的干粮,如果打不赢,就死在一起。这一招果然激得士兵们士气高涨。战斗打响后,东晋军队大胆突击,从彭山县直接抄小路插入成都,在成都西南与成汉皇帝李势展开决战,给成汉政权来了个“黑虎掏心”。在之后的成都之战中,成汉军队更被桓温“掏”惨了,这一战打得格外艰苦,成汉军队背水一战,个个奋勇冲锋,急行三天且粮食已尽的晋军渐渐不支。最危险的时刻,桓温的参军龚护战死,桓温的战马也被敌人的弩箭射中。桓温换马再战,昂首站在敌人弓弩最密集的地方。他的身先士卒激起了全军的死战之心,三军奋勇冲杀,成汉军队最终倒在了更坚韧的桓温面前。此战成汉军被斩首两万多人,几乎全军覆没。东晋军队也伤亡惨重,桓温本人五处受伤,最严重的是肩膀被敌人的弓箭射穿,血流不止。但桓温却若无其事,慰问完士兵后才接受治疗,相当有风度。战后,李势投降,桓温对李势的妹妹一见倾心,娶她做小妾。自此,沦陷近半个世纪的四川地区基本全境收复。

四川的收复对东晋政权的巩固有着重要意义,四川物产丰富,经济上的意义不用说,军事上的意义同样重大。整个南中国汉地基本被东晋连成一片,四川成了东晋抗击北方政权侵略的坚定大后方。东晋用行动告诉天下,特别是告诉沦陷区的百姓们,东晋不是一个偏安的政权,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完成光复河山的梦想。

收复四川之后,桓温一战成名,俨然是东晋朝廷的第一战神,但猜忌也随之到来。收复四川只是桓温战略计划中的第一步,他一生最大的梦想是光复北方的山河。比起战前内外局面的顺风顺水,之后东晋的政治形势越发对桓温不利。这时的东晋政权是士族当道,虽然此时士族还保持着对国家的责任心,但是在收复北方的问题上,东晋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四川之战前的各派争论其实只是表象,关键是东晋政权是依靠江南名门望族才得以扎根的,如果东晋成功光复北方国土,势必会将都城迁回经济人口更为发达的北方地区,那么江南的世家大族对东晋王朝的价值也就不大了,这就会导致整个江南士族的失势。所以在保卫国土的问题上,江南的士族们可以团结一致,桓温早年镇守徐州的战功也可以得到士族上下的赞赏,因为这时的桓温是他们的保护者。西征四川虽然意见不一,但也不是原则问题,毕竟获得四川可以增强东晋的防御,也是符合东晋江南士族利益的。唯独北伐不行,因为北伐会破坏整个江南士族的利益,得益的人或许只有趁着军功确立地位的桓温。

所以,桓温在收复四川后,虽然数次要求北伐,但是都泥牛入海。这时的桓温已经是民族英雄,威望甚高,连晋安帝个人的地位也离不开桓温家族的支持。当时东晋主要的军队是由南逃的北方汉人组成的,他们之所以作战勇敢,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打回家乡,如果不摆出一点儿北伐的姿态,军队的情绪是很难安抚的。所以桓温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最后晋安帝折中了一下,同意了桓温要求北伐的主张,但是在人选上,却选择了外戚殷浩。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如果打赢了,那是殷浩的功劳,正好可以用来压制桓温;如果打输了,只要能把大部分主力部队带回来,也能对上下有个交代。这个殷浩,半点儿能力没有,不但打了败仗,还差点儿全军覆没。战败的消息传来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特别是士族中的北伐派,纷纷强烈要求启用桓温北伐。就这样,晋安帝原本不想用的桓温成了必须要用的了。

公元354年,桓温发动了他人生里第一次北伐,这次的打击目标是当时盘踞关中平原的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当时,原本强大的后赵政权已经灭亡,此时的前秦正在开疆拓土,意图统一北方,成为中原各政权里最强的一个。桓温从江陵出发,水陆齐攻。这次他深知自己的对手很强大,所以采取了持重的办法,分两路进兵,徐徐推进。此外,他还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北出子午小道。从战略上说,他这个战术很稳妥,可以说把所有的困难都考虑到了,既有陆路进攻,也有水上包抄,更有奇兵袭击。而北伐的进程也出乎意料地顺利,当时的北方百姓对晋朝政权是有感情的,闻听东晋大军到来,百姓纷纷主动迎接,桓温兵不血刃地从河南进入关中,前秦军队望风而逃,一路竟然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不过麻烦也从此开始,这不是桓温仅带三天干粮就能收复四川的时候了,要想收复广阔的中原,仅有士气和群众基础是不够的,更需要稳定的物资补给。这个时候东晋主政的大臣是王衍,此人最擅长夸夸其谈,没有一点儿行政能力,眼看桓温节节胜利,一直反对北伐的他暗中使坏,对桓温所需要的物资百般拖延,结果桓温进入关中后没多久就断粮了。他对面的苻坚也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名将,桓温本来打算一旦没有粮食,就抢割关中平原的麦子,谁知到了才发现关中平原的麦子早被苻坚在撤退前收割光了。桓温没有办法,但还是不甘心,驻扎在灞水休整。这时候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军,二是背水一战,全力攻打长安。但这次把握比上次小得多,前秦的军事实力远比成汉要强,而且当年的他只是个新人,可以豁出去,如今他已经声名鹊起,不能轻易豁出去了。但如果就此退兵,自然也不甘心,所以桓温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在灞水驻军,一面招募当地名士,收买人心,一面等待机会。他这种做法,连当时来访的华阴名士王猛都误会了。王猛的到来让桓温很高兴,他向王猛求教,王猛却嘲笑他说,你驻扎在灞水,不进也不退,谁知道你想干什么?后人常常拿此事指责桓温,说桓温是私心作祟,故意退缩不前,但此时桓温的物资供应已经断了,在那样凶险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线的生机,谁都不会贸然赌博,毕竟要为几万北伐军负责。最后,面对前秦的坚壁清野,桓温只好无奈地回军。这次北伐算是劳而无功。

但对桓温来说,这次北伐还是为他挣来了荣耀,毕竟东晋军队在战斗中把敌人打得溃败,可以说大涨了志气,也给了所有一心收复山河的仁人志士以信心。因为战功,桓温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了。

在北伐前秦失败两年后,桓温再次青锋出鞘,这次他打了一个大胜仗,利用北方战乱的机会击败羌族姚祥的军队,一举收复东晋的故都洛阳。这场胜利对东晋政权来说是一针强心剂。东晋国都的沦陷一直是奇耻大辱,虽然这次是借了敌人内耗的机会偷袭成功,但是东晋的国都毕竟光复了。此战获胜之后,桓温提出一个建议,得罪了整个东晋士族集团——他要求东晋迁都洛阳。这个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就东晋皇帝本身来说,自然不愿意迁都,因为建康的政局已经稳定,他早就满足于偏安的局面了。北伐只不过是一个政治口号,谁知桓温要来真的,这还了得?东晋的世家大族们更不愿意迁移,他们对东晋的价值就在于成为后盾,如果迁都的话,他们的利用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于是,反对的声音纷至沓来,众口一词地指责桓温。打了大胜仗的桓温一下子从民族英雄变成了士族的罪人。这一次,呕心沥血的桓温沉默了。

后人在说起这段事情的时候,很少有同情桓温的,即使明白他这么做是为了国家,还是指责他邀功贪战。这主要是因为桓温得罪的不是一个皇帝,也不是哪个奸臣,而是整个在东晋南迁后获得好处的既得利益集团,也包括他自己的家族。后人总在指责桓温利用北伐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观桓温在整个过程中的所为,两次北伐后,他把大多数功劳让给了士族们,并且待人非常谦虚,从来不居功自傲,可以说低调到了极点。特别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明明是后方的世家大族们耽误事,他却不敢有太多抱怨。第二次北伐,桓温收复洛阳,对着洛阳的废墟想起当年八王之乱葬送了西晋的大好河山,不禁悲从心来,说“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把当时把持政权的王衍等世家大族比作千斤大牛,也用来形容草包。

这段时期也是东晋士族阶层的逆淘汰期,当时的士族早期虽然与桓温意见相左,但毕竟还有许多一心为国的名士。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晋士族阶层日益草包化,因为士族的官位是世袭的,锦衣玉食里成长起来的士族自然少了前辈的进取精神。而且这时东晋清谈流行,士族们崇尚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很少重视实际学问,整个士族阶层素质的退化,让桓温的北伐梦想越来越难。

在第二次北伐遭到举国反对后,桓温整整沉寂了十三年,到了公元369年,桓温再次发动了北伐战争,这时他已经年近花甲。这次出兵的规模是桓温历次出征里最大的,一共动用了五万大军,他从安徽当涂出兵,意图攻打盘踞中原的鲜卑族前燕政权。这次行军的路上,桓温路过了金城,这是三十年前他担任琅琊内史的地方,早年,他曾经在当地栽种柳树,安抚难民,而今他种下的小树苗已经成为参天大树。亲历时光无情的桓温,面对此景潸然泪下,喃喃说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桓温是不会任北伐的梦想随时光蹉跎的,他发动进攻,东晋军渡过淮河,进入中原境内。这时老天爷也和他作对,桓温本来想用水师运载粮食,用来解决先前几次出现的粮草供应不足的问题,但此时北方连续数月干旱,运粮船队根本到达不了前线。艰难困苦下,桓温横下一条心,发动了对前燕的猛攻。东晋军队如猛虎下山,一举击溃前燕的边防部队,杀到了山东金乡。前燕的都城邺城已经在桓温的眼皮子底下了,和早期进军关中一样,此时节节胜利却弹尽粮绝的桓温同样有两个选择,一是见好就收,班师回朝,这样可以作为一次北伐胜利,巩固他在东晋的地位。如果桓温仅仅为了个人利益的话,深知战场形势的他一定会这么做的。他的部下郗超也确实劝说他这么做,但是他拒绝了,他已经过了沽名钓誉的年龄,他要的是收复中原。这样他就只剩下另一个选择,用最快的速度进攻邺城。这时候前燕新败,正是摇摇欲坠的时候,如果拼死一搏,很可能会取胜。但是就像当年进军关中一样,桓温又犹豫了,毕竟这又是一次风险很大的抉择。最后,桓温选择了持重。他在金乡原地屯兵,观望局势,等待后援粮草到来。就在这个时候,前燕集结了五万大军,由名将慕容垂统率,向他猛攻过来。慕容垂是出了名的狡猾人物,他不和桓温交锋,反而绕道河南,断掉了桓温的退路,然后在桓温撤退的路上发动进攻,将师老兵疲的桓温打得大败。这是桓温在历次战争中遭到的第一次惨败,也比他每一次北伐都惨。前几次桓温还把部队带了回来,这一次却全军覆没,他一生的荣耀、战功,因为这次失败,全赔光了。

第三次北伐的失败给年近花甲的桓温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早在第二次北伐的时候,他就有了“千斤大牛”的感慨,这一次,他的心态更不一样了。又因为东晋士族的“草包化”,原先的好朋友也相继离开,他在整个士族阶层里越发孤独。早先,他是一个“奋青”,后来,他成为一个为北伐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军,但当所有的梦想都成空之后,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迷茫,奋斗一生,到如今却两手空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桓温的转变,史料上普遍的说法是他长期把持大权,因此生出了不臣之心。但从桓温本人的行为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在回顾一生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两手空空。就像史料里记录的一样,他经常自语“男人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流芳百世一直是桓温的追求,可是三次北伐均劳而无功,最后一场失败更是断送了他往日的战功。这样的情况下,流芳百世自然无从谈起。至于遗臭万年,自然是想篡位了。

桓温这么做了,促使他下决心的是当年在山东金乡劝说他进兵的亲信郗超。桓温先是废掉了当时的东晋皇帝,立了晋简安帝。这时候他虽然威名大减,但手里有当时东晋最强大的军队,做这件事情也很容易。但是后面的事情就没那么容易了,此时东晋世家大族当道,这是他夺权的障碍。桓温先是把反对最激烈的殷、虞两族杀掉,然后驻兵在姑苏,用来遥控京城。

就像他之前做的所有事情一样,这一次他又犹豫了,既没有直接废掉东晋皇室,也没有悬崖勒马。究其原因,还是他自己的观念在作祟。他既想成就大业,同时也顾忌自己的名声,不想背上叛贼的骂名,所以就算改朝换代,也要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公元372年,桓温拥立的晋简安帝病逝,这又给了桓温篡权的好机会,次年春天,桓温带兵来到京城建康。当时坊间纷纷传言,说桓温要把整个士族全都杀光,其实桓温没有这么残暴,他要的只是世家大族对自己的认可,他可以杀掉殷、虞两个家族,但是对东晋士族中影响力最大的谢家和王家,还是让其三分,毕竟这两个家族人脉太广,一旦轻举妄动,很可能招来整个东晋世家大族的打击。所以桓温到了建康后,找到了王家的名士王坦之以及谢家的名士谢安,意图取得两大家族的支持。谢安是个聪明人,王坦之面对桓温的军队吓得脸都白了,谢安却镇定自若,他不卑不亢的态度得到了桓温的敬重,在桓温登基的问题上,谢安假装支持,却故意拖延,迟迟不为桓温主持登基仪式。因为谢安得到消息,这时的桓温已经病入膏肓了。公元373年八月,一代枭雄桓温病故,到死,他都没有完成最后一步,流芳百世没有做到,遗臭万年也没有实现。

虽然历史上对桓温争论很多,但关于他的贡献,不管是批评他的人还是称赞他的人,都是认账的。他当政时期,是东晋军事力量的迅速上升期,他在荆州打造出来的军队,后来和北府军一样,成了在淝水之战抗击苻坚南下的主力。而他个人的能力、功勋,在当时已经日益腐化的士族阶层中更属难得。他卓越的战略眼光、持重的用兵特色,也是东晋的翘楚。桓温去世之后,他的弟弟桓冲接替了他的职务,和谢安同心协力,东晋政权因此出现了团结的局面。这一切,都对之后那场著名的淝水之战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不过,最后想遗臭万年的桓温做梦也没想到,他的理想被他的儿子实现了。桓温去世三十二年后,桓温的儿子桓玄发动叛乱,废了东晋皇室,建立了楚政权。当年篡权不成的桓温,被追认为宣武皇帝,桓温也算是过了把皇帝瘾。但是过瘾之后,却是他们整个家族的灾难,桓玄后来败给了东晋晚期的新军阀刘裕,全家遭到屠戮,曾经在江南大地举足轻重的桓家就这么完蛋了。而桓玄的这场变乱,也为他的对手刘裕做了嫁衣裳。寒门出身的刘裕没有桓温脑袋里这么多条条框框,最后借着战功干净利落地结束了东晋,开始了南北朝时期。

同类推荐
  • 大汉崛起之公子逍遥

    大汉崛起之公子逍遥

    一场大火。郭弘牛皮哄哄地穿到了东汉。便宜老爹郭况,是当朝皇帝刘秀的小舅子;姑母郭圣通,还是没废之前母仪天下的皇后……【暂停修改中,稍后恢复更新】(敬告:轻松娱乐向,非严谨史书!较真就别进,管毒不管埋)
  • 明末发明家

    明末发明家

    一个年满三十的机械工程师稀里糊涂地回到了明朝天启年间,想要通过一己之力改变大明的历史,让明朝走上工业革命发展的快车道,可能吗?
  • 雄霸三国

    雄霸三国

    如果告诉你王允与董卓是同谋,你会信么?如果告诉你董卓火烧雒阳得到朝廷支持,你会相信么?如果告诉你,吕布在决定嫁女儿前是大汉的忠臣,你信还是不信?作为吕布的小舅子、表弟,魏越正经历着这些,将见证三国是如何于纷乱中诞生的。
  • 龙魂转世

    龙魂转世

    他,不得以而进入轮回转世,却成为灾难象征。他,只想孤身自守隐居山林,却因她踏入异空。他,穿越来到群英并起时代,却引发系列战乱。他,不是霸据一方实力诸侯,却左右三国时局。您,要想知道他的深切根源……
  • 辅臣纪

    辅臣纪

    楼氏一族,因威望过高而亡,楼彧死里逃生,九年酝酿,九年布置,终于,强者归来,不料想皇帝竟后悔当初的做法,那又怎样,改还的还是要还,但一人还就够了……接下选皇储的重任,助中宫嫡子登位,一切,在无形中缓缓现形……
热门推荐
  • 十年之约之爱你无悔

    十年之约之爱你无悔

    女主角上官依殤,拓雅娇,席蕊馨是三位四叶草以及与三小只的偶遇他们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一段爱情故事让我们一起期待吧里面会有虐的哟
  • 我在武侠世界能加点

    我在武侠世界能加点

    吴起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幸亏吴起有系统,虽然有些坑爹吴起最开始以为这是个武侠世界,然后他见到墟天境
  • 风云御剑录

    风云御剑录

    天宝年间,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迈起了由盛转衰的步伐,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江湖风起云涌。河南道陈州颖水畔,一位乡下的牧羊少年因见义勇为得罪权贵,被逼无奈流落江湖,从青楼小跑堂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剑客......
  • 善良的乡村医生

    善良的乡村医生

    女孩园园无意撞见和蔼医生的行径,当下一个念头,快跑!
  • 至尊召唤之主宰天下

    至尊召唤之主宰天下

    帝主降临,主宰天下,一切不服者,都将灭亡。少年魂穿大明。获召唤系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 快穿之反派男神都是我哒

    快穿之反派男神都是我哒

    萌萌哒柒筱筱出生豪门,单纯得一塌糊涂,居然被渣男耍得团团转悠,然而内心仍然充满对爱的憧憬心怀希望,最终被咱们看不过去的系统粑粑坑蒙拐骗去各大世界长长见识。在经历了各种世界见识了各种人性扭曲和爱恨嗔痴的痛苦后:系统粑粑777:“宿主,这下你心里应该不会只有那愚蠢的爱情了吧,世界也不是你心里那么美好的。”蹲地上画圈圈的柒筱筱突然站起来握住拳头,眼中的光芒差点儿闪瞎777深邃的眼眸:“不!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是美好哒!妈妈说过,人性总是善良哒,一定是我没有好好地感化他们!快点去下一个世界!我还能大战三百回合!”777盯着小人儿,无奈地笑了……
  • 穿越之贱人走着瞧

    穿越之贱人走着瞧

    一招不慎,唯贱人所害,灵魂附体,报仇雪恨,虐贱人千万遍
  • 米阳的遭遇

    米阳的遭遇

    每个人的最深处都有许多个自己,在灵魂静谧之时可以彼此交流。时间空间给我们划定了太多的阻隔,而最难以逾越的却是画地为牢,圈己囚心。其实,挡在前方的仅是一片模糊,就是一扇磨光的玻璃窗。米阳发现了,触碰了,畏惧了,退缩了,又再次抬起头---直到祭司的到来。这是命运史上最离奇的邂逅,何止离奇。最后,开始的期待化作平常,当一切都不再重要的时候,才可以领会到生命的意义究竟寄托在那一片树叶之上。最后的最后,留给我们的会是什么?如果要抽空我的记忆,那么不如现在就带着它们长存于时空的盲点里。而这正是米阳的选择。假如有一天,太阳花开放,我会打破所有的玻璃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势霸

    势霸

    一袭黑袍猎猎,百年不过指尖。伫立千山之垫,掐算九天星玄。一曲大漠孤烟,惊起霜天断雁。笑看红尘世界,黄粱一梦间。荒冢又堆新坟,沙场忠骨埋血。王城姓氏改写,又添史书几页。是谁信手折叶,来将江山指点。繁华过眼云烟何必起执念。赏过汉朝乐府,看过离裳羽舞。崖山一劫;万事为爵镜花水月,山河易主。一将功成,身后万骨枯。败者为寇,史官笔下误。千秋工业,掺几分世故。金銮殿前,江山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