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86500000032

第32章 死亡诸相

佛典中把众生一期的生命,分为生有、本有、中有、死有四大阶段,这里的“有”,为生存、存在形式之义。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指从出生至濒死的全过程;中有,亦译“中阴”,指从死后到再生的中间过渡阶段;死有,指命终时刹那间的身心状态。其中生、死二有,为时短暂,《阿毗昙杂心论》谓“生有及死有,是各一刹那”。

四有说的独特内容,是与人的出生、临死、死后有关的生、中、死三有的情状。对这一与每个人密切关联、而谁也无法破解、难以研究清楚的谜,佛书中揭示颇悉。

专门研究人死亡这一重大问题的“死亡学”(Thantology),建立还没有多少年,尚属幼稚。关于临死之际的生理变化,近现代医学还有较多揭示,至于死亡时的心理、精神状况,作为旁观者实在是不易测知,佛典中对此有明确解答,其所述临死时身心变化的规律和主观体验,大略如下:

1.死有多种

对死亡,佛典中有多种分类。《本事经》卷五佛陀分死为调伏死、不调伏死两种。不调伏死,指未得修行解脱的一般凡夫众生的死,此类死亡者“定于诸趣中,受诸苦轮回,经无量往返”。调伏死,指已获解脱的阿罗汉等圣者的死亡,死后不再轮回再生。又说由业尽、寿尽两种原因,决定命终。《十二品生死经》将人的死亡分为十二种,前四种无余死、度于死、有余死、学度死,依次为证得阿罗汉果至初果的佛教圣者不同形式地超出生死之死亡;后八种无效死、欢喜死、数数死、悔死(凡夫临死生种种追悔)、横死、缚着死、烧灼死、饥渴死,指凡夫众生的各种死亡。《缘起初胜法门经》说六种死相(死亡状况)。《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说两种死:一命尽死,寿数尽自然死亡,所谓寿终正寝,亦称“时死”(到应该死的时候而自然死亡)。命尽死者又分三种:一者命尽非是福尽(寿数已到),二者福尽非是命尽(寿数未到而福报已尽),三者福、命俱尽。二外缘死,非属寿终,因外缘而早死夭亡,或曰横死,亦称“非时死”(未到应该死的时候而死)。外缘死者亦有三种:一放逸死,因诽谤大乘佛法而堕入地狱;二破戒死,因破戒而杀害“慧命”,堕于恶道;三坏命根死,因被损坏生命之根本而死。藏传佛学说受密法灌顶后不护戒及与不护戒的人相伴、心意不安宁、经常苦于失望和悔恨、遭受大惊吓、受大嗔怒摧残、被咒师诅咒伤害等,皆可减寿,使人非时横死。《大毗婆沙论》卷二十说死有四种:寿尽故死、财尽故死、寿尽及财尽故死、非寿尽亦非财尽故死。

《瑜伽师地论》卷一总结诸说,将凡人的死亡分为三种情况:

一寿尽死,即活到天年而老死。

二福尽死,同财尽死,生理上的寿限虽然未到,却因福报已享尽、缺乏生存的物质保障而死,如今非洲的许多人被饿死。

三非时死,又称“横死”,寿数未到,福亦未尽,而是因意外的原因导致早死。《佛说医经》、《九横经》把人非时死的原因归纳为九种,称“九横”:食过饱、食所不宜、宿食未消而又进食、纵欲、禁大小便、犯罪、结交恶友、不注意避免危险等。《药师本愿功德经》举九种横死为:患病不得医药及用药不当而死、被处死刑而死、纵欲过度被鬼魅夺精气而死、遭火灾烧死、淹死、被猛兽毒蛇咬死、从绝壁山崖堕落摔死、中毒而死、饥渴而死。现代人的横死,还可列举出多种:遭车祸而死、遇空难而死、因地震台风泥石流等天灾而死、被人杀死、被电打死、遭雷击而死、冻死、醉酒而死、吸毒而死、沉迷网吧麻将而死,等等。

另外,从古到今屡见不鲜的自杀而死,也应列为重要的非时死。

2.濒死体验由业而异

多种佛经,皆说人临终时心中会再现一生中的经历,如《杂阿含》卷四七第1244经,佛说烧燃与不烧燃法:若人三业恶行成就,临终时疾病困苦,沉顿床褥:当于尔时,先所行恶,悉皆忆念,譬如大山日西影覆,如是众生先所行恶身口意业诸不善法临终悉现,心乃追悔……心生烧燃,心生变悔,心生悔已,不得善心命终,后世亦不善心相续生,是名烧燃法。行善者则反之,于临终病苦之时,回忆一生所行之善,攀援善法,想将会生于善趣乐处,不堕恶趣,“心不变悔,不变悔故,善心命终,后世续善,是名不烧燃法。”《大宝积经》卷一〇九《贤护长者会》说人命终之时于身触有身受、念受二受,身受指感觉,念受谓回忆。同经卷七十三说人临死之时,“最后识灭,见先所作,心想中现”,“如似梦境,念梦中事”。《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描述人临终之际的情状说: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觉知,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楞严经》卷八也说人在临终时,身中暖热未尽将尽之际,心中会顿然快速显现一生所作的善、恶业: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临终时由善恶决定重现以往回忆,为诸乘诸宗佛学所共说。据《清净道论》等,南传上座部将心的运作进程分为十四“行相”(运作状况),临终时,先现起善、不善等19种异熟心,重现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经历,称“返缘心”,为第十三行相。临死时现起的返缘心、死心与受生心(第一行相),皆为一生业报之果,无意识地自然现起,犹如梦境,属“异熟心”(或译“果报心”)。

大乘唯识学《显扬圣教论》卷十九,说死亡时或在分明心(明了意识)中,或在非善非恶的不分明心中。在分明心中死亡者,有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三类。

据《瑜伽师地论》卷一描述,善心死,谓由生平善业因缘,于临终之际,自忆先前所作令人心安理得、喜悦愉快的善事,或因有关人的在场和劝导,使其陷入善的、幸福的回忆中,先是“粗想”(明明白白的回忆,《显扬圣教论》称分明心),接着转为“细想”(逐渐模糊的回忆,《显扬圣教论》称不分明心),然后转为“无记心”(无所忆念的空白心境),从此命终。不善心死,谓由作恶因缘,或有关的人、境物的触发,回忆起生平所作恶事及与烦恼相关联的事,生起贪、瞋、嫉恨、邪见、畏惧等恶心,也是从粗想转为细想,从细想中命终。无记心死,谓由某种因缘,临终时什么也不回忆,在非善非恶、无所思念的无记心中死去。三种死的区别,是“善心死时,安乐而死,无极苦受逼迫于身”,“见不乱色相”(看见不会扰乱安乐心的情境)。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见乱色相”。无记心死则既非安乐又非苦恼。使人命终的,是两种能起决定作用的“增上力”:一“乐着戏论因增上力”,指长期形成的认知习惯;二“净不净业增上力”,所造善或不善的业。

《成唯识论疏钞》说众生命终时,生起四种爱:一于自身起现有爱(爱自身);二贪恋、喜欢眷属之爱;三对自己的田宅资财等身外之物的贪爱;四于未来起“后有爱”(贪爱来生)。这四种爱,是一切众生受生的根本,其中前三种爱起“助润生”(帮助受生)的作用,第四种后有爱直接导致受生(正润生),称“受生心”。

至于死时的最后一念,《成唯识论》卷三引据《阿含经》云: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此说被大小乘诸论所引据,然因诸家心识解析的不同,对临终时所住“散心”解释有别。

建立以“有分心”为心体的南传佛学,认为此“散心”即是返缘心或有分心。人在心的第十四行相“死”中死亡,死心为有分心,“那一生(有)之中最后的有分,因为是从生(有)而灭,故称为‘死’。”《清净道论》,中国佛教协会印行,1982,页425有分心无明显意识活动,但亦非完全无心如木石。

不立有分心、只讲六识的说一切有部,看法则有不同,《俱舍论》卷十颂云:许唯意识中,死、生唯舍受,非定、无心二。意谓凡夫众生死亡及受生(投生)时的心,唯是第六意识,其时的感受是不苦不乐的“舍”受,而不会在定中及无意识的“无心位”,因为:在无心位,命必无损,若所依身将欲变坏,心必定还起,属所依心,然后命终。认为心始终与身不相离,身体正在死亡之际,心识必然会生起,由业报决定,在或善或恶的意识中死去。只有临终入涅槃的圣者,临终时在非善非恶的“无记心”中。《大宝积经》卷一〇九《贤护长者会》则说人命终最后识“譬如入寂灭三昧”、“入寂灭内住”,寂灭,盖指无表层意识活动的“无心”状态。

《成唯识论》卷三及此论《述记》卷四认为:依据大小乘所共同认可的《阿含经》之说法,众生在受生、命终二时,必然在散心而非定心、无心,其时“身心昏昧,如睡无梦”,如极闷绝之时。大乘唯识学认为斯时虽然没有明了的意识现起,却并非没有心识,故说非无心,此时有的,是第八阿赖耶识,此即上座部所谓有分心。藏传密教一般也说临终时最后在如昏迷般状态下死去。人死亡的心理状态,大概相当复杂,因人而异,故经论中有不同的说法。

经中多处描述,临终之际,极其痛苦,除了永诀人世、亲属的心理上的痛苦,还有当心识离身、“风刀解体”之时,有如“生龟脱壳”般的身体上的痛苦,《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七云:命终时,风刀皆动,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犹不及一。这仅指不善心死者而言,善心死者则不大痛苦乃至完全没有痛苦。风刀,大概是比喻神经疼痛。经中将临终时的身体痛苦分为地水火风四大失调四种情况,地大(肌肉骨骼脂肪等)失调者,感到“举身皆闭,互相破坏”,如被活活地夹在两山之间,有大黑风吹此二山,互共相击。水大(血液精津尿等)失调者,觉得举身皆烂,“脓血流出,呼吸逼迫,一切皆动,如两山压。”火大失调者,觉得全身如被烧煮,热炎炽然。风大失调者,觉得全身悉皆散坏,“干燥无腻,互相割裂,从足至顶,分散如沙”。又说人血液中有十种虫,临终时诸虫依次被风杀死,血则干燥。

佛经中还说,渐死之人,临终时有身体上“断末摩”之苦。《俱舍论颂疏》卷十解释:所谓末摩,并非别有一物,只是身中的“异支节”(特殊构件),触之便死。“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致命终。”

3.临终一念决定死后去向

佛典中多处强调:临终一念,是能决定死后去向的增上缘,至为关键。如《大宝积经》卷七三说:最后识为主,彼业因缘故,以此二缘,生分之中,识心初起,或生地狱,或生畜生,或生阎魔罗界,或生阿修罗,或生天、人中。前识既灭,生分识生,生分相续,心种类不绝。谓临终一念(“最后识”)和重大善恶业,决定人死后生于何处。婆罗门教典《薄伽梵歌》中,也强调临终一念攸关死后去向。临终一念所决定的死后去向,据《净度三昧经》、《瑜伽师地论》卷一等,大略是:在善心中死者,生于善道,恶心中死者,生于恶道。善心死和不善心死者,临终时所自然记起或被他人、境物引导而记起的,一般是一生中多次、长时间所习、力量最强、印象最深者,除此之外,其他皆忘。若平时既行善又作恶,则在心中最先现起的善或恶心中死去。此最后一念心能决定其死后的去向。临终一刹那间,由认识的习惯和所造的业两种增上缘所决定,现起犹如梦境之相,行善者见天神佛菩萨或尊贵人来迎、楼台壮丽、日月明朗、天宫佛国等可意景象,如由暗趋明,安乐愉悦地生于人天善道或净土,外在表现为神情安详、面带微笑、脸色润泽,身体柔软;作恶者则见暮色、山影、地裂山崩、洪水滔天、烟雾晦暗、牛头马面、狱卒拘捕、兵士围绕、冤家讨债等种种变怪相,因而汗流毛竖、手足纷乱、扪摸虚空、翻睛吐沫、遗屎遗尿,如从明趣暗,痛苦恐怖地堕于地狱等恶道。

《楞严经》卷八把临终时能决定死后去向的意念分为“想”与“情”两种。“想”,原义为知觉、观念、思考、想象,这里盖指精神层面的、向上的、善的想望、憧憬,“情”则指感官、感情层面的,向下的低层次动物性欲求。情、想二极,略有中国哲学阴阳二极的意味。按想与情的不同比例,可判断死后的去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那纯粹思念道和善者,必然生天;若兼具福慧和往生净土信愿的佛教徒,则可随愿往生于十方诸佛的净土。次一等者: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再次一等者:情、想均等,不飞不堕,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由斯钝。情想均等中,想心明晰、理性势强者,生为聪明人,情欲重些的则为人鲁钝。再下一等的则要堕为畜类了: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情多于想,情重些的堕为披毛的兽类,情轻些的堕为能飞的鸟雀。若七分情三分想,临终会自见沉下水轮,生于猛火之中,成为常被饥饿之火焚烧的饿鬼。九分情一分想,则见堕入火轮,身入风、火相交之处,堕于有间、无间二种地狱。纯情无想,即堕入最苦的阿鼻地狱。该经同卷还说: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谓众生都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心识生起烦恼而造恶业,其所招致的死后恶报,表现于濒死经验,是从起惑造业的六识上显现。若平生由眼识贪色等而造恶业,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平生由耳识闻声造恶业,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从大水中堕入无间地狱。平生由舌识贪味造恶业,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燃,遍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铁网,头下脚上,倒堕入无间地狱。平生由贪着触觉造恶业,“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矛,驱入城门,向无间狱”。若平生由意识算计而造恶业,“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此类将堕入地狱的临终经验,佛经中称为“地狱相现”。《净度三昧经》则说:生天堕狱,临命终时,各有迎人,病欲死时,眼自见来迎……所见不同,口不能言,各随所作,得其果报。生天与堕地狱这两种人,临终时会看见有人来,应生天者会看见天人拿着天衣伎乐来迎接,应生他方净土者,会看见佛菩萨为说妙法;应堕地狱者,会看见兵士持刀盾矛戟索来抓捕。

亡者的临终主观经验和神识去向,也可从其外在的表征验知。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列举将生于六道的临终迹相:

将生天道者,有十种相:起怜悯心、善心、欢喜心、正念现前、无诸臭秽、鼻不欹侧、心无恚怒、于家财妻子眷属心无爱恋、眼色清净、仰面含笑想念天宫来迎。

将生于人道,也有十种相:生善念、身无痛苦、忆念父母、怜悯爱视妻子儿女、于善恶心不错乱、其心正直不谄、知父母亲属之护念、赞叹感谢亲人等的照护管理、遗嘱家事、生净信佛法僧之心。

将生饿鬼有十相:好自舔唇、身热如火、常患饥渴好说饮食、张口不合、两目干枯、无小便、遗漏大便、右膝先冷、右手常拳。

将生畜生道有五种相:爱染妻子贪恋不舍、蜷手足指、遍体流汗、出粗涩声、口中嚼沫。

将堕地狱有十五相:恶眼赡视眷属、举两手扪摸虚空、不听善友劝诫、悲号啼泣呜咽流泪、遗失大小便、闭目不开、常覆头面、侧卧吃喝、身口臭秽、脚膝颤动、鼻梁欹侧、左眼膶动、两目变赤、倒伏而卧、蜷身左胁着地而卧。

4.寿暖识之解体与死后去向之验知

《本事经》卷五偈谓“寿、业未消亡,有情终不死,寿、业若尽灭,含识死无疑”,说人死决定于寿命和业。佛经又说,人的生命是寿(寿命)、暖(体温、生命热量)、识(心识)三要素的结合体,临终之际,三者解体,当即死亡。《杂阿含经》卷二一佛偈云: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三者的解体,实际上是暖与识的分离。《俱舍论颂疏》卷五说死亡的关键是“命根”断坏,命根属“心不相应行法”(非属心理现象亦非物质现象),乃生命之本,以寿为体,起着维持寿、暖、识三者结合的作用。寿,可以看做决定寿命的基因之类因素。

同书卷十从死亡时间的长短,分死亡为顿、渐二种,顿死者,如往生天上、净土,及遭斩首、枪毙等横死,“意识、身根,忽然总灭”,在极短的时间内身心皆忽然死亡。渐死则完全死亡的过程较长,身内水、火、风三大元素增盛,触及遍布全身、形相甚小的生命之关键“末摩”(译“死穴”、“肢节”,相当于感觉神经的作用),令身体失去感觉,即“风刀解体”或“解肢节”,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非如斩薪令成两段”。至于意识,则与暖热同时存在,同时离身。

根据暖热在身上最后消失的部位,可以验知亡者神识离身的出口,据此可占知其死后的去向。《瑜伽师地论》卷一、《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四说,作恶生恶道者,识与暖热从上往下走,身体从上往下冷;行善生善道者,识与暖热从下往上走,身体从下往上冷。颂曰: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二皆至於心,一处同时舍。心识最后从心脏处离身,投生时则最先生成此处。若心识最后从脐而出(身体自足至脐而冷)者,生于人道;从头顶出(身体自足至头顶而冷)者生天;从腰出(身体自头顶至腰而冷)者堕于饿鬼;从膝盖而出(身体自头顶至膝盖而冷)者堕于畜生;从足底出(身体自头顶至足底而冷)者堕于地狱;死后头顶或心脏处数日犹温热者入涅槃。《俱舍论》则说从心而出者生天及证罗汉果,或说从头顶灭者证阿罗汉。另有说暖热最后从眼灭者生天,从心灭者生人,从脐灭者生阿修罗,从右膝盖或肛门灭者堕饿鬼道,从左膝灭者生畜生道,从足下灭者堕于地狱,从头顶灭者则超凡入圣或往生佛国净土。《杂宝藏经》有偈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藏密一般则说,临终时神识最后离体的出口共有九个,称“往生九门”:由头顶梵穴出,得解脱或往生净土,从眉际出,生于色界天,由眼出,生为转轮王,由左鼻孔出生为人,由耳出,生为阿修罗,由右鼻孔出,生为药叉,由口或生门(尿道口、阴道口)出,生为饿鬼,由脐出,生于欲界天,由密处(会阴)出,生为畜生,由肛门出,生于地狱。道教则说元神从头顶出(出神)则为天仙,为内丹修炼成就的标志。

同类推荐
  • 一念间:星云说喻

    一念间:星云说喻

    本书是《舍得的艺术》、《定不在境》、《宽容的价值》三本书的合集。主要讲述了星云大师所主张的对待他人与环境的态度。要懂得取舍,舍得放下,与人方便于己方便。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调解人世的悲欢离合。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在古代,不管是君王还是庶民,只要遇到难以解开的疑惑和难题,他们往往会去深山古庙去寻找高僧大德,虔诚向他们求教,以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只有生活在清静之中的人,才会有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但是我们又去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事实上,高僧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智慧留给了后人。本书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钟吕丹道修炼入门

    钟吕丹道修炼入门

    钟吕丹道修炼入门是一本系统阐述有若千年法脉传承的钟吕丹道实修入门的专著。全书秉承师传风格,体现真修实炼。书中介绍了钟吕丹道的渊源和传承,论述了悟道心法和入门体系,详解了核心功法和辅助功法,方便读者理解和研习丹道养生。
  • 每天懂一点净化人心的禅心佛语

    每天懂一点净化人心的禅心佛语

    倒一杯清茶,掬一捧阳光,听圣严法师讲禅,做一个境随心转的圣人。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阐释净化身心、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的佛法书,祝你走向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
  • 圆融

    圆融

    星云大师说,清净无碍读书人,妙有圆融看世界。这是一本给你清净之心,教你妙看世界的人生哲理书,涉及处世、幸福、智慧、情感等人生重要话题。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出星云大师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以幽默含蓄的小故事,描摹世间百态;以博大精深的佛法,为读者点亮一盏心灵的指路明灯。当下人们普遍处在浮躁烦嚣的生活状态中,容易内心空虚、迷失自我,就让我们放慢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让眼界豁然开朗,从大师毕生的修行心得中,体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发现人生的价值!
热门推荐
  • 自由之战之巅峰王者

    自由之战之巅峰王者

    他是一种烂泥扶不上墙的超级留级生他是一名长相缅甸内心狂热的天才游戏玩家他还是一个俊秀帅气嘴角总是挂着微笑的神秘少年当国内第一款MOBA电竞手游推出,他无意点进。谁也不知道,一个传说,由此诞生!当有朝一日,电竞不再受人排挤,让我们大声高呼:“玩游戏,也能玩出艺术,玩出名堂,玩出一片天地!”
  • 纯若清风白如雪

    纯若清风白如雪

    五年前这里被烧成一片废墟,所以人都以为冉家再无崛起的可能,那夜,冉公馆熊熊的火舌贪婪的舔噬着天空,嘶吼声伴随着噼啪的火星爆炸,整整响了三天三夜,再汹涌的水从四面八方灌下,始终不能伤这大火分毫,强烈的灼热感和焦糊味弥漫整个大陆,久久无法散去
  • 凡本归尘

    凡本归尘

    在与幻灭的决定性一战中,墨星触发了末世审判。耀眼的白光平地而起,带着百万冤魂渐渐的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圣武堂震怒,废去她的修为,将她逐出了承天界。在人天界苏醒后的墨星,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携带妖魂,嗜血的魔神......失去了一切的墨星,能否让人们重新认可她的存在?
  • 我能把钱变成纸

    我能把钱变成纸

    本书又名《进击娱乐圈的大魔术师》有人表演魔术靠手速,有人表演魔术靠道具,还有人表演靠请托!而我,魔术界的泥石流,我表演,靠烧钱!见证本时代最伟大的魔术师————是如何靠着烧钱,将滚滚泥流淹没魔术圈!云川:别问我最拿手什么。问就是,我能把钱,变—成—纸——!而且,只需要一个响指!!!
  • 秘书高效率工作手册

    秘书高效率工作手册

    本书针对秘书的工作特性,从实务出发,阐述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率的秘书。全书内容共分八章,包括:工作计划与技能、如何提高办事效率、高效率利用时间、自我调控克服弱点、细心安排领导出行、适时当好领导参谋等。
  • 悟空修仙传

    悟空修仙传

    齐天大圣因情人清旋身死,大闹地府被地藏王点化,皈依佛门,从此在未踏出佛门半步。万年后又遇魔界之危,悟空临危受命,再次出山。只是万年后他修为被压制,只能从头再来。曾经的结拜兄弟生死未卜,又遇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悟空怎么样才能担起重任,拯救世间?不一样的西游世界,不一样的孙悟空,新手写书望大家给点支持!感谢。另本文属幻想类仙侠小说,人物关系纯属虚构,和神话历史如有冲突雷同,敬请无视。。再谢!
  • 神魔帝国

    神魔帝国

    上古神魔在一场毁天灭地的争斗之后两败俱伤。大战的威能封印了神魔大陆上所有的魔法力量。不仅如此,大战的破坏力亦将神魔大陆割裂成五大板块,不相往来。五千年之后,随着上古神魔传承人的不断觉醒,他们通过各自手段破解了上古神魔的封印,唤醒了上古神魔最原始的力量。这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晚辈后生能够控制好这些毁天灭地的威能么?他们又如何避免神魔大陆不被再次毁于一旦?
  • 夏恋微凉

    夏恋微凉

    一念执着只为你,年少时他们,把各自放彼此心里重要的位置,其实比友情更深的爱情也在其中悄然滋长,还记得那年夏天,他笨拙却又纯情的告白,然而在这之后,于她来说却是生命里的重大变故,因为她爱着的少年消失了,六年之后,再相见,你若单身,我们在一起可好。
  • 我就是太古梦神

    我就是太古梦神

    程锦重生在了一个可以修炼术师的平行时空,成为了一个能够掌控万物梦境的术师,而这样的术法,万界之中只有他一个人拥有,这……意味着什么?
  • 暮叩山门风吹月

    暮叩山门风吹月

    天医门神医之女南月在一次意外中救下了后来名声响彻五族的冥王,世人都知冥王心狠手辣、高高在上,却唯独对她温柔备至。而曾经销声匿迹的神君也为她重现世间。终究只有一颗心,这颗心该何去何从,这是你我的疑问,也是她的心结。一位是不染凡尘的神君,一位是邪魅妖孽的冥王,她们之间的故事,你可愿听?本文超甜微虐,最后结局因读者喜好不同也会不一样哟。快来吧,宝贝儿~入股不亏